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让这么小的孩子学英语,是好是坏

自从我走上亲子英语这条路,一直有人问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让这么小的孩子开始接触英语,学习第二语言?我通常的回答都是:学习一种以上的语言能让大脑更敏捷;精通外语能带来择业优势;在英语已经是全球通用语言的情况下,学会并掌握这门语言,相当于比一般人多了一倍的信息来源;况且,语言从小开始学,会事半功倍,可以自然习得并达到和母语相当的程度;等等。

不过,这些鲜明且有数据支撑的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我自己。英语带给我们的,除了升学、就业上的优势,就没有别的了吗?我们自己曾经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学英语,现在还要花更多的精力让孩子去学,真的只是为了不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吗?

我是一个中国土生土长的英语学习者,没有任何留学经历。在学了十几年英语,用了十几年英语后,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英语在很多方面带给我的潜在好处,远大于升学和就业上的优势。在素质教育成为主旋律的今天,家长也许应该留意一下,英语带给我们的非功利性的益处。其实,这些益处,是学习任何一门外语都能带给我们的,不过当下,英语还是全球运用最普遍的外语,所以用英语替换外语一词也无不可。下面就跟大家多聊一下我切身体会到的英语学习带来的益处。

1 从小会两种语言的孩子,大脑更聪明 双语宝宝拥有更好的解决问题能力

2012年《纽约时报》文章“Why Bilinguals are Smarter”中提到,研究人员在幼儿园中进行的测试显示:双语宝宝相较于单语宝宝对于数字、形状、颜色更敏感,在标准考试当中分数更高。

从婴儿到老年人,双语的经历显然对大脑都有影响(有理由认为,可能也适用于后来学习第二语言的人)。意大利里雅斯特国际高级研究学校(International School for Advanced Studies in Trieste)的艾格尼丝·科瓦奇(Agnes Kovacs)2009年主持的一项研究,把从出生就接触两种语言的7个月大的婴儿和在一种语言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婴儿相比较。最初的一组实验先给婴儿一个音频提示,然后在屏幕的一侧显示一个木偶。两组婴儿都学会了看屏幕的一侧,等待木偶出现。但在后一组实验中,木偶开始出现在屏幕的另一侧,接触双语环境的婴儿很快就学会了把他们预期的注视方向切换到另一侧,而其他婴儿却没有这样做。

类似的实验还有很多,2004年,心理学家埃伦·比亚韦斯托克(Ellen Bialystok)和米歇尔·马丁-李(Michelle Martin-Rhee)做了一项研究,让双语和单语的学前儿童把计算机屏幕上蓝圆圈和红方框的图形放入两个数字箱里——一个标明蓝方框,另一个标明红圆圈。作为第一项作业,孩子们先按颜色挑选,形状可以不同,蓝色的圆圈放在标有蓝方框的盒子里,红色方框放进标有红圆圈的盒子里。两组做得都相当轻松。接下来要求孩子们按形状挑选,难度更高,因为需要把图形放入颜色完全不同的箱子里。会双语的儿童完成这项任务比较快。许多此类研究的共同证据表明,双语活动可以提高大脑的所谓指令性功能,即指导我们集中注意力进行规划,解决问题以及履行其他各种要求脑力的任务的指挥系统。

总之,种种迹象都表明,学双语、会说两种语言的人,脑袋更灵光。因为学习两种语言是比较困难的过程,我们的大脑就需要接受这样的挑战,需要用更强的专注力去区分两种语言。这个过程也提高了大脑的执行能力。

2 孩子从小会两种思维方式,终身受益

学习任何一门技能,都能让人成长,给人自信。不过我觉得语言学习是一个格外有成就感的过程。一种对别人来说完全陌生的声音,你却能够分辨出意思,甚至出口成章,这是不是会让你信心爆棚?语言因其实用性,在学习时比较容易看到进步。就好像我大学宿舍里,听舍友对话修炼出上海话听力四级水平,现在想起来还是会偷笑。再说,老外一向把compliment(恭维)当作第一要务,他们一定会因为你能用英语给他们指路而对你称赞有加。

学习英语,能让你对其他国家的文化有更深入的、第一手的了解。

语言和文化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能独立于对方而存在。学外语就不可避免要学习文化,而对异国文化的兴趣也能变成学习语言的最大驱动力。也许你会说,不会英文,仍然可以学习外国的历史和艺术,体验他们的文学、音乐、舞蹈、绘画。不过我觉得,这样的体验有点像是在电视上看演唱会转播,你看了演唱会,但体验不了万众沸腾的现场气氛。又像是读翻译小说,总觉得哪里有些别扭,在看懂的同时也失去了些什么。近几年引进大片的字幕翻译频频被吐槽,就是因为观众的英语水平提高了,受不了耍小聪明式的,甚至完全错误的翻译了。

学习英语能增强文学修养,甚至是中文修养。

学习语言,大量阅读必不可少,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小说、散文、诗歌、传记等。阅读过程中,你除了能收获大量词汇,还能增加对时代背景的了解,和对作品文学性的理解。但是学英文怎么能提高中文修养呢?因为学习不同的语言,能让我们对语言的结构有更深入的理解,对语言的运用方式掌握得更好。英文说得好的人,通常听力好,耳音灵敏,理解力好。这些能力都能反过来促进他们的中文水平。再比如说,很多小说我们是先读到中文版,再读到英文版的。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傲慢与偏见》,我不光原版读过很多遍,还对比过王科一和孙致礼的翻译版,体味不同版本间的细微差别。想要读懂原版的莎翁,就更得多读不同翻译大家的译本。

学习英语,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深入交往,学会尊重与包容。

学会英语,你的异国之旅就有可能脱离停车照相、上车睡觉的循环,而可能是在青年旅舍与各国驴友交换美食情报,在民宿与主人畅谈人生。遇到聊得投机的,你会恨不得引为知己,也有观点完全拧着的会把你气得够呛。更多的情况下,你们萍水相逢,又挥手告别。也许这些短暂的交流不会给你的人生带来重大影响,但你从此知道,世界上有这么多人跟你的习惯、信仰、观点完全不同:有不吃肉的、有不吃米饭的,有信上帝的、有不信的。可是,他们又似乎跟你没什么不同:都追求美好,都向往幸福,都在寻找人生的意义。学会另一门语言,会让你变得善于倾听异见,乐于包容不同。如果不了解这些,就会类似于我知道青蛙王子,而你只知道青蛙。

学习英语,能克服在单一文化下成长所带来的思维局限性,接受不同的思考方式。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带来的是思维方式的不同。比如,中文句子注重“意合”,句子之间可以没有严格的逻辑关系,大段文章的意思是通过上下文和语感、情境来推知,讲究意会;英语句子注重“形合”,句与句间的关系需要有明确的标记,比如转折、并列、递进等。一篇中文的议论文,如果逐字翻译成英文,不改变句式或添加任何连接词,那是一定会被判不及格。即使是在口语中,如果你想要对英美国家的人阐述你的观点,也要准备论点、论据和严密的论证过程,否则对方经常一句“It doesn't make sense.”(没道理啊)就会拋过来。所以,我一直觉得,学习英语能让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变强。相信考过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人,尤其会认同我的观点。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并不是想夸耀英文是一门多么了不起的技能,只是我觉得,有多少人是为了实用性的目的去学英语,但其实,增长见识、丰富头脑,才应该是学习语言最大的原动力和收益啊!

当然,并不是说,只有学习了英语或其他外语,你才能具备上述素质和眼界。学英语,恐怕也会带来弊端,比如太过自由化的思想,比如“你必须先要赢得我的尊重,我才有可能听你的”这样的思维模式。

比如我女儿Emma,她就已经从学英语和早期国外的经历中,过早学到了自由派的想法和批判性思维。这使得我跟她的沟通经常遇到困难,她必须认定一件事确有道理,确实“make sense(言之有理)”才会去做。为什么人人都要上学?抄一遍就会的词,为什么要抄写三遍?这样的问题,我有时真回答不上来。而类似“我是你妈,所以你必须听我的”这样的神逻辑更是不可能摆上台面。面对一个西化的娃,一个没有被完全西化的妈应该怎么当,这个问题我还真没有答案。

那么,为什么要从小学?

我们都知道孩子学语言学得快,大人学习外语比较慢。孩子到底是如何学会一门语言的呢?

孩子对语言最敏感,模仿力最强,习得最快。他们非常善于从一个很长的句子中捕捉单个的词汇并记住,这是很多大人在刚刚学习语言的时候所不具备的。对我们大人来讲,如果是不熟悉的语言,根本分不清楚哪些是名词,哪些词是什么意义。我记得我在学习法语的时候,苦哈哈地学了三个月后,老师让我们做一段三分钟的speech(演讲),我很认真地准备了,背了下来,上台很流利地展示出来了。老师也很满意,于是问了我一个并不长的问题,结果问了五遍,我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但是对于一个一两岁的孩子来讲,他就能从大人整天啰啰嗦嗦的话语中,提取出有用的单词,猜出句意,甚至整句话复制。

孩子习得语言的方式跟我们完全不同。首先,孩子在掌握所有发音前就开始明白词汇的含义了。在掌握几十个词后就开始造句了。他们急切地想和身边的人进行沟通,等不到学会多少单词之后再开始,也不介意犯多少语法错误。

孩子学习语言的速度,是呈几何级增长的。在一岁半左右,掌握50个左右的词汇后,他们每天能学会一到两个新词,可等到四五岁左右,他们每天可以学习10-20个新的词汇。这是非常了不起的速度。

孩子习得语言的目的跟大人也不同。孩子学习语言,完全是为了表达,他想和这个世界沟通,这是他的本能。

以上这些方面的不同,造成了孩子在学习一门新的语言的时候,会比大人快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