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与考证(3)(2)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知道,雍正所以把海神庙选建在海宁,主要是连续发生在海宁的海潮引起的,这是直接的原因。而从长远看,则是为整个浙江海塘的治理着想,而这是由于海宁的自然位置决定的。

海宁是浙江沿海重要县城之一,位于杭州东南向,居钱塘江河口北岸,境内岸线长近60公里,占北岸海塘总长的三分之一以上,其所属的黄湾镇大尖山附近江面,则是涌现海宁潮的起点。钱塘江到杭州湾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是一个典型的喇叭口状海湾,出海口东面宽100公里,到海宁盐官镇一带时,江面只有3公里。起潮时,宽深的湾口,一下子吞进大量海水,由于江面迅速收缩变浅,涌来的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便后浪推前浪,迅猛冲向堤岸,如果塘堤不牢,就会形成潮灾,特别到了雨季,风雨加海潮,更易造成灾难。

历史上,浙省海潮入江处,其门户有三,分别为南大门、北大门、中小门。“三路水势,迁流无定,考其形势,溜趋北塘,则海宁一带塘工坐当其冲,溜趋南门,则绍兴一带塘工亦受其险,惟溜趋中门,庶南北两岸俱获平稳”。但是,从明朝以来,海潮就逐渐北趋,故而出现南岸绍兴一带逐渐解危,北岸海宁一带危险逐渐加剧的形势。“前因溜走北门,遂致海宁塘工连年告险”。

事实上,海宁海潮带来的危险和影响还远远不止于海宁一处,它危及的是杭、嘉、湖、苏、松、常各州县。“查海宁一塘,为杭、嘉、湖、苏、松、常等郡之保障。”而历史上苏、松、常一带,是中国的粮仓,向有“苏常熟,天下足”的说法。所以保护好海宁海塘,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保护清朝的经济命脉和稳定,故被雍正皇帝视为用于祈福佑民保护海塘的海神庙,选建在海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海神庙的建造

雍正皇帝决定要建海神庙的想法,在雍正七年八月第一次海潮过后就产生了,并且他已决定让李卫办理。八月十一日雍正帝在李卫奏报海宁海潮情形折上写道:“海塘之事,朕之忧念,乃卿所悉知。可尽人力,干系甚大。近日有谕大学士之旨,朕欲动内帑十万金,修理一座大海神庙,以祈神佑万民。尚未复奏,议定自然交卿办理。”

该工程正式交给李卫后,现在档案中能够查到李卫曾经上了两道奏折,奏折内容涉及神庙选址、图样绘制、用料标准和采办、工匠人役挑选和派遣以及所祀神等问题。

1选址

清朝时期海宁县(今海宁市)下辖6乡4镇,治所在盐官镇。海神庙建在什么位置,经勘察李卫奏道:“查海宁县城之东约六十里地有尖山峙立海面,潮头俱由此入口,似属扼要之区,可以建立神庙,已于康熙五十九年经前任督抚诸臣题请创庙兴造,完工于六十一年十月内……此地山石崎岖,别无宏厂之基再可恢拓。至于塘工处所,臣先已叠次往来,今又亲加复勘,南门之外东西一带,前临大海,后即备塘河道,地势浅促,并无数十余亩宽广之所,虽民地尚可购买扩充,人情无不欢欣踊跃,而内需添平池塘,且迁移陇墓,恐致亵渎神祇,更可虑者,近海之地皆系浮土聚沙,潮汐昼夜,雨来俱从塘底汕刷,倘将根脚搜空,即有锉裂,长须往内退进,非如河工地面可以多加椿帚向外帮阔者……是以再四筹划,择于城内营造。”

此前,雍正皇帝也曾提出将海神庙建在“县城之内”,但又不能完全确认是否可行,故令赴浙公干官员传口谕,让李卫将选址意见“分析奏明”。在接李卫奏报后,雍正批道:“如此则是亦,朕思在城内必有因也。”等于批准了李卫的意见,确定将海神庙址选建在海宁县城所在地盐官镇。于是,李卫在盐官镇“价买了零碎民房”,又从城外运取土方,加高填平了部分坡塘,开始绘图建庙。

2图样及用料

海神庙之图样,按李卫奏报,系根据所选地形绘制的。“于三月初一吉期祀土,将庙基地面根脚清出,丈量四址,按照地方宽长之处,宅中定位,所有前后殿宇、寝宫、祠坛、楼阁、廊庑、房屋等项,就势酌拟大概规模,绘就图式。”主要建筑包括:中线为大门、正殿、御碑亭,东侧为天妃阁,西侧为风云雷雨坛,最后部分为水仙楼。该奏折除没有提及大门前的石坊、石狮等建筑外,其他主体建筑基本和奏折描绘图式完全相同。

海神庙图

在该奏折谈及海神庙的式样及建筑用料中,有一点特别引起了雍正皇帝的关注,即庙顶瓦的颜色问题。按李卫原来设想,御碑亭用黄琉璃瓦,正殿、天二门、寝宫及天妃阁用绿琉璃瓦,其他用江浙本色瓦。但是,经“差人于邻省遍访众窑户,俱不谙烧,即偶有制造盖庙者,颜色不明艳,质亦脆,一经冰霜冻结,外皮卷起难观”。为此,李卫提出了三种解决办法:一是由皇帝下令,“于京厂制就,交与浙省回空粮船运官带来浙,所需价值并运通脚费,臣当照数备齐解交工部兑收”。二是只御碑亭、正殿两处用琉璃瓦,“其余悉用江浙本色筒瓦”。三是按照南方做法,所有建筑均不用琉璃瓦。雍正对此批示:“所绘进呈图式甚属妥协,但外省庙宇用黄色琉璃瓦者甚少,照廷臣议行可也。”等于除对用黄琉璃瓦提出异议外,其他都由李卫自己酌情办理。但是,最后李卫用的什么瓦,因原始建筑早已焚于战火,笔者一时尚未找到确切资料,只能按我们现在看到的建筑颜色推测,当初只有御碑亭用的是黄琉璃瓦,其他均用的江浙本色筒瓦。

3所祀之神

海神庙神像

建庙为祀神,但该海神庙要祭祀什么神?这一点李卫当时下了一番工夫,而雍正皇帝也是充分相信李卫,完全是按照李卫奏折所列神名及所排位置确定的。这里仅引李卫原奏述之:“至于奉祀神祇最关巨典,查海宁县之尖山,康熙五十九年建立海神庙宇,至六十一年秋奉敕封运德海潮之神,雍正三年又蒙皇上钦定江潮诸神,加封吴伍员为英卫公、唐钱缪为诚应武肃王、宋张夏为静安公、明汤绍恩为宁江伯,地方官以并祀。其中又向日有越之上大夫文种、唐升平将军胡(道?)、宋护国弘佑公朱彝、元护国佑民王地、明王彭文骥、乌守忠等神,相传皆有护佑之功,历来已久,亦皆附祀于庙。今蒙皇上敕建海神庙宇,轸恤民生,保护塘工,似应于正殿专供运德海潮之神,再恳恩纶,加赐封号,以展诚敬。其英卫公等四神,于正殿之左右列坐并祀,其越之文种等五神仍于两庑配享,以安妥侑。再南省所称海洋灵神,惟天妃为最,历朝俱有褒荣,康熙十九年曾加封号,闽浙土人称为妈祖,在洋遇险祈求随声而应,故海船出入之口岸,莫不建庙奉祀……拟于正殿之东,另建天妃阁,西筑风云雷雨坛,之后再用水仙楼以配之。”

所以,海宁海神庙所祀之神,包括了历史上吴越大地所有治水治塘的神灵,以及闽广等地普遍崇祀的妈祖,是一个多神位神庙。对正殿所专供之运德海潮之神,经李卫奏请,雍正则特加封号:“敕封浙江海宁县海神为宁民显佑浙海之神。”

四、结论:海神庙的建造与宫廷斗争无关

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海宁海神庙的建造,完全是由海宁海潮引起的,雍正皇帝敕建该庙的目的则是为了祈福佑民、事神治人,所以无论是从当时的社会客观原因还是雍正皇帝的主观愿望,乃至神庙中所祀之神来看,均和宫廷斗争没有关系。

至于该海神庙为何比一般神庙建得豪华和多有超规格之处,李卫的奏折中说得也十分明白,他在“敬呈庙工图式”折中谈到海神庙的规格时道:“闽广苏州等处,庙观辉煌,且内有楼阁台池,山石花木极其华藻。今奉特旨启建大工,钱粮又多,自必更加壮丽,以肃观瞻。”也就是说,在李卫看来,江南一般民间庙宇建得都比较华丽,而作为皇帝特旨敕建的神庙,一定要比普通寺庙更壮观、更华丽。而这正是海宁海神庙建筑格外豪华气派的由来。

对于传说中建庙是为祭祀雍正几个屈死的兄弟之说,也是人们的猜测和臆造,与历史事实不合。首先,在雍正皇帝下令建造海宁海神庙之前,雍正成年弟兄去世的有3人,即废太子胤礽、皇八子胤祀、皇九子胤禟。其他兄弟虽然有6人死在雍正年间,但都是在建海宁海神庙之后,甚至传说中在海宁海神庙祭祀的皇十四子胤禵,直到乾隆二十年才去世,所以,所谓要祭祀屈死的众兄弟,也仅是胤礽、胤祀、胤禟3人。

先说太子胤礽,系康熙十四年十二月被立为太子,四十七年一废黜,四十八年复立,五十一年再废后即被康熙皇帝下令监禁,此后直到康熙皇帝去世,没再复立,雍正二年卒于禁所。由此我们知道,雍正的帝位并不是从太子胤礽手中抢夺的,也不是被雍正皇帝下令囚禁的,所以不存在雍正皇帝向他赔礼安抚的问题。

至于皇八子胤祀、皇九子胤禟,确实一直与雍正皇帝不和,并且是其皇位竞争的死敌,雍正当皇帝的第三、第四年,即先后将二人囚禁,并去其宗族,将二人分别称以“阿其那”“塞思黑”。雍正四年八月、九月,胤禟、胤祀先后卒于禁所。但是,这二人在康熙时期并没有被立为太子的征兆,即便康熙去世后他们有竞争当皇帝的资格,但和雍正皇帝也只是平等的竞争关系,不存在从他们任何人手中抢位的问题。而传说中雍正皇帝建海神庙祭祀他们,则主要是因为海宁每天有两潮,是让他们的灵魂每天能两次上朝,显然这是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

雍正皇帝像

诚然,无风不起浪。历史上建庙者比比皆是,都没有这么多议论,唯雍正朝在远离宫廷千里之外建的一处神庙能引起诸多传说,肯定是有其特殊原因的。除神庙建筑的超规格及所塑神像的奇特容易让人产生猜疑之外,雍正皇帝上台后的政治环境应是导致传言产生的根本原因。

我们知道,从雍正当皇帝起,各种篡位说就伴随而生,皇八子胤祀、皇九子胤禟卒于禁所后,各种流言蜚语更加广播,加之雍正皇帝原本就崇佛信道,七年大病时他又秘密下旨,请道士进宫为其驱魔治病,再后来乾隆六下江南四次住在海宁陈家,这种种的事件,加上人们对恰在雍正八年建成的海神庙的猜疑,组合汇聚,形成各种传说也就不足为怪了。但传说终不能当成历史,作为档案和历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去澄清事实,告诉大家真实的历史。

一次承前启后的册封——赵文楷、李鼎元赴琉球册封活动

册封是明清两朝中国和琉球关系史上的重要活动。清朝从顺治十一年(1654)到同治五年(1866),派赴琉球的册封使共8次16人。嘉庆五年(1800),钦命前往册封中山王世孙尚温为琉球国中山王的赵文楷和李鼎元为第五次,此后还有三次,可以说这是清朝对琉球册封史上承前启后的一次。这次册封,在中琉关系史上写下了友好的一页,从而对清后期中琉关系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一、按惯例的请封和册封活动

1琉球题请派遣册封使

乾隆五十九年(1794)四月初八日,琉球国王尚穆身故,按照世袭罔替制度,其子尚哲应继承王位,不幸的是,尚哲先于乾隆五十三年八月弃世,因此,其世孙尚温接替了统治国家之重任。但按照惯例,没经过清朝皇帝册封,尚不能称王,只能权理朝政。越三年,尚温遣耳目官向国桓等赍捧表文,恳请袭封。表文称:

“琉球国中山王世孙臣尚温,诚惶诚恐,稽首顿首,谨奉表上言:伏以玉版恢图,焕规模于旧制。宝纶沛泽,隆体统于藩臣,率土莫不尊亲。众星拱北,普天咸称神圣,诸水朝宗。欢洽臣民,庆腾宇宙。恭惟皇帝陛下,光华匝地,覆育同天。侯旬要荒,尽入职方之府。躬桓蒲毂,悉归王会之图。八埏偏沐仁风,四海皆瞻化日。臣温世叨圣泽,代守海藩。胙土分茅,自古帝王之大典。请封袭爵,于今臣子之微忱。谨遣陪臣向国桓、曾谟等,仰请纶音,望龙墀而悚栗。叩希天眷,瞻凤诏以遥颁。伏愿至德弥崇,覃恩愈广。建官分职,由内臣而及外臣,合轨同文,因旧典以开新典。将见江河献瑞,万方沾熙嗥之隆,川岳效灵,九有觐昭光之盛矣。臣温无任瞻天仰圣激切屏营之至。谨奉表恭进以闻。嘉庆三年八月十九日奏。”

耳目官一行于嘉庆四年(1799)二月到闽,十二月十九日到京。据礼部尚书纪昀等奏:“嘉庆三年,系该国应行入贡之期。兹据福建巡抚汪志伊疏称,该国王世孙尚温遣耳目官向国桓等,赍捧表文、例贡方物,并恭进高宗纯皇帝前请安礼物一份,兼请册封,于嘉庆四年二月间到闽。应准其一同恭进,令来使赍捧表文方物进京。”又:“琉球国世孙尚温,以嫡孙承祧,循例请封前来。查该国恭顺天朝百有余年,修职纳贡,恪遵成典。今世孙尚温嗣守藩服,俟命于朝,应照乾隆二十一年之例,给予诰命,遣使封世孙尚温为琉球国中山王……一应事宜,谨题请旨。”

2.册封使的选拔

在礼部题奏待旨的同时,还进行册封使臣的选拔工作。按照清朝制度规定:首先由各衙门保送候选人员,经礼部初试之后,再带领引见皇帝,由皇帝下旨确定正副使人员名单。选择的标准为:当选者必须是文官,多数为翰林出身,且要“学问优长,修容美好”。此外,年龄一般不能很大,身体需比较健康。因为到琉球需航海梯山,备极劳苦,又有不服水土或遭逢乱事等情况。如年龄过大或身有疾病,是很难胜任的。此次经礼部堂官初选,选得内阁中书四员、翰林院给事中四员、礼部主事三员,于八月十九日黎明在乾清宫引见。嘉庆皇帝降旨:“已故琉球尚穆孙温袭爵,命翰林院赵文楷为正使,内阁中书李鼎元为副使往封。”遵照谕旨,赵文楷、李鼎元成为清顺治以来第五次赴琉球的正副册封使,于嘉庆五年(1800)东渡琉球,册封琉球国世孙尚温为琉球国中山王。

赵文楷,字介山,安徽人。嘉庆元年(1796)恩科一甲一名进士。后由进士授职翰林院修撰,嘉庆四年四月充实录馆纂修。嘉庆四年被诏举为册封正使,与内阁中书舍人李鼎元(副使)同赴琉球。嘉庆皇帝钦赐其正一品麟蟒服。赵文楷在册封中因其约束严明,举动得体,成礼而回,嘉庆皇帝甚为高兴。嘉庆九年正月充文渊阁校理、教习庶吉士,京察保列一等记名。嘉庆九年六月任命为山西雁平道,在任四年卒。

对于赵文楷的一生,其门生金钊曾这样评价:“吾师介山,稟刚直之性,负开达之才;少习幕务,谙练政事。”

赵文楷还被称为“勇士”。在册封使团返国途中,曾遭遇数十艘海盗船的袭击,对此,赵文楷沉着镇静,指挥炮手击沉海盗船三艘,确保了使团成员的安全,致使“人诧为神助”。

李鼎元,字和叔,号墨庄。四川绵竹罗江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戊戌科第三甲第一名。曾授检讨、中书、宗人府兵部主事、马馆监督、内阁中书等职。嘉庆四年被任为册封琉球国王副使。回国同正使一起被赐予正一品麟蟒服。关于李鼎元的文学、品德很多文献都有记载,据《国史列传》称:“李鼎元,生而颖异,好读书。与从兄调元、弟骥元被称为‘罗江三李’,而其中以鼎元为最。《罗江县志》称其:生而颖异,好读书。淹贯经吏,旁通诸子百家。尤工诗、古文。《绵阳县志》称其:天姿英敏,博览群书,诗进苏、黄,书法挺劲。襟怀洒落,素尚风节。”

3.赴琉准备工作

赵文楷、李鼎元领旨后,首先做了认真的赴琉球准备。他们查阅了以往册封礼仪及前使周煌的有关著述,从中了解琉球的历史沿革及风土人情;向博通掌故、时任内阁大学士的纪晓岚等人士请教,了解赴琉球应注意的事项,“意得有所遵循”;具折恭请圣训,嘉庆皇帝召见于乾清宫西暖阁,谕令他们要“体恤小邦”之人民。与此同时,礼部也按照朝制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

①准备敕封琉球国王时颁发的诏书、敕谕(含赏赐物品清单)各一道。由内阁撰拟,先封送给礼部,由礼部交正副使敬谨赍往。

②从内务府移取敕封琉球国王时的赏赐物品。

③工部移送正副使出使持用节及节衣。

④从工部咨取诏敕前用黄盖一柄、龙旗一对、御杖一对、钦差牌一对、肃静牌一对、避牌一对。另取行牌一面,交兵部飞递至福建,转递琉球国,俾知预备。

⑤工部办理赏赐册封正副使用一品蟒缎披领袍各一件、麒麟补褂各一件(正副使可自备正一品顶戴)。

⑥备祭祀海神祈、报文各一道,由内阁撰拟。致祭所用香、祭品令由地方官备办。

此外,为体现朝廷对册封使的关心,按例允准他们自带私人医生2名。正使可带家人跟役20名,副使可带15名,并支给其口粮。正副使还可俱照本任品级,支给两年俸银。

待一切准备就绪,赵文楷、李鼎元一行出都门,软舆仪仗,百官饯送。于闰四月初八日至福建,验看封舟,检派兵役,检查员丁及船户所带货物。嘉庆五年五月一日登舟,五月七日于福建竿塘放洋,十三日抵达琉球之那霸港。

嘉庆五年五月一日,赵文楷、李鼎元奏登舟候风放洋赴琉球折

4.册封大礼经过

按照惯例,册封使在琉球期间,必须参加谕祭礼、册封礼、迎诏仪、谢恩仪及各种筵宴等礼仪活动,但最主要的是行谕祭故国王、册封新国王之礼。

此次谕祭礼定于嘉庆五年六月八日举行。此前,琉球法司官等已先期送来谕祭仪注,请赵文楷、李鼎元过目。谕祭日,“谕祭文及祭银、焚帛安放龙彩亭内,出天使馆,东行过久米村、泊村,至安里桥即真玉桥。世孙跪接如仪,即引导入庙。按仪注行……”由宣读官读祭文,至焚黄所焚黄,礼毕。世孙致谢行札,引观先庙毕,即归。

册封使在福州登舟出航的场景

谕祭礼后,开始准备册封礼。这是全部册封活动中最重要、最具实际意义的典礼,中琉双方都格外重视。一周前琉球法司官等即送来了册封仪注,征求赵文楷、李鼎元的意见。据李鼎元《使琉球记》载:“七月十九日己亥,晴。法司等官送册封仪注来,随与介山酌定。”二十五日,行册封礼。“是日,方启门,法司等官入,一切如前仪。”仪礼过程主要为:琉球方于前一日备好行礼所用之龙亭、彩亭、香案、御案及金鼓仪卫;设置好宣读台、拜台;安排好行礼的次序及各官应在方位等。至期,法司等官迎诏敕于天使馆,世孙率众官伏迎于守礼坊外,前导入国门殿下,礼官唱礼,宣读官宣读册封世孙尚温为中山王诏敕。册封使代表清朝皇帝赐国王、王妃缎、币,授国王御书匾额。此次嘉庆的御书是“海表恭藩”四字。每项授礼毕,国王率众官行三跪九叩首礼。然后国王请留诏敕为传国之宝,法司官捧前代诏敕一一呈验册封使,册封使验明后,允所请,捧诏敕亲授国王。礼成后,天使告辞,出欢会门。八月初二日,国王率众官于王府内行北面谢恩礼,初四日,再遣官诣天使馆拜谢册封使。

至此,册封礼竣,册封使的主要任务也即完成。李鼎元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大礼既成,幸无陨越,通国臣民无不欢喜,余与介山亦如释负重,因与欢饮,三更乃就寝。”

册封礼后,赵文楷、李鼎元一行等待风信,至十月十五日奉节登舟,二十五日解缆起航,出那霸港,十一月初二日到闽。拟写奏章,恭报册封事竣情形。

二、此次册封的意义和影响

册封制度自周代建立以来,被历朝皇帝所效仿。它既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种以“天朝大国”自居的象征,同时也是历代皇帝加强政治统治、稳定维护周边国家安定的重要手段,更是和周边国家进行友好交往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对琉球国王的册封制度,跨明清两朝,历时460余年,册封20余次,不仅体现了明清两朝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也有一定的战略防御的意义,同时对促进中琉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次册封活动,在这些方面表现得更具体、更实际。

1.改除陋习,促进友好

赵文楷、李鼎元的这次册封活动,虽然各项仪注,凡有关“国家大体”之规定,都是“率遵旧典”,按向例进行。但是,在遵循旧例的基础上,对不利于中琉人民友好的某些陋习及规定,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改革,更具有积极的意义。

(1)减少廪给。

册封使在琉球期间,一切食宿费用皆由琉球国提供,按向来规定标准,正副册封使每日米一斗,面粉四斤,猪肉五斤,羊肉三斤,鸡二只,干、鲜鱼各四斤,蛋十枚,鲟二枚,蔬菜十一斤,西瓜二个,米酱、酱油、醋、盐各四盏,豆腐三斤,酱菜半斤,烛四支,烧酒二瓶,炭十斤,柴四束,瑞泉淡水二石,并且琉球国国王还五日一遣官斋牛酒问安。显然,这么一大批的廪给,仅册封使本人是用不完的,有一部分只能当琉球官吏来拜见时设宴用,或分给属下,所以造成不少的浪费。对此项规定,以往的册封使也都曾主动要求做过一些临时性的减免,而赵文楷、李鼎元这次做得最为彻底,“于供应裁十之四,廪给裁十之二”。随弁供应也相应裁减。并且从此次起,不再允许以牛作为供应品。牛是当时的琉球人民耕作中的重要牲畜之一,这样做实际上是从琉球的利益出发,对耕牛予以保护。李鼎元曾问琉球长史:“牛能耕,何以杀?”长史云:“有大祀则杀牛,无故不杀也。”李鼎元乃“令去牛用羊”,当法司等官来时,即以羊酒与之。

(2)谢绝七宴。

按照惯例,琉球国王要设7次筵宴款待册封使。张学礼在《中山纪略》中记载,七宴分别为:迎风宴、事竣宴、中秋宴、重阳宴、冬至宴、饯别宴、登舟宴。李鼎元解释的七宴为:谕祭礼后为首宴,册封礼后为二宴,依次再为中秋宴、重阳宴等。赵文楷、李鼎元这次赴琉球,正值乾隆皇帝丧期,所以他们坚持“此行不宴会”,概免七宴。每次活动后,只以茶代酒,茶罢即归。第一次谕祭礼后,因他们坚辞不宴,第二天尚温遣耳目官、长史以简来谢,并致宴金十二两。赵文楷、李鼎元坚决谢绝,并对长史语之曰:“既不宴会,安得宴金,归谢世孙,以后无庸致送,徒劳君等往返。”由于免除七宴,相应减轻了琉球方面的经济负担。回国时,他们再次谢绝琉球国王相赠的致谢金5000两,因而在琉球传为佳话。琉球“举国感欢,谓前此所无,遂于那霸建清惠祠,岁时展祀”。

(3)严禁随员役人多带货物。

从受命伊始,赵文楷、李鼎元就认真总结以往册封中的经验教训,以防发生不利于中琉友好、增加琉球人民负担的事情。首要的措施是严禁随员役人多带货物上船。他们认为,“封舟例不载货,历来册封使至琉球不能按十月风信回者,俱由货多且贵。琉球穷国,尽买则财不足,不买又恐得罪,百计设措,耽延时日。今货虽准带,贵货宜禁。须令船户造册具结呈验,庶前弊可杜”;登船之前,再次验看,“视单内有肉桂、黄连、麝香等药皆贵,尽裁去”。他们不仅对一般员役船户如此严格要求,而且对钦使的家人也一视同仁。当赵文楷发现自己的“家人有私带货物者,介山逐之”。李鼎元曾盛赞赵文楷的这一行为,“此役能行余志者,端赖良友同心共济耳”。最后,“以两船货价并船户甘结移至细阅,不及四万,较前度少三分之二”。由于采取了措施,所以此次册封,未因册封舟人役所带货物及买卖问题引发任何不良后果。如李鼎元自己总结的那样:“历来使录皆云十月二十后东风顺送为吉,而从无十月归舟者,半缘货多价未全结,亦由归志不决,遂为从人所误,此行命船户出结,货既少,以货易货外,补价无多,早令办结。”

(4)申明纪律约束兵丁。

赵文楷、李鼎元此行,接受乾隆二十一年(1756)封舟兵役滋事的教训,对随船兵丁申明纪律,严加约束。并选派了得力的将弁带队赴琉球。出使前,他们即与福建抚军商定:去千总而添都司,又特派能臣之巡检颜家选带队,庶兵役有专管。封舟放洋前,再请领兵总兵许廷敬对兵役人等“严申纪律”。这样做,按他们的话讲是“虽稍变旧例,而益周详”。故在琉球期间,兵丁纪律严明。至归期,兵役听令早早登舟,从人亦无敢观望者,保证了封舟按计划如期返航。

总之,在这次册封活动中,赵文楷、李鼎元在遵循向例的基础上,主动减少廪给,谢绝七宴,令员役人等少带货物,对兵丁严加管束等措施和做法,虽然仅仅是“稍改旧制”,但毕竟摒弃了一些陋习,得到中琉双方的赞赏,同时也为后三次册封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如随员役人多带货物和船户携带贵重货物一项,以往册封中,曾多次有大臣提议禁止,但实际上是屡禁不止,有了这次的先例,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第七次派遣册封使赴琉球时,经官员奏请,得以明令禁止。其中掌京畿监察御史帅方蔚在道光十八年二月“饬禁册封琉球使臣家丁等私带货物折”中道:册封琉球使臣之随从家丁及护送弁兵向有带货勒售陋习,请旨严行饬禁,以恤藩封而崇体制事。窃惟国家嘉惠外藩,宽其贡期,略其方物,锡封罔替,颁赐加隆,所以厚往薄来,大一统而绥万国也。琉球世守藩服,远隔重洋,朝贡以时,号称恭顺。册封大典,使者惟当肃将朝命,恪恭成礼而还。乃臣闻,向来出使琉球诸臣,其随从家丁及闽省派往护送弁兵,莫不携带内地货物,或包揽商货,前赴该国昂价勒售。该国尊奉天朝,不敢不唯唯听命,情节不无苦累。在严明使者,于家丁约束惟谨,尚可不致滋扰,至弁兵则素非所属,弹压綦难,倚势要求,常恐生事。此等相沿陋习,亵中国驭藩之体,孤外夷向化之诚,不可不严立禁防。现届册封琉球之期,应请敕下正、副使臣,严饬家丁,无许私带货物,并请敕下闽浙总督,于派往弁兵一体严禁饬遵,并于开船时遴派大员前往严查。如有违例货物及包揽商货,即行分别惩办。仍责成使者留心稽察,倘有需索扰累情事,随时惩处。庶几革除陋习,以仰称圣主怀柔远人之至意。”又闽浙总督钟祥、福建巡抚魏元良奏:“查乾隆年间,册封琉球随往兵役有私带货物抬价勒售之事,曾经严办,现恐复蹈前辙,听信牙行包揽带销,并恐素与该国交易之人,托名船梢匠役希图前往,追索旧欠,均经预为严禁,并饬府厅县密访查察。臣钟祥现又钦奉谕旨,饬令稽查,使臣家丁及所派弁兵,携带货物分别办理,谨仰恭录谕旨移行,并剀切示禁,仍俟开船时遵旨,遴派大员认真查察,不敢徇饰,以杜扰累而崇体制。”

赵文楷、李鼎元所采取的这些措施和行动,均是从有利于减轻琉球人民扰累、有利于中琉友好的大局为出发点,所以事情虽小,影响颇大。我们仅引述李鼎元日记中琉球国王尚温拟请给嘉庆皇帝的代言柬所云:“蒙天使远来,祷逆风而顺之,险涉重洋,惟温之故……承初入馆,即裁减旧例诸费。及船户呈上货单,又蒙厚爱,于福州登舟时即将贵货裁减,并令出结定价,惟恐累及贫国,并承捐除七宴……小邦别无可敬,端赖七宴,稍尽微情,今既捐除,更无尽情之处,屡具宴金,又皆却还……又再四却金不受……不知已为小邦省费无算。凡此皆天使仰体皇上之心为心,事事先为体恤,不特温感人肺腑,即通国臣民亦谓天使体恤下情,从未有如两位大人者。”尽管这些赞语难免有过誉之处,但可以确信,他们的做法是深受琉球人民欢迎的。当然,这些举措,过去的册封使也曾部分实行过,谢绝赏金系从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赴琉球册封使陈侃开始,琉球人民曾专建却金亭以表之。以后使者多踵其行,而赵文楷、李鼎元之举,做得比以往更为彻底,无疑这对加强中琉两国的友好关系是有积极影响和作用的。

由于赵文楷、李鼎元在这次册封中举动得体,约束严明,较好地完成了出使使命。嘉庆皇帝甚为高兴,于嘉庆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发出上谕:“玉德奏册封琉球正副使船平安回闽,并递到该正副使赵文楷、李鼎元恭报事竣回闽各折,览奏欣慰。”

2.传播文化著书立说

册封使不仅是友谊的使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特别是赴琉球的册封使,夏往冬回,一般在琉球滞留半年之久,此间他们除了参加几次规定性的典礼宴筵活动外,主要是到各地参观游览。每到一处,他们都纷纷题字作赋,其中包括匾额、书联、碑刻等,许多至今依然保存良好。据记载,此次赵文楷、李鼎元在琉球的很多地方都留下了文字。其中,赵文楷还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一中国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美丽诗句书献与琉球国王,以表达中琉之间深厚的感情。而李鼎元为人题字更多,以致自己书写不完,不得不请两位从客也来帮忙。如他自己在离开琉球前夕总结中所说:“跟役如例而止,多则无用,惟从客善书者不可少,球人重书,谓者甚众,两手不能给也。”这些书字、对联、诗篇,对传播中国的语言、书法等都起了重要作用。

封舟图

在把中国文化传播给琉球的同时,他们也了解了琉球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回国后撰书立说,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史料。在这里,重点介绍一下赵文楷、李鼎元回国后关于琉球的著述。

赵文楷和李鼎元书法

赵文楷回国后,曾著有《槎上存稿》一册。其中以五言和七言诗的形式,记述了此次琉球之行的所见所闻。赵文楷的诗包括:海上见闻、册封礼成、球俗、参观游感等。将其往来琉球的经历及其情感全部融著于诗书之中。如他在临行之时,与都中诸友道别时的一首诗,将其感情及心态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因册封琉球是非常艰巨的使命,通常册封使要饱受使途艰辛,还要随时做好海上遇难的思想准备,陈侃就曾在其《使琉球录》中曰:“使琉球与他国不同。安南、朝鲜之使,开读诏敕之后,使事毕矣。陆路可行,已事遄返,不过信宿。琉球在海外,候北风而可归,非可以人力胜者。”因此,赵文楷在诗中写道:“沧溟东去是琉球,飞楫来迎使者舟。万里鲸波劳远梦,五回龙节下炎洲(本朝册封中山,至此五次)。直教薄海沾皇泽,敢谓乘风惬壮游。辨岳山头回首望(辨岳,琉球山名),紫云天半护神州。”“交到忘形信有缘,可堪此夕怅离筵。炎风朔雪怀人日,犵鸟蛮花异国天。利涉尽堪援往事,生还难必是何年(前使各有险阻,皆得无恙,然逾年始返)。从今独醉中山酒,一度相思一惘然。”李鼎元回国后,著有《使琉球记》一书。其中以日记的形式,详细记载了此次出使琉球的情况,这是清朝琉球册封使臣第一次以日记体裁所做的记述,该书情节详细,史料真实。“凡岁时、山川、习俗之详,莫不有所根据,事从目系,言以人稽。”看过者谓之其采摭宏富,可媲徐葆光《中山传信录》,“不负其职与志也”。其诗文“挺拔有奇气”。被称之:意沉挚,辞警拔。

赵文楷、李鼎元的著述各有特点,起到了相互弥补的作用,若将二者融合在一起,更可使后人清晰地了解此次册封琉球的全貌。

如五月十一日午刻见到姑米山时,李鼎元在日记中记载:姑米山共八岭,各岭有一二峰,或断或续,此时舟中人欢声沸海。

赵文楷也对当日情形作五言诗一首:“三日天风便,遥看姑米山。五峰排水面,一线出云间。远目真空阔,狂涛若等闲。舟人齐举首,惊喜破愁颜。”

又,册封使到琉球后,住进使馆楼中,李鼎元在日记中记载了使馆楼的建筑历史与沿革。而赵文楷则用七言诗描述了其景色:“海云漠漠树苍苍,楼对平山一桁长。雾隐帘前无鸟雀(中山少鸟雀),潮来窗外有帆樯(樯外即那霸港,潮来时诸岛贡舶皆至)。钟声隔院叮咚响(隔院即下天后宫),花气巡檐自在香。高卧绳床消永昼,此身忘却在殊方。”

上述的描述使我们使我们不仅对使馆楼的格局有所了解,而且能感受到使馆那云雾缭绕、如仙如幻的美景与幽静。

七月初三日,随封游击将军陈瑞芳因病疾身亡,赵、李二人异常悲痛,双双前往祭悼。李鼎元在日记中写道:“于介山往哭,备衣衾,棺木敛之。”挽词为“其生也荣,死且不朽”。赵文楷则作诗二首,表达了其悲痛和怀念之情:“顿失同舟侣,偏怜上将才。旌旄三岛远,涕泪一军哀。炎海迷归路,悲风撼夜台。故乡千万里,犹自望君回。”“二竖成夷鬼(陈殁前二日,二鬼守床前状,如琉球红帽官,兵役皆见之),孤魂泣海天。岛桅充马革(球无杉木,又不善制棺,寻以太平岛船桅,命随行匠人为之),蛮榼奠蛟涎。生死诚如寄,功名已足传。纵令终牖下,徒得妇人怜。”

七月二十五日,为册封礼仪之日。李鼎元在日记中详细地记述了在使馆楼中举行册封仪式的过程。而赵文楷则描写了举行册封礼时的宏伟场面:“曈昽晓日馆门开,谒者传呼彩仗来。一道祥光东去疾,天书已过望仙台。”“海东十丈红云起,照见波涛万顷丹。行到七星山顶上,万人回首一时看……守礼坊前欢会门,拜迎犹自号王孙。山龙赐服君恩重,始信藩王气象尊……羽士抃呼拥节旄,归途落日下平皋。王人序在诸侯上,梯述宁辞拜送劳(球语,主人曰梯述)。”

赵文楷、李鼎元二人使琉球的纪实,可以说是相互依托、珠联璧合,其形式、内容及情感的抒发,在各种使琉资料中都是少见的。

中国赴琉册封使每遇回国,往往会将琉球的方言文字与中国文字进行对照,并著成《夷语附》或《华夷译语》等书,使国人对琉球的语言有所了解,李鼎元就是突出的一位。他在琉球期间,在杨文凤及首里四公子的帮助下,收集琉球寄语近3000条。其中,七月十二日,杨、四公子送寄语约500条;七月二十七日杨送寄语200条;八月初六四公子送400条;八月十九日向世德送寄语200条;九月初七杨、四公子各送寄语300条;九月十五日,杨、四公子各送寄语100条;十月初四,杨、四公子各送寄语300条。他在琉球时“国之略晓文字者,皆得就教尊前,执经文事”。在许多文章中都提到李鼎元从琉球回来后曾著有《球雅》一书,《国史列传》中称之为《琉雅》。李鼎元《使琉球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二十七日……杨文凤送寄语二百余条并书本国字母以来。余以传信录较之,无异。问以徐录谓一字可作二、三字读者,略仿中国对音,何以说?对曰:此乃字义,非音也。小邦但知对音,不知切音,如平上去入四声,夷官初学为诗乃知之,其实读书仍用本国语义,故必须钩挑,令实字居上、虚字居下读之。凡民则但知寄语,亦并不知对音。即如徐录所云:‘泊读作土马依,为一字三音。’小邦以船靠岸为‘土马依’,‘泊’亦靠船之义,故曰‘土马依’,非三音之谓也。乃知历来册封使俱就通事口授,以意解释,未令通人笔之于纸,故音义不分。余作《球雅》,皆令文凤等逐字注其音,复注其义,并将通俗等语汇成册,令注本国语于各句下,就所注而辑之。字异而语同者合并之,无令重出,务在得实,以备一邦翻译。”

《球雅》一书笔者目前还没有看到。不过,我们在查阅史料之中发现一本名为《琉球译》的书,它与李鼎元所著的《球雅》一书很相似。此书为后人大兴翁树誊抄,未记著者姓名。从其内容看确是一本辞典,统计其条目,亦与李鼎元记载较为接近。《琉球译》一书从它的体例和名称上看都区别于陈侃、萧崇业、夏子阳、徐葆光等著的《夷语附》《华夷译语》或《琉球土语》等。它们都是分门别类,如其中的“天文门”“地理门”“宫室门”等,只记载字、词发音。《琉球译》为上、下两卷。在与上列书相应的类别叫法上称“译天”“译地”“译宫”等。其中除有字、词的发音外,还包括词意的解释。《球雅》一书可谓是第一部中琉语言大辞典,该书的问世,对于中琉之间语言、文字的传播与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

我们认为以上两点是此次册封影响和意义最大的。除此之外,和历次册封一样,此次册封也有着一定的政治、经济的意义和作用。

嘉庆五年为公元1800年,正值世纪之交。在西方,以18世纪60年代英国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为起点,带动了其他国家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至19世纪40年代即完成了工业革命。在东方亚洲,西方的进步与文明也曾被一些传教士传入,然而大多数国家仍处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封建时代。作为东方大国,清朝虽然已从鼎盛的康乾盛世开始走向衰落,但以中国为主体的宗藩制度依然承上启下地发展着。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稳定及周边地域的安定,但这种稳定作用在不同时期其特征表现有所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统治者地位的巩固,其作用从直接变为间接。

清顺治时期,满洲入关不久,稳固新兴的政权、确保自己的统治地位是当务之急。对周边国家的笼络、安抚也是其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册封实现稳定,其特征表现得非常具体和突出。康熙、雍正时期,以平定内乱、扩土封疆、巩固政权为主要任务。此时清政府与西方交往日趋频繁,在力求稳定的同时,更趋于向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延伸。乾隆时期,已到了清朝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国泰民安,乾隆皇帝以天朝大国自居,与周边国家乃至西方国家的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已是友好往来,那种求稳定的含义此时已显得不那么突出了。尽管如此,我们认为,这种交往实际上仍间接地起到了维护和稳定周边地区、发展各国人民友好关系的作用。

而正是历届册封琉球的册封使们,用自己的行动为巩固这种关系做出了努力,使得中琉两国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如此次赵文楷在出使琉球期间,就同中山王尚温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中山王尚温也对其非常有好感,并书写对联“四海乐无为之化,万方瞻有道之光”相赠。据赵文楷的后人记载,当琉球王得知赵文楷的母亲年近古稀,便以朱缎12帧亲书祝文,王妃向氏工绘事,亦赠画册12幅。赵文楷、李鼎元甚至在已登舟即将返国时,得悉17岁的国王和王妃生子,又分别挥笔写诗相赠以示致贺。赵文楷的诗曰:“一朵红云匝地开,欢声环岛响如雷。翻思昨夜西风紧,知是瑶池送得来。”

每一次册封活动,双方都要进行请封、接封、册封、谢恩等仪式程序。其中的每一项活动,除了贡品和赏赐品外,双方都还带有大量供贸易用的物品。清政府运往琉球的主要为丝绸、瓷器、药材、纸张、茶叶、食品及工艺品。琉球运往清政府的除硫黄、锡、铜等进贡品外,还有各种扇、围屏纸、鱼翅、海带菜等。这些物品多数是对方所没有的,所以通过册封也加强了中琉间的贸易往来。而这种贸易也是维系中琉关系的一条纽带,使得中琉贸易往来不断。但是我们认为,在中琉关系中,如果说作为进贡的一方有着一定的贸易因素的话,而作为册封的一方,则主要是一种政治活动。故对册封中贸易的意义和影响不能评价太高。

嘉庆六年李鼎元赴琉回国复命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