一、理论思维前提批判的概念解析

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这个词组是由三个概念组成的:理论思维、前提和批判。首先解析这三个概念,并且把它们的顺序颠倒过来予以解析,对于说明这个词组的含义是必要的。

批判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方式,它包括观念形态的精神批判活动和物质形态的实践批判活动。在人类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否定世界的现存状态而把世界变成人所要求的现实的实践批判活动,它既是精神批判活动的现实基础,又以精神批判活动为前提。在观念上否定世界的现存状态并在观念中构建人所要求的现实的精神批判活动,构成实践活动中的理想性图景和目的性要求。

批判作为否定现状和实现理想的活动,它直接地表现为揭示、辨析、鉴别和选择的过程。但是,作为活动过程的批判,它既不是批判的根据或出发点,也不是批判的目的或结果,而只是批判的一系列中介环节。批判的根据或出发点,是批判者用以观照现实的理想和要求。这种理想和要求,在批判者的批判活动中,是作为批判的根据、标准和尺度而存在的。依据某种设定的根据、标准和尺度而进行的揭示、辨析、鉴别和选择活动就是批判。

批判,总是对批判对象的批判,无对象的批判活动是不存在的。但是,批判的对象却不只是批判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而且包括批判活动的出发点——进行批判的根据、标准和尺度。这后一种批判,是推动人类思维、人类文明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为深刻的批判活动——它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和整个的生活样式。

在批判活动中,批判者之间总是出现相距甚远乃至迥然相反的歧见。这往往并不是由于批判者在揭示、辨析、鉴别和选择活动中所出现的偏差,而是由于批判的根据、标准和尺度发生了冲撞。当这种冲撞显露出来的时候,批判活动就超越了对批判对象本身的批判,而转向了对批判的根据、标准和尺度的批判。这种批判活动,就是对批判的前提的批判,即前提批判。

前提,通常解释为推理中已知的判断。显而易见,这样的解释是把对前提的理解限定在形式逻辑的框架内了。作为批判活动的前提,它是对批判对象进行揭示、辨析、鉴别和选择的根据、标准和尺度。这种前提在批判活动中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作为批判活动的根据和出发点,对于据此进行批判活动的批判者来说,它是一种“已知的判断”或“确定的标准”;另一方面,它作为批判活动中的不同批判者所采取的根据和出发点,对于不同的批判者来说,它又只能是一种“或然的判断”和“可供选择的标准”。前提批判,必须以承诺前提的或然性和可选择性为前提。

这样,就显示了前提批判的一个最本质的特征:它是一种无穷无尽的追问,现实地说,它是一种历史性的追问。前提批判具有历史的展开性。历史的发展表现为前提批判的深化,以及由此而实现的人类文明的进步。

人类所进行的否定现状和实现理想的批判活动,特别是对批判的前提进行批判的前提批判活动,是以人类具有愈来愈发达的理论思维为前提的。

理论思维,在其直接的意义上,是与经验思维、表象思维、常识思维相区别的思维方式。它超越对世界的经验的、表象的、常识的把握、理解和解释,而形成对世界的普遍性的、本质性的、规律性的把握、理解和解释。它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科学思维和哲学思维。

理论思维的本质在于它的超验性——超越生动的经验表象而达到对经验对象的概念把握,并在概念的运动中把握对象的本质的联系,即达到对经验对象的规律性认识。

那么,人类的理论思维是否能够把握经验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思维的规律是否与存在的规律服从于同一规律?这就是理论思维的前提问题。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就是对理论思维活动的根据的反思。这种对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构成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也决定了辩证法理论的批判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