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孙权对江南地区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

在三国以前,江南经济虽然也有进步,但仍旧相当落后。这其中有很多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因此北方的中央政权对于江南的经济不够重视。而东吴政权是在江南建立的第一个强大的政权,它的规模和实力要远超秦以前的吴、越、楚,而且足以和北方的曹魏、西南的蜀汉相抗衡。最主要的是任何政权要想维持这个局势,都需要相应的人力、物力、技术和经济条件,因此需要加大对江南的开发。从东吴开始到六朝时期,落后的江南一直成为与北方相对抗的政治舞台,它的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孙权最大的历史功绩,就是他在开发江南经济上作出的卓越贡献。

(一)推行屯田

为了开发江南经济,孙权的第一个有力措施,就是仿照曹操推行屯田制度。东吴的屯田开始于建安七年,即公元202年,一直推行到吴灭亡时,历时七十多年。与曹魏一样,东吴的屯田制也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类。

屯田大概分布在今天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区,范围十分广泛。

这些屯田基地有些是在与曹魏军事对抗的邻近地带,有些则是在孙吴的腹地。而且东吴的屯田规模也是很可观的,少的有几千家,多的有近万家在屯田。同时为了配合屯田生产,东吴也很重视水利灌溉,而且还规模引入北方的牛耕技术。实际上早在汉代,江南就已经开始用牛耕,但到南朝时才开始普及,中间由不普及到普及的转变,与东吴大力推行牛耕的举措是分不开的。东吴广泛推行屯田,重视水利灌溉,又普遍利用牛力,对江南经济的开发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征讨山越

东汉末年,在今天的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省的山岭地区,散居着许多的山越人。经过长期的发展,大部分山越人已被汉化,而且在他们的聚居区也迁进了不少逃亡的汉人,所以山越与先秦时期作为一个种族实体的越族已经不相同了,他们与汉族其实已经没有多大区别了。东汉末年,随着州郡和豪强武装的崛起,山越在那些大族的领导下,也建立起许多拒绝向政府服役纳税的割据王国。这些割据王国大多坐落在山区,规模小一点的大概有几千人,大一点的有数万人,其力量不容小视。东吴政权建立后,三国·木牛(模型)

为了与魏、蜀相抗衡,需要广开兵源和税源,但江南向来人口稀少,所以孙权就把目光投向了这些已经汉化的山越人,开始对各地的山越展开长期的征讨。孙权对被征服的山越人,采取了“强者为兵,弱者补户”的政策。所谓“弱者补户”,就是把被征服的山越的老弱、妇女编为国家的自耕农和民屯上的生产者。经过长时间的讨伐,东吴从征讨山越中得到了大量的人口。据史载,仅补充进军队的就有十多万人。越来越多的山越人离开山里,进入平原,东吴因此而又设置了几个郡县。虽然这些山越人要受东吴的统治,不仅要纳税还要服徭役,受到的剥削和压迫比较重,但他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而且和汉族进一步融合,使他们的生产技能和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这对江南的开发有着重大意义。

(三)发展交通和手工业生产

在吴国的经济中,水上交通和若干手工业部门的发展也是引人注目的。由于东吴地处江南,河流湖泊比较多,为了水运和作战的需要,孙权很重视造船业的发展。当时最大的造船基地在建安郡的侯官(今福建福州市),东吴在此地设典船都尉,把许多罪犯发配到这里造船。武昌的官府造船业也很兴盛,这里所造的战舰,最大的能容纳士兵三千人。东吴的船队很是庞大,孙权就曾经派万人船队向北到达辽东,向南到达台湾、海南岛,为我国航海事业的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在吴亡国时,西晋从吴接收的舟船就有五千多艘。这一切都说明吴国已经具备极强的造船能力。吴国的纺织业和冶铸业的发展也较显著。当时江南盛产麻布、葛布,天下闻名,就连曹丕也曾派人向吴国求取精细的葛布,可见江南所产布、葛的质量在全国也是一流水平。江南的纺织业原本是很落后的,从吴时才开始发展起来,但发展速度很快,诸暨、永安生产的丝因质量优异,而被列为贡品,称“御丝”。孙权还在后宫设立织络厂,起初在此工作的人还不满百人,等到孙皓时就已经发展到上千人,专为统治者生产高级的丝织品。

吴国最大的冶铸基地是在建业和武昌。建业的石城门外有个专门冶炼的城池,以后这里也一直成为东晋南朝的冶铸中心。孙权曾在公元225年开采武昌山的铜铁,制作了数量巨大的刀和剑,可见武昌有生产能力巨大的冶铸作坊。这说明吴的冶铁十分普遍,为以后南朝冶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孙权还派人把岭南重新纳入了政权的统治范围,并对岭南经济的开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孙权的这些贡献对我国经济格局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我国正是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开始,大规模开发江南经济,使长江流域的经济逐渐赶上并在最后超越黄河流域的经济。孙权在当时对江南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则为这个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国·酱釉瓷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