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要当皇帝不可的朱高煦

本章讲的是明成祖朱棣的二儿子、汉王朱高煦的故书。

朱高煦长得一表人才,不但魁梧雄壮,善于骑射,还有一种奇处,那就是他两腋的下边,长着几片象鳞似的息肉。向他献媚的人说那是龙鳞。古代以龙为天子的象征,朱高煦生着龙鳞岂不是注定要作皇帝吗?

朱高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太祖有二十六个儿子,孙子自然更多了。太祖曾把在京中(南京)的孙子们召集起来,办了个学堂,请老师教他们读书。朱高煦是其中最调皮捣蛋的一个.史书说:“高煦不肯学,言动轻桃,为太祖所恶。”

朱高煦的父亲朱棣,是太祖的第四个儿子,封为燕王,封地在北平(即今北京市)。朱高煦长大后随父亲在北平居住。那时他哥哥朱高炽已封为世子。世子是王位的继承人,将来可以接替父亲作亲王.而他将来则只能封个郡王。因此,朱高煦非常羡慕哥哥的世子地位。

朱元璋的大儿子名叫朱标,早年就册立为太子。后来朱标有病死了,该立谁为太子呢?朱元璋有意册立朱棣,他认为朱棣英俊勇武,颇像自己。但这里边却有点麻烦,因为朱棣上面还有二哥秦王朱挟、三哥晋王朱枫,把老四越次而立,老二、老三不会反对吗?再加上一些大臣坚持立嫡立长的法统,嫡长子死了.不是还有嫡长孙吗?他们建议不再立太子,而将朱标的嫡长子朱夕坟(wen文)立为皇太孙。将来就由皇太孙继位。朱元璋最后同意了大臣们的这个意见,立朱允坟为皇太孙。

公元1398年.朱元璋逝世,朱允坟继位,是为惠帝,年号建文。

朱允坟有两位老师,他们是兵部尚书齐泰和太常寺卿黄子澄。他俩见惠帝有二十几个叔叔,俱都封王,掌握着很大的权力,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发生事变,因此也像西汉的晃错那样,建议惠帝削藩。同时又怕各地亲王来京奔丧,趁机闹事,便颁下诏书,假说是太祖的遗诏:为了节约民力,让亲王在藩地尽礼就行了,勿须亲自来京。

齐、黄二人的建议是有根据的.那时诸王的封地遍布全国,南到云南的眠王朱鞭,西到平凉的安王朱楹,西南到成都的蜀王朱椿,东北到辽东的辽王朱植,再加上中原的西安、太原、洛阳、武昌、青州、充州、荆州、杭州等重镇,几乎都成了诸王的势力范围。更重要的是.各地亲王掌握着军权。史书说:“帝(指太祖)念边防甚,且欲诸子习兵事,诸王封并塞居者皆预军务。而晋(指晋王朱枫)、燕(指燕王朱棣)二王,尤被重寄,数命将兵出塞及筑城屯田。大将如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皆受节制”。这指的是朝廷的军务。此外,亲王还有自己的军队,称为“护卫甲士”,最少的有三千人,多的竟达一万九千人.亲王的势力这么大,万一有人闹事的话,的确难以防范.所以齐、黄才有削藩的建议。

不久,开封的周王朱柿被拿解回京,削去爵位,废为庶人。接着云南的眠王朱板也废为庶人,安置到漳州。下一个是荆州的湘王朱柏,在禁军捉他的时候,自焚身死。又有齐王朱搏,被诱到南京废为庶人。还有代王朱桂,被囚禁于大同。半年多的时间,这些亲王或废或死,表明惠帝的削藩在加紧进行着。在这种局面下,燕王朱棣不能不担心自己的命运。

建文元年五月,是朱元璋去世一周年的忌日,南京举行祭典,称为“小祥”。又有诏书下来,要各王不必晋京,但对王子却不曾规定。朱棣为了麻痹皇帝,就把他的三个儿子―世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隧,一起打发到南京,去参加祖父的祭礼。

朱高炽等来到南京参加完祭典后,齐泰要将他们留下,当作人质,对付燕王。但黄子澄不同意,认为扣留了王子.燕王生疑,便会有所准备,不如把王子放回去,燕王消除了疑心,将来对付他就更容易些。二人争执不休。后来王子们的亲娘舅徐辉祖提出个折中的办法,就是把朱高炽和朱高隧送回去,只把朱高煦一个人留在徐辉祖的府中,名义上说是舅妈舍不得让他走,留朱高煦多住几天。

徐辉祖的妹妹是燕王妃,也就是朱高炽三兄弟的母亲。不过徐辉祖是赞成削藩的,所以朱高煦住在他家事实上还是人质。

朱高煦住在舅舅府中,舅舅招待得十分周到,每次他外出游玩,舅舅都要派甲士保护。他那年二十岁,早己看出这种保护实质上是监视。他虽然心中忿恨,外表却不露出,每夭除了游逛之外,就是在府后的练武厅中习武。徐辉祖是开国功臣魏国公徐达的长子,袭爵魏国公,也是员武将J他府中养了几匹战马,其中一匹叫白龙马的尤为雄骏。朱高煦常常骑它在府里的马道上跑步.过了一个多月,徐辉祖见朱高煦没有异常的表现,对他的监视便松懈了一些。有一天中午,天气酷热,徐府卜的人大多在午睡。朱高煦却又把马拉出来,骑上它突然冲出府去。门卫阻拦不及,连忙去报告徐辉祖。等徐辉祖派人去追时,朱高煦早已奔驰在回北平的大道上了。

公元1399年7月,燕王在北平誓师.以“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反对朝廷。在他发布的檄文中,历数了齐、黄挑唆惠帝、陷害五王的罪恶。称自己的军队为“靖难军”。史书便把这次军事政变叫作“靖难之役”。

战争发生,朱高煦却认为他的机会到了。原来世子朱高炽性情温和,爱好读书;而朱高煦却厌文喜武。他想在战争中表现自己。借以邀得父亲的欢心,若是自己在战争中建立功勋.说不定将来父亲就会改立自己为世子;再进一步,如果父亲得了天下,自己那时就可能当上太子,将来还要当皇帝哩:

从这时开始.,朱高煦就立戏則当皇帝不可的决心了。

朱棣亲自率军作战,让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朱高煦则随丈亲出征,这场战争.前前后后进行了将近三年,朱高热一直当前锋,的确立了不少战功。

战争第二年的四月,朝廷派太子太师、大将军、曹国公李景隆,率军六十万人,会同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进攻真定.燕王朱棣率军迎敌,两军在白沟河(在河北定兴以南)相遇。

当时燕军只有十万人,双方战力比例是一比六.燕军寡不敌众,朱棣自己也陷入都督瞿能父子的包围,形势十分危急。这时朱高煦率领数千精骑,突入重围,不但救出了父亲,还把瞿能父子俱都杀死。燕军士气大振,而官军却为之气沮了。结果燕军转败为胜,官军向南溃逃,等李景隆逃到济南收集溃兵时,只剩下十几万人了。这场战役朱高煦自是立了头功。

十二月,燕军在东昌中了埋伏,主将张玉战死,朱棣只身逃走.官军大队人马在后面追赶,边跑边喊:

“燕王逃不了啦,快投降吧!”

又是朱高煦,率兵赶来接应.他让过父亲,挺着长矛当先冲入官军追骑之中。他奋起神威,连挑官军几员将领落马。后边跟随的燕军将士也呐喊着扑向官军.官军气馁了,转过马跑了回去。朱高煦再一次救了父亲。

第三次重要战争发生在浦口。那时燕军准备渡江。徐辉祖领兵决战,燕军逐渐败退。又是朱高煦领着朵颜(北方少数民族)三卫的骑兵前来接应。朱棣大喜,对朱高煦说:

“我太疲累了,我儿鼓勇再战吧!”

朱高煦答应着,驱白龙马闯入官军阵中,直奔官军主帅徐辉祖。徐辉祖知道自己打不过这个外甥,只好下令撤兵。史书说:“成祖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成祖以为类己(像他自己),高煦亦以此自负,恃功骄悠,多不法。”

公元1402年,燕军攻下南京,惠帝带着妃殡、太子和一些太监宫女,在宫中自焚。朱棣当了皇帝,改元永乐,史称为成祖。现在,立谁当太子的问题该提到日程上来了。因为朱高炽以前虽然作了世子,但那终究是王世子,而眼下燕王已经作了皇帝,他要立的该是太子啦?

淇国公丘福和验马王宁,跟朱高煦有交情,他俩向成祖建议,立朱高煦为太子。他俩总是提到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的战功,作为立他为太子的理由。而“成祖以为类己”,几次动摇,想把东宫的位子封给这个二儿子。

但朱高炽的燕世子是太祖封的,如今燕王作了皇帝,将燕世子封为太子,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而且大臣们纷纷上表,称颂朱高炽不但是摘长子,而且既仁且贤。所以成祖很长时间迟疑不决。后来他征求翰林学士解婿的看法.解婿知道皇帝特别喜爱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便对成祖说,如果皇上将来要让朱瞻基当皇帝,就得立朱高炽为太子,否则朱瞻基是当不上皇帝的.成祖为了他最喜爱的孙子的将来.终于下了决心。永乐二年,成祖下诏册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封国云南。

朱高煦太子没当上,将来的皇帝梦自然也没法实现了。他十分不满,对父亲说:

“我犯了什么罪,要斥我于万里之外?"

朱高煦说什么不肯到云南去,成祖对他也没办法,只好由他.永乐七年,北方的少数民族糙靼骚扰边境,成祖亲自去征讨.他派太子朱高炽留守南京,带着汉王朱高煦北上。那时成祖已将北平改较北京,并派人在这里加紧建设,准备将来以北京作国都。但这时朱高煦心灰意懒,早已没了“靖难之役”时的兴致。那时他一心讨好父亲,想立功邀宠,将来好当太子。如今太子的事算泡汤了,再出力卖命也没啥盼头。所以到北京后,他就偷懒装病,闹着要回南京。成祖不得已,只好放他走了。他还请求成祖把南京的天策卫作为他王府的护卫。唐朝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曾建立过天策府.后来作了皇帝。所以朱高煦觉得“天策”这两个字很吉祥,因此要把天策卫要来。而且他认为自己跟李世民一样,都是皇帝的次子。李世民能当皇帝,自己为什么就不能呢?

成祖朱棣很重视北疆的边防,他多次主动出击,征伐韃靼和瓦刺各族,常常离开南京。有一年清明,成祖又北上了,由太子和汉王代他渴祭孝陵。孝陵是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的陵墓,位于南京东郊的钟山南麓。太子等来渴陵,要走一段山坡。太子朱高炽身体肥胖,腿脚还有毛病,两个太监挽着他,仍走得趟趣超超,常常失足.朱高煦走在后面,忍不住说:

“前人磋跌,后人知警.”

这话听起来像句警言:“前边的人跌倒了,后边的人有所警惕。”但仔细琢磨,仿佛还有点言外之意,那就是后边的人正瞥觉着前人的跌倒呢?朱高煦是时时企盼着哥哥“跌倒”的,那时他才有作皇帝的希望。因此,这句语意双关的话便不自觉地出口了。但他的语言刚落,身后又有个声音接着说:

“更有后边的人知件呢!”

朱高煦回头一看,正是自己的侄儿,皇太孙朱瞻基,不由得大惊失色。

.皇帝的孙子统称为皇孙,但中间加上个“太”字,那就有了特殊的身份,跟太子一样.是再下一代的法定皇位继承人。惠帝朱允坟就是以皇太孙的资格,接替祖父太祖继位的。可是现在太子健在,怎么又立了皇太孙呢?原来成祖是下决心要让他这个最喜欢的孙子当皇帝的。那时太子朱高炽已有了好几个儿子,他怕别的小王子染指他留给瞻基的地位,也许更为防范那位叔叔朱高煦,因此预先封朱瞻基为皇太孙。

如今,朱高煦听后边朱瞻基接过的话碴儿,知道他这个侄儿怕也不好惹,又怎能不失色呢!

永乐十三年,成祖觉得朱高煦总呆在南京,也不是事,既然他嫌云南路远,就把他改封青州(今山东益都)。青州原是太祖第七子齐王朱搏的封地,惠帝削藩时他首当其冲,废为庶人。后来成祖登基,朱搏得以复位。但他想图谋不轨,因而再次被废。所以成祖才让朱高煦到青州去、递补这个空缺。

可是朱高煦仍然迟迟不肯离开南京。成祖这才察觉朱高煦怀有异志,便在北京给他下诏说:

“既然受了藩封,怎可常居京中的府邸!以前以云南路遥,惮于远行;如今封于青州,却又迁故留侍,恐怕非你的本意。这次诏命,不许推辞。”

但是朱高煦还是迟延着不肯走.并从各卫中选拔英武的健儿,拨入天策卫,作了自己的部下。又私自召募了三千人,不隶籍于兵部,作为私人的军队。这些人中有不少亡命之徒,竟然倚仗汉王的势力,公开抢劫。兵马指挥使徐野驴捉住几个,押进牢里。朱高煦去向徐野驴要人。一言不合,朱高煦竟夺过卫士的铁瓜,将徐野驴击死。皇帝不在南京,朝中也没人敢管。朱高煦有时出游,竟然摆出皇帝的乘舆,耀武扬威.招摇过市。他是下决心要想法当皇帝的,这是先过过皇帝瘾哪!

永乐十四年,成祖北征凯旋,于十月回到南京。他听说朱高煦种种不法的事情,十分恼怒,命人将朱高煦召来,历数他的几十件过错,将亲王的冠服剥了,囚禁于西华门,准备将他废为庶人。太子朱高炽哭着替他求情。成祖才把他饶了,却杀了他押暇的一些左右。第二年,徙封他于乐安州(今山东广饶)。并命令他即刻动身,不许逗留。朱高煦这才不得不离开南京,到乐安去了。史书说:“高煦至乐安,怨望,异谋益急。仁宗(即朱高炽)数以书戒,不俊。”

“异谋”,自然是他念念不忘的当皇帝的打算了。不过他虽然“异谋益急”,却终究怕他的父亲,因此,他不得不再拖延下去,一直又拖了八年.

永乐十八年,成祖将朝廷迁于北京,定北京为京师。南京改称留都。永乐二十二年,六十五岁的皇帝,病逝于他第五次北征的途中。

在此之前,朱高煦的儿子朱瞻沂住在北京的汉王府邸里。那时,各地藩王都要在京里建一座府邸,一来亲王本人进京时有个落脚的地方;二来府邸里的官员还有个任务,就是每天到内阁去抄录主要公文,及时发回亲王藩地.由于这种文件是亲王府邸发回的,便叫《邸报》。汉王驻京府邸的负责人便是朱高煦的儿子朱瞻析。不过朱瞻沂《邸报》没发多少,倒是常常跑到爷爷那几,告发他父亲的罪过。原因是朱蟾沂的母亲,有一次惹恼了朱高煦,竟被朱高煦打死。,朱瞻沂怀着杀母的仇恨,才屡屡告发他父亲.连成祖也觉得这个孙子有些过分,曾皱着眉头对朱瞻析说:“你父子两个可真够狠的!”但等到成祖去世.朱瞻沂知道父亲有“异谋”,他想,如果父亲当上皇帝,自己即使是作不了太子,也能弄个亲王当当呀!于是便不再跟父亲呕气,而是积极主动地打探有关太子的消息,观察侦伺朝廷中的变化,把搜集到的情报发回乐安,多的时候一昼夜派出六、七起使者。朱高煦自己也派人潜入京师,窥探形势,希望发生什么变故。

新登基的皇帝朱高炽(史称仁宗)知道这种情况,派人把朱高煦召到京中,亲切地接见他,增加他的岁禄,并给予大量的赏赐,然后让他回国。朱高煦感动了,觉得他哥哥对他一直是那么关怀,竟然良心发现,把朱瞻析前后送给他的情报都给哥哥看了。仁宗很生气,把朱瞻沂召来,叱责说:

“你处于父子兄弟之间,这样谗构,实在是罪不容诛。现在念你年轻,姑不杀你,你好好省悔吧!”派人把他送到凤阳皇陵(太祖朱元璋父母的墓地),让他当守陵官员。

但仁宗只作了半年多皇帝,便因病去世了。遗诏让太子朱瞻基继位。这时,朱高煦好容易暂时抑制住的当皇帝的野心,忍不住又膨胀起来。那时太子朱瞻基留守南京,朱高煦知道他必定要回京师奔丧,然后继位,便派出一支亲军,埋伏在半路上,准备截杀太子.可惜派兵时过于仓卒,没掌握太子北归的路线,结果扑了个空,太子从另一条路回京了.

太子朱瞻基即位(史称为宣宗)之后,对他的两个叔叔―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隧特别优待,给他俩的赏赐比别的亲王要多得多。但朱高煦却在加紧准备,企图通过武装政变来从侄子手里夺取政权.他为了麻痹朱瞻基,还一本正经地上表,提出利国安民的四件事.宣宗很高兴,吩咐有司照办,并回信给朱高煦表示感谢.还在朝堂上对群臣说:

“皇祖(指成祖)曾经告诉皇考(指仁宗),说我二叔有异志,要加以防备。但皇考却仍待他极厚.如今他上表陈情,果然出于诚意,可见皇叔的旧心已然革除,如有所求,联自应予以满足.”于是朱高煦凡所求请,宣宗都尽量答应:

然而宣宗的绥靖政策,并未奏效。宣德(宣宗年号)元年八月,汉王朱高煦终于反了。

在此之前,朱高煦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派遣亲信枚青等人,潜至京师.约一些功臣作内应。又约了山东都指挥靳荣等作后盾。把历年积攒的弓刀旗帜发到所属各卫所。马匹不够,派人到附近郡县去夺取.然后成立王军,派指挥王斌、韦达、知州朱恒、干户盛坚等率领,让自己的四个儿子作王军的监军。中军则由自己亲自掌握。安排定当之后,预先授给王斌、朱恒等人以太师、都督、尚书等官职―当然,这要等他当上皇帝之后才能实授。

御史李洁是乐安人,因父丧丁忧,住在家中。朱高煦去找他,让李济跟着干.李浓夜间化装偷偷逃走,从小路奔向京师、向朝廷告变。还有英国公张辅,把约他作内应的枚青捉住,送往朝廷。于是汉王谋反的秘密便公开了。

宣宗起初不想把事闹大,他派中官(太监)侯泰,带他的信送给朱高煦,劝他不要胡来。朱高煦接见侯泰。他盛陈兵甲,面朝南坐着,对侯泰大咧咧地说:

“永乐皇帝听信谗言,徙我到乐安。而仁宗只是用金帛来饵我。我岂能长久郁郁地呆在这个地方!你回去告诉瞻基,沈他赶快把奸臣夏原吉等人缚送给我,然后再慢慢商议我提的条件.”

原来朱高煦仿照他父亲“诛齐、黄以清君侧”的故技。硬派夏原吉为奸臣,要兴兵以“清君侧”。其实夏原吉任职户部尚书,他跟汉王从无瓜葛,而且是个清官。朱高炽要“清,他,只是为了找个举兵的借口而已。

侯泰回京报告。宣宗不得不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起初决定,派阳武侯薛禄带兵去征讨。后来大学士杨荣等人说,汉王以皇叔的身份,地位最高,又有了充分的准备,怕薛禄无功。劝宣宗还是亲征的好。老将军英国公张辅讨令,说只要给他两万人马,便将朱高煦擒献阀下.宣宗采纳了杨荣的意见,他说:

“腾知道张老将军足以擒贼。但肤即位之初,小人或怀二意,如联不亲行,不足以安定众心。”于是宣宗宣布亲征。

兵部奉旨调集人马,旬日之间,调聚了五万大军。宣宗亲自统率,选择吉日,大军东征。路过杨村的时候,宣宗在马上问跟从的大臣们:

“卿等估计,高煦计将安出?”

“臣以为,他必先取济南,作为巢窟。”

“他以前不肯离开南京,今天定会引兵南下。”

大臣们纷纷议论,各抒看法.宣宗却微微笑着说:

“不然,济南离乐安虽近,但那是坚城,易守难攻。现在大军即至,他也无暇去攻打。至于南京,离乐安太远。而汉王的护卫.多是乐安当地丁壮,他们家在乐安,又怎愿远行?而高煦‘这人,虽然勇悍,但他性情狐疑,临事往往不能决断。他敢于反叛.是轻视联年少新立,众心未附,不敢亲征。如今听说联亲自来讨,定会大出意外,心惊胆落,哪里还敢出战?大军一到,便该束手就擒了。”

宣宗还想给他叔叔最后一次机会,他派人骑快马,赶在军队的前头,再给朱高煦一封信.信上列举了汉朝张敖失国和淮南王被诛的教训,认为朱高煦的谋反,定是有贯高一类官员的唆使。只要交出倡谋的人,就可以以往不究,恩礼如初。否则的话,就将一战成擒;或是有人以他为奇货可居,缚了来请功,那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朱高煦原先听说朝廷要派薛禄将兵,十分高兴,以为对付薛禄容易得很。等到听说又改成宣宗亲征的时候,便又害怕起来。就这样犹犹豫豫,拿不定主意。接到急使送来的皇帝的信,也不知如何是好。没过两天,朝廷的大军便到了。军队撒开,将小小的乐安城团团围住。朱高煦登上城头,朝城外望去,只见顶盔贯甲的将士正在扎营,鲜明的旗帜在秋风中猎猎飞舞.还有一队神机锐兵正在试射.神机铣就是火药枪,一队人一齐发射,枪声轰轰,宛如雷鸣。又见城北一处高阜上,白虎旗迎风招展,那定是皇帝所在的御营了。看到这些,朱高煦才发觉他低估了那个曾在他身后说“更有后人知警”的侄儿了。

当天晚上,朱高煦安排了城上的防御,回到府中坐卧不宁。他召集将领们来商议。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投降,谋臣和重要将领首先是替罪羊。所以王斌、朱恒等人.抱着孤注一掷的心态,主张坚决抵抗。但一些中、低级的将领却不愿打。朱高煦左右为难。散会以后,他派人悄悄缝下城去,请见皇帝,说愿意出城归罪。宣宗答应了。当晚朱高煦把兵器和跟别人来往商议谋反的书信都烧了.第二天,他要出城,却被王斌等人拦住.王斌说:

“臣等宁愿战死,也不束手遭擒!”

朱高煦见走不脱,就骗王斌等人说:

“这件事还须从长计议。你等先去王府,大家再作研究。”

王斌等人到王府去了,朱高煦却趁机从小路跑出城去,到御营去见宣宗。大臣们请将朱高煦明正典刑。宣宗不许。让他写信召他的儿子们出城。不久,城门开了,张辅等率大军入城,将王斌等全部擒住。但对胁从者不问。

这场图谋作皇帝的叛乱,竟不费一弓一矢便告结束。人们免不了要讥笑朱高煦的虎头蛇尾.而王斌等那些一心想当太师、都督的人,说不得都要诛死。还有天津、青州、沧州、山西等地那些跟朱高煦有约的都督和指挥们,包括都指挥靳荣等人,也都相继被杀。这一案一共处死了六百四十多人;还有一千五百多人戍边、七百二十人流徙。至于朱高煦父子,则被宣宗带回北京,押在宫中的逍遥城囚禁起来。

有一天,宣宗到逍遥城去看朱高煦。朱高煦坐在地上,瞅宣宗走近,突然把脚一伸,将宣宗勾得跌了个跟斗。宣宗站起来,吩咐校尉用一个铜缸将朱高煦罩住。朱高煦力气大,竟将铜缸顶起.宣宗命校尉们用木炭把缸盖住,然后燃火点着,一时烈焰熊熊,铜缸烧得通红,那非当皇帝不可的朱高煦的凄厉的吼声,也终于渐渐停息了。

他的几个儿子―都已封了郡王的王子,也相继遇害。

宣宗觉得自己的这次亲征干得漂亮,便亲笔写了.篇文章,让群臣们传看,以扩大他的威信。这篇文章的题目叫《东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