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立内阁永乐创新制 擢大臣朝廷开大局

八月初一的早朝在奉天门大殿举行,文武百官山呼万岁礼毕,永乐皇帝端坐金銮宝座上,将殿上大臣扫视了一遍,威严地说道:“诸位爱卿,朕今日有几件事要昭告天下,令四海臣民周知。”

说了这一句,永乐皇帝住口不说了,静静地望着殿上的文武大臣。见皇上如此慎重,文武百官猜想那一定是国家大事,一时鸦雀无声,气氛十分庄严。

过了片刻,他郑重地宣布道:“自古帝王皆有辅弼大臣,以佐天子治理天下,古有伊尹、傅说,近有房杜、姚宋,皆名垂千古,人称贤相。但丞相之设,其法不善,欺蒙主上,擅权弄奸,历代屡见不鲜,洪武中丞相胡惟庸谋反,即是明证,是以太祖皇帝罢丞相,废官署,并严令此后不准再设丞相。朕考其因,乃丞相仅一人或二人,容易专权;大权统于丞相一身,致使皇权旁落,是以历朝屡出奸相,祸国殃民,甚至弑帝篡位,殷车之鉴,不可不慎。”

听到这里,站在文班队列中的杨溥不禁对永乐皇帝佩服不已。这皇上虽然读书不多,但精明过人,几句话把设丞相的弊端说得清清楚楚。

“朕既要遵太祖遗训不设丞相,又要有左右辅弼之臣;既要有贤良之臣参与机务,又要防止擅权弄奸。”永乐皇帝继续说道,“朕决定自即日起设立一个议政衙署并参与机务,由七人组成,人员在翰林院中选任,办事地点就设在紫禁城奉天门左之左顺门内文渊阁。值阁大臣就在大内授餐,常侍天子殿阁之下。这机构既然在皇城之内的文渊阁,又在大内授餐、常侍殿阁之下,那就叫内阁吧!”

设立内阁?这可是自古以来没有过的机构,是个新鲜事儿!殿上的文武大臣一听说这内阁二字,顿觉耳目一新。这永乐皇帝还真是英睿过人,别具匠心,由七人组成内阁参与机务,那是一个宰辅班子,既有原来丞相的作用,又无丞相的弊端,还避开了丞相之名,好主意!

“内阁职责有十条。”永乐皇帝继续说道,“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代拟批答;起草诏诰,平允庶政;同知经筵,辅导东宫;纂修史志,摄行祭事;会试殿试,主考读卷;九卿科道,裁量可否;请封请谥,拟名呈上;车驾出巡,扈驾随从;王子冠婚,宾赞纳使。”

永乐皇帝一口气将内阁十大职责说得透透彻彻,殿上的大臣惊叹不已:别看这永乐皇帝戎马出身,对文治也颇有研究呢!不过,杨溥心细,听罢这内阁十大职责,他立刻想到这些都是古代秘书监所做之事,仅是为皇帝顾问、代劳之职耳,这内阁差了最重要的一条——行政权。看来皇上把决策、行政大权牢牢地抓在手里,不肯让内阁染指丝毫,这内阁名副其实地是一个议政衙门,起的是顾问、秘书的作用!

果然,永乐皇帝接着说道:“内阁之下不设官署,不置下属,不得专制其他衙门,诸司奏事也不得先向内阁告知。”

殿上大臣一听才明白内阁不是行政衙门,是一个专为皇帝决策的服务机构,刚才这“四不”限定了内阁职权,明显是为了防止出现擅权弄奸。看来皇上既需要内阁,又不放心内阁啊!

“有了内阁,行政程序也要重新审定。”永乐皇帝继续说道,“朝廷行政程序分四:议政、决策、行政、监察。天下军民申告、四方布政使题奏、朝廷百官表章皆由通政使司收纳,呈送朕御览,这是第一步。朕御览后认为可行或必办者送内阁,内阁点检题奏,票拟批答,再送朕签批,这是第二步。朕签批后的谕旨由内宫太监誊红,交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这是第三步。六科接到批红谕旨后,再到朕这儿复核请旨,朕确认后发六部九衙门,这是第四步。最后一步是六部九衙门得旨后依旨行政,事毕复命。行政中由都察院监督。这程序大家听清楚了么?”

殿上的大臣一齐应道:“臣等听清楚了!”

应答归应答,可通政司的题奏都送内宫,皇帝的签批太监还要誊红,看来这内宫一定还要设个什么衙门来专门处理此事呢。

杨溥正在想着,只听永乐皇帝说道:“外朝的题奏多,朕的签批多,这收发归档、誊红批朱内廷需要有一个衙门管理。”

说到这里,他转身对站在旁边的马云道:“这事就交给你们司礼监,你就当司礼监掌印太监,那批朱的差就由你办吧。不过,朕给你们约法三章:朕怎么签,你就怎么批朱,一个字不许少,一个字不许多,一个字不许改;六科得旨不复奏,不得发往有司;六部九衙门不见批朱,不得执行。否则以篡改圣旨论处,你听明白了么?”

马云慌忙躬身应道:“奴才听明白了!”

好个永乐皇帝,轻描淡写地就将至关重要的批朱权利交给了司礼监。那司礼监是什么衙门?原来在太祖皇帝还是吴王的时候,为了便于管理内宫,设了个内史监,洪武三年改为内使监、御用监,洪武十二年添设尚衣、尚冠、尚履三监,一共五监。洪武十七年更定内宫制度,设内官监、神宫监、尚宝监、尚衣监、尚膳监、司设监、司礼监、御马监、直殿监九监。直到洪武二十八年重定内宫诸监,在上述九监外增加了御用监和孝陵神宫监,一共为十一监。洪武三十年,再次改定内宫诸监,改孝陵神宫监为印绶监,再增加一个内宫监执法的机构都知监,一共有十二个衙门。司礼监是内宫十二衙门之一,排名第八,是一个专门负责皇帝礼仪的机构。太祖皇帝在时,无论大小朝政题奏批答,都是亲自批阅签红,从不找人代笔,内宫十二衙门也无一机构管理题奏。而今永乐皇帝别出心裁,将本无关紧要的司礼监一下子拔到了代皇帝签发题奏的显要位置,成了内廷第一的枢密机构,俨然是可以与外朝抗衡的内廷宰辅,这令人惊诧不已。而更为重要的是他还约法三章,不仅限制了司礼监批朱的权力,还限制了六部不经皇帝知晓直接行政的权力。很明显那司礼监是一个制衡机构,目的是制约内阁。再加上六科得旨必须复奏,经皇帝确认无误后方可发六部九衙门施行这一条,又用六科来制衡司礼监,防止司礼监以权谋私,假传圣旨。这样,朝廷行政就有议政机构——内阁、决策者——皇帝、行政机构——六部九衙门、监督机构——都察院、制衡机构——司礼监和六科,一个完整、系统、有制衡、有监督的朝廷体制就出现了!想到这里,杨溥叹服不已。皇上英武睿智,超卓异常,几天工夫竟将这朝廷行政体制设计得几乎完美无缺,这比起他的父皇太祖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

“内阁、司礼监、行政程序还有没有不清楚的?”永乐皇帝向殿上巡视了一眼,见大家没有作声,便说道,“从即日起,一切政务皆按此规定执行,大家听明白了没有?”

“听明白了。”殿上的大臣们齐齐地应了一声,“臣等谨遵圣谕!”

这样,一个由杨溥等人参议提出,经永乐皇帝制定的,前所未有的朝廷行政体制——内阁制诞生了。

内阁机构是有了,但人员还没有宣布,谁会成为这内阁的首届大臣呢?那可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只听永乐皇帝朗声叫道:“解缙、黄淮、胡广、杨荣、杨士奇、胡俨、金幼孜听旨!”

解缙、黄淮等七人应声而出,执笏应道:“臣等恭听圣旨!”

永乐皇帝从马云托着的礼盘中抽出一张纸来——这都是昨夜他亲自赶拟的名单——念道:“翰林待诏解缙擢侍读,中书舍人黄淮擢编修,修撰胡广擢侍讲,编修杨荣,吴王府审理副杨士奇改编修,桐城知县胡俨迁侍讲,户科给事中金幼孜改检讨,七人俱入内阁当值,参与机务,钦此!”

解缙、黄淮等七人成了首届内阁大臣,个个喜气洋洋,他们立即跪拜谢恩:“臣等遵旨!”

前几天奉天门左室九大臣议政的事儿早已传遍了朝野,人们都认为解缙等人一定会被皇上重用,可是内阁大臣名单一宣布,大家欣喜之余不禁产生了疑问,那翰林院中最为出类拔萃的还有杨溥和胡滢,他们怎么没有被选入阁呢?

杨溥和胡滢对望了一眼,胡滢茫然地低下了头,杨溥淡淡地笑了笑,抬头望着御座,等待着皇上继续发布谕旨。

也许是察觉到殿上大臣们心存疑虑,永乐皇帝补充说道:“翰林院人才济济,可内阁只需七人,还有几位爱卿,朕待后还有大用呢!”

说罢了内阁大臣,永乐皇帝接着叫道:“丘福、朱能、李远、王忠、火真诸将听旨!”

那站在右边武臣班队中的丘福等将军应声而出:“臣等在!”

“命丘福为中军都督府左都督,朱能为左军都督府左都督,李远为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王忠为前军都督府都督佥事,火真为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

听皇上这么一宣布,杨溥又是一阵惊异。这皇上毕竟是行伍出身,最懂得军队的重要。你看在定罢内阁大臣之后,他便紧接着宣布了五军都督府的掌军将领,而且那后军都督府的都督佥事火真还是个蒙古人,可见那五军都督府新任的掌军将领都是皇上的忠诚爱将。通过这五军都督府,他把全国的三百万军队紧紧地抓在了手中,有了军队,不怕天下不稳!

丘福、朱能等人谢过恩,退回了班队中。

“下面,朕要宣布六部九卿大臣。”可能是考虑到人多,永乐皇帝没有点名,他从礼盘中抽出一份名单念道:

吏部右侍郎蹇义,擢任吏部尚书

户部右侍郎夏原吉,擢任户部尚书

礼部员外郎宋礼,擢升右侍郎,署理礼部事务

兵部右侍郎刘俊,擢任兵部尚书

工部尚书郑赐,改任刑部尚书

工部右侍郎黄福,擢任工部尚书

原北平按察佥事陈瑛,擢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掌院事

原湖广左参议李至刚,擢升通政使司右通政

文选郎中陈洽,擢升大理寺卿

原户部尚书郁新、兵部尚书茹瑺原职不变,仍掌部事

念罢,蹇义、夏原吉等人立刻出班谢恩,齐齐地站了一大排。杨溥一看,这新任的六部九卿中除了陈瑛一人原在北平按察司任佥事可以算是燕王的旧臣外,其余全部是建文朝的大臣,而且名列奸臣榜的郑赐和黄福不但没有受到冷遇和贬斥,还得到了重用和擢拔,他不能不佩服永乐皇帝的胸怀廓大和豪迈自信!

六部九卿定了,接下来该是什么?只听永乐皇帝沉稳地说道:“朕靖难之际,许多地方遭兵燹之苦,百姓生活很是困难,亟待休养生息。朕决定自今年起,山东、北平、河南被兵州县免除徭役三年,蠲免租税一年;未被兵者如凤阳、淮安、徐州、滁州、扬州等地蠲租一年;其余天下州县悉蠲今年田租之半。”

说完六部九卿,即刻说到民生,这说明皇上关注农桑,懂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想到这里,杨溥和殿上的大臣们一齐拱手颂扬道:“陛下圣明!”

“说到民生,朕还要宣布一件事。”待殿上静了下来,永乐皇帝说道,“朕决定自即日起,实行巡按制度。选派御史代天巡狩,前往天下各府巡查,所到之处,对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之政事得失、军民利病进行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审核罪囚,复核案卷,受理申告,平反冤案;存恤孤老,巡视仓库,查算钱粮,勉励学校,表扬善类,剪除豪强,以正风俗。所见所闻凡有违纲乱纪、鱼肉百姓者皆得直言无避,纠察参劾。巡按三年一换,回朝复命,都御史考核其职,报朕实行奖惩。凡巡按御史犯罪,罪加一等;有受贿受赃者,从重论处。”

说罢巡按制度的名称、职责、任期、考核、奖惩,向殿上群臣叫道:“严震直、王钝、薛正言、昌吉、陈瑛听旨!”

原工部尚书严震直、户部尚书王钝、应天府尹薛正言、通政使昌吉、新任左副都御史陈瑛一齐出班应道:“臣等在!”

永乐皇帝看了看,好言抚慰道:“严爱卿、王爱卿、薛爱卿、昌爱卿你们四人年纪大,政务繁忙,不堪重负,朕于心不忍。这样吧,你们四人官职不变,但不再管事,朕命你们四人为首任巡按,代朕去巡狩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其他地方由都察院陈瑛选派御史担任巡按,前往各地考察吧!”

轻轻松松几句话,就把归附过来的前任工部尚书严震直、户部尚书王钝等人的实权解除,为新任的尚书、通政使理事扫清了障碍,还提高了首任巡按的品秩和威权,杨溥不禁在心里又叫了一声妙!

“臣等遵旨!”严震直、王钝等人回了一声,退回了班队。

“常言道,文兴盛世。朕决定:一、自明年起编纂《文献大成》,由内阁大臣解缙、黄淮等人充任总裁官,具体编修由翰林院负责,编修人员可在全国征集。这是大事,一定要广泛搜集,精心编纂,编成大典,此事由解缙董事;二、本应今年乡试的科考推迟到明年举行,后年会试,大后年再开乡试,永乐四年丙戌会试,回归常例;三、为免埋没人才,自今而后,每科除录取正榜外,增录副榜若干人,充任各地教谕,再在落第举子中择优录取若干名送入国子监读书,为国家培养人才,举人入监太学肄业,可以参加下科会试,再次落第者以入监年月为先后,拔到有司历事,根据历事优劣选用,不愿历事者,可回家依亲读书,由礼部和吏部依次选用。这三件事,大家都听明白了么?”

“听明白了!”殿上的文臣,特别是礼部和翰林院、国子监的官员们听了,人人欢欣鼓舞,无不觉得这皇帝英明,爱惜人才,大家兴奋地齐齐应了一声。

这一报实在令人叹服。大凡改朝换代,定鼎天下之后,接下来的就是收服人心,特别是那些最讲气节的读书人的心尤为重要。现在永乐皇帝明确宣布编纂大典、恢复科考、增录副榜、举子入监等等一系列举措,那肯定是顺应民意,大得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同时,通过此举,一定会笼络不少人才。

大殿上安静下来,永乐皇帝望着右边武臣班队中叫道:“丘福,丘爱卿!”

刚刚被授予中军都督府左都督的丘福应声站了出来:“臣在!”

“边镇十分重要,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朕决定调江阴侯吴高前往河南、陕西督领兵备,抚安军民;命左军都督刘真镇守辽东;命都督何福为征虏将军,镇守宁夏,节制陕西行都司;命都督同知韩观练兵江西,节制广东、福建;命西平侯休晟镇守云南;命都督顾成镇守贵州都司;命都督宋晟为平羌将军,镇守甘肃。还有,命都督同知张辅为京卫指挥使。丘爱卿明日到朕这里领取圣旨和虎符,到五军都督府调兵遣将,令众人克期赴任吧!”

丘福应了一声,退回了班队。

听罢皇上的军事调派,杨溥连连点头。这皇帝不愧是三军统帅,一口气把东西南北中的军事部署定了。

看了看殿门口站着的卫卒,永乐皇帝又叫道:“纪纲听旨!”

只见大殿门口站着的一个卫卒军官大踏步走了进来,应道:“臣在!”

“当前天下初定,人心未稳,朕决定恢复锦衣卫,着纪纲为锦衣卫指挥使,兼典亲军,司诏狱。”

永乐皇帝话音一落,只听那纪纲大声回道:“谢陛下隆恩,臣当竭尽忠诚扈卫陛下!”

坏了!一听皇上决定恢复锦衣卫,殿上的文武大臣骤然吃了一惊。那锦衣卫是大明开国那会儿为了保卫皇帝安全特意设立的一个官署,开始叫拱卫司。洪武三年改称亲军都尉府,下设仪鸾司,负责安全警卫和出行仪仗。当时的亲军都尉府除警卫、仪仗外,没有其他职权。自从洪武十三年发生丞相胡惟庸谋反一事,太祖皇帝担心胡惟庸余党尚未肃清,臣下阴谋篡逆,他需要有一支力量能为他刺探情报,监视臣民,审讯重犯,肃清异己,便于洪武十五年取消仪鸾司,改亲军都尉府为锦衣卫,秩从三品。下设经历司、镇抚司。主要职责是负责皇帝及紫禁城的侍卫、巡查、缉捕、刺探情事、治理刑狱。经历司负责文移出入;镇抚司共设十四司,负责本卫刑案及军匠,专治诏狱。凡问刑、奏请,皆直达皇帝,为皇帝心腹,直接受皇帝差遣。那锦衣卫有恃无恐,横行霸道,动不动就以诽谤皇帝、阴谋作乱为名拘捕人犯,投进诏狱,非法凌虐,酷刑拷打,锻炼成狱,不知害死了多少人,成为朝野上下、京城内外一大祸害。见锦衣卫为非作歹,臣民反映强烈,洪武二十年,太祖皇帝下令撤销锦衣卫,焚烧刑具,下诏内外刑狱统归三法司审理。这个锦衣卫早已臭名昭著,怎么这新皇帝登基伊始便恢复了?恐怕是前几天景清刺杀永乐皇帝造成的后果!殿上的文武大臣个个心里一沉,那杨溥也犹如压上一块石头,心里一紧:今后行为要更加谨慎了!

说罢锦衣卫,永乐皇帝接着说道:“诸位爱卿,朕还有个决定,今日也宣布一下。朕思那十二布政司、诸卫官军,还有边镇政务、军务都极为繁忙,稍有懈怠便会误事,朕决定派太监前往镇守、监军,镇守太监和监军太监不得干预所驻之地、所驻之军的政事、军事,但对所驻有司、将士进行监督,有事奏请,直达朕前。”说到这里,永乐皇帝顿了一下,转身对站在一旁的马云道,“散朝后你挑选一些人,拟一个名单交给朕,朕将陆续派往各布政司、各军、各边镇。”

马云躬身应了一声:“是,陛下。”

“还有朕既已即位,理当诏告周边诸国及海外,朕想在明年开春后,命人前往乌斯藏、琉球、缅甸、朵甘、撒尔马罕、朝鲜、安南、日本等国颁诏,知晓当地军民,以便他们如期纳贡。”

说到海外,永乐皇帝心里一动,忽然想到了那个悬而未明的问题。不是传言说允炆小子亡命海外了么?这不正好命人去搜寻搜寻,如果属实,则将缉拿,以绝后患;如无则可澄清谣言,以正视听,岂非一举数得么?想罢,他继续说道:“特别是琉球、暹罗、占城、爪哇、剌泥等地,听说西洋还有许多小国,都很仰慕中国,朕想乘这诏告四方的机会,耀兵异域,扬威海外,以示中国富强,还可乘便互通有无。”说罢,他对立在殿侧的内侍们叫道,“郑和,郑和在不在?”

“奴才在!”只见殿侧走出一个身长七尺,腰大十围,齿如编贝,声若洪钟,相貌堂堂的太监。他来到丹陛前行礼道,“奴才参见陛下!”

一见郑和,永乐皇帝喜道:“三保,想你自幼便到了朕的身边,机警干练,才智过人,现已到而立之年,可堪大用。朕命你自即日起开始筹划打造海船,赍领诏旨,备足粮水,准备就绪后就为朕下西洋吧!”

只见三保双手一拱,声音洪亮地应道:“奴才遵旨!”

永乐皇帝的这番安排,又使殿上的文武百官惊异不已。杨溥认为这皇帝智虑异常,不经意又出了一个新招。这内宫设立司礼监,有收发、有存档、有审核、有批朱,如外朝的内阁一样,俨然设了内廷宰相官署,现在又派内官出镇布政司,镇守边镇,监督诸军,直接受皇帝指挥,向皇帝奏请,这不是除了外朝内阁、六部九卿、十二布政司、五军都督府之外,又设立了内廷司礼监、镇守、监守这条线么?外朝是办事的,内廷是监督的,这皇帝真是匠心独运,想前朝所未想,立前朝所未立啊!

说了这好一会儿,殿上的文武大臣一个个兴高采烈喜气洋洋。大家正在等待着听那皇帝再说几件令人鼓舞的事儿,可是,只见永乐皇帝突然脸色一沉道:“洪武三十一年太祖皇帝驾崩后,允炆小子封弟允熥为吴王、允为衡王、允熙为徐王。今允炆小子既废,所封诸弟亦不得其爵。朕决定将允熥、允所封王爵废除,其到凤阳去守祖陵。允熙年幼无过,改封瓯宁王,随母妃到钟山去守懿文陵吧!”

这决定一宣布,殿上的大臣不觉一阵冰凉。杨溥也捉摸不透,这皇帝一会儿温暖关切奖擢大臣,一会儿阴森恐怖赶尽杀绝,到底是个什么性格?但细细一想,这皇帝新出的政策有张有弛环环相扣,心思缜密章法井然,想来令人不寒而栗!

“这事就说到这里,下面朕要论功行赏。”出人意料,永乐皇帝话锋一转,要大封功臣了。他顿了一下,从马云托着的礼盘中拿起一份名单,念道:

论靖难功,封——

道衍法师论功第一,封资善大夫,僧录司左善世,复其姓姚,赐名广孝

追赠张玉,荣国公

丘福,淇国公

朱勇,成国公

张武,成阳侯

……

念罢靖难之功臣,永乐皇帝又拿出一份名单念道:

论款附功,封——

怀庆长公主驸马都尉王宁,永春侯,予世券

李景隆,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

茹瑺,忠诚伯

陈瑄,平江伯

王佐,顺义伯

……

念罢封功名单,大殿上的丘福、朱能、张辅等人一齐出班谢恩,那新封的忠诚伯茹瑺谢过恩正待回班,只听永乐皇帝若无其事地叫了一声:“茹爱卿!”

茹瑺陡地一惊,慌忙回身拱手应道:“臣在。”

“朕还有一事呢!”永乐皇帝面露微笑道,“爱卿不是有个公子叫茹鉴的,正在国子监读书么?”

茹瑺连忙回道:“茹鉴正是犬子,确在太学读书。”

“那就好。”永乐皇帝继续说道,“秦王府长安郡主年已及笄,朕今日做主,选茹鉴为仪宾,过几天送他到西安与郡主成婚,赐银万两。茹爱卿一来送子完婚,二来就留在西安主持营建郡主府第吧!”

一听皇上如此安排,杨溥不禁又叹息了一声。原来大明皇室礼制规定,皇姑称为大长公主,皇姊妹称长公主,皇女称公主,所招之婿都叫驸马都尉。亲王女儿称郡主,亲王之子称郡王,郡王女儿称县主,孙女称郡君,曾孙女称县君,玄孙女称乡君,所招之婿统称仪宾。那长安郡主是永乐皇帝二哥秦王朱樉的女儿,秦王早在洪武二十八年就薨了,现在永乐皇帝做主赐婚,对茹瑺来说那是莫大的荣耀,也是极大的恩宠。可就是这一封伯、一赐婚、一营建郡主府第,竟不声不响地把这个现任掌印的兵部尚书茹瑺调开了,想不到一贯尚武的皇上还如此善于权术呢!

茹瑺当然知道这里的意思,但他没有办法,君命难违,虽然内心不乐,但表面上还得欢欢喜喜,待完成营建郡主府第,回乡赋闲去吧!想罢,茹瑺行礼道:“臣谢陛下隆恩!”

杨溥想,这下算是事情办妥了,该升的升,该降的降,该退的退,该让的让,朝廷六部九衙门长官都到位了,早朝也该结束了吧?不料那永乐皇帝高声叫道:“杨溥、胡滢听旨!”

杨溥、胡滢连忙出班应道:“臣等在!”

永乐皇帝看了看二人,果断地说道:“命你们二人三日后前往北京,辅导世子读书,辅佐世子留守吧!”

原来如此!人们这才明白,皇上不把杨溥、胡滢这两个奉天门左室议事的两个年纪最轻的人简拔进内阁,是为了派他们去辅佐世子朱高炽,这不能不说是对他俩委以重任,不能不说是皇上的深谋远虑了!

杨溥和胡滢当然喜之不胜,二人齐齐地拱手说道:“臣等遵旨!”

待杨溥、胡滢回到原位,永乐皇帝舒了口气,伸了伸腰,对殿上的大臣轻轻松松地说道:“今日要说的事都说完了,大家散朝后尽快把本衙门的政务理起来,就到这儿吧!”

永乐皇帝一次早朝便把纷繁复杂的政务理顺了,大明朝廷的国家机器就开始有序运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