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诸子争东宫

唐太宗李世民为了争当太子,杀了他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但他无论如何不曾想到,等他当了皇帝之后,他的几个儿子也为了入主东宫而展开了争斗。

历史上有许多事情,常常是无情地重复着。

这一次让我们先从侧面谈起.

先讲一讲侯君集的事。

侯君集是唐朝的开国功臣。李世民为秦王时。统率全国军马,侯君集来投,屡立战功。 贞观十三年,西域高昌国国主鞠文泰,勾结西突厥攻掠唐的盟国伊吾和焉者。伊吾和焉普向唐朝求救。太宗便派侯君集和薛万均为正副统帅,带大军去征伐高昌。

贞观十四年,侯君集攻陷高昌都城,俘其新王智盛(老王鞠文泰已死),得其二十二城。太宗把这一片土地划为西州,就是现在新疆自治区的吐鲁番一带。

当年十二月,侯君集等班师,献俘于观德殿。太宗封高昌王智盛为左武卫将军、舍城郡公。但立有大功的侯君集、薛万均等人,却都下狱问罪。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侯君集攻下高昌之后,由于贪心,私自取了高昌宫中的珍宝。将士们知道之后,纷纷效尤,不但把战利品窃走,有的还盗抢民间的财物,军纪大坏。侯君集这时想制止也来不及了。这事为有司查觉,上书皇帝。太宗下诏将侯君集等几个主要将领下狱。

有人还告发薛万均和高昌妇女私通,这也是违犯军纪的行为。太宗非常恼火,准备对侯、薛等人严厉惩罚。

后来中书侍郎岑文本和特进、知门下事魏征上疏为他们求情,太宗才把他们释放。侯君集受了这番挫折,忿忿不平。他那时的官职是吏部尚书。尚书只有三品,他嫌位低,也心怀不满.贞观十七年,太宗建了一座凌烟阁,把一些开国功臣的画像,挂在里面。这些功臣一共二十四名,有的已经故去,有的还活着。侯君集也列在其中,排在第十七位,在文臣杜如晦、房玄龄、萧璃等人的后面。侯君集认为,天下是武将们牺牲流血打下的,那些文官安居后方,身影不动,功位却在自己上面,实在太不公平。

侯君集既然心怀怨气,免不了会泄露出来.他的好友太子詹事张亮,外调洛州都督,侯君集为他饯行。张亮也是武将,在

凌烟阁里位列第十六。二人饮酒中间,侯君集问张亮对凌烟阁

的排位,有什么看法。张亮不以为意,认为文臣武将同样有功。

侯君集便假装酒醉,斜着眼对张亮说:

“公这次外调,是谁排挤的?”

张亮开玩笑说:“不是你排挤我吗?”

“哈哈哈!”侯君集大笑,装出醉态可掬的样子说,“我还能排挤你!我凭什么?前年我平了一国回来,功劳没有,反触皇上震怒,怪罪比一间屋子还大。我凭什么还排挤得了你!”

“你不要怪别人,是你自己不检点。”

“算了吧!”侯君集越说声音越大,“你忘了古人的话了吗?

‘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从来就是这样。文种、韩信的先例,不就在那儿摆着吗!像我等久战沙场,今天却还郁郁不得聊生。君且想想,我等应当怎么活?”

张亮听勤这里,已知道侯君集有了反意,便顺着他说:“那就请公有以教我。”

侯君集举起杯来,把杯中的酒一口饮尽,然后将衣袖挽到肘边,作出慷慨激昂的样子说:

“目前我等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造反!不然的话,等到免死狗烹的时候,一切就都晚了。”

“这等大事,不可鲁莽。”

“不然,只要我俩同心,你在外,我在内,里应外合,大事可成!”

“你的话也有道理,容我到了洛州,看情形再写信给你。”张亮从侯君集家出来,并没回府,却到宫里去向太宗报告。太宗大出意外,他对张亮说:

“你和君集都是功臣,你们谈话的时候旁边没人听到,无法证实,如果将他拿了,他定然不服.联随时留意就是了。这

话你不要对别人说。”

张亮答应了,自去洛州上任。

其实侯君集和张亮谈话的时候,旁边倒是有一个人听见,不过他那时走在客厅窗户下边,偶尔听到罢了。这个人便是侯君集的女婿,东宫千牛贺兰楚石。千牛是太子的贴身侍卫,极为亲信,他知道太子李承乾由于父皇宠爱弟弟魏王李泰,担心失去东宫之位,时时心怀异念,便把岳父怨狠的话对太子说了。李承乾知道侯君集颇有谋略,善于用兵,心想如果将他拉拢过来,便可确保自己皇储的地位不动。他让贺兰楚石把侯君集请到东宫,二人密谈衷曲,却是情投意合。太子要他想法除去魏王,将来自己登基之后,定会重重报偿。而侯君集却看出太子愚劣,便怂恿他造反。还举起自己的手对太子说:

“这是双好手,我奉献给殿下出力啦!”

他内心想的却是,一旦造反成功,趁热打铁,那皇帝的宝座该让自己坐一坐了。

太子李承乾又是怎样一个人?

李承乾是太宗的长子,由于生于承乾殿,便以殿名作为他的名字。

高祖武德九年,太宗即位,李承乾便以嫡长子的身分,册立为皇太子,那年他只有八岁。古代有句俗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种唯心的“遗传”论点在古代是很流行的,娶妻交友都要讲门当户对,就是这种遗传论点的体现.

然而让我们来看看李承乾的父母吧。他父亲太宗皇帝,英武明达,这不消多说了。而他母亲长孙皇后,也是个优秀的女性.史书说:“长孙皇后性仁孝俭素,好读书”.下面以两件事,说明她的为人。有个宫女惹皇帝发怒,要处分她。皇后也假装出生气的样子,对皇帝说,她要亲自处分那宫女。等到皇帝的怒气消了,她才婉转地替那宫女辩解。所以史书说“宫禁之中,刑无枉滥。”有的妃缤或宫女生病了,皇后亲自抚视,拿自己吃的药或食物给患者吃。故而“宫中无不爱戴”。

然而就是这样的父亲和母亲,却生了个顽劣的儿子李承乾。

史书概括他的行为是“喜声色及败猎,所为奢靡……与群小相裹押。’,让我们从下面几件事中,看他荒唐的程度吧!

作为太子,宫中的用度自然是宽裕的了.贞观十六年,太宗还下诏凡是太子用的物品,有司衙门不要限制,要什么给什么。可是太子觉得这样领出来的东西用着不过瘾,他偏偏要去偷。他在东宫后园里做了一个八尺高的大铜炉和中有六隔的大鼎,招募在逃的官奴,去偷盗民间的牲畜,拿到东宫,洗剥之后太子还要亲自烹煮,再跟侍役等用刀割着吃.作为一个中原的储君,他却特别羡慕塞外的突厥族,他穿突厥衣服,说突厥话,还找侍役中面貌长得类似突厥的人,也让他们穿上突厥服装,在后园中搭起弯庐(毡帐篷),让这些假突厥人五个人算一个部落,反披着皮袄牧羊。他自己住在一个大帐篷里,帐外竖着五个狼头的大旗,好像一个突厥酋长.他还要扮演突厥的葬礼。他假装一个死去的突厥可汗,僵卧在地上.侍役们便号哭起来,按突厥风俗大家跨着马绕着他的“尸体”转圈儿,还要行吗(li)面礼。m面是一种少数民族的风俗,参加葬礼的时候,自己用刀在脸上割出血来,表示对死者的哀痛。李承乾不等他自己的“丧礼”结束,突地跳了起来,查看侍役们的瞥面礼作得是不是认真。如果有人舍不得割自己的面皮,李承乾就要拿刀在他脸上割,直到出血为止。

他还有个叔叔汉王李元昌,是太宗的异母弟。他常作些不法的事情,屡遭太宗谴责,便怀恨在心。但他却是李承乾的好朋友。叔侄二人臭味相投,“朝夕同游戏”.他们把侍役分成两队,各自统率一队,身披毛毡做的甲,手执竹枪,布阵大呼作战,互相击刺出血,这两位王子才鼓掌大乐.有人不用力,就绑到树上鞭打,有时竟活活把人打死.李承乾还说:

“我若是今天作了天子,明天我就在苑中设置万人营,和汉王分着率领,看他们战斗,那有多快乐呀!”

“那时候大臣该谏阻你了。”汉王说.

“我作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谏我就杀谁,杀他几百个,看谁还敢来谏J”

其实当时就有谏他的。东宫有一套官属像左庶子、右庶子、中允、中舍人等官员,就是负责辅导太子的。当然,李承乾那时还是太子,不是皇帝,他要“谁谏就杀谁”那是将来的事,眼下太子还没有杀人权.就是打死个把侍役也得偷偷埋了,怕人知道。但他目前却也有对付谏者的办法。比如他忽然想击鼓,便让人弄来一面大鼓,半夜也“咚咚”地敲,闹得大家睡不好觉。左庶子张玄素来谏他了.他唯唯答应,还把鼓拿出来,当着张玄素的面把鼓毁掉。后来太宗下诏准许太子任意取物,张玄素上表说这样会养成太子奢侈的习惯,希望还让东宫按规定领取物品。李承乾知道了,说张玄素是背叛他,密派他的户奴守在街上,等张玄素上早朝的时候,拦住他用大皮鞭猛击,将张玄素打个半死。

李承乾还善于用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办法。他对东宫的宫臣,常常谈论忠孝,谈到动情的地方,甚至流下眼泪。等到退回后宫,便又照样胡闹起来。他还善于观察揣度,有时宫臣要见他,他预先揣度这位宫臣将谈什么事,心中想好一套说辞,接见时他正襟危坐,摆出一副诚恳的面孔。比如说这位宫臣要谈打猎扰民的事,人家刚开了个头,他就大谈打猎虽然可以锻炼身体,练习骑射,但要爱护百姓的庄稼,所以最好在山林中打猎,尽量避开田地。然后又引咎自责,说自己以前在这方面注意得不够,以后一定注意就是了。

宫臣说不上一句,太子那里抢着说了十句,而且“言辞辩给”,讲得十分流利,“宫臣拜答不暇”,只好频频地点头称是了。

太子詹事(东宫主官)于志宁常常上书谏净太子,把李承乾惹火了。他手下养着些不三不四的人,其中有两个武艺高强的,叫张思政,绝干承基.李承乾便派他两人夜间去刺杀于志宁。那时于志宁的母亲去世,按规定应离积丁忧,守孝三年。太宗因为要他主持东宫事务,特许他起复(也叫夺情,就是仍然任职).张思政和绘干承基夜间偷偷进入于志宁的府中,见他睡在母亲的牌位前面,铺着草席,头枕土块,心中十分感动。按说这叫“寝处苫块”,是孝子应该作的。但当时大官们认真这么干的又有几个?所以思政、承基二人,看到于志宁这种情形,竟然不忍下手,悄悄退走了。

俗说说“没有不透风的墙”。太子干的那些荒唐事,终于让皇帝知道了.问题出在一个小乐童身上‘这小乐童只有十几岁,隶属太常寺的乐班。他“美姿容,善歌舞”,太子喜欢他,跟太常卿要了来,作了自己的男宠,跟他同卧起,还给他取个名字叫“称心”。又有道士秦英、韦灵符两人,会些左道法术,自称能驱神役鬼,把东宫后园弄得乌烟瘴气。有人报告了皇帝。太宗大怒,下令将称心、秦英和韦灵符都捉起来处死。连坐而死的还有几个人。太宗把太子叫去,“消让太子甚至”。“消”是讥讽;“让”是责备。那就是皇帝对太子连挖苦带责备了老半夭。李承乾怀疑是弟弟魏王李泰告的密,对李泰恨得切齿。但他对称心却还未能忘情,辟出一间屋子,供上他的画像。又在后园中立了一座假坟,墓碑上刻着称心的名字,早晚祭奠,徘徊流涕。

不过这么一来,太子那些不端行为免不了又透露出去,朝臣们便有些议论:皇上喜爱魏王,会不会借这个机会把李承乾废了,而另立魏王李泰为太子呢?太宗风闻到这些议论,很不愉快,他觉得太子虽然不肖,但还刚刚二十五岁,加强教育还是可以改正的。他曾对朝臣说:

“治天下就如盖房屋,营构既已形成,就不要轻易更移,即使是动了一椽一柱,也会使整体动摇,必有损害。”虽然他指的是立法,但这种观点在废立太子这件事上也同样体现出来。

太宗还想了一个补救的措施,那就是给太子找个好师傅.他对侍臣说:

“方今群臣之中,忠直没有超过魏征的,我派他作太子的师傅,用来杜绝天下人的怀疑。”贞观十六年九月,太宗拜魏征为太子太师。当时魏征有病,卧床不起,只好上表请辞。太宗给他手诏说:“周幽王、晋献公、废嫡立庶,危国亡家。汉高祖几乎要把太子废了,赖四皓才得以安定。我今赖公,也就是这个意思。知公有病,你卧床护教他就是了。”魏征只好奉诏。

太宗还亲自带太子到魏征府中探病。可惜晚了,魏征于贞观十七年正月去世,他已没有能力对太子有所教助了。

太子由于过分胡闹,把脚伤了,走起路来一瘸一拐,这也成了人们议论的话柄。在一次朝会上,太宗向群臣说:

“听说外间的士人们,议论说太子有足疾。而魏王颖悟,常陪侍我游幸,就传出许多奇异的言论。一些侥幸的小人,竟有附会的.太子虽然病足,但不妨碍走路。而且《礼记》说,‘嫡子死,立嫡孙’。太子的男孩已经五岁,即使太子有什么意外,联还可以立他作皇太孙.联决不以庶代嫡,以开启窥窃(即凯叙)之源.”

看来太宗虽然认为太子有毛病,但还想保全他.然而不幸的是,太子和侯君集挂上了钩,侯君集警告他,不要当第二个杨勇(杨勇原是隋文帝的长子,立为太子,后为他的弟弟杨广杀害,见《大杀六亲的隋场帝》)。使太子决心起来造反,除去威胁他将来帝位的弟弟。而这时恰恰又发生了他的另一个弟弟、齐王李佑造反的事件·

太宗的儿子,只要到了及冠(二十岁)之年,便打发他们到外地去作官;留在京都的,只有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太子是东宫之主,皇帝外出时他要监国;而魏王留京则是因为皇上喜欢他,让他陪侍在身边,就像当年高祖常常把太宗留在身边一样。

不过王子们即使及冠了,也还太年轻,因此太宗便派一些“刚直之士”去辅助他们,或作州司马,或任州长史。他们还有一个任务,就是随时把王子们的情况报告皇帝。因此虽然按官制说,这些人是州刺史、州都督的部下,但却有时候又有某些特权。

太宗的第七个儿子齐王李佑担任的是齐州(今山东济南)都督,派给他的辅官则是长史权力纪和典军韦文振。

李佑有点象他大哥李承乾。他喜欢玩乐,特别爱打猎,身边总围着一些宵小之徒。他的舅舅尚乘直长(尚乘局管乘马的官员)阴弘智对他说,皇上儿子很多,皇上千秋万岁之后,说不定会出什么变故,要他找几个壮士自卫。阴弘智的妻兄燕弘信是齐州人,阴弘智就毛燕弘信给齐王物色壮士。燕弘信便把自己的哥哥燕弘亮和咎君漠、梁猛彪等人介绍给齐王,大得齐王宠信.

长史权万纪见那咎君漠、梁猛彪生得容貌凶恶、行动粗野、觉得这种人不该留在齐王身边,便让齐王把他俩辞退。齐王表面上不好不依,暗地里却又悄悄找回,留在府中。 .齐王养了一班歹徒,少不了惹事生非,欺压百姓。有人便向京中告状。太宗见这个儿子不肖,就常常写信斥责他。权万纪见这样下去,一旦齐王获罪,自己是他的辅官,也得受连累,于是就想争取主动,他对齐王说,如果齐王能改过自新,自己就入朝向圣上替齐王解脱。他把齐王所犯的过失一条条列出来,让齐王自己坦白认过。齐王只好听从.权万纪拿了齐王的认过书,去见皇帝,并保证说,齐王一定能够改过。太宗看了挺高兴,对权万纪予以嘉勉,让他以后对齐王更要严加管教。一面又写救书给齐王,数他的前过,戒他以后不要再犯。

齐王接到救书却又火了,他说:

“长史出卖我,劝我认过他却去请功,早晚我非杀了他不可!"

权万纪为人虽然梗直,但性情偏(bian)急。皇帝让他对齐王严加管教,他竟过分认真。齐王好打猎,他就把齐王的猎鹰和猎犬都放了,甚至不许齐王出城.有一天,他在府门看见咎君漠和梁猛彪走了出来,就把他俩唤住,斥责一顿,警告他们如果再在都督府看到他们,就打断他们的双腿。

过了几天,权万纪晚间睡梦中,听到后院有动静,掌灯出来一看,是外边扔进来的一块大石头。权万纪断定这一定是咎、梁二人想谋杀他。第二天就派役吏把咎、梁二人捉来审问。二人不承认,权万纪便把他们押入狱中。又把齐王手下一些为非作歹的人的行为,一同上表报告皇帝,请求予以处分。太宗见事情闹大,便派刑部尚书刘德威去调查,结果权万纪所劫大部属实.皇帝下诏,召齐王和权万纪一同入朝.

权万纪奉诏以后,动身赴京。齐王这里想想进京决没有好结果。他对权万纪恨极了,便跟燕弘信、燕弘亮商量,要把权万纪杀死。他们听说权万纪已经走了,燕弘亮便率领二十多人,骑上马追了上去,将权万纪射杀。

这边燕弘信去找典军韦文振,告诉他齐王不进京了,要起兵割据,让他参加。韦文振表面答应,暗中却悄悄出城,想去京师告发。不料又被燕弘信查觉,派人追上去杀害了.

都督府的僚属们不得不服从。齐王便大封“功臣”,这个“上柱国”,那个“开府”,燕氏兄弟还当上了“拓东王”、“拓西王”。他们打开府库,拿出财物来招兵买马,把城外的居民都驱入城中,逼着他们当兵.不少人夜间60 (zhui)城逃亡.

附近州郡听说齐王造反,一面严加戒备,防他来侵掠,一面上表报告朝廷.太宗大为展怒,下诏委派兵部尚书李世劫调集洛州、沐州、宋州、潞州、滑州、济州、郸州、海州、怀州等九个州的兵马,前去征讨.还发救给齐王说,“我常常告诫你不要亲近小人,就是怕有今天。”

齐王李佑却还不以为意,他把燕弘亮等五人留在身边,其余的分派守城。他每夜都大摆宴席,甚至让王妃来同饮。他们对官军即将来征讨似乎并不在意,那燕弘亮擎着酒杯说:

“大王不须优虑,官军来了,弘亮等弟兄右手拿着酒杯,左手挥刀就把他们斩了!”党徒们轰然笑应。齐王也扬扬得意,频频举杯把酒倒进肚里。

朝廷大军调集需要时间。齐王趁这个机会传檄下属诸县,让他们统兵来齐州,但没有一县听从。而附近的青州、淄州的官军,虽没奉调,却已自动赶来,驻扎在齐州边境,准备参加围剿。

齐州城中一夕数惊。齐王府兵曹参军杜行敏找了几个同僚,大家商议,想把齐王捉住。他们联络了一些军民.庚申那天夜间,齐州城中突然鼓噪起来,远近一片喊杀声.齐王派去守城或巡逻的人,都分别被斩杀了,军民最后都集中到齐王的府外,把王府重重包围。齐王这才警觉,问外边吵吵嚷嚷是什么声音,有人骗他说,“英公(李世劫封英国公)的飞骑已经登城了.“齐王惊惶起来,赶忙率领燕弘信、弘亮弟兄,披甲执兵进屋固守。杜行敏派人几次攻打,都被燕弘亮等打退。从早晨一直到中午,双方僵持着。后来杜行敏派人搬来柴草,堆在屋外,声言如不出降就点火焚屋。齐王从室里向外说:

“杜参军,你如保证燕弘亮弟兄不死,我就开门。”

杜行敏答应了.齐王把门打开,外边的军民却一拥而上,有人挖出燕弘亮的眼睛,有人打断燕弘信的股骨,转眼工夫,燕氏弟兄和几名顽抗的同伙,都死于群众拳脚之下了。

这时衙前围聚的百姓有几千人。杜行敏把李佑押到衙前示众,军民们才欢呼散去。

齐州的叛乱被齐州的军民自己平定了,太宗很高兴,下诏李世劫罢兵。李佑被押解到京师.他事情闹得太大了,太宗想保护他已不可能,只得把他赐死于内侍省.同党被处死的四十四人,其余胁从的不再追究。

太宗封杜行敏为南阳郡公、巴州刺史.死难的权万纪追赠为武都郡公、齐州都督.韦文振追赠为襄阳县公、左武卫将军。

齐王失败的消息,传到东宫,太子李承乾撇撇嘴对绘干承基等人说:

“我那个七弟太窝囊了。我这宫的西墙.距大内不过二十步,我与卿等如果起事,那可是齐王没法比的.”

这些天,太子一直在为政变作准备.虽然皇帝一再明确表态,不想换太子。但朝野的议论,却并没平息。太子派人跟踪魏王,发现他常常进宫,很少回府,说明他跟父皇的关系何等亲密。自己这里呢,推说腿有毛病,“称疾不朝”,即使偶而朝见皇帝一次,也是难得听见一句好话。如此下去,天长日久,父皇不变心才怪!他也曾派张思政和绘干承基去刺杀魏王。但皇宫深邃,他俩不敢深入,无功而返.

李承乾极力扩充势力,目前,除了侯君集和汉王李元昌之外,又拉拢了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和洋州刺史赵节、骑马都尉杜荷。李安俨本是隐太子(即李建成、隐太子是他的谧号)爱将。玄武门之变,李建成被杀的时候,李安俨曾经力战。太宗认为他是个忠臣、事后便任命他为禁卫军的将领.那赵节的母亲,是太宗的姐姐长广公主;而杜荷则是太宗的女婿,尚城阳公主,是功臣杜如晦的儿子。这二人都是皇亲国戚,为什么又要跟太子谋叛呢?就因为这样的年轻人心比天高,觉得眼下的官职太低,而太子则答应,将来事成之后,封他们个高高的官职。他们官迷心窍,自愿跟着太子履险。至于汉王李元昌,他的要求倒不高,他说,他曾看见皇上身侧有个捧琵琶的美人,事成之后,只要把这个美人赐给他就行了。

几个人为了表示忠诚,都到东宫的秘室,各自用刀割开臂肉,把血涂在布上,再把这些血布烧成灰,和到酒里分开喝了,发誓同生共死。杜荷出主意说:

“天文有变,我等要赶快发难来应变。殿下可以派人告诉皇上,说突得暴疾,那时皇上必然要亲自来探视,我等便可以得手了。”其他几个人连说“好计。好计!”

这伙人正在积极准备,齐王一伙已从齐州押解到长安,在大理寺审问。其中有一个犯人的供词里,牵连到绝干承基。大理寺卿便派吏役把绝干承基捉去。绝干承基在狱中想来想去,想出一个保命的办法,那就是把太子的秘谋向皇帝告密,说不定不但能够赎罪,还会得到封赏。于是他便把太子的计划,一五一十向大理寺卿抖搂个干净。

大理寺卿一听吓得冷汗直冒,立刻下令,在场参加审堂的役吏谁也不许离开,自己慌慌忙忙赶往宫中,告诉皇上.太宗火冒三丈,立刻下诏将太子、侯君集以及李元昌、李安俨、杜荷、赵节等人一齐拿下。太子酝酿了多少天的政变计划,就这样一旦化为泡影。看来饮血酒、向天发誓那一套,不起什么作用。

太宗派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璃和李世劫等大臣,会同大理寺、中书省、门下省的官员,一同来审讯这起案件。事实俱在,李安俨等只好招认。太宗降旨,将李安俨、赵节、杜荷处死,对于太子、汉王和功臣侯君集,他还要征求一下大臣们的意见。太宗在朝堂问大臣们:

“卿等说说,怎样处置承乾?”

大臣们你瞅我,我瞅你,有的干脆把头低下,谁也不肯表态。后来还是通事舍人来济说了句活络话:

“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也得尽天年,是最好的处置了。”

事实上,太子造反跟齐王不同,因为齐王那里真刀真枪地干上了,还杀了重要官员;而太子这里,却还只是有个阴谋计划,没来得及实行,应该说是“谋反未遂”吧!所以太宗很想保全他这个大儿子的性命。听来济这么一说,立刻同意,下诏废太子李承乾为庶人。

对于汉王李元昌,太宗也想保全他。但大臣们却认为他是太子的叔叔,作为长辈不去训导晚辈,反而教唆他谋反,不可饶恕。于是太宗赐他在家中自尽,他的母亲孙贵缤和妻子儿女,一概不问。

接着又把侯君集解上来。太宗说:

“公是功臣,联不愿让刀笔吏来辱公,所以我亲自审问。”

但侯君集不肯承认,说他跟太子谋反的事无关。太宗让人把贺兰楚石押来。楚石把事情的前前后后都说了,太宗还拿出在东宫抄得的他给李承乾的信件,侯君集才不得不认罪。太宗起初听到张亮揭发他的时候,就有杀他的打算.但他是凌烟阁的功臣,杀了他怕引起其他功臣的不安,所以才在朝堂上公开审讯。如今侯君集已经服罪了,太宗便问大臣们:

“侯君集有功,联想求众卿饶他一命,你们说怎样?”

那侯君集平日趾高气扬,尤其对文臣们不屑理睬,人缘实在不佳。大臣们还听出皇帝话里的意思,并不是诚心饶他.于是纷纷反对。太宗便对侯君集说:

“只好与公长诀了。”说着流下泪来。侯君集也伏地痛哭。

侯君集临刑的时候,对监刑的将军说:

“没想到君集磋跌到这个地步。但我事陛下于藩邸,击取二国(指征服吐谷浑和高昌),立了点微功,请转求陛下,留我一个儿子以奉祭祀吧!”

监刑将军把侯君集的话转告皇帝.太宗下令赦免他的妻、子、流往岭南。

东宫的官员左庶子张玄素、右庶子赵弘智等因不能谏净,都坐贬为庶人。只有詹事于志宁,曾多次上书谏太子,受到嘉勉。倒是那个刺客绘干承基,因告密有功,不但免罪,反而封为平棘县公、佑川府折冲都尉,也算是因祸得福了。

事后,太宗到长广公主府上去见姐姐。长广公主以头碰地,哭着为儿子谢罪。太宗也很难过,一面回拜一面哭着说:

“赏不避仇,罚不阿(偏担)亲,这是天下至公之道,小弟不敢违背,对不起姐姐了!"

其实赵节只能算是从犯,主犯是太子李承乾。可是主犯儿子饶过了,而从犯外甥却被处死,说这是“罚不阿亲”,未免有点自欺欺人吧!

如果说李承乾的被废是他咎由自取,那么他弟弟魏王李泰的一些作为也起到了催化的作用,假如不是李泰那样暗中使劲,威胁到承乾的太子地位,承乾又何必谋反呢?

李泰和李承乾都是长孙皇后所生,他俩还有个同母弟弟,名叫李治,封为晋王。他同胞三人,各有独特的性格,李承乾愚顽粗劣,李治柔懦腼腆,只有李泰聪明伶俐.他知道父皇尊重文人,自己也就努力学习,以博得父皇的喜欢。魏王府司马苏最(xu)给他提个建议,让他在学术上创出点成绩,还给他找来著名文士萧德言、颜撤、蒋亚卿、许堰等人,聘为王府修撰.他们莞集了许多地理资料,编出一部大书叫《括地志》,共计55。卷,又有序略5卷.这部书对古代、今代的地理沿革和各州区划,以及山川、古迹等,都有详尽的阐述,的确是一部有价值的书。李泰把书呈献给父皇。太宗一看书的题签,不由笑了,因为那上面分明地写着“魏王李泰撰”几个字.

太宗当然知道,李泰作为一个年轻的王子,双足未曾踏出都城,又哪里知道天下形势?但他的组织工作,也不可抹煞.何况他作的是正经事。于是准他“大开馆舍,广延时俊,人物辐凑,门庭如市”,而且每月的开支比太子还多。太宗还要他从魏王府搬进大内,让他住进武德殿.魏征上书说: “陛下爱魏王.常常希望他能够安全,那就应该抑制他的骄奢,不让他处于有嫌疑的地位.想这武德殿,就在东宫的西面,海陵(指李元吉,因他追封为海陵刺王)当年曾经住在那里,当时就有人认为不合适。虽然今天时异事异,然而也怕魏王住在那里不能安心吧!”

太宗点点头,对魏征说:

“差一点做错了。”于是又遣李泰住回魏王府。

太宗有时到魏王府看儿子.魏王府所在地是长安城里的延康里.太宗下诏免去延康里居民的租税,并给里中的老人和王府的僚属以赏赐.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树立魏王在群众中的威信。

后来太子患了足疾,一些行为也惹起朝野议论,李泰暗暗高兴.但他从不在父皇面前说哥哥一句坏话,只是努力表现自己,以博取父皇的欢心。而在朝廷之中,他显得十分谦逊,“折节下士以求声誉”。太宗曾派黄门侍郎韦挺和工部尚书杜楚客来主持魏王府的事务.这两个人都是重臣,交游很广,便为魏王作说客,称他如何聪明,作储君多么适宜。杜楚客还用金帛来贿赂权贵,发展魏王的朋党。

等到太子李承乾谋反失败,李泰便以侍奉父皇为名,干脆住进宫里。有一天,太宗喝了点酒,见李泰在跟前殷勤伺候,想想嫡子还有他和李治二人,而李泰是哥哥,便口头答应李泰将来立他为太子。李泰高兴极了,他对太宗说:

“儿臣今日才得为陛下的儿子,乃更生的日子啊!(这话的意思是指他已不再有被太子李承乾所害的危险)儿臣有一个儿子,儿臣死的那一天,当为陛下杀了他,传位给晋王。”

太宗以为李泰说的是心里话,在朝堂上讲给朝臣听.谏议大夫褚遂良说:

“陛下这话大错了!希望陛下仔细考虑,不要造成失误。想将来陛下万岁之后,魏王据有天下,他怎么会杀了自己的爱子而传位给晋王呢?陛下日前既然立承乾为太子,却又宠爱魏王,待遇超过太子,才发生了今日的祸变。前事不远,是很好的鉴戒.陛下今扫欲立魏王,希望先把晋王措置了,才能得到安全。”

太宗流泪说:

“联没法那么作?说着,快快回官去了。

有依附魏王的大臣,把太宗在朝堂上说的话偷偷告诉魏王。李泰怕父皇册立李治,又知道他们的母舅长孙无忌是支持李治作太子的,便想去吓唬一下李治,让他自己提出不当太子。他找到李治,对弟弟说:

“你和汉王元昌叔友好,如今元昌已伏法,难道你不害怕株连吗?”

李治胆子很小,听了这话吓得提心吊胆,见了父皇竟躲躲闪闪。太宗见他这副样子十分奇怪,间他为什么这样畏缩.李治没法只好把哥哥的话照实说了.太宗不由想起太子李承乾说的话。那时太宗曾面斥李承乾,责他不该谋反。李承乾说:

“儿臣身为太子,还有什么不满足的。但为李泰所图,只得与熟悉的朝臣谋求自安的办法,不逞之徒教儿臣作了不轨的事。如果儿臣废了之后,父皇立李泰为太子,那可是恰好落在他的算计之内了。”

这段话太宗当时不大在意,但今天想起,不吧 (chi)警钟,细想前前后后李泰的种种表现,无不是为了企图达到他入主东宫的目的.想不到自己半生英明,竟险些落入小儿的毅中,气得他一宿也没睡好觉。

第二天,君臣在两仪殿上朝。朝散之后,太宗留下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勃和褚遂良四位老臣,对他们说:

“我三子一弟(三子指李佑、李承乾、李泰;一弟指李元昌),竟作出这等事来,我真是活得没意思!"说着在龙**撞头,无忌等急忙把他扶起。他又抽出腰刀,往自己脖子上抹。褚遂良把刀夺下,交给旁边站着的李治。闹腾一阵,太宗才安定下来.无忌等问他想怎么办。太宗说:

“我欲立晋王。”

长孙无忌大声说:

“谨奉诏,有异议的,臣请斩之!"

太宗回顾李治说:

“你娘舅答应保你了,还不赶快拜谢。”

李治跪下给长孙无忌叩头.无忌赶忙避开。太宗对这四位大臣说:

“公等已同意了,只是不知外间怎样。”

四大臣说:

“晋王仁孝,天下早已归心.陛下不妨召来百官,当面间他们。”于是太宗登太极殿,将六品以上的朝臣召来.太宗说:

“承乾悖逆,李泰心地凶险,都不可立为太子。联欲从诸子中选一个为嗣,谁合适,卿等可以明说。”

不少大臣欢呼说:

“晋王仁孝,当为嗣君!”

太宗听了很高兴。这时李泰知道皇上临时召集百官,定有大事,就带着百余名本府卫士骑马来到永安门,打探消息。门司(守门的官员)去报告皇帝。太宗派人把骑士驱散,带着李泰进了肃章门,幽禁在北苑。

丙戌,太宗下诏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大赦天下.太宗对侍臣说:

“我如果册立李泰,那就是说太子之位是可以经营而得的啦!如今失道的,窥视的,我统统抛弃他,还要把这件事传之子孙,永远作为警戒.”又说:“如果立了李泰,那么承乾和李治都不得保全。如今立了李治,则承乾和李泰可得以无恙了.”

九月、太宗将李承乾送往黔州、将李泰送往均州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