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档案述评(3)(1)

除全国图、边界图反映国家疆域形成、变化外,清宫舆图中大量的省、府、州、县图和地舆专项图,详细标注和反映了全国各地行政区划沿革及郡国都邑之兴废变迁。如《新疆莎东直隶州图》,图中画有山脉、河流、关隘、道路、戈壁、海子、村镇和州城,并在标下有注,图旁还有图说:“莎东直隶州系光绪十年新设,在省治西南四千七十三里,至京师一万二千二里七分,领县一。东至帕尔漫驿戈壁地方六百五十一里,与和阗州交界;西至新安卡西之牙里巴克塔什地方七百五十里,与疏勒属布鲁特奈曼部落交界;南至卡拉胡鲁木达板六百八十六里,与退摆特交界;北至哈藏生地戈壁地方一百一十里,与疏勒州交界;东南到阿拉克达板一千一十二里,与和阗州交界;东北到爱吉特虎驿东之亦拉列克地方一百七十五里,与玛喇巴什厅交界;西南到明铁孟达板五百九十五里,与坎巨提交界;西北到和色尔驿戈壁一百五十九里,与英吉沙尔厅交界;东西距一千四百一里,南北距七百九十六里。”更有一些城镇图、商埠图,详细标注了市区内街道建筑、区间划分、商埠分布界址、名胜古迹等方位名称变化情况。这些都是研究地方历史地理、区域沿革最直接、最直观的史料。

其次,舆图是研究清代军事防务、农业水利、天文气象、工程建筑等的重要资料。如《九边图》,备载明代屯戍设镇细况;各种战图,大都是纪实性图画,生动形象地画出了每次战争的情况;演操图,标示了布阵、操法;其他边隘图、海防图、营防图等,或详细标注了边疆沿海险要,或标注了驻军人数、炮位数等防守情形。如《甘肃凉州永昌协属南山山隘图》,绘有山石、草滩、马场、营盘、河流、道路、寺庙、驻军、口隘间距、口隘排列,十分详细地反映了清代甘肃永昌南山一带军防情况。再如《台湾郡城口隘全图》,图中多贴有图说,注明方位、距离、水深、泊船数目、港口设防、修筑炮墩及派驻官兵数目等情况。这些图,都是研究清代军事防务最直观的史料。

另如天文图,是研究清朝天文、气象、礼制、风俗的重要史料;工程建筑图,则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科技的重要史料;大量的江河湖渠图、治河工程图,则是研究清朝农业生产、水利气象必不可少的资料。特别是其中的治河图,都是清朝治理河海的直接产物,如康熙朝《黄河御霸图》、乾隆三十年《江南河工图》、嘉庆元年《河南安徽治理黄河图》、道光朝《陈州归德府各州县被水图》、道光二十四年《中牟大工双合龙安澜图》、咸丰朝《河南黄河堤工图》、光绪十三年《郑州附近漫口图》、光绪二十年《山东黄河全图》等,都是当时参与河工的官员绘制的实景图,详细标注了各河段水势水流、堤坝状况、闸斗位置、受灾区域、工程尺丈等,一些重要地方一般还有图说,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具体情况。

还有一些直接绘示农业水利的图,更是当时农业生产的直接写照,如《宁夏黄河惠农图》,山东《新城、高苑、博兴三县营治稻田水利图》等。仅以乾隆朝山东《新城、高苑、博兴三县营治稻田水利图》为例,该图以工笔彩绘的形式,详细绘出了三县的县址、各条河流的水源和水势的大小、堤坝形质、稻田规模等,并在各处稻田闸坝处注说,其中在新城乌龙河处注:“新城乌龙河西岸,因地洼荒弃,乾隆二十四五年建漏开沟,垦成稻田七十余顷。今又添设沟漏增垦稻田七十余顷,用水既多,必须收蓄。今于下游建设闸座,随时启闭,水少则收蓄,以利民田,水多则启放,以防漫溢。”在博兴县新筑草坝与稻田间注:“此系博兴稻田,新旧改垦计三百余顷,引小清河之水以资灌溉。用水既多,必须收蓄。今设草坝,使河水停蓄,以资引灌,水多则开坝宣泄。”

舆图还是研究宫廷典制礼俗的重要资料。清宫舆图中,涉及宫廷典制的有多种:一是巡幸(现为水路路程)图。清帝巡幸,或为谒陵,或为视察民情,是清朝重要典礼活动之一,凡皇帝经临之地及驻跸之所,皆绘图呈览。其中的御道图,依巡幸程站,分段绘制又互相连接,每站有图有说,标注说明经临地方、道里路程、名胜古迹及各项典礼;行宫御营图,载皇帝驻跸之所状况、格局,或临时驻跸大营坐落地盘式样。二是圣贤寺庙图,这些图多因皇帝巡幸或出征告祭而作,图中多注皇帝驾临日期,或致祭程序。三是宫殿建筑、陵寝风水图,也都直接关系清朝的宫廷规制和皇家礼仪。

2.凭证价值

舆地图籍,是土地、山川的形象图记,历来被认为是一个主权国家疆域领土的主要凭证和依据,所谓“国家抚有疆宇,谓之版图,版言乎其有民,图言乎其有地”。如前所述,清宫舆图,特别是其中的地舆图、海防图,大都详细标注了当时中国和相邻国家的陆路、海洋和岛屿。它的价值,除记载反映疆域变化、区域沿革外,更是佐证中国在清朝时期版图边界的重要资料。

如《乾坤一统海防全图》之东部和南部,不仅从台湾起依次绘出了中国所属岛屿:小琉球(即台湾)、澎湖澳(即彭湖列岛)、东沙山、瓶架山(即台湾烛台屿)、鸡笼山、彭如(加)山、北山(又作壮山)、花瓶屿、钓鱼屿(高华屿)、黄毛(尾)屿、黄毛山(《筹海图编》改作橄榄山)、赤屿(即赤坎屿,又名赤尾屿)等,并在台湾上方绘出了琉球及其附属岛屿。又如《延吉珲春一带地图》,为宣统元年(1909)二月吉林边务测绘科绘制,图例达22种之多,图右下角画有“吉林边务处及日本设置派出所各地同异考证表”,左下角是“山脉江源碑址考证说略”。详细标注和说明了长白山四大干脉的山势、走向、岭名;又标注了由岭出水之流向、分水界;还说明什么时间立的碑、什么时间定的界等。这些历史的标注,是各国间疆域范围的重要证据。舆图的这种凭证价值,是任何其他资料无法代替和比拟的。

3.文化文物价值

清宫舆图,不仅传达着丰富的历史资讯,内容十分重要,而且年代久远,形质多样,许多质地精美,画工精细,装帧漂亮。从时间上,最早的舆图上达明洪武年间的14世纪,最晚的一直到清宣统三年,图的式样,有长卷式、簿册式、折叠式、扇子式、壁挂式多种。最长的70多米,世界罕见;最大的几十平方米,气势磅礴;最小的袖珍折叠,一掌可藏。图的形质,有纸质、绢质,有墨绘、彩绘、木板刻印、铜版印刷各式。图的文字,有汉文、满文、满汉合用文、英文、法文、日文等。可以说,每一幅图,都是一件文化艺术的珍品,它既反映了时人的思想观念,文化素质,又代表着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具有极高的文化欣赏和文物保护价值。如乾隆六年(1741)云南巡抚张允随所进《金沙江上下两游图》,长7280厘米,宽51厘米。该图从金沙江源头云南东川府汤丹厂陆路绘起,将上游52滩涂,下游82滩涂及水流走向、江边建筑、人物活动情形,一一绘入图中。其图幅之长,画作之精,堪称中国历代江河渠源图之最,就其自然和艺术价值而言,甚至可以和《清明上河图》媲美。

4.实用价值

清宫舆图,大都是在当时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状态和自然状态的直白描述,不仅对当时的社会具有使用价值和重要的意义,即使在当今,许多仍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如,宫廷园林建筑图,在恢复某些古建筑时,是必须要用的资料;长江水利图,在国家的水利工程建设中,也曾多次被利用。

总之,清宫舆图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进入21世纪,人们更加重视地图的作用。有专家认为,新的时代,是一个“读图的时代”,虽然他这里所说的“图”不仅仅是指舆图,但作为传统的清宫舆图,无疑更加重要。所以我们需要更进一步保护好这些国家的珍贵文化财富,开发它的价值,使其更好地为社会建设、历史研究发挥作用。

清宫档案中有关琉球的舆图

在清政府存留下来的各种舆图中,有数十件涉及琉球。经初步考证,这些有关琉球的舆图,其形成和来源,有些是明清两朝政府为海疆防务和海路航行等目的而绘制的,有些是使琉球的册封使绘制的,也有些是外国传教士进献给清朝皇帝的,还有些是地方官员收集、绘制报送给皇帝的。图的年代,少数是从明朝时期流传下来的,多数是清朝时期形成的。最早的上至明洪武年间的14世纪80年代,最晚的则在清光绪二十年以后,前后跨度近500年。图的形式,有墨绘图、彩绘图、铜版印刷图,还有工笔绘画式的图。图的内容,既有十分详细的琉球全国图和琉球国都专图,也有纪实性反映中琉封贡关系的封贡图、礼俗图,更多的则是各种世界性的舆地图、明清两朝的海洋图、巡防图、水路图等,图中仅示意性绘有琉球山水图记和琉球地名。虽然这些图绘制的年代不同、标注内容繁简不同、准确度也不同,但对中琉关系史的研究、琉球历史的研究,以及对整个东南亚国际关系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续琉球国志略》

一、清宫档案中有关琉球舆图的来源

中琉两国,不仅一衣带水,而且交往历史悠久,关系源远流长,早在中国的《隋书》上就有了对琉球的记述;从明朝的洪武年间起,两国更建立起了封贡关系,此后这种关系一直延绵保持了明清两朝近500年。在这种频繁的交往中,明清两朝政府曾形成了大量和琉球有关的档案。现存清宫档案中有关琉球的舆图,有相当一部分是中琉两国在这种直接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也有一些是明清政府在治理海疆防务中形成的,或通过其他途径收藏进宫的。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周煌绘琉球国都图

1.从明朝流传、保存下来的海防舆地图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发达,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对舆地图籍的绘制、收集工作。远在战国时期,就有了图文并茂的《山海经》;至元、明时期,随着航海技术和对外关系的不断发展,各种大宏幅、大规模的世界性地图已相继出现;清朝入关后,顺治、康熙两朝曾多次下令全国将明朝的档案图籍开送礼部,以备撰修《明史》,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明朝档案,大都是这时征集进宫并保存下来的。其中,现仍保存在档案馆的明朝绘制的大宏幅舆图主要有《大明混一图》《明刻九边图》《乾坤一统海防全图》《九州山镇川泽图》《明刻地舆图》等。在这些图中,明确标注了琉球地域、方位和名称的有两幅图,一是《大明混一图》;二是《乾坤一统海防全图》。

2.赴琉册封使绘制的各种图

明清两朝政府,派赴琉球的册封使共24次45人。册封使归国后,有的著书立说,记下琉球的风土人情、自己的见闻体会;有的作画绘图,绘下琉球的山川地貌、航海行船的方向里程,并且将自己的所著所绘连同赴琉工作情况奏报给朝廷。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明嘉靖十三年(1534)册封使陈侃所著的《使琉球录》;万历三十四年(1606)册封使夏子阳所著《使琉球录》及所绘海路图;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册封使汪楫所著《中山沿革志》《使琉球录》;康熙五十八年(1719)册封使徐葆光所著《中山传信录》及所绘《中山三十六岛图》《琉球国图》及使琉《针路图》;乾隆二十一年(1756)册封使周煌所著《琉球国志略》及其所绘《琉球国全图》《琉球国都图》及使琉《针路图》等。现在清宫档案中存留下来的册封使所绘有关琉球之舆图,主要是徐葆光的《册封琉球全图图册》《琉球物产风俗图图册》和周煌所绘的《琉球国全图》《琉球国都图》及使琉《针路图》。

3.外国传教士进呈清朝皇帝的舆地图

明朝嘉靖三十一年(1552),西班牙传教士沙勿略到达广州西南150多公里的上川岛,4个月后病死,是为耶稣会来华第一人。万历七年(1579)和万历十年(1582),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华和利玛窦先后来到中国的澳门。此后直到19世纪后期,先后有大批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为着传教的目的而来,同时他们也带来了一些新的天文地理、医药卫生等自然科技知识和方法,并将这些技术和方法作为结交中国士大夫、进而打开宫廷大门的敲门砖,绘制并向皇帝进献舆图,就是其所用方法之一。正如圣`弗朗西斯科大学西方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福斯所说:“他们深知,精美的绘图质量和漂亮的地图外观的好处,这是超越语言的。耶稣会士们的制图工作还对传教有直接的好处,有利于完成在这个庞大的中华帝国范围内宣讲福音的使命。”故“首批来华传教的天主教耶稣会士就把绘制中华帝国的地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对待”。

封舟出洋顺风针路图

耶稣会士们绘制传入宫廷的且影响比较大的舆图主要有: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艾儒略的《万国全图》;清康熙年间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的《坤舆全图》及法国传教士进送清朝皇帝的《天下全图》、《亚西亚洲图》(即亚洲图)、《亚墨利加洲图》(即美洲图)、《欧罗巴洲图》(即欧洲图)、《亚非利加洲图》(即非洲图)5幅铜版印刷图;乾隆年间法国传教士蒋友仁的《坤舆全图》。其中,在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南怀仁的《坤舆全图》、蒋友仁的《坤舆全图》和《天下全图》《亚西亚洲图》中,都清楚标注着琉球。这些图,除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现存南京博物馆,南怀仁的《坤舆全图》现存保定河北大学图书馆外,其余均珍藏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4.清朝政府绘制的或地方官员收集绘制进呈的各种图

清朝历代皇帝都十分重视舆图的测绘和利用工作,从康熙中叶起,就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地图测绘活动,为此,康熙特命在宫中设立了画图处,后又改为舆图房,广招中外人士,绘制各种舆图收贮宫中,以备随时御览。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均以西方传教士为主,组织了全国性大规模的实地测绘地图工作,先后绘制了在世界上曾产生巨大影响的《皇舆全览图》《雍正十排图》《乾隆十三排图》。以后各朝,虽未组织大规模的全国地图实地测绘,但也在此基础上,绘图不辍,历有增补。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清宫舆图房已实存舆图2548件。由于皇帝的重视和提倡,各地大臣在工作中,也都积极绘制各种舆图,并随时奏呈皇帝。在这些大规模测绘的地图中,一般都要简要标绘出邻边诸国山水图形。琉球和中国山水相连,又是来往最频繁的国家之一,所以在这些舆图上多有标识。

琉球国王印皇清职贡图卷·琉球人

档案中现存清朝官方绘制的标注有琉球的舆图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舆地图,主要有:康熙年间绘制的《汉文东半球西半球坤舆图》《满文东半球西半球坤舆图》《东半球图》;乾隆年间绘制的《大清一统天下全图》;同治年间绘制的《皇朝中外一统舆地全图》《皇朝直省府厅州县全图》;光绪年间绘制的《皇朝一统舆地全图》《皇朝舆地全图》以及地方官员收集进呈的日本人所绘的《亚细亚东部舆地图》。另一部分标注有琉球的舆图是海洋航道图,主要有:康熙年间施世骠绘制的《东洋南洋海道图》、觉罗满保进呈的《西南洋各番针路方向图》和道光二十年(1840)黄爵滋绘呈的《海防图》。

除标注琉球地域的地图、海防海路图外,还有乾隆年间绘有琉球人物的《职贡图》及部分琉球贡物图。

二、清宫档案中有关琉球舆图的内容

清宫档案中有关琉球的舆图,虽然标注繁简不同,但包含的历史信息十分广泛,记载内容涉及中琉关系、封贡制度、琉球地理疆域、山川风貌、民俗物产等各个方面。

1.标注了琉球的地域

(1)世界性舆地图对琉球的标注。

标注地域和地名是舆图的一般功能,现存清宫档案中的世界性的舆地图,对琉球的标注有的十分简略,有的标注比较详细,下面分述之。

其一,《大明混一图》。该图绘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作者不详。图纵456厘米,横386厘米,绢质彩绘。它是一幅巨型明王朝及其邻近地区全图,所绘地理范围,东起日本,西达欧洲,南括爪哇,北至蒙古。全图没划明确的疆域界限,仅以地名加不同颜色的方框区别,图的方位为上北下南。有的学者认为,该图是参照了元朝朱思本的《舆地图》和李泽民的《声教广被图》等地图绘制而成的。清朝政府得到该图后,将原图中的汉字地名按等级全部用大小不等的满文标签覆盖,换成了满文名字,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幅用满文标注的《大明混一图》。在该图东南方,绘有一系列大小岛屿,其中包括琉球。

其二,《乾坤一统海防全图》。系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吏部考功司郎中徐必达、董可威仿照著名地理学家郑若曾(开阳)嘉靖四十年(1561)所著的《郑开阳杂录》中《万里海防图》的摹绘图,绢质彩绘,共十幅。该图使用“密集缩地”之法,在有限的纸幅上,详细标注了明朝沿海海山岛屿、周边邻国和域外地名。其绘图主旨,在于揭示中国东海范围内的海疆地理和明朝海军的巡防海域及会哨地点等。在该图的第5幅东南向、第6幅正东向,标绘了琉球国、琉球都城主要景观及附属岛屿。图中称琉球为“大琉球国”。此外,图内还特别标注出了自三国时代吴国水军东渡琉球本岛,隋朝、元朝官军招谕琉球所经古航路上的岛屿及其相距路程。如图中写道“澎湖岛,东离琉球五日”,“高华屿(即钓鱼屿),东离琉球水程三日程”,“元辟屿,东离琉球水程一日”。

其三,康熙年间绘制的《汉文东半球西半球坤舆图》《满文东半球西半球坤舆图》。此两图均系纸质彩绘,作者佚名。东半球西半球各一幅,图中有经纬线、赤道、黄道和南北极,在东半球北纬29度左右标绘有琉球。

其四,嘉庆二十二年(1817)绘制的《大清一统天下全图》。彩色纸本,在台湾东北处标绘琉球,并有注曰:“琉球国,明初归附。分国为三,曰中山、山北、山南。后惟中山来朝,本朝因之。受封世守。”

其五,光绪二十年(1894)绘制的《皇朝一统舆地全图》。为上海鸿宝斋石墨印本,共二册,分总图、五大洲图和各省分图。在总图中标注了琉球。

其六,《天下全图》和《亚西亚洲图》。这两幅图均为法国科学院巴黎天文台绘制,1649年铜版印刷。约在康熙三十七年之后康熙四十二年之前(1698—1703),由法国传教士购得,进献于康熙皇帝。两图均在北回归线上方,约北纬29度处绘有琉球。但这两幅图对琉球的标注都比较简单。

其七,蒋友仁的《坤舆全图》。蒋友仁,法国人,1744年抵澳门,1745年以建筑设计家身份进宫,参与了圆明园宫殿和“大水法”的设计。其所绘《坤舆全图》有两幅,第一幅绘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是年八月十三日,是乾隆皇帝五十岁寿辰,蒋友仁将该图作为礼物献给了乾隆皇帝。受到乾隆皇帝的赞赏之后,又奉命绘了第二幅。第二幅的完成时间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此后这两幅图,第一幅被收在宫内,第二幅归入了舆图房。

蒋氏的两幅《坤舆全图》,均系绢本彩绘,图幅纵1915厘米,横3728厘米,分为东西两半球。东半球绘入了亚细亚洲、欧逻巴洲、利未亚洲;西半球绘入了亚墨利加洲。东西两半球的四周绘有天文图19幅,浑天仪一架,并分三层填注了图说36处。蒋氏所标注的琉球及其附属岛屿主要有:谷米(即西表岛)、巴处(即八重山)、太平(即太平山)、母赤(即马赤山)、安景(即安根尼山,今粟国岛)、度那几(即度那奇山,今渡名喜岛)、硫黄岛、野几(即伊计岛,又作池岛)、大岛(徐葆光图称作乌父世麻)、几皆(即奇界)、土谷(即度姑山,今德岛)、京成(即琉球首里王城)、国头(即今国头村)、大未(即大宜味村)、新吉女(即津奇奴,今津坚岛)、扒麻(即巴麻,又作滨岛,今名滨比嘉岛)。

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员鞠德源先生考证,绘制该图,蒋友仁“吸收了徐葆光著《中山传信录》一书所附的《针路图》《琉球国图》及《三十六岛图》”。而图的来源,则是法国传教士宋君荣给他提供的《中山传信录》法文译稿和附图。因为翻译问题,蒋氏的《坤舆全图》虽源于徐葆光的《中山传信录》,而对琉球各岛屿的标注,实际则和宋君荣的译稿更相近。所以该图注写的琉球岛屿名字比葆光氏注写的有所省略,而据此图译出的汉文名字,有的也不规范。如“琉球”写作了“流球”,“古米”写作了“姑米”,“八重”写作了“巴处”等。

其八,同治朝的《皇朝中外一统舆地全图》。该图绘于同治二年(1863),由湖广总督官文监制并作序,湖北巡抚严树森编制修订。全图用的是中国传统的方格绘图法,共32卷,分为首卷、中卷、南1—10卷、北1—20卷。在南6卷和南7卷,分别标绘了琉球国南部和北部。其中,南6卷本岛部分,从山北王故城今归仁绘起,南至迎恩亭,图中除绘各山岳河流桥梁外,共绘城址30处,在每所城址下,又分别标注该城所辖属村、县数目。南7卷本岛部分,从丰见城起,南至喜户上武,除绘了“那霸港”“砂川”“砂岳”“国居山”“由佐岳”外,共绘城址9处,同样在每所城址下,也分别标了注该城所辖属村、县数目。在琉球本岛和台湾之间,则分卷标绘了各所属岛屿。其中在南6卷上依次绘有:“椅山(亦曰椅世麻、伊江岛)”、“安根坭(译曰粟国岛,一做阿尼姑)”、“度那奇(译曰度名喜岛)”、“由论”、“巴麻(译为滨岛)”、“伊计(译为池岛)”。南7卷上依次绘有:“津奇奴(译为津)”、“姑达佳(译为久高)”、“姑米山(译曰久米岛)”、“西马齿山”、“伊奇麻(译曰伊喜间,一做伊计间)”、“东马齿山”、“弥葛岛(一作宇间岛)”、“钓鱼屿”、“黄尾屿”、“赤尾屿”、“小琉球”。

其九,《亚细亚东部舆地图》。清宫中的这份地图并不是中国官员绘制的,根据图中许多汉字是日语中的变异汉字及图的用语、地域标注重点范围等方面推测,此图当为日本人绘制,系中国官员收集到该图进呈清朝政府的。根据图上有中国官员在“大连”等地名处所注“日本占领”字样,推测该图的绘制年代,当在1905年以后。因为在1905年日俄签订了《朴次茅斯条约》,俄国根据条约,将其在中国旅顺口、大连湾的租借地让给了日本。该图对琉球本岛的标注十分简略,只有“国头”“奥间”“运天”“大山”“首里”“那霸”6处,但对琉球本岛之外的岛屿,却绘得十分详细,仅八重山周围就绘有池间岛、宫古岛、来间岛、伊良部岛、多良间岛等岛屿。而对台湾周围则只绘了一个彭佳屿,其他如赤尾屿、黄尾屿、钓鱼屿均忽略未注,显然这是绘图者有意省略去的。图中对琉球的称呼,在“琉球”下同时加上了“冲绳”字样,既写“琉球”,又写“冲绳岛”。

(2)海洋海防图对琉球的标注。

海洋海防图,是清宫舆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标注了琉球的海洋海防图,现已查到的共三幅,即《西南洋各番针路方向图》《东洋南洋海道图》《海防图》。

《西南洋各番针路方向图》,系纸质彩绘图,纵815厘米,横72厘米,图的背面有图签,上书图名,并写有“觉罗满保恭进”字样。根据满保的任职时间,推断此图的绘制时间在康熙年间。图中绘有一个方位盘,显示出针路指向方位。显然此图是清朝为便于与东南亚各国的交往而绘制的。在中国沿海各口岸和东南亚各国,都只绘出相对位置。图中海路,最北绘到南京长江入海口,折东为日本南部,再由此南转,在和福建东西接近平衡处绘有琉球及其岛屿。

《东洋南洋海道图》,是施世骠出任福建水师提督时进呈的,时间约在康熙五十一至六十一年(1712—1721)。图纵169厘米,横132厘米,纸质彩绘。该图绘有中国沿海各口岸通往日本、越南、老挝、印尼、柬埔寨、文莱、菲律宾等国之航线、针路和所需时间,并用文字说明当地的物产资源。但该图只标注了琉球,并在其周边绘了一些岛屿,而没绘直达琉球的航线和针路等。

《海防图》系道光二十年(1840)黄爵滋绘制进呈本。彩色纸质,共三册,其中表一册,图两册。上册从左至右依次绘有盛京、直隶、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省沿海的防务情况,并有邻边国家的简要标注,在台湾东北,标绘了琉球及其岛屿。

从这几幅海防海洋航道图可以看出,清朝对本国沿海的岛屿绘得都比较详细,对周边国家包括琉球的海洋岛屿,普遍绘得比较简略。

2.描绘了琉球的风俗和地理

现存的清宫舆图中,对琉球记述比较详细的是册封使徐葆光的《琉球物产风俗图图册》《册封琉球全图图册》和周煌的《琉球国全图》《琉球国都图》等专图。

(1)描绘了琉球的风土人情。

详细描绘琉球风土人情的舆图,主要见于徐葆光的《琉球物产风俗图图册》和《册封琉球全图图册》。大家知道,徐葆光是明清两朝44位赴琉正副册封使中,功绩比较大的一位,其原因所在,正是他使琉时,负有测绘琉球地图之责,他和宫内测量官平安、监生丰盛额等,通过对琉球的周咨博访、实地测量,绘了大量舆图,著了具有大量插图的《中山信访录》。现在的这两册图册,虽然图上未注作者、年代和图名(图名是本文作者加的),但根据图中有海宝、徐葆光的奏折及图中的文字说明看,就是康熙五十八年(1719),海宝、徐葆光从琉球回国后与舆图房画家所绘的。这两幅图现均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其中《琉球物产风俗图图册》,绘图12幅,均系工笔绢质彩绘,每一图幅均纵555厘米,横493厘米。内容包括:《琉球全图》《中山三十六岛图》《冠簪夫带品级图》《肩舆图》《村寨图》《屋宇图》《器皿图》《水产图》《海杉图》《花卉图》(两幅)、《琉球国字图》。其中在《冠簪夫带品级图》中,绘了8种冠、3种簪、5种带,并分别在图旁注明了品级;在《器皿图》中,绘了茶托、风灯、烟架、火炉、枕具等各种器皿10余种;在《水产图》中,绘了海螺、海鱼多种;在两幅《花卉图》中,各绘有雪山、山丹、福木、名护兰等琉球花10余种;在《村寨图》中,绘的是村民集市的情景。除生动精美的图画外,该图册在每幅图旁,还都有详细的标注。经和《中山传信录》之插图相比较,图的内容多数基本相同,如《琉球全图》《中山三十六岛图》等。但也有些图册绘得详细而传信录绘得简单,或图册中有而传信录中没有。如,《冠簪夫带品级图》,在图册里,上至国王下至一般官员,每一品级的都有,共有图十余幅,而在《中山传信录》中,仅有“官民帽”“王帽”“弁帽”三个插图;《肩舆图》在图册中有分解图,而在《中山传信录》的插图中,仅有简单的两人一轿简图;还有,图册之《水产图》中绘的各种螺和鱼,《花卉图》中绘的各种花以及《海杉图》中之杉树等,在《中山传信录》中都仅有标注,没有图。

《册封琉球全图图册》,虽然是记述册封琉球国王过程的舆图,但在其的《谕祭仪注图》《册封仪注图》《谢封图》《中秋宴图》《重阳宴图》中,也都有对琉球风俗、宫廷礼仪等生动形象的描绘,故也是一幅琉球风俗礼仪图。

(2)描绘了琉球的山川和地理。

《琉球国全图》《琉球国都图》,是清宫舆图中专项描绘琉球山川地舆的琉球地图,两图均为工笔绢质彩绘,图各横140厘米,纵68厘米,图的方向为上东下西,左北右南,在图的左下角,写有“翰林院侍讲臣周煌恭绘”字样。周煌,字景垣,号绪楚,又曰海山,四川涪州(今重庆涪陵区)人,乾隆二年(1737)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二十一年(1756)同侍讲全魁,分任正副使,赴琉球册封国王尚穆,二十二年归国。在琉球期间,周煌和全魁考察琉球的制度和礼俗,结交当地士大夫,访察琉球山川和地物,并将其汇录成篇,归国后,再加审校,成《琉球国志略》和《琉球国全图》《琉球国都图》,一并进呈皇帝。周煌在其给乾隆皇帝的奏折中写道:“外具该国地图二幅,并录臣衔恩纪事韵语二册,随书恭进,统祈皇上垂慈训示。”皇帝批示:“留览。钦此。”

对照《琉球国全图》中所绘地域范围内容,和其所著《琉球国志略》卷首之插图,二者基本相同。该《琉球国全图》从西南之“由那古坭”起,绘至东北的“奇界”为止,共绘山海岛屿、寺泊桥梁等建筑97处,其中本岛61处,周边岛屿36处。《琉球国都图》是从《琉球国全图》中摘绘下来的,所绘地域范围主要包括琉球本岛中的61处建筑。

3.记述了中琉的封贡关系和对琉球国王的册封过程

中琉封贡关系,保持了近500年,此间双方来来往往,构成中琉历史交往的主题。清宫舆图对这一主题的记述,主要体现在徐葆光的《册封琉球全图图册》和周煌的使琉《针路图》及乾隆年间绘有琉球人物的《皇清职贡图》、琉球贡物图。

徐葆光的《册封琉球全图图册》,绢质彩绘,共含图10幅,每图纵555厘米,横493厘米,全图详细记述了康熙五十八年(1719)从册封使离开我国福州到返回国,及琉球谢恩使到京谢恩,和册封琉球国王尚敬的全过程。图的内容分别为:《封舟图》,为康熙五十八年册封使所乘之舟型图;《封舟出洋航路图》,为册封使团从福州至那霸港之间的往返海路图;《封舟到港图》,为六月初一封舟到那霸港时,琉球百官列队迎候的场面;《使馆至中山图》,为册封使住所到中山王王宫首里城的位置图;《谕祭仪注图》,为六月二十六日在尚氏祖庙举行谕祭前琉球国王的仪式图;《册封仪注图》,为七月二十六日世子尚敬接受册封的仪式图;《谢封图》,为八月初九日,新受册封王尚敬前往使馆去谢封时的情景图;《中秋宴图》《重阳宴图》,分别为中秋节、重阳节琉球国王在王府北宫滴水前和宴请册封使的场景图;《琉球进京谢封图》,为册封使团离开琉球时,尚敬遣官员随团赴北京谢恩的场景图。其中之《使馆至中山图》《谢封图》《琉球进京谢封图》,都是徐葆光在《中山传信录》中所未绘的。

使琉《针路图》,是明清两代赴琉册封使必备的航海指南,历代相传。《针路图》多由夥长及册封使直接掌握,以便指导、验证航向和航程。使琉归来后,册封使根据自己的验证,往往再对针路进行修改和校正。现存周煌所绘使琉《针路图》及其徐葆光的《封舟出洋航路图》,都是他们使琉归国后,按照海上往返所经历的海山岛屿路程、所用针位、行船更数等,重新绘制的从福州五虎门开洋至那霸,又从那霸返回福州五虎门的海程线路图。其中周煌使琉《针路图》所绘去程为:自乙辰针六更,单乙针五更见鸡笼山,又单乙针七更见钓鱼台,又单乙针五更见赤洋,又单乙针九更过沟,甲卯针二更见姑米山,单乙针一更,又乙卯针二更至姑米山南,自姑米山经马齿山至那霸港针路,因封舟遭风触礁而省载。归程为:自那霸港出洋,又乙卯针三更见马齿山,午针出安护浦,辛针三过姑米山,申针三更,又辛针六更过沟,又辛针十三更洋面寄碇,未针四更见南杞山,辛针七更罗湖下碇,申针定海下碇,入五虎门。

三、清宫档案中有关琉球舆图的价值

清宫舆图是清朝档案的重要组成分,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献和文物欣赏价值。其中有关琉球的舆图,更是研究中琉关系史、琉球史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凭证价值和文化文物价值。

1.史料价值

中国自古就有“左图右书,不可偏废”、“索象于图,索理于书”的说法,用以阐明舆地图籍的重要性和价值。清宫里的舆图,其价值更和社会上一般画图不同。因为作为官方特意保留下来的档案,它首先具有强烈的政治历史的属性和特点,它的形成,和当时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是当时社会历史发展变迁的直接记录和见证,尺幅之图,容纳着千山万壑、千军万马;蕴绘着人间风物,浩浩世界,可以说,每幅舆图都是一幅历史的画卷。其中有关琉球的舆图,史料价值更是如此。

首先,有关琉球的舆图是研究琉球历史的重要史料。现存清朝档案中有关琉球的舆图,不论对琉球标注的详细或简略,也不论准确度高不高,都直接载记着琉球历史的信息,首先都是研究琉球历史的第一手的重要的史料。如几任册封使先后绘制的《琉球国全图》《琉球国都图》,都是他们在琉球经过认真考察,实地测绘绘出的,特别徐葆光的《琉球全图》,是琉球历史上第一次经过实地测绘绘制的琉球全图。其他如冠带品级图、村寨图、屋宇图、水产图等,也都是他们以纪实性笔法绘制的。图中描绘的琉球职官制度、疆域星野、民俗物产的状况和变迁,可信度高,史实性强。其他那些仅仅简要标注了琉球名字的其他世界性舆地图,虽然简略,但通过地图透视的方位,载量的取舍,表现了时人对琉球的理解程度、琉球在世界中的地位。这些历史的内涵和信息,既是对其他文献史料的补充,又是对其他文献史料的佐证。

2.凭证价值

舆地图籍,是土地、山川的形象图记,历来被认为是一个主权国家疆域领土的主要依据和凭证,所谓“国家抚有疆宇,谓之版图,版言乎其有民,图言乎其有地”。清宫档案中和琉球有关的舆图,大都清楚标注出了中国、琉球及其相邻东南亚国家的海山岛屿,如《乾坤一统海防全图》,不仅从台湾起依次绘出了中国所属岛屿:小琉球(即台湾)、澎湖澳(即澎湖列岛)、东沙山、瓶架山(即台湾烛台屿)、鸡笼山、彭如(加)山、北山(又作壮山)、花瓶屿、钓鱼屿(高华屿)、黄毛(尾)屿、黄毛山(《筹海图编》改作橄榄山)、赤屿(即赤坎屿,又名赤尾屿)等,并在台湾上方绘出了琉球及其附属岛屿。《中山三十六国图》更明确绘出了琉球附属岛屿范围等。这些历史的标注,是各国间疆域范围的重要证据,舆图的这种凭证价值,是任何其他资料无法代替和比拟的。

3.文化文物价值

清宫舆图,不仅传达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内容十分重要,而且舆图形式多种多样:有的质地精美,装帧漂亮;有的图幅宏大,气势磅礴,其中和琉球有关的舆图同样如此。可以说,每一幅图,都是一件文化艺术的珍品,它们反映了时人的思想观念、文化素质,代表着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具有极高的文化欣赏和文物保藏价值。

总之,清宫档案中有关琉球的舆图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我们要进一步开发它的价值,使其为中琉关系史的深入研究发挥作用。

清宫礼仪档案略论

礼仪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形成的律己处人处世的规范和形式,在阶级社会里,各种礼仪又是尊卑等级的体现和象征,代表着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和国家政治制度。中国是礼仪之邦,历朝封建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礼制的建设,并把各种礼仪活动当作最高统治核心——宫廷的重要活动,以此炫耀皇家的权威和尊严,加强皇权的统治。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也是集封建礼仪之大成者,它不仅详订了“五礼”之制,而且建立了庞大的礼仪职能机构,在其入关后的260余年的统治中,宫廷各种礼仪活动终年不断,无日不举,所形成的档案成千上万,让观者惊叹。本文谨根据这些档案的特点,分别从“清宫礼仪档案的形成”“专题性礼仪档案的内容”“清宫礼仪档案的价值”等几个方面,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的清宫礼仪档案做简要论述,以期有裨于清史、清宫史的研究者。

中国素有重礼的传统,早在周代,即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之说。它包括了上至天子,下至庶民,各阶级各阶层的行为规范。《周礼·大宗伯之职》将诸礼总括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5类。其中,吉礼包括12项,凶礼包括5项,宾礼包括8项,军礼包括5项,嘉礼包括6项。以后各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五礼范围越来越大,礼数、礼节愈来愈多,至清代,吉礼已有129项,嘉礼则达74项,军礼变为18项,凶礼包括15项,宾礼包括20项,共计256项。所以在清代宫廷,礼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记录清宫礼仪活动的档案,浩瀚庞杂。这些档案,既有专职礼仪机构直接记录下来的,也有其他机关在协助办理各项礼仪事务中形成的,既有皇帝的谕旨,也有大臣的奏章和各机关的来往文书;既有清宫每一天、每一次礼仪活动的具体记录,也有每一类、每一项重大礼仪活动的系统汇编;既有礼的规定,也有仪的过程。

1.礼仪机构形成的档案

自殷商以来,中国各朝均设有专门的礼仪机构和职官,殷商称大宗,周朝称为春官或大宗伯,秦汉则设有太常官掌管,至隋唐,始设礼部。明清沿隋唐之制,由礼部主管全国各项礼仪事务。清朝除礼部外,还设有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专职宫廷礼仪机构。所谓“凡国家诸祀,皆属于太常、光禄、鸿胪三寺,而综于礼部”。

(1)礼部形成的宫廷礼仪档。

清朝礼部设于天聪五年(1631),下设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司及铸印局、会同四译馆等部门,宣统三年(1911)改为典礼院。礼部总的职掌是,“掌吉、嘉、军、宾、凶之秩序,学校重举之法,以赞邦礼”,即属于考订礼仪制度的机构。每遇宫廷典礼活动,礼部先期查考奏报该礼源委,以往办理先例及本次礼典安排等,然后知照各有关衙门具体办理。在一系列的过程中,就形成了一批档案。但由于迁转流徙,战乱焚毁等原因,礼部所形成的档案大多被损毁,现存仅3000多件。起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止于宣统三年。其内容多是在办理各项典礼中拟写的奏底、奏稿和礼仪、礼节单。

吉礼方面,有皇帝登基大典前应行各项致祭礼的礼节单;皇帝、皇后、太后谒陵礼节;皇帝行耕礼、皇后行先蚕礼礼节;中元、冬至等节日派王公大臣祭陵礼节;钦天监择期祭祀太庙、天坛、社稷坛、地坛、文昌庙等行礼礼节等。

法驾卤簿图

嘉礼方面,有光绪三十四年(1908)恭修玉牒,护送玉牒前往盛京收贮的礼节及奏底单;光绪实录圣训告成、皇帝御殿受贺礼节;三大节皇帝、皇太后、皇后受贺礼节;光绪十五年(1889)举行归政大典礼及宣统元年载沣监国摄政典礼礼节,册封王公、妃嫔、福晋及外藩夫人礼节;光绪二十年(1894)慈禧生日在慈宁宫庆贺筵宴礼节;嘉庆七年(1802)庄静固公主行初定礼礼节等文件。

军礼方面,有礼部、钦天监会奏关于日月食救护的行稿。

宾礼方面,有宾兴宴仪节;宴请外宾应用各款数目;颁赏、筵宴蒙古王呼图克图;前藏达赖喇嘛及朝鲜、琉球、越南使臣进表、谢恩及参加皇上万寿节行庆贺礼等文件。

另外,还有礼部学馆保存的“大清通礼”稿本、目录签注、拟重修通礼凡例等。

(2)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档案。

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均设于顺治元年(1644),光绪三十二年(1906)官制改革,一并裁撤,划归礼部。这三个机构均属具体办理宫廷礼仪事务的职能机构。

太常寺是掌管坛庙祭祀的机关,“相祭祀之仪,辨其器数与其物品,大祀、中祀、群祀各率其属,以供其事”。即凡各种祭祀活动前,太常寺都专门奏报,并开列承祭官、分献官名单,候旨钦定。于前二日会同乐部演礼,至祭期,皇帝行礼,由太常寺卿、少卿等任赞礼官。故该机构所形成的档案,主要是祭祀前遣官斋戒,拈香祈祷的官员名单、礼仪演练及器物备办情况的奏报底稿、祭祀中的制祭祝文、看板档等。

光禄寺是掌管朝廷典礼、祭祀中预备筵宴及供应官员食物的机关,所形成的档案主要是为办筵宴、给官员发祚肉票事及奏请饬催广储司拨银两等事的文件。

鸿胪寺是掌会宾客、祭祀燕飨中赞导礼仪的机关,“鸿”是声,“胪”是传,传声赞导,故称“鸿胪”。所形成的档案主要有:皇帝巡幸、耕耤、祭祀各坛庙,三大节庆典随行赞唱事宜清单、人员名册及该机构职掌职官设置等。

光绪皇帝大婚图之五——迎新轿出太和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