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努尔哈赤杀子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有一出京剧叫《戚继光斩子》。后来有学者考证,历史上没有这件事,所谓“戚继光斩子”是艺术创作。那么,清太祖努尔哈赤斩子,真有其事吗?努尔哈赤又怎么会狠心下如此毒手,命令杀死亲生长子褚英呢?因为这种举动违背常理,为清朝皇家所忌讳,所以“正史”缺乏记载,成为清宫的一大疑案。下分三个题目,进行简要叙述。

一、褚英其人

努尔哈赤先后娶有十六位妻子,共生育十六个儿子和八个女儿。褚英是努尔哈赤的长子。努尔哈赤十九岁结婚分家,娶了一位女真女子佟佳氏· 哈哈纳扎青(又叫詹泰)。第二年,他们生下一女,即东果格格。后来佟佳氏又生下两个男孩:长子叫褚英(1580—1615),次子叫代善(1583—1648)。佟佳氏在生下代善后不久就去世了。

褚英,万历八年(1580 年)生,这年努尔哈赤二十二岁。努尔哈赤起兵时,长子褚英才四岁,次子代善才一岁。当时努尔哈赤带兵打仗,主要将领是他的胞弟舒尔哈齐和五大臣——费英东、额亦都、何和礼、安费扬古、扈尔汉。

概括来讲,褚英的一生有“三幸”和“三不幸”。这“三幸”和“三不幸”,既成就了他,也毁灭了他。

褚英的“三幸”是:其一,出生在努尔哈赤家,父亲后来成为大清国的开创者;其二,从小在父辈和费英东、额亦都等杰出将领那里学习军事技艺和知识,长于弓马,武艺高强;其三,身临乌碣岩等大战,受到锻炼,得到汗父的信任和重用。

褚英的“三不幸”是:其一,母亲死得较早,父亲在危难中起兵,战马匆匆,忙于征战,他很少享受家庭的温暖;其二,家庭时时遇风险,处处遭劫难,所以他很小就开始了马背生涯,在刀光剑影、动**不安的环境里成长;其三,那时女真没有文字,他没有上过学,也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教育,缺乏文化涵养,也少心智韬略。

褚英十九岁的时候,首次带兵打仗。《清太祖高皇帝实录》记载:万历二十六年(1598 年)褚英率兵征东海女真安楚拉库路,收取二十多个屯寨的部民而回,被赐号“洪巴图鲁”(汉语意为“旺盛的英雄”)。

褚英真正受到父亲努尔哈赤的重视,是因为他在乌碣岩之战中的出色表现。万历三十五年(1607 年)正月,努尔哈赤派胞弟舒尔哈齐、长子褚英、次子代善率领部分军队,去接应东海女真斐优城五百户女真归降部民到建州。在回来的路上,乌拉部贝勒布占泰派大将博克多,率一万兵马,在半路横行拦截。于是双方在图们江畔的乌碣岩(今朝鲜钟城境内)进行了一场大战。

在乌碣岩大战中,舒尔哈齐顾及和乌拉贝勒的姻亲关系,便同部将常书和纳齐布率兵停在山下,畏葸不前,观战不动。建州扈尔汉、扬古利则在山上立栅扎营,派兵守护带来的五百户人马,并率二百人同乌拉军前锋格斗。随后褚英与代善各率兵五百,分两路夹击乌拉军。褚英率先冲入敌阵,当时天寒雪飞,乌拉兵大败。代善擒斩乌拉大将博克多。这一仗,建州兵斩杀乌拉兵三千级,获马五千匹、甲三千副,乌拉兵败兵逃窜,“如天崩地裂”。

乌碣岩大战后,舒尔哈齐被削夺兵权,而褚英的地位迅速上升。《无圈点老档》即《旧满洲档》《老满文原档》开篇记载:万历三十五年(1607 年),褚英二十八岁,在乌碣岩之战中,立下大功,被赐号阿尔哈图土门,汉语为“广略”之意,也就是“大智勇”的意思。第二年,褚英偕贝勒等率军进攻乌拉,攻克宜罕山城。接着,因为他身为长子,又屡有军功,被授命执掌国政。这年他二十九岁。

“福兮祸之所伏”。褚英执掌国政,对这位年轻贝勒来说,是福还是祸?

二、杀子始末

褚英柄政之后,因年纪轻,资历较浅,心胸褊狭,操之过急,受到“四大贝勒”和“五大臣”内外两方面的反对。

“四大贝勒”就是努尔哈赤“爱如心肝”的四个子侄:次子代善、侄子阿敏、五子莽古尔泰、八子皇太极。代善是褚英的胞弟,比褚英小三岁;阿敏是褚英的堂弟、舒尔哈齐第二子,父亲死后被努尔哈赤收养;莽古尔泰是褚英的五弟,作战骁勇、骑**通,母亲是富察氏,名衮代;皇太极是褚英的八弟,聪睿精明、武艺高强,母亲是叶赫那拉氏(又作叶赫纳喇氏),名孟古哲哲。他们有地位、立战功、拥权势、统军队、厚财帛、领部民,甚至还有外家势力依靠。他们四人,以德、以功、以长、以才、以能,于天命元年(1616年)被授为和硕贝勒。建州女真没有立嫡以长的传统,诸弟们不满于褚英当嗣子、主国政的地位。但是“四大贝勒”如果直接上告长兄褚英,似有争嗣之嫌。于是他们同“五大臣”联合,倾轧褚英。

“五大臣”就是努尔哈赤“信用恩养、同甘共苦”的“开国五大臣”——费英东、额亦都、何和礼、安费扬古、扈尔汉。他们早年跟随努尔哈赤,威望高、权势重;历战阵、建殊勋。在他们跟随努尔哈赤起兵攻克图伦城时,褚英尚在襁褓之中。所以他们自然也不满于褚英专军机、裁政事的地位。但是,如果“五大臣”首告储嗣褚英,似有二心之嫌,于是便力求同“四大贝勒”结合。

褚英面对这些建州的“柱石”和“元勋”,心胸狭窄,目光短浅,既缺乏谦恭的态度,又没有笼络的智术。他想趁汗父努尔哈赤在世时,逐渐削夺这些人的财富和权力,以便巩固自己的储位。这促使“四大贝勒”与“五大臣”人人自危,进而采取内外夹击的策略,共同对付褚英。

随着矛盾的激化,努尔哈赤在权衡长子褚英与“四大贝勒”“五大臣”两方的力量之后,最终决定疏远褚英。尔后两次进攻乌拉,努尔哈赤都没有派褚英出征,让他在家留守。褚英没有从中汲取教训,反躬自省;相反,褚英却写诅咒出征的汗父、弟弟们和五大臣们的咒语,对天地焚烧,后来几个参与者见势不妙,便一起向努尔哈赤坦白告发。这就表明,褚英觊觎努尔哈赤的大汗之权和大汗之位。由是,褚英引来杀身之祸。

努尔哈赤震怒了。于此,《清史稿· 褚英传》记载“褚英意不自得,焚表告天自诉,乃坐咀咒”之罪。万历四十一年(1613 年)三月二十六日,努尔哈赤命将长子褚英幽禁在高墙之内,就是加以软禁。

“四大贝勒”和“五大臣”经过密议之后,借机联合向努尔哈赤告发褚英。

努尔哈赤让他们每人写一份文书呈送。他们各写文书、联合控告,《满文老档·太祖》癸丑年即万历四十一年(1613 年)记载他们控告褚英的“罪状”是:第一,褚英挑拨离间,使“四大贝勒”“五大臣”彼此不和;第二,声称要索取诸弟贝勒的财物、马匹,引起诸弟不满;第三,曾言:“我即位后,将诛杀与我为恶的诸弟、诸大臣。”

历史上,几乎所有朝代皇位的继承人,总要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危险。当时褚英作为努尔哈赤的长子,也就是当时的汗位继承人,肯定是汗权觊觎者们攻击的目标,没事儿也得给他找出点事儿来,何况他还有把柄在他人手里!于是,褚英成了后金汗位之争的牺牲品。

万历四十三年(1615 年)八月二十二日,褚英死,年仅三十六岁。后葬在清东京陵(今辽宁省辽阳市)。

关于褚英的死,《清史列传· 褚英》《清史稿· 褚英传》记载:“乙卯闰八月(《无圈点老档》记作“八月”),死于禁所。”这个简略的记载,没有交代褚英的死因。《满文老档》记载褚英事迹也很简略,并且讳言其被努尔哈赤下令处死的史实。所以,褚英是病死,是幽禁死,还是被处死,这是褚英死后三百多年未解的一个历史之谜。

褚英死因之谜是怎样被揭开的呢?事情是这样的:研究人员于1962 年在中国台湾地区台中市雾峰北沟故宫博物院地库里,看到了《满文老档》,后广禄、李学智先生以《老满文原档》为书名加以介绍。1969 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加以影印出版,以《旧满洲档》作书名,陈捷先教授撰写了长文论述。1998 年我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看到当年乾隆对这份“老档”的整理与重抄的档案。

当年官员从大内满本堂(收藏满文档案房)借还书以及呈送时都用《无圈点老档》这个名字,于是称它作《无圈点老档》,并且对其七部重抄本也分别定了名称。2006 年《老满文原档》(1 册—10 册),由冯明珠主编,沉香亭企业社影印,在台北出版。因此,这部原始满文档案,有《满文老档》《旧满洲档》《老满文原档》《无圈点老档》等书名。《无圈点老档》中对褚英之死作了记载,从而解开了褚英死因之谜。

聪睿恭敬汗以其长子阿尔哈图图们,心术不善,不认己错,深恐日后败坏治生之道,故令将其囚居于高墙内。经过二年多之深思,虑及长子若生存,必会败坏国家。倘怜惜一子,则将危及众子侄、诸大臣和国民。遂于乙卯年聪睿恭敬汗五十七岁,长子三十六岁,八月二十二日,始下决断,处死长子。

上面引文,自“经过”以下,至“长子”以上,在《无圈点老档》即《旧满洲档》《老满文原档》中被圈画删掉,为《满文老档》乾隆朝各种重抄本所讳阙。现看到《无圈点老档》六种抄本——《无圈点字档》(草本)和《加圈点字档》(草本)、《无圈点字档》(内阁本)和《加圈点字档》(内阁本)、《无圈点字档》(崇谟阁本)和《加圈点字档》(崇谟阁本),都没有记载上述文字。乾隆皇帝在命臣工重抄《无圈点老档》时,谕旨圈画删掉努尔哈赤命杀死长子褚英这段重要史料,是为亲者、尊者、贵者、贤者讳,不让创建龙兴大业的清太祖努尔哈赤,留下自家残杀的历史痕迹。

在这里我说一下,满洲宗室有个传统,父亲获罪死后,儿子仍可以任用。

舒尔哈齐死后,子阿敏后位列“四大贝勒”,子济尔哈朗爵郑亲王、官至摄政王;褚英被杀,身后有三个儿子,长子杜度后为贝勒,三子尼堪后为亲王,都受到了重用。

三、情理冲突

舒尔哈齐和褚英是后金历史上影响很大的人物,他们对于努尔哈赤大业的完成,对于后金国家的建立,都曾起过重要的作用。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与努尔哈赤产生了利益的冲突,矛盾最终不可调和,被努尔哈赤所杀。那么,除了骨肉相残,难道这种情理冲突就没有办法调和吗?

其实,几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探询:努尔哈赤究竟为什么要做出这么违背常理的事情,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幽死胞弟,杀死亲子,骨肉相残,原因何在?

有人试图从努尔哈赤性格上找原因,认为:“奴酋为人猜厉威暴,虽其妻子及素亲者,少有所忤,即加杀害,是以人莫不畏惧。”

也有人从利益上找原因,认为努尔哈赤是要保住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

还有人从恋情上找原因,说他们父子为了争夺一个女人。这毫无根据,当属于戏说。

然而,努尔哈赤也是一个有手足情、父子情的人。事情过后,特别是到了晚年,努尔哈赤回顾幽弟、杀子的事情,心怀惭德,久不平静。应当说努尔哈赤一生最后悔的事就是囚杀了长子褚英。他年事渐高,不愿子孙们重演骨肉相残的悲剧,而希望他们不咎既往,惟鉴将来,子孙环护,长治久安。天命六年即明天启元年(1621 年)正月十二日,天命汗召集诸子侄孙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德格类、济尔哈朗、阿济格、岳讬等,对天地神祇,焚香设誓:今祷上下神祇:吾子孙中纵有不善者,天可灭之,勿令刑伤,以开杀戮之端。如有残忍之人,不待人(按:高录作天)诛,遽兴操戈之念,天地岂不知之?若此者,亦当夺其算。昆弟中若有作乱者,明知之而不加害,俱坏(怀)礼义之心,以化导其愚顽。似此者,天地祐之,俾子孙百世延长。所祷者此也。

自此之后,伏愿神祇,不咎既往,惟鉴将来。(《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三)后金执政集团内部的斗争,不会因努尔哈赤率领众子侄等对神祇设誓而化解或消失。同样,“坏礼义之心”的诸王贝勒,对于觊觎汗位者,也不能“化导其愚顽”。有汗位,必有争夺;有争夺,必有厮杀。满洲宗室贵族为争夺皇位而骨肉相残的宫廷悲剧后来一再重演。

清太祖努尔哈赤从万历十一年(1583 年)起兵,到天命十一年即明天启六年(1626 年)逝世,共四十三年。其间,满洲宗室内部先后发生过三次大的冲突,第一次是努尔哈赤与胞弟舒尔哈齐的冲突,第二次是努尔哈赤与长子褚英的冲突,第三次是努尔哈赤与次子代善的冲突。应当说,虽然满洲宗室在四十三年间发生了三场大的冲突,但努尔哈赤的高明之处在于,始终坚持一个“合”字,使这三场冲突都迅速得到处理,化风浪为平静,化凶险为平夷,没有酿成大的裂变;相反,每冲突一次,满洲宗室内部不是分裂而是整合,不是衰弱而是坚强。

在清朝最初的年代里,宫廷斗争错综复杂,血刃相见,无情厮杀,但为何清王朝不仅没有走向分裂,反倒日渐强大呢?既然努尔哈赤事业成功的一大法宝就是坚持“合”字,那么父亲把儿子杀了,哥哥把弟弟杀了,应该是分,怎么能合呢?

努尔哈赤一生打过十二次大胜仗,留下十大历史功绩,是一位具有远大政治抱负的政治家。他的人生轨迹可以说是光彩夺目。但是,他当时力量还很弱小,他需要一支强有力的骨干队伍,同心同德,共同奋斗。当这其中出现不和谐的音符时,他就要去调整。当正常手段无法协调时,万不得已,他只能采取非常手段,来求得整体的和谐。这支骨干队伍主要是两个集团:一个是宗室贵族集团,如舒尔哈齐、褚英、代善、阿敏、济尔哈朗、莽古尔泰、皇太极等;另一个是军功贵族集团,如费英东、额亦都、何和礼、安费扬古、扈尔汉等。这两个集团矛盾的焦点,先是胞弟舒尔哈齐,后是长子褚英。努尔哈赤不处理褚英,就会出现三个不合:宗室贵族不合、军功贵族不合、宗室贵族与军功贵族不合。除掉褚英之后,既使宗室贵族合,又使军功贵族合,更促使宗室贵族与军功贵族大合。

清初宫廷经过舒尔哈齐、褚英、代善三大事件后,出现了三次政治飞跃:创建八旗制度、建立后金政权、进入辽沈地区,从而为清朝事业奠定了基础。

由上可以看出,所谓“合”不是没有矛盾,没有差异,没有斗争,没有冲突;而是妥善处理,恰当整合,化险为夷,聚分为合。就是说“合—分—合”

的过程,本来是合,虽然有分,不是分裂,而是疏理,聚分为合,出现新合。

以小分,促大合;以旧分,成新合。这就是“努尔哈赤杀子”故事给后人的历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