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斗新君机关算尽

正所谓盛极而衰,家庭、事业双得意的和珅,随着乾隆退位当太上皇,也不可避免地开始走下坡路了。

乾隆一生可谓志得意满、风光无限,他登基时曾立下一个誓言,宣称他最多做60年皇帝,因为他自幼崇拜的祖父康熙皇帝在位61年,乾隆想借此表达对康熙的尊敬。其实,乾隆立下誓言时也没想到自己能够如此长寿,但天子理应一言九鼎,眼看自己马上就要做满60年皇帝,践行诺言的时刻即将到来。

乾隆共有17个儿子,年长的几个儿子已经去世,所以只能从剩下的几个小儿子中挑选继承人:最小的儿子永璘顽劣不堪,不必考虑;十一皇子永瑆才华出众,但他嗜酒纵欲,生活腐化,不堪为帝;八皇子永璇才能平庸,不堪大用;十二皇子永璂聪慧,但英年早逝;只有十五皇子永琰聪明仁孝、笃厚干练,可以继承大统。

乾隆六十年 (1795年)九月一日,乾隆召和珅、阿桂等几名朝廷重臣入宫,对他们说:“朕已在位60年,毕生之愿足矣,今当昭告天下,册立新君。卿等以为朕的皇子之中,谁可为君?”

和珅忙奏道:“皇上万寿无疆,何必急着退位,臣等愿侍奉陛下到千秋万岁。”

乾隆摇摇头说:“朕知道你的忠心,但朕退位这件事60年前就已经定下来了,朕贵为天子,岂能自食其言?”

阿桂进言道:“如果皇上执意退位,臣以为十五皇子永琰睿智贤明,堪承大统。”

和珅马上表示反对: “臣不同意阿桂大人的意见,所谓 ‘王者无情’,十五皇子永琰虽然精明干练,但做事优柔寡断,更重要的是,永琰过于老实敦厚,这样的人不适合当皇帝。”

阿桂针锋相对地说:“和大人所言谬矣,正因为十五皇子永琰老实敦厚,所以才更适合做皇帝。时值太平盛世,做一个太平天子,最重要的就是要老实敦厚,只有这样的皇帝才会爱民如子,并得到天下百姓的爱戴。”

乾隆点头表示同意:“阿桂所言与朕之意暗合,和珅你就不要再说了,朕意已决,即日起,十五皇子永琰就是太子了。朕决定于十二月底举行禅让大典,将皇位正式传给十五皇子永琰。”

九月三日,乾隆发布上谕说:“朕寅绍丕基,抚绥方夏,践阼之初,即焚香默祷上天,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当传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纪元六十一载之数,其时亦未计及寿登八旬有六也。自临御以来,仰荷昊苍垂佑,列圣贻庥,寰海昇平,重熙累洽,御宇之年,庆周甲子。……兹天恩申锡,竟获周甲纪元,寿跻八旬开五,精神康健,不至倦勤。天下臣民以及蒙古王公、外藩属国,实皆不愿朕即归政。但天听维聪,朕志先定,难以勉顺群情!……立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为皇太子,用昭付托!”

在这篇详细、冗长的上谕中,乾隆回顾了自己当皇帝以来的成绩,说明了自己禅位的来龙去脉,同时也表明了他当太上皇后,实权依旧得掌握在他手中的愿望。

乾隆退位是大势所趋,和珅也知道不可阻挡,但他心里还是觉得空落落的,20多年来,他一直陪伴乾隆左右,两人的关系早已超出君臣之义。由于年龄上的差距,和珅很多时候是把乾隆当作父亲来侍奉的,乾隆自然也能体会到和珅在自己身上倾注的情感。即使和珅贪赃枉法,乾隆也经常包庇纵容他。人心都是肉长的,王者也并非无情,自谓英明的乾隆早就知道和珅是个大贪官,但无论如何和珅不能由自己处死,他们之间的感情太深厚了,所以乾隆始终对和珅网开一面。也许乾隆是有心将和珅这个烫手的山芋扔给嘉庆,让嘉庆借惩治和珅在朝中树立威信。总之,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明君乾隆与大贪官和珅多年相安无事,不仅如此,乾隆还不停地给和珅升官。

随着禅让大典的临近,和珅心里五味杂陈。他知道,新皇帝上台后,自己很可能失势或倒台。在这一心理的驱使下,他启奏乾隆说:“自从皇上准备退位以来,臣没有一天不是寝食难安。臣舍不得皇上呀!皇上经常自比尧舜,据说尧在位70年,舜在位90年,如今皇上身强体健,再做几十年皇帝也未尝不可,何必拘泥于60年前的一句话呢?”

乾隆见和珅说得至情至理、涕泪横流,喟然叹道:“尧舜到底享国多少年是不可考的事情,朕不敢奢望能活到百年。好了,朕退位这件事已然昭告天下,你以后就不要再规劝朕了。”

和珅知道事情已无回转的余地,只得退一步说:“太子永琰毫无执政经验,臣建议皇上让位不让权。等太子具备君临天下的能力后,皇上再将皇权彻底授予他。”

这话正合乾隆心意,他点头道:“爱卿说的有道理,太子登基后,朕当退居幕后训政。”

和珅不由心中暗喜:“诚如此,国家幸甚!社稷幸甚!”

乾隆又安慰和珅说:“爱卿放心,只要朕还活着,谁也别想撼动你在朝中的地位。”

尽管有了乾隆的口头承诺,和珅心里还是觉得不踏实,他思来想去,决定试探一下太子永琰对自己的态度。他从自家的藏宝阁中取了一件价值连城的玉如意,准备送给永琰。他来到永琰的府邸后,恭喜道:“再过几个月,太子您就要君临天下了,微臣特来贺喜。”

永琰一向厌恶和珅阿谀奉承的嘴脸,但他知道现在还不能得罪和珅,自己刚刚当上太子,废与立都是父皇一句话的事,而和珅与父皇关系密切,还得防着他在父皇面前说自己的坏话。因此,他强压内心的怒火,笑着说:“我登基以后还要多多仰仗和大人辅佐呀。”

和珅笑着取出玉如意说:“太子即将成为天子,臣无以为贺,今有玉如意献给太子,不成敬意。”

永琰推让道:“这个玉如意,和大人还是自己留着吧!我对这玩意不感兴趣。”

和珅好心送礼却吃了闭门羹,这使他感到太子永琰跟自己根本不可能成为一路人。所幸乾隆同意暂时让位不让权,只要乾隆健在,量永琰即位后也不敢随便清洗旧臣。想到这里,和珅心中稍微安定了一些。

在中国古代的皇位禅让中,很多禅让者都是被逼无奈。三国时期,汉献帝禅位于曹丕;宋朝时,赵匡胤逼迫周后主让位;唐朝时,李世民发动宫廷政变杀死自己的兄弟,李渊被逼无奈做了太上皇……往事历历在目,但乾隆的禅让与历史上的其他禅让不同,因为没有人逼他禅让,是他自己坚持要让出皇位的。60年来,皇权一直牢牢地掌握在他手里,只要他还活着,不管他是皇帝还是太上皇,大清的天下还是由他掌管。康熙开创了大清盛世,雍正进一步夯实了它,乾隆则将大清盛世推向了辉煌的顶点——盛极而衰,嘉庆执掌的大清王朝则无可避免地走向衰败。

禅让大典当天,太子永琰缓缓登上受禅台,乾隆将玉玺交到永琰手里。就在这时,难得一见的日食出现了,刹那间,太阳被阴云吞噬,刚刚还是艳阳高照,转眼之间就变得天昏地暗,参加受禅仪式的文武大臣皆大惊失色。和珅大呼道:“皇权至高无上,如今皇上大仁大义,将皇位让给太子,就连上天也感动了。”

几分钟后,阴云退去,太阳慢慢露出了脸,惊慌失措的乾隆和太子永琰终于回过神来,受禅大典照常举行。太子永琰接过玉玺后正式即位,文武百官山呼万岁。乾隆坐在受禅台上神情肃穆,和珅带头高呼道:“太上皇万岁!”文武百官不敢不从,也只好跟着高呼:“太上皇万岁!”乾隆向台下挥手示意安静,受禅台下顿时鸦雀无声。乾隆随即宣布:“朕今日将皇位禅让给太子永琰,希望诸位大臣能好生辅佐他。朕虽然逊位,但鉴于太子尚无治国理政之经验,所以朕决定从今日起实行太上皇训政制度,朝中大事朕仍将继续过问。”群臣闻言皆高呼:“太上皇英明,皇上睿智,大清必然绵延万代。”

禅让大典结束后,清王朝正式进入嘉庆时期。清朝的历代皇帝都住在养心殿,这是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乾隆早在禅让前一年就下令修缮宁寿宫,准备退位后搬出养心殿,迁入宁寿宫居住。可是,现在皇位已经禅让,乾隆仍赖在养心殿不走,嘉庆对此敢怒而不敢言。乾隆可能也觉得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于是语重心长地对嘉庆说:“朕在养心殿住了60年,对这里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感。朕担心贸然搬到宁寿宫去住会睡不着觉,朕的心情希望你能够理解。”

既然乾隆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嘉庆只好宽慰乾隆说:“儿臣知道父皇眷恋此处,父皇就一直住在这里吧,反正儿臣住哪里都一样。”

嘉庆继位后,将自己之前的太子妃加封为皇后。按理皇后应该住在坤宁宫,可现在乾隆赖在养心殿不走,如果嘉庆的皇后搬入坤宁宫居住,岂不是闹出了笑话?按照惯例,养心殿和坤宁宫分别是皇上和皇后居住的地方。文武百官对乾隆的行为颇为不满,和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天,他鼓起勇气对乾隆说:“太上皇,现在朝中大臣多有非议太上皇者,他们说太上皇既然已经退位,就应该搬出养心殿。特别是皇上册封皇后之后,很多大臣都为皇上和皇后鸣不平。”

乾隆闻言不禁勃然大怒:“天下乃是朕的天下,朕现在虽然退居太上皇,但朕想住在哪里,就住在哪里!爱卿,你帮朕想个办法解决这件事。”

和珅沉思片刻,出主意道:“臣建议太上皇以坤宁宫破旧需要修缮为名将坤宁宫拆除,然后命工匠慢慢修缮。此为缓兵之计,可绝天下人之谤。”

乾隆大喜:“这个办法好,就这么办吧。”

就这样,嘉庆的皇后由于乾隆的缘故迟迟未能搬入坤宁宫居住,如此等了一年后,她居然病死了。嘉庆为此非常伤心。乾隆此时已经80多岁,对于丧事非常敏感。和珅对乾隆的心思可谓了如指掌,他对乾隆说:“皇后去世是一件晦气的事情,太上皇可下一道敕令,命令皇上不要把皇后的丧事办得过于隆重。”乾隆便让和珅去找嘉庆谈一谈,让他丧事从简。

和珅奉了太上皇的旨意,找到嘉庆,对他说:“现在太上皇如一盏摇曳的孤灯,时日无多了,对丧事特别敏感。如今皇后不幸去世,太上皇希望皇上能够考虑太上皇的感受。”嘉庆苦笑道:“朕明白,皇后的丧事,朕不会大操大办的,一切从简。”

为了照顾乾隆的心情,嘉庆命令宫中人等一律不必穿丧服,所有的丧葬仪式都要避开乾隆居住的养心殿。乾隆对嘉庆的仁孝非常满意,感觉自己选对了继承人。

为了庆祝新君即位,乾隆命令和珅筹办千叟宴。这是因为中国自古有 “仁者寿”一说,试想一下,近千名白发苍苍的老者齐聚一堂,同庆同乐,既可以看出乾隆归政禅位、年高德劭,又可以表明在乾隆统治的60年中,四海升平,百姓都得以长寿。

乾隆七十大寿时,和珅曾经为乾隆筹备过一次千叟宴,这次乾隆再次下令筹备千叟宴,和珅已是驾轻就熟。上次举办千叟宴时,效果其实不是很好,因为当时数九寒天,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千个老人坐在大殿里吃饭,干冷难耐,多少有些受罪。

和珅是个聪明人,他吸取上一次千叟宴的经验教训,制定了一个比较适应当时实际情况的计划。

正月时节,正是北京城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时候,如何在皇宫中取暖无疑是一个大问题。和珅别出心裁,调来1500多个火锅,决定举行火锅宴。这一设想实在是妙不可言,不但可以保证殿内的温度,而且燃烧的煤炭、沸腾的浓汤都能很好地烘托喜庆气氛。

正月初四,在和珅的安排下,千叟宴如期在宁寿宫皇极殿举行,全国数千老人齐聚一堂。

千叟宴举办当天,乾隆和嘉庆接见了前来庆祝的老人们。这次举办千叟宴的目的是为了庆祝嘉庆继位,按说主角应该是嘉庆才对。但和珅却不这样认为,他在千叟宴上对乾隆说:“这次来的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老人,皇上尚且年轻,怎么能让一个年轻人充当老人宴会的主角呢?”乾隆认为和珅说得在理,于是临时决定 “越俎代庖”。嘉庆作为皇上,不得不跟在乾隆后面打转,心里很不是滋味。

由于处处受到乾隆的掣肘,嘉庆深感自己这个皇帝做得名不副实。宫外虽然是嘉庆元年,但在宫里却是乾隆六十一年,乾隆仍然死死抓住皇权不肯放手。对和珅来说,他依然和以往一样,凡是他经手的朝廷事务一律先禀告乾隆,然后再报告嘉庆。嘉庆深知其中况味,一直韬光养晦,隐忍不发。

当时,不管是在军机处还是其他事务上,福长安都是和珅的忠实追随者。乾隆禅位后,和珅依然唯太上皇之命是从,这不免让福长安感到忧心忡忡。一天,福长安将和珅请到自己府上,意味深长地说:“现在太上皇已经将皇位禅让给皇上了,我们以后办事应该更多地向皇上这边倾斜,否则,一旦太上皇驾崩,我们在朝中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

和珅说:“我并非不想讨好当今皇上,他还是太子的时候,我就给他送过玉如意,可他坚决拒绝了我的好意。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与他难以成为一路人。”

福长安闻言惊恐万状:“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大事不妙了。太上皇一旦驾崩,你我前途堪忧。”

和珅不以为然地笑道:“事情并没有你想的那么悲观,太上皇虽然年迈,但身体依然健康。我们应该抓住太上皇在世的时间把朝廷各个部门的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人手里。届时,即便太上皇驾鹤西去,皇上也已经被我们架空,又能奈我何?”

福长安不确定地说:“难道你想学鳌拜不成?”

和珅面露凶狠之色: “现实所迫,不得不如此,我们必须想办法自保。”

福长安沮丧地说:“话虽如此,要想架空皇帝,谈何容易啊!”

和珅对此倒颇有信心:“自古以来,权臣执柄,皇帝成为傀儡的例子并不少,我们索性也博一回,总比坐以待毙要强。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福长安也下了决心,说:“好吧,我愿追随你一条道走到黑。”

就在这时,和珅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白莲教起义,使他得以在军中大量安插亲信,排除异己,巩固自己的权力。

乾隆后期,官员贪污腐化,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很多小地主破产,大量的土地集中到了官僚手中。与此同时,人口却迅速增长,数以万计的无地农民流离失所,只能外出谋生。川楚地区有大量的荒地和原始森林,自古以来就是流民的聚集之所。嘉庆元年 (1796年),四川、陕西、湖北、河南四省交界地区聚集了上百万无家可归的流民,在这里艰难谋生。

与朝廷无视流民的冷漠态度不同,白莲教的领导人敏锐地觉察到了机会。白莲教在当时是一个秘密宗教组织,向教民宣传普世思想,倡导教民之间 “有患相救,有难相死”。所有教民一律平等,教中所获钱财悉以均分。白莲教了解到川楚一带流民生活困苦不堪的情况后,决定不遗余力地向那里的流民宣传白莲教教义,并伺机鼓动流民团结起来反抗清廷。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就在清朝官员们纸醉金迷的时候,川楚地区的流民在白莲教的蛊惑下揭竿而起,声势越来越大。消息传到北京,乾隆和嘉庆大惊,立即下令调集全国的军队进行镇压。

这时,和珅推荐苏凌阿做了大学士,又奏请太上皇、皇上免去宜绵的军机章京职位,封为大将军,奔赴前线。这样一来,一帮统兵剿匪的大员,转眼间都成了和珅的党羽。这样的军队当然没什么战斗力,所以,当乾隆要撤去几个前方战将时,和珅也不反对,因为换来换去都是自己人,谁上都一样;况且他还可借此机会向乾隆表忠心,何乐而不为呢?不过,白莲教是一定要镇压的,否则朝廷都要被他们一锅端了。所以,和珅根据前线发回来的情报,虽然对上报喜不报忧,对下却要求他们穷心竭力,全力对付白莲教。

此外,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和珅还与其党羽上下勾连,借机牟取私利。

当时,透过川楚起义的战火,和珅看到了无限的商机。他对管家刘全说:“现在四川、陕西、河南、湖北一带都在打仗,那里的很多地主纷纷低价卖地,你多带些人去那里低价收购土地。将来流民叛乱被镇压下去后,这些土地就值钱了,利润将非常可观。”刘全听了佩服不已,赞道:“老爷真是高明啊!”很快,刘全亲赴起义地区收购土地,那里的地主看见白莲教起义声势浩大,都吓破了胆,纷纷低价出售土地。刘全按照和珅的吩咐,在川楚地区收购了大量土地,只等将来起义平息后倒卖出去大赚一笔。

白莲教起义的战火在湖北燃烧起来以后,湖广地区官员督军镇压,不料连吃败仗。湖北地区高官给朝廷上了一道奏章,要求派兵增援。奏章到了军机处后,和珅先看了一遍,发现这位官员在奏章中把嘉庆放在前面,太上皇放在后面,便借机弹劾:“如今在朝廷上虽然嘉庆是皇帝,但朝廷明文规定由太上皇乾隆训政,此人本末倒置,竟然把皇上放在太上皇的前面,实属对太上皇的大不敬。朝廷应该严惩,以儆效尤。”

和珅这番话戳到了乾隆的痛处,于是下旨将这位官员免职下狱。嘉庆认为太上皇这是小题大做,和珅则属于吹毛求疵。他暗暗发誓,将来太上皇驾崩后一定要好好跟和珅算账。

白莲教掀起的战火越烧越旺,前线的奏折不断传至北京,乾隆事必躬亲,坚持亲自批阅奏章。和珅与嘉庆在乾隆左右侍奉,嘉庆劝道:“儿臣也不是小孩子了,父皇何必如此辛劳,不如让儿臣替父皇分担一下吧。”乾隆执意不肯:“川楚剿匪非同小可,全部交给你处理,朕放心不下。”说着说着,乾隆手中的笔竟有些不听使唤,无意间写错了好几个字。乾隆叹道:“不服老不行呀!朕现在连笔都拿不稳了。”和珅赶紧说:“既然写错了,不如撕掉重写。”随即很自然地将乾隆写错的诏书撕掉。

乾隆对和珅的这种随意举动早就习惯了,但侍立一旁的嘉庆却有些怒不可遏,在他看来,和珅的做法属于大逆不道,太上皇写的东西怎么可以随便撕掉呢?和珅见嘉庆面带愠色,遂开玩笑道:“我看皇上不太开心,是不是为白莲教造反的事情忧心?”嘉庆见和珅得了便宜还卖乖,遂沉默不语。

本欲退位后适当放权、颐养天年的乾隆,万万没想到半路会杀出个程咬金,白莲教起义令他心烦不已。某日,和珅见驾,只见乾隆坐在地上,双目紧闭,嘉庆侍立一侧。和珅向乾隆请安,乾隆也不回答,只是口中念念有词。良久,乾隆突然大叫道:“那人叫什么名字?”嘉庆不知乾隆是何意,和珅反应灵敏,顺口答道:“徐天德,苟文明。”乾隆听了,不再言语。

和珅与嘉庆退出后,嘉庆很好奇和珅刚才的举动,问道:“徐天德和苟文明是白莲教叛军首领,你刚才在太上皇面前说出他们的名字是什么意思啊?”和珅笑道:“皇上有所不知,太上皇刚才正在念一种喇嘛教咒语,这种咒语非常灵验,据说凡被诅咒之人,三年之内必然会死于非命。太上皇日日为白莲教的事情担心,他刚才肯定是想给白莲教的首领下咒语,所以我就趁势说出了徐天德和苟文明的名字。”嘉庆恍然大悟,说:“原来如此,难道你也会念那种喇嘛教咒语?”和珅笑而不语。

为了及时掌握嘉庆的一举一动,和珅准备在嘉庆身边安插一个自己信得过的眼线,他向乾隆建议说:“内阁学士吴省兰才学兼优,可让他随侍皇上左右,帮助皇上处理公务。”乾隆准奏。

吴省兰是和珅的老师,也是和珅的心腹,和珅将他安插到嘉庆身边,目的不言而喻。乾隆并非不知和珅的用意,只是他此时揽权之心甚重,反正和珅忠于自己,让和珅监视嘉庆对自己也是有利的。而嘉庆在朝中本来就较为孤立,现在身边又多了个太上皇与和珅的耳目,心中忧愤不已。

由于在朝中总是孤掌难鸣,时间一长,嘉庆有些耐不住寂寞了,他一时冲动,下旨给军机处,要求军机处代为传旨,将两广总督朱珪召回北京任内阁大学士。

福长安在军机处值班,得知这一消息后迅速禀告和珅。和珅说:“朱珪原来做过皇上的老师,皇上这是想明目张胆地夺权呀!”

福长安充满疑虑地说:“和大人的意思是?”和珅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康熙朝时,诸皇子争宠,多有私自结交外臣者。康熙皇帝曾为此数度废立太子,如今太上皇虽然老迈,但依然雄心不死,他最怕的就是自己的权力被架空。我意已决,此事大有可为。”

随后,和珅跑到乾隆那里说:“皇上下旨召他的老师朱珪回京任内阁大学士,不知太上皇可知道此事?”乾隆说:“没听永琰说过这件事啊!”和珅挑拨道:“朱珪曾是皇上的老师,他们两人关系密切。如今皇上宣召朱珪回京任职,朱珪早年在朝中党羽众多,他回京后,太上皇有被架空的危险。更重要的是,如此重大的人事调动,皇上事前竟然没有跟太上皇提过,太上皇不可不察啊!”

乾隆被和珅的话给激怒了,遂宣嘉庆问罪。嘉庆来到乾隆面前后,乾隆质问道:“律例规定,皇子不准私交外臣,你难道不知道吗?朕听说你私自下旨召朱珪回京,是何居心啊?”嘉庆惶恐地说:“儿臣知罪,朱珪是儿臣的老师,儿臣将其从南方调回北京,是想让他回来替父皇分忧,别无他意。”

乾隆说:“朕认为朱珪暂时就不用回来了,你收回成命吧。”嘉庆顺从地说:“既然父皇不悦,儿臣遵旨!”乾隆继续训斥道:“你现在虽然是皇帝,但朕还活着,朕一天不死,就要训政一天。你只应在朕的训政之下施政。朝廷大事,特别是重大的官员调任,朕不点头,你不可擅自做主。”嘉庆悻悻而退。

这次未能彻底扳倒嘉庆,和珅感到很遗憾。从此,嘉庆对和珅更加恨之入骨。

嘉庆二年 (1797年),首席军机大臣阿桂病笃,乾隆亲临探视,阿桂说:“臣今年81岁了,一生南征北战,东讨西伐,颇不负大丈夫平生之志也!”乾隆说:“朕这里有一条活佛念过经的陀罗经被,据说可以让人起死回生,你把它盖上,希望你能早日痊愈。西南地区白莲教造反,朕还等你病好了为朕剿除逆贼呢。”说罢,将陀罗经被盖在阿桂身上。阿桂感动不已,说:“太上皇对臣有知遇之恩,臣虽死不能报万一也。”乾隆安慰道:“朕比你还大几岁呢,朕都不言死,你着什么急呀,朕相信你一定会好起来的。”阿桂说:“古有廉颇、黄忠、赵云、张郃,此四人皆不服老。今臣虽有古人之志,但终究难逃一死。若有余恩未报太上皇,愿俟之来世。”

从某种层面上来讲,乾隆与阿桂的关系比乾隆与和珅的关系更为密切——他们两人年龄差不多,乾隆做了60年皇帝,阿桂做了60年乾隆朝的大臣,二人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如今阿桂病重,旦夕难保,乾隆不禁感慨万千!

听说阿桂病重,军机大臣王杰和董诰也前来探病。阿桂对他们说:“我眼看就要死了,我死之后,你们好生把持军机处,切莫让和珅一手遮天。”王杰担忧地说:“大人一走,未来首席军机大臣的位置必然是和珅的,我等恐怕难以与其相抗衡。”董诰也说:“和珅深得太上皇信任,满朝之中唯有大人可与其抗衡,一旦大人有个不测,和珅在朝中就再没有让他忌惮的对手了,未来的前景黯淡无光呀!”阿桂倒没有这么灰心丧气,他说:“我料皇上离亲政的日子不会太远了,你二人务必要等待时机。”王杰与董诰满口答应下来,与阿桂洒泪而别。数日后,阿桂病逝,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阿桂去世后,乾隆果然任命和珅为首席军机大臣。福长安与和珅一起掌控军机处。王杰因厌恶和珅,不想在和珅手下工作,遂辞职回乡去了;董诰则奉行隐忍政策,对和珅阳奉阴违。和珅与福长安密谋要把董诰驱逐出军机处,恰巧董诰的母亲去世,董诰不得不回老家居丧守孝,军机处从此成为和珅的天下。此后,和珅利用军机处对全国进行政治布局,很多地方官员纷纷投入他的麾下。对于白莲教起义,和珅对乾隆报喜不报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起义军的气焰。董诰和王杰离开军机处后,嘉庆不放心和珅,经常亲自去军机处查看奏折。

由于继位以来一直饱受乾隆与和珅的压制,几年儿皇帝做下来,嘉庆自己也觉得窝囊,为了进一步凸显自己大清皇帝的地位,树立自己在军中的威信,他下旨举行秋季阅兵。和珅知道嘉庆准备举行阅兵仪式后,非常气愤,再次上表乾隆。乾隆将嘉庆叫到养心殿训斥道:“如今西南地区叛乱不断,值此国家危难之际,你阅哪门子兵?”嘉庆无言而退。

和珅的做法激起了不少朝臣的愤怒,两广总督朱珪上表弹劾和珅贪污腐败。嘉庆出乎意料地下旨为和珅辩白:“首席军机大臣和珅乃国之忠臣,朱珪不明所以便含沙射影诽谤朝廷忠臣,朕决定将朱珪贬为安徽巡抚。”

福长安迷惑不解地问和珅: “皇上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啊?”和珅笑道:“这是朱珪和嘉庆唱的一曲双簧,为的是让朱珪离北京近一些,万一朝中有变,也好策应。”福长安着急地说:“看来皇上已经在密谋对付我们了,怎么办呢?”和珅说:“当务之急是要把军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特别是京城卫戍部队的指挥权。”

次日,和珅便上表乾隆,请求将九门提督的职位授予自己,乾隆答应了和珅的请求。和珅兼任九门提督后,基本上掌握了京城的军权,嘉庆对此愈加不安。

控制军权之后,和珅又与嘉庆争夺选官权,他说:“太上皇、皇上,值此皇上亲政之际,正应肃整吏治,以彰太上皇、皇上的恩威,张国法,明纲纪,故考察文武官吏之事甚为重要。臣以为,此等重大事宜应悉归内阁与军机处署理,吏部辅助参考,以杜绝徇私舞弊。”

真若如此,和珅就能完全控制官吏的任命与选择,嘉庆怎会不明白和珅的心思?他说:“依祖法,考察官吏由吏部考功司主持,大学士同察,朕以为吏部熟悉各级官吏,吏部尚书刘墉清正廉明,天下共知,且有大学士同察,太上皇鉴察,朕以为此等大事依祖法仍交吏部、都察院处理为好。”

这番话说得在情在理,和珅也挑不出任何毛病,可是嘉庆却忘了乾隆,他触动了乾隆最敏感的神经,乾隆最怕的就是嘉庆自作主张。因此,乾隆不愠不火地说道:“此事交王公大臣、内阁、军机处再议。”

和珅马上明白了乾隆的意思,待嘉庆悻悻而走后,和珅说:“太上皇,皇上是要掌握选调天下重官之权,示恩于刘墉。如此,天下的官吏尽入皇上案前了。”乾隆受此刺激,遂颁旨调刘墉为工部尚书,福长安为吏部尚书。和珅趁机推荐纪晓岚为礼部尚书,正好在乾隆面前显示自己的正直无私。

就这样,考核官吏的权力由祖法所定的吏部转到了内阁和军机处,吏部仅仅提供考选材料,官员考选的权力被和珅牢牢抓住,乾隆也丝毫没有感到大权旁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