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灵魂栖园

今夜,总难以入睡,有月光叩窗,怦然心动,遂披衣而起,来到郊外,静卧溪畔芳草。

月色融融,溪水熠熠,小河披着月光款款流去。远山如黛,近柳如烟,沁凉的微风蕴着花香轻轻拂过。在这真纯的天地间,在这旷达的月色里,层层迭积的外物弃我而去,铅华洗尽,身轻如云,心静似水。仿佛蓦然间你就会睡去,但你依然醒着。就在这醒睡之间,天空向你俯首,心向天空飘去,仿佛遗世独立,轻盈似幻,柔曼如梦。

白日里,被各种欲念所驱使,疲惫地在“人际”的网中左冲右突,但总也走不出人生的困局。肉体陷于名利之中,感情纠葛于恩恩怨怨,心灵被人世间的刀枪剑戟刻下了累累伤痕,在孤寂中痛苦呻吟。灵魂却如迷途沙漠的羔羊,饥渴困顿,孤寂无依。漫漫苦途中,渴望一盏心灯,引标导航,在喧嚣扰攘中寻到灵魂的栖园,抚平创伤,承载梦幻。

今夜,我独卧溪畔,俯仰天地,浮想联翩。人飘然人世,落在迷惘的网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人生之舟仿佛漂泊在一条没有航标的河流上。悲欢离合,哀怨愁思,孤独伤感,失情落寞……常常弥漫在人的心灵,难以挥去。纵然是人之追求获得成功,也只能给人带来昙花一般的欢乐,故而哈代、赫塞、屠格涅夫、契诃夫、蒲宁、马尔克斯一生都在述说着忧郁。

今夜,在这真纯的天地间,在这旷达的月色里,人间的一切名利、恩怨与烦忧,都远我而去,灵魂和自然和谐地统一在同一时空,同一意蕴。灵魂紧紧贴近自然,贴近生命之母,自然的厚爱抚平灵魂一切的创伤,心中涌动起浩浩天籁般的幸福。

人生的烦恼,源于人与社会的冲突,源于人与自然的隔膜。生命本是自然的赐予,自然是人类灵魂永远的栖园。故陶渊明选择了南山,梭罗选择了瓦尔顿湖,高更选择了塔希提岛。陶潜恋菊,林逋嗜梅,莲是周敦颐的知音,“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跋涉千里之后,你终于选择了回归,置身大自然,仿佛投进母亲的怀抱。高山大海,湍流飞瀑,急蹄巨翮,碧草红花,清风朗月;白云出岫,鱼戏浅底,鸟鸣深涧,鹰击长空……大自然蜿蜒流**的美丽,是人类灵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盛宴。平日里,我们读书、读人生、读社会、读生活,而唯独忘却了读横亘于长天厚土之间大自然这部辉煌的巨著。人们常常乐于从古往今来的经典中去探寻所谓的“人生真谛”,殊不知,这“真谛”正深藏于恢宏瑰丽的大自然之中。

呵,大自然,我灵魂的栖园,当我走出迷途,幡然醒悟,投进你怀抱的时候,我被自己感动得流下了泪。

(原载1996.9.19《济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