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3个妙招,让孩子自觉爱上英语
不止一位家长问过我,为什么他给孩子讲故事时,孩子一点都不想听?为什么他给孩子放儿歌,想跟孩子一起唱时,孩子却在玩积木?怎么样才能让孩子听得进去?我的回答是:不妨反过来想想,为什么你要在孩子不想听的时候给他讲故事、放儿歌呢?
所有的孩子对身边的世界都有强烈的探索欲,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接受。很少有孩子天生就喜欢英语,毕竟这不是他们的母语,但恐怕也没有天生就讨厌英语的孩子。他们对英语是喜欢还是讨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接触并学习这门语言:是一点点接触的,还是“一股脑砸到头上”的?是边玩边学,还是被强行灌输?
好吧。如果一定要总结出规律,孩子在什么时候更愿意学语言,学习效果更好呢?
1 不给孩子“找别扭”
孩子高兴的时候,学什么东西都愿意。Emma上三年级时,我给她报了学校的双簧管班。可是不久,我们就发现,双簧管是一件非常难学的乐器,Emma很快就不愿意学了。为了让她练习10分钟,我需要花半个小时的口舌,而且她吹得不情不愿,遇到吹不过去的地方还会掉眼泪。就这样纠结了一年后,我还是把她的双簧管课停掉了,一时间世界清静了,两人也痛快了不少。在英语启蒙方面,我可一点也不纠结,从来都不给Emma找别扭。如果她现在不想看英文书,我才懒得挖空心思去说服她呢。等到她心情好的时候,我装作突然发现一件趣事的样子说:“Emma,我们来编个英文故事吧!”这时她一定不会拒绝。心情愉悦018的时候,孩子学什么都乐意,学什么都快。所以,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或者状态,引导孩子,千万不要心急,甚至强迫。否则不但没有效果,反而让孩子失去了乐趣,以致产生抵触情绪。
2 别指望孩子“自己看会”
当孩子理解语言意思的时候,学习效果最好。这就是在第二语言习得上,语言学家所强调的有意义的、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这一点特别重要,但又特别容易被忽略。建立语言环境并不等同于盲目给孩子堆砌各种语言资料,或者不分辨难度和内容地让孩子去看原版视频。没有理解的声音,就是噪音。比如,在孩子一两岁刚接触英语的时候,没有哪个家长会给他们读哈利·波特的小说,可是却有不少家长给刚接触英语的孩子看英语动画片,指望孩子能自己看会。问题是,看再多的动画片,孩子看不懂,也是无效输入。对于完全零基础的孩子来说,唯一可理解的输入就是和人交流。有一定词汇积累后,再通过听儿歌、看视频的方式拓展输入量。
3 别小看日常的“唠唠叨叨”
当孩子被人关注、和人交流的时候,语言学得最快。语言只有在使用的时候才有意义。孩子的语言习得,也一定要基于使用,交流。如果没有了交流,即使把自己学成行走的字典也没有用处。
我和Emma的英语启蒙是开始于我的自言自语和唠唠叨叨的。从“来吃饭”“来洗澡”“出去玩”,慢慢过渡到可以用点头摇头来回应的“喜欢这本书吗”“再吃一点好不好”。孩子不一定知道每个词的意思,但基于生活场景的话他们可以整体理解,不会一头雾水。
学习的奥秘,其实很简单,尊重孩子,尊重生命成长自有的规律,我们就可以引领他们,主动去探索周围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