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讲 清朝皇帝寿龄

皇帝拥有至尊的地位、至高的权力、至丰的财富、至多的妃嫔,可以号令天下,呼风唤雨,改天换地,随心所欲。这么享受,这么自在,这么得意,这么任性,他们的寿命一定很长吧?答案是:未必。皇帝可以主宰自己的地位、权力、财富、美食、美女,但不能主宰自己的健康和寿龄。以清帝为例,来作个探讨。

一、得寿不长

中国历史从秦嬴政称始皇帝,到清朝宣统皇帝退位,共两千一百三十二年,凡三百四十九帝(包括女皇武则天),其中年满八十岁的有六位:南朝梁武帝萧衍八十六岁(被饿死)、唐武则天八十二岁、五代吴越武肃王钱镠八十一岁、南宋高宗赵构八十一岁、元世祖忽必烈八十岁、清高宗弘历八十九岁。而大一统皇朝年满七十岁的皇帝只有五位:汉武帝刘彻七十一岁、唐高祖李渊七十岁、唐玄宗李隆基七十八岁、明太祖朱元璋七十一岁、清高宗弘历八十九岁。其中,乾隆帝弘历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

以上几位皇帝的寿龄算是特例,大多数皇帝得寿并不长。

譬如明朝除建文帝以外的十五位皇帝中,六十岁以上的只有三位:寿命最长的是洪武帝七十一岁,永乐帝六十五岁,嘉靖帝六十岁;寿龄在五十到五十九岁的,只有一位,就是万历帝五十八岁。换句话说,明朝皇帝寿龄在五十岁以上的只有四个人。寿龄在四十到四十九岁的,有两位:洪熙帝四十八岁和成化帝四十一岁; 寿龄在三十到三十九岁的,有八位:宣德帝三十八岁、英宗三十八岁、弘治帝三十六岁、正德帝三十一岁、隆庆帝三十六岁、泰昌帝三十九岁、崇祯帝三十四岁、景泰帝三十岁;寿龄在二十到二十九岁的,有一位:天启帝二十三岁,他是明朝皇帝中寿龄最短的。

上述明朝十五位皇帝,寿龄在四十岁以上者六位, 其余九位寿龄都在三十九岁以下。

那么,清朝皇帝的寿龄呢?

清朝十二位皇帝,寿龄在八十岁以上者,只有一位:乾隆帝八十九岁;寿龄在七十到七十九岁的,一位没有;寿龄在六十到六十九岁的, 有五位: 天命汗六十八岁、康熙帝六十九岁、嘉庆帝六十一岁、道光帝六十九岁、宣统帝六十二岁;寿龄在五十到五十九岁的,有两位:崇德帝五十二岁、雍正帝五十八岁;寿龄在四十到四十九岁的,一位没有;寿龄在三十到三十九岁的,有两位:咸丰帝三十一岁、光绪帝三十八岁;寿龄在二十到二十九岁的,有一位:顺治帝二十四岁;寿龄在十到十九岁的,有一位:同治帝只活了十九岁。

在清朝十二位皇帝中,寿龄在五十岁以上的八位,其余四位寿龄在三十九岁以下。

从以上寿龄数字可以看出,清代皇帝比明代皇帝,平均寿龄长约十岁。但以当代的眼光看,显然明清皇帝的寿龄都不算长,至少比一般人想象的要短。〔1〕正好应了那句古语:“人生七十古来稀。”

二、冬秋两季

皇帝去世的原因,属于宫廷机密,后人只能通过一些零星的史料,加以考据、分析、推断,所以多有历史疑案产生。但是明清皇帝去世的时间,都是有明确记载的。经过研究,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清朝皇帝多数在冬、夏两季去世。在清朝十二帝中,光绪帝的死因有一说是被毒死的,如果属实,当属非正常死亡,自然同季节无关;宣统帝三岁继位、六岁退位,其大部分生命时间不属于皇帝,这不能算作典型,故在统计时将光绪帝和宣统帝排除,只对十位清帝进行统计。

兹先将清十帝死亡时间,根据文献和档案,排列如下:(一)清太祖天命汗努尔哈赤:天命十一年(1626 年)八月十一日未刻崩。

(二)清太宗崇德帝皇太极:崇德八年(1643 年)八月初九日亥刻崩。

(三)清世祖顺治帝福临:顺治十八年(1661 年)正月初七日子刻崩。

(四)清圣祖康熙帝玄烨:康熙六十一年(1722 年)十一月十三日戌刻崩。

(五)清世宗雍正帝胤禛:雍正十三年(1735 年)八月二十三日子刻崩。

(六)清高宗乾隆帝弘历:嘉庆四年(1799 年)正月初三日辰刻崩。

(七)清仁宗嘉庆帝颙琰:嘉庆二十五年(1820 年)七月二十五日戌刻崩。

(八)清宣宗道光帝旻宁:道光三十年(1850 年)正月十四日午刻崩。

(九)清文宗咸丰帝奕詝:咸丰十一年(1861 年)七月十七日寅刻崩。

(十)清穆宗同治帝载淳:同治十三年(1874 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崩。

以上,清朝十位皇帝都死于冬、夏两季。按着中国传统说法,“冬”是指冬三月,即冬月、腊月和正月;“夏”是指夏秋之交三个月,即六月、七月和八月。由上列清帝死亡季节来看:清帝死于冬三月的有:顺治帝正月、乾隆帝正月、道光帝正月、康熙帝十一月、同治帝十二月,共五位;死于夏秋之交三个月的有:天命汗八月、崇德帝八月、雍正帝八月、嘉庆帝七月、咸丰帝七月,共五位。

上述清帝病逝时间的季节性特点,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这里只提出一个现象,既值得重视,也值得探索。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说:“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意思是说,病患之体,阴阳失衡,在与季节相克时,其病则重、则死。冬三月即“冬腊正”三个月,在冬至到立春之间,气候严寒,正值阴极阳生,阴阳交替,此时患病之体难以顺应自然之势,天人不应,阴阳隔绝,是故疾病死亡率极高。

清朝皇帝死亡时间的历史资料表明,在冬三月里,正月的死亡率最高,有三位皇帝死于正月。在夏三月里,八月的死亡率最高,有三位皇帝死于八月。

当然,我国地域辽阔,气温差异较大,不同地区,情况不同,对病体影响也不尽相同。明清皇帝主要生活在北京,体现出北京的季节气候对寿命的影响。皇帝也是人,其病死与季节气候的关系,同平民百姓基本一致。

三、心理因素

虽然有些皇帝的死因并不是很清晰,且往往成为宫廷疑案,但还是有一定的规律性。我重点说一下心理因素对人寿命的影响。

第一,强势皇帝阴影下的继承人。明朝有两位在位时间非常短的皇帝,一位是明仁宗洪熙帝朱高炽,四十七岁继位,四十八岁去世,在位九个月。他的父亲是永乐帝。他十七岁时被皇祖明太祖朱元璋封为燕王世子,二十六岁时被皇父明成祖朱棣册立为皇太子,在此后的二十一年里,皇父对他忽冷忽热、时亲时疏,两位亲王弟弟也觊觎帝位,朱高炽终日不安,长期压抑,心情不舒,拖垮了身体。另一位明光宗泰昌帝朱常洛更是败兴,他的父亲万历帝迟迟不安排他出阁读书,读了书很快就让他辍读。直到十九岁才被立为皇太子。可以说,在他继位前的三十八年里,他一直生活在孤独、苦闷、忐忑和恐惧的心绪之中,结果继位才一个月,就驾崩而去。

清朝的光绪皇帝,长期生活在慈禧太后的阴影中,特别是大婚之后,他渴望施展才能,实现抱负,婚姻幸福,但是这些宏图志愿都被慈禧太后撕得粉碎。即使他不是被毒死的,也已经病入膏肓了。

康熙皇帝的寿命虽然不算短,但如果不是因为晚年纠结于接班人这个难题而患中风,他应该有更长的寿命。

从这几位皇帝的经历可以看出,心理因素对于寿命长短至关重要。生气、急躁、郁闷和恐惧, 是生命精神上的“四大杀手”。

第二,肆无忌惮与节制有常。皇帝深居皇宫,权力至高无上,靠什么来节制和约束自己呢?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照就是一个肆无忌惮的人,他的豹房政治,他的荒**酒色,他的放纵任性,他的起居无常,都创造了封建皇帝的历史之最,三十一岁就丧了命。明熹宗天启帝朱由校则是缺乏教育的典型。他到十六岁继位时还是个无知顽童,没有出阁读书,当了皇帝以后更不好好读书。任性、暴躁、乱为,结果二十三岁就死去了。

乾隆帝是中国历代皇帝中寿命最长的,我曾经介绍过他的膳单,通过他的饮食情况,可以感觉到他是一个有节制的人,有理想、有抱负、有爱好、有约束。他把其余精力放在了读书、作诗、写字、绘画等文化方面,愉悦心绪,修养心性。仅就吃饭来说,他在位时间那么长,国家经济状况又良好,顿顿大吃大喝也是有条件的,但他吃饭无非是有荤有素、有粗有细、有凉有热、有汤有点心、营养均衡,这对健体延寿应该是有帮助的。乾隆帝回忆说:“予五十五年之间,无一日因微疾而不理事者。求仙素所鄙,即医理并不识,亦惟慎起居、节饮食,以为养生之常道耳。”

前面说到皇帝的寿命,寿命就是活着,或者说就是存在。人生在世,不过百年,什么算是人生幸福?人生幸福、人生圆满,各种答案不可胜计。中国典籍《尚书· 洪范》认为人生“五福”算是功德圆满。哪“五福”呢?

《尚书· 洪范》说:“五福:一曰寿(孔安国传:百二十年);二曰富(财丰备);三曰康宁(无疾病);四曰攸好德(所好者德福之道);五曰考终命(各成其短长之命以自终,不横夭)。”对“五福”的具体解释,“正义”释曰:“五福者,谓人蒙福祐有五事也:一曰寿,年得长也;二曰富,家丰财货也;三曰康宁,无疾病也;四曰攸好德,性所好者美德也;五曰考终命,成终长短之命,不横夭也。”

用今天的话来说,“五福”:一是寿,就是长寿、高寿;二是富,就是财,衣食住行,基本满足就可以;三是康宁,就是平安,没有大病、久病;四是攸好德,攸是助词,美德善行,以德为福;五是善终。与“五福”对立的则是“六极”〔2〕。上面附议的“五福”,只是先人智者的一个概括,一项归纳,供后人思考、参酌而已。

总之,对上述内容进行归纳,就是人要关注“康寿”二字,就是健康与长寿。

——康,是没有久疾大病。设想一个人长久患病,或患大病,自罹疾病之苦,常年病患呻吟,愿景无法实现,既是肉体上的痛苦,也是精神上的煎熬。

——寿,是能高龄长寿。设想一个人或英年早逝,或病痛缠身,理想成为泡影,既给家庭造成苦痛,也让事业蒙受损失。

可以说,无论是帝王贵族,还是平民百姓,终生都要关注的永恒主题是健康与长寿。康和寿是“五福”中的两福。“五福”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后天修养得来的。因此,人要修养“五福”,从而享受人生,造福人类。这也是从“清朝皇帝寿命”话题中所得到的一点启示。

〔1〕 年龄均按传统阴历、虚岁计算。

〔2〕 “六极”是:“一曰凶短折,遇凶而横夭性命也;二曰疾,常抱疾病;三曰忧,常多忧愁;四曰贫,困之于财;五曰恶,貌状丑陋;六曰弱,志力尪劣也。”(《尚书· 洪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