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想作“武则天第二”的公主

武则天当上了皇帝,威震天下。便有两位公主也要向她学习,作一个“武则天第二”。这两位公主不是外人,一个是武则天的女儿,一个是她的孙女。

让我们先讲讲武则天的孙女的故事.

武则天的这个孙女,名叫“裹儿”。

一个皇家的女孩子,为什么起了这么一个粗俗的名字?这还得从她父亲李哲说起。

李哲因为说了一句气话,便被母后从刚坐了两个月的皇帝宝座上撵下来,贬为庐陵王,送到房州安置。裹儿就是在去往房州途中,生在马车里的。母亲韦妃没有准备,只好把衣服脱下来作极释一,裹住这小女婴的身体,因此就给她起个小名叫“裹儿”.

庐陵王在房州安置。事实上,“安置”只是名义上好听.其实就是幽禁,不但没有自由,不许到别处去,而且终日提心吊胆,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朝廷就会派来使臣,给予追加的处分.这在唐朝是很平常的事情。因此庐陵王的生活很不安定。小裹儿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的。

庐陵王性格庸儒,那窝囊劲儿甚至比他父亲高宗皇帝还厉害些.他怕母后武则天杀他,听说有京里的官员来到房州,便立刻准备了药酒,打算自杀,免得受刀斧之苦.韦妃对他说:

“不就是一死吗?怎么死还不是一样,你急着去死干什么呢?"

其实那是一场虚惊,事后庐陵王对韦妃十分感激,如果不是她的阻拦則也许他已经死了.感激之余,庐陵王对妻子“许愿”:“将来有一天我若能够复位,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决不干涉。”

裹儿在担惊受怕的岁月里长大,那种紧张的生活,刺激着她小小的心灵.她懂事以后,既恨她的祖母,却又在心灵深处产生一种向往,她希望自己将来也有那么一天,能够象祖母那样为所欲为,把别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想叫谁死,谁就别想活.

她十四岁那年,庐陵王被母后召回洛阳;接着,弟弟李旦又把太子位让给他.小裹儿住进了东宫,被封为安乐公主.她是韦妃的小女儿,上面还有一个哥件邵王李重润和姐姐长宁公主。后来哥哥和她的同父异母姐姐永泰公主背后议论祖母,被逼自杀。韦妃就对她这个出生于马车中的小女儿,格外疼爱。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病了,在迎仙宫的长生殿养病,只有面首张昌宗、张易之在跟前侍奉,宰相竟累月得不到接见。张氏兄弟已培植了相当的势力,如果女皇一旦晏驾,他们乘机夺权,是很有可能的事。那时候宰相狄仁杰已经病故了,另外两个宰相杨再思和李娇庸碌无能,同平章事的还有天官侍郎崔玄玮和凤阁(即中书省)侍郎张柬之。他俩怕“二张”得逞,想把他们除掉,就跟司刑少卿桓彦范、尚书右垂敬晖和相王府司马袁恕已商量,说服了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柞和右羽林将军杨元谈、左武卫将军薛思行等,准备发动一次武装的宫廷政变,除掉“二张”。他们想先跟太子商量。洛阳皇宫的北门,跟长安皇宫的北门一祥,也叫玄武门.太子东宫在玄武门外。皇太子每天进宫向母亲请安,就从玄武门出入.张柬之便在玄武门等着太子,见面后跟他商量政变的事.太子每次晋渴母亲,还要得到“二张”的许可,他早已感到“二张”的威胁。听说大臣们要帮助自己去掉“二张”,自然同意,便与张柬之约定了举事的日期。

癸卯那天,张柬之、崔玄纬、桓彦范和薛思行等人带五百名羽林军来到玄武门,又派李多柞和左散骑侍郎李湛、附马都尉王同皎去请太子。他们到了东宫,见到太子李显(作太子后李哲恢复原名李显).那庸懦的太子却又打了退堂鼓,不干了。借口说,圣上正在病中,怕诛杀“二张”会惊了圣驾。李湛急了,说:

“诸位将相不顾身家性命,只是为了天下社樱,殿下临时后退,这不是把这些人纳入鼎镬(锅)之中吗?就请殿下自己出去对他们说吧!”

太子还在犹豫,附马王同皎过去抱起他来,扶坐在马上,一行人向玄武门奔去.张柬之等见太子来了,便率领羽林军进入玄武门。守门的禁卫们见是白发苍苍的老宰相领头,后面还有羽林军的几位将军,便谁也不来过问拦阻。政变军队一路不曾遇到抵抗,顺利地来到迎化宫.这时张昌宗、张易之两兄弟正在廊庞(w。五)下商量事情,见张柬之等闯进来,还要耍威风,大声喝斥:

“圣上刚刚睡着,你们怎敢来打扰,不要脑袋了吗?"话声刚落,张柬之一挥手,两名羽林军小校走上来,一刀一个,把两颗涂着脂粉的脑袋砍掉了。

宫人们惊叫着跑进长生殿,把女皇惊醒了。武则天挣扎着坐起来问:

“谁在作乱?"

张柬之走过去,行礼说:

“张易之、张昌宗谋反,臣等奉太子的命令将他们诛杀了。因为怕走漏消息,所以不曾启奏,惊扰了陛下,臣等万死!”

武则天见太子站在众人的后面,便恶狠狠地瞪他一眼,说:

“原来是你呀!好吧,既然已经把那两个小子杀了,你就回东宫吧!”

太子听了转身就要往外走.桓彦范拦住他,面对武则天说:

“太子怎么还回东官呢?当年天皇(指高宗)以爱子托付陛下,如今太子年龄已这么大了,还久居东宫,这不合天意民心。我等众臣是不忘太宗皇帝和天皇的恩德,这才奉太子以诛贼臣。何况陛下圣体欠安,何不趁此传位于太子,以顺天人之意卿”

武则天看看大势已去,便叹口气,躺了下去,算是默认了吧!接着该办传位的手续了,自有宰相去办理.甲辰那天,女皇下救,让太子监国,大赦天下;第二天,下救传位于太子;第三夭,太子即位―应该说是“复位”,因为他以前曾作过两个月的皇帝。史书叙述喜欢用皇帝的庙号,那么下面就还以“中宗”来称呼他吧。

那时,“二张”的余党都消灭了,拥护他复位的张束之等人得到了封赏,个个升级晋爵,这些不去详叙。值得一提的是,中宗给他弟弟相王李旦的封号上面,加上“安国”二字,称为“安国相王”.妹妹太平公主则加号为“镇国太平公主”.至于韦妃册立为皇后,更是必然的事.那已故去的后父韦玄贞,也被追赠为“上洛王”,总算死后沾了女婿的光。

然而朝廷出现了一个大大的纸漏,那就是诸武的势力仍然没动,他们以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为首,仍然把持朝政。而这,多少跟安乐公主有点关系,因为安乐公主就是武三思的儿媳.

李显把女儿嫁给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是因为武三思是他的表兄,他们这是亲上加亲。而当他作了皇帝之后,朝臣中有人上疏,请他罢黝诸武,他当然不肯答应了。不但不予罢默,反而加爵升官。他即位之初,就把武三思封为司空。唐朝司空的地位很高,是“三公”之一,品阶是正一品,而宰相班子里的中书令、尚书令和侍中则只是正二品。可见中宗对武三思的信任.中宗还常常穿上便衣,到武兰思的府上串门.监察御史崔皎秘密给皇帝上疏说:“国命刚刚恢复,则天皇帝还在西宫,人心仍然浮动,而周(武则天的朝代号)的旧臣,尚列居朝廷,陛下怎么能轻易出游,不怕发生意外吗?”崔皎说的本是好话,你皇帝不听也就罢了,可这个胡涂皇帝,却要把崔皎的疏文给武三思看,请想,武氏一伙人还不得把崔皎恨之入骨吗!

五大臣发动政变的时候,有人就建议顺便把诸武消除掉。但五大臣意见不一致。这样一拖延,就失去了机会.如果当时下手,五大臣控制全局,那时把诸武收拾掉是不成问题的。等到皇帝登基,权力归于皇帝掌握,再想干什么就得皇帝点头了。中宗既然肯借机升武三思的官职,又怎肯杀他呢?五大臣几次上奏,请求处置诸武,中宗就是不听.

安乐公主作了武三思的儿媳,但她仍然常常回宫,和母后想聚。他在宫中结交了一个女友,两人交情很深.这个女人名叫上官婉儿。

关于上官婉儿的身世,此处略作交代.

上官婉儿的父亲上官仪,曾任西台(即中书省)侍郎。那还是麟德(按:高宗经常改换年号,他在位时共用年号十四个,“麟德”是他的第四个年号)元年(公元664年),高宗被武则天辖制,也想试着反抗一下。有一天,他把上官仪找来,让他起草一份诏书,要将武则夭的后位废掉.早有武则天收买的宫女,跑去向武则天密报。武则夭怒气冲冲地赶来。这时上官仪已经把诏书写好,自己退出宫去,而那份诏书却还留在桌上。皇后一阵风似地赶来,高宗想把诏书收好已来不及。武则天一把将诏书拿在手中,略略一看,就瞪起眼睛,恶狠狠地将头向高宗的怀里撞,嚷着说:“你杀了我算啦,还废我干什么?杀呀、杀呀!”

皇后珠冠上的珠翠,撞在皇帝身上,发出“哗啦啦”的声音。高宗久处于积威之下,手足无措,对皇后的撤泼毫无办法,只得吞吞吐吐地说:

“这不是我的意思。”

“不是你的意思,难道是我的意思?”

“这都是上官仪教我的。”皇帝要嫁祸于人了,他指着诏书说,“你看,那不是上官仪的笔迹吗!”

第二天,武则天的心腹许敬忠便上书诬告上官仪造反,顺便把废太子李忠牵连进去,因为李忠封陈王时,上官仪曾担任过陈王府的谙议参军。这样一来可就是“一石二鸟”,既处置了上官仪,又杀害了李忠.(李忠当时被废为庶人,流放黔州)。

皇帝一句瞎话,就断送了上官仪一家。上官仪和儿子上官庭芝被处死,全家籍没。那时上官婉儿还是小姑娘,也被没入宫中为奴.

上官婉儿长得聪明伶俐,武则天倒挺喜欢她,便让她在宫中读书。

婉儿逐渐长大,学习又很用功,终于成了一个有学问的女官,而对吏事更为熟习。武则夭有些需动笔墨的事情,常常由她代笔。后来官员们的奏章,也都由她批理了,武则天竟离不开她。中宗即位以后,宫内的事仍然委她处理,并封她为婕好,作了宫眷。这个女人最会看风色,她见安乐公主极得帝后的宠爱,便去亲近她,两个人成了好朋友。

上官婉儿早先就和武三思私通。跟安乐公主交好后,就可以有去武三思府的借口了。上官婉儿要讨好韦后。那时皇帝即位,按唐朝宫廷制度,可以添些宫眷(上官婕好便是其中的一个),新入宫的多是年轻貌美的少女,皇帝免不了对韦后疏淡起来。上官婉儿便把武三思推荐给韦后.作了韦后的情夫。中宗在房州曾跟韦后约定.他复位后任凭韦后干什么,都不干涉,因此他虽然发现武三思和韦后的关系暖昧,但他是个守信用的人,说过的话算数,所以也不去干涉。有时韦后跟武三思玩双陆(一种可以赌输赢的棋类),他还坐在旁边为他们点发筹码哩!

中宗对武三思言听计从。武三思看时机已到,便向五大臣发起反攻了。他和韦后、婉儿、安乐公主等人商议,先采取“欲擒故纵”和“釜底抽薪”的计策,他们为中宗画策,封张柬之等五人为王,罢免他们的职务,赐给金帛鞍马,准许他们初一、十五入朝。但接着又任他们为外州刺史,将他们赶出京师。“五大臣”虽然成了“五王”,但权力尽失,只好任凭诸武宰割了。

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武三思和韦后的丑行,还是从宫中传了出来.武三思伺机,想了一个计策,一方面陷害“五王”,一方面震慑那些敢于议论他的人.他暗地里派人写了皇后秽行的传单,贴于天津桥。这样把皇后的丑行公开张扬出去,皇帝的脸面何存?中宗发火了,派御史大夫李承嘉去办这个诽谤案。李承嘉正是武三思一党,侦查结果,回覆皇上,说是“敬晖、桓彦范、张柬之、袁恕已、崔玄昨五个人派人干的”,还进一步说,“传单上虽然表面上要求废黝皇后,其实乃是谋逆,企图造反。”他的处理意见是“族诛”―即杀全族。

武三思怕皇帝心软,一面让儿媳安乐公主在宫内进谗,一面让侍御史郑恰在外边活动,非置“五王”于死地不可。但中宗还是念着“五王”拥立他的好处,只给了“五王”以长流边远州郡的处分。

武三思到这一步,仍然不肯撤手,竟然假传圣旨,派大理正(管刑狱的大理寺的官员)周利用,去到各流放地把五王”处死。周利用下去的时候,张柬之和崔玄玮已经死了,周利用便把敬晖、桓彦范、袁恕已分别杀死,回京复命。武三思立刻升他为御史中承,作为对这个帮凶的奖励.

周利用和侍御史冉祖雍、太仆垂李俊、光禄垂宗之逊、监察御史姚绍之五个人是武三思的耳目,他们到处伸头探脑,只要听到有一点不利于武三思的议论,马上向武三思报告。当时人们便把他们叫作“五狗”.

武三思的爪牙里还有兵部尚书宗楚客、将作大匠宗晋卿、太府卿纪处呐,鸿肿卿甘元柬等人,他们大多是朝廷各部门的主官,事实上,整个朝政几乎都控制在武三思手中.武三思扬言说:

“我不知道什么叫善人,什么叫恶人;只有善于我的,我就认为是善人;而恶于我的,就是恶人.”

中宗即位之初,感念弟弟相王李旦让太子位给他的好处.曾想立李旦为皇太弟,待自己百年之后,将帝位传给他。但李旦对作皇帝没兴趣,推却不干。安乐公主见有机可乘,就去怂恿父亲,要皇帝立她为皇太女.历史上皇帝确定接班人,通常是立儿子,叫皇太子;有时偶或有立孙子的,叫皇太孙;自然也有立弟弟为皇太弟的,但唯独没有立皇太女的.所以中宗还不想创这个先例,对女儿的请求只是笑着摇头.当时韦后生的儿子邵王李重润已死,中宗没有嫡子,便和大臣们商量.立他的庶子李重俊为皇太子(史书上只说重俊为后宫所生,母亲是谁没有记载)。

韦后由于重俊不是他亲生的儿子,不喜欢他。而安乐公主更是把他视为仇敌,时常和附马武崇训找他的碴儿,凌辱他,甚至称他为“奴”。而武三思和上官婕好也把太子看成眼中钉.处处加以排挤。

在这种情况下,太子李重俊忍无可忍,便和左羽林大将军李多柞商量。这李多柞便是当初“五大臣”发动宫廷政变时,率领羽林军杀死“二张”的那个将军。由于他是武官,不参预朝政,所以武三思倒没对他进行迫害。但他对目前的局面非常反感,觉得当初和“五大臣”铲除“二张”,中兴唐室是何等兴奋,却没料到局势竟演变到眼前这样乌七八糟的地步.他本来就忿忿不平.太子来向他求计,他便想再来一次军事政变,把武三思、上官婉儿等人杀死,以清君侧。

李多作去联络将军李思冲、李承况、独孤伟、沙吁忠义等人,他们都表示愿意拥护太子,以清君侧。景龙元年秋,七月辛丑,太子和李多柞等率领羽林军“千骑”兵三百多人,先去杀武三思。武三思正跟儿子武崇训在府里商量事情.千骑兵杀上门来,守卫的几个士兵抵挡不住,太子带人直闯正堂,抓住武三思和验马武崇训,一刀一个宰了,正在议事的武三思的十几个党羽,也作了刀下之鬼。

政变军队再奔皇宫。分派出左金吾大将军成王李千里和他的儿子天水王李禧,率兵把守各个宫门,太子村李多作则攻开肃章门,到处搜索韦后和上官婕好。军士们呼唤着上官婉儿的名字,挨个殿阁找她。

上官婉儿十分机警,她一听外 安乐公主也在这里。上官婉儿对皇帝说:

“外边乱军喊着臣妾的名字,是想先杀臣妾,再杀皇后,然后杀大家(大家指皇帝),怕是太子谋反了。“

于是中宗带领韦后、安平公主和上官婉巧:跌跌簿撞她奔向玄武门的门楼。正好右羽林大将军刘景仁听到动挣,率飞骑(羽林军的军种之一)一百多人赶来。中宗便命他守卫在楼下。不一会儿,太子和李多柞带兵赶来了。看到楼下有羽林军把守,正在犹疑的时候,宫闹令杨思助却挺刀从楼上冲了下来.站在政变军队最前边的是李多柞的女婿羽林中郎将野呼利,他未曾防备楼上会有人杀下,措手不及,竟被杀死。这时中宗在楼上据着栏杆对楼下的干骑说:

“你等都是联的忠诚卫士,怎么会跟随李多柞造反呢?你们是上了李多作的当。你们如果把反贼杀了,联一定不会吝惜富贵。”

这些千骑本来不知道为什么要举兵,如今听皇上这么说,有的人便反戈了,一时李多柞、李承况、独孤讳、沙吨忠义等均被杀害,千骑们四下溃散。成王李千里和李禧攻打右延明门,准备去杀宗楚客和纪处呐。这时羽林军从四面赶来,李千里等寡不敌众,当场战死。一场政变就这样流产了。

太子逃出京城,原先跟随他的还有一百骑。他们进入了终南山。等走到鄂县(今陕西户县)境内的时候,就只剩下几个人了。太子在林中休息,被左右杀害,提着首级进京请功。

太子政变失败,有关人员受到牵连,许多人被杀,此处不再一一详叙。安乐公主和兵部尚书宗楚客想趁这个机会,加害相王。他们唆使侍御史冉祖雍诬奏相王和太平公主,说他们跟太子通谋,请皇上将他们收审。

二中宗把吏部侍郎兼御史中垂萧至忠召来,让他来审理此事。至忠说:

“陛下富有四海,难道不能容一弟一妹,而让人罗织罪名加害吗?而且相王当初本是皇嗣,是他向则天皇帝固请,一定要将天下让于陛下,这是海内都知道的」f情。为什么他又会勾结太子反对陛下呢!陛下不能因冉祖雍一句话就怀疑他,请陛下三思!"

中宗想想也对,这才把这件事压下。史书上说这也是由于相王李旦淡泊权位,与世无争的缘故。史载:“相王宽厚恭谨,安恬好让,故经韦、武之世,竟免于难。”

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宫中流传说,皇后装衣服的箱子里有五色的彩云升起,还找来画工绘成图形呈给皇帝。中宗非常高兴,让把图给百官看。刑部尚书韦巨源请皇上把这件事颁布天下,让老百姓都知道。中宗高兴地答应了,还要为此举行一次大赦。

其实这只是韦后和安乐公主搞的障眼法儿,是为篡夺政权作的舆论准备。安乐公主颇有权势,韦后对她不但宠爱,而且绝对信任。还有那上官婕好,更是诡计多端,她们对韦后大肆吹捧,无非是想有一天让韦后临朝称制,然后再由安乐公主去作“武则天第二”.

在此之前,中宗己经给了太平、长宁、安乐等几个公主“开府”的待遇。所谓“开府”,指的是可以成立府署,自选僚属。这样公主府便成为衙门,府里的僚属也就成为官员了。史书说:“安乐公主恃宠骄患,卖官蔫狱,势倾朝野。”想作官的人.找到安乐公主府的官员。按照公主定的价钱,交足了便可以作官.价钱当然以官阶高低来决定,钱多了官大,钱少的官职当然也小了。任命官员得经过中书省,安乐公主给中书省的公文,为了让中书省的官员知道是通过公主作官的,公文便斜着封口。中书省的官员看到这个记号,就赶紧照办。于是人们把用这种力、法作官的人,称为“斜封官’,。当时不只安乐公主这么办.像长宁公主、皇后的妹妹哪国夫人以及上官婕好,甚至投靠韦后的女巫第五英儿〔第五是姓,英儿是名),都是卖官的大户。中书省不得不在西京和东都,各委派两个吏部侍郎,来应付这些事。

如果买官的人交纳的钱特别多,要当个大官,吏部便决定不了了,得经皇帝批准。对此安乐公主也有办法,史载:安乐公主“自为制救,掩其文,令上署之;上笑而从之,竟不视也。”这个皇帝,对“制救”这样重要的公文,竟然随女儿任意写,看都不看就笑着签署,你想,公主什么官还卖不出呢!这种事别人可办不到。所以安乐公主的卖官生意,格外兴隆。

可是骑马武崇训在政变中死了.安乐公主成了寡妇。她会不会遵照“从一而终”的古训,为武崇训守寡呢?当然不会。她喜欢一个小伙子,这人叫武延秀,官职是左卫中郎将。他“美悠仪,善歌舞”,以前曾常常在武崇训家出入,“公主悦之”.如今武崇训死了,公主刚好可以嫁给这个她“悦之”的人了.

公主结婚这天,中宗派给她皇后的仪仗队,调了羽林军来壮大仪卫.还要公主的叔叔安国相王来送亲。为此,又大赦天下。接着,提升武延秀为太常卿兼右卫将军。还在两仪殿里大摆宴席,宴请群臣。中宗让公主出来拜谢公卿,“公卿皆伏地稽首”。

安乐公主如此得宠,谁也不敢得罪她,只有一个人不买她的账,那人就是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是中宗的妹妹,安乐公主的姑姑。这姑侄二人常常在中宗跟前争吵呕气,互不相下,中宗也没有办法。

但别人如果惹了安乐公主,可就要大祸临头了。许州司兵参军燕钦融给皇帝上书,说“皇后**,干预国政,宗族强盛;安乐公主、武延秀、宗楚客图危宗社。”中宗派人把燕钦融找来,当面问他。钦融侃侃而谈,神色不挠.中宗听了默然不语。这时宗楚客也在殿下,他竟假传皇帝的命令让殿上的甲士将钦融抓起来,投于殿庭的石阶上,颈骨折断而死.宗楚客还在那里大呼称快.宗楚客在皇帝面前竟这样放肆,中宗虽然不曾追究,但也露出快快不悦的神色.

韦后听说这件事,知道皇帝起了疑心,不免产生优惧。那时有个叫马秦客的散骑常侍(散官,没有具体职权),因为懂得医术,常常被召进宫给韦后看病。马秦客年轻貌美,韦后便和他私通。又有一个光禄少卿杨均,善于烹调,韦后常召他进宫做菜,也作了韦后的“入幕之宾”。如今既然外边纷纷传扬皇后**,看样子皇帝好像也有些察觉。韦后虽然跟皇帝曾经有过不干涉她行为的约言.但如果作得过火,皇帝面上也太难看,假如一朝翻脸,那可是性命交关的事情。

安乐公主看母后愁眉不展,便去问她。韦后倒是不瞒她的女儿,就把心事对安乐公主说了。安乐公主念念不忘当“武则天第二”,觉得这是大好机会,只要把父皇杀了,母后就可以临朝称制,再封自己为皇太女,那么女皇的梦想也就实现有望了。这两个女人为了自己的私欲,竟然灭绝天良,在饼里放上毒药,给中宗吃了。景云四年.六月壬午,中宗崩于神龙殿。

韦后先不发丧,而是派验马都尉韦捷、韦灌、卫尉卿韦潜、左千牛中郎将韦绮、长安令韦播等,率领羽林军和万骑〔万骑是千骑的改称),护卫皇城;派中书舍人韦元率军在六街巡逻。当这一切安排就绪之后.这才宣布发丧。她怕她的威望不够,不敢直接当女皇,便把中宗的一个十六岁的儿子李重茂,扶上来当皇帝,自己作为太后,临朝摄政,而把军政大权交给韦温。这样一来,韦氏家族就把所有大权都控制住了。

相王的第三个儿子临淄王李隆基,任职潞州别驾,这时正在京中。他喜欢交朋友,有几个万骑将领,就是他的朋友。

当初太宗时期,曾选了一部分晓勇的武士,让他们穿虎纹的衣服,跨豹纹的马鞍,随从皇帝打猎。那时人数不多,所以称为百骑。武则天时人数增加,呼为千骑,隶属于羽林军,那就不光是打猎,而负责起守卫皇宫的任务了。到中宗时,更增为万骑.这些人勇猛漂悍,善于战斗.韦后要控制这部分军队,派她的族人韦播、韦溶和心腹高篙来当万骑的主将。韦播等怕万骑不好控制,一上任就要立个下马威,找碴儿重责了几名将士.这样一来,他们的威没立成,反倒惹起万骑的仇视。

李隆基去找他的姑姑太平公主,想再发动一次军事政变。参与计划的有太平公主的儿子卫尉卿薛崇睐、苑总监钟绍京、尚衣奉御王崇哗、前朝邑尉刘幽求、利仁府折冲都尉麻嗣宗,但这些人官职都不高,又都不掌握军队,因而觉得发动军事政变很困难。这时李隆基想起万骑中的朋友,便去找他们。

恰好万骑果毅都尉(将领名称)葛福顺和陈玄礼,由于受了韦播的气,来找李隆基,说:

“新来这两个姓韦的混蛋,作威作福,无缘无故地就捶打万骑弟兄.真恨不得杀了他!”

“他们可是韦太后家族里的人啊!”李隆基故意说.

“韦太后又怎么样,她那些丑行,谁不知道,还有脸临朝称制呢!"

“如果大家起来把这些姓韦的除掉,你们看有没有可能?”

葛、陈二人一听,马上表态愿意这么干。陈玄礼还拍着胸脯说:

“公子如果带头.我等绝对跟随,万死不辞。”

陈玄礼又去联络了万骑果毅李仙尧。李仙尧对李隆基说:

“举这样的大事,是不是应该告诉相王?”

李隆基回答说:

“我等举事,全是为了社援,‘事成了福归于相王,不成以身死之,也不连累他。再说,我们告诉他,他同意了,也就参预了我们这危险的事;不同意,反而对我们不利。”于是大家决定,就他们这些人干,不让相王知道。

庚子那天黄昏时分,李隆基穿便装带领刘幽求等人,进入皇苑去找钟绍京。钟绍京任西京的皇苑总监,是负责管理皇苑园林的。皇苑地方广阔,树木丛茂,所以李隆基和万骑约会在钟绍京这里见面。到二更时候,葛福顺和李仙尧如约来到,请李隆基发布命令.这天夜空晴朗,忽然一丛流星,纷纷下落,象降雪一般。刘幽求说:

“这是上天示意,机不可失!”大家信心更足了。他们先奔万骑营.来到主将营房。守卫的正是葛福顺的部下。葛福顺进入营中,把正酣眠的韦演、韦播、高篙都杀了。万骑价闻声惊起。葛福顺对大家说:

“韦后毒死先帝.谋危社樱,今天晚上当共诛诸韦,从相王以安天下。敢有执两端助逆党的,灭他的三族!”

万骑们听了同声响应,大家拿起武器,奔踊而出。这时钟绍京带领苑中的丁匠二百多人,也执着斧锯赶来参加.李隆基派rr福顺率左万骑攻玄德门,派李仙尧(fu伏)率右万骑攻白兽门。他自己则率一部分羽林兵和总监的工匠等在玄武门外。葛福顺和李仙尧攻下二门.万骑们大声喊杀,攻进皇宫。这时中宗尚未安葬,梓官(即棺材)还放在太极殿。守灵的将士有的已睡下了,听到喊杀声都披上甲出来响应。李隆基也杀入了玄武门。这时韦后本已入睡.听到呼噪的声音知道大事不妙,爬起来往万骑营跑,想去依靠韦播的保护。恰好遇着一名万骑将领。一刀砍下她的首级,去献给李隆基。

上官昭容(上官婉儿本是婕好,后加封为昭容)是负责草拟救制的。中宗死后,她曾草拟了一个以相王辅政的遗诏,不过韦后不肯用。这时听说发生了政变,便执着蜡烛率领宫人出来迎接,用这遗诏的草稿证明她是心向着相王的.李隆基不听她那一套,命令士兵把她斩于旗下。

安乐公主和验马武延秀这晚恰好住在宫中.安乐公主临睡前还要对镜画眉,军士们冲进来,一刀将她砍倒。武延秀见机得快,先跑了出去,军士在后面追赶,追到肃章门外将他赶上,也是一刀了事.

这时天已亮了,李隆基下令关闭城门,搜捕诸韦的亲属和同党.大臣韦温、韦巨源等都被杀。中书令宗楚客穿上布衣,戴一顶大帽子,骑青驴逃到通化门(京城东北的第一座门),守门的将士揭下他的帽子.叫着:

“咦!这不是宗尚书吗!”于是把他从驴背上拖下来,斩于路边。

大事已定,李隆基去见父亲相王,为他的不先察告请罪。相王抱着他流泪说:

“社樱宗庙得以不坠,全靠我儿的力量啊!”

太平公主和百官纷纷要求相王即位,相王仍然推辞,后来刘幽求去找李隆基和宋王李成器(李隆基的大哥),对他们说:

‘相王当初已居帝座,为群臣所拥护。如今人心未安,家国书重,相王怎么能拘守小节,不早即位以治理天下呢!”

李隆基说:

“父王性情恬淡,不把帝位放在心上。以前虽然已有天下,仍然让于别人,何况今上乃是亲兄的儿子.父王怎肯去代之呢!”

刘幽求说:

“众心不可违弃,相王虽然想要独善其身.然而对社樱也不关心吗?”

李成器和李隆基去见相王’,用刘幽求的话来说服他。相王想想,终于答应了。甲辰这天,少帝李重茂坐在太极殿的御座上,而相王立于中宗的梓宫帝边.太平公主对十六岁的少帝说:

“皇帝把这个位子让给叔父吧,好吗?”

李重茂这几天胡里胡涂,只知道宫里闹翻了天,对他肯定不利.却又不知所措,对姑姑说的话又怎敢不听呢!于是太平公主以皇帝的名义,颁布诏救,传位于相王。

这时少帝还坐在御座上.太平公主走过去.把他领下来.对他说:

“天下之心已归相王.这不是孩儿的座位啦!”在场的大臣欢呼起来,睿宗第二次登上戛帝的宝座·封少帝为温王。

十一月,葬孝和皇帝李显于定陵,庙号中宗.但韦后却未能柑葬,因为她已被贬为庶人。被贬为庶人的还有安乐公主裹儿;而她的庶人又与众不同.前面还增加了两个字,称作“悖逆庶人”。

新皇帝登基,有许多善后的工作要作,诸如大赦天下,封奖功臣.捉拿和贬滴韦后的余党,对以前冤死的太子李重俊,张柬之等“五王”、成王李千里和李多柞等人.予以平反.恢复爵号,还要追,武三思和武崇训的爵溢,平其坟墓,开棺暴尸……应该一提的是,朝廷要派使臣去往均州宣慰憔王李重福。

憔王李重福又是怎么一个人呢?

李重福是中宗的庶长子,封为憔王。他的妃子姓张,是张易之的甥女.当初邵王李重润兄妹议论武则天。有人告诉张易之,张易之又去向武则天告发,李重润等才被逼自杀。韦后便怀疑是谁王妃告的密,迁怒李重福.其实这件事倒与李重福夫妇无关,告密的另有其人。然而黑锅已经背上,那就只好自认倒霉了。中宗即位以后,便把他这个儿子,外迁均州刺史.

中宗死后。韦后临朝。有个叫郑倍的吏部侍郎,贬为江州司马。他在赴任途中,偷偷地跑到均州,去见李重福.郑倍动员李重福起兵征伐韦氏。但还没等他们组织好,韦氏就失败了。这些人中有个洛阳人,名叫张灵均,他对李重福说:

“大王是先帝的长子.应当继位为天子。相王虽然有功,但他不应承继大统,东都的官民,都企望大王。如果大王潜入洛阳,发动左右屯的营兵(守卫宫城的军队),袭杀洛阳留守(镇守洛阳的主官),占据东都,就如神兵夭降.然后再西取陕州,东取河南北,天下指靡之间便可平定,这可是成功立业的大好时机呀!”

李重福采纳了张灵均的建议,跟郑悄商量。未从举則.先拟定了登基后的救书.李重福将改元“中元克复”;将尊睿宗为皇季叔,以温王为皇太弟,封郑恰为左丛相知内外文书,张灵均为右承相、天柱大将军.知内外武吧,同伙中还有个叫严善思的.封为礼部尚书知吏部是。准备工作作完了,郑吗先潜入洛阳.住在他的好朋友附马都尉裴粪家里.等着接应。李重福和张灵均则率领纠集到的几百人,向洛阳进发。

郑悄借住在裴翼家里,行踪不密,走漏了风声。县官便到裴龚家里查间,这时,有人报告县官,李重福已经向洛阳来了.县官也不顾得查了,赶快跑去告诉留守。这留守是个胆小鬼,不但不组织抵抗,反弃官逃走了,于是群官俱都逃匿,只有长史崔日知没跑,组织留守府的卫卒去保卫皇城。

这时李重福一伙人已来到洛阳城外的天津桥,被留台侍御史李琶看见。李岂认识李重福,看这伙人手执兵刃,乱糟糟跑来.知道他们是要来占领东都。李岂便急忙驰到左屯营,告诉营中将领说:

“憔王得罪先帝,如今无故带人进入东都,必是作乱,你们应该趁这个机会立功,博取富贵。”他又跑到右屯营,照样布置。又去告诉皇城的守兵,把皇城门关上,作好防御的准备。这时李重福那几百人已入了洛阳城,先去屯营。营中的士兵向他们发箭,箭如雨下,李重福根本进不了屯营。没有办法,只好转向左掖门,想占领皇城。可是城门已经关了,崔日知领留守府的卫卒在城楼上抵抗,李重福便下令放火烧城门.火还没点着,左屯营的士兵已经开营杀来了。李重福率领的是乌合之众,一见军队杀来,竟一哄而散。李重福单骑逃出上东门,到山谷里隐藏起来.第二天,留守派兵到山上搜索。李重福东躲西藏,不小心跌进槽渠里,淹死了一一又一位王子就这样死于非命。

嗣后,朝廷撤了留守的职,拜长史崔日知为留守。侍御史李琶也得到升迁。

郑恰知道李重福失败,便化装成一个妇人,藏在车里,想混出城去。那时洛阳各门盘查行人.军士看他的举动不像女人.便让他把头巾摘下来,现出了一张丑脸,满布络腮胡须,终于没混过去。那张灵均也被拿获.崔日知审讯他们。郑恰吓得身体如筛糠一般,抖个不停;问他话也哆哆嗦嗦答不出来.那张灵均倒是神色自若,他“呸”了郑恰一口,说:

郑恰和张灵均,都被斩于东都,灭其全族。

那郑恰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到处钻营,看谁有势力便去投靠。他最早依附来俊臣,给这个酷吏作密探。后来来俊臣被处死,他便去诌一事张易之。“二二张”败后,他被贬为司户参军,由于贪赃,被上司追查,他逃到东都.又去投靠武三思。他很会装腔作势,看到武三思,他先是大哭三声.却又大笑三声。武三思挺奇怪,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

“我刚见大王时,大哭三声,是对大王将被戮而悲哀。大王虽得天子之意,但‘五大臣’位高权重,个个胆略过人,废天后(指武则天)竟易如反掌。大王自思,势位跟天后比谁重?所以臣以为大王危在旦夕。然而我又大笑三声,这是为什么?就是为大王得遇微臣而庆幸,臣自有对付‘五大臣’之策。”

武三思很高兴,请他登楼和他长谈,韦后和武三思加害“五大臣”的阴谋,有不少就是郑悄出的主意。武二思保他作了吏部侍郎。武三思和韦后失败后,他再去依附憔王李重福,怂恿他造反,结果终于身败名裂。史书说他:“初,倍附来俊臣得进;俊臣诛,附张易之:;易之诛,附韦氏;韦氏败,又附憔王重福,竟至族诛‘”俗话说:“玩火者必’自焚”,这也是玩弄阴谋诡计的人必然得到的下场。

这一节讲第二个想当“武则天第二”的公主,她就是武则夭的小女儿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长得有点像男子,“方额广颐”,看起来颇具威严,而且很有权略.武则天认为她这个小女儿很像自己,因此对太平公主十分喜爱,武则天生了四男二女,只有她不曾受过任何折磨。高宗也对她很宠信。唐朝规定,公主可以享受食邑三百户,而太平公主最早就得到一千二百户,后来竟累计到三千户,是规定的十倍。那就是说,这三千户老百姓的税赋,都归太平公主所有。

当初武则天的父亲武士菠封为太原王。咸亨元年,太原王妃死了,武则天为给她母亲“追福”,让太平公主作了女官。公主处理政务挺有办法,有了些名气。后来吐蕃来请求和亲,就指名要太平公主。高宗便建了一座太平观,让太平公主作了观主。女道士是出家人,不能结婚,用这个办法把吐蕃请婚的请求拒绝了。

太宗的女儿城阳公主,嫁给光禄卿薛暇,他们生了个儿子,名叫薛绍。武则天见薛绍长得十分英俊,便把太平公主许配给他。成婚那天,时间是黄昏以后,送亲的人个个手执火炬,秋伍由兴安门往南,经过三条大街,直达附马府所在的宣阳坊,沿途夹路栽植的槐树,竟大部分被火炬烤死了。

薛绍的哥哥薛颁,娶的是姓萧的女子。武则天以为她出身低微,说:

太平公主跟薛绍生了四个儿子,薛崇行、薛崇敏、薛崇简、薛崇睐。

垂拱四年,武则天杀了唐李的一些宗室,各地的王子惴惴不安,一些人便联合起来,起兵反对武则天。其中有博州刺史琅邪王李冲。后来诸王失败,薛绍和哥哥薛额、薛绪都受到牵连。薛颁、薛绪被处死;薛绍由于太平公主的关系,只打了一百杖,押于狱中。薛绍在狱中痰(yu)死.

尽管武则天疼爱她的女儿,但这个女婿既然敢于反对她,那也是照样惩处,不予宽容。

太平公主成了寡妇。武则天让她改嫁,问她看中了什么人?太平公主说武效暨不错。武枚暨是武则天伯父武士让的孙子,当时任右卫中郎将。但武枚暨已经有了老婆.武则天就派人偷偷杀死了武枚暨的妻子,而把太平公主嫁给他。

太平公主一直厮守在母亲身边,眼见母亲的事业轰轰烈烈,内心深处除了敬佩之外,也还十分羡慕,她多么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像母亲那样主宰天下啊!事实上,她也从母亲那里得到过学习锻炼的机会。史书说:“太后以为类己(武则天认为太平公主很像自己),宠爱特厚,常与密议天下事。”这样,就使她逐渐形成了想当“武则天第二”的野心。

不过太平公主却也乖觉,她眼见哥哥们一个个遭了母亲的迫害,知道母亲最忌有人染指她的权位,即便是亲生的子女也不行。所以太平公主把自己的野心深深地隐藏起来,她奉公守法,不作份外的事,即使是验马薛绍的生命不保,她也不去向母亲求情。

“五大臣”发动政变之后,武则天退位,中宗皇帝登基。皇帝喜欢他这一弟一妹,给太平公主的名号上面加上了“镇国”二字。这虽然只是一种荣誉,但也引发了太平公主的野心。对哥哥的庸懦她是知道的,再加上韦后和安乐公主弄权,她也就不甘落后。中宗下令准许公主开府,而她的后夫武枚暨又作了司徒,并加开府仪同三司。接着又加实封,食邑竟达万户。简直成了京师的第一人家。

但是,太平公主终究是中宗的妹妹,在皇帝面前,不如韦后和安乐公主那样随便,太平公主忿忿不平,因而与安乐公主不和。她俩各有一部分朋党,互相潜毁,弄得中宗左右为难。有一天,他对修文馆直学士武平一说:

“近来内外的亲贵,关系不睦,有什么方法能使她们和气相处呢?”

武平一回答说:

中宗觉得武平一的话很对。赐给金帛。但却不能照办.终于导致了韦后和安乐公主合谋,将他毒死的结局。

中宗死后,韦后和安乐公主专权,太平公主感觉到威胁退近.恰好李隆基和她的儿子卫尉卿薛崇睐关系密切,她知道李隆基要发动政变,不但支持儿子参加,还替侄儿李隆基出谋画策,终于使政变成功,韦氏的势力瓦解,她的大敌安乐公主也死了.在拥护睿宗即位的过程中,她又出了一把力,得到睿宗的尊重。皇帝要商量大不,常去向她征求意见,或是请她到宫里来,一坐就是半天。不然的话,就让宰相去公主府请教。有时宰相向皇帝奏事,睿宗常问:“这事跟太平公主商量了吗?”或是问:“跟三郎商量了吗?”三郎就是李隆基,因为他在弟兄中排行老三,所以睿宗常这样叫他。

史书说:公主要做什么事,皇帝无不听从,自宰相以下的官员,提升、黝退就凭她一句话.至于通过她推荐、提拔而位居显要的人,更是不可胜数。她的权力实际上比皇帝还大。趋附于她门下的人,好像市场上的人一样多。她的儿子薛崇行、薛崇敏、薛崇简、薛崇睐俱都封王。说她“田园遍于近甸,收市营造诸器玩,远至岭、蜀,输送者相属于路,居处奉养,拟于宫掖。”

然而她也有件遗憾的事,那就是不该支持立李隆基为太子。

睿宗登基之后,要立太子,按照“立嫡立长”的原则,当然应该立宋王李成器了,因为他是睿宗的大儿子。然而李成器有点像他的父亲,对当皇帝不感兴趣。他对父皇说:

“国家安定的时候,可以立嫡长;国家危急的时候,则应立有功者.如果不这样,便会使四海失望。儿臣不敢居平王之上。” ’平王是李隆基刚得到的封号。李隆基自然也要推辞。李成器就到皇帝那儿哭求,“涕泣固请者累日”。

大臣们也认为李隆基的功大,可以立为太子.刘幽求对皇帝说:

“臣闻:除天下之祸的,当享天下之福。平王拯救了社樱的危难,挽救了君亲的风险,论功是没有人能比的,论品德也最贤惠,立平王为太子,没有人反对。”

睿宗于是立李隆基为皇太子。而以宋王李成器为雍州牧、扬州大都督、太子太师。

在立太子这件事情上,太平公主起初是倾向于立李隆基的,一来她和李隆基在反韦的斗争中合作过;二来她认为李隆基年纪小,对他容易施加影响。

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太平公主发现李隆基十分英明能干,不像她想的那样。她希望的太子是一个阁弱的人,这样她才能巩固她的权势,实现她作“武则天第二”的梦想。于是,她指使她门下的人,四处散布流言,说:“太子不是长子,没资格当太子.”这话传到睿宗耳朵里去了。睿宗不得不为之发布一篇救文,戒谕中外,说明立太子的理由,以平息舆论。

一些投靠太平公主的朝臣,经过公主的举荐。大都盘踞重要的岗位。当时朝中七名侍中、尚书令、中书令等宰相一级的官员,竟有五名出于太平公主门下.还有一个御史大夫、同平章事(同平章事是指虽不是宰相,却可以参预宰相事务的官员)窦怀贞,更是太平公主的死党。

这位窦怀贞还有一段颇为可笑的经历,此处顺便说说,看投靠到太平公主门下的都是些什么人物。

那还是中宗景龙二年,除夕的那一天,中宗召集中书、门下两省的官员,诸王、验马和学士,到宫中守岁。宫中悬灯结彩,大摆宴席,笙箫齐奏。君臣们正饮得高兴,中宗忽然对窦怀贞说:

“听说卿久无伉俪,联甚为你优愁,趁今夕是岁除的吉日,联替你成就一门亲书吧!”

窦怀贞受宠若惊,立刻唯唯拜谢。

过了一会儿,就见一队人由内侍官领头,从殿西廊走了过来。前边是几对纱灯,引着一把金缕罗扇,扇后则走着一个女人,身穿礼服,满头珠翠,一步步走了过来.大家知道这就是新娘子了。皇帝让新娘坐到窦怀贞对面,命令窦怀贞朗诵《却扇诗》.

唐朝风俗,新人成婚的时候,用扇遮体,待新郎诵了《却扇诗》,才能把扇子拿开,露出新人的真容.《唐诗》记录了李商隐代董秀才写的《却扇诗》:“莫将画扇出帷来,遮掩春山滞上才。若道团圆是明月,此中须放桂花开.”至于窦怀贞当时诵的《却扇诗》是什么内容,史书上没有记载,只好阀如了.

窦怀贞遵照皇帝的吩咐.诵了《却扇诗》,遮在新人面前的执罗扇的宫女,徐徐把赓子移开,大家面前却出现了一个虽然满脸脂粉,却掩不住皱纹的老太婆.原来她是韦后的老乳母王氏。于是皇帝和大臣们捧腹大笑起来。窦怀贞却像得到了无价之宝一样,诚惶诚恐地跪下向皇帝谢恩。中宗当场封王氏为苔国夫人。当时,人们都把乳母的丈夫称作“阿你(zh。遮)”,以后窦怀贞在渴见皇帝或写表状的时候,就自称“昭圣皇后(指韦后)阿答”.人们跟窦怀贞开玩笑,叫他“国答”,他还欣欣然,面有得色。

但等到李隆基发动政变,诛杀韦党的时候,窦怀贞却把他那个“苔国夫人”杀了,提着头去献给李隆基。

过后,窦怀贞又去投靠太平公主,仍然当他的御史大夫.后来,太平公主又保举他作了侍中.他每次退朝回来,先不回家,却要到太平公主的府第,向公主汇报。公主有什么事,他都颠着屁股争着抢着去办,就像是公主的管家。所以人们说他:“前为皇后阿釜,今为公主邑司”。

“听说朝廷官员,都倾心东宫,你替我察一察。”

韦安石回答说:

“陛下怎么能说这种话!这一定是太平公主那一伙人策划的。太子有功于社樱,而且仁明孝友,天下谁不知道!希望陛下不要听信那些谗言。”

睿宗点点头,说:

“联知道了,你不要对别人说。”

太平公主见造谣不管用,竟亲自出马。有一天,她乘辈来到光苑门,召集几位高级官员,提出让他们向皇帝建议,更换太子。官员们的脸色都变了.吏部尚书宋碌抗言说:

“东宫有大功于天下,真是宗庙社樱之主,公主怎么能提出这样的建议呢!”太平公主悻悻地走了。不久,宋碌就被贬为楚州刺史。

睿宗景云三年六月,太平公主的丈夫、右散骑常侍武枚暨死了,追封为定王。

过了几天,太平公主忙活完了丈夫的丧事,就又来对付太子了。她派一个术士,去见皇帝,对睿宗大谈“星变”,说“帝座及心前星均有变”。古代迷信,认为天象代表人世.“帝座星座”是皇帝的代表,而气合三星”中的“中星”是皇帝,“后星”是皇后,“前星”是太子。术士说:“如今前星侵了中星,主着太子要当皇帝。”太平公主指使术士这么说的目的,是吓唬皇帝,暗示太子又要搞政变了,让他把太子废掉。

睿宗听了以后却说:

“那联就传位避灾吧!”

太平公主弄巧成拙,反而促使太子提前继位.她后悔得不得了,又和她的同党去向皇帝进言,认为皇帝春秋正盛,不宜退位。睿宗说:

“中宗在位的时候,群奸用事,天变示警,屡屡发生.联当时曾请中宗选择贤德的儿子,立为太子,以应灾异。中宗不悦,联为这件事优恐得好几天吃不下饭.如果说我能够劝说别人,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办到呢!”

太子听说这件事,跑进宫来,伏地叩头请求说:

“儿臣以微功得以为嗣,常怀优惧,怕不能胜任。不知陛下为了什么缘故,突然要以大位传于儿臣呢?"

睿宗说:

“社樱之所以能够转危为安,我之所以能够得天下,都是靠你出力。如今‘帝座’有灾,星变示警,所以才把帝位传给你,这是转祸为福,你不必有什么疑虑。”

太子还要固辞。睿宗说:

“你是孝顺儿子,何必非等到在联的枢前才即位呢!"

太子听父皇这么说,只好涕泣而出.

于是,睿宗发布救命,传位于太子。太子上表固辞。太平公主又来劝皇帝,说虽然把帝位传给太子了,但也还要自己总揽大政,就像当初天后武则天那样.睿宗不听,终于把帝位传给太子。八月,玄宗(李隆基的庙污)即位,尊睿宗为太上皇。

搞政变得有军队,她把宰相萧至忠、窦怀贞、岑羲和崔提找来,秘密商议,串连了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让他们率领军队,进攻皇宫。还有死党中书舍人李酞,右散骑常侍贾膺福、鸿肪卿唐唆,也参预了秘密.并定于七月四日作乱。他们的计划是,当那天上早朝的时候,常元楷和李慈率羽林军突入君臣议事的武德殿,不但要杀了皇帝,还要把那些不肯依附太平公主的大臣们杀掉。宰相窦怀贞、萧至忠、岑羲则带兵在南牙(“牙”即“衙”,唐时宰相所在的官署,统称南牙)接应。这计划不能说不好,然而可惜的是,机密却泄漏了,被侍中魏知古知道。魏知古去报告玄宗。于是玄宗找来四弟岐王李范、五弟薛王李业、兵部尚书郭元振、龙武将军王毛仲、果毅李守德和内给事(内侍省的太监)高力士等人,商议以后,决定先发制人,提前动手,把政变消灭在未发动之前。

三日这夭,龙武将军王毛仲带三百名士兵驱御马厩里的闲散军马,乱糟糟地进入皇城。玄宗召常元楷和李慈去查问。维护皇城秩序本是羽林军将领的职责,所以常、李二人并不怀疑。他们听说群马已从武德殿院内进入虔化门,便急急赶去。他们找到王毛仲,刚要喝问,王毛仲已经拔出刀来,砍掉他俩的脑袋。士兵们赶到中书省,捉获了贾膺福和李酞;再到朝堂拿到萧至忠和岑羲,把这些人统统斩了。只有窦怀贞见机,听到风声,急急忙忙跑出城去。

太平公主也出城逃亡。

京城里侦骑四出,捉拿太平公主的党羽,杀了几十人,太平公主的四个儿子也死了三个,另一个是薛崇简,他曾几次劝过他的母亲,故而饶过他,并保留官职。籍没太平公主的家,那些珍宝财货,堆积如山,有些珍奇的东西是皇宫里都没有的。

窦怀贞逃到山上,藏在一个山沟里,搜索的人倒是没找到他。但山沟外面防守严密,他逃不出去。而又逃得仓促,什么食物也没带。饿了三天,实在熬不住,只好找棵歪脖树,吊了上去.他的尸体被发现后,运到城里示众。改他的姓为“毒”。

太平公主也是饿得受不住才跑回来的。她藏在一座山寺里.那山寺地方隐僻,而那寺又是她资建的,故而寺主愿意保护她。可是庙里吃的是素食,用惯珍酸的公主对那些粗杨的饭食实在咽不下去。她想:不如悄悄进宫,去找哥哥太上皇,说不定会保她不死。她带着几个卫士从山上下来,回到家里,门口的军士并没拦她。可是她刚进门,皇帝的钦使便到了,带给她“赐死”的处分。她大吵大嚷,要去见太上皇.钦使冷冷地说:

刀斧手进来自然要祈脑袋.太平公主没办法,只好饮下了毒酒。她那想当“武则天第二”的抱负,也终于化作了南柯一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