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子女心狠手辣的武则天

母亲疼爱孩子,这在世界文学史上被列为“永恒的主题”。所以人们总是把母亲称为“慈母”。唐朝的武则天,一共生了六个孩子,四男二女。但其中的五个都程度不同地受到她的迫害,只有那个最小的女儿幸免于难。说起来真是令人难以相信。

这是为什么?

答案只有两个字:“权位”。或者说是,政治的需要。她为了当女皇,就要扫除她前进路上的一切障碍―包括她亲生的子女在内。

让我们先从她的第一个女儿说起。

武则天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她十四岁入宫时,还是一个天真娇媚的少女,所以太宗赐给她一个名字,叫“媚娘”。才人在宫中的地位不高。按唐朝的宫廷制度,皇帝除了皇后之外,还可以有贵妃、淑妃等四名夫人;昭仪、充容等九名贵殡;婕好、才人等二十七名世妇;宝林、彩女等八十一名御妻。所以才人只能算是三等的宫眷,阶位也只有正五品。

武则天十四岁入宫,到太宗逝世时,她已二十六岁,地位依旧未变。而比她晚入宫三年的徐惠,入宫的时候也是才人,不久就升为婕好,后来再升为充容。说明武则天在太宗面前并未得宠。贞观二十三年,太宗去世时留下遗诏,除徐充容等几位地位高的妃殡外,其余宫眷全都送到佛寺去,让她们当尼姑。其中也包括武则天在内。

武则天在感业寺出家。伴着青灯古佛,她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新皇帝高宗李治的身上。原来武则天入宫时,李治才只有十岁。这个小王子当时还不解风情,但却被武则天所吸引。用一般的说法,这也许是一种“缘分”吧!后来李治逐渐长大,当上了皇太子,也有了不只一个妃殡,但他对武则天始终未能忘情,每次见到总要投以倾慕的目光。被太宗冷落的武才人是何等聪明,自然看穿了李治的心思,少不了眉目传情,加以勾弓I。然而李治生怯懦弱,武才人名义上终究是他的庶母,他怕他的父亲,因而不敢越雷池一步.

这一切,却被太子妃王氏看在眼里。李治登基后,太子妃作了皇后。可是王皇后很不如意,因为李治喜欢萧淑妃,不但因为萧淑妃年轻漂亮,而且还给皇帝生了一个儿子、两个女儿;王皇后却是膝下犹虚。后来王皇后的舅舅柳0 (shi士)给她出主意,把后宫一个姓刘的彩女生的儿子李忠收养过来,并以李忠年长为理由,请皇帝立李忠为太子。但这也不能改变她和萧淑妃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王皇后恨极了,便想起了武则天,她劝皇帝把武则天接回宫来,让这个旧宫人来争夺皇帝对萧淑妃的宠爱。

王皇后的建议正是李治想要干的,他把武则天接回皇宫,这时,武则天已经二十九岁了。以前的武才人,一下子便被李治封为昭仪。昭仪是九殡的首位,当时在宫中的地位仅次于王皇后和萧淑妃。

王皇后找来武则天这个帮手,两人合力,终于将萧淑妃排挤下去.打入冷宫.但王皇后万万不曾想到,武则天却翻转来对付她了。武则天收买了皇后宫中的宫女和太监,随时掌握着王皇后的动静,然后添枝加叶地向皇帝汇报。不过李治念着和王皇后是结发夫妻,虽然听了谗言,跟皇后越来越疏运,却还没给她什么处分。

永微三年,武则天生了个小男孩。说来也怪,武则天侍奉太宗十二年,从未生养过。而跟高宗仅仅一载,便生贵子。这又是她胜过王皇后的一着.这是高宗的第五个儿子,起名叫弘,生下来不久便封为代王。

过了一年,武则天又生下一个小女孩。小公主长得十分可爱,生下刚过百天,便会伸着小手让人抱抚,而且很少啼哭,总是咧着小嘴,两个圆圆的小酒涡盛满了笑意。高宗很喜爱她,要武则天带她住到太极宫里,下朝回来总要抱着她逗弄一会儿。

有一天,王皇后到太极宫找高宗请假,因为她母亲魏国夫人要庆五十大寿,她准备回家参加庆典.她来时高宗不在,武则天也不在屋里,王皇后转身往外走。忽然听到侧室里传来婴儿“呀呀”的学语声,奶声奶气、分外动听。王皇后自己没生育过,因此格外喜欢小孩,便不由自主地走进去,把小女孩抱起,亲热地逗弄了一阵才离开。过一会儿武则天回书,乳母便把王皇后刚刚来过的事告诉了武则天.武则天脑子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这正是陷害勇惶后 好机会呀!她要用她亲生的小女儿的生命,把王皇后打下去,然后自己爬上这皇后的宝座。

武则天借个因由把乳母支出去,自己来到小女孩床前。小女孩好像认识母亲,立刻伸出两支胖胖的小胳膊,笑着要母亲抱。可她哪里会想到.她妈妈的两只手却颤抖着扼向她的喉咙。小女孩窒息了,发出轻微的“咳咳”的声音。脸色也由红润转为青紫,终于渐渐地停止了呼吸。

武则天喘息一阵,拖过小被,把女儿的小尸体盖上,然后走了出去。过一会么,高宗来了,武则天高兴地迎接皇帝。两个人一起走进屋子.高宗掀开小被一看,小公主已经死了。武则天立刻嚎陶大哭起来。皇帝也惊怒了,查问左右,方才有谁来过?乳母和宫女都说,只有王皇后来过这里,于是王皇后便成了唯一的嫌疑犯。因为谁会想到一个母亲能杀死自已的女儿呢了

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后宠虽衰,然上(即皇帝)未有意废也。会昭仪(武则天)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搜之以被。上至,昭仪阳(佯)欢笑,发被观之,女已死矣,即惊啼。问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适(方才)来此.’上大怒曰:‘后杀吾女! '"

于是王皇后到冷宫和萧淑妃作伴去了。

李弘虽然是高宗的第五个儿子,但因为他的母亲武则天作了皇后,根据封建法统“立嫡”的原则,李弘理所当然地作了太子,那年李弘四岁。

原来的太子李忠,虽然只有十几萝,却颇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出身微贱,只是仗着王皇后收养才以长子的身份位居东宫。现在王皇后废了,武昭仪作了皇后,李弘成了嫡子.自己如不让位,那将是后患无穷.于是给父皇上书,请求让位。高宗便封他为梁王,让他去作梁州刺史。

高宗换了太子,大赦天下。又将年号永徽改为显庆,以示庆贺.

以后武则天又生了三个儿子,依次是沛王李贤、英王李显、豫王李旦;最后生的一个是女儿,封为太平公主.(按:高宗常常给他的儿子改名,王号也常常更换,如李旦早先的名字叫旭轮,原来的封号是殷王。)

武则天作了皇后,但她并不满足,因为她看到高宗懦弱无能,难以有所作为,于是她就决心干预政治,实现她的野心和理想。为了她的封后问题,朝中的大臣分成两派。高宗当然是站在她这一边的。于是她凭借着皇帝的权力,逐渐地将反对她作皇后的大臣们一个个打下去,而把拥护她的官员提拔到重要岗位。她又嫌皇帝优柔寡断,索性亲自出马。东汉时期,皇帝死了,皇后作了皇太后,她们往往选择一些幼小的王子当皇帝,太后便好“垂帘听政”.高宗当然不是小皇帝,但武则天却也要来“垂帘听政”。上朝的时候,她在皇帝的座位后边,挂一幅珠帘,自己坐在帘后,指挥皇帝怎么干。后来她又嫌麻烦,觉得这样“遥控”太吃力,便索性自己坐到前边来,跟皇帝并肩而坐。一切国事,也全由她处理,皇帝也就成了傀儡。高宗觉得当这傀儡没意思,干脆借口眼睛有毛病,退了下去,让武则天直接执政。

于是武则天不叫皇后了,新创立一个称呼,叫“天后”。

武则天最怕有人反对她,就任用了一批酷吏,还设了告密箱,只要有人涉嫌造反,便会在酷吏的严刑通供下,屈打成招,连家族也受到株连。而那些拥护她的官员,免不了要飞扬跋雇,横行霸道,为所欲为。其中有个叫李义府的人,原任中书舍人(中书省的普通官员)。他善于钻营,看出高宗宠爱武昭仪,、便抢先上表,请立武则天为皇后,得到武则天的赏识,以后累升为中书侍郎,最后竟任命为中书令,也就是宰相。李义府小人得志,不但自己大肆搜刮,他的儿子和女婿,也凭仗他的权势,到处横行。有一天,李义府进宫向天后察事,出来时遇到高宗。高宗对他说:

“联跟你讲一件事情,你该把你的子婿约束一下啦!”

李义府不高兴地反问:

“他们怎么啦?”

李义府的态度不逊,高宗很生气,便对他说:

“他们在外边作的那些不法的事,你不知道吗?”

李义府依仗天后的信任和宠爱,竟然顶撞说:

“陛下这是听谁说的?"

高宗气得作声不得,李义府却径自转身走了。高宗坐在那里生气。武则天走来问他。高宗便把方才发生的事情对她说了。高宗是她的交夫,她怎么欺负他是自家的事,外人欺负可不行,于是她便找一个借口,把李义府和他的子婿,俱都除名,并发配到吗 (xi西)州等处充军。

事后,武则天问高宗,李义府父子不法的事是听谁说的.高宗笑着回笑:

“是咱们的弘儿呀!”

武则天的心里“格登”一跳,小太子李弘今年才十三岁,而且在东宫读书,难道竟也这么关心国事了吗?

她隐隐地感到一种威胁―对她将来实现野心的威胁.

太子李弘一天天长大了,出落得潇洒英俊,博学多才,高宗十分喜爱他.而太子在接待群臣的时候,也温文有礼,很受大臣们的拥护爱戴。上元二年,太子在宫中的道上,碰见两位女郎,她俩见到太子,赶忙低头退避到一旁.太子觉得这两人有点面熟,站住仔细一看,原来是他的两个姐姐,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

义阳公主和宣城主公的生母是萧淑妃.萧淑妃被打入冷宫后,又被武则天派人处死.萧淑妃有三个子女,儿子李素节封为许王,外放到舒州担任刺史;而两个女儿则幽居深宫,已经三十岁过了,武则天还不肯让她们出嫁。

太子跟两个姐姐在路上邂逅,见她俩身体赢弱,面容憔悴,由不得心头惊侧。对他的母亲武后,这位二十四岁的太子是了解的,知道如果向她替两位姐姐求情,那是非碰钉子不可。于是便去找他的父亲。他对高宗说:

“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都是父皇的女儿,她们的情形父皇知道吗?”

高宗摇摇头。

“儿臣在路上遇到她们了.见她们那种情形,儿臣十分心痛。因而来请父皇作主,给她们选合适的验马,嫁出去吧!她们可都三十多岁了。”

“这件事你去问你的母后,宫中的事该由她作主.”

“母后恨萧淑妃。听说萧淑妃临死的时候,大骂母后,还赌咒说要下辈子她变个猫,让母后变成老鼠,她要把母后吃掉.所以母后才迁怒于她生的女儿,不肯让她们嫁人。我去求母后,母后会答应吗?”

高宗叹口气。心想,这种宫中的丑闻,发生的时候太子还在极棵之中,如今过去二十多年,仍然还会传到他耳里,真是人言可畏呀!可是他又十分为难,因为他实在作不了女儿出嫁的主。

太子看出皇帝的心思,便拍拍胸脯说:

“父皇只要降旨就行了,一切由儿臣去办,!”

高宗实在无法推楼,只好勉勉强强地写了道手诏,委托太子办这件事。太子找人打听,知道上翔卫(禁军)青年将领权毅和王遂古还没有妻子,便把两个姐姐许配给他们。一切都定当了,太子才去察告母后。武则夭气得眼睛都红了,她盯着她的大儿子看了半天。然而婚事已经定出去了,无法再悔,武则天只好把两个公主马马虎虎地打发出去.

过了几天。太子在合壁宫得暴病死了。什么病?哪一位御医给诊治的?这些都不曾公布。

史书是这样记载的:“太子弘仁孝谦谨,上甚爱之,礼接士大夫,中外属心.天后方逞其志(想当女皇)、太子奏请,数件旨(违背旨意),由是失爱于天后。……已亥,太子莞于合壁宫,时人以为天后酞之(毒死)也.”

太子李弘是四月死的,六月,立雍王李贤为皇太子,大赦天下。

高宗有八个儿子,李贤排行第六;但在武后生的儿子中,他是老二。他继承了哥哥李弘的东宫太子的地位。那时高宗和武则天常住在东都洛阳,便叫太子在西京长安留守。朝廷的大事,自然要报告武后;有些例行的公务便由太子处理.二十一岁的李贤挺能干,处理事情也很公正,朝臣们对他大加称颂,和故太子李弘一样地受朝野的欢迎.

李贤喜欢读书,也喜欢跟文人交朋友。他在作沛王的时候,府里有个年轻的修撰(修史的宫员)名叫王勃.王勃文才很高,后来人们把他列为“唐初四杰”之一。名著《膝王阁序》便是他的手笔―不过那是日后的事情.当时京城里盛行一种叫“斗鸡”的游戏。这种鸡是经过专门训练的,喜欢打架.斗的时候还要在鸡身上披彩,鸡爪上套上坚硬的金属套,两只鸡扑啄撕打,血羽横飞,人们看着取乐.小王爷们生逢盛世,锦衣玉食,无忧无虑,“斗鸡”便是他们的消遣.英王李显养的鸡最能打,李贤跟他“斗”了几次都败了。王勃开玩笑,便写了一篇游戏文章,题目叫《檄英王鸡文》,对英王的鸡进行书面讨伐.这篇文章生动有趣,一时风传开来。不料让高宗看到了。这位皇帝对国家大事迷迷糊糊,武则天怎么干他都不管,而对小青年的游戏却认真起来,说这是挑拨诸王不和,命令沛王李贤把王勃辞退。

插叙这个故事,是想说明李贤的志趣和爱好.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愿跟有学问的人作朋友的人,自然就会对那些装神弄鬼,投机钻营的人瞧不起。而武后跟前恰恰有这么一个人。这个人叫明崇俨,自称会“仙术”能画符念咒。高宗和武后对他却很相信,封他为正谏大夫(散官,正四品)。有一天,武后让他在宫中表演“仙术”,请皇帝和太子来看。明崇俨拿出一粒瓜种,埋在土里,再浇上水,不一会儿瓜秧就钻出土来,接着生叶、攀蔓、开花,最终结出好几个甜瓜。明崇俨把瓜摘下来分给大家吃。的确是真正的瓜。吃瓜的太监和宫女赞不绝口。李贤却把明崇俨献的瓜扔掉,并揭穿说:

“这是什么仙术,不过是幻术罢了!”

幻术就是魔术,过去民间称之为“变戏法”。唐代的杂技“鱼龙百戏”里就有,不过明崇俨的戏法变得高明就是了。明崇俨的把戏被太子揭穿,自然怀恨在心。有一天,他陪武后谈话,便说自己还会相面。武后就让他讲一讲她生的几个王子的面相怎样。明崇俨趁机报复,他说:

“臣有话便直说,不敢向天后隐瞒。太子殿下的面相不好,乃是寡相,不但命薄,还勉父母。恕臣直言,殿下实在不堪继承大位。”

武则天听了皱起眉头。她又问:

“那么另外两个呢?”

“英王李哲(即李显,因他的“显”字跟哥哥的“贤”同音,改名李哲)乃大福之相,他相貌英俊,很像太宗皇帝,将来后福无穷。至于相王李旦,面相也佳。如从二王中选一位作皇储,实乃国家之福。”

武后是个挺迷信的人,明崇俨说的明明是谗言,她却信以为真,心里总犯嘀咕。偏偏一天夜里,明崇俨被人暗杀了。这恰好证明这个江湖术士的“仙术”不灵。他本是个江湖骗子.自然有不少江湖上的朋友。后来他巴结上武后,作了官,就对旧朋友不加理睬。江湖上看重恩怨,便有他得罪过的人气忿不过,夜间潜入明崇俨的府里,把这家伙杀了.武后听到报告,便怀疑是太子指使人干的,她一方面救令有司,捕拿凶手;一方面又直赠明崇俨为侍中(门下省的主官,即左相)。对太子自然也增添了疑心。

太子喜欢研讨学问,他组织人注释了范哗的《后汉书》,并把它献给父亲。高宗看这个儿子有出息,十分高兴,亲手写了诏书加以奖励。

可是武后却神经过敏起来,为什么太子不选别的史书加以注释,却偏偏选中了《后汉书》呢?不错,她自己是喜欢《后汉书》的,因为她从那书里悟出一个道理,后汉几朝的太后们为什么能够执掌朝政,作威作福?重要的原因便是她们控制了小皇帝。而太子注释这部书并献给父亲,是不是用旁敲侧击的方法,来提醒父亲呢?因此她断定.太子的献书乃是一种“讽谏”,如果将来有一天,让这样的儿子作了皇帝,又会把她这个当母后的置于何地呢?

武后要“反击”了。她也有一个写作班子,叫“北门学士”。她让“学士”们综合整理出一堆言论,无非是标榜着“忠孝”二字,赐给太子,书名叫《少阳正范》.“少阳”是东宫的方位,而“正范”则指的是应该怎样作才算忠孝。书里许多地方含沙射影,多所指责。而给太子的另一本书则是《孝子传》,列举了历代孝子的一些事迹,无非是让太子看了,向孝子们学习.反过卡说,也就表明目前的太子不是“孝子”了。

李贤接到这两本书,心中不安,他知道母后已经对他起了疑心.哥哥的前车之鉴使他触目惊心.他又没有办法跑到洛阳去在父母面前表明心迹。接着,宫中又传播着一种谣言,说李贤不是天后亲生的儿子,而是天后的姐姐韩国夫人所生。谣言传播着,却又无法追查。这愈发使太子惶惶不安。失望之余,一个好学上进的青年王子,一变而去纵情声色.“破罐子破摔”,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消极的“反抗”吧!然而这一切都没用,终于有一天,黄门侍郎裴炎和御史大夫高行周带人来到东宫,召集东宫的官属和侍役、宫监等人,挨个审间。不料一个叫赵道生的宫奴,竟供认明崇俨是太子派他去杀的,弄得太子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因为这根本是没有的事情。接着又在东宫的一所废弃的马坊里,查出旧皂甲数百领。于是就拿这些朽烂的皂甲作为太子谋反的证据,解送到东京,据以定罪。

谋反罪的判处只有一款,那就是死刑.

那时高宗已经没有处理朝政的权力了。为了救他这个儿子,他向天后苦苦哀告。天后却斥责他说:

“为人子的怀这科铂勺逆谋,那是天地所不容!你应该大义灭亲,怎么还来要求赦免呢?”

高宗想想那一个儿子胡里胡涂死了,这一个又命在旦夕,不禁悲从中来,双目泪垂。武后见皇帝哭得可怜,这才免去李贤的死罪,废为庶人,幽禁起来。跟着又将他押往巴州(今四川巴中)。巴州离长安2360里,离洛阳2582里。废太子李贤将在那远离家乡的僻镇,度过他失去自由的余生。太子妃也被打发回家。而李贤的三个儿子,义丰王李光顺、嗣雍王李守礼、永安王李守义则幽闭宫中。东宫的官属,免不得有些人也要被牵连进去,降职、开除、流配,受到各种不同的处分。至于那一堆破皂甲,则拿到洛阳城外的天津桥上,当众烧毁,以表明天后在处理亲儿子这件事情上,是多么公正无私。

李贤当了五年太子,就这么窝窝囊囊地忽然变成了“庶人”。其实他哪里赶得上庶人!老百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虽然辛苦操劳,但全家团聚。而他却被囚禁在一个幽僻的院落,形单影只,只跟老树和蔓草作伴.没有人来探望他,他看到的只是一小队监押他的带甲的士兵,和照料他生活的两名太监。就这样,他在巴州住了四年。

然而监守他的士兵中,也有人同情他,偷偷向他传递一点消息。他知道,他那56岁的父亲已经在前一年―即弘道元年(公元683年)的十二月逝世了,他的弟弟太子李哲作了皇帝。李贤听到这噩耗,万分悲痛,眼前浮现出老父亲那眯着双眼的面容。他不敢放声痛哭,怕引起监视他的太监的注意。他只能夜间偷偷在后院的草丛里,插几根树枝,权作香烛,向着北方拜了几拜,算是对父皇的遥祭。

不久,他又听到甲士偷偷传给他的消息,他的弟弟李哲(史书上称为中宗)只当了两个月的皇帝,又被废掉了。不过还算比自己幸运,没作“庶人”,还有个庐陵王的封号,安置的地方也比他近些,是在湖北的房州,并还允许他带上家眷。

下一个皇帝该是年龄最小的弟弟李旦来作了。但奇怪的是,这一朝的年号不是皇帝的,而称之为“天后光宅元年”。李贤叹了口气,因为从这年号他已经知道,母亲已由幕后到了前台,自己来当皇帝了。那么小弟弟又会是怎样的处境呢?

两次新皇帝登基,大赦天下。而他这个“犯人”却一直没得到赦免。这时已是秋天,但还有秋蝉在鸣叫:“知了,知了”。李贤不由自语:

“你这说大话的蝉儿,又知道些什么?”他冷丁想起一首诗,那是一个叫骆宾王的人写的,诗的题目叫《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秋蝉在声声高唱),

南冠客思深(囚徒的乡思更深)。

那堪云鬓影(那堪见蝉儿的翼影),

来对白头吟(却为囚徒的苦境哀吟)。

露重飞难进(秋露沉重蝉儿难以高飞),

风多响易沉(西风咆哮鸣声渐渐低沉)。

无人信高洁(没有人相信我的高洁)。

谁为表予心(谁能为我一表寸心)。

李贤轻吟着。那诗虽然写的是诗人自己的感情,而李贤却觉得厉佛恰恰是为他写的一般,不由得心情激动,他也要写诗了。他踱回屋里,提起笔写了一首《黄台曲》,以寄托他的愤感和对小弟弟李旦的惦念:

种瓜黄台下,

一摘使瓜好,

三摘犹为可,

瓜熟子离离。

再摘使瓜稀,

四摘抱蔓归。这是一首象征诗,“瓜”便是他们四兄弟。如今,三个“瓜”已经被母亲“摘”了,他多么担心小弟弟再被母亲“摘”下而“抱蔓归”呀!

诗是随手写的,李贤也就把它随手扔掉了,并没放在心上。过了些日子,左金吾将军丘神劫来到巴州,通令李贤自杀。李贤问为什么。丘神劫便把李贤写《黄台曲》那张纸拿出来.李贤明白了,这是监视他的太监拾到了,送给母后,母后才来降.罪。他长叹一声,接过丘神勃手中的利剑,朝脖子上一抹,便倒在血泊中。

丘神勃回京复旨,却又受到天后的责怪.武则天说:

“联只是让你去训诲他,你怎么竟把他杀了?”

丘神责力慌忙辩解:

“是他畏罪自杀的。”

“那你也有责任!”

“是,是,臣知罪。”

夭后降旨,贬丘神勃为叠州刺史。不过人们知道这又是在演戏,因为丘神勃并没到叠州去,而是不久便官复原职。

李贤死后又恢复了雍王的称号,天后并在明福门设祭,予以追悼。举祭那天,天后亲临祭坛,她的眼泪一串串落下来,似乎伤心到了极点。

李贤被废之后,英王李哲接替李贤作了太子。高宗逝世,他又当上了皇帝。但却只干了两个月,便被天后废掉,这又是为什么?

李哲是一个庸碌的人,既没有多大才能,也没有什么学识。比他的两个哥哥差多了。但却有点固执。他当太子、当皇帝是“挨帮”挨上去的,说起来他弟弟李旦就比他强。李哲当了皇帝,年号叫嗣圣。他跟王妃韦氏感情很好,即位后立刻封她为皇后,韦后的父亲叫韦玄贞,原是普州参军,一个州刺史属下的普通官员,中宗李哲却一下子升他为豫州刺史,当上了一个重镇的主官.李哲还不满足,又要升他为侍中,让他当宰相。就是韦后乳母的一个儿子,也要封他个五品官.

这时裴炎已升任侍中,他觉得让一个参军来跟他并列朝纲,简直是笑话,便坚持不同意.李哲的倔劲上来了,气哼哼地说:

“我把天下送给韦玄贞又有何不可則何在乎一个侍中呢!”

一看皇帝发火,裴炎倒怕起来,赶忙进宫去向太后报告。二月戊午那天,太后集百官于乾元殿,裴炎和中书侍郎刘伟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品带着羽林军,守住大殿四周。中宗不知道为什么太后要召集群臣,他来到殿上,见母亲正坐在他的宝座上,面色凝沉,狠狠地盯住他。李哲惶惊了,意识到这是对着他来的。果然,刘伟之宣读太后的潞旨,废中宗为庐陵王。两位羽林将军便来扶他下殿。李哲抗声问:“儿臣何罪?”武则天怒声回答:“你要拿天下送给韦玄贞,怎说无罪!”

一句气话就断送了一个皇帝。还要被安置到房州。韦后的父亲韦玄贞侍中未当上,却被流放到距京师5251里的钦州去了。

李哲废了,轮到李旦来作皇帝,年号文明。但皇帝不在正殿办公,却在别殿里呆着,正殿里由太后跟大臣们商量国事,皇帝连旁听的资格也没有。到了九月,武则天干脆连这个装饰性的皇帝也不要了,她改元“光宅”,那是她自己的年号。

接着,武则天又为她母家武氏祖先建立七庙,追尊武氏五代祖先为公、为王。大封武氏亲属,让他们雄踞高位,成为她君临天下的羽翼。

李旦的庙号是睿宗。他跟三个哥哥又不同,他把权位看得很淡。他是公元684年当皇帝的,到则天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武则天对他这个老实巴交的儿子还不放心,故意下诏要“复政”于皇帝.睿宗知道他母亲不是诚心退位,这不过是对儿子的试探。睿宗识的务地奉表固让。武则天满意了,又去“临朝称制”。母子二人也就和和气气地共处。

到了公元690年,一伙善于见风驶舵的官员,纷纷上书.请太后登基,一些百姓也来凑热闹,连和尚、道士也不甘落后,前后上表的竟达六万多人。睿宗自己也上表,请求随母姓,改姓“武”。于是,太后答应了皇帝和群臣的请求,在则天门的门楼上登基,大赦天下。改朝代名为“周”,年号“天授”,表示她这个皇帝是上天授予的。群臣给她上尊号为“圣神皇帝”.赐睿宗皇帝姓武,但仍然立为太子。

当时,李唐的宗室有许多人被害,朝政多为武承嗣等人把持.武承嗣是武则天的侄子。他凯叙帝位,自己想当太子,便唆使一些人替他鼓吹。洛阳人王庆之,纠集了几百人给女皇上表,请废去李旦,立武承嗣为太子。武则天召见他,问:

“皇嗣是联的儿子,你为什么说要废他?”

王庆之回答说:

“《左传》有话:‘神不歌非类,民不祀非族’,如今是谁家天下?怎么还能以李家的人为皇嗣呢?”

武则天点点头,不置可否,只是吩咐说:

“你下去吧,容联仔细想想。”

那主庆之死乞白赖地趴在地上,哭着祈求,表现了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神气。武则天便赐给他一张纸条,说:

“你先回去,以后再来见联,就拿这张条子给守门的卫士看,便可以进宫了。”

王庆之叩头起来,接过条子,兴冲冲地出宫,对在宫外等候他的几百名同伙说:

“圣上虽然没点头,可也差不多了,明天咱们再来。”于是这一伙市井流氓,拥着王庆之高高兴兴地走了。

第二天,这伙人又到了洛阳宫城的光政门,王庆之拿出武则夭给他的通行证,卫士只好放他进去。他见了武则夭,还是跪地哭求。武则天让他走了。这家伙第三天又来了.这下子把女皇惹火,武则天吩咐凤阁侍郎(武则天一度将中书省改称凤阁)李昭德给予杖责.李昭德把王庆王领出光政门,对卫士们说:

“这个贼子要废我皇嗣,立武承嗣作太子。”

卫士们一听忿怒地拥上来,拳打脚踢,打得王庆之鼻口出血。接着执行杖刑,竟一气把王庆之打死。王庆之的同伙也吓得一轰而散了。

李昭德回来复命,对武则天说:

“天皇(指高宗)是陛下的丈夫;皇嗣,是陛下的儿子。陛下身有天下,当传之子孙作为万代的事业,怎么能以侄子为嗣呢!自古以来,没听说哪一代的皇帝为他的姑姑立庙的。而且陛下受天皇的顾托,若是把天下传给了武承嗣,将来天皇连祭祀也享不到了。”

武则天听了颇以为然。

过了些日子,李昭德又向武则天密奏:

“魏王武承嗣的权柄太重了.”

武则夭笑笑说:

“他是我的侄子,所以才委以腹心嘛!”

“不然,”李昭德摇摇头说,“侄子对于姑姑則其亲比之儿子对于父亲又怎样?历史_L,就有儿子篡狱他父亲的事,何况侄子呢!现在武承嗣既是陛下的侄子.封为亲王,又当了宰相.他的权柄也就跟天子差不多啦!这样下去,臣担心陛下不得久安于天位呢!”

武则天瞿然一惊,说:

“联没想到这一点。“

以后她对武承嗣的权柄,稍稍加以裁抑.武承嗣自然不甘心,他便勾结了那伙酷吏,处处找太子李旦的错处,来陷害他。有尚方监(又称少府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曾到东宫私自渴见太子,竟被腰斩。从此公卿以下没人敢和太子见面。

武承嗣又唆使人诬告太子有异谋,想造反.那时公卿中没有和太子会过面的,只好把伺候太子的宫女、太监及东宫的工人抓来审问。问官便是当时最著名的酷吏来俊臣.那时武则天篡据皇位,就怕人们反对她.只要有人告密,立刻让来俊臣、索元礼、周兴等人审讯。这些酷吏发明了许多残酷的刑具,“犯人”忍受不了,只好诬服。有时他们审问“犯人”,竟连问也不问,就把头砍下来,然后造个假口供呈上去结案。史书记载:“九月乙亥,杀岐州刺史云弘嗣.来俊臣鞠(审问)之,不问一款(原书注:狱辞之出于囚口者为款),先断其首,乃伪立案奏之.”史书说:“周兴与索元礼、来俊臣竞为暴刻,兴、元礼所杀各数千人,俊臣所破千余家。”

就是这样一个来俊臣,来审问太子有异谋的案子。一些正直的大臣都为太子担心,怕他这次凶多吉少了.来俊臣将东宫中太子的左右俱都拘到.开始审问。一些宫侍忍受不了酷刑,便想承认自己参与谋反。这时有个管礼乐的太常工人安金藏站起来,大声对来俊臣说:

“公既然不信金藏的话,请剖腹以证明皇嗣的不反里 ”说着,他拔出身旁刑卒腰间的佩刀,猛地朝自己的肚子上刺去。他的肚子剖开了,肠子掉出来,流血满地.武则天派来监审的官员跑回去报告武则天。武则天听说后立刻派人把安金藏抬进皇宫,让御医给他医治。御医把安金藏的肠子纳入腹中,伤口用桑皮线缝合,敷上药,安金藏过了一夜才延醒过来。武则天亲自来看他,对他说:

“联有儿子却自己不能理解他,反而累你吃这样的苦。”立刻命令来俊臣停止审问,把所有拘押的人员都放回东宫。群臣这才松了一口气,庆幸太子幸免于难.

宰相狄仁杰也在武则天面前陈说立谁当皇储的利害关系,跟李昭德讲的道理一样.有一天,武则夭做了一个梦,让狄仁杰给她圆。她说:

“联梦见一只大鹅鹉,十分英武好看,只两只翅膀折断了,不知主何吉凶。”

狄仁杰回答说:

“鹦鹉的鹉便是陛下的姓,两翼乃是陛下的二子皇储和庐陵王。陛下善待二子,两翼也就复振了.”

圣历元年(公元698年)三月,武则天终于派职方员外郎(兵部的官员)徐彦伯,去往房州,迁辞说庐陵王生病,接庐陵王一家回洛阳治病。李哲是684年被赶下皇帝宝座废为庐陵王的,一直到698年才得以回京,中间经过了整整十四年.

这些年一直用尽心机,想当皇储的武承嗣,看到他的当皇帝的梦想已成泡影,窝窝囊囊地病死了。

庐陵王李哲是三月回洛阳的,过了半年,皇太子李旦给母亲上疏,请立他的哥哥李哲为太子.他的理由是长幼有序,理应逊位。也由于李旦不贪恋权位,宁愿让哥哥作皇帝。武则天同意了,于九月立庐陵王为太子,仍恢复他原来的名字―李显。李旦则封为相王。

高宗在作皇帝以前,就有了四个儿子.他登基后,将长子李忠,封为太子。武则天当了皇后,生了李弘,李忠因自己是庶出,上疏让位,封为梁王,出任梁州刺史―这过程前文已经提到.次子李孝,封为许王。三子上金,封为祀王。四子素节,封为雍王。

说起来,武则天应是这四位王子的嫡母,但武则天对自己的亲生儿子还那么无情,对别人生的孩子,又怎能善待呢?而她最厌恶的,便是老四素节,因为他的生母是萧淑妃.

王子们成人之后,都分封到外地作官,作了州刺史.史书上说:“素节……警敏好学。天后恶之,自岐州刺史左迁申州刺史。”什么要迁呢?因为岐州距长安只有315里,而申州却远在1, 796里之外;同时给他救书,说:“素节既有旧疾,不须入朝。”这样作的目的,无非是不让素节跟他父亲见面,其实素节健康得很,什么病也没有。素节好几年见不到父亲,十分想念,便写了篇文章叫《忠孝论》,内容是为人自然应该尽忠尽孝,但有时偏偏想尽忠孝而不可能。他那王府里的仓曹参军张柬之偷着把这篇文章送给皇帝.也许他是好意,希望高宗看到后能宣他的儿子进京,让他见见父亲。但这篇文章偏偏让武则天看到,便诬说素节纳受赃贿,降封为都阳王,发送到长安东南3,581里的袁州安设-一“安在”是说得好听一点.ljf实上就是流放.这一回素节离他的父亲就更远了.

过了四年,天后却又上表给素节求情,请皇帝赦他的罪.任命他为岳州刺史。仍然不许他回京。再过四年,又任为舒州刺史。

高宗的三子李上金,原封祀王,又改封毕王,再改封泽王。他原任污州刺史,后改任苏州刺史.则天后天授元年―也就是武则天登基当皇帝的那年,武承嗣唆使酷吏周兴,在审案的时候,把李上金和李素节罗织进去,说他俩参与造反。刑吏分别解他们进京。李上金自杀了。李素节被押解着从舒州出发,途中遇到老百姓出殡,送葬的人同声号哭。素节叹气说:

“有病死了多幸运啊,为什么还哭呢!”

可怜这个王子,竟羡慕起生病而死的人来了,因为他知道,他进京去肯定没有好结果。果然,当他们一行走到洛州的时候,素节便遭到押送人员的缀杀。这二王的子女和亲属,也都被杀害。

前太子梁王李忠,作了房州刺史。他胆小怕事,由于以前作过太子,怕武则天忌他,便时刻提防。有时候穿上女人衣服,男扮女装,以防备刺客。他又挺迷信,天夭自己卜卦,预测吉凶。有人告发他。武则天便废他为庶人,发配到黔州,囚禁在故太子李承乾(太宗的大儿子)的故宅。这伯侄二人,都是长子,也都曾作过太子,却也一前一后,被拘囚在这房子里。但武则天还是不肯放过他,终于借上官仪一案牵连,诬他造反,“赐死”于流所。

高宗的八个儿子,几乎个个都受到武则天折磨。至于孙辈,也不例外。李贤的三个儿子,被他们的祖母幽禁于宫中。天授元年,武则天不知为什么就让人把这三兄弟鞭打一顿,义丰王李光顺和永安王李守义被当场打死;只有嗣雍王李守礼长得皮粗肉厚,才得以存活下来,但也遍体鳞伤。以后武则天还常常打他。旧伤上面挥上新伤,背上的瘫痕长得很厚。后来,他的堂弟玄宗李隆基当皇帝,李守礼封为幽王。有一天,玄宗约他的皇兄皇弟出城打猎。当时天气晴好,万里无云。但李守礼却说,今天不能出去,因为呆一会儿会下雨。果然过一会儿,天空乌云堆拢,下起了瓢泼大雨。别的王子说守礼一定有法术。玄宗问他。守礼说:

“臣哪里有什么法术。只是由于父亲的缘故,被祖母幽闭于宫中十数年。每年都要赐我几次救杖,背上长了厚瘫。遇到将雨的夭气,长疤的地方就感觉沉闷,晴天则清爽,所以我才能预测晴雨。”说着不禁流下泪来.玄宗让他脱下衣服,用手轻轻抚摸守礼背上的瘫疤,心中十分难过。

武则天晚年,找了年轻漂亮的小伙张昌宗、张易之等人作面首。这些人本是市井无赖,只凭着生了个好看的面孔,讨年近八旬的女皇的喜欢,便平步青云,作了朝官。而且飞扬跋馗,为非作歹,也没人敢管。那时庐陵王李显已回京作了太子,他的女儿永泰公主就嫁给武承嗣的儿子武延基(当时武承嗣已死,武延基袭爵魏王)。小夫妻对老祖母的行为看不惯.有一天,他俩和太子的儿子邵王李重润茬一起谈话,偷偷地说了几句祖母的闲话。不料被宫人听见,告诉了张易之.张易之再向女皇报告。武则天大怒,把太子召来,大加训斥。那窝囊了半辈子的庐陵王,吓得战战兢兢地听着,回去立刻逼着儿子、女儿和女婿自杀。

以上讲的,只是武则天对待她自己的儿孙的情况.至于被杀的李唐宗室,则无法统计.公元705年,大臣张柬之、桓彦范等五人,发动了一次宫廷政变,逼着武则天让位。太子李显登基,作了皇帝,才对这些被害的人加以调查.史书说:“武后所诛唐诸王、妃、主(公主、郡主)、输马等皆无人葬埋……至是,制州县求访其枢,以礼改葬。”还有的“子孙或流窜岭表,或拘囚历年,或逃匿民间为人墉保(仆人)。”那就“追复官爵,召其子孙使之承袭,无子孙者为择后置之.”于是“宗室子孙相继而至,皆召见。涕泣舞蹈,各以亲疏袭爵拜官有差。”算是做了一次较全面的善后处理。

不错,她杀了不少人,她杀人的目的只是为了扫除她取得“权位”的障碍,或是为了保护她的“权位。”但她有时又是那样通情达理,宽宏大量。此处讲两个小故事,作为本章的结尾吧!

武则夭当女皇之前,处置了不少大臣.有的她事后想想,是过于严酷了,也有不少是冤案。天授元年,她当了女皇,就派史务滋等人作存抚使,到各处查访属于处置不当的官员的后代,把他们召回京来,封个官职,算是补偿.存抚使回来之后,推荐了一些人,武则天便都分封他们官职,地位高的作了中书舍人、给事中;其次的则任命为员外郎、侍御史、补阔、拾遗、校书郎。这些官员都是京官,是要有一定能力的。但这些人中有一部分人由于家长受到迫害,本人没受多少教育,结果难以胜任工作,只好算“滥竿充数”。便有人编了一首打油诗在洛阳流传:“补胭连车载,拾遗凭斗量,摧(四个齿的耙子)推侍御史,碗脱校书郎。”换个说法就是:“补胭一车一车地载,拾遗一斗一斗地量,四齿耙楼来的侍御史,碗模子脱出来的校书郎。”这应该说是当时的“政治讽刺诗”了。有个叫沈全交的举人,在后面又增加了两句:“糊心存抚使,眯目神圣皇.”意思是“迷糊了心窍的存抚使,睁不开眼睛的神圣皇。”“神圣皇”当然指的是武则天,说女皇睁不开眼睛,这是对女皇的诽谤,犯了大不敬罪,于是御史纪先知把沈全交抓来,带到朝堂上,准备先打他一顿给女皇消气,再把他斩首。可是武则天却笑着说:

“如果用你们这些人都合格,又何必怕人说闲话呢!不应该治沈全交的罪.”把个御史纪先知操得满脸通红,只好把沈全交放了.

“听说卿生了个男孩,挺高兴吧?”

张德急忙跪谢。武则天又问:

“禁屠期间,你在哪儿弄到的肉?”

张德照实说了,并叩头认罪。武则天说:

“联虽然禁止屠宰,但喜庆丧事还是可以例外的,联不怪你就是了。但你以后在请客人的时候,也要有所选择.”说着,将杜肃的表章和那块肉饼拿出来给张德看。弄得杜肃面红耳赤,无地自容。这样一来,朝堂上的官员无不对杜肃嗤之以鼻,却又不能不佩服女皇的宽宏大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