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三年的山野古镇

光绪二十三年的人间烟火里,有变,也有亘古不变。时移世易中,山野古镇的天地之美、人情风俗之美却是恒常的。

山野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灵气,一座山有一座山的灵气。或者更准确地说,一座峡谷有一座峡谷的灵气。在山野之美中,时间坐标可以忽略不计。

江南青田县的仙峡谷,在光绪二十三年依旧气象万千。造化将山水文章做到极致,山民们无以名之,感叹此谷不应人间有,宛如天上人间,便取名仙峡谷。这是小城山民的野趣,也是他们的古拙。就像乡村里的一个地名——猫输田。外人乍一听,那是三天三夜明白不了的。其实个中自有掌故。这个掌故是山民们的共同秘密,茶余饭后的集体谈资。山之野趣与人之清欢,都交相辉映在小小的地名里了。

仙峡谷也是如此。峡谷中天然池潭在百个以上。水是绿得让人忍不住想哭,清得忍不住想喝。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柳宗元的当年游记,仿佛就为这座峡谷量身定做。峡谷中,天是蓝得让人忍不住要融化,岩石也是极尽奇崛之美。造化天工,鬼斧神工。

有人说,人的一生,就是一场修行。其实对于仙峡谷而言,这修行的气场可大了去了。的确,山谷也有修行的。和人的百年修行不同,山谷的修行是属于亿万年级别。所谓沧海桑田,种种自然之美最终都是靠时间熬出来的。山谷之悟性,山谷之砥砺,种种断臂求生,种种凤凰涅槃,都是要靠时间熬到最后,才能惊艳人世间的。无论是在光绪二十三年,还是在其他什么时候,遭遇仙峡谷的人第一个感觉或许就是五个字——造化钟灵秀。

仙峡谷的美,是立体沧桑之美。她美在树、美在云、美在湖、美在瀑布、美在岩石,在她身上,任何单一的美拿出来,都能让人啧啧称赞,但也仅此而已。因为那些树、云、湖、瀑布、岩石,在别的地方也能见到。仙峡谷的独特之处是,这所有种种的美,她都在自己的身上体现出来了。这是亿万年的修行之后,才能做到的有容乃大。看仙峡谷的茂林修竹、群峰峥嵘、怪石林立、沟谷幽静、潺潺流水、飞泉瀑布、云海变幻,其实就是看一个山谷修行圆满的过程。

当然对山谷而言,修行的基本功还是她身上的树。仙峡谷四周悬崖峭壁,景色优美,森林覆盖率95%以上。其间的瀑布美则美矣,但如果没有竹林环绕,形成移步换景之奇效的话,到底还是呆板了些。仙峡谷上,竹海、林海、针阔混交林、古松等随处可见,或为点缀,或自成风景,并且在仙峡谷奇独的云海、日落、长虹、冰挂等天象景观上扮演重要角色,这是仙峡谷的树之伟大。她们让这座山谷变得空气清新,富含负氧离子,让山与人之间的接触越来越零距离。在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在光绪二十三年,还是在其他什么时候,仙峡谷的树都是有温度的。她柔软、感性,有时又刚强、理性,充满了哲学的思考。仙峡谷的树是跌入人间的精灵,懂人情世故,懂人文关怀。可以说没有树,就没有仙峡谷,没有仙峡谷的亿万年修行。其实仔细一想,道理很简单,山为树之本,树为山之表。一座光秃秃的山,没有一棵树的话,只能叫石头山吧。既为石头,也就不可能演绎云海、日落、长虹、雪景等人间美景——树是人类情感的永恒寄托,因为她有春华秋实,有生生死死,有千百年之后不断循环往复的轮回变迁,这才是仙峡谷树木独特生命力之所在!

古镇

光绪二十三年的碧湖古镇,依旧充满了人间烟火气。这个古镇位于浙江丽水,是江南古镇的集大成者。镇其实是集市,是市井。赶集是丽水小镇生活的一个个节点,它串起了小镇人家的生活情趣。“市廛多少着忙客,柳岸白鸥闲自飞”“上市鱼虾贱,堆盘橘柚香”“遥知碧湖畔,晚市暗戎戎”,这是清代诗人歌咏碧湖集市的诗词。碧湖镇旧时只有两条商业街:内汤街(里汤街)和人民街(上街、下街)。但是酒坊、酱坊、糖坊、染坊、豆腐坊以及衣服、布类、鞋类等穿戴商品应有尽有,摩肩接踵间,江南小镇的生活情态活力呈现。

任何一个镇子,年头久了,都有望族。古镇望族,比拼的不仅仅是财富,也是世道人心或者说家族礼仪。望族过的是日子,其实过的也是心气劲儿。小小碧湖镇,细细长长的上街与下街,沈家与汤家有滋有味、别着劲儿地活着。寡淡的日子因为这股劲头,开始有了期待,有了后劲。

碧湖汤氏,曾经盛极一时。如果从光绪二十三年开始回忆,南宋初期,一个叫汤转的人从云和汤侯门迁居碧湖上街银杏树下,从而成为碧湖上街始迁祖。在明朝,汤姓在碧湖形成大姓望族,曾有汤祠“半条街”之称,而碧湖也曾建有“上街汤祠、行基汤祠、下街狮子头汤祠”三大汤祠,人口有数千人之多。现在,如果遐想当年繁盛,依稀可从位于井宫巷的汤氏宗祠窥得一斑。该祠壁挂汤思退、汤硕、汤颖画像,柱题祠联:“祖宗功德累累百世丕显,儿孙继述绵绵万古无疆。”而汤氏祖先汤思退(1117年~ 1164年),曾经官至尚书左仆射(中书丞相),封岐国公,赐第处州郡城,地位之显赫,不是一般人可以企及的。

碧湖沈氏,是清雍正年间为躲避战乱从福建迁徙过来的,由于擅长经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拥有广裕百货、广和食品、广兴绸布、广盛纸业等20多家商号店铺,成为碧湖镇首屈一指的商界大亨。碧湖上街卫生巷5号“沈家邸”,原为汤氏祖居。相传汤氏族人为了偿还官司债务,不得已将该祖屋大部分出卖给碧湖商贾沈氏。时移世易的消息,其实在小小一栋建筑的流转中就体现出来了。

比较汤氏宗祠的曾经芳华,位于碧湖人民街72号的沈氏宗祠,占地面积约780平方米,是碧湖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宗祠。它建于清同治前后,在光绪二十三年时,建筑高深,构造严谨,用材粗犷,做工精细,不仅是沈氏宗族祭祀祖先、商议族事的主要场所,也见证了沈家更胜一筹的结局。

当然在碧湖古镇,最恒久最重要的存在还是黎民百姓。无论是在光绪二十三年,还是在其他什么时候,他们不会把日子过成诗与远方,但他们将日子过成了真正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