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敬业精神的时代价值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种积淀,是一种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精神。雷锋那种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立足岗位的敬业精神,激励了一代代中华儿女像雷锋那样做着永不生锈的螺丝钉,默默无闻地为人民服务。说到雷锋的爱岗敬业,那是一种无私。他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他甘愿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时刻坚守自己的岗位,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实现人生价值;他爱动脑,肯钻研,总是挖掘自己的光和热,并将它们完全释放,为建设祖国、服务人民奉献所有。

雷锋是一个踏踏实实做事情的人,他总是把实现崇高的理想落实到本职岗位上,说到做到,表里如一。他坚持理想与现实相一致,立志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甘愿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他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对自己政治上要求严格,自觉经受思想锻炼,逐步成长为一名具有高度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修养的战士。雷锋的这种精神,作为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鼓舞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一、社会发展需要雷锋的敬业精神

敬业,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如果社会各个行业的人们都具有敬业精神,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文明进步,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可以说敬业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社会发展需要敬业精神,时代呼唤敬业精神。以爱岗敬业精神强化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应成为每一个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基本追求。

(一)爱岗敬业精神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内在动力

敬业是指从业人员诚挚专心地干好本职工作和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的高度认同和热爱。敬业精神就是人们在从事职业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对本职工作的责任心和自觉性,其中包含了对工作、对事业的全身心投入,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执着和追求。在社会分工中能坚守自己的岗位,兢兢业业,恪尽职守。雷锋的“钉子”精神,其实就是一种高度的敬业精神,他不怕苦不怕累,不计名不求利,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社会主义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敬业精神是一种职业素质、职业精神的表现,是一种做事做人的境界。敬业精神是支撑现代社会的精神支柱之一,爱岗敬业是社会发展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敬业奋斗、艰苦创业精神贯穿于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渗透于社会各个行业。广大劳动人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通过敬业奋斗发展生产,建设家园。在中国革命时期,敬业精神就是我们革命队伍的优良传统。无数先烈把敬业精神升华到了一种崭新的境界,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惜洒热血、抛头颅,以尽忠尽职的忘我精神,把毕生的精力和宝贵的生命奉献给了人类最壮丽的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敬业奉献忠于职守,是各行各业人民坚守的职业信条。无论是务农的农民、做工的工人,还是从事科研的科学家,都遵循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工作极端地负责,对人民极端地热忱,在各自的岗位上精益求精地工作,涌现出了焦裕禄、雷锋、李国安等一大批爱岗敬业的光辉典范。

(二)爱岗敬业精神是中华民族腾飞的有力保障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上一直走在前列。但在近二百年的时间里,与世界发达国家出现了差距,严峻的形势要求中华民族必须振兴。这就必须依靠全国人民全心全意地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爱岗敬业精神。爱岗敬业精神可以使人们保持旺盛的革命干劲,解放思想,艰苦奋斗,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1.爱岗敬业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精神动力之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的又一伟大创造,是社会主义与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和表现。

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除了靠制度、法规等硬性条件保证外,更根本的是依靠人的道德责任感。正常的经济活动如果没有一定的职业道德作保证,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如银行信贷、股票、证券业务的开展就是建立在职业道德基础上的。如果厂商之间缺少职业道德,互相欺骗,商品就无法进入流通;生产厂家若没有职业道德作保证,只想到利益,假冒伪劣产品就会充斥市场,这样,经济活动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对经济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雷锋精神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是他对人民和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这种纯朴的感情铸就的,我们必须积极倡导和发扬光大这种精神,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丑恶现象和行为有强大的道德力量予以约束。与我们党多年来倡导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市场经济的关系保持高度的一致,并把它作为落实的基本措施,从而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市场经济的运作是高度社会化的经济运行过程,人们的敬业精神是市场经济建立良好运行机制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马克斯·韦伯高度评价了“一个人对天职负有责任”的观念在西方走向市场经济的历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正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社会伦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东西,是资产阶级文化的根本基础。“假如一个制造商长期违反活动准则,他就必然要从经济舞台上被赶下去,正如一个工人不能或不愿适应这些准则就必然被抛到街头成为失业者一样。”[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对从业人员敬业精神的要求都是共同的,甚至是更高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将越来越细。现代社会就像一部复杂的大机器,每一份工作犹如机器中的一个部件,如果哪一个部件不正常运转,就势必影响全局,最后也将事关具体部件的生存期限。

从业人员敬业精神的培养对于各行各业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人人都具有勤勉的敬业精神,对本职工作能充分地投入,整个社会就会形成勤奋工作的良好风气,促使全社会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大大提高,从而提高国家竞争取胜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爱岗敬业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精神动力之源。市场经济以利益为驱动力,要实现个人的利益,就必须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这就意味着市场经济必然是法制经济、信用经济。雷锋那种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的精神,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保持的政治坚定性,雷锋那种爱岗敬业的精神,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要求,有效地推动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2.敬业精神是形成和重塑新时期社会风尚的重要要素

社会风尚是一个社会所推崇的、所倡导的、健康向上的社会面貌和社会风气,社会当中的人的精神面貌和社会关系反映的是这种综合现象。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每个人所从事的行业都有其特有的行为规范和行业道德,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与整个社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同时,也通过各行各业的职业状况反映出不同的道德风尚。其中,职业特点决定了从业人员应该自觉遵守和履行的职业道德,各行各业职业道德汇集到一起形成整个社会的良好风气,必然有利于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风尚的形成与发展。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以及职业意识都发生了许多变化,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这种多元化趋势必然导致人们的职业精神出现多样化的表现,由此而产生许多新问题和新情况。面对这种现实,就要重新审视对敬业精神的理解并加以认真分析和引导,培育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敬业精神。

遵守社会公德,培育高尚的职业精神是锤炼人的优秀道德品质的重要环节。这不仅对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具有约束引导作用,同时也是保障社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在职业生活中,难免有些人不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当成一种快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自己生活的必需必然的过程,而是当成一种负担,对工作不是“敬业”,而是“厌业”,不思进取,消极怠工,反而认为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干工作是“犯傻”,这一现象的出现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必将带来消极的社会后果。从业人员敬业精神培养是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道德、社会风气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必须用符合时代要求的精神风貌来构建爱岗敬业精神。

3.爱岗敬业是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展现

一个成功的人往往是一个爱岗敬业的人,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拥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坚定正确的职业方向。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凡是能成就一番事业者,没有哪一个不是依靠敬业精神获得成功的。法拉第对化学事业的毕生追求,爱迪生的上千种发明创造,陈景润破解“哥德巴赫猜想”……这类例子不胜枚举,无一不是敬业精神的具体体现。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保持良好的职业心态需要敬业精神,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才能干好自己的事业。人们只要具备敬业精神,才会产生旺盛的工作意志和高超的职业技能。“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一个具有敬业精神的人,都会珍惜时间,刻苦钻研,为学而做,做中求学,在学识和业务上取得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每个岗位都必须有人去坚守,不能都想着那些热门的、待遇好的岗位。一个社会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这一点。缺乏敬业精神的人决不是社会全面发展所要求的主体。在竞争激烈的时代,“不爱岗就下岗,不敬业就失业”、“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境遇必定是缺乏敬业精神的人所面临的两难选择。

爱岗敬业精神是现代社会竞争取胜的重要条件。现代社会中,竞争是国家兴旺发达、民族繁荣昌盛的推动力量,而人的素质是竞争取胜的关键条件之一。在人的素质中,敬业精神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二、以爱岗敬业为核心,推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

任何一个时代的发展都需要一种优秀的道德风尚和精神作为引领。雷锋精神之所以具有广泛的认同感和巨大的亲和力,是因为雷锋精神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能够给人们以精神上的鼓励。职业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动。当前,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虽然已居于职业道德的主导地位,但社会上一些领域道德失范现象仍较为严重,需要用雷锋精神去引领职业道德的方向,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以爱岗敬业为核心,强化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2]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所应遵循的特定的行为规范。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各行各业就形成了优良的职业道德传统,涌现出了铁人王进喜、“一团火”精神的张秉贵等一大批全国闻名的遵守职业道德的典型。80年代后,各行各业又把职业道德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分配和职工生活各个环节,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职业道德建设又有了新的内容,如纺织行业的“爱厂、创新、好学、求进”,线路行业的“乐居乡村、艰苦创业、团结协作、争先求实”等形成了更加鲜明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行业规范。

职业道德是道德在职业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2002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职业是由社会分工不同所决定的,并无高低贵贱之分。1835年8月,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在谈到职业选择时指出:“如果我们生活的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选择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选择一种能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接近共同目标(对于这个目标来说,一切职业只不过是手段)即完美境地的职业。”[3]“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可能由我们长期从事,但始终不会使我们感到厌倦、始终不会使我们劲头低落、始终不会使我们的热情冷却的职业。”[4]每一个从业者都应该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重自己的职业选择,自觉服务社会,这是社会对从业者工作态度的普遍要求,也是国家对每个从业者的最基本的要求。当前,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应以爱岗敬业精神强化社会主义职业道德。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所大力提倡的,每一个从业者都应当以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坚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立足现岗,尽职尽责地干好本职工作。也许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并不是自己的理想职业,但也应该脚踏实地地干好本职工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由于各行各业的职业活动内容和职业特征不同,其职业道德内容也不尽相同,但是各种不同职业的职业道德都有着共同的基本内容。爱岗敬业是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一切基本规范的基础。

(二)正确理解爱岗与敬业的关系

中华民族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几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敬业奋斗的历史,历来提倡“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职业操守。孔子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勤奋、刻苦,为事业而尽心尽力,他教导弟子“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朱熹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

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自己从事的职业,忠于职守,对本职工作尽心尽力。爱岗与敬业总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只有爱岗,才能敬业。爱岗是敬业的基础,敬业是爱岗的具体表现,不爱岗就很难做到敬业,不敬业也很难说是真正的爱岗。如果说为了追求收入高、条件好、待遇高、专业性强的工作职位而不惜多次跳槽,连续跳槽或者说为了挑选理想的职业而不顾及国家需要而对工作挑三拣四、消极怠工,这都不是爱岗敬业的表现。正确的爱岗敬业就应当从整个国家和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处理好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个人兴趣与岗位责任的关系。

职业是人为了生存而必须从事某种工作的谋生手段,它的基本前提是以此获得生活来源。每一个岗位都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职位,每一个岗位都要有人去做,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职能。在社会分工中,每一个从业人员都是社会承认的正式身份以及履行社会职能的工具。

事业的成功取决于对事业的热爱,热爱自己的事业就要燃起对事业的热情,以自己对所从事的工作的自豪感、幸福感、荣誉感萌发出对事业的追求并全身心地投入,再平凡的岗位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兴趣产生愿望,有兴趣就会产生感情。个人对职业有没有兴趣,往往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够做到爱岗敬业。在一个工作部门,热爱本职是对从业人员的最基本要求,每个从业者都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全身心地融入职业生涯之中,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各种职业劳动。对于简单轻松的工作,容易做到爱岗敬业,但对于那些工作环境艰苦、危险性高的工作,要做到爱岗就不那么容易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更多的人是在从事着单调、技术性低、重复性大等普通工作,这些热爱自己工作岗位的人,在这些岗位上认真劳动的人就是良好职业道德的体现。

(三)牢记“八荣八耻”,树爱岗敬业新风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并将这一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和时代发展的要求,集中地体现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道德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是新时期我国公民整体道德行为的规范,更是当前我国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标尺。牢记“八荣八耻”,树爱岗敬业新风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

职业道德建设就是养成讲文明、办实事、求奉献、促和谐的职业行为习惯,自觉爱岗敬业,遵章守纪,通过各种途径使从业人员理解并自觉遵守各自的行为准则。恩格斯曾经说过:“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5]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为我国公民制定了基本道德规范,让人们知道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当坚持什么、应当反对什么、应当提倡什么、应当抵制什么。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与实际生活和工作的与时俱进,明确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对人们的引导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人们从业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职业选择也出现了多变性和选择性,为职业道德建设创造了新的机遇和条件。如何认清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认清社会主义荣辱观与职业道德之间的必然联系,不断为职业道德规范注入新内容,适应新的要求,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主义新风尚。

整个社会好比一台协调运转的大机器,哪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故障,否则都会影响整台机器的运转。如果一个从业人员不能尽职尽责,忠于职守,就会影响整个企业的工作进程。把“八荣八耻”作为每个人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在本职岗位上,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坚持为群众服务,表现出追求上进、乐于奉献、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不图名利、爱岗敬业、艰苦朴素的精神风貌。既要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来鞭策自己,又要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平凡岗位上坚持团结互助、扶危济困,强调在追求共同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和互帮互助精神,形成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各个人群的凝聚力,最终汇集为全民族、全社会的凝聚力。

三、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刻苦钻研,做学习型人才

发扬光大雷锋精神,就要像雷锋那样发扬“钉子”精神,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这是在新的形势下党和国家对雷锋“钉子”精神的解读。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6]建设学习型社会,雷锋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建设学习型社会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一项全民参与的活动,也是一个需要逐步学习、思考、探索的重大课题,因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弘扬雷锋的“钉子”精神,建设学习型社会,就是要用雷锋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来建设学习型社会。实践证明,“圣贤由学而成,道德由学而进,才能由学而得”。人才是以读书学习的积淀为底蕴的,是以不断地进德修业为前提的。学习型社会造就学习型人才,学习型人才造就学习型人生。

1.雷锋的“钉子”精神在全社会不断地发扬光大,勤奋好学成为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自觉意识

珍惜时间集中地表现为,把时间看得十分珍贵,倍加爱惜,从而抓紧时间学习,专心致志主要是指为了立志成才和成就事业,一心一意或集中精力钻研某一问题的学习精神。雷锋珍惜每一分钟时间,专心致志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为我们树立了勤奋好学的榜样。毛泽东曾经说过:“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7]珍惜时间和专心致志作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优良品质,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不仅要求人们在学习上要珍惜时间和专心致志,集中精力,全神贯注,而且要求人们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致志,把事情做好。鲁迅这样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可见,珍惜时间和专心致志,不仅对个人立志成才和成就事业以及对社会奉献具有重要意义,而且珍惜别人的时间更关涉他人的利益。因此,我们要发扬雷锋“钉子”精神的挤劲和钻劲,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专心致志,学好基本理论,夯实理论基础,立志成才和成就事业。

2.雷锋的“钉子”精神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新要求

21世纪是白驹过隙的时代。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知识量以惊人的速度急剧增长,几乎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都有新知识、新技术在产生。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和原有知识半衰期的提前,使每个人、每个组织都意识到了严峻的紧迫感。如果我们不能勇于竞争和创新,追踪当代科学的新成就,就无法适应这个时代。

雷锋在学习上的“钉子”精神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时期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和巨大的精神价值。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人们走出校门以后,很难再有集中的时间安心学习,不学习又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雷锋学习上的“钉子”精神中的“挤”劲和“钻”劲,为我们在我们忙碌的生活和工作中学习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3.弘扬“钉子”精神的切入点是建立和强化学习机制

当代世界的竞争,主要是学习能力的竞争。在艰苦创业、紧张忙碌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雷锋的“钉子”精神能够得到发扬光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精神风貌,集中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的新精神,在全国人民学技术、学业务,走又红又专道路的社会风气蔚然成风。那种生气勃勃的局面,源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动力,源于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规模组织和教育引导、表彰激励,以及由此所内化而成的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的自觉意识。今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继续弘扬雷锋的“钉子”精神依然具有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一切个人、组织、民族、国家都处在前所未有的竞争之中,主动参与竞争,积极增强竞争实力,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二)践行雷锋的“钉子”精神,刻苦钻研业务本领

提倡学习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学习是一个恒久的话题。古人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8]、“君子好学,死而后已”[9]。列宁说过:“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10]党的十六大把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1]。学习的目的既是要提高理论水平的需要,也是要增强业务能力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也提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12]。

1.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把握时间学习,勇于创新和竞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就是竞争和创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我们不断提升竞争力和创新的能力。雷锋“钉子”精神中的“挤劲”和“钻劲”实际就是我们今天的勇于竞争,敢于创新。我们不管工作多么紧张,任务多么繁重,时时刻刻都不能忘记学习,只有如此,才能使自己适应时代的要求。知识并非力量,只有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产、生活之中,运用于发明和创造之中,才能把精神的力量转化为物质的力量。

机遇是一种极为宝贵、无形的发展资源,把握机遇,及时确立正确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目标任务大胆地闯、扎实地干,不争论、不辩论、不动摇、不折腾,始终保持勇于竞争、敢于创新的姿态,投入到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学习是一种复杂而艰巨的劳动,而且又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因此,它要求积极主动、循序渐进、博专结合,知行统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像雷锋那样,珍惜时间,求知若渴,发愤学习,以雷锋为榜样,发扬“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从点滴做起,充分利用分分秒秒,学习一切需要学习的东西,不断提升思想新境界,努力成为本职工作中的行家里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2.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

学习上,既要读“有字书”,又要读“无字书”,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在社会实践中读好“无字书”,从实践中汲取营养,保持旺盛的学习劲头。要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积极探索学习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努力把学习融于日常工作和各项活动之中。学习工作化,就是把学习当成一项重要的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地重视,一样地部署,一样地抓紧抓实;工作学习化,就是把工作的过程看成是学习的过程,将学习贯穿于工作的始终。

工作上,要认识到“实干兴业,空谈误事”,“一万次表态抵不上一次实干,一万次议论抵不上办成一件实事”。要讲实话、干实事、求实效。求真务实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真抓实干、超越前人、开拓工作新局面。在本职岗位上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要锐意进取,不断开拓新思路、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在所处的领域和岗位上不断做出新贡献。

3.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不断增强业务能力

人总要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一种永不言败、永不服输、奋发图强的精神。发扬光大雷锋精神,就要像雷锋那样发扬“钉子”精神,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头脑,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刻苦钻研本职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谋求工作上的新突破;弘扬雷锋的“钉子”精神,就要以“钉子”的韧劲不断战胜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困难。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最为紧迫、最为重要的就是加快发展。过去讲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现在是快进则生,中进则退,慢进则衰,不进则亡。我们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从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出发,把个人融入社会之中,形成知难而进的品格,就会产生出一种强大力量。任何一个曾经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都一定会追求更远大的目标,来唤醒内心深处愿望所产生的力量。

(三)弘扬“钉子”精神,做一个终身学习的人

新的世纪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世纪,是知识信息爆炸增长的世纪。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国内改革事业的纵深推进都向每一个人提出新的挑战。身处这样一个时代,人们会明显地感到所学的知识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速度,以前学过的知识如果不及时充实,很快就会出现“老化”问题,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解决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如果想要不被时代所淘汰,就要跟上时代的节奏,进一步开阔视野,谋求新思路,这些都需要不断进取,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学习,在于有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

1.刻苦钻研,做一个理论基础扎实的人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勤奋好学,并视勤奋好学为美德。我国古人不仅十分珍惜时间和崇尚专心致志,而且还非常重视教育人们珍惜时间。唐代王贞白作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诗句;在《淮南子·原道训》中也讲道:“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间难得而易失也。”[13]唐代杜荀鹤也写道:“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东晋陶渊明在《杂诗》中也写道:“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名人名家,如孔子学而不倦,颜渊以学为乐,匡衡凿壁偷光,贾逵隔篱偷学等;既有孙敬、苏秦悬梁刺股苦读的佳话,也有诸葛亮结庐耕学的美谈。在今天,很多人都能勤奋好学,立志成才或干出一番事业。例如,气象学家竺可桢,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观察物候,60年如一日,不论刮风下雨,还是身体不适,从未间断,仅从1936年至1974年的近40年间,就记下40多本日记,合计近一千万字。临终前两天,还写出最后一页物候日记。他长期勤奋学习,严谨治学,完成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这一科学巨著。还有著名大画家齐白石,坚持每天练画,“不叫一日闲过”。

尽管不同时代、不同阶级和不同思想境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但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勤奋好学是一种进取的“钉子”精神。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为了振兴中华民族,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广泛地提倡勤奋好学的“钉子”精神。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像雷锋一样,对时间有一股“挤”劲,挤出一切时间来学习,对知识有一股“钻”劲,遇到难题不畏缩,遇到困难不气馁,不弄明白不罢休,直到搞清楚为止。学习雷锋精神,就是要像雷锋那样认真对待学习,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学以致用。这就要求我们做到,要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同建设和谐社会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获得持久不衰的力量源泉。要认识到自己迫切需要学习,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刻苦钻研,要把对书本和理论学习的兴趣,同自觉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并努力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2.勤奋好学,做一个有进取心的人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做一个理论基础扎实的人,做一个学习型人才,必须做到勤奋好学。勤奋好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优良品质。它主要是指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具有探求知识的进取心,勤勤恳恳,奋发努力,喜欢学习,热爱学习,坚持不懈的品质和精神。

勤奋好学是个人成长进步和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做任何事情都勤勤恳恳,吃苦耐劳,不懈进取。特别是在客观条件不利时,主观上的勤奋好学显得尤为重要。著名京剧艺术家周信芳,原来嗓子并不好,发音沙哑。他自知不能唱小生,便精心设计,经过多年辛勤苦练,创立了自己的“沙”派唱腔,演唱老生角色,同样可以出彩,让人拍手叫绝。这些表现出勤奋好学的美德事例数不胜数,并成为后人效仿的楷模。

雷锋继承了我国古代珍惜时间的优秀传统美德,在短暂的人生中践行了珍惜时间和专心致志的精神。雷锋“钉子”精神的“挤”劲和“钻”劲,正是珍惜时间和专心致志的具体体现。今天,要做一个学习型人才,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如果不在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中挤出时间学习,不专心致志的学习是不可能做到的。雷锋同志无论在什么岗位上,无论工作有多忙,他都能够用钉子的“挤”劲和“钻”劲,坚持不懈地、孜孜不倦地学习,使自己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在《雷锋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雷锋正是通过学习才能够写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哲理,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雷锋精神,就是要学习他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

3.实事求是,做一个终身学习的人

实事求是的美德典故,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德传》,即:“修学好古,实事求是。”[14]主要讲献王刘德研究学问,坚持严谨治学的美德。

早在战国时代,爱国诗人屈原就在《离骚》中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力主改革政治,精忠报国,虽遭谗言被流放,但他矢志不移,不管道路多么漫长,也阻挡不了追求真理的决心;宋代邵伯温在《邵氏见闻录》中称赞司马光说:“君实(司马光的字)脚踏实地人也。”[15]赞美了司马光废寝忘食,通宵达旦,专心致志地工作数十年之久,撰写了从战国至五代共1360多年历史的《资治通鉴》。历史上很多名人名家,幼年好学,经过中年直到老年,从不间断学习,其美德佳话,世代传颂。

要善于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运用。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6]鲁迅说过:“倘只读书,便成为书橱。”为学而学就失去了学习的目的,学习要结合自身的思想实际与现实工作的需要,学与用是辩证的统一体。“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17],说的虽然是官场的弊病,但于学习亦有借鉴意义。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主要是为了用,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运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水平也会越来越高。

毛泽东曾把认识规律总结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18]。可见,理性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逐步发展的。

孔子曰:“学而不已,阖棺乃止。”[20]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意思。周恩来也指出:“人生有限,知识无限,到死也学不完,改造不完。”[21]他还经常用“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鞭策自己,勉励别人。他所增加的“改造到老”富有新意,不仅要学习一辈子,而且要对自己改造一辈子;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更要勇于实践,全面加强修养。

[1] [美]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38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4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45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25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6] 《江泽民文选》第3卷,54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 《毛泽东文集》第8卷,36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 《论语·学而》。

[9]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0] 《列宁选集》第4卷,78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 《江泽民文选》第3卷,54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 刘安:《淮南子·原道训》。

[14] 《汉书·河间献王德传》。

[15] 邵伯温:《邵氏见闻录》。

[16] 《论语·为政》。

[17] 《庄子·让王》。

[18] 《毛泽东选集》第1卷,29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9] 《毛泽东选集》第3卷,80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0] 《春秋》。

[21] 《周恩来选集》下卷,36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