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魏明帝统治时期的曹魏政权

曹丕登基称帝后,下令将都城由许昌迁至洛阳,同时坚持大权独揽,设立中书省,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曹丕还下令妇人不得干政,不许群臣向太后奏事,外戚之家不得担当辅政之任。他又建立并推行九品中正制,力图把用人之权从士族地主手中收归中央朝廷。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曹丕进一步巩固了魏国的统治地位。在刘备伐吴时,曹丕看出刘备要失败,但却不听从谋士贾诩、刘晔之言,偏要坐山观虎斗,事后又起兵伐吴,结果被徐盛用火攻计策击败。在回洛阳后,曹丕大病不起,临终前把太子曹叡托付给曹真、司马懿等人,终年四十岁。曹叡登基为帝,是为魏明帝,他是曹魏的第二位皇帝,在位时间为公元227—公元239年,共在位十三年逝世,于公元239年。

在魏明帝曹叡统治时期,魏国的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他继承了其父祖权法并用的执政方针,即位后继续实行笼络世家大族的政策,以争取他们的支持和拥护。任命了不少世家的人为朝廷高官,从政治上保证他们的特权。但在另一方面,曹叡也更强化了中央集权。在曹叡即位前,由于不怎么结交朝臣,也不爱过问朝政事务,只喜欢潜心读书,曹丕对此很不放心,因此在临终时便指定曹真、陈群、曹休、司马懿四人为辅政大臣,辅佐曹叡处理政事。但曹叡即位后,却让曹真出镇关中,曹休出镇淮南,司马懿出镇屯宛,使这几个辅臣退出中央政权,而一切政务由他自己说了算,从而摆脱了重臣对自己的干涉,加强了皇权。曹叡还对能加强中央集权的中书监、令等人宠信有加。因此曹魏的中央集权政治,在曹叡时期是最为显著的。

曹叡除了紧握军政大权之外,对具体的政务也是相当关心,对行政官员更是严加督促。他曾亲自到尚书台查看行案文书,检查政务。在对待一些官吏时,当知道其人不尽心尽力处理政务,就替他忧心其职位;当知道其人能力不足时,就亲自教诲他学习治理的能力。明帝一向认为官吏要做到无私是不可能的,但最起码应做到先公而后私。所以他对官员的徇私舞弊,一向是严加惩处。为了严防官府徇私受贿,曹叡不仅要求官吏忠诚笃实,勤于职守,还颁布并实行对官员的考勤法,以此作为对官吏优劣的考核标准。虽然此项措施最后因为曹叡的去世而没有施行,但也可看出曹叡对官吏督导之严格。曹叡虽然对臣下严厉,但也能接受一些臣下的意见,是比较有容人之量的。他曾准备大修宫室,但古隆中草庐遗址被臣下劝诫而作罢;也曾有一次因衣着不符合礼节,被某位大臣明谏,而以后在这人面前再不敢穿不合礼的衣服。所以,在明帝统治时期,曹魏政治还是比较清明的。

在军事方面,曹叡也成功抵挡住了蜀汉诸葛亮的数次北伐。诸葛亮的北伐从公元227年开始,至公元234年止,历时七年。其间还有孙吴的数次配合进攻合肥新城。而曹叡除了派曹真、司马懿在西面抵抗诸葛亮,派满宠在南面抗击孙吴外,还在具体战略上有过亲自指挥。青龙二年(234年),司马懿与诸葛亮对峙于涓滨,诸葛亮想激怒司马懿以求速战,曹叡却下诏给司马懿说道:“一定要坚持防守以挫敌人的锋芒,使他们无法前进,退兵的话又因一仗未打而不甘心,时间长了他们的粮食就会耗尽,最后必会退走。他们一旦退走,你便可从后追杀,以逸待劳,这才是全胜之道啊。”曹叡甚至还亲临过前线督导军队。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突然率军北伐,当时由于魏一时没有作任何准备,全国陷入一片恐慌之中。整个关中更是如此,朝臣都无计可施。曹叡于是派遣曹真都督关右诸军,又派遣张颌领军五万西拒,自己则亲临长安以壮声势,于是就有了“街亭之失”;青龙二年(234年),诸葛亮北伐屯兵于渭滨,孙权也侵入合肥的新城,曹叡于是乘舟东征,成功地指挥了对蜀、吴的战争,孙权不敌退走。

当时,辽东由公孙氏所占据,在曹操、曹丕时代,辽东虽表面上从属于汉、魏,但却政令上下自行,实际上形同割据。到曹叡统治时期,公孙渊更是向南与孙权通好,双方往来不断,后来甚至还自立为燕王,置百官与有司衙门,派遣使者持节授予鲜卑族单于印玺,让他统治北方边境的人民,并诱使他们侵扰北部边境。于是曹叡先后三次遣军讨伐辽东公孙的势力。最后一次由司马懿率军进讨,最终大获全胜,斩杀了公孙渊父子,辽东一带的广大地区才从此真正纳入了曹魏的统治。

虽然在曹叡在位期间也有过大兴土木、留意玩饰之类的事情,但他也很重视文士,征召他们并安置在崇文馆,鼓励其从事学术研究,从而推动曹魏文化事业的发展。他自己也喜爱赋诗作文,擅长作乐府诗。公元240年正月,曹叡病重,于是开始匆忙布置后事,首先立爱妃郭夫人为皇后,并迅速下诏让司马懿回京。不久,司马懿赶回皇宫,曹叡握着他的手说:“我快不行了,后事就托付给你了。”并指着站立在一旁的八岁的儿子曹芳说:“这就是储君,你要看清了,千万不要误事!”司马懿一边叩头一边痛哭流涕,表达了自己的忠诚后,曹叡宽慰地说:“这就好了,希望你能和曹爽一起辅佐他。临终前能当面托付你这件事,我也可死而瞑目了。”

说完又诏皇族曹爽(曹操侄孙)入卧室,拜为大将军,都督中外军事,与司马懿一起辅佐曹芳。交代完毕后,当下就册立曹芳为太子。也就在同一天,曹叡病死于洛阳宫内的嘉福殿。公元240年正月,八岁的曹芳登基为大魏的皇帝,曹叡的皇后郭氏以太后的身份临朝主政。曹魏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篇章。

五、曹爽的无能与“三马食槽”

曹芳登基做了魏国的皇帝后,由司马懿和曹爽两人共同辅佐。因曹芳岁数太小,暂由太后郭氏临朝主政。其中,司马懿由于几十年的政绩和战功,在朝廷中威望颇重,而且他与郭太后的私交也很不错,两家关系紧密。而曹爽自身没有任何才能,更没有什么政绩和战功,让他当辅政大臣可以说是曹叡这一生最大的失算,再加上皇帝年幼,从而导致了曹氏政权最后落入他人之手。

曹爽就这样一步登天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将军,甚至高于拼死拼活几十年的司马懿。在刚开始的时候,曹爽倒也老实,他知道自己没有一点能和司马懿相比,因此尊敬司马懿有如父亲,无论大事小情都和他商量后再作决断,两人倒也相安无事。然而,没过多久,两人之间的关系就开始出现紧张和摩擦。俗话说得好,“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早在魏明帝曹叡时期,由于明帝相当讨厌浮华虚伪的人,因此对并州刺史毕轨及李胜、何晏等人都比较疏远,不喜欢任用他们。而这些人虽然确实也有些才干,但他们的通病都是一心只想升官发财,整天做哗众取宠的事情,甚至不惜削尖脑袋拼命向上爬,所以使曹叡深感厌恶。而曹爽却和这些人有相当的交情,在自己上台后就立刻重用他们为心腹。这几个人就向曹爽建议大权不能旁落,应提防司马懿等人。曹爽也逐渐对司马懿手握重权开始不满。于是公元240年二月,司马懿辅政仅一个月后,曹爽就上奏朝廷,以司马懿功高盖世为名,请求升他为太傅。太傅一职虽在三公之上,但没有实权。在明升暗降了司马懿之后,曹爽又把他的几个兄弟都安插在重要的职位上,掌握了京城洛阳的军政大权。从此,曹爽开始大权在握,对司马懿也仅剩下了表面上的尊重,朝廷上的一切事务都由自己决断。不过,曹爽虽然费尽心机地夺取了司马懿的实权,但还是给他留了个持节都督各地军事的权力。大概他也知道在军事上自己是远不如司马懿的。

公元241年,沉寂多年的东吴分四路大军猛攻魏国。魏军经过苦战,将其中的三路击退,唯有樊城的朱然还在猛攻。过了许久,司马懿看到曹爽在应对军事上实在是太过无能,于是亲自出征讨伐。而朱然一听来的是司马太傅,连应战的勇气都没有,立即掉头就逃,但在三州口被魏军追上,于是狼狈地丢下一万多尸体和大量军用物资后逃回了东吴。

曹爽原本指望司马懿出师不利,甚至还期盼司马懿这个老东西(时年63岁)最好在行军途中就死去,但没想到他大获全胜而且还毫发无伤,心里虽不是滋味,但也无可奈何。第二年春,东吴大将诸葛恪再次侵犯淮南,司马懿再次请命出征。然而,曹爽却把司马懿的请战压了下来。可是,自己却应对无术,一直都解决不好这次的“侵略”,不得已只好让司马懿再次出征。曹爽原以为从洛阳到淮南,行程有两千多里,而且对手诸葛恪也不是等闲之辈,应该能给司马懿制造一点麻烦。哪知道诸葛恪一听说司马懿来了,也当即掉头就逃。就这样,司马懿两次出击东吴的大胜为整个朝野称颂,使无所作为的曹爽渐渐感到了压力。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手下人也给曹爽出了个馊主意:征讨西蜀。

蜀汉自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后,到此已经整整九年。九年中,蜀汉虽然也有些军事行动,但规模都很小,对魏国也谈不上什么威胁。曹爽觉得蜀国国力最弱,为给自己捞够对抗司马懿的政治资本,公元244年三月,曹爽带着十万大军杀气腾腾地攻向汉中。汉中的蜀汉守军不多,看到敌人浩浩****,大家都有点心慌,有人就提议放弃险要而把守城池,然后等待蜀中的援军。大将王平坚决反对,认为如果被敌人先占据险要,将是他们的心腹大患。于是,他立即派人先占据了兴势这一军事要地,左右扎营一百里以抗拒曹爽。蜀汉大将军费祎在蜀中,也积极准备救援。

司马懿看到曹爽如此胡闹,不禁摇头叹息。自曹爽发兵以来,就大肆征用民夫的骡马为自己运送粮草,但无奈西蜀道路崎岖,交通极为不便,以致于累死的、不小心掉到山崖里摔死的骡马不计其数,一路上骡马尸横遍野,民夫们纷纷抱头痛哭。曹爽虽有十万大军,却一无所获,眼睁睁地看着蜀汉援军不断开来。他的参军杨伟当即就劝曹爽收兵,曹爽看到这阵势,虽有退兵之心,但害怕自己这样灰溜溜地回到朝廷后,会被人耻笑,心里一直犹豫不决,下不了决心。最后随着形势的进一步恶化,营中大将纷纷劝他退兵回师,曹爽才觉得大事不妙,慌忙下令撤兵。然而为时矣晚,他的犹豫为蜀汉提供了充足的时间,退路已经被蜀汉的援兵切断。

曹爽一看如此也没有其他办法,只得凭借人多硬闯。经过一番苦战,曹爽损兵折将、丢盔弃甲,但总算仗着人多,窝窝囊囊地逃离了汉中。经此一战,曹魏损失惨重,就连关中一带都因民夫牲口的损失而元气大伤。曹爽本想效仿司马懿立些战功,没想到兴师动众后换来的却是朝野的一片嘲讽。

曹爽在军事上的无能,已经引起了朝堂上有些人的不满。但他依旧肆无忌惮,认为只要司马懿回家,自己是不用担心任何事的。再加上他为人一向骄奢无度,自己府上的食用比皇宫里的都要华贵,整天和何宴等人饮酒狂欢。各地有什么贡品,他也先过目后留下自己喜欢的,而把自己看不上的送入皇宫。曹爽的这些行为,连亲弟弟曹羲都看不下去了,几次劝诫,以至于声泪俱下。然而,无论是眼泪还是兄弟亲情都没能打动这个死到临头的曹爽,就连他原来的部下都对他彻底失望。

司马懿看到这种情况后,觉得机会就要到了。司马懿虽然被剥夺了实权在家赋闲养老,但他一直隐忍不发,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当他看到曹爽的行为已经天怒人怨,就开始着手布置。但他并没有忘记自己当时仍然处于劣势,于是表面上表示自己因年老病重,就快不久于人世了。而曹爽这伙人虽然排挤了司马懿,但对他还是有一丝的戒心,于是就让新上任的荆州刺史李胜以辞行和求教(司马懿曾在荆州镇守多年)为理由来探探底细。曹爽的这种把戏自然瞒不过司马懿的眼睛。于是,他故意做出了一副体弱多病的样子来招待这位客人。李胜见到司马懿躺在病**,连站立起来打个招呼的力气都没有,很是吃惊,忙说道:“天子隆恩,任命我司马懿像

为本州(李胜是荆州人,因此称荆州为本州)刺史,今日特地来向太傅您辞行。早就听说您身体有恙,但没想到病得这么厉害。”司马懿故意气喘吁吁地说道:“您屈就到并州,那里靠近匈奴,最近听说闹得比较厉害,一定要好好注意边防。等我死后,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就托付给您了。”李胜听到后一愣,并州?不对啊,就说道:“我是去本州,不是并州。”司马懿还是装作听不清的样子:“哦,您刚从并州回来?”李胜没办法,只好大声缓慢地说:“我是就任荆州刺史,不是并州。”司马懿这才听清,叹息道:“我年老耳聋,听不清楚了。您这是衣锦还乡啊,真是可喜可贺。希望到任后,能再立新功。”说完后,便示意口渴,旁边的侍女忙端来汤水。然而,司马懿才喝了几口,就弄得浑身都是。李胜看到这个样子后,自己反而尴尬起来,也不便打扰,说了几句客气话后就告辞离开了。回去后,他便将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曹爽,并肯定地说道:“太傅已经没有几天活头了,您不必担心。”听完李胜的这番话,曹爽认为把持朝政、为所欲为的最后障碍已经不存在了,从此更加肆无忌惮,不再对司马懿加以提防。

嘉平元年,即公元249年正月,丧失警惕、思想麻痹的曹爽兄弟陪同小皇帝曹芳前往拜谒高平陵,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便带领自己的亲信部队离开了都城。在家装病而暗中准备的司马懿立即抓住这个时机,发动了政变。他上奏郭太后免去曹爽兄弟的官职,夺了他们的兵权,然后亲率兵马屯兵于洛水浮桥,切断了曹爽的归路。同时还派人给魏帝曹芳送去了罢免曹爽的奏章。他还以洛水为誓,保证曹爽等人仅是给予免官绝不会加害他们。曹爽的谋士桓范却力劝曹爽迅速保护皇帝到许都下诏调兵,镇压司马懿的反叛。愚不可及又贪生怕死的曹爽此时早已没了主意,思考了一晚还是舍不得自己的身家性命和荣华富贵,于是索性就把刀往地上一扔,投降了。然而,这一次曹爽又上当了。当曹爽等人回到都城不久后,司马懿便以“背弃顾命,败乱国典,内则僭拟,外专戚权”的罪名,将曹爽兄弟及其党羽全部诛杀,并灭了他们三族。曹爽死后,朝堂之上再也没有能和司马懿相抗衡的人了,从此司马懿开始大权独揽。在平定了几次地方上的叛乱后,司马懿的地位更加稳固了。曹魏政权渐渐地转到了司马氏家族的手中。公元251年八月,司马懿在讨伐政敌王陵胜利归京后,就病死于洛阳,终年七十二岁。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继承了他的权位,继续控制着曹魏的政权,独专国政。没过几年,司马师也去世了。他死后,弟弟司马昭继承了父兄所开创的基业,继续控制着曹魏的政权。从前曹操有一次做梦,梦见三匹马同时在一个槽里吃草料,认为有姓马的人将夺取他的江山,一开始他认为是马腾、马超父子,在消灭了马氏势力后,以为自己可以高枕无忧了,但没想到最后自己的后代竟然应验了这个梦。从司马懿到司马师再到司马昭,父子三人一直控制着曹魏的政权,为后来西晋的建立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所以后人也把这段历史概括为“三马食槽”。

点 评

三国之中,曹魏的国力最强、疆域也最大,而且占据着当时中国最发达的黄河流域。虽然经过汉末的战乱,曹魏的经济水平遭到一定的削弱,但由于先天条件好,再加上曹操等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恢复也比较快。

可以说是同时抗衡着西蜀和东吴两个方向的夹攻。曹操一代雄才大略之主,开创了魏国基业,但没想到在自己死后,魏国政权不出三代就被司马氏所控制。当年在曹操身上发生的历史又发生在自己的后代身上,只不过正好相反。难道真是验证了因果报应之说?

相关链接

曹丕小传

曹丕(187—226年),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魏国君主,庙号世祖(魏世祖),谥号文皇帝(魏文帝),政治家、文学家。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为卞氏所生,在争夺继承权问题上处心积虑,战胜了文才更胜一筹的弟弟曹植,被立为王世子。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被立为太子。延康元年(220年),曹操死,曹丕继位为丞相、魏王,曾以不参加葬礼之罪逼弟弟曹植写下《七步诗》,险些将其杀害,又顺利夺下弟弟曹彰的兵权,坐稳了魏王之位。同年十月,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自立为帝。改国号魏,改元黄初,为魏国开国皇帝,也是三国中第一个称帝的君主。后来将都城由许昌(原许县)迁至洛阳。

曹丕坚持大权独揽,设立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

定令妇人不得干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他又建立并推行九品中正制,力图把用人权从士族地主手中收归朝廷。曹丕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巩固了魏国的统治地位。

刘备伐吴时,曹丕看出刘备要失败,但不听谋士贾诩、刘晔之言,偏要坐山观虎斗,事后又起兵伐吴,结果被徐盛火攻击败。回洛阳后,曹丕大病,临终前将曹叡托付给曹真、司马懿等人,终年四十岁。

曹丕爱好文学,并有相当的成就,曾写下《燕歌行》等中国较早的优秀七言诗。所著《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司马懿小传

司马懿(179—251年),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今河南温县招贤镇)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权臣。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晋宣帝。

司马懿是司马防次子,史书称他“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

当时的南阳太守杨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称,司马懿二十岁前,杨俊就见过他,并且说他绝非寻常之人。

曹操之前就听过司马懿的大名,并请他帮助自己,被拒绝。曹操成为丞相以后,强行使司马懿辅佐自己。司马懿在曹操手下任职,小心谨慎,勤勤恳恳。

此后,司马懿随曹操东征西战,后来单独带兵,并且取得了不小的战绩,是当时曹操手下一个比较重要的谋臣和将领。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朝野危惧,司马懿管理丧葬诸事,内外肃然。

同年,曹丕即魏王位,司马懿受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曹丕登上皇位后,任命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

黄初二年(221年),司马懿免去督军官职,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

黄初三年(222年)和黄初五年(224年),曹丕两次伐吴,都以司马懿镇守许昌,并改封司马懿为向乡侯。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去世。临终时,令司马懿与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为辅政大臣。明帝即位,改封司马懿为舞阳侯。

嘉平三年(251年)六月,司马懿病,同年八月,司马懿去世,享年七十二岁。同年九月,司马懿被葬于河阴,谥文贞,后改为文宣。晋武帝给司马懿上尊号为宣皇帝,称其陵墓为高原,庙号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