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政教合一的汉中张鲁

张鲁,字公祺,沛国丰县(今江苏丰县)人。张鲁的祖父张陵,于蜀地鹄鸣山中学道后,自造道书,创建教派,蛊惑百姓。因入张陵教的人都要出五斗米,所以世人把这一教派称为五斗米道,汉豪强则称他们为米贼。张陵死后,张鲁的父亲张衡继续传道;张衡死后,张鲁便成了五斗米道第三代系师(天师)。

张鲁的母亲也是个巫师,不知名姓,但根据史书上的记载,张鲁的母亲长得很美,她也利用自己的美貌以“鬼道”惑众,并经常出入于当时的益州牧刘焉家。张鲁母常在刘焉面前为自己的儿子说话,刘焉于是任用张鲁为督义司马,命他与别部司马张修一同带兵击汉中太守苏固。张修占领汉中杀苏固后,张鲁又杀张修,收编了张修的兵众。刘焉死后,刘璋被立为益州牧。张鲁不服刘璋调度,刘璋便怒杀张鲁的母亲及弟弟,张鲁自此割据汉中,与刘璋彻底决裂。

张鲁在汉中以“五斗米道”教化于民,建立起了政教合一的政权。

张鲁因袭张修教法后,自称“师君”。向他学道的人,初入教时称“鬼卒”,取得张鲁信任后,其中有才能的人则被提升为“祭酒”。“祭酒”

统有部众,领部众多的被称为“治头大祭酒”。在张鲁的汉中政权中,虽不置长吏,但祭酒实际上就是官吏。汉中地方政务,都以祭酒管理。汉中政权中不仅官吏任免具有宗教性,处理日常事务也同样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张鲁用五斗米教教规教导民众诚信不欺诈,人有病后多不求医,而令病人自述己过,好了说明心诚,死了说明罪孽深重。对犯法者则宽赦三次,如果三次以后再犯,才会加以惩处,而要是小错,不涉及法度,犯错的人修道路百步即可赎罪。另外,又依照《月令》,张鲁禁止在春夏两季万物生长之时进行屠杀,同时禁止酗酒。汉中政权最像慈善机构的一点是张鲁创立了义舍,在义舍内置米肉,供行路人量腹免费取食,同时宣称,取得过多,将得罪鬼神而患病。这种话虽然听起来可笑,但如果人们都相信的话,倒是确实可以避免贪欲,让义舍救助更多的人。

张鲁为政,以《道德经》为五斗米教的主要经典,为便于宣讲,于是为《道德经》作注,名《老子想尔注》。张鲁在《老子想尔注》一书中将“道”神格话,说其“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这样一来,玄之又玄的道,就成了有形体的太上老君,成为宗教所供奉的神,使五斗米教有了遵奉之主。张鲁又说“道精”,“分之与万物,万物精共一本”,臣民都必须“顺道意,知道真”,以“行诫守道”。这样一来,张鲁就把统治理念隐蔽在了宗教的外衣之下。随后,张三国·褐釉瓷铃状物鲁又进一步把人的行为与因果理论、长生不老联系到了一起,他说“生道之别体”,道人“但归志于道,唯愿长生”,“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只有“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才能不死成仙。而“治国之君,务修道德,忠臣辅佐,务在行道,道普德溢,太平至矣。吏民怀慕,则易治矣。悉如信道,皆仙寿矣”。同时张鲁反对**祀,明确指出“天之正法,不在祭餟祷祠”,对《河》《洛》纬书也予以否定,提出道徒“忠孝至诚感天”、通过修行自臻“仙寿”。这样看来,张鲁的五斗米教从根本上说就是在于治世,成仙与神仙都是他用来蛊惑民众的手段而已。这种思想虽然不很进步,但以当时的历史条件,对维护统治者的统治与教化民众、导人向善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东汉末年,豪强混战,社会动乱,正是张鲁的这些政策吸引了不少人逃到了相对安定的汉中地区。当时只从关西子午谷逃奔汉中的民众就有数万家。而又因为张鲁采取宽惠的统治政策,不像过去的汉族豪强那样对周边少数民族进行压榨剥削,所以巴夷少数民族首领杜濩、朴胡、袁约等人也都支持拥护张鲁。反过来看,五斗米教也借其政权的力量扩大了影响。

三国·辽阳公孙氏墓壁画·车骑图这种影响对我国道教的形成传播与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张鲁的政治主张决定了他只能以一个防守者的姿态割据一方,过于积极地扩张领土是与其教义相冲突的。曹操挟天子于许昌后,忙于中原地区与黄河以北的战事,虽把持着东汉政权,却无暇顾及汉中,遂封张鲁为镇夷中郎将,领汉宁太守。在这种情况下,张鲁统治巴、汉地区近三十年。

公元215年,曹操从赤壁的失败中恢复,此时的刘备又占领了益州,汉中的战略地位便突显出来。曹操便于这一年,亲率十万大军西征汉中。张鲁听说曹操来攻,根本无心应战,主张投降,而张鲁的弟弟张卫则不同意,率数万人马至阳平关坚守。起初,董昭对曹操说:“张鲁容易攻取,阳平城下的南北山相距很远,阳平城不易守住。”于是曹操发兵。等曹操到了阳平,才发现实际情况与董昭所说不同。曹操感叹说:“和他人商量,很少能合乎我的心意。”结果曹操久攻阳平山难克,伤亡甚重,就令攻阳平关山的士兵退回,打算撤兵。不想曹操的前军并没有收到撤退的消息,撤兵前一天的夜晚,稀里糊涂地杀入了山上的张卫军营中,将这一军屯的张鲁军击溃了。这样一来,战局发生了变化,在众将的建议下,曹操再次下令攻击阳平关。而在张卫与曹军于阳平对战的时候,张鲁却早已逃到了巴中,曹操军再次发起进攻后,张卫遂大败。曹操军进汉中,张鲁在巴中粮尽,至此投降。

张鲁降曹后,曹操也看到了张鲁在宗教中的作用,因而拜张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邑万户。张鲁五子也都被封侯,并为儿子曹彭祖娶张鲁女儿,与张鲁联姻。张鲁死后,谥原侯,葬于邺城东,即今河北临漳。另外,在张鲁投降后,大量五斗米教徒众北迁,五斗米教的势力从而发展到了北方和中原地区。

点 评

在五代十国时期,有人说:“兵肥马壮者为王。”此话颇有点“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意思。不错,武力是决定一个政权能否存在的必要条件,但若想在乱世中清平海内,就不能只靠武力,还要考虑众多政治因素与整体战略。在大动**的三国时期,可谓人才济济,但不同的人才,适合不同的社会环境,能扫平乱世的人必须具有非常的才干。

袁绍与袁术兄弟两人,本具有平定乱世的势力,可两人又都有野心,动乱一起,兄弟之间首先反目。袁绍身为反董盟主,却向自己的弟弟下黑手,攻击鲁阳,令孙坚无法进攻董卓,这种行为怎么能不让人寒心呢?而后袁术又迅速称帝,德未立,天下未得三分之二,局势还一片混乱,就开始倒行逆施,最后落个众叛亲离,暴毙而终,也是咎由自取。所以袁氏兄弟虽出身四世三公,但终不能成事。

刘焉出身皇亲,不想辅助天子,重振汉室,却找了巴蜀这么个地方当土皇帝,既不能立名于天下,也不能贤达于名士,好在过早暴毙,否则恐怕也会遗臭万年。而刘璋的才能若为一刺史,则安分守己,无大功也终不至于有大过。可偏偏因为他的身份而被推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之上。他确实没有力挽狂澜的本事,知其不足,而能退位让贤是他最明智的地方。

刘表与刘焉同为皇亲,他的才干显然与刘焉各有长短。在名望与能力上,刘表都不弱。古往今来,有能力独骑一人平定一方骚乱的能臣屈指可数,但无论是野心,还是能力,刘表都显然并不适合当时的乱世。曹操、袁绍相争时,他观望天下,按兵不动,就足以说明他的志向,所以曹操说他是“自守之贼”是恰当的。既然无心天下,那么刘表家在荆州不过两代就降曹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至于张鲁,本身就是一个乘势而起的老道,他这样的人就更无心争夺天下了。他也清楚自己的状况,在汉中三十年,能让汉中人民安居乐业,这也是他的功绩,其后世能享尽荣禄,也在于此。

而曹操、刘备、孙权三人,都是盖世人杰。他们都能据一方水土,得士民之心,于政治上,在内发展生产,在外灵活外交;于军事上,或以攻为守,或以守为攻,巧妙结合,如此一来,势均力敌,天下也就很难不成为三足鼎立了。至于谁能问鼎,最后就看谁能坚持的长久了。刘备的后人与孙权的后人,一个昏庸,一个残暴,都不是有所作为之人。曹氏江山后来被司马氏所取代,而也正是这种带有血色的改朝换代,让中原政权的统治比其他两地清明了一些,使西晋一统天下有了可能。

相关链接

袁绍小传

袁绍(153—202年),字本初,是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人。袁绍出身于名门大族,家族从曾祖父起四代中有五人位居三公。袁绍从年少时就能结交贫穷的士人,因此知名当世。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合谋诛除宦官,不幸事情败露,何进被杀,后来袁绍率军杀尽了宦官。等到董卓专权,袁绍因政见与董卓相左,于是逃奔到冀州,董卓不得以封他为渤海太守。初平元年(190年),关东各州郡牧守联合起兵以讨伐董卓,袁绍因威望颇高而被推选为盟主,自号车骑将军。董卓不久便被杀。关东军内部则开始互相兼并。袁绍夺取冀州牧韩馥的地盘,自领冀州牧,此后不久又夺得青州、并州。建安四年(199年),袁绍消灭了幽州公孙瓒。至此袁绍已占据了黄河下游的四个州的领土,手下有数十万军队,成为中国当时最大的军阀势力。同年,袁绍准备向曹操发起进攻,直捣许都,把汉帝劫获在自己手中,这样让自己在政治上占据有利地位。其手下监军沮授、谋士田丰都劝袁绍先进驻黎阳,以据守黄河,以逸待劳,然后派遣精锐骑兵不停地骚扰曹军,这样不出三年就可击败曹操。然而以郭图、审配为代表的一部分将领凭借自己兵多将广,则主张迅速决战。

袁绍采纳了后者的意见,于建安五年(200年)发布讨伐曹操的檄文,亲率十万大军进军黎阳。同年与曹操决战于官渡,结果大败,主力被歼灭了七万多,只与其长子袁谭带着八百多骑兵逃回河北。两年后,袁绍因忧愤而病死,不久诸子也败灭,所占据的领土全部被曹操所兼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