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讲 清皇宫过大年

春节,过去叫过年,是中华民族一年中最重要、最隆重、最盛大、最喜庆的全民节日。那么,清宫是怎样过大年的呢?

一、准备过年

农历腊月,就是十二月,从初一日就开始准备过年。

第一件事:皇帝开笔写“福”字。清代皇帝过年有亲笔写“福”字的习俗。

从康熙帝开始,将写好的第一个“福”字,挂在乾清宫的正殿,其余的张贴于后宫等处,有的则赐给王公大臣等人,当时人们以获得“福”字为荣。乾隆二年(1737 年),定于十二月初一日,在漱芳斋开笔写“福”字,以后岁以为常。

皇帝写“福”字很有讲究。毛笔是黑漆笔管,管上刻有金色“赐福苍生”

四字。写“福”字多用绢,先涂上丹砂,再绘以金云龙花纹。

恭王府花园里今存的大红“福”字,就是康熙帝的真迹。据恭王府管理处原副主任刘霞介绍,这个“福”字有五个特点:第一,左偏旁的“示”,草书像“才”字;第二,左偏旁的“示”,草书又像“子”字;第三,右偏旁“畐”

的上半部,草书像“多”字;第四,右偏旁“畐”的下半部“田”,草书像未封口,表明疆土无垠,国富民殷;第五,右偏旁“畐”整体看像草书“寿”

字——所以,人们联想这个“福”字蕴含着五层意思: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清帝当时写的“福”字虽然多,但留存下来的却很少。因此,恭亲王府花园的“福”字,被誉为“天下第一福”。

乾隆年间,曾任礼、户两部尚书的王际华是一个幸运者。王际华,浙江钱塘人,乾隆十年(1745 年)探花,就是一甲第三名。在职三十一年间,得到“福”

字二十四幅,他把这些“福”字加以装裱,挂在厅堂,命名为“二十四福堂”。

第二件事:大臣献吉祥字画。早在南宋时,就有大臣向宫廷进献吉联、画轴的习俗。清朝官员,更加重视。每年从腊月初一日起,内廷的文臣就撰写各宫新年悬挂的椒屏、岁轴,呈皇帝御览之后交内务府,按照吉语内容,绘制景物图画,并在上面题词,做成吉祥字画,向后宫进献张挂。

第三件事:正常听政。

腊月初八后,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

腊八 相传腊月初八为释迦牟尼成佛日。早在北宋汴梁(今开封)有僧、俗在腊八日,煮果子杂料粥,称“腊八粥”,互相馈赠。清宫煮腊八粥,用料为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红枣等,及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仁、松子、葡萄干及红糖等。

初八日,皇宫内,在中正殿前举行仪式。中正殿位于紫禁城雨花阁之北、建福宫之南,是清宫藏传佛教唪(fěng)经及办佛事的重要场所,后被焚毁。

届时,在殿前设黄毡圆帐,称“小金殿”,皇帝升殿,御前大臣陪侍,众喇嘛在殿外唪经,由达赖喇嘛或章嘉胡图克图,为皇帝拂拭衣冠,除灾去邪,以祓(fú)不祥。在宫外,皇帝派亲王、郡王、大臣,到雍和宫管理煮粥、献粥、施粥等事。这些带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在明朝时是没有的。

放爆竹 清宫规定,腊月十九日始放爆竹。放爆竹之俗,魏晋以前就有记载。相传:西方山中有一种像人的鬼,长尺余,一只足,名叫“山臊”。如果有人触犯了它,它就令人发冷发烧。当地人将竹子放入火中,竹爆声响,“山臊”惊惧而逃,人们得以消灾。

后到宋代,用纸做炮仗,但仍称“爆竹”或“炮仗”。清宫在腊月二十四日以后,若皇帝出宫,每过一门,太监便放爆竹一声,入宫也是这样。爆竹跟着皇帝放。在内廷执事的太监、官员,根据爆竹声的远近,可了解皇帝的行踪。

封印 封印就是把印章封存起来,表示放假、不办公了。在过小年之前的四天里——腊月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由钦天监选择吉日布告天下,各个衙门,照例封印。宫殿封印,举行仪式:将宝印安放在交泰殿中供案上,设酒果,点香烛,请皇帝拈香行礼,内阁有关官员捧着宝印出殿,到乾清门外,洗拭宝印后,捧入殿内,加以封贮。来年正月,吉日开封。开宝印时,礼仪同前。如康熙二十年(1681 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封印,康熙帝不御门听政。

午时,康熙帝向太皇太后、皇太后宫问安。(《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年十二月甲辰)封印后,各部院衙门的掌印官员邀请同僚欢聚畅饮,以酬谢一岁辛劳。封印之后,京师“万骑齐发,前门一带,拥挤非常,园馆居楼,均无隙地矣”!

但是,封印后各衙门休假,一些“乞丐无赖攫货于市肆之间,毫无顾忌,盖谓官不办事也,亦恶俗也”。(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彩服日 腊月二十一日是“彩服日”。上书房“自彩服日,至次年初五日,不入学”。(章乃炜《清宫述闻》)学生开始放寒假。“彩服日”有个典故,按唐朝制度,官员每十天洗沐,就是洗澡沐浴,休息一天。后来一个月中的三个十天分别称为上浣、中浣、下浣。《燕京岁时记》说:“儿童之读书者,于封印之后,塾师解馆,谓之放年学。”放年学,就是今天的放寒假。开学的时间,皇家是正月初六,民间是过了正月十五。所以皇家放年假(寒假)约一周半(因为第一周是半课,就是半天上课);民间放年假(寒假)四周。

祭灶 腊月二十三祭灶。〔1〕祭灶神习俗,历史很久远。灶神传说,先秦已有,说法不一,没有确证。据载:汉武帝初年,大臣以祀灶可化丹砂为黄金,以黄金为器皿可以延年益寿, 因而皇帝开始亲自祭灶。祭灶,古用黄羊。据《后汉书》记载,汉宣帝时有一个人叫阴子方,因杀黄羊祭灶,后暴发,成巨富,这个习俗遂沿袭下来,但普通百姓家是做不到的。民间祭灶,用南糖、关东糖、糖饼等。为什么用糖呢?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说好话。元代王恽谓:岁末二十四日诸神上天,家人如设供祭灶。灶君上天后,在玉皇大帝面前扬善隐恶。所以祭灶都用糖,以甜其口,以粘其口。民间谚语: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完之后,将灶神像揭下焚烧。到除夕接神时,再供奉新灶神像。这一天,鞭炮极多,俗称“过小年”。

清朝宫中祭灶与北京民间一样,在腊月二十三日。不同的是:其一,地点。具体地点在坤宁宫煮祭肉的大灶前。其二,贡品。祭灶神时,要设供案、奉神牌、备香烛、摆供品;供品共三十三种,并由南苑猎取黄羊一只,使用盛京(今沈阳)内务府进贡的麦芽糖(关东糖)。其三,帝后分别主祭。汉族祭灶神,禁妇女主祭。(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清宫祭灶神时,皇帝、皇后等先后到坤宁宫的佛像前、神龛前、灶神前拈香行礼。皇帝礼毕回宫,皇后再行祭礼。(鄂尔泰、张廷玉《国朝宫史》卷六)上灯 清宫规定,腊月二十四日,上天灯、万寿灯。这一天,总管内务府大臣率领太监举着灯进乾清门,将天灯安设在乾清宫两侧的丹墀内,将万寿灯安设在丹陛上。从安设之日起,每晚点燃天灯,到二月初三日出灯为止。自安设之日始,万寿灯每日升灯联,至除夕由内务府大臣率员役换联,并安两廊栏杆的灯。于除夕,元旦,正月十一、十四、十五、十六日上灯,至正月十八日出灯。2019 年农历新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复制了天灯和万寿灯,让今人亲睹旧京习俗。

张挂宫训图 腊月二十六日,清宫

按年俗,张挂宫训图。在张挂门神、春联之日,东、西六宫各挂宫训图赞一份于东、西墙,每图都画历代有美德懿行的后妃故事一则,作为后妃的榜样,至次年收门神之日撤下后收贮。各宫所挂的宫训图有:景仁宫《燕姞梦兰图》、承乾宫《徐妃直谏图》、钟粹宫《许后奉案图》、延禧宫《曹后重农图》、永和宫《樊姬谏猎图》、景阳宫《马后练衣图》、永寿宫《班姬辞辇图》、翊坤宫《昭容评诗图》、储秀宫《西陵教蚕图》、启祥宫《姜后脱簪图》、长春宫《太姒诲子图》和咸福宫《婕妤当熊图》。

各宫贴春联 春联就是桃符。早在

战国时有桃梗(桃木人),晋时为桃符,就是在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位神名,或画此二神的像,五代时始在桃木板上书联语,后改为在纸上书联语。古之桃梗、桃符都用来辟邪驱鬼,改为联语之后,多为吉祥词句。入腊月就有文人墨客,在书房,在市肆书写春联,准备过年。祭灶之后,千门万户,粘挂春联,焕然一新。民间或用朱笺,或用红纸,但清宫内廷及宗室王公等例用白纸,缘以红边、蓝边,非宗室者不得擅用。(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原是中原民俗,清定都北京后,也在宫中挂春联。但满俗与汉俗不同,汉族春联用红纸,宫廷春联用白绢。唯有皇帝所书的“福”字、“寿”字、春联等,凡是赐予亲近臣工的都用红色。这可能与考虑到汉族忌白的习俗有关。我在这里补充一句: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期崇尚的颜色是不同的,如殷人尚白、周人尚红、秦人尚黑、元朝蒙古人尚白、明朝汉人则尚黄等。

门神 贴门神也是中原汉族的古俗。

汉代文献记载,上古时有神荼、郁垒二人,曾在度朔山中桃树下,以苇索缚恶鬼喂猛虎。于是当地县官命以桃人、苇索及画虎陈于门,用来驱鬼,后演变为绘神荼、郁垒二人像为门神。又传说:一天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有鬼魅哭号,命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两位将军戎装立于门外,果然一夜平安无事,于是令画此二人像挂于宫门,后来就成为辟邪的门神。

清宫规定于每年腊月下旬张挂门神,来年二月初三日撤下贮存(清宫是挂门神,年后请下,妥善保存,来年再用;民间是贴门神,过年后不请下,来年换新的)。清宫年节所挂的门神,为丝绢质,装裱框架,用沥粉贴金或用泥金描画,也有高丽纸画。所画神像,现在故宫尚存的多为将军,就是秦叔宝和尉迟敬德的画像。画工精细,制作考究,具有宫廷特色。(万依《故宫辞典》)掸尘 清宫规定,每年腊月,宫中清扫,大搞卫生。内管领事务处择吉日、吉时通知宫殿监,宫殿监预先奏闻。

届日,内管领及员役进“内右门”,由“月华门”入乾清宫、坤宁宫扫除尘土。

在扫除过程中,宫殿监率首领、太监负责防范照料。十二宫等处扫除事宜,由宫殿监传知各宫太监自办。

得禄 每年腊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等日,在中正殿前设供献,并设冠袍带履等物,皇帝御小金殿。喇嘛一百八十四人,手执五色旗旋转,唪护法经。又有喇嘛扮二十八宿神及十二生肖。又扮一鹿,众神护而分之。“鹿”与“禄”谐音。这本来是满洲狩猎获鹿的庆贺仪式,入中原后变成“得禄”的吉祥意思。

打鬼 清宫腊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等日,在中正殿立一个草人(或云面人),佛事完毕,众喇嘛将草人出至神武门外送之。这类似古代大傩、逐疫的意思。清宫称作“跳布扎”,俗称“打鬼”。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喇嘛三十六人在中正殿前唪迎新年喜经。

祭祖 除夕前一日,早,祭祖。如康熙帝躬诣太庙祭祖,致祭毕,回宫。

(《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丁未)祭祖的祭仪:奉先殿清代列圣(已故诸帝),列后(已故诸后)合祭于前殿,称祫祭。事先致斋、视牲、书祝版、设乐舞及供品。遣官分别到供奉远祖的后殿和供奉太祖以后各帝后的中殿,告将同时请至前殿行袷祭之礼,并奉祝版、上香、献爵,行三跪九叩礼,是为祗告。并于前殿设好神座。至祭日,日出前七刻,公一人率宗室官八人,诣后殿上香行礼后,捧肇祖帝后、兴祖帝后、景祖帝后、显祖帝后神牌,亲王一人率宗室官若干人,至中殿上香行礼后,捧太祖帝后及以下各代帝后神牌,依次至前殿,安于神座上。皇帝盥洗就位,祫祭仪开始,读祝辞,迎神,乐奏《开平之章》;初献,乐奏《肃平之章》,舞干戚之舞;亚献,乐奏《协平之章》,舞羽籥之舞;终献,乐奏《裕平之章》,舞同亚献;受胙、撤馔,乐奏《咸平之章》;还宫,乐奏《成平之章》,皇帝率群臣最后行三跪九叩礼;送燎,王公二人率宗室觉罗官恭奉各神位还于中殿、后殿。礼成。

赐荷包 清宫对蒙古王公的礼节。清前、中期,每至岁末皇帝赐蒙古亲王大荷包一对,内装各色玉石八宝一份;小荷包四对,内装金银八宝各一份;又赠小荷包一个,内装金银钱四枚、金银锞四枚。

过年准备事宜就绪后,就正式开始过大年。

二、正式过年

清宫过年,有人从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开始算,也有人从除夕开始算。真正意义上的过年,是从除夕“请神”到初五日“送神”(有的地方初二日送神)。

这段时间,是为过大年。初六日,皇帝要上朝御政,商店要开门营业,皇子要上课读书。所以,我还是从除夕开始说皇家的过年。

除夕 农历腊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腊月最后一天的夜晚,称作除夕之夜,是过大年的一个**。

第一,接神。清宫除夕日,皇帝于寅时(早4 时左右)即起床,到养心殿的东、西佛堂及宫内其他十多处拈香行礼。出入门有爆竹声相随,是请各处神佛来宫里过年。民间,除夕接(迎)神以后,即为新年。于初次出房时,必迎喜神而拜之。(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第二, 踩岁。除夕自户庭以至大门,凡行走之处,都撒上芝麻秸等,在上面走,叫作“踩岁”,既取“步步高”

之吉祥,又含辞旧岁之寓意。(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皇宫里如太后住的慈宁宫等也有这样的习俗。

第三,早膳。每年除夕,皇帝一般不再单独进膳,而是与后、妃等人共进早膳。早膳吃什么呢?举一个例子:黄米饭一品,燕窝挂炉鸭子一品,挂炉肉一品,野意热锅一品,燕窝芙蓉鸭子热锅一品,万年青酒炖鸭子热锅一品,八仙碗燕窝苹果脍肥鸡一品,青白玉碗托汤鸭子一品,青白玉碗额思克森鹿尾酱在抛撒芝麻秸一品,金戗碗碎剽野鸡一品,金戗碗清蒸鸭子、鹿尾攒盘一品,金盘蒸肥鸭一品,金盘羊乌叉一品,金盘烧鹿肉一品,金盘烧野猪肉一品,金盘鹿尾一品,珐琅盘竹节卷小馒首一品,珐琅盘蕃薯一品,珐琅盘年糕一品,珐琅蔡花盒小菜一品。以上凡二十品。这是皇帝的食谱。皇后、妃嫔等并不能跟皇帝同桌,而是各用帏子条桌,分等摆菜,有绿龙黄碗菜、霁红碗菜等。每桌还有:黄米饭一品,饽饽二品,盘肉三品,攒盘肉一品,银螺蛳盒小菜两个等。(万依《故宫辞典》)道光七年(1827 年)的除夕,早膳是:“鸭子白菜锅子一品,海参溜脊髓一品,溜野鸡丸子一品,小炒肉一品,羊肉炖菠菜一品”,共五品。(李国荣《清宫档案揭秘》)道光帝真是一位俭省的皇帝。

第四,午宴。除夕日,在保和殿举行赐外藩蒙古王公来朝的筵宴大礼。陈中和韶乐、中和清乐于殿檐下左右,陈丹陛大乐、丹陛清乐于中和殿北檐下左右,笳吹、队舞、杂技、百戏待于殿外东隅,张黄幕于殿南正中,设反坫于幕内,尊、爵、金卮壶、勺具备。宝座前设御筵,殿内左右,布外藩王公及内大臣、入殿文武大臣席,宝座左右陛之下,布后扈大臣席,前左右布前引大臣席,后左右布领侍卫内大臣及记注官席。殿前丹陛上左右布台吉、侍卫席,按翼品为序,东西向,北上。殿东檐下为理藩院堂官席,西向,黄幕左右为带庆隆舞大臣、内务府大臣席,东西向。午刻,皇帝御殿,行燕礼、奏乐、进茶、进爵、行酒、进馔、乐舞、杂技、百戏、宴毕谢恩等仪节。

此外,帝后及宫眷分别诣太后宫行辞岁礼,皇后及宫眷们到养心殿给皇帝行辞岁礼,宫眷们再到皇后宫给皇后行辞岁礼。

第五,除夕家宴。除夕皇帝的家宴,由后、妃等陪宴。平时,皇帝与后、妃等不在一起用膳,除非谕旨蒙召。原因之一是后宫人太多,如康熙四十六年(1707 年)毓庆宫主位三位、大答应七人、小答应二十二人,宫三十二人。这仅是一宫的位数,如果算上东六宫和西六宫的人数,皇帝普通用膳怎么能全家合膳呢!所以仅在过年的时候,皇帝才举行家宴。家宴的宴桌用有帏子的高桌,皇后宴桌摆在皇帝宴桌的左前方,其他妃嫔等位的宴桌依位次分左右两排摆放。陪宴宴桌之上,按后、妃地位之别,分设绿龙黄碗、白里酱色碗、里外酱色碗、霁红碗、唯紫龙碗等,每桌全备。陪宴桌各安绢花,每桌高头点心五品,干湿点心四品,银碟小菜四品(南小菜、青酱菜等)。

第六,上灯。清宫规定除夕、元旦及正月十一、十四、十五、十六日,共六天,按例为乾清宫丹陛上的万寿灯点燃蜡烛,称作“上灯”。届时,宫殿监副领侍一人,从乾清门引掌仪司奏乐人、首领、太监等,到丹陛上两边排列。营造司首领向上,行一跪一叩礼,赞上灯。

敬事房、乾清门太监各一名,先点燃标灯,随之掌仪司清乐起奏乐。营造司太监点燃“万寿灯”,各处首领、太监点燃两厢栏杆灯。正月十八日,出灯。

第七,压岁钱。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乾隆六十年(1795 年)除夕,乾隆皇帝以八十五岁高龄,写下《除夕》诗:此日乾隆夕,明朝嘉庆年。

古今难得者,天地锡恩然。

父母敢言谢,心神增益虔。

近成老人说,云十幸能全。(《清高宗御制诗文集· 除夕》)上面介绍的是清宫除夕情景,下面简述民间除夕习俗。

京师市民百姓,除夕黄昏之后,合家团坐以度岁。酒浆罗列,灯烛辉煌,妇女儿童皆掷骰斗叶以为乐。及亥子之际,天光愈黑,鞭炮益繁,列案焚香,接神下界。和衣少卧,已至来朝,旭日当窗,爆竹在耳,家人叩贺,喜气盈庭。转瞬之间,又逢新岁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正旦 (正月初一日)第一,拈香行礼。正旦丑时(2 时左右)皇帝起床盥洗、着吉服,在爆竹声中,到养心殿神牌前、天地前,拈香行礼。依次到各处拈香行礼:御花园的天一门、钦安殿、千秋亭、斗坛,东六宫东侧的天穹宝殿,建福宫花园的妙莲花室、凝晖堂、广生楼,乾清宫东庑圣人前、药王前,坤宁宫的西案、北案、灶君前、东暖阁佛前,承乾宫,毓庆宫,乾清宫东暖阁等处,前代帝后御容或神牌前,佛像前,乐寿堂佛前,神武门外迤西大高玄殿,景山内寿皇殿前代列帝列后御影前等。中间穿插其他礼仪,皇后及宫眷等人也大体到以上各处拈香行礼。

第二, 元旦开笔。皇帝拈香行礼

后,在爆竹声中,到养心殿东暖阁明窗处开笔。这个习俗始于雍正年间,以后各帝都仿行。其制:每岁元旦子时或丑时,在明窗处桌上设“金瓯永固”杯,内注入屠苏酒,摆设玉烛,皇帝亲自点燃,用红漆雕云龙盘,上放一古铜质八吉祥炉,据笔薰于炉上,先蘸朱墨,写吉祥语数字,后用毛笔蘸墨再写吉祥语数字,以祈求在新的一岁里,政和事通、五谷丰登、国富民殷、天下太平。所用笔的笔管皆镌有“万年青管”或“万年枝”字样。现档案中尚存有很多元旦开笔的吉笺。如嘉庆元年(1796 年)元旦开笔笺为洒金朱笺,中间一行红字为“嘉庆元年元旦良辰,宜入新年,万事如意”,右行黑字稍小为“三阳启泰,万象更新”,左行黑字为“和气致祥,丰年为瑞”。

第三,恭祭堂子。堂子是满洲祭神祭天的庙堂。每年元旦,皇帝要谒堂子。寅时(4 时左右),由礼部堂官至乾清门奏请,皇帝着礼服乘礼舆出宫。前引大臣十人,后扈大臣二人。豹尾班执枪、佩刀侍卫二十人,佩弓矢侍卫二十人扈驾前往。沿途街道清扫、警戒,午门鸣钟,卤簿前导。不参加行礼的汉人百官及外藩蒙古王公台吉等,都穿朝服跪送。导迎乐和鼓吹乐设而不作。至堂子后,皇帝率从祭群臣在圜殿前拜天,行三跪九拜礼,然后出门乘舆,导迎乐奏乐回銮。不参加行礼之百官跪迎,午门鸣钟,皇帝回宫,享奉先殿。

第四,享奉先殿。紫禁城内奉先殿是皇帝祭祖的庙堂。其制:有日献食、月荐新、朔望朝谒、出入启告,遇列帝、列后诞辰或忌辰,及各令节、庆典,于后殿上香行礼;遇当朝皇太后、皇帝诞辰及元旦、冬至、国有大庆,则移列帝、列后神位于前殿祭享。如皇帝亲享,须在前三日斋戒、进祝版、宰牲、设中和韶乐及乐舞。皇帝跪,司祝读祝文,皇帝三拜。礼毕,还宫。

第五,皇帝早膳。皇帝到堂子、奉先殿行礼后用早膳。早膳与平日不同,平日帝后分食,元旦则皇后、妃、嫔共进早膳。先上煮饽饽(即饺子),用二号金龙盒一副盛装。再用大豆瓣楠木矮桌,为皇帝摆设拉拉膳热锅一品,珐琅碗菜五品,拉拉菜四品(金盘),鹿尾酱一品,碎剽野鸡一品(金饯碗),攒盘肉一品(金盘),年糕一品,点心三品(俱高盘),银葵花盒小菜一品,金碟小菜二品,金匙箸、汤膳碗(珐琅碗、金碗盖)。皇后等用里边高桌四张,摆膳五品,拉拉菜七品,攒盘肉一品,点心四品,以上共三十七品。早膳后,皇帝回乾清宫进奶茶,随即到西侧的弘德殿内进吉祥饽饽(吃饺子),其中一个饽饽内包小银锞,放在表面,吃得则吉利。

第六,元旦朝贺。朝贺仪式如下:届日,五鼓,銮仪卫陈法驾卤簿于太和殿前及太和门、午门前。乐部和声署陈中和韶乐于太和殿东西檐下,设丹陛大乐于太和门北面东西檐下。有司设表案于太和殿内东楹之南,设笔砚案于殿内西楹之南。丹墀内设有铜质品级山,按正、从九品排列,东西各十八排,旁有纠仪御史及礼部司官多人,辨定百官朝位。王公百官有立位和拜位。立位南北横排,东西相向,拜位东西横排,一律面北。王公在丹陛上,其余百官在丹墀内,百官立位在卤簿外,拜位在卤簿内,外国使臣列于西班之末。天将明时,王公百官在午门外集合后,由礼部官员引至立位等候。钦天监官报时后,礼部尚书、侍郎至乾清门,请皇帝御殿。午门鸣钟鼓,皇帝具礼服乘舆出宫,先到中和殿升座。此时,侍班、导从各官行三跪九叩礼。礼毕,侍班各官先就位。辰时(8 时左右),皇帝在中和韶乐声中升太和殿宝座。升座后,乐止,阶下三鸣鞭。鸣赞官赞排班,丹陛大乐奏乐,王公百官从立位至拜位序立。赞跪,皆跪。乐止,宣表官捧表至太和殿檐下正中跪,大学士二人左右跪,展表宣读简短贺词,进表于案。退,丹陛大乐复作。王公百官行三跪九叩礼,复原位立。外国陪臣另行三跪九叩礼,复原位立。乐止,皇帝赐群臣及外国陪臣坐。王公由左右门进入太和殿坐,其余百官就立位坐,跪行一叩礼。进皇帝茶,皇帝赐群臣茶坐钦毕,行一叩礼。阶下三鸣鞭,皇帝在中和韶乐中降座,百官按次序退下。礼毕。

第七,太和殿筵宴。太和殿筵宴是清宫规格最高、最盛大的宴会,在元旦等重大节日举行。殿内宝座前设皇帝御宴所用桌子。殿内设前引大臣、后扈大臣、内外王公、额驸以及一二品大臣等人的宴桌,共一百零五张。太和殿前檐下东西两侧,陈设理藩院尚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等人的宴桌及中和韶乐、中和清乐。太和殿前丹陛上御道正中张黄幕,内设反坫(放酒具)。丹陛上设宴桌四十三张,为二品以上的世爵、侍卫、内务府大臣及带庆隆舞大臣用。丹墀左右设皇帝的法驾卤簿,卤簿旁东西各设八个蓝布幕棚,棚下设三品以下官员的宴桌。

外国使臣的宴桌设于西班之末。太和门内檐下、东西两侧设丹陛大乐及丹陛清乐。筵日,王公大臣穿朝服,按朝班排立。至吉时,礼部堂官奏请皇帝礼服御殿。午门上钟鼓齐鸣,太和殿前檐下中和韶乐奏《元平之章》。皇帝升座,乐止。院内阶下三鸣鞭,王公大臣各入本位,向皇帝行一叩礼,就座后,大宴开始:先进茶,丹陛清乐奏《海宇升平日之章》;进酒,丹陛清乐奏《玉殿云开之章》;进馔,中和清乐奏《万象清宁之章》;然后进庆隆舞,包括扬烈舞及喜起舞。舞毕,笳吹,番部合奏人员奏蒙古乐曲,接着,进各族乐舞及杂技百戏。最后,丹陛大乐作,群臣行一跪三叩礼,中和韶乐作,皇帝还宫,众人退出,宴会结束。席上,除用四等满席外,还有馔筵。馔筵主要是由宗室入八分公以上爵位者所进献。乾隆三年(1738 年)元旦太和殿筵宴,用馔筵二百一十席,用羊一百只,酒一百瓶。亲王十二人各进八席,郡王八人各进五席(均羊三只、酒三瓶),贝勒六人各进三席,贝子二人各进二席(均羊二只、酒二瓶),入八分公十五人各进一席(均羊一只、酒一瓶)共进馔筵一百七十三席,羊九十一只,酒九十一瓶;又由光禄寺均备馔三十七席,酒九瓶;由两翼税务增备羊九只,以合命前数。(万依《故宫辞典》)第八,皇太后内廷庆贺。皇帝在元旦前朝大礼后,率王公、群臣到慈宁宫行礼。是日,慈宁宫设仪驾、中和韶乐、丹陛大乐,皇帝率诸王、文武群臣向皇太后行三跪九叩礼。然后由皇后率领皇贵妃、贵妃、妃、嫔等及公主、王妃、命妇等人,到皇太后宫中行六肃三跪三拜礼,依次请安,并道新吉。而后,皇子、皇孙等行三跪九叩礼。并在皇太后宫中设宴。

第九,皇帝内廷庆贺。内廷等位在乾清宫向皇帝行庆贺礼。当日,在乾清宫前檐下设中和韶乐,在乾清门内设丹陛大乐。宫殿监奏请皇后率领皇贵妃、贵妃、妃、嫔等位身着礼服,会集于乾清宫东、西暖阁。当皇上回到乾清宫时,起奏中和韶乐。皇上升座毕,乐止。宫门垂帘,宫殿监引皇后率皇贵妃、贵妃、妃、嫔等位各依次在皇帝位前就拜,行六福三跪三叩之礼。同时奏丹陛大乐。礼毕,乐止,皇后等退。升帘,宫殿监再引皇子等在殿外丹陛上行三跪九叩礼。与此同时,东西丹墀下,宫殿监率各宫首领太监随皇子行礼。礼毕,皇帝起座还宫。

第十,皇后内廷庆贺。每逢元旦日,向皇后行礼。受礼之处由礼部奏准行总管内务府,转由敬事房遵照奉行。一般在交泰殿。设仪驾、中和韶乐、丹陛大乐,皇贵妃率贵妃、妃、嫔等及王妃、公主、命妇等,行六肃三跪三拜礼。

再由皇子、皇孙等行三跪九叩礼。并在皇后宫中设宴。

第十一,乾清宫家宴。清宫在元旦、除夕,往往举行乾清宫家宴。届日,乾清宫东西檐下设中和韶乐及中和清乐,乾清门内东西檐下设丹陛大乐及丹陛清乐。宫殿率所司设御筵于宝座前,设皇后宝座宴席于御座东。左右设皇贵妃、贵妃、妃、嫔筵席,东西向,俱北上。届时,宫殿监奏请皇后率皇贵妃以下各位,着吉服,至宴次,各就本位立,奏请皇帝升座。中和韶乐作,升座毕,乐止。皇后以下各就本位行一拜礼。丹陛大乐作,奏《雍平之章》,礼毕,乐止。皇后以下各入座进馔,丹陛清乐作,奏《海宇升平日之章》。乐毕,承应宴戏,进果,中和清乐作,奏《万象清宁之章》。乐止,进酒,丹陛清乐奏《玉殿云开之章》。皇帝进酒时,皇后以下均出座,跪,行一拜礼,乐止,仍各入座。承应宴戏毕,皇后以下出座谢宴,行二肃一跪一拜礼,丹陛大乐作,奏《雍平之章》。宫殿监奏“宴毕”。皇帝起座还便殿,皇后以下各还本宫。

第十二,元旦承应戏。宫中按节令演唱的剧目,又称节令承应戏。凡遇元旦、除夕等节令,都演相应的戏曲,剧本多为允禄、张照等所编,原分节令二十余种,每种有数出,以至十余出。清末,大部分失传,且剧本流失很多,常演者仅十余出。如元旦承应为《喜朝五位》《岁发四时》。

第十三,元旦写《心经》。乾隆帝每年元旦,必书写《心经》一册。另自乾隆四十年(1775 年)始,每月之朔、望亦写《心经》一册,系遵照康熙帝的先例。《心经》按通行玄奘译本只有二百六十字,但它是长达六百卷《大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精华。

第十四,送神、开学。除夕,请神回宫过年,初五日晚,送神。这一天也叫“破五”。送神之后,初六日各衙门启封,开印,开始办公。市民,店铺开门营业。皇帝开始新一年的“御门听政”。

送神后开学。康熙朝皇子正月初六日开学。乾隆时钦天监择二十四日吉,开学。是日清晨,皇长子、皇次子到学,总管太监传旨,皇子应行拜师之礼。乾隆帝召皇子及张廷玉等六人进见,面谕说:“皇子年齿虽幼,然陶淑涵养之功,必自幼龄始,卿等可殚心教导之。倘不率教,不妨过于严厉。从来设教之道,严有益而宽多损,将来皇子长成自知之也。”(陈康祺《郎潜纪闻》)皇子教育,强调从严。

第十五,元宵节。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又称元宵节。汉代宫中即有此节,以后历代相沿。宋以来有在元宵夜吃煮浮圆子的习俗,后将上元节又称为元宵节。乾隆御制《元宵联句》诗注中说:“浮圆子,都人以元宵节食之,遂名元宵。”元宵节前后三天,宫中帝后、妃嫔等例行在晚膳中增元宵一品,每天早膳后,皇帝亲自在神祖前上供元宵。

元宵节又称灯节。正月十五日及前后两天是**。宫内除乾清宫前于十二月二十四日所设天灯、万寿灯,除夕、元旦在两廊及甬道石栏上灯外,于正月十一、十四、十五、十六等日俱上灯,至正月十八日出灯。上灯奏《火树望桥之章》,歌词中最后一段是:“愿春光,年年好,三五迢迢。不夜城,灯月交,奉宸欢,暮暮朝朝。”当时宫中已有冰灯,乾隆御制《冰灯联句》诗序中谓:“片片鲛冰,吐清辉而交璧月;行行龙烛,腾宝焰而灿珠杓”,记载了冰灯的盛况。

正月十五日,还赐外藩宴于圆明园正大光明殿。

三、两帝过年

清宫过年,早期、中期、晚期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点。下面以康熙与乾隆两帝为例,以正旦日与元宵节为线索,做个比较。

正旦日——康熙帝

腊月二十九日。午时,以岁除,康熙帝御保和殿,赐来朝元旦外藩王、贝勒、贝子、公等及内大臣、满汉大学士、上三旗都统、尚书、副都统、侍郎、学士、侍卫等官宴。康熙帝进酒,作蒙古乐。康熙帝召外藩王、贝勒、贝子、公等至御前,亲赐饮;又召内大臣、大学士、都统、尚书等及外藩台吉亦至御前,亲赐饮。宴罢,众谢恩毕,康熙帝回宫。(《康熙起居注》二十年十二月戊申)正月初一日。

丑时(2 时左右),起床,盥洗,着吉服。

寅时(4 时左右),康熙帝率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内大臣、大学士、都统、尚书、侍卫等,往堂子行礼毕,回宫。

辰时(8 时左右),康熙帝率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内大臣、大学士、都统、尚书、精奇尼哈番、侍卫等官,诣太皇太后宫行礼,又诣皇太后宫行礼毕,回宫。

少顷,御中和殿,内大臣、侍卫、执事各官庆贺元旦礼毕。御太和殿,诸王、贝勒、贝子、公等文武官员,及来朝元旦外藩贝勒、贝子、公、台吉等,朝鲜等国使臣,上庆贺元旦表。行礼毕,回宫。

巳时(10 时左右),御保和殿,赐外藩王、贝勒、贝子、公等,内大臣、大学士、都统、尚书、侍卫及台吉等饭。

午时(12 时左右),御太和殿,大宴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内大臣、侍卫、文武各官及来朝元旦外藩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朝鲜等国使臣,乐舞作,进酒。康熙帝召和硕康亲王杰书、安亲王岳乐、裕亲王福全、庄亲王博果铎、简亲王喇布、察哈尔部和硕亲王布尔尼、多罗温郡王猛莪、惠郡王博翁果诺、平郡王罗可铎、信郡王鄂札、顺承郡王勒尔锦、多罗贝勒察尼、固山贝子尚善等至御座前,亲赐饮。又召贝勒、贝子、宗室公等及义王孙徵淳、伊思旦进郡王、外藩王、贝勒、贝子、公等俱至御座前,赐饮。又召满汉大学士巴泰、李霨等,八旗满洲、蒙古、汉军都统拉哈达、朱满、范达礼等,满汉尚书对哈纳、黄机等及满汉侍郎等官至殿内,赐饮。宴罢,众谢恩毕,回宫。

申时(16 时左右),康熙帝到太皇太后宫问安。(《康熙起居注》十一年正月初一日)初十日丁巳。早,康熙帝御乾清门,听部院各衙门官员面奏政事。(《康熙起居注》十一年正月丁巳)元宵节——康熙帝十四日。早,康熙帝诣天

坛大享殿, 行祈榖礼。午时,康熙帝御太和殿,宴外藩王、贝勒、贝子、公等, 内大臣、满汉大学士、三旗都统、尚书、副都统、侍郎、学士、侍卫等,乐舞作,进酒。康熙帝召外藩王、贝勒、贝子、公等至御座前,亲赐饮。又召内大臣、大学士、都统、尚书等至御座前,亲赐饮。宴罢,众谢恩毕,回宫。(《康熙起居注》十一年正月辛酉)十五日。早,康熙帝御太和殿视朝。文武升转官员谢恩毕,回宫。复御乾清门,听部院各衙门官员面奏政事。巳时,又御保和殿,赐外藩王、贝勒、贝子、公等,内大臣、大学士、都统、尚书、侍卫及台吉等饭。午时,又御太和殿,大宴外藩王、贝勒、贝子、公等,内大臣、大学士,都统、尚书、副都统、侍郎、学士、侍卫、台吉等,乐舞作,进酒。康熙帝召外藩王、贝勒、贝子、公等至御座前,亲赐饮;台吉等召入殿内,赐饮。宴罢,众谢恩毕,回宫。(《康熙起居注》十一年正月壬戌)元宵节——乾隆帝乾隆六年(1741 年)正月十三日至二十八日,乾隆帝奉皇太后在圆明园同乐园进膳、看戏、逛买卖街,谓之“庆丰图”。后岁以为常。正月十四日,乾隆帝在奉三无私殿,宴赏宗室王公,称宗亲宴。十五日,在正大光明殿,宴赏朝正外藩、内大臣、大学士,称外藩宴。十六日,在正大光明殿,宴赏大学士、尚书、侍郎等,称廷臣宴。如乾隆七年(1742 年)正月十三日至十九日,每夕在山高水长殿前,设烟火。

“燕九”就是正月十九日,相传为长春真人丘处机的生日。

这一天,京师白云观一带,“车马喧阗,游人络绎。或轻裘缓带簇雕鞍,较射锦城濠畔;或凤管鸾箫敲玉版,高歌紫陌村头”。(《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 燕京岁时记》)十五日、十九日,率蒙古王公大臣等观看。同乐园庆丰图——十三至十九日,看完火戏之后,到同乐园看灯会;十三日午后,看舞灯。到二十七日前,乾隆帝每天奉皇太后在同乐园看庆节戏。

元宵灯火,由来已久。乾隆时自正月十三日起,即奉皇太后至山高水长殿前看烟火,至收灯(十九日)止。山高水长殿在圆明园内西南部,地势宽敞,宜放烟火。每年正月十九日,举行盛宴,并演出西洋秋千、蒙古音乐、撩跤、爬竿、冰嬉、罗汉堆塔、高丽跟头、回部音乐等。最后放花盒。盒子之制,大小方圆不一,人物花鸟,无所不有,最后一盒子为“万国乐春台”,沿河编花篱,遍置花炮,星火遍燃,万响齐发,至此结束。散后爆竹残纸,有一寸多厚,步军统领要率兵泼水,谓之压火。嘉庆以后,逐渐减损,清末停止。

清宫过年,是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出:第一,清宫过年,民族文化融合。宫廷文化与民间文化、满洲文化与汉族文化、中华各族文化在相互融合。

第二,清宫过年,团圆喜庆祥和。通过宴会、朝拜、祭祀、送福、拜年等活动,君臣、内廷、官民、后宫、外藩的关系得以和谐发展。

第三,清宫过年,各朝风尚不同。勤政的皇帝,把过年当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机会;享受的皇帝,把过年当作享乐的机会;庸碌的皇帝,把过年当作敷衍时光的场景。一个皇帝怎样过年,大致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官场风气与民风民俗。

〔1〕 今过小年,北方在腊月二十三日,南方在腊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