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由来

事实与价值问题是一个跨学科的文化现象,如果说事实问题属于自然哲学,那么价值问题则属于人文学科。因此事实与价值及其关系问题应该属于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关系问题。因此,我们可以“统一科学”运动的历史进程进行梳理。

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与亚里斯多德“四因说”:有关事实与价值问题的文献至少应从苏格拉底算起。据学者们考证[1],“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对应的希腊文是“áρετη εíν γνωσι”,这一说法的较为明确出处最早在柏拉图的《美诺篇》中,但一般以为《美诺篇》是柏拉图思想接近成熟时期的作品。这就使得“美德即知识”命题到底属于苏格拉底还是属于柏拉图就成为疑案。作为古希腊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斯多德以四因说和前后分析为判据,力图统一当时的物理学、形而上学、生物学、心理学、伦理学等。[2]

中世纪的“两个世界”特别是阿奎那“双重真理”其实就是事实与价值问题在基督教神学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按照圣经的说法,世界一分为二,上帝及其所在的“上帝之城”是永恒的,是作为终极目标的“极乐园”,而人间世界虽然是上帝创造的,但却是充满邪恶的尘世。这种世界观的科学意义在于,一方面逻辑学、天文学、数学、光学等与上帝智慧有关的科学得到保护而获得发展;另一方面,在人间世界的俗物中寻找后提炼“哲人之石”的占星术、炼金术等得到发展空间。[3]据此,阿奎那提出了“双重真理”的统一科学纲领,认为同一个真理可用双重形式表述,即哲学的理性思辨形式和神学的隐寓象征形式;存在两种并行不悖的真理,即哲学和科学的真理与神学的真理,前者来自经验和科学实验,后者来自神的启示和信仰。伊本·路西德首倡此说,其后本格尔(Sigerus de Brantia)、邓斯·司各脱、奥卡姆以及弗兰西斯·培根等人有同样主张。[4]

近代机械论哲学兴起和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近现代思想家讨论事实与价值之间关系问题的基本纲领是机械论(作为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统一)的“统一科学”纲领:以原子的机械运动为原理,力图统一当时的各门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5]在事实与价值的问题上,用自然科学的尺度来审视事实与价值问题的代表性著述主要有休谟(David Hume)的《人性论》(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First published,1739~1740)以及《人类理解研究》(An E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等。

以前的一些哲学家如斯宾诺莎[6]等人认为,道德可以像几何学或代数学那样论证其确定性,但是休谟认为,对于道德问题,科学是无能为力的,科学只能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不能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的问题。他在《人性论》中写道:“在我所遇到的每一个道德学体系中,我一向注意到,作者在一个时期是照平常的推理方式进行的……可是突然之间,我却大吃一惊地发现,我所遇到的不再是命题中经常的‘是’与‘不是’等连系词,而是没有一个命题不是由一个‘应该’或一个不‘应该’联系起来的。这个变化虽是不知不觉的,却是有极其重大的关系的。因为这个应该或不应该既然表示一种新的关系或肯定,所以就必须加以论述和说明;同时对于这种似乎完全不可思议的事情,即这个新关系如何能由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些关系推出来的,也应当举出理由加以说明。不过作者们通常既然不是这样谨慎从事,所以我倒想向读者们建议要留神提防;而且我相信,这样一点点的注意就会推翻一切通俗的道德学体系……”[7]

西季威克(Henry Sedgewick,1838~1900)作为直觉主义伦理学的奠基人,他对伦理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他较早地系统批判了伦理学中的自然主义倾向,洞察到道德基本概念的不可定义、不可分析而只可直觉的特征。他谈到:“我们能给‘应对’、‘正当’和表达同一基本概念的其语词下什么样的定义呢?……这些概念之基本使我们不能作任何形式的定义……它们不能分解为任何更简单的概念了。”这一思想直接启发了后来元伦理学的开创者摩尔,在其著名的《伦理学原理》一书中,摩尔坦率地把西季威克称为唯一“清楚地认识并叙述了”善之不可定义性的伦理学著作家。[8]

上述梳理表明,在维也纳学派以前,事实与价值问题的思考从古希腊诸贤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哲学家。大体而论,虽然研究纲领不尽相同,但事实与价值的区分是大势所趋:有的基于古代哲学的四因说,有的基于基督教神学,有的基于近代机械论。

[1] 赵猛:《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还是柏拉图?》,《世界哲学》2007年第6期,第13~25页。

[2] 有关评论性著述参见Aristotle and the Science of Nature:Unity without Uniformity ,By Falcon,Andrea.Cambridge,UK;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Aristotle’s Theory of the Unity of Science /Malcolm Wilson By Wilson,Malcolm Cameron.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c2000;Aristotle on the Unity and Disunity of Science ,By Lennox,James G.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Jul.2001,Vol.15 Issue 2:133-144.

[3] 代表性著述参见David C.Lindberg:The Beginnings of Western Science:The European Scientific Tradition in Philosophical,Religious,and Institutional Context,Prehistory to A.D.1450,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7;Anneliese Maier:On the Threshold of Exact Science:Selected Writings of Anneliese Maier on late Medieval Natural Philosophy ,Pennsylvan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82.

[4] 代表性著述参见Edward Grant:God and Reason in the Middle Ages ,Cambridge [England];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Edward Grant:Science and Religion From Aristotle to Copernicus 400 B.C.-A.D.1550,2004;Science,Theology,and Consciousness:The Search for Unity,By Arden,John Boghosian,Westport,Conn,Praeger,1998;The Field of Science and Religion as Natural Philosophy ,By REEVES,JOSH A.Theology & Science.Nov.2008,Vol.6,Issue 4:403-419.

[5] 代表性著述参见Mechanics and Natural Philosophy Before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By Laird,Walter Roy,Dordrecht,Springer,2008;Science and Beliefs:From Natural Philosophy to Natural Science,1700-1900,edited by David M.Knight,Matthew Eddy.Burlington,VT:Ashgate,c2004。

[6] 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就是按照欧几里得几何学的推理范式写成的。其实,笛卡尔的理性怀疑思想也具有这种用科学方法论证伦理命题的思想方式。维特根斯坦及其维也纳学派大体上沿用了这条思想路线。

[7] 〔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第509~510页。

[8] 参见并转引自万俊人:《科学、逻辑、道德——现代西方元伦理学纵观》,《哲学动态》1989年第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