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汉灵帝卖官鬻爵

东汉灵帝是历史上出名的昏君,他的荒**无耻,可谓罄竹难书。汉桓帝死后,只有十二岁的汉灵帝被推上了历史舞台。十二岁的他实在是做不了什么事情,可就在他还没弄懂周边是什么状况的时候,他的名字就已经和血腥联系到了一起。随着窦武、陈蕃诛杀宦官的失败,他的生命就完全被宦官所控制。也许,也正是因为经历了那场宫廷政变,他才明白了自己所处的位置——要想保全性命与地位,就必须要取悦宦官。

所以,在以后的党锢中,他的态度是明朗的,是积极维护宦官的,因为宦官希望他这么做,他不这么做也没有反抗的能力。汉灵帝生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张常侍是我爹,赵常侍是我妈!”这是他对宦官势力屈服所作的明确表态,也正是这种明确的态度,令宦官们十分满意。宦官们是无根之人,不能篡国称帝,他们所希望的正是有汉灵帝这样一个听话的“主子”。或许就是这些原因,灵帝才能平安地长大,没有如质帝那样早早地死去。

随着年龄的增长,汉灵帝在生活上更加腐化堕落。他明白,正事他是做不了的,如果不能做正事又摆出一副想做正事的模样,就是很危险的,所以正事做不了就要去做不正之事,而不正之事做得越好,他也就越安全。作为名义上的天下之主,想要办正事不容易,想要办不正之事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后汉书》中对汉灵帝的荒**是有明确记述的:“列肆于后宫,使诸采女贩卖,更相盗窃争斗。帝著商估服,饮宴为乐。又于西园弄狗,著进贤冠,带绶。又驾四驴,帝躬自操辔,驱驰周旋。”一句汉灵帝

话,变着法儿地玩,就是这位皇帝的日常生活。

也许在汉灵帝的内心深处也并非不痛恨宦官吧。窦武、陈蕃事败被害,宦官们立刻就想除去窦太后这个眼中钉。而时年只有十二岁的汉灵帝则以“太后有援立之功”加以阻止,并于建宁四年十月朔,率群臣朝拜窦太后于南宫,通过这些举动保护了太后的安全。可见他并不是一个一无是处,完全没心肝的皇帝。

《后汉书》中的另一段叙述则更证明了汉灵帝放浪形骸是有着不得已的苦衷的。灵帝的第一个皇后是宋皇后。宋皇后,扶风平陵人,是肃宗宋贵人的从曾孙。建宁三年,宋皇后被选入掖庭,后被立为贵人,第二年改立为后。宋皇后的父亲宋酆也在当时被提升为执金吾。宋皇后虽居正位,但并不得宠,所以常常被后宫的其他妃子诽谤诋毁。宦官王甫曾将渤海王悝与王妃宋氏害死,渤海王妃正是宋皇后的姑母,所以王甫十分担心宋皇后将来会伺机惩治自己,于是王甫就向灵帝诬陷说:“宋皇后用巫术诅咒皇帝。”这当然是胡说八道,皇后虽然失宠,但并没有理由做诅咒帝王这种事情。但汉灵帝终究是因王甫的话废了宋皇后,宋皇后于是“自致暴室,以忧死”。宋皇后死后,她的父亲与兄弟都一并被害。

宋皇后被害后不久,汉灵帝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桓帝愤怒地对他说:“宋皇后有什么罪过,你听用邪孽,使她绝命?渤海王悝既然已经自贬,又为什么要受诛毙?现在宋氏和渤海王悝都把冤屈向天庭陈述了,上天也因此震怒,你的罪实在无法被饶恕!”

第二天,汉灵帝把羽林左监许永找来,让他帮着解梦。许永说:“宋皇后与陛下共同担负着社稷的安危,母临万国,时间已经不短了,天下人都知道她的贤惠,并没有听说过她有什么过错。陛下因虚听谗妒之说,以致废除了她,更祸及了宋氏家族,天下臣民都为此感到怨痛啊。渤海王悝是桓帝母亲的弟弟,也没有任何罪过。陛下不经查审,就见罪无辜,也是极大的过失啊。正是天道明察,鬼神难诬。陛下应妥善安葬宋皇后,恢复宋皇后家属与渤海王后人的地位,这样才能消除愧疚。”但灵帝最终还是没有采用许永的建议。由此可见,灵帝是能够分清是非的,只是处于当时的情况,将诸多无奈隐藏在昏庸的背后而已。终灵帝一朝,宦官当道,政令虽多出自灵帝之口,可是否是灵帝真心想做的就不得而知了。灵帝十二岁登基,不过是一个傀儡而已。长大以后,他身处危机四伏的宫廷,想要夺回权力,可谁又是可以信赖的人呢?汉灵帝不知道。可是谁是可以要了他命的人,他却再清楚不过,想要活着,就只能昏聩一世,荒唐一生了。

历史毕竟是已经过去的事实,不管历史文献背后的真实情况是什么,在汉灵帝时期,宦官势力确实发展到了旷古的程度。东汉的宦官集团在杀逐了党人以后,对士人还有疑惧,为了加强自己的势力,在汉灵帝时期,宦官们也确实采取了一些措施。洛阳的太学生都读五经,而当时对五经的解说很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结果太学生们在太学考试中,为争考试等第的高下,往往闹到官府里去争讼。宦官早已被名士们议论政事吓得发狂,太学生们又纠缠经学,扰攘不休,这对文化水平有限的宦官来说确实是一种可厌的刺激。于是宦官们于公元175年,让汉灵帝命大学者蔡邕写定五经文字,然后刻成四十六块石碑,立在了太学讲堂前。五经石碑一立,宦官们于是得到了清静。而太学生毕竟是诵习经书的,也就不大可能说出拥护宦官的言论,所以宦官就必须另外建立起拥护自己的文化组织以排斥士族。公元178年,汉灵帝立鸿都门学。这是以皇帝名义建立起的新式太学,其内所教授的是辞赋、小说、绘画、书法,这与研读经文的太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宦官的这种做法虽说对文化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可其根本目的在于打击士族,确立自己在文化上的地位。这样一来,鸿都门学也就有了腐朽的一面。在鸿都门学学习的学士考试及格,就给大官做,不及格也能得个较小的官做,如此培养出来的官宦,其质量也自然不会很高了。

宦官们借汉灵帝的手立起了鸿都门学后,过去无法仕进的斗筲小人有了晋升的机会。但这些斗筲小人也毕竟是读书人,身居下层的豪强不一定读过书,想做官仍受到限制。而下层豪强虽无学识,但他们却做着士人所鄙视的买卖。在这种情况下,宦官们一则为了进一步排斥士人,另一方面也为了敛财,满足自己的欲望,于是他们与汉灵帝一起,索性在西园开了一个官员交易所,标出官价公开卖官。

古往今来,公开卖官鬻爵的也只有东汉灵帝一朝而已,其时世之黑白颠倒,由此可见。在西园内,有着一套完备的官爵买卖手续。因地方官可以搜刮百姓,所以地方官一般比朝官价贵一倍,而且各县经济状况不等,求官人需估价投标,出价较高的人才能得标上任。通过此法获得官位的人,都是贪财好利之人,其走马上任之时,也自然是一方百姓遭殃之日。

但在定价以外,西园内卖官也是见人下菜碟,宦官们会看求官人的身份及财产而随时加减价格,如名士崔烈只以半价一千万钱,就买得了一个司徒做;宦官曹腾的养子曹嵩家财万贯,买太尉出钱一亿钱,比定价贵十倍。

宦官为优待主顾,扩充营业,还允许先挂赊欠账,到任后再限期加借还欠。同时又为了能尽快周转,以广招财源,一个官上任不久,就会另派一个新官去上任,州郡官一月内甚至会替换好几次。如此一来,买官的人即使本怀善意,想当造福一方的好官也难了。买官的人为防亏本,几乎都是一到任就开始搜刮,本利兼收,刻不容缓,以至于普通百姓“寒不敢衣,饥不敢食”,贱价卖出自己仅有的一点谷物,好让新官一到就得钱,以免一家人性命不保。

一个朝代黑暗到如此程度,其灭亡也就是早晚的事情了。汉灵帝确实是宦官的傀儡,尽管作为傀儡本身,他不是心甘情愿地接受宦官,但其个人也有着荒**的一面,在宦官堆里长大的他确实没有养成什么好秉性。朝廷如此腐败,百姓还怎么生活?于是,一场摧毁东汉王朝的农民起义,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逐渐酝酿成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