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肃威刑甘肃反腐

在和珅日益得到乾隆宠信,风光无限之时,危机也悄悄地潜伏着。

乾隆四十六年 (1781年),西北循化地区由于回教新旧教派之争,爆发了苏四十三起义。

甘肃是回族的聚居地之一。乾隆年间,甘肃安定 (今甘肃定西市安定区)回民马明心创立新教,反抗门宦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这引起了旧教门宦地主的仇视,新老教派间多次发生争斗。而清廷则站在旧教门宦地主一边,于是,教派斗争开始转化为反抗清朝的武装起义。

苏四十三起义也是甘肃官员长期激化教派矛盾造成的。苏四十三起事之初并非与清廷对着干,主要还是与旧教相争,直到甘肃布政使王廷赞插手。

王廷赞原任宁夏道台,甘肃省原布政使王亶望升任浙江巡抚后,王廷赞接任甘肃布政使,时逢苏四十三起义,王廷赞觉得自己立功的时候到了。

苏四十三一开始起事,王廷赞就派人把新教的教主马明心抓到兰州。这步棋走得并不高明,因为这样做就等于把起义队伍引到兰州来了。起义者围住兰州后,王廷赞不由得慌了手脚,连忙上奏朝廷,乾隆下旨:“毋乃过涉张惶,若稍有疏虞,王廷赞不能当其咎。”在清军的围剿之下,苏四十三退离兰州继续抵抗。

乾隆闻知此事后,大为震怒,紧急召集百官商议对策。

时任兵部尚书为阿桂,他也是和珅在同僚中最为忌惮的一位。阿桂是大学士阿克敦之子,满洲正蓝旗人,后以新疆战功升入正白旗。后来,跟随班第参加平定大小金川之乱,经过累次升迁,最后被任命为内阁大臣、工部尚书,驻扎伊犁。从此,阿桂在朝中的地位一天天提高,等到和珅飞黄腾达的时候,阿桂早已是乾隆朝无可替代的一名重臣。乾隆也深知阿桂能征善战,功勋卓著,所以对他特别器重。

但当时阿桂正在南方治理水患,暂时无法脱身,因此,乾隆在朝堂上朗声问道:“暴民作乱,残杀无辜,陕甘地区的军队已不足以应付乱局,谁可替朕分忧,前往甘肃地区平定叛乱?”

乾隆话音刚落,和珅便出班奏道:“皇上,甘肃乱民乃一群乌合之众,臣不才,愿领兵前往甘肃平乱。”

乾听了不禁有些犹豫,说:“爱卿勇气可嘉,只是你从来没有打过仗,派你去平乱,朕不放心呀!”

和珅坚持道:“皇上,臣自入仕以来,无尺寸之战功,朝中大臣多有非议者,说臣身无寸功而身居高位,臣也每每以此为耻。今甘肃发生叛乱,臣早年曾熟读 《孙子兵法》,相信对付一小撮乱民必能手到擒来,请皇上放心。”

由于和珅执意前往,乾隆也有意让他到战场上去历练一下,于是命额驸拉旺多尔济,带领侍卫内大臣海兰察、护军额森特带兵征讨乱民;和珅为钦差大臣,前往督师。乾隆深知打仗并非儿戏,于是复用李侍尧,授予三品顶戴、孔雀花翎,到甘肃总办军务。

本来和珅见乾隆愿意派自己前去平乱,内心暗自得意,没想到乾隆略一沉吟,又把命令改成和珅与兵部尚书阿桂一起督军甘肃,和珅先行,等阿桂到达甘肃后,和珅听从阿桂指挥。这让和珅心中愤恨不已,这不就表明乾隆认为自己能力不够,实际上内心更加倚重阿桂吗?但他一时也没有办法,只能到战场上去证明自己了。

和珅领命后,迅速点兵一万向甘肃地区进发。他率军来到兰州城,甘肃布政使王廷赞向他汇报说:“叛军对兰州的威胁已经解除,贼首苏四十三率领暴民转战河州去了。和大人远道而来,休息两日再进军也不迟。”

和珅怒道:“我是来甘肃救火的,叛贼横行法外,你这个甘肃布政使却一点也不着急,这是为何?”

王廷赞一时语塞,忙奉承道:“人言和大人一心为公,今日相见,果然名不虚传。”

和珅不耐烦地说:“你且向我汇报敌情,废话少说。”

王廷赞不敢怠慢,忙详细介绍敌情:“和大人,叛军首领苏四十三异常狡猾,他指挥数千乱民与官军打游击战,我进他退,我退他扰,两度乘虚袭破河州城,将河州府的钱粮洗劫一空。不仅如此,他还散布流言,号召社会上的不良分子归附于他,很多乱民都投到了他的麾下。现在听说和大人率领朝廷大军前来镇压,他便带着手下乱贼躲进了河州地区的深山老林里。”

和珅板起脸,严肃地说:“皇上对甘肃的匪情特别重视,我临行前,皇上千叮咛万嘱咐,要求我务必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绥靖地方。你作为甘肃布政使,应责无旁贷地协助我破敌才是。”

王廷赞忙不迭地说:“协助和大人是我的分内之事,一切都听和大人吩咐。”

和珅马上作了安排,说:“兵贵神速,我明日便挥师河州,寻敌决战。你调集本部人马随我出战,粮草用度都得跟上,不得有误。”王廷赞俯首听命,应声而去。

甘肃叛军首领苏四十三听闻和珅率领的朝廷大军已逼近河州地界,忙召集手下谋士商议对策,其中一个谋士进言道:“我久闻和珅之名,其人文不能治国,武不能安邦,靠着皇上的宠信才平步青云。而且,和珅从来没有真正带兵打仗过,一点作战经验都没有,皇上派他来甘肃征剿我们,实为清贼之祸、我等之福也,将军不必担心!”苏四十三仍然有点担忧:“和珅虽不足为惧,但清军声势浩大,我们该如何迎敌啊?”谋士笑道:“和珅建功心切,必求速战,将军可先用骄兵之计引其上当,再用诱敌深入之计重创敌军,给清廷一点厉害瞧瞧。”苏四十三闻言大喜过望。

很快,和珅大军气势汹汹地向苏四十三的叛军扑来,苏四十三早有准备,率兵迎战,他以鞭指着和珅骂道:“你这个贪官,不在家里数银子,跑到甘肃来送死吗?你要是战死了,留下那么多家财给谁花呢?”和珅闻言大怒,骂道:“刁民草寇,竟敢在此大言不惭,今日就是你的死期,还不快快下马受缚。”苏四十三笑道:“你这个朝廷的鹰犬,今天我就与你决一死战。”

苏四十三话音未落,和珅已拔出宝剑,指挥清军发起了进攻,苏四十三率军迎击,两军混战一处。和珅初临战阵,亲眼看到战场上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的场面,心中一阵发紧。正当清军将士杀得兴起之时,苏四十三诈败而走,清军乘势掩杀,追杀一阵而回。

和珅初战告捷,一面上表奏报乾隆,一面整饬队伍,准备再战。

次日,苏四十三再次领兵前来挑战,战不多时又诈败而走,和珅率军穷追不舍。追到一处险要地段时,副将图钦保对和珅说:“此处地势险要,三面环山,若敌军预设伏兵,我军危矣,请大人暂且收兵,待摸清敌情再做良图。”和珅压根没把苏四十三放在眼里,不以为然地说:“你多虑了,苏四十三等一群草莽岂知兵法!与这等流寇作战,不必拘于常理。今日我必要杀尽叛贼,为皇上尽忠。”图钦保见和珅不听劝阻,只得说:“大人乃三军主帅,不可轻进,小人愿率军追击残敌,大人坐镇此处督战即可。”

和珅见图钦保态度坚决,于是停止前进,由图钦保率军继续追击。果然,图钦保追至前方山谷中时,突然鼓角齐鸣,伏兵四起,刹那间箭如雨下,清军大败,图钦保也被乱箭射死。和珅赶忙率领后军冲入山谷之中,将残余军队接应出来。苏四十三反败为胜,对清军穷追猛打。正所谓兵败如山倒,和珅临阵经验不足,怎么也稳不住败军的阵脚,只得仓皇逃回兰州城暂避。苏四十三率领叛军将兰州城团团围住,和珅收拢残兵败将,清点人数,发现自己带来的一万大军只剩下五千人。

经此一战,叛军士气大涨,清军士气低迷,苏四十三猛攻兰州城,因久攻不下,只得领军退去。和珅再也不敢轻易出击,双方进入相持阶段。

乾隆十分关心甘肃战事,不断要求前方递呈战报。由于前次的失败,海兰察、额森特以及陕甘总督勒尔谨都知道和珅毫无指挥作战的才能,私下商定采取拖延之策,一切等阿桂到来再作打算。

阿桂得知甘肃军情紧急,忙安排好河工事务,快马加鞭、日夜兼程赶到兰州。阿桂来到后,和珅反咬一口,把失败的责任全都归之于将领不听调遣。阿桂听后不置可否,遂升帐派兵,诸将都听从号令,不见一丝不敬。阿桂转身问和珅:“和大人不是说诸将不听从调遣吗,这又是为何?”从此,和珅对阿桂更加怀恨在心。

不过,经此一战,和珅也发现自己毫无军事才能,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督军打仗,此后再也没有指挥过任何军事行动。跟和珅比起来,阿桂则是一员能征善战的大将,他接掌军权后,立即调整部署,对苏四十三的叛军分进合击。清军在阿桂的英明指挥下进展神速,仅用月余时间便彻底扑灭了乱军,贼首苏四十三血战而死。和珅对阿桂取得的军事胜利心服口服,称羡不已!

正所谓吉人自有天相,和珅虽然打了败仗,但很快便找到了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当时,由于清军不能速胜,乾隆震怒,撤了陕甘总督勒尔谨的职,一时间,甘肃地方官员惶惶不可终日。甘肃布政使王廷赞为摆脱困境,主动上奏表示:“臣自愿将历年积存廉俸银4万两,缴贮甘肃藩库,以资兵饷。”

王廷赞此举可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精明的乾隆从他的奏折中看出了破绽,王廷赞不过是个布政使,为何家计如此充裕?而且和珅到达兰州后,在奏折中多次提到甘肃地方经常阴雨,行军困难。乾隆联想到王亶望在甘肃任职期间连年奏报地方干旱,其中必有虚报情形,因此,他当即传谕和珅查明王廷赞的家产来源是否与甘肃捐监一事有关。乾隆之所以这样安排,也是为了给打败仗的和珅一个台阶下。

那么,何为 “捐监”呢?捐监就是捐出身,即平民或生员通过出资报捐取得最高学府——国子监肄业的文凭。尽管它不像捐纳实职那样能直接当官,但是清朝明文规定,要想捐纳官职,首先必须具备贡、监生的资格。于是,很多不学无术的富家子弟对当时朝廷颁布的捐监制度趋之若鹜。

捐监制度虽然对解决清廷的财政危机、缓解士人进阶的压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对科举制度、社会风气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所以,乾隆在乾隆三十一年 (1766年)下令停止捐监制度。

和珅走上仕途后的第一个职位就是户部侍郎,后来又升任户部尚书,对于朝廷的捐监制度,他是很清楚的。甘肃当局每年都会向朝廷陈述灾情,要求继续在全省范围内捐监。而乾隆为了减轻户部的压力,屡屡批准甘肃当局的奏请。和珅出于贪官的本性,敏锐地察觉到捐监对地方官员来说实在是一块肥肉。甘肃连年捐监,经手的官员一定贪了不少银子,如果能借机整肃一下甘肃官场的贪腐之风,皇上就不会因为自己在甘肃打了败仗而责罚自己了。可是,千头万绪,该从哪里下手,怎么查呢?和珅认为,陕甘地区十年九旱,但到底每年的旱情如何,有没有甘肃当局汇报的那么严重就很难说了。

为了了解实际情形,和珅决定到甘肃民间私下调查一番,结果让他喜出望外,很多农民表示甘肃自从乾隆三十九年 (1774年)大旱一年后,其余年份并无大旱,只是每年会有局部地区的小旱情。农民都是靠天吃饭,反映的情况应该属实,那说谎的一定是甘肃的官员。和珅想,甘肃地方官将每年的旱情扩大化,将多出来的捐监粮食中饱私囊,很明显,他们每年给户部报上来的捐监赈灾的账目必然有误。但是有一点是跑不掉的,甘肃多年捐监,朝廷有明文规定,在捐监过程中只能捐粮食,不能捐钱,更不允许地方官将捐监的粮食折为银子。如此一来,甘肃的府库必然充盈。也就是说,如果甘肃的府库是亏空的,甘肃的官员就难辞其咎了。

现在,摆在和珅面前的三个嫌犯分别是陕甘总督勒尔谨、甘肃布政使王廷赞、兰州知府蒋全迪,这三位都是朝廷大员,没有皇帝的允许,和珅是不能随便查他们的。于是,和珅派八百里加急飞报乾隆,指出了甘肃官场的种种弊端。乾隆阅后大笔一挥,拟了一道圣旨,命令和珅全权查办甘肃的一切不法之事,甘肃所有地方官员必须无条件配合。

得到乾隆的授权后,和珅雷厉风行,以乾隆的名义命令甘肃布政使王廷赞打开甘肃府库。经过一番查验后,和珅发现甘肃府库内的存粮没有盈余不说,反倒正常的储备量都不够,于是责问王廷赞:“你们甘肃年年捐监,粮食都捐到哪里去了?”

王廷赞 “从容不迫”地说:“甘肃年年干旱、颗粒无收,每年通过捐监所得的粮食都用于赈灾,由于赈灾所用粮食甚多,捐监筹措来的粮食根本就不够用,所以甘肃的府库一直处于亏空状态。”

和珅冷笑一声,毫不留情地指出:“我已经去民间调查过了,近年来甘肃省只是局部地区有小灾小旱,根本就没有什么重大的旱情,你们年年虚报旱情,冒领捐监粮,损公肥私,你可知罪?”

王廷赞表面不动声色,针锋相对道:“和大人说我们捐监冒赈,可有证据?”

和珅怒道:“你要证据是吧,好的,你等着。”

和珅本想逼王廷赞就范,没想到王廷赞不见黄河心不死,当下两人不欢而散。

事后,和珅觉得甘肃官场的水很深,自己一个光杆司令实在是孤掌难鸣,他想来想去,觉得李侍尧曾长期执掌地方,熟悉地方上的事务,是查案的不二人选,于是就上表请求让李侍尧协助自己办案。乾隆顺水推舟,任命李侍尧代理甘肃总督,协同和珅查案。

在和珅向乾隆搬救兵的同时,甘肃的官员也没有闲着。王廷赞遭到和珅一顿当头棒喝后,立即与陕甘总督勒尔谨、兰州知府蒋全迪开了一个秘密会议。会上,王廷赞哭丧着脸说:“这几年,我们每年都向朝廷谎报灾情,将捐监所得粮食以赈灾的名义装进自己的口袋,现在皇上派和珅前来查办,恐怕是要东窗事发了,该怎么办才好?”

勒尔谨一脸愁容地说:“这个和珅打仗不行,查案倒是有些能耐,李侍尧当年就是被他扳倒的,看来我们这次是在劫难逃了。”

蒋全迪还算冷静,出主意道:“久闻和珅嗜财如命,有钱能使鬼推磨,我们将他收买如何?”

王廷赞点头表示同意:“如今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先送他几万两银子试探一下。”

勒尔谨觉得眼下也没有更好的方法,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不管和珅是否收取我们的贿赂,我们几个人必须统一口径,绝不能让和珅轻易找到破绽。你们两个派人知会下面县里的官员,让他们都管好自己的嘴巴,大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会后,三人各自依计而行,蒋全迪要求下面的官员务必守口如瓶;王廷赞则秘密拜访了和珅,向和珅送上一张5万两银子的银票。为了稳住甘肃的官员,和珅将计就计,假意收下了王廷赞的银票。

不数日,李侍尧走马上任,和珅秘密拜访了李侍尧,对他说:“你我之前多有误会,今日正好冰释前嫌,我们都是当今皇上器重之人,当以国事为重。如今甘肃的官员们捐监冒赈,年复一年,案情重大,但现在没有确切的证据,我正为此事头疼呢!”

李侍尧说:“捐监是一省之大事,经手之人众多,想要遮掩得密不透风是不可能的,以我的经验来看,案件若想有突破性的进展,还得从县官入手。”

和珅想了想说:“好,我明天就带人去天水县调查,不查出个端倪来,誓不收兵。”

李侍尧也表示支持:“好,祝和大人早日奏凯,我在兰州稳住各方势力,让他们无法掣肘你在天水县的行动。”两人商议妥当后便各自准备去了。

且说天水县令王平接到兰州知府蒋全迪的通知,知道朝廷要追查近年来甘肃捐监冒赈的事情,心中十分忐忑,生怕哪天会查到自己头上,乌纱帽不保。然而,做了亏心事,鬼神迟早是要找上门来的。就在王平惴惴不安之时,和珅已率领三百精兵直奔天水县而来。

和珅到达后,将王平唤到密室中,连恐带吓地说:“甘肃省捐监冒赈的事情已经败露,李大人正在兰州提审省级官员,希望你能看清形势,我的办案宗旨是抗拒从严,坦白从宽。”王平听了直冒冷汗,但仍缄口不言。

和珅见状,继续开导道:“你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定是受上司胁迫,不得已做了些贪赃枉法的事情,只要你现在能够悔悟,我以钦差大臣的名义保你无罪;否则,一旦别人先你一步坦白此事,后果的严重性你可要想好了。”

和珅的话起了作用,王平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了,他一五一十地招供道:

“我在天水县做了快10年县令,甘肃捐监刚开始确实是大旱,由甘肃布政使王亶望主管捐监赈灾事宜。王亶望这个人善于钻营、贪婪无度,他在处理当年的捐监赈灾事宜后发现捐监赈灾实在是个捞钱的好机会。于是,他和陕甘总督勒尔谨、兰州知府蒋全迪等人,年年向朝廷谎报灾情,请求捐监赈灾。陕甘地区历来是出了名的干旱少雨地区,所以朝廷也没多做调查,很快就批准了王亶望等人的捐监赈灾请求。王亶望等人趁机大肆侵吞捐监粮食。

“屡屡得手后,王亶望更是有恃无恐地规定,捐监者可以直接将粮食折为白银缴纳。每年分赃时,王亶望、蒋全迪、勒尔谨三人拿大头,我们这些县令也能分到一笔数额不小的赃款。由于上上下下打点得非常到位,所以朝廷对甘肃捐监冒赈一事没有任何察觉。更为可笑的是,捐监赈灾最大的贪腐头目王亶望,被朝廷调往富庶的浙江省任巡抚,理由便是皇上及吏部认为王亶望在甘肃任期内赈灾有功。

“王亶望调走后,新任布政使王廷赞倒是收敛了许多,他不像王亶望那样明目张胆地欺瞒朝廷,但是每年或多或少还是会向朝廷虚报部分灾情,把捐监赈灾账面上的粮款从上到下一一分赃。我每年都会有几千两银子入账,这些年分了大概有两三万两银子吧。”

听了王平的陈述,和珅目瞪口呆,良久才缓过神来,不无感慨地说:“想不到你们甘肃的官员如此胆大妄为,数年来竟然把皇上蒙在鼓里,始作俑者王亶望居然还被冠以赈灾功臣之名荣升浙江巡抚,你们真是太厉害了。”

王平说:“下官已经将自己知道的所有情况和盘托出,还请和大人宽宥下官的罪过。”和珅说:“你适才说的这些惊天案情足以让你将功折罪了,我当禀明皇上,保你无事。”王平说:“下官愿将历年来的不法所得全部献给大人。”和珅笑道:“算你识相,我保你稳坐天水县令宝座。”

和珅软硬兼施,迫使天水县令王平就范后,又让王平写了一份供状,供状中列举了兰州知府蒋全迪和甘肃布政使王廷赞的诸多犯罪证据。和珅随即拿着王平的供状火速赶回兰州,将天水之行的收获告知李侍尧,李侍尧听得目瞪口呆,叹道: “王亶望真是胆大包天,这样的‘人才’真是难得啊,只可惜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远在浙江的王亶望恐怕做梦也想不到他马上就要大祸临头了。”

和珅得意地笑道:“王亶望确实高明,但我们两个也不傻,他这次能栽在你我手上,也算是他的福分。”

李侍尧问道:“和大人,这下一步的棋该怎么走呢?”

和珅心中早有主意,说:“天水县令王平在供状中指证兰州知府蒋全迪的罪证最多,我决定立即拘传蒋全迪,从他的嘴里挖出更多的东西来。”

李侍尧赞道:“和大人思路清晰,办案手段凌厉。”

和珅听了李侍尧的话不禁有点飘飘然,冷静下来后,他马上拘传了兰州知府蒋全迪,并将其软禁起来。他把天水县令王平的供状扔给蒋全迪,蒋全迪仔细看了一遍,知道王平已经出卖了自己,白纸黑字不容辩驳,但他转念一想,横竖是个死,不如顽抗到底,遂抵赖道:“这分明是天水县令王平企图陷害于我,我是冤枉的。”

和珅见蒋全迪死到临头仍不肯招供,便下令用刑。一连三天,蒋全迪尝遍了各种刑具,但他也是个 “硬骨头”,咬紧牙关就是不松口。第四天,和珅来到牢房,见蒋全迪已被折磨得奄奄一息,几天没有睡觉,连眼睛都是半睁半闭的。和珅咬牙切齿地骂道:“蒋全迪,我定要让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看你招还是不招?”

蒋全迪就算是钢筋铁骨也熬不住了,赶紧求饶道: “我招,我全招!”和珅笑道:“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你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跟我说一遍,然后签字画押。”

蒋全迪叹了口气,说:“乾隆三十九年甘肃大旱,朝廷下令捐监,拿捐监得来的粮食赈济灾民。时任甘肃布政使王亶望主管捐监赈灾,自此以后,王亶望认为甘肃地处偏远,又素有旱名,遂滋生了捐监冒赈的邪念。此后数年,王亶望串通陕甘总督勒尔谨,屡次向朝廷谎报灾情,请求捐监。朝廷批准后,王亶望便与我串通一气,把捐监所得的粮食大部分做了假账,名为赈灾,实则落入了各级官员的口袋。这事一直是我与王亶望主管,我们两个分到的赃款最多,陕甘总督勒尔谨分到的赃款仅次于王亶望和我。

“勒尔谨虽是总督陕甘,但他与我们并非同城办公,更多的时候是在陕西,坐在省外便能分得大量赃款,他倒也乐享其成。至于甘肃省下面的各级官员,王亶望和我会根据其出力多少、贡献大小进行分赃。多年来,大家各得其所,一直相安无事。如果不是今年甘肃发生暴民叛乱,也许这件事还会一直隐藏下去。现在被和大人连根拔起,也许是天意吧!”

和珅面露得意之色,说:“你继续说下去。”

蒋全迪接着说道:“后来,朝廷以王亶望赈灾有功将其升为浙江巡抚,王亶望走后,王廷赞继任甘肃布政使。我与陕甘总督勒尔谨极力拖王廷赞下水,王廷赞初时不肯,但甘肃官风不正,多年来的官场弊端积重难返,从下到上,没有一个官员反对捐监冒赈,王廷赞若不顺从众意,在甘肃便待不下去。久而久之,王廷赞的防线终于被攻破,不过,他虽然同意与我们同流合污,但也不敢像王亶望那样肆意妄为,他上任以来,虽然每年也向朝廷谎报灾情、捐监冒赈,但总的数量比王亶望执政时少了许多。”

和珅追问道:“这些年来,你们甘肃捐监,大约有多少银子?”

蒋全迪想了想说:“具体多少我也记不清了,应该不下于1000万两银子吧。刚开始捐监时,我们只收粮食,不收银子。后来我嫌麻烦,就下令各州县一律以银子代替粮食捐监,反正每年也没有多少旱情需要拿粮食去赈济。”

和珅分析道:“照你这么说,在整个甘肃捐监冒赈案中,你和王亶望是罪魁祸首,陕甘总督勒尔谨坐地分赃,对你们的行为听之任之,关系不是太大,后任甘肃布政使王廷赞也涉案不深。”

蒋全迪点头表示同意。

和珅不无感慨地说:“你和王亶望的贪腐本领确实非同凡响,甘肃捐监冒赈这么大的案子,你们简直做到了天衣无缝的地步。”

蒋全迪一副自认倒霉的神态:“普天之下,无官不贪,只不过我们把动静搞得太大了,如果能适可而止的话,也许就不会出现今天这个局面了。”

随着蒋全迪的招供,和珅下一个要收拾的人就是甘肃布政使王廷赞。当和珅将天水县令王平和兰州知府蒋全迪的供状摆到王廷赞面前时,王廷赞知道大势已去,喟然长叹道:“我来甘肃之前本来是个清官,可如今这个世道做官难,做个清官更难。很多时候,要是不和贪官同流合污,便很难在这个污浊的官场中站稳脚跟。”

和珅打断他的话,怒道:“现在说这些已经太晚了,把你这两年来的不法行为从实招来。”

王廷赞说:“甘肃官场从上到下已经腐败透顶,我作为布政使焉能独善其身?两年来,我通过捐监冒赈的方式累计贪污银子数万两,下面的官员也各有所得。”

和珅说:“已经成贪官了,还在这里装清高,你就引颈待戮,等着严惩吧。”说罢拂袖而去。

甘肃捐监冒赈案的大鱼小鱼基本都浮出水面了,也该收网了。随着和珅一声令下,甘肃大大小小的贪官纷纷落网。接着,和珅上表乾隆,乾隆接报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没想到自己治下居然会发生这种事。龙颜大怒的他,下令将主犯王亶望、蒋全迪斩立决;陕甘总督勒尔谨坐地分赃,本当斩首,念其曾对朝廷有功,赐自尽;甘肃布政使王廷赞其罪可诛,被判处绞刑;其余官员根据贪污情况以及治理政绩也受到了相应的处罚,而天水县令王平因在和珅办案过程中有重大立功表现,赦免其一切罪过,继续掌管天水县。

此次和珅因办案有功,加兵部尚书衔。李侍尧因协助和珅侦破甘肃贪腐大案,升任陕甘总督。

甘肃捐监冒赈案几乎牵连了甘肃官场的所有官员,上至总督,下至州县衙役,涉案人数之多、案情之重大,着实让乾隆瞠目结舌,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大清的贪腐分子简直是无孔不入,甘肃捐监冒赈案的余波骤起。

事情是这样的,甘肃捐监冒赈案的主犯、原甘肃布政使、现任浙江巡抚王亶望被斩首并处抄没全部家产,乾隆命令闽浙总督陈辉祖负责查抄事宜,没想到陈辉祖在抄没王亶望家产的过程中竟徇私舞弊,中饱私囊,结果东窗事发。那么,这一系列的作假行为,远在北京的乾隆又是如何知晓的呢?

当时,闽浙总督陈辉祖和浙江布政使盛住一起负责查抄事宜,共抄得王亶望家产合计白银300多万两。俗话说,官高一级压死人。陈辉祖私自将王亶望家的查抄底册做了一些修改,从中截留下来100万两银子,然后取出10万两送给浙江布政使盛住,剩下的90万两全部据为己有。盛住本想与陈辉祖 “四六开”,自己得40万两,陈辉祖得60万两,没想到陈辉祖却武断地搞了个 “九一开”。

陈辉祖这次分赃不均给自己埋下了严重的隐患。碍于陈辉祖是自己的上级,盛住一直隐忍不发,直到半年以后,陈辉祖因为一件工作上的事情将盛住大骂了一通,盛住对陈辉祖越发不满,于是偷偷跑到京城刑部告发了陈辉祖,将陈辉祖半年前查抄王亶望家产时作假的事情和盘托出。刑部据实上报乾隆,乾隆大怒,派首席军机大臣阿桂调查陈辉祖。

阿桂领命后,带着浙江布政使盛住赶到福建与陈辉祖对质。陈辉祖见盛住窝里反,已经将自己检举揭发,只得乖乖交代了自己抄没王亶望家产时搞的那些猫腻。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阿桂奏报乾隆,乾隆下令将陈辉祖革职,押往京城治罪,后来被判处斩监候。可惜,他还不悔改,最终被判处死刑。

官员接二连三贪赃枉法的行为使得乾隆震怒不已,他无奈地对和珅说:“朕治下的太平盛世乱象迭起,简直到了无官不贪的地步,真是让朕痛心呀!”

和珅忙安慰乾隆说:“人本来就会有些私欲,皇上只要做到赏罚分明就可以了,不必过于苛责自己。”

乾隆本来觉得自己身为一国之君,被这么多官员当猴子一样耍,内心五味杂陈,和珅的话总算让他内心稍微好受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