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公事公办

皇宫大内。

朱棣翻看着手中的奏疏,脸上的表情很凝重,自从奏折制度推出以来,朱棣对都察院的奏疏就越来越看不上了。

比起奏疏,奏折的效果要好很多,首先奏折消息不泄露,让很多人上奏折没有了心理压力。他们敢说也敢写,朱棣看到了很多不同寻常的东西,心中大受震撼。

除此之外,奏折不是风闻奏事,无论是说事还是弹劾,全都要言之有物。

朱棣看奏折的时候看的是实事,不像看都察院的奏疏,全都是风闻奏事,真真假假不知道,自己还要去判断,还要派人去探查。

奏折根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只需要派人核查事情的真假就可以了。

如果是真的,被弹劾的人自然有罪,如果是假的,弹劾的人是诬告,简单方便又快捷。

除了这些之外,朱棣不喜欢眼前这份奏疏的原因,是因为它又是弹劾李恒的。上书的人虽然不是张文道赵林楚,也不是陈瑛,可朱棣还是看到了他们的影子。

啪!

将奏疏摔在了桌子上,朱棣冷笑着说道:“还真是把朕的话当成耳旁风了,既然要查,那朕给你们这个机会。”

“来人!”朱棣抬起头招呼道。

“陛下。”纪纲从旁边走了出来。

“你去李家传旨,明天让李恒上朝议事。”朱棣面无表情地说道。

“是,皇上。”纪纲恭恭敬敬地答应道。

曹国公府。

入冬之后一场雪都没有下,如果不是天气非常的寒冷,还真没有一种入冬了的感觉,李恒却不管这些,在他看来日子到了,已经到了猫冬的时候了。

过冬,怎么能没有火锅呢?没有枪,没有炮,咱们要自己造。

看着眼前的铜锅,李恒满意地点了点头,转头对管家李三说道:做得不错,赏铜匠二两银子,再赏他一桌酒席,两坛酒。”

“是,公子。”李三恭恭敬敬地答应道。

“让你准备的东西都准备好了?”李恒没有,回头接着问道。

“回公子,”李三答应道,“羊肉早就冻好了,还有公子说的酸菜,冻豆腐芝麻酱等等,也全部都准备好了。”

李恒满意地点头道:“还等什么呢?快端上来吧!”

在这个季节的大明朝,青菜是别指望了,除非以后自己能搞出大棚,不然想吃涮青菜是吃不上了。

辣锅子倒是可以,没有辣椒可以用茱萸。

很快炖好的汤被拿了上来,因为加了茱萸,辣味十足,李刚用麻酱给自己调了一碗蘸料,坐在桌子边等着炭火将汤烧开。

切好的羊肉五花肉,还有牛肉,全都整整齐齐地摆在了面前。

李恒的这套吃法颇具东北风味。

外面忽然一阵慌乱,最后一个大个子快步走了进来。

朱高煦看了一眼李恒,又低头看了一眼桌子上的菜,拉开凳子直接坐了下来,对旁边的李三吩咐道:“给本王爷添一副碗筷。”

“是,王爷。”李三答应了一声,连忙去准备了。

“王爷也不问问吃的是什么?”李恒在旁边笑着说道。

“跟你相处这么长时间了,你的脾气我还不知道?”朱高煦没好气的说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公子哥说的就是你,你都如此期盼的吃食,本王有什么好犹豫的?”

李恒对着朱高煦伸了伸大拇哥,赞赏地说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王爷。”

趁着锅还没有烧开,李恒给朱高煦也调了一碗蘸料。

锅很快烧开了,李恒没犹豫将肉先下了进去,朱高煦有样学样,两个人围着铜锅开始吃起来涮肉。

“好吃!”朱高煦吃得满头大汗,外面的大氅已经脱掉了,一脸赞赏地说道,“不愧是你小子想出来的东西,吃着的确很不错,辣的也别有一番风味。”

“好吃吧?”李恒笑着说道,“等以后咱弄到了辣椒,我给你炒点火锅料,到了那个时候,王爷就会觉得更好吃了。”

朱高煦微微一愣,放下筷子说道:“跟本王说在哪能弄到,本王去给你弄,我就不信了,想吃点东西还能吃不上?”

“在海外,”李恒笑着说道,“一时半会儿的吃不上了。”

“在海外又怎么样?”朱高煦一脸不在乎地说道,“咱们又不是不能造船,回头就和父皇说,咱们造点大船到海外去,有什么好东西全都抢回来。”

“王爷霸气。”李恒大笑地赞赏道,“来喝一杯。”

两个人碰了一下酒杯,一起把酒喝掉了。

很快两个人就吃完了涮肉,桌子上的残羹冷炙被撤下去,换上了温热的茶水,两个人瘫坐在椅子上,舒服得直哼哼。

喝了一口茶水,李恒这才开口问道:“刚才王爷脚步急切,像是有什么大事要和我说,怎么进来之后反倒不言了?”

“有什么事能比吃饭重要?”朱高煦哼了一声说道。

“王爷说得对,”李恒也大笑着说道,“无论是什么事儿也没有吃饭要紧,绝不能让他坏了咱们吃饭的心思,现在吃完了,王爷可以说了。”

“你又被弹劾了。”朱高煦幸灾乐祸地说道。

“又是谁呀?有完没完了?”李恒一脸不耐烦的说道。

“还能是谁?还是都察院的。”朱高煦冷笑着说道,“早就跟你说过了,别得罪他们,得罪他们就像招惹了一群疯狗,没完没了地盯着你使劲咬。”

“张文道,赵林楚还是陈瑛啊?”李恒在旁边问道。

“还真不是,”朱高煦摇了摇头说道,“是一个叫周子义的,弹劾你在赈济难民的过程当中贪污了赈济难民银子,怎么样?你小子到底贪没贪污银子?要是贪污了,赶快把银子还回去。你要是银子不够,可以和本王说,本王帮你还。”

对着朱高煦抱了抱拳,李恒轻笑着说道:“多谢王爷,可惜我行的端走得正,根本就没有贪污银子,倒是平白瞎了王爷的心思。”

“说真的,”朱高煦面容严肃的说道,“真让人查出来,可就不是现在这么说了。”

“王爷放心吧!”李恒笑着说道,“下官说没有就没有。”

“行吧!”朱高煦点了点头说道,“既然你这么说了,本王也就不说什么了。我走了,对了,把你那套吃饭的家伙弄一套给本王送过去。”

“王爷放心,回头我就安排人给您送过去。”李恒笑着说道。

朱高煦刚想往外走,外面响起了脚步声。管家李三急切地跑了进来,额头带汗,脚步虚浮,气喘吁吁,一看跑的距离就不远了。

“公子,宫里来人了。”李三有些担心的说道。

李恒则是笑着说道:“老三叔,你还是喘一口气,这么大年纪了,下次别这么跑了,有什么事也不能慢慢说。”

李三苦笑了一下,没有说什么,只是恭敬地站在了一边。

李恒无奈,他知道家里人都是怎么了,无非就是这次事情闹出来的后遗症。自己的父亲和自己去蹲大牢了,家里面的人被全禁了,他们一时之间没了主心骨,而且还每天担惊受怕,真的是吓到了。

即便过去这么长时间了,即便自己父子二人已经回家了可他们还是留下了后遗症,每一次听到宫里来人,或者有什么事牵扯到皇家,他们都害怕得不行。

李恒也想过办法,但是见效甚微,他们这份后遗症恐怕短时间内不会好了。

“谁来了?”李恒转过头问道。

“锦衣卫的纪大人。”李三连忙开口说道。

李恒顿时面露了然的神色,怪不得老三叔这个样子,原来是纪纲来了。这段时间这位纪大人可是声名鹊起,在整个京城都引起了很大的议论。

咒骂者有之,怨恨者有之,背地里中伤者也有,说好话的就没有。

当然了,害怕纪纲的人就更多了,毕竟锦衣卫负责追查钱粮,这段时间被他抓起来被他砍头的,被他刑讯弄死的人数不胜数。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想不出名都难了。

“他怎么来了?”朱高煦在旁边有一些不快的说道。

别人害怕纪纲,朱高煦是肯定不怕的,倒不是因为他王爷的身份,而是因为纪纲已经投靠了他,是他的人。

时间不长,纪纲就从外面走了进来。

原本还慢吞吞地走,似乎在拿捏着,可见到了朱高煦之后,纪刚的脚步一下子就变了,不但走得快了,而且步子也大了。

径直来到了朱高煦的面前,纪刚恭恭敬敬地行礼道:“臣纪纲参见高阳郡王。”

“行了,免礼吧!”朱高煦摆了摆手说道:“也没外人,不必如此客气了。”

纪纲抬起了头,深深的看了一眼李恒,脸上的表情倒是没有变化,心里面却开始琢磨了起来。外面都说李恒是高阳郡王的心腹,深得高阳郡王的信任,看来传言不虚。

自己能在这里碰上高阳郡王就已经能说明问题了,而且高阳郡王还说出了不是外人的话,这就更说明问题了。

纪纲的心里面忍不住闪过了一抹嫉妒。

凭什么?

你李家是什么身份?不过是投降之人而已。

进城之时我还看到了你们李家父子的狼狈之相,这么短的时间,你们不但得到了皇上的信任,还得到了高阳郡王的信任,凭什么?

我纪刚兢兢业业战战兢兢的努力,杀了那么多人,也没有得到你们这样的地位,羡慕嫉妒恨,慢慢的在纪纲的心里面滋生了起来。

“你来干什么了?”朱高煦忍不住问道。

“回王爷的话,我是来传皇上的旨意的。”纪纲连忙答道。

朱高煦点了点头说道:“行了传吧!”

纪刚忽然严肃了起来道:“圣上口谕,李恒接旨。”

朱高煦躬着身子站在了一边。

李恒撩起衣服跪在了地上,恭恭敬敬地开口说道:“臣李恒,恭请圣安。”

“圣躬安。”纪刚答应了一声说道,“李恒,明日上早朝。”

李恒略微愣神,没了吗?他忍不住抬起了头。

纪刚咳嗽了一声说道:“钦此!”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李恒连忙开口说道。

朱高煦也站起了身子,他忍不住问道:“纪刚,父皇就传了这么一句话吗?”

“回王爷,就传了这么一句话。”纪纲连忙低头答应道。

“这么点事儿也值当派人传圣旨吗?”朱高煦皱着眉头嘀咕道,“随便派人通知一声就行了,何必如此兴师动众,纪纲,这里面是不是还有别的?”

“王爷,皇上下旨之前正在看一份奏疏,是都察院送上来弹劾李恒的。”纪刚低着头说道,“其他的臣就不知道了。”

朱高煦缓缓的点了点头,转头说道:“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李恒想了想笑了,转头看着朱高煦说道:“我大概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怎么回事?”朱高煦连忙追问道。

李恒摇了摇头,笑着说道:“王爷,身为臣子,不可擅自揣摩君王之心,此非为臣之道,不可说呀,不可说。”

瞪了一眼李恒,朱高煦没好气地说道:“你连本王也瞒着?”

“不是瞒着王爷,是我有实在不能说的苦衷。”李恒略微躬身说道,“还请王爷谅解。”

“行了,不说就不说。”朱高煦一甩手说道,“我还懒得听,本王走了。”说着迈大步向外走了出去。

李恒站在原地恭恭敬敬的说道:“王爷慢走。

旁边的纪纲看了一眼李恒,没说什么,转身朝着高阳郡王离开的方向追了上去,看得出来,他有话要对朱高煦说。

目送两个人离开,李恒的脸上渐渐露出了笑容。

上一次陈瑛弹劾自己,朱棣把自己两个人叫到了一起,私底下把这件事情说了。这一次又有人弹劾自己,虽然不是陈瑛动的手,但背后是陈瑛,这一点朱棣肯定清楚。

朱棣没有选择私底下解决,而是选择在朝堂之上,这就说明朱棣要公对公了,看来自己的想法和计策都奏效了。

实际上朱棣已经是对陈瑛不满意了。

你不给朕的面子,还要在弹劾李恒,那就公事公办,朕倒要看看你究竟能弹劾出什么来。如果真有其事,那就罢了,如果没有,看朕怎么收拾你。

“这次我看你怎么跑。”李恒得意地笑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