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1)

有清一代,八旗宗室受封或袭爵者百余人,功勋卓著者有之,如以多尔衮、代善、多铎为代表的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他们为打下大清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铁帽子王”并不铁,袭爵者中,因触犯法律被剥夺爵位者有之,如文中即将提到的裕兴、昭梿之流;因受父牵连,被夺取宗室待遇,生活潦倒者有之,如奕赓;在政治斗争中败北者有之,如载垣;因支持义和团运动,最后成为替罪羊的更有之,如载勋。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封建王朝,还是现代社会,法治始终是一条底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无论是高高在上的天潢贵胄,还是普通的黎民百姓,只要触犯了法律,必定会受到惩?处。

第一节

豫亲王裕兴:色字头上一把刀

豫亲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初:满人在经略东北、问鼎中原的过程中,有八位宗室立下了汗马功劳,为表彰他们的功勋,清初曾敕封王爵,俗称八大“铁帽子王”,即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豪格、承泽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豫亲王的始祖为努尔哈赤的第十五子——多铎。多铎因在清初率军平定陕西、江南期间战功卓著,晋豫亲王,授定国大将军。其中,“豫”为封号,满语为“erke”,取雄壮、刚强之意,这一封号充分肯定了多铎在清初政权的稳固、江山的统一中的重要作用。

裕兴,生于1772年,死于1829年,是多铎重孙豫良亲王修龄的第三子。乾隆五十二年(1787),修龄去世,长子裕丰承袭豫亲王爵位,随后裕兴被封为不入八分辅国公。

不入八分辅国公,是第十等爵位,离和硕亲王还隔着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等爵位。而不入八分辅国公又使得裕兴失去了很多特权,清朝时期,宗室的待遇以“八分”为最优。“八分”最初是“八份”之意,清朝在入关以前,每次战斗若有所俘获,都均分为八份,每个旗有资格的贵族按照各自的等级参与战利品的分配。后来,这些人的身份逐渐固定下来,成为贵族的一种等级,具体来说,“入八分”者可以享受清廷的八种待遇:朱轮(红车轮)、紫缰(乘马用的紫色缰绳)、宝石顶、双眼花翎、牛角灯、茶搭子(类似于现代的热水瓶)、马坐褥和铜门钉(府门上等钉子),这些特殊的车饰、帽饰、门饰,是王公身份和特权地位的一种象征。

由此看来,裕兴作为修龄的第三子,按照中国古代社会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惯例,袭爵之事远轮不到裕兴。那裕兴为什么能袭爵呢?

1.天理教之乱与裕兴袭爵

说起裕兴的袭爵,不得不提到嘉庆年间震动朝野的“癸酉之变”,正是这一事件,导致裕兴的长兄、二哥接连受到处罚,裕兴最终得以承袭豫亲王爵位。

嘉庆十八年(1813),天理教首领林清率领教徒在北京起事,甚至一度攻入皇宫,制造了“癸酉之变”。林清是顺天大兴(今北京大兴)黄村人,早年做过药店的学徒,学会了粗浅的医学知识,也当过伙计、更夫、书吏、小工、纤夫、衙役、商贩等,一直为生计而奔波,尝尽了生活的艰辛。嘉庆十一年(1806),一个偶然的机会,林清加入荣华会。因林清颇有组织能力,加入荣华会不久被教徒推举掌管“坎卦”,兼领八卦,传教河北。他在京畿的红阳教、坎卦教和滑县震卦教的基础上组建了天理教,自任首领,号称“天理王”。林清平时常为人治病,为人又慷慨仗义,他在钱财方面并不吝啬,“有告贷者,辄给之,乡村仰食者万余家”,别人向他借钱,他便很大方地送钱给人家,慢慢地,乡里靠他生活的人有了一万多家,他很受群众的拥戴。嘉庆皇帝即位以后,国内的阶级矛盾已十分尖锐,白莲教、广东天地会先后起事,各地起义不断,而又有外国势力不断侵入。在这种情形下,林清也蠢蠢欲动。嘉庆十七年(1812),他与李文成、牛亮臣等人谋划起事。

嘉庆十八年(1813)九月,林清率教徒起义,此时嘉庆皇帝正在今河北省承德市境内的木兰围场秋猎,皇城守卫松懈,时机千载难逢。九月十五日,林清在北京指挥教徒以“奉天开道”为旗帜,200名天理教教徒在京城发动兵变,兵分两路分别攻入紫禁城东华门、西华门,直捣清廷皇宫重地。其中,一支由陈爽率领、刘呈祥殿后,杀进东华门,并以太监刘得才、刘金为向导;另外一支由陈文魁率领、刘永泰殿后,杀进西华门,由太监张太、高广幅为向导。教徒们挥舞钢刀,打着“大明天顺国”“顺天保民”的旗帜,一路杀向皇宫。天理教教徒蓄谋已久,起义极有组织,战斗起来勇猛之极,守卫皇宫的清军措手不及,惊慌失措,节节败退。一时间皇宫里杀声震天,哀鸿遍野。教徒们一直打到了隆宗门外,计划从门外的廊道翻入皇宫大内的高墙,此为进入紫禁城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旦突破,必然会血溅大内深宫,紫禁城也将被天理教教徒全部占据。正在上书房读书的皇子们得知消息,一片惊慌,王公大臣如惊弓之鸟,束手无策。危难之际,皇次子旻宁很快镇定下来,这位皇子平时醉心于研究鸟枪,恰恰是这一兴趣在危机时刻拯救了他。旻宁立刻命令太监取来鸟枪、櫜鞬和腰刀,冲出上书房迎敌。迎头赶上两名天理教教徒爬上养心殿墙头,正准备朝这边冲过来。千钧一发之际,旻宁在养心殿台阶下端起鸟枪,瞄准墙头的教徒,首发打死一人,再发一枪又打死一人。两声巨响过后,领头教徒喋血坠地,众教徒亲眼见证火器的厉害,吓破了胆,再也不敢继续攀墙发动进攻了,这为清廷平定叛乱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旻宁胆魄过人、军事技能过硬,为这场皇宫保卫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事件发生时,他连发五道命令:火速奏报嘉庆帝皇宫事变、关闭紫禁城所有城门、令各路官军飞速入宫“捕贼”、派皇三子绵恺安慰保护皇母钮祜禄氏(孝和睿皇后),并亲自率兵在西长街一带访查。数道命令一下,人心稳,一致平乱。京畿的天理教教徒虽然作战勇猛,却因力竭而失败:林清被捕,清廷对大兴、通县(今通州区)一带的天理教教众大肆搜捕,短短4天内将700余人屠杀。为响应林清领导的起义,直、鲁、豫三省的天理教教徒按约定在华北十几个州县接踵发难,声势浩大,震动朝野,但双方的力量对比过于悬殊,在半年内便宣告失败,起义首领们相继被处死。因嘉庆十八年(1813)为癸酉年,史称“癸酉之变”。事件发生后,嘉庆帝勃然大怒,偌大皇宫,居然差点被百余名起义者拿下,而且还有太监等宫内人员参与其中,内外勾结、沆瀣一气、朝中大乱,君威何在!随即下令彻查,宫廷内外,与此案有关者,一律从快从重处治。

随着调查的深入,这把火烧到了豫王府。裕兴的长兄,时任豫亲王裕丰,因被查出有下属参与天理教林清之乱,被盛怒之下的嘉庆帝下令夺去亲王爵位;而次兄裕瑞,也因为对手下人参与天理教之乱失察被革职,失去继承爵位的机会。按规定,如某铁帽子王获罪夺爵,则以其旁支袭位。裕兴因此以第三子的身份承袭豫亲王爵位,从清朝宗室爵位的第八级直接跃升至第一级,登上人生巅峰,从此便有了享用不尽的荣华富贵。

2.盛名难副,石榴裙下失爵位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裕兴平日就是个十足的纨绔子弟、好色之徒,袭爵之后愈发飘飘然,不知天高地厚,仗着自己是王爷,为非作歹、恣意妄为,若是看上了哪家的姑娘,费尽心思也要弄到手。裕兴王府上有一位名叫寅格的丫鬟,平日伺候在福晋身边,风华正茂,风姿绰约。然而,不幸的是,这位美丽的姑娘却被裕兴盯上了。寅格虽是丫鬟,却洁身自爱,对裕兴没什么好印象,无论主子怎么威逼利诱,就是不从。寅格越是不从,裕兴越是猴急。但碍于寅格是福晋身边的人,王府里人多,裕兴一时之间也没找到下手的机会。

事有凑巧,有一天裕兴终于等到了机会,但也让他踏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据《清史纪事本末》记载,嘉庆二十五年(1820)八月,嘉庆皇帝驾崩,举国大丧,要在皇宫里为大行皇帝(嘉庆)举行仪式,亲王、贝勒及福晋等都得前去祭奠,豫亲王裕兴一家自然得前去参加。然而,色心未改的裕兴突然觉得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匆匆行过大礼之后,便趁着众人不注意,悄悄溜出,乘车回到府中。裕兴一看府中人少,福晋未回,便将魔爪伸向寅格。寅格是个性格刚烈的女子,遭此奇耻大辱,悲愤交加,在自己的住所挂上三尺白绫悬梁自尽。福晋回来后,许久不见寅格前来伺候,心中好生奇怪,便派婢女前去寻找,这才发现寅格早已香消玉殒。好好的姑娘怎么会上吊自杀呢?众人留心探察,这才发现裕兴的暴行。裕兴可没把这当回事,不就是王府死了个下人嘛。大概是由于裕兴平素为人过于猖狂、荒**,这事终于还是纸包不住火,被捅了出去。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在民间,甚至在皇城广为传扬,最后被宗人府知道了。贵为王爷如此荒**无道,国丧期间不谨言慎行,反而强奸家奴,逼得人家姑娘上吊自杀,这还了得?皇室颜面何在?君王威信何在?宗人府据实写了奏折,呈交给道光皇帝。道光皇帝刚刚继承大统,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正是雄心勃勃预备大展宏图的时候,闻讯勃然大怒,“国服未除,家丧未满”之时,强奸女子致人毙命,在当时可谓“不忠不孝,罪孰大焉”,欲将裕兴赐死。幸好有惇亲王、瑞亲王出面讲情,裕兴才躲过一劫,从轻发落,裕兴被革去王爵,由宗人府圈禁三年。

封建时代,女性地位低下,官员权贵强占民女司空见惯,裕兴受到的处罚是不是过重了?我们先来看一下当时的判词,据《刑案汇览三编》中“亲王强奸使女已成致女自尽”一条的记载:“提督奏送豫亲王裕兴强奸使女寅格已成,致寅格羞忿自缢身死,但寅格系裕兴属下包衣之女,与强奸平人妇女者有间,应于平人强奸已成本妇自尽斩监候上量减一等,拟流,系宗室亲王,乃于国服未除,亲丧未满之时,奸污使女,致令自尽,应比照居丧犯奸加重办理,应革去王爵,发吉林当差,折圈三年。寅格照例旌表。”这一判词说得很清楚,按照当时的法律,一般平民若是强奸民女而导致妇人自尽的,应判处斩监候,所谓斩监候,就是判处死刑但不立即执行,等待秋审或朝审复核。裕兴作为宗室,强奸的是家仆,量刑时可以减一等,应被流放。但这事发生在国丧期间,时间特殊,在国家大丧之时犯案,罪加一等,所以从重判罚。

在清朝,强奸致人死亡本就是重罪,裕兴因强奸包衣之女丢失王爵是咎由自取,本非重判,更何况裕兴在国丧期间犯案,从重处罚是理所当然。但道光皇帝为何要下狠手,甚至一度要将裕兴赐死呢?因为这一案件发生在道光皇帝即位之初,道光皇帝急需整饬吏治、树立清明的政治形象,因此,道光帝在诏书中称:“国家法令,王公与庶民所共。强奸已成,致毙人命,罪犯至重。裕兴身系宗室,袭封亲王,乃不自爱惜,恣意妄为,大干法纪。若从未减,则齐民犯此者,又将何以治之。且当国服未除,亲丧未满之日,而裕兴辄动于恶。不忠不孝,罪孰大焉。朕不得已,不能不执法惩创。……即革去王爵,交宗人府折圈空室,三年期满释放。”道光帝诏书的意思很明确:王公犯法,与庶民同罪,作为王室宗亲,毫不自爱,荒**无道,国丧期间,目无法纪,强奸侍女,不忠不孝,必须从重处罚,以儆效尤。道光帝通过豫亲王裕兴案向朝野传递了一个信号:国无法不立,法不严无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是每个人的义务,王公犯法与庶民同罪。裕兴一案,是清朝后期对皇室宗亲进行惩治的重大事件,一定程度上整饬了朝纲。

裕兴这个荒**的王爷,终于罪有应得,被削去王爵、圈禁三年。九年后,一命呜呼,这个曾经无法无天的王爷,终于把自己“作”死了,去了该去的地方。

俗话说得好,色字头上一把刀,石榴裙下乱葬岗。无论是高高在上的天潢贵胄,还是普通的黎民百姓,只要触犯了法律,冲破了底线,都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豫亲王裕兴身居高位,却德不配位,他平时道德败坏、恣意妄为,在大丧期间又犯下滔天罪行,不忠不孝,终至被废,“铁帽子王”不是护身符,位高权重不是免死牌,只要违反法律,终究逃不了落马的下场。

第二节

“宫廷八卦娱乐记者”礼亲王昭梿

爱新觉罗·昭梿出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卒于道光十年(1830),号啸亭,别号汲修主人,又号檀樽主人,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和硕礼亲王代善的六世孙。

1.家学熏陶,御赐重修王府

和硕礼亲王是清朝的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从崇德元年(1636)至1914年,共传13代278年,袭爵时间最长,是当之无愧的“清代第一王”。

昭梿的父亲礼亲王永恩,爱好诗书礼乐,受家学熏陶,昭梿自幼就喜欢诗文词赋,他阅读了大量的史学著作,及历代文人笔记,文史素养很高,他精通满洲民俗和清朝典章制度,勤于写作,笔耕不辍,留给世人一部历史笔记——《啸亭杂录》,这本书记载了大量清道光初年以前的奇闻轶事和社会风俗,非常宝贵,更是了解清朝前期历史知识的重要资料,因此,昭梿被称为“宫廷八卦娱乐记者”毫不为过。

嘉庆十年(1805),爱新觉罗·昭梿袭封,成为年轻的礼亲王。嘉庆十二年(1807),礼亲王府不幸失火,昭梿家中的珍宝和印绶全部被烧毁,损失十分惨重。好在嘉庆帝对他照顾有加,特意拨了白银一万两,帮助昭梿重建王府,可见当时的嘉庆皇帝对昭梿关爱有加。但后来发生的事情,就让人大跌眼镜了。

2.突遇横祸,惨遭剥夺王爵

根据史书记载,昭梿是位脾气不怎么好的王爷,甚至有人评价他为人“残刻”,因为这个性子,得罪了不少权贵,导致他后来惨遭革爵。清嘉庆二十年(1815)十月,昭梿因“陵辱大臣,滥用非刑,被剥夺爵位,圈禁起来”。这件事情在《清实录·仁宗实录》中记载得更为详细:

其一,御史举报。大臣景禄到大内接班迟到,昭梿因此呵斥景禄,在场的苏楞额、晋隆等人纷纷劝阻,昭梿却认为他们是一伙的,严加斥责,由此得罪了一批人。而且昭梿还曾辱骂一品大员景安是奴才,亦被景安记恨在心。被昭梿当场呵斥的景禄是当时的刑部侍郎,景安是刑部尚书,按照清朝官制,刑部设尚书一名,为从一品,设侍郎两名,为从二品,一二品官员在今天就相当于省部级高官了,而刑部又相当于今天的公检法机关,景禄、景安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却被一个世袭的亲王当众呵斥辱骂,这口气怎么咽得下去?!昭梿的暴脾气由此可见一斑,这件事也成了昭梿被参后,嘉庆皇帝给他定罪的重要理由。

其二,苛待下人。嘉庆十八年(1813),昭梿因庄头程福海不肯加租,便上了私刑,影响极为恶劣。堂堂亲王为何要苛待下人?也许是因为此前王府着火,昭梿“穷”了,为增加收入便逼迫田庄管家程福海增加田租;也有可能是昭梿仗着自己是亲王,飞扬跋扈惯了。而当时的清政府规定,国家对农民“永不加赋”,因此,这事儿明摆着是昭梿违反了国家规定,自然遭到了程福海的拒绝。一个小小庄头居然敢违抗自己的指令,恼羞成怒的昭梿,便派了王府的护卫兵到程家抄家产、毁房屋、割庄稼,又下令把程家父子叔侄六口人圈禁起来,还动了私刑。气急败坏的昭梿更是直接打碎一个瓷瓶,用锋利的碎瓷片在庄头的背上划了一百多道伤痕,皮开肉裂,使程福海流血过多晕死过去。这事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昭梿的“残刻”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位任性妄为、性格暴躁的亲王很快就为自己的暴脾气买了单。事发不久,昭梿就被弹劾了。墙倒众人推,平时狂妄自大得罪了太多权贵,自然没有人为他说话。对此,《大清仁宗睿皇帝实录》有记载:“年十一月二十日,御史果良额奏实获匿名帖一封,内系诘告礼亲王昭梿各款。”礼亲王昭梿被人匿名给告了,直接捅到了嘉庆皇帝那里,因涉及亲王,嘉庆帝非常重视,命令时任工部尚书英和负责查办此事,并亲自召见与此事有关的刑部侍郎景禄,询问案情,景禄称昭梿曾经当面折辱过自己和刑部尚书景安。昭梿的这些罪名,经三堂会审后被坐实。嘉庆帝认为,国朝体恤百姓,屡次施恩赈济灾民、减免钱粮,而昭梿滥加租赋,滥用非刑,实在是利欲熏心,为所欲为,有辱亲王称号。而折辱大臣则更为严重,景禄、景安均属朝廷大员,与昭梿是同僚关系而非君臣关系,怎可随意辱骂?昭梿“妄自尊大,目无君上”“滥用非刑”“凌辱大臣”罪行的核心是“目无君上”,也就是挑战了皇权,故而遭遇横祸。

最终,嘉庆皇帝连下四道严旨:昭梿以“妄自尊大,目无君上”“滥用非刑”“凌辱大臣”等罪名被革去王爵,押入宗人府监禁,960亩地产也被悉数没收。

后来,也许是嘉庆帝觉得自己做得太过了,又对昭梿从轻处罚。史载,嘉庆帝在审阅《圣祖仁皇帝实录》时,看到了与昭梿类似的案子:多罗平郡王纳尔图无故打死一人,又折断二人手足,因而被革去爵位。嘉庆帝觉得昭梿虽然滥用私刑,但是被他虐待的人并没有丧命,于是下令将昭梿解除圈禁,但不恢复王爵。

3.潜心著述,文史成就斐然

被解除圈禁之后,昭梿在仕途上一直郁郁不得志,渐渐失去了政治热情,于是专心从事文史研究。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写下《啸亭杂录》。《啸亭杂录》全书洋洋洒洒约32万字,内容丰富,行文流畅,叙述了清代前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典章制度以及文武官员的趣闻逸事和社会习俗等,为清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昭梿身份特殊,身为满洲宗室贵族,对皇亲国戚和文武百官的情况比较了解。他在叙述政治事件时,事无巨细,有闻必录。书中记录了反清复明、土尔扈特部东归等重大历史事件,同时,也对清朝多位皇帝的性格有详细著述。因昭梿皇族的独特身份,他的著述可信度较高,是清史研究的重要材料,可以弥补正史的不足。这本书中,政治、典章制度、遗闻逸事等的史料价值颇为突出,据末代皇帝的堂侄,最后一位恭亲王爱新觉罗·毓嶦回忆,溥仪平时并不读书,有次偶尔翻阅了《啸亭杂录》,看到一则典制,写的是清代皇帝祭祀“堂子”的事情,于是溥仪每天向堂子磕头,可见《啸亭杂录》的影响力之大。

昭梿记录了清朝的大量政情,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史料,甚至可以据此修改他书的错讹。如《清稗类钞》中有《纪昀妙对乾隆》一文颇为有名,大意说,纪昀肥胖怕热,夏天往往汗流浃背,浑身都湿透了。有一次入值南书房时,纪昀就打了赤膊当了“膀爷”,忽然乾隆皇帝出现,来不及穿衣,便躲了起来。乾隆帝坐了很久也不说话,纪昀因暑热难耐,便问道:“老头子走了吗?”乾隆帝大笑说:“你也太无礼了,为什么喊我老头子?说得出理由来就算了,说不出理由就得砍了。”纪昀答道:“万寿无疆之为‘老’,顶天立地之为‘头’,父天母地之为‘子’。”乾隆哈哈大笑,这事就过去了。但在《啸亭杂录》中,此事则发生康熙年间的何义门身上。南书房在康熙时代地位十分重要,一度成为发布政令的所在。雍正年间军机处成立,南书房地位有所下降,不再参预机务,专司文词书画。因此,此事发生于康熙年间的可能性更大。

昭梿作为清朝贵胄,敢于秉笔直书,记载了很多文臣武将贪婪、自私、怯懦等不为人齿的事,对全面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有重大帮助。如他在《啸亭杂录》之《和相善谑》这样描述和珅:“和相虽位极人臣,然殊乏大臣体度,好言市井谑语,以为嬉笑。尝于乾清宫演礼,诸王大臣多有俊雅者,和相笑曰:‘今日如孙武子教演女儿兵矣!’又安南贡金座狮象空其底者,和诧曰:‘惜其中空虚,不然可多得黄金无算也。’”寥寥数笔,便将和珅的市井形象、贪婪之态描绘得淋漓尽致。

道光十年(1830),昭梿去世,结束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该如何评价他呢?他是一位脾气暴戾的王爷,一个失败的“铁帽子王”,却也是一位成功的史学家、文学家。昭梿出生高贵,早年顺风顺水,幼年时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将近而立之年袭封爵位,位极人臣,突遭变故,家道中落。他性格骄纵、暴戾残刻、凌辱大臣、苛待庄户、滥用私刑,终于自食恶果,被剥夺爵位,遭到圈禁,失去一切。经岁月洗礼,宦海沉浮,终于沉淀下来。昭梿身份特殊,熟知宫廷逸闻逸事和满洲风俗,这位曾经的“铁帽子王”奋笔疾书,笔耕不辍,留下了宝贵的史料,以史学家、文学家的身份为后世牢记。

“铁帽子王”并不“铁”,不是王公贵胄贪赃枉法的避难所,逆民者亡,顺民者存,只有把黎民百姓的疾苦始终放在心中,谨言慎行,发挥光热,才能被百姓接受,被后世记住。

第三节

“天下第一废物东西”庄亲王奕赓

1.错失袭爵

奕赓属和硕庄亲王一支。和硕庄亲王最初叫和硕承泽亲王,始祖是硕塞,皇太极的第五个儿子。硕塞曾经与多铎一起,共同在河南攻击李自成,后来又随军攻破了南京,俘虏了南明皇帝朱由崧。顺治十一年(1654)硕塞死,他的儿子博果铎袭爵,改号为庄亲王。庄亲王一支共传八世十一王,其中还有两人被夺爵。

庄亲王一脉在清朝铁帽子王中一直是个尴尬的存在。明清史专家孟森曾经说过:“庄(亲)王功绩声望远在诸王之下,其必凑一世袭罔替之数。”这就是说庄亲王无论从功绩看,还是从地位看,都远在其他铁帽子王之下,只是凑数的世袭而已。因为庄亲王虽为铁帽子王,但并不是嫡妻所生,也不配享太庙。在中国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正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而庄亲王非嫡出,凑数而已,庄亲王一脉的地位可谓十分尴尬。

那么,庄亲王一脉是如何承袭的呢?雍正年间,庄亲王博果铎绝嗣,但在承袭王位时,却没有按照惯例。雍正帝出于自己的考量,并未选择让惠郡王一脉继承,而是以康熙的十六子允禄过继给博果铎,并由允禄继承庄亲王的爵位。允禄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去世,由于其子宏普早死,便由允禄的孙子永瑞承袭了庄亲王爵。乾隆五十五年(1790),永瑞去世,无子嗣,奕赓的父亲绵课遂以侄子的身份继承了庄亲王爵。

2.革去顶戴

奕赓并未袭庄亲王爵,但因为宗室的身份,拥有一些特权,他在《寄褚备谈》中写道:“余于道光八年,革去头品顶戴,至道光十一年,授三等侍卫。”在《侍卫琐言》自序中也说:“余充侍卫六年。”可以得知,奕赓的大致的人生经历,早年授予“头品顶戴”,道光八年因事革职,三年后担任三等侍卫。说到顶戴,它是清朝用以区别官员品级的帽饰,以红宝石为最高,依次为珊瑚、蓝宝石、青宝石、水晶、砗磲、素金、镂花阴文金顶、镂花阳文金顶。一般而言,革去顶戴就意味着官员被革职或降职。那么奕赓被革去的“头品顶戴”是指官职吗?奕赓在《东华录缀言》卷五记载:“乾隆四十七年壬寅定:王公子弟及岁时赏给顶戴,亲王子头品。”由此可知,这里的“头品顶戴”,既不是爵位,也非官职,而是清王朝为其宗室设立的一种特殊荣誉。

奕赓为何被革去“头品顶戴”?道光八年(1828)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宝华峪地宫渗水事件,奕赓一家因为此事受到了牵连,而他本人也被摘去了“头品顶戴”。宝华峪是道光帝钦定的陵寝,按照清朝的定制,新皇帝登基之后便要选择“万年吉地”修建陵寝。道光元年(1821)九月,道光帝正式下诏书修建陵寝,把陵寝的位置定在了东陵境内的绕斗峪,并任命了四名陵工承修大臣,分别为庄亲王绵课、大学士戴均元、户部尚书英和、兵部左侍郎阿克当阿。该年十月,陵寝正式破土动工,道光帝认为“绕斗峪”名字不吉利,改名为“宝华峪”。道光七年(1827),宝华峪陵寝正式竣工,刚刚竣工的陵寝恢宏壮丽,相当气派,道光帝亲自验收后龙颜大悦,为承修大臣们加官晋爵,并亲自送孝穆皇后的棺椁葬入地宫。然而,陵寝竣工不到一年的时间,却发生了地宫渗水问题,好好的地宫为什么会渗水?众说纷纭,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陵寝土质问题,不完全符合建陵的要求,如离地下水源过近,就会有地宫渗水甚至进水的可能;二是由于设计失误,地宫下面没有留龙须沟,致使渗水流不出去,导致积水。这是重大的工程事故。道光皇帝派贝子奕绪专门核查,发现“已有潮湿,及现有水痕”。道光皇帝雷霆震怒,接连发了十几道谕旨,一一降罪,如户部尚书英和“着先革去顶戴,拔去花翎,革职”,戴均元被革去官衔,降为三品顶戴,绵课因已去世,免于处罚。后来,道光帝又亲自去陵寝查看,见到积水满地,棺椁浸湿,又恼怒又伤心,便认为自己处置得太轻了,又下令把庄亲王绵课的儿子也处理了,王先谦在《东华录》中曾有详细记载:“奕睿着革去不入八分辅国公,奕叡着革去镇国将军、委散秩大臣,奕賟着革去辅国将军,奕赓着革去头品顶戴。”这还不解恨,半个月后又严令相关官员罚赔白银,而庄亲王一家就赔了十万两白银,这直接导致了庄亲王一家的家道中落。

3.侍卫生活

奕赓并未承袭王爵,却因为父亲的过错,受到了牵连,运气着实不好。奕赓曾在宫廷做过六年的御前侍卫,虽然不是正式官职,却可以戴花翎、用宝剑,出入宫廷,跟在皇帝左右,若表现出色,还能进一步升迁,或者一步登天。根据奕赓自述,清廷侍卫的生活还是比较优渥的,其所撰《侍卫论》是这样描述的:“问尊兄荣任是在何衙署?鞠躬道小弟当辖在‘大门’。虽然难比翰林爵位,要知道比上步军是人上人。两匹官马养妻赡子,料季儿每个月总卖四五千文。值门时外领班钱内吃官饭,围**儿无论大小俱有帮银。”侍卫吃官家饭,社会地位也高,每月收入不少,足够养活妻子儿女,此时应是奕赓人生中生活比较优越的阶段,用奕赓自己的话说就是“最是毕生得意处,每至年终领挂银”,奕赓每每回忆,不禁感叹,这是其一生中最得意的时候,那时候真好啊,被官家养着,每到年终的时候还有白银领,不愁吃不愁穿。奕赓曾在《侍卫琐言》中写下一篇《茶房铭》:“品不在高,有爵则名。年不在深,有钱则灵……可以下象棋、吃烧饼。”言语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宫廷侍卫的生活状况。然而,奕赓一介文人天生傲骨,不愿随波逐流,说话耿直,在不经意间得罪了某些人。他曾经写文讽刺部分侍卫:“有那胎里红出身豪门贵公子,靠祖父的余德荫及自身。全不想朝廷命官何等尊贵,全不想有何德能可愧于心。恁势力眼空步阔言谈狂妄,仗银钱买转了奴才敬若尊神。……最可羡是天公斡旋真个巧,怎么就把这一群济世的英雄都聚在大门!”辛辣地讽刺八旗子弟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享受着荣华富贵,表面上光鲜亮丽,实际上却是胸无点墨的酒囊饭袋,他们徒有华丽的外表,骨子里却趋炎附势、嫌贫爱富、媚上欺下,无情地揭示了八旗子弟的庸俗和沉沦。或是这直言无忌的性格,使得奕赓的侍卫生活戛然而止。

4.著述颇丰

奕赓自称是“天下第一废物东西”,他在《侍卫琐言补》中写道:“录《琐言》毕,追忆见闻,补书数条,非自异,聊以驱睡魔、解愁烦,所谓于世无益我有益也。天下第一废物东西书于佳梦轩之只此书舫。”寥寥数语,记录了他写书的初衷,即:闲来无事、旨趣所在,寄情笔墨、打发时间。奕赓在文学方面的造诣很深,著述颇丰,现留存下来著作为《佳梦轩丛著》,包括十一种著述,共计二十一卷,如《东华录缀言》六卷,是奕赓读《东华录》时所做的读史随笔,共记事二百余则,涉及典章制度、人物生平、风俗民情、边疆藩服,内容十分丰富;如《清语人名译汉》二卷,奕赓在此书中记录满族人名1061个,配有音译对照,对于清史研究很有参考价值。奕赓还有一个身份是子弟书作家。何为子弟书?子弟指的是八旗子弟,子弟书是清代由八旗子弟首创并流行的讲唱文学。子弟书最初是由戍边的八旗子弟将边疆的俗曲、萨满教的巫歌“单鼓词”的曲调融合在一起,编词并在演唱时配上八角鼓击节,抒发思乡之情和军中之事。乾隆初年传入北京,部分八旗子弟参照当时民间鼓词形式,创造出一种以七言为体、没有说白、以叙述故事为主的书段,正式定名子弟书。

奕赓在满族民间文艺方面有着突出造诣。道光二十四年(1844),家道中落的奕赓迁居盛京(今沈阳),并与当时子弟书西派代表韩小窗交往密切,之后,他专门从事子弟书和诗词灯谜的创作。他虽出身贵族,但家道中落,晚年更是穷困潦倒,平民化的生活为他从事子弟书创作提供了契机。他善于用嘲谑的口吻揭露世态炎凉、讽刺奸伪小人,可以说,其笔墨生涯是与普通旗民的喜怒哀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奕赓流传在世的作品有《鹤侣自叹》《侍卫论》《老侍卫叹》《少侍卫叹》《女侍卫》《赶靴》《刘高手治病》《齐人有一妻一妾》《党太尉》《黔之驴》《柳敬亭》《凤仪亭》《寄信》《疯僧治病》《集锦书目》等十余种,这些作品独具一格,语言生动活泼,情节引人入胜,波澜壮阔中又极富喜剧色彩。

5.晚景凄凉

奕赓晚年的生活潦倒不堪,十分凄惨,根据他的《鹤侣自叹》所述,其晚年生活是道不尽的凄凉:

吁乎今世命弗佳,半生遭尽堪嗟。

十年回首如春梦,数载韶光两鬓鸦。

……

这如今事事无成皆画虎,

平生豪气尽消溺,

鬓毛短处人应笑,

髀肉生时我自嗟。

说甚么煮酒论文谈志量,我只有野老农夫问桑麻。

说甚么万言策论陈丹陛,我这里没齿甘为井底蛙。

说甚么高攀桂树天香远,我这里只向荒山学种瓜。

说甚么玉宇琼池霓裳曲,我这里夜半山村奏暮笳。

说甚么浅斟低唱销金帐,我这里柴米油盐酱醋茶。

休提那丝联枫阶银潢派,休提那勋名盟府五侯家。

这如今貂裘已敝黄金尽,只剩有凌霜傲骨冷牙槎。

我怎肯多买胭脂将牡丹画,只我这栖老寒巢一枝斜。

我虽不肯自抑襟怀生嗟叹,也未免午夜扪心恨无涯!

……

晚年的奕赓,避居乡野间,终日问桑麻、学种瓜、奏暮笳,只关心柴米油盐酱醋茶,当年那个踌躇满志的贵族青年已垂垂老矣,栖居寒舍,无限凄凉。但同时,苦难也造就了他,正如高尔基所说,苦难是一所大学。如果没有经历困苦,奕赓可能也就在舒适生活中沦为一名碌碌无为的清朝贵胄,也就不会有那么多著述留给后世了。奕赓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他出身亲王世家,本该拥有优渥生活,无奈遭遇变故,家道中落;无缘亲王爵位,也无半点官职,却要为家庭所累,终由贵族沦为平民;一生大起大落,见证世态炎凉,历经人生百态;才华横溢、满腹经纶,文学素养极高,醉心平民艺术。他丰富的人生阅历,终于落笔生花,毕生著述无数,在文史领域、子弟书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第四节

辛酉政变:皇权与王权之争

英法联军侵华,咸丰皇帝逃往热河并崩逝于此,临终遗诏,传位幼子,并精心布局,力图权力制衡,而辅政大臣擅权,危机重重;太后、奕集团试图夺权,皇权与王权之争愈演愈烈,最后发生政变,权力集团重新洗牌,慈禧登上政治巅峰,清朝政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咸丰帝病死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发动了一次宫廷政变,打倒了顾命八大臣,两宫太后辅佐载淳,总摄朝政,因为这一年是辛酉年,史称辛酉政变,又因这一年改年号为祺祥,又称为“祺祥政变”。

1.史上最惨皇帝

咸丰帝爱新觉罗·奕詝,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七位皇帝,也是清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他于1850年继承大统,崩逝于1861年,共在位十一年。

整体上来说,咸丰帝是一位励精图治、勇于革新的统治者。他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大刀阔斧地实行朝政改革。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咸丰帝选贤任能,力图力挽狂澜,重振朝纲,他提拔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等人,依靠湘军武装,坚决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他提拔敢于任事的肃顺等人,大力支持肃顺改革弊政,惩治贪官污吏。同时,他又罢斥了道光朝军机大臣穆彰阿、耆英等,将权力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此时的大清帝国,已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的轮流炮轰之下,清军节节败退,在咸丰帝当政期间,清廷签下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咸丰帝被认为是史上最惨的皇帝:他先天不足、体弱多病,幼年丧母,经历人生大恸,年纪轻轻便油尽灯枯,崩逝于热河行宫,这是一惨;他继位没几年,便发生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此后十年便一直在剿杀太平军的阴影中度过,在他逝世三年后,太平天国运动才以失败告终,但清王朝的统治也遭到沉重打击,这是二惨;正当疲于应付太平天国运动之际,西方列强又来“凑热闹”,英法联军侵华,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三山五园被焚,清政府毫无招架之力,被迫割地赔款,外患不断,这是三惨。可以说,咸丰皇帝驾驶的是一艘已经千疮百孔的破船,稍有风雨,就会滑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身为帝国的统治者,咸丰皇帝责无旁贷,他励精图治却无力回天,面对危机,他痛心疾首,却又无可奈何,带着满心遗憾逝去。

至于咸丰帝为什么会病死于热河,而非北京,这与英法联军侵华有直接关系。咸丰六年(1856),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两国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争取在华利益,趁着太平天国运动之际,在美俄的支持下,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了北京,京城震动。咸丰皇帝匆忙带着他的皇后钮祜禄氏(后来的慈安太后)和懿贵妃叶赫那拉氏(后来的慈禧太后)以及一班亲信,逃到了热河(今承德),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大肆掠夺,制造了震惊世界的“火烧圆明园”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而结束,而且清政府还被迫向沙俄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