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皇太极——战功赏来的爵位(2)

2.绕道蒙古,怀庆战败

山海关战役后,李自成无心留守北京,而是踏上陕西的归程。多尔衮得知李自成逃跑,赶忙前去追赶,与李自成军队在庆都打了一仗,李自成自然又是惨败,亲信战将谷英在此战中被砍死。李自成继续跑,很快又被清军在真定(今河北正定)追上,李自成又是大败。面对这样一支凶猛的清军,李自成只好西逃,一跑到山西边境,清军又追上了。李自成在山西没有逗留就直奔老巢陕西。

当初起义时,李自成打出的旗号“不纳粮”迅速获得了百姓的拥戴。后来占领了西安,他又迅速打出“不纳粮”的旗号,同样也得到了所辖百姓的极力拥戴,一时之间大顺政权在百姓中的威望如日中天,声势高涨,崇祯皇帝的明朝因长久的弊政使得民不聊生而受到了百姓的孤立。为了稳定陕西,山西必须警惕,而山西投降李自成的前明降将审时度势,发现李自成如今已经像风中的芦苇自顾不暇,于是等清军到来的时候,纷纷倒戈,为清军带路。清军就这样轻轻松松拿下了山西。多尔衮命令阿济格等清军继续深入,目标直指陕西。

李自成分析了当下形势,于逃往陕西之时,命手下旧将高一功驻防榆林卫(今陕西榆林),又命他的亲信内侄李过(又名李锦)率大批精锐驻守延安府。两道防线设下后,李自成自认为可以抵御阿济格大军,或至少可以抵御一时。因为高一功驻守的榆林卫,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清军南下的要道。如果清军先攻榆林卫,那么此处占尽了地利,足以挫清军之兵锋。如果清军绕过榆林卫直接南下,那么高一功可以率兵出战,截断或者袭扰清军后路。如此一来,清军必受牵制,不能全力攻打大顺军。而李过在延安府也驻有重兵,可以分兵把守,积极应战,形成“常山之蛇”首尾相顾之势,即城与城之间互相支援,一旦有一城遇袭,附近城池都可以驰兵救援。而李自成本人则率数万人驻守西安,这数万人为机动部队,他在西安和外围的榆林卫以及内围的延安府或可互为支援,或可运筹帷幄、遥相指挥。按照李自成经常用的作战方式推断,他应该是准备在阿济格大军在延安府受挫力竭之后,再亲自出兵痛击阿济格。

此时,大顺政权可以说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于是李自成决定向东开拓生存空间,甚至改变一直以来面对清军被动的习惯,进行积极反击,以一万骑兵和两万步兵,进逼怀庆、卫辉,发动了怀庆战役。因为带着一股复仇的情绪,大顺军群情激昂,一举收复了济源、孟县。清怀庆总兵金玉和原是辽东边民,后任怀庆总兵,此次在济源遇到李自成的军队后,亲自率兵于柏香镇应战。金玉和与大顺军力战,于乱军中中箭而亡,所率部队全军覆没。大顺军继而围攻怀庆府,同时,清卫辉总兵祖可法一边连夜率军支援怀庆府,一边请河南巡抚罗绣锦向清廷紧急求援。

清廷得知此消息大惊,因为自山海关战役之后,清廷就认为李自成的农民军已溃不成军,没想到还有如此大的力量。于是,清廷再次考量多尔衮的用兵策略——兵分两路,一路西征、一路南下,是否合理。虽然清军极善骑射战斗力强,但此策略为劳师袭远,而且两路大军都是孤军深入,而后两路大军所在方向上又互相背离,距离上渐行渐远。如此安排,一路遇险,另一路却很难救应。可以看出,这已经算得上是战略失误。再加上阿济格并没有直接开赴陕西,而是一路绕过城市北部,穿过蒙古土默特、鄂尔多斯和其他地方,沿途索要骆驼和其他东西,然后才南下进入陕西,这大大推迟了追击李自成大军的进程。朝廷斥责阿济格行军迟缓,其罪不小,催促他们快速进军。阿济格军队直到十二月中旬,才进入陕西境内,先到了米脂,把李自成故乡的百姓屠戮一空,并且毁了李自成的祖坟。

3.改变计划,合力围剿

怀庆战役让多尔衮发现了自己的战略失误,而且也明白自己严重低估了大顺军的实力,因此使出亡羊补牢之计,迅速改变既定计划:命多铎停止南下,带领大军挥师西进,驰援怀庆、卫辉,待歼灭怀庆的大顺军之后,再按原计划南下攻打南京;如果大顺军再逃跑,那多铎就带兵从河南经潼关到陕西,与南下的阿济格两路大军会合,共同围剿大顺政权。至此,清军原计划两路出击大顺政权和弘光政权的大军不再兵锋两指,而是集中力量针对大顺军,对大顺军进行全力围剿。

多铎大军星夜兼程,很快就到达怀庆府。怀庆府守军自知不敌,主动撤退。多铎带领大军一路追击,于顺治元年(1644)十二月十五日追击至陕州(今河南陕州),随后又击败大顺军,攻下了灵宝。十二月二十二日多铎到达潼关,在潼关以东十里处驻营。此时,阿济格已率军进抵陕西,多铎又在潼关驻营,大顺军危机四伏,一不小心就会被清军两面夹击,进退两难。

此时李自成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本来怀庆战役胜利之初,多铎军奉命南下尚未西进,大顺军得以在东面赢得大片的战略缓冲地带。再加上大顺军据有潼关天险,可以作为天然防御屏障,易守难攻,这些暂时的优势,以及来自北边不确切的情报,使得李自成于腊月率大顺军最后精锐北上,把主要布防力量集中在了北面,严阵以待准备迎战阿济格。得知陕州在腊月十五日失守的消息时,李自成大军正行至洛川。然而,此时李自成尚不能确定多铎大军究竟意欲何为,是收复怀庆后继续南下攻打弘光政权,还是进攻潼关进而攻取西安。犹豫之下,大顺军绝大部分精锐都在陕西北部地区两大防线集结,一时间此处重兵云集。因此,潼关的兵力就显得相对薄弱。而怀庆战役先胜后败之后,大顺军不再拥有东部的战略缓冲带,使得原本就兵力薄弱的潼关危机重重。

李自成在洛川地区盘旋了半个月天之后,收集各路情报,终于确定多铎大军正是要向西进攻潼关。于是,十二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命令本欲增援北方的军队改变方向,南下增援潼关。

李自成之前在北边布下的两道防线,各有其用,又能互为犄角,成“常山之蛇”首尾相顾之势,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起到整体配合的作用。然而,这看似万全之策的陕北防线,其实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比如榆林卫四周的守将,都是明朝降将。他们与高一功的大顺军貌合神离,如同墙头草一般,随时观望。如此一来,高一功等于是孤悬于外。再加上一路从北京逃至此处,士气低落是必然的,战斗力也可想而知。

阿济格军于腊月到达保德州后,亲自率领大军主力围困榆林卫。但是阿济格围而不攻,同时派手下明朝的降将唐通、王大业去招降原明朝旧部。王大业是本地人,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因此从腊月二十一日到达响水开始,到腊月二十八日,清军很容易就招降了十个营堡,只有李自成旧部高一功不肯投降,坚决抵抗。想迅速拿下榆林卫却并非易事,因此处地势险峻,即使阿济格全力攻打,也难以一时就拿下。所以阿济格命招降的各镇官兵围攻榆林,又于十二月三十日提拔在此处素有威望的明朝降将、大同镇臣姜瓖为总督,统摄诸军兵马,以牵制榆林卫高一功守军。阿济格本人则没有在榆林久留,而是亲自率领八旗部队,以及明朝降将吴三桂、尚可喜等部精锐部队,两方会为一路大军,于顺治二年(1645)正月,经绥德来到了延安府。

顺治二年(1645)正月十二日,唐通从绥德去往榆林附近的双山堡,派人给高一功送了一封约战的信,将一切利害与高一功说明,要战就约定日期交战,如不战就领兵困城。高一功孤立无援,不敢恋战,于十四日下午,被迫撤出榆林城。当天晚上,唐通即率部进抵榆林城下,天亮时分进入榆林边城。十六日,姜瓖、康镇邦、王大业等也率军进驻榆林;高一功则撤到延安,与李过会和,坚守延安。

多铎大军则早在腊月二十二日已到达潼关,在此盘桓多日,然只驻军而不攻,因缺乏攻城武器而等候孔有德部。李自成大军在陕北犹豫了半个月左右后,改变路线,把集结在陕北,本用于攻打北部阿济格军的大顺重兵调来增援潼关。腊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大军到达潼关附近,当即就派刘宗敏出潼关据山列阵,与多铎对战。多铎在此处已等待多时,对地形和战术已胸有成竹,遂派遣努山和鄂硕统领前锋部队从侧后包抄,同时派遣护军统领图赖率领百余骑精锐骑兵从正面进攻大顺军。大顺军背靠天险,又有猛将刘宗敏出战,士气高涨。然而,大顺军长途行军,刚到达潼关就马上出战,稍显疲惫,再加上清军派出的精锐骑兵骁勇无比,刘宗敏虽率军顽强奋战,但最后仍以失利告终,退回潼关驻守。

马上就是年三十儿,潼关内的李自成无心过年,密切关注清军的动向。然而,一直到顺治二年(1645)正月初三,清军都没有再进攻。正月初四,李自成派大将刘芳亮带精锐千余人夜袭清军营垒,没想到清军竟然有所准备,偷袭失败。李自成得知偷袭不成,遂亲率大军进攻,清军随即调来镶黄、正蓝、正白三旗兵力共同对战。清军骑兵作战勇猛,外出作战的大顺军骑兵不能与之抗衡,损失惨重,步兵更不在话下,被清军全数歼灭。但此时李自成仍选择坚守潼关,以证明陕北局势尚好,李自成在北边布下的防线还在有力地对抗着阿济格军。李自成相信李过率领的大顺军能坚守延安府,因此没有带兵北援,而是坚守潼关,因为守住了潼关,也就守住了陕西。正月初五初六两日,李自成再次派人趁夜色偷袭清军,没想到又败了。几日的激战,无论是正面对垒还是夜间偷袭,甚至李自成亲自带领大顺优势兵力对战,都没能打败清军,无奈之下,只能退入潼关,深沟高垒,凿重壕立坚壁,坚守不战,等待清军主动攻城。

接下来的两日清军并没有攻城,因为红衣大炮还没有运到。正月初九,红衣大炮终于到来,清军自制的红衣大炮使用起来有很多限制,因此初九至初十,清军都在为红衣大炮的使用做准备。一切就绪之后,正月十一日,清始正式攻城。大顺军在潼关城外的清军必经之路上列阵,迎接清军的进攻。没想到遭遇清军红衣大炮的迎头痛击,大顺军众顿时伤亡惨重,惊恐万分。清军在炮轰之后,首先由穆成格、俄罗塞臣带领冲入大顺军阵,斩杀无数。李自成遂派三百名骑兵进行阻截,却为清军贝勒尼堪、耿仲明及贝子尚善部所败。正面迎敌惨败,李自成于是分兵偷袭清军后方,又被清军盟友蒙古固山额真恩格图率领的殿后军击败。这一日的大战中,大顺军的步兵完全不是八旗兵的对手,骑兵也不能和骑射民族相比,此时大顺军进攻无力,只能结阵自保。然而冷兵器时代的军阵再精妙也无法对抗清军的红衣大炮,大顺军因结阵而必然密集于一处,恰恰全部成为红衣大炮的炮灰,没有任何反击的能力,损失惨重。正月十一日的大战,大顺军正面作战大败,偷袭又没有成功,伤亡惨重,士气也严重受挫,至此不再有和清军对抗的军事实力。李自成眼见红衣大炮攻城的真正威力,退回潼关后惊魂未定,只留下马世耀部带着七千余疲惫不堪的士卒继续留守潼关,自己当晚就带着一部分残军逃往西安。李自成看来是被红衣大炮吓破了胆,都没有想到利用潼关天险城防之利,与清军周旋些时日,也好为后方的李过、高一功的撤退争取时间。而面对清军红衣大炮的威胁,潼关城完全无力抵抗,不可能守得住。正月十二日,阿济格、尼堪等领兵攻打潼关,巫山伯马世耀彻底丧失了坚守潼关的力量,率所部七千余人迎降。潼关之战历时近半个月,至顺治二年(1645)正月十二日终于结束。正月十三日,多铎军正式进入潼关。马世耀则悄悄写了封信,密献一计,即邀李自成回师夹击清军,自己可为内应。然而,他的信使不幸被清军查获,多铎见信大怒,斩杀马世耀于军前。李自成于正月十三日仓皇败逃至西安后,深知马世耀在潼关不可能坚持太久,天险潼关失守,无险可守的西安也不可守,于是在到达西安的当日就继续撤离,并且命部下田见秀大开府库,让军士带走钱物,至于粮仓,就尽数烧掉,不能留给清军。田见秀等李自成走后,只烧了少部分粮食,剩下的留下,想要给秦中受灾的百姓活命用。正月十六日,清军自潼关向西安进军,十八日到达西安。

4.会师西安,大获全胜

再看阿济格一路,在潼关之战刚刚开始之时,阿济格于十二月三十日离开榆林,攻下绥德后马上开赴延安府,准备一鼓作气拿下延安府。拿下府城,延安府全境其他城池必然不战而降。但是延安府的情况和榆林完全不同。延安府由李过守卫,李过是李自成的亲侄,很小就跟随李自成起兵,久经沙场,作战经验非常丰富,而且备受李自成信任。李过手握重兵,在延安府地区采取“常山之蛇”首尾呼应之法,分城驻守,一城有险其他城池即刻支援。再加上延安府地处丘陵地带,本就地势险峻,不利于清军骑射战术的施展。如此一来,延安府主帅李过戒备森严,驻守有方,地形有利,对延安府地区的控制能力很强,清军不可能轻易攻下。而阿济格起初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直奔延安府城后,才发现每次进攻,周围肤施等城池都会来救援,袭扰攻城的清军。就这样围攻多日,清军仍没有攻破延安府。后来,阿济格见如此攻城不得法,于是采纳了尚可喜的计策,不再只派一路大军猛攻延安府,而是分兵多路,同时攻打各城,令每个城池自顾不暇,更无力互相救援。此计一施,李过兵败遁走。阿济格在围攻延安府一个多月之后,终于将其攻下,而此时李自成早已逃离西安了。

李自成逃离西安之前,延安府和西安府还都在大顺军控制之下,消息往来畅通,李自成能够充分了解陕北战局,而当他逃离西安时,也必然告知于李过。李过在知道西安失守的情况下继续在延安府与阿济格对垒,乃是因为延安府周边兵力驻扎分散,难以一时间集结完毕,要想战略撤退而不是仓皇逃遁,就必须假以时日收拢散兵。后来延安府城被清军攻下,清军派牛录额真哈尔汉俄班驻军南山,却与李过手下兵勇巷战而死,后瑚沙率数骑亲信骁勇之士突破防线,进入南山得其尸以还。南山巷战,证明李过手中尚有充足兵力,仍然有实力与清军周旋。但此时南有多铎,北有阿济格,李过即使手握重兵,也已陷入被动局面。于是在延安府城失守之后,李过开始主动向南收拢余部,向西撤退。清军攻下延安府,南下道路遂通,阿济格于是率军开往西安,与多铎会师。

李自成带领残军开入河南,结果被阿济格追上,清军势如破竹,八战八捷,李自成继续南下。等到了湖北,李自成在自己的老根据地上仍然没敢与清军正面交锋,能跑就跑。阿济格水陆并进紧紧跟随。走到阳新,李自成就又被阿济格追上,大战之后继续跑,没想到在江西,又被阿济格带领的清军铁骑追上。这一次,李自成的老营都被冲散,“自成仅以步卒二十人遁,斩其两叔父及刘宗敏于军,伪军师宋献策、总兵左光先等皆就俘。是役十三战,皆大捷”。

溃不成军的李自成改变了路线,想要往南明进发。然而,当他到达湖北九宫山,下马查看地形时,被当地人视为强盗,一铁锹给铲死了。中国农民革命史上一位重要人物——闯王李自成自此失败。

得知李自成逃入九宫山后,清军进山搜寻,到处贴告示进行通缉,但是一直没有结果。李自成部卒供认,李自成逃走时,跟随他的步卒仅二十人左右,逃入九宫山后被当地村民所困,不能逃脱,后来自缢而死。阿济格派熟识李自成的人前去辨认尸体,可是尸身已经朽烂,难以分辨。因此,阿济格得出的结论是“或存或死亡,俟就彼再行察访”,也就是说无法确定李自成的生死。

阿济格大获全胜,俘获李自成的两个叔叔、刘宗敏、总兵官左光先、军师宋献策以及他们的妻妾儿子等,还有太原府晋王的两个妃子。财物方面,缴获金印一颗,马骡六千多匹,船三千余艘。此外,还获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率领下属来降时所带人、物共有总兵官十二名、马步兵约二十万人和大小船只四万艘。后来阿济格将李自成的两个叔叔和刘宗敏斩于军前。阿济格向清廷发回捷报,称其此次征讨大获全胜,共计占领六十三城,其中占领河南十二城、湖广三十九城、江西六城、南京六城。顺治皇帝大大称赞阿济格,称他劳苦功高,诏他班师。不过,在接到圣旨前,阿济格已经自行决定,返回北京。

第七节

多铎攻克南京,硕塞俘虏朱由崧

顺治元年(1644)十月初一日,多铎晋升亲王,受封定国大将军,硕塞被封为承泽郡王。从此,硕塞跟随豫亲王多铎,统领将士南征。

当时明朝福王朱由崧在江宁自立为帝,割据江北四镇,史称弘光政权。面对如此情况,清廷的战略布局是这样的:阿济格、吴三桂和尚可喜统率的一路清军,从北京出发,目标是先攻陕北,尔后南下西安;而多铎则带孔有德、耿仲明等明朝降将,统率另一路大军向南京进军,平定东南。两路大军同时出师,目的就是要一举摧毁西安的大顺政权和南京弘光政权。

当阿济格和多铎统两路大军相继离开北京时,大顺军二万余人开始行动,东渡黄河,迅猛无比,连下济源、孟县等地,并围攻河南怀庆府城沁阳。多尔衮得知大顺军如此势如破竹,马上下令多铎改变预定计划,南下暂缓,先救怀庆,然后攻取潼关,最后与阿济格会师西安。多铎率部听令,迅速推进到潼关附近,牵制了大顺军大部分兵力,使大顺军战略上陷于被动。顺治二年(1645)正月十二日,多铎统兵占领潼关。十八日,进入西安。

1.多铎率部南下,平定江南

顺治二年(1645)二月,多尔衮命阿济格绥理关中,并负责继续追剿李自成;二月初八日,命多铎率其部南下,完成平定江南的大任。接到命令后,多铎即刻率大军回师东征,向河南进发。三月初九日,多铎大军出虎牢关,并分兵由龙门、南阳三路合围归德。三月二十二日,攻下了归德,二十九日又攻下了颍州(今阜阳)。紧接着,多铎又率大军横扫河南大部分地区,收降了河南诸多州县。清廷频频收到多铎大军来自河南战场的捷报,得知中原已定,下诏嘉奖:“方收关、陕,旋定中原,剿寇安民,勋庸茂著”(6)。为嘉奖多铎大功,清廷特赐嵌珠佩刀,镀金鞋带。

而南明弘光政权内部正忙于党争。顺治元年(1644)三月,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在北京煤山自缢身亡,但在南京,史可法与马士英等拥戴另一个皇室成员朱由崧即位,史称弘光政权。南京保留着与北京相似的行政机构,权力主要掌握在明朝士大夫手里,影响遍及整个东南地区。可以说,此时的南明手中还拥有半壁江山。江南地区百年富饶,资源丰富,人地充足,如果能好好经营,很有可能长久坚持下去,与清王朝划江而治,如同南北朝一般,甚至有可能反败为胜,挥师北伐收复大明江山。然而,弘光政权只存在了短短一年,就匆匆消失了。究其原因,可以看出内外因兼有。

在弘光政权内部,弘光帝沉迷酒色,不思进取,文臣之间相互倾轧。马士英拥立弘光帝之后,忙于玩弄权术、排斥异己,以至于将史可法排挤出南京。弘光帝对马士英等阉党言听计从,毫无上进心,即使被清军俘虏后,还笑嘻嘻地问马士英何在,南明朝政糜烂至此!在外领兵的将领之间也毫无凝聚力,甚至为争夺土地互相攻伐。在顺治二年(1645),清军和农民军残余部队逼近武昌时,南明守将左良玉还在以“救太子清君侧”为名反叛弘光政权。弘光政权不光对内荒唐,对外也没有清晰的战略与战术,一直处于被动地位。面对当时的复杂局势,北边有清军和李自成的农民军,西边有张献忠的农民军,弘光政权仅仅执念于为崇祯帝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杀害一事报仇,甚至曾试图联合清军消灭农民军,后来此事遭到清军拒绝。由此可以看出弘光政权的治国理政的无能简直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地步。弘光政权一直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大敌不是农民军而是清军。在清军即将兵临城下之时,弘光政权还在内斗,简直是把北京的党争搬到了南京。

主战的史可法得知清军已得河南,于四月初三日誓师完毕,准备整军驰扼徐州、泗州,没想到出发之前突接弘光帝手谕,令其立即率诸军渡江入援,以抗击前来“清君侧”的左良玉。史可法大惊,上疏与帝一一言守江淮之利害:“从古守江者必先守淮,守淮者必先守河,此一定之形势也。今北兵自西来,直抵归德,我之河险已失矣……万一长淮不守,直抵江上,沿江一带,无一坚城,其谁为御之?”(7)主张不可撤兵,应全力御清。但是朝中宦官马士英却因为害怕左良玉,气急败坏地与东林党人理论,并且搬出了弘光帝,说如果北边清军打过来还可以议和,可是一旦左良玉兵至,这些东林党人可能还能当高官,而弘光帝却是必死无疑,马士英甚至发誓“宁死北,无死逆”。如此一来,弘光帝朱由崧被怂恿着给史可法下诏切责,令其速速率军入援。史可法于是领兵过江,结果到草鞋峡的时候就得知左良玉已经被黄得功等部击败了。史可法请求入朝面见弘光帝,说明对社稷的主要威胁来自北方的清军。马士英却担心史可法入朝以后自己的首辅名位不保,直接让朱由崧下旨:“北兵南向,卿速回料理,不必入朝。”史可法接到诏书后大失所望,“南面八拜,恸哭而返”。

而清军南下的脚步一直没有停,史可法接到诏书的同一天,清军已进逼亳州(今安徽亳州)、徐州(今江苏徐州),如入无人之境。紧接着,盱眙陷落,江北无险可守,形势危急。史可法只好昼夜兼程,据守扬州。五月十三日,位于盱眙县西北的泗州守将见无险可守,无兵来援,于是献城降清。五月十四日,清军渡淮河。而史可法虽有督师的名义,但是南明已经政令不通,江北四镇无论调动谁都不听命。于是江北之兵渡江南下,导致江北防线空虚,清兵趁机兵临扬州城下。五月十九日,多铎率军包围扬州。

2.“扬州十日”

到了扬州之后,多铎了解到扬州城只有三万多守军,而清军号称有二十万。为生擒史可法,多铎下令诸军缓攻扬州,派人劝降南明督师史可法。早在多铎南下之前,南明朱由崧刚刚登基之时,多尔衮就曾致信史可法,大意是:中原人士皆信《春秋》之义,然而拥立南明政权乃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根本不具备合法性。而当李自成入京之后,毁弃明朝宗庙,辱及先人,只有大清不辞劳苦,代为雪耻,没想到你史可法竟然没有感恩图报,还拥立新帝,坐享渔人之利,不再为崇祯皇帝报仇,于情于理,能说得通吗?听闻史可法乃是南明意见领袖,着你奉劝朱由崧削号归藩,那么清廷自当封其为王,给予福禄,如同封吴三桂为平西王一样。

史可法答书不同意多尔衮劝明帝削号归藩,略曰:“法处今日,鞠躬致命,克尽臣节,所以报也。惟殿下实昭鉴之。”(8)可以看出史可法忠义思想深重,面对多尔衮的劝降丝毫不为所动。此次多铎兵临扬州城下,同样遣使致信史可法,称其为“史老先生阁下”,语气极为尊重。然而,史可法为表忠心,转手将其书信呈给朝廷。后来多铎又接连数次发出招降书,史可法连看都不看就投入火盆中。多铎不死心,又令南明降将李遇春到扬州城下劝降,李遇春对史可法喊话:“公忠义闻华夏,而不见信于朝,死何益也!”史可法见到李遇春,气愤至极,怒斥其背叛献城,致使扬州成为孤城无险可守,并说:“吾为朝廷首辅,岂肯反面事人!”遂令部下发箭射之。多铎见李遇春劝降不得,又令乡民至护城河边,持书招史可法投降。史可法知道扬州外援已绝,清军大军南下志在必得,扬州城无论如何也难以守住,于是抱定必死的决心,一天之内写下了五封遗书,分别写给母亲、夫人、叔父兄弟以及嗣子史德威,还有一封致“某王”。在给亲人的遗书中史可法表达了“一死以报国,固其分也”的坚定态度。在致“某王”,也就是给多铎的书信中说:“败军之将不可言勇,负国之臣不可言忠。身死封疆,实有余恨。得以散骨归钟山之侧,求太祖高皇帝鉴此心,于愿足矣。弘光元年四月十九日,大明罪臣史可法书。”表明了他绝不会叛明的决心。

数次劝降都没有让史可法有任何改变,多铎知其志不可移。多铎本就容易冲动,被史可法拒绝后非常生气,即令清军包围扬州,轮番强力攻城。史可法指挥扬州城内明军和城内民众奋勇抵抗,一次又一次地把前来攻城的清军打退。多铎见清军在扬州城损兵折将,心里又急又恨,下令搬来红衣大炮攻城。清军侦察到史可法镇守扬州城的西北角,于是用红衣大炮向西北发动轰击,轰塌了西北角的城墙。史可法见扬州城已破,自己和扬州军民的抵抗都无济于事,准备自尽,被手下的将士们阻拦,但很快,清军冲进扬州城,杀死了史可法。进城的清兵见人就杀,就连扬州城内的老弱妇孺也不放过。扬州城内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大屠杀从四月二十五日开始延至五月五日,史称“扬州十日”。

3.攻占南京,班师凯旋

扬州城破后,其后方的南京也危在旦夕。顺治二年(1645)五月八日,多铎命令清军渡江,一举成功攻取了镇江。南京的朱由崧还在醉生梦死之中,清军趁夜渡江的时候,他还在彻夜饮酒作乐。五月十日午后,朱由崧还传梨园子弟唱戏,然而到了半夜,听到外面喧闹,他方知道形势不妙,带着后妃宦官四五十人,抛下百官逃走了。五月十五日,多铎带领清军直抵南京的南城下。南京城已经没有了足够的力量守卫,再加上多铎说清军平定江南,是“奉天伐罪,救民水火”而且恩威并用,对城内百官及其部众说,如果不投降,那么下场将会和扬州一样。于是南京城没有反抗便全部投降。

多铎抵南京城下之时,正是大雨滂沱,明弘光朝中重臣勋贵——赵之龙、徐允爵、王铎、钱谦益等冒雨跪于道旁,手捧舆图册籍迎降。五月十五日,南京洪武门大开,多铎以征服者、战胜者的身份进入南京城,接受明之降臣和城内军政官员的隆重欢迎。清军当时上报朝廷说,此次归降的马步兵统共有二十四万人左右。这也可以算是多铎此次南下获得的最大的成功。

之前多铎在率清军南下途中,颁布了其同胞兄长摄政王多尔衮下发的剃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强令当地百姓在十天之内,改成清朝满人的发辫,即前额剃发,后编发辫,拒绝剃发的一律处死。剃发令一下,激起了江南百姓强烈的反抗情绪。对汉人来说,发式有着十分重要的象征意义。人人都听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此乃孝之始也。因此数千年来,汉族即使是男子也要留发挽髻,大婚称为“结发”,从不会轻易落发。而满人由于生存环境或者是宗教信仰的殊异,习惯和汉人截然不同,剃去头顶四周的头发,只留颅后发,编成发辫垂于肩背。发式或者风俗习性的不同,本不会造成强烈的民族对抗,顶多会让民族融合多一些阻力,但是在清初,这两种发式因为两种文化无法弥合的矛盾而凸显了出来。对汉人来说,他们“留发”不仅仅是对头发的维护,更是对汉族传统的捍卫。因此,多铎宣布的这一条命令,为他接下来可能的收降起了巨大的阻碍作用,使得他更加愤怒,也增加了更多杀戮。

多铎在取得重大战绩,攻下南京之后,成为南京的主宰者。然而,此时他的头脑却相当冷静,迅速由征服者转为占领者,一改制造“扬州十日”时的面孔,宣布了一系列顺应民情、争取人心之举,比如下令清军不杀百姓、不抢财物、不令百姓剃头,等等。甚至在五月二十二日,多铎下令建史可法祠,抚恤其家人,赏给粟帛,赐以住宅,以表彰其忠义。如此一来,南京政局稳定,多铎也获得了“颇有古贤将风”的赞扬,以胜利英雄的丰功伟绩载入了清朝开国史册。

攻下南京之后,紧接着,多铎又派贝勒博洛收复江浙,同时上奏请求授江宁、安庆巡抚等大小官员,为大清在江南建立完善的官僚体系奠定了基础。顺治二年(1645)十月,多铎带着赫赫战功班师凯旋,顺治皇帝亲自在南苑迎接,并且为表彰多铎功绩,晋封他为德豫亲王,并赏赐了丰厚财物。

4.硕塞俘虏朱由崧

多铎此次征讨江南大获成功,少不了硕塞的帮助。爱新觉罗·硕塞,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五子。顺治元年(1644)农历五月,硕塞由当时的孝庄皇太后做主,与轻车都尉费扬古的爱女那拉氏成亲。接着,硕塞就随顺治帝进入北京,获封多罗承泽郡王。

很快,新婚不久的硕塞就跟随多铎率军南下,进攻陕州,大败李自成部将张有增、刘方亮,后来李自成亲自迎战,亦被击破。然后清军继续追击李自成,进入潼关,硕塞奋勇斩杀李自成的大将马世耀。李自成带着溃不成军的残部至湖广。之后,硕塞又随军南征南明弘光政权。

顺治二年(1645)四月,朝廷因为诸王贝勒等人为国征战、戎马,在军前奔波了很久,所以特意对诸王贝勒加以恩赐,硕塞被赏赐了团龙纱衣一套。五月十六日,硕塞跟从多铎率领清军攻入南京,灭弘光政权,亲自俘虏了朱由崧。自从硕塞出北京后,跟随多铎一起,连续击败农民军和明朝军队一百五十多次,一一平定了江南、浙江等地,先后招抚了明朝官员二百四十四名,收降了马步兵三十一万七千七百名。顺治二年(1645)十月,硕塞和多铎一起胜利回京,受到顺治帝大力褒奖,并赏赐黄金两千两,白银二万两等财物。南京是江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可谓江南第一重镇。攻下南京后,清朝迅速设江南省,把南京作为行政中心,把应天府改为江宁府,并马上派官员治理。清朝得此江南第一重镇,为继续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第八节

对战张献忠,豪格平定四川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可以说是生乎乱,长乎军,从小就跟着父亲皇太极征讨蒙古鄂尔多斯等部。豪格敢打敢拼,年纪轻轻就颇有战功,被祖父努尔哈赤封为贝勒。

天聪七年(1633),皇太极与诸贝勒、大臣商讨兴国大计,皇太极向大臣们询问,明朝、朝鲜、察哈尔这三个地方,先打哪个最好。豪格认为,攻打锦州没用,因为如果仅仅攻下了锦州,其他城池却得不到,那这场战争就会旷日持久,劳师疲众。而后金军的优势不是持久战,因此应该从蒙古绕道进攻明朝,并且告诉当地的各个明朝村落,后金进攻明朝是因为他们的皇帝不肯议和,以此离间明朝皇帝和他的臣民之间的关系。再采用更番法,等到水草丰美、兵强马壮的时候,增加使用大炮,一支人马出宁远,一支人马出蒙古旧道,两路人马夹攻山海关。如果还不能攻下来,就在附近屯兵并招集当地的流贼,驻军在通州,等到明军懈怠的时候再攻打他们。如果那样的话,朝鲜、察哈尔就可以缓缓图之了。豪格的见解思路清晰,可操作性强,受到了皇太极的赞赏。后来,皇太极下令八旗军攻打山海关。

豪格很早就随皇太极征讨蒙古诸部,后来,更是参加了八旗军的几乎每一场大战,无不奋勇冲锋在前,军功赫赫。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称帝,豪格被封为和硕肃亲王。

崇德八年(1643)八月,清太宗皇太极在盛京后宫驾崩,因为生前没有立下遗旨,一时间众宗室、旗主和皇子们明争暗斗,开始为夺得皇位积极谋划。历代汉族王朝的帝位继承,从西周开始,一般都按嫡长子继承的原则进行。如果与汉族王朝一致,按“嫡长子继承制”来确定继承人,皇太极长子豪格当然是皇位的继承者,但满族统治者在皇位继承制度上,却与汉族王朝有着较大的区别。

按满族的惯例,皇太极在世时所倚重的八大铁帽子王都有继承皇位的权利,父死子继、兄终弟及都是合情合理的,皇位需要通过议事的方式来确定。此时,有四旗的力量拥护肃亲王豪格继承,分别是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镶蓝旗;有两旗的旗主主张拥立多尔衮。多尔衮比豪格小3岁,也是皇太极生前备受器重而且军功显赫的候选者。很快,宗室诸王就分化成了两个阵营,一部分支持豪格,因为豪格身为皇长子,名正言顺;另一部分支持多尔衮,因其功高且势大,而且名在太祖遗训。两派水火不容,豪格和多尔衮都是手握重兵的旗主、亲王,朝廷内所有的王爷和重臣,毫无例外都卷入了多尔衮与豪格为夺皇位进行的斗争旋涡里。在两人争夺皇位的斗争旋涡中,一场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动乱似乎一触即发。

此时德高望重的代善站了出来,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法,就是立皇太极的九子福临为帝。首先对这个方案表示支持的是多尔衮,因为福临当时只有6岁,一个娃娃皇帝显然没有亲政能力,代善又提出了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担任摄政王辅政,这样多尔衮其实是实权在握,只是没有皇帝的名义而已。济尔哈朗也赞同这个提议。而原来支持豪格的重臣们,比如两黄旗大臣索尼、鳌拜等人,他们曾在朝堂上立誓:“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们宁愿以死追随先帝于地下!”现在提出立福临,也是皇太极的儿子,因此他们也同意,而且福临继位于他们的利益无损。经过十几天的反复磋商,他们最终没有兵戎相见,而是艰难地做出了决议:由6岁的九皇子福临继帝位,即顺治帝;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摄政。

顺治三年(1646),李自成的农民军势力基本被消灭,南京也被攻下,接下来,四川的张献忠成为清廷的进攻目标。早在顺治元年(1644)十一月,作为一支庞大农民军领袖的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国号大西。当时清军主力正在山东、陕西剿灭李自成的大顺军,后来又挥师东南,对抗南明的弘光政权,无暇关注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大西军在四川得几年安生,主要与当地故明残军和官绅武装作战。四川地区因为气候宜人、土地肥沃,被称为天府之国,因此有明一代,老百姓的日子还算可以,不是那么水深火热,对明廷还比较忠诚。张献忠入川后,主要向当地士绅下手,抢夺财物,除此之外,大部分老百姓还是能过得下去的。

当李自成军被彻底击败,江南也平定之后,清朝得以腾出手来,西征四川。顺治三年(1646)正月,此时大权在握的多尔衮任命豪格为靖远大将军,与罗洛浑、尼堪等一起西征,经西安入四川剿灭张献忠和明朝残余势力。此次清廷对张献忠和大西国政权下达了“必杀令”,并且铸造了三百多颗官印,其中级别最高的是四川巡抚,由豪格带去四川。

豪格大军到达西安之后,派尚书星讷等人在邠州破敌,又派遣固山额真都类攻打庆阳。豪格带领清军自西安分兵大败流贼,蒋登雷、石国玺、王可成、周克德等人全部投降,其余的人败溃逃走。豪格迅速攻占了被流贼占据的城池,陕西的农民军至此被彻底肃清。

紧接着,顺治三年(1646)十一月二十六日,豪格率领清军抵达汉中南部。豪格派遣猛将鳌拜作为先锋,率领八旗军日夜兼程驰赴四川,自己率领大军跟进。鳌拜是“满洲巴鲁图”,以战功封公爵、号称“满洲第一勇士”,这次入川,又带去了血雨腥风。

张献忠受明清两大力量的打压,放弃成都北上西川,在西充的山间驻扎下四大营,分别在今天顺庆区的七坪寨、四方寨和西充县金山乡、凤凰山一带。这样的布置,四大营既可以遥相呼应,又能自成一体,进可攻退可守,清军难以**,可以为张献忠争得喘息和休养的机会。然而,没想到的是,张献忠治下驻守保宁府(今四川阆中)的刘进忠,因为擅自率军攻打汉中惨败,担心受到处罚而投降了清军。这一来,张献忠的北大门保宁府拱手献给了豪格。刘进忠投靠清军后,为清军提供情报,豪格得知张献忠就驻扎在西充,且“去此千四百里,疾驰五昼夜可及”。在豪格的利诱之下,刘进忠同意为清军带路。豪格派鳌拜率领先锋部队急行军,日夜兼程。清军行军极为迅速,在第二天黎明时分,就趁着迷雾来到凤凰山,抵达西充,与张献忠军短兵相接,打了张献忠一个措手不及。张献忠及其部队在尚未清醒时,起来仓促迎战。张献忠匆忙之中带手下出去侦察敌情,没想到刚出来就被刘进忠认出,并且马上告知豪格,豪格即刻命令手下射箭,张献忠被射中。张献忠中箭后,被将士们搀扶回营房,不多久去世。由于战事紧急,众将士将张献忠就地掩埋,清兵发现后将张献忠斩首。豪格成功攻破了张献忠的一百多个营寨,斩首上万人,俘获了一万二千多匹马和骡子。

顺治五年(1648)二月,豪格彻底平定四川,留下王遵坦和原左良玉部下总兵李国英等明朝降将驻守四川,率大军经陕西班师回京。顺治帝为了表彰豪格,亲自到太和殿设宴慰劳。

然而,紧接着,豪格就被家臣告发冒领功勋,后又被告曾起用扬善之弟吉赛为护军统领,而扬善是清朝罪臣。借此机会,多尔衮将豪格定罪下狱。一个月后,豪格死于狱中。

(1)《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26,天聪九年十二月甲辰条,第342页。

(2)《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28,天聪十年四月十二日条,第372-373页。

(3)墨尔根觉罗·永宁,清朝十二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年版,第85页。

(4)《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7,天聪四年九月丁亥条,第105页。

(5)(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6,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511页。

(6)吴玉清、吴永兴著《清朝八大亲王》,学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2页。

(7)史可法:《请早定庙算疏》,载《史忠正公集附录》卷1,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1-22页。

(8)《清朝兴亡史》,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