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孙权后期,东吴的政治衰变

孙权在当政的前期,许多事情还能明断是非,处置得比较适当,让人觉得他是个有所作为的君主。但到了晚年,他却开始猜忌、怀疑手下,生性残暴的一面开始显露出来,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使东吴的政治开始逐渐衰败下来。其中以偏信奸臣吕壹、不恰当地处理孙和与孙霸之争两件大事上尤为突出,后果和影响也最大。

吕壹本为中书校事,专门负责查看和校对各级部门和政府的文书,但实际上却是孙权的耳目,专门监视百官并对官员进行侦查、告密,很得孙权的信任。吕壹也因大权在握而作威作福,经常陷害忠良、打击政敌。丞相顾雍和江夏太守刁嘉都因遭到吕壹的诬陷,前者几乎被罢官,后者几乎被杀。太子孙登多次向孙权劝谏,孙权不听,官员们也是敢怒而不敢言。

可没过多久,吕壹又对左将军朱据进行陷害,结果事情败露,孙权不想引起军队将领的反感,于是就把吕壹给诛杀了。事后,孙权派中书郎袁礼前往看望各位将领,并征求他们对政事的意见,诸葛瑾、步骘、朱然、吕岱等都借口不管政事而闭口不言,要袁礼去问陆逊、潘濬两人。陆、潘则只说了些不着边际的话,不肯深入地谈对政事的看法,可见东吴的大臣们都已对孙权的猜忌存有了戒心。

在孙权建国之初,就立长子孙登为太子,孙登死后,又立孙和为太子,并封孙和的同母弟孙霸为鲁王。孙权在表面上是对二子同样宠爱,实际上则偏爱孙霸。孙霸被封为鲁王后,孙权仍然让他与太子孙和共同居住在一起,而且待遇也是完全一样。最后是因为有大臣进谏,认为太子和鲁王应上下有序,礼数应当不同,孙权才使孙和、孙霸分宫,并给每个人都安置了僚属。孙霸对自己不是太子当然不服气,于是到处拉拢势力,想谋夺太子地位;孙和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也积极反抗。两派势力的发展,造成东吴统治集团的大分裂。孙霸一党多次向孙权诬告孙和,因此孙权对太子是越看越不顺眼。大臣陆逊、顾谭等人是支持太子的,由于为太子辩护,顾谭和他的弟弟顾承被流放到交州,孙权还数次派宦官责问陆逊,陆逊最后也是愤愤而死。就两派来说,孙和是受害者,这一点孙权后来也逐渐意识到了。但孙权并没有采取正确的对策,而是采取了不管好坏、统统打击的蛮干做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公元250年,孙权废太子孙和为庶人,并流徙到丹阳的故鄣。反对孙权废太子的陈正、陈象遭到灭族,朱据、屈晃被各打了一百杖。同时,孙权又把鲁王孙霸赐死,鲁王的党羽杨竺、全寄、吴安、孙奇等人也被诛杀。在这次事件中,孙权制造了大批的冤案,进一步加深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使东吴政局的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变得更加不稳定。这次事件之后,孙权立年仅十岁的孙亮为太子。

为什么孙权在年轻时对大臣能够坦诚相待、推心置腹,到晚年就百般猜忌,甚至还不惜高举屠刀大加横杀呢?除了孙权晚年专制主义作风恶性发展所造成的结果外,最主要的就是与孙吴时期世家大族势力的急剧膨胀有很大关系。在东吴的立国之初,孙权为了笼络那些大族,实行世袭领兵制度和复客制度,而且又不时把大量土地赏赐给他们,并且还让他们不用交税服役。孙吴的将领大多都是出身大族,经孙权这样的用心扶植后,拥有的土地和劳动力人口越来越多,势力急剧膨胀。世家大族虽然是东吴政权的统治基础,但是它也是中央集权的离心力量,因为大族势力越发展,国家的兵源、税源就越少,国家的控制力也就越弱,这也是历代中央集权与地方大族产生矛盾的根源。而到了东吴后期,孙权对大臣的猜忌,甚至屠杀,在相当大程度上就是这种矛盾的反映。

其实,从东汉开始,世家大族势力开始出现,到三国时期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与当时统治者的扶持是分不开的。但在怎样调节大族与中央政权关系这个问题上,曹操和诸葛亮做得都要比孙权好,孙权的才干我们是无法质疑的,但说起治国才能,孙权是不及这两人的。但孙权的长时间在位,使他那拙劣的治国才能逐渐暴露出来,于是江东大族与皇权开始出现激烈的矛盾,造成了东吴政权的动**,并为它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点 评

东吴是建立在江南的一个政权,最后与曹魏、蜀汉并列成鼎足之势。

现在人们想想也许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但在当时是很让人吃惊的一件事情。曹魏的实力最为强大,它占据着中国最发达的黄河流域,这里有好几千年的历史,向来是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蜀汉则是占据益州,也就是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周围是崇山峻岭,自古就是易守难攻。而在当时的江南可以说是很落后的,人口少,大量土地还没有开垦,并且分布有在当时人认为是野蛮民族的山越人,而且向来不受北方中央统治者所重视,除了长江天险,基本是一马平川。但是东吴硬是排除了这些不利因素与曹魏和蜀汉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而且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吴国开始对我国南方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对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后来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在三国中,东吴的外交经常摇摆不定,徘徊在曹魏与蜀汉间,这其实也是东吴出于对它的政治经济实力和地理位置的无奈!

相关链接

孙权小传

孙权(182—252年),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开国皇帝。

孙权生于光和五年(182年),卒于太元二年(252年)。孙权幼年跟随长兄孙策平定江东,十五岁时被举为孝廉、秀才,任阳羡(今江苏宜兴)长,代行奉义校尉。孙策英年早逝,临死之前对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公元208年,孙权起兵西进,收复甘宁,围剿灭了黄祖。就在这一年,曹操南下,刘备被曹操打败,曹操占据了荆襄之后给孙权下战书说“要取下东吴”。听到这个消息后,东吴内部分为主战、主和两派,主战以鲁肃为首,主和以张昭为首。此时,周瑜及时返回,说明战有望获胜。

孙权相信周瑜的判断,以其为主帅,出兵三江口,与曹操决战。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后,孙权为联合刘备,将其妹孙仁嫁给刘备。后又从鲁肃之计,将荆州借给刘备。后刘备取川成功,孙权让刘备归还荆州,刘备推托此事,不愿归还。之后,孙权与曹操秘密结成了魏、吴同盟。

之后,孙权在曹操的策应下,撼动了蜀汉的根基,杀了刘备的大将关羽,又在双方交战时“火烧连营”。公元223年,刘备病逝,诸葛亮为了北伐,派邓芝过江讲和。孙权与蜀汉和睦,共伐曹魏。

孙权称帝后曾派将军卫温等大规模出海,以加强对夷州(今中国台湾)的联系。在农业方面,还设置了农官,实行屯田;并在山越地区设立郡县,促进了江南土地的开发。但孙权称帝后日益骄奢独断且赋役繁重,刑罚残酷,人民经常起义反抗,为日后的吴宫政变埋下了祸根。公元252年,孙权病逝,终年七十一岁。

周瑜小传

周瑜(175—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杰出的军事家,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人称周郎。在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奠定三分天下基础。后图进中原,不幸早逝。

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为东汉太尉。其父亲周异,曾任洛阳令。周瑜高大英俊,“瑜长壮有姿貌”(《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且志向远大,自幼刻苦读书,尤喜兵法。他生逢乱世,时局不靖,烽火连绵,战端四起,于是总想廓清天下。

周瑜自幼与孙策交好,孙策初崛起时周瑜随之扫**江东,并送钱粮物资助孙策成就大事。当年孙坚兵讨董卓时,家小移居舒县。孙策和周瑜同岁,交往甚密。周瑜让出路南的大宅院供孙家居住,且登堂拜见孙策的母亲,两家有无通共。周瑜和孙策在此广交江南名士,很有声誉。

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与张昭一起辅佐孙权,执掌军政大事。曹操消灭袁绍后,威逼孙权送儿子为人质,周瑜志向高远,劝阻孙权送人质。赤壁大战之时,东吴内部发生分歧,而周瑜力主抗曹,并分析了曹军的诸多不利因素,指挥全军在赤壁、乌林大败曹军,这也是三国时期最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后,他又成功地攻克了荆州战略要地南郡,曹仁败走。

赤壁之战后,周瑜向孙权建议出兵攻取蜀地,消灭张鲁,吞并刘璋,与曹操二分天下,但周瑜在江陵进行军事准备时死于巴陵,时年三十六岁。

历史上的周瑜胸襟广阔,气度宽宏。老将程普因周瑜年轻,对他不服,多次当面侮辱他,但周瑜都不跟他计较。最后,程普被周瑜的才华和品德所折服,感动地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并且和他成为好友。《三国演义》描写的心胸狭窄的周瑜是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而刻意塑造的配角形象,是艺术处理,并不是真实的。所以说“三气周瑜”更是毫无历史根据,周瑜最后是病逝于出征途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