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曹丕篡汉建魏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和孙权、刘备逐渐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东汉政权已经是名存实亡了。曹操无力消灭南方的孙权、刘备,转而巩固内部政权,先后剿灭了几个盘踞着的割据势力,开始注重对北方的统治和稳固。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被封为魏公,加九锡,随后又被封为魏王,以丞相领冀州牧。东汉的一切政务,都出自曹操。魏王与皇帝其实只剩名义上的差别了。当然在这时候,不少文武官员都劝曹操废汉自立为帝,但曹操却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没有这样做,而把改刘汉为曹魏的使命留给了自己的后代。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立谁为将来承续基业的王太子,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了。

曹操一生共有二十五个儿子。长子曹昂在随曹操南征张绣时被射死。

曹昂死后,曹丕在兄弟中就是长兄了。在曹丕诸兄弟中,除曹丕、曹彰、曹植、曹熊是被立为正室的卞夫人所生,其他的都是庶生。而庶生子一般是没有资格被立为太子的。因此,按照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曹丕在争太子位的过程中具有最为优越的条件。同时,曹丕能文能武,自身条件也不错,而且早在建安十六年(211年)时,就被封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按理说把曹丕立为太子也是很自然的事。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曹丕面对的不仅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父亲,而且还有几位才识卓越且雄心勃勃的兄弟,太子的桂冠是不会轻易落到他头上的。

最早对曹丕构成威胁的,是他同父异母的小弟曹冲。曹冲聪慧过人,五六岁时,就已经有成年人的见识和智慧了。一次,孙权送给了曹操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于是询问群臣们怎样才能知道,大家都想不出办法。而这时年幼的曹冲说,可以把大象放到船上,然后在船上靠水面处刻上记号,把大象从船上牵走后,再将石块等物称过重量放到船上,直到使船上刻的记号下沉到与水面相平,那么船上所载石块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了。这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曹冲称象》的故事。曹冲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才智,令曹操十分高兴。在当时战乱的年代,刑法严苛,不少人因为犯了小罪过而被处死。曹冲每见到犯罪受刑的人,就前往探询,了解其中是否有冤情。对于那些平时勤勉而因某一过失触犯刑律的官员,曹冲经常替他们向曹操求情,请求宽刑,而经曹冲辨明冤情而免遭杀戮的就有几十人。因此曹操经常对着群臣称赞曹冲,说他既才识明达,又有仁爱之心,而且长得也一表人才,于是就有让曹冲继承事业的心思。可惜曹冲的寿命不长,十三岁时就因病死去。曹冲死后曹操十分悲痛,一次在曹丕劝曹操不要过分悲伤时,曹操说:“这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兄弟的大幸。”由此可见,曹冲若在世的话,曹丕能否继位是很成问题的。而曹丕在当了皇帝后还经常说:“假若仓舒(曹冲字)在世的话,我也不会拥有天下。”

在立太子的问题上,真正使曹丕担心的是二弟曹植。同曹丕一样,曹植也是能文能武、胸怀大志的人物,并且论才思敏捷,比曹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邺城(河北临漳)筑铜雀台。

曹操率诸子登台,让他们各自作赋。当时曹植年仅十九岁,挥笔立成,文辞通达耐读,曹操很是惊异。曹植平时生活俭朴,不喜欢华丽的饰物,每次曹操问他一些军国大事,曹植都能应声而答,因此特别受曹操的宠爱。

而且当时杨修、丁仪、贾逵、王凌等人都向曹操进言,劝曹操立曹植为太子。曹丕见曹植及其党羽如此活动,丝毫不敢懈怠,也与一帮亲信官吏积极谋划。早在建安十六年(211年),曹丕被封为五官中郎将时,就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曹植虽然文才优于曹丕,但在政治斗争方面却不是曹丕曹丕像

的对手,论筹谋夺权、治理国家,曹丕更是胜过曹植,因此朝廷上许多官吏早已有心依附在曹丕门下。而且曹丕看重的是那些明于政略而在朝廷上掌握实权的官僚人士,这与支持曹植的多是些文人学士是不同的。因此在关键时刻,曹植的支持者一点作用都起不了。支持曹丕即位的官员,他们根据《春秋》立嫡长子为由,力主立曹丕为魏王太子。

面对曹植争立的威胁,曹丕向以谋略著称的太中大夫贾诩请教,如何才能巩固自己的地位。贾诩就告诫要他宽厚仁德,奉行志士仁人简约勤勉的精神,每天要兢兢业业,不要违背做长子的规矩。曹丕听了他的话,时时注意修养,深自砥砺,使曹操对他的印象越来越好。而曹植却正相反,每天任性而行,经常饮酒贪欢,行为不检点,而且也不注意掩饰,多次犯了曹操的禁忌。有一次曹植乘车行驰过中门,由于私自打开中门是违反禁令的,曹操知道后非常生气,下令把赶车的官吏处死,同时下令严禁诸侯们违反制度,还说道:“一开始我认为子建(曹植字)是诸子中最可以成大事的,但从偷开中门私自跑出去后,就另眼看待此子了。”又有一次,曹操登上高台,正好看到曹植的妻子穿得很是华丽,曹操一向是崇尚简朴的,于是以违反服饰制度为理由把曹植的妻子赐死了。

虽然曹植在曹操眼中越来越失宠,但曹操仍然认为曹植是诸子中最有才华的。作为善于选拔人才,并深知人才对于事业成败重要性的曹操,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仍是犹豫未定。一天,曹操屏退左右后,就立太子的事单独征询贾诩。贾诩只是微笑,并不回答。曹操很是生气地说道:“问你问题,你为什么不回答?”贾诩却不慌不忙地说:“我现在正思考着一件事,所以不能马上回答。”曹操就问:“你在想什么问题?”贾诩回答说:“我在想袁本初、刘景升父子的事呢。”曹操恍然大笑,于是立谁为太子的事在曹操心中最后定了下来。袁本初是袁绍,刘景升就是刘表,贾诩虽然没有明说,但实际上却是在提醒曹操:如果像袁绍、刘表那样废长立幼,恐怕日后诸子纷争,内乱不休。这正好触及了曹操的心事,如何使自己开创的基业能继续传承下去,并且长治久安,才是曹操最为关心的事情。而什么《春秋》大义,对于一向不遵常规的曹操来说,倒并不重要。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终于被立为魏王太子,时年三十一岁。曹丕得知自己被立为太子,欢喜异常,情不自禁地抱住身旁人的脖子说:“你知道我有多么高兴吗!”的确,这是他将来登上帝王宝座的最为关键的一步。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的头疼病又犯了,不久便在洛阳病逝。曹丕继承了曹操的一切爵位和权力,成为东汉新的统治者。

曹丕继位成为魏王后,就准备除掉曹植这个心腹大患,于是以不参加曹操的葬礼为由问罪曹植。曹植被逼无奈,写下了历史上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终于逃过一劫。接着曹丕又顺利夺下弟弟曹彰的兵权,真正坐稳了魏王之位。然后他就把目光投向了皇帝的宝座。公元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位,自己代汉称帝,改国号魏,成为魏国的开国皇帝,曹丕也是三国中第一个称帝的君主,从此开始了真正的三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