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6个超简单准备,你也可以在家给孩子做英语启蒙
在我接触的关于孩子英语启蒙的问题中,最多的应该就是:父母担心自己的英文水平并不高,该不该在孩子面前说英语;在孩子面前张口,怕说错,或者怕自己的发音影响了孩子;不张口,又没法和孩子互动,引导孩子对英语产生兴趣。
我说的“讲英语”是指用英语来说话,互动交流,而不仅仅是亲子阅读。有信心的家长自然可以读原版绘本给孩子听,不愿意读的也可以用听绘本音频的方式来补充,可是日常对话这部分,孩子最能真切感受到的语言情景,却是没办法用其他途径代替的,我们不应该忽略这一非常重要的启蒙途径。
说起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我们都知道,孩子一出生就对父母的声音最敏感,母语的习得,也是靠模仿、互动。脑科学家梅迪纳研究发现:让婴幼儿看语言学习方面的DVD,对孩子的语言习得没有任何帮助,甚至会减少孩子的词汇量。而与宝宝交谈时所使用的词汇数量和丰富程度,才会实实在在影响孩子的词汇量和智商。孩子更容易在面对面的人际沟通时掌握词汇。孩子无论如何,是不会对父母口中说出的话置若罔闻的(青春期叛逆少年除外哈)。另外,学习外语需要有意义的、可理解性的输入,输入的内容要能让人理解,或者和现实生活相关,这样的输入才有意义,且更容易记住并使用。与孩子朝夕相处的父母,若能在日常生活的情境中,运用简单的英语和他们交流,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英语在他们生活中存在的意义。
学了多年哑巴式英语的父母们,可能对张口说英语很不适应。但不让孩子重蹈覆辙,不正是我们给他们启蒙的目的之一吗?如果你还在犹豫,下面几点也许能给你一定的鼓励。
准备1:你只需掌握最简单的词汇
想要对着你的孩子讲话,你既不需要认识6000个以上的单词,也不需要背诵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当孩子还是小baby时,最先学会的母语词汇是什么呢?妈妈、爸爸、宝宝、奶奶、不要(学会说不之后的宝宝最头疼了吧)等等。我们跟他们说些什么呢?也无非是些简单的词,喝奶、睡觉、又尿尿啦、便便、乖、宝宝不哭之类的。学会说这些英文词,不需要过四六级吧。大家稍微看看单词,读一两遍,就可以在孩子面前用起来。我刚开始跟Emma说英语时,她才几个月大。我并没有做任何规划,也不懂第二语言习得的规律,只是觉得生活中需要跟她说些什么,就用英语说好了。一开始,其实自己也觉得在家讲英语别扭,于是就尽量少说,只用单个词。不过我发现,单个词还能表达不少完整的意思呢。比如:
Come. 来。
Go. 去那儿。
Where? 哪儿呢?
Here. 在这儿。
Yes. 好。
Nice! Good! 不错。真棒!(Yes也可以表示鼓励呢)
No. 别这样。不好。
Stop. 停下。
Listen. 听。
Quiet. 安静。
开始在家跟女儿说英语时,我会说完英文再用中文重复一遍。不过不久,我就发现这样做其实没有必要,尤其对小baby。只要我说话时看着她,再带点表情和手势,她好像就明白了。我估计宝宝们的猜测能力比我们还强,毕竟刚出生时,他们只能靠观察和猜测来理解周围世界。
还有几种既简单又常用的句式,家长们一定都能掌握:
Do+something: Bring the bowl,please. 请把碗拿来。
Let,s+do+something: Let,s go out! 我们出去吧!
Don,t+do+something: Don,t run so fast! 别跑那么快!
It,s time to+do+something: It,s time to go to bed. 该睡觉了。
这几个句式,恐怕能覆盖一半以上的家庭生活场景吧。另外,孩子日常接触到的东西的名称,也不需要全部记住。十几种食物的英文,十几种用品的英文,足矣。
准备2:选一本字典
在辅导我女儿Emma语文作业的时候我就发现,有一本大部头字典在手边相当方便,因为有很多字词我不知道确切的意思,还是需要查过字典,再解释给她听。手机应用固然方便,但总觉得没有字典词条里解释的那么详细。市面上有很多英文字典,可以买一本自己用,也可以买本儿童版的和孩子一起查。
手机词典贵在方便,我也经常用手机里的金山词霸查词。不过不管用什么样的字典,我都会遵循下面两点:第一,尽量翻看英英词典,用英文来向孩子解释生词,而不要直接念出中文释义。仔细想想看,记住单词的中文意思其实并没有什么用,就连考试里都不会有“写出下列单词的中文意思”这样的题。而用英文解释单词,不光更准确,还能让孩子多接触英文。如果可能的话,自己试着用简单的英语解释,可能比字典还更容易让孩子理解,比如,解释store,就可以说 “It's just a shop.”;解释whine也可以说“It means complain,like what you do when I won't take you to KFC.”。让解释尽量贴近生活。第二,尽量用例句来解释单词的用法。背过单词的人都知道,没有例句很难记住单词。字典当然可以给我们列出很多例句,但如果我们自己能活学活用,用生活中的场景来造句,就更好了。
比如,某天读故事时,Emma问我“confused”的意思,我就告诉她说:“If you're confused,you don't know what's happening or what to do.”之后,又给她举例子说明:“I am confused. You say carrots are yucky,but you love carrot juice. Do you like carrots or not?”这个例句是来源于真实生活的,因为Emma这孩子超级讨厌吃胡萝卜,但却挺喜欢喝胡萝卜汁。听到这里她哈哈大笑,说:“Don't be confused. I hate to eat carrots,but I like carrot juice.”这样一解释,比照搬中文解释“困惑的、糊涂的”要清楚有趣许多吧。而且,查生词本身,就不只是简单的寻找答案,而是变成了学习和运用的过程。
准备3:创造机会,让孩子和英语更好的人对话
很多人以为,Emma的英语这么好,百分之百要归功于我。确实,我充当了她英语生活的“构建师”以及主要践行者,可我不想让自己成为她英语听说的唯一来源,当然也不想给自己压上太沉的担子,所以还是得借助外力。我给Emma报了外教课,不过我对外教上课的内容并不十分在意,只要比日常生活更广泛就行。上外教课的主要目的是创造机会让她和英语更好的人说话。母女在一起交谈,再怎么拓展话题空间也还是有限的,可是上课时,师生间的话题可以包罗万象。
家长需要想到的是,自己英语再好,对孩子的影响仍然是有限的,创造机会让孩子使用英语、拓展词汇,才能让他们的语言能力更上一个台阶。帮孩子寻找外国小伙伴约着一起玩儿,出国旅游让孩子负责部分外联工作,参加英语夏令营,上外教课……这些都可以成为补充,有效弥补家长英语的不足,还可以让孩子学以致用,找到使用语言的乐趣。
准备4:你需要一张“厚脸皮”
家长在准备给孩子做英语启蒙的时候,就要放下心理包袱,并做好长期坚持的准备。和孩子说一门母语以外自己又不精通的语言,刚开始肯定有困难,而且会觉得怪怪的。平时自然说出的话,变成英语后,怎么都显得装腔拿调的。但是请放心,说多了之后,虽然你的英语水平不一定会进步(别打我,我是说孩子的英语一定进步比你快),但是,别扭的感觉一定会消失。
不要以为只有非英语专业的父母才会不好意思开口,我刚开始跟Emma说英语时,多少也是觉得有些别扭的。只有我们两人时还好,但如果有其他人在场,我就会非常不好意思开口。不过这个不好意思的过程不会一直持续的。
现在,我的脸皮已经厚到在电梯里也可以小声跟Emma说英语,周围人奇怪的目光可以完全屏蔽掉。有一次,小区电梯里一个不认识的老大爷听到我们说英语,居然开口跟Emma说:“Wow,you can speak English!”原来大爷年轻时就喜欢学英语,发现志同道合的小朋友特别高兴。后来大爷和Emma几乎成了忘年交,每次见面都会用英文跟Emma打招呼聊天。其实这位老爷爷的发音非常一般,可是80岁高龄的老人还在学在用,年轻的父母们有什么理由不开口呢?
至于怕发音不好带坏孩子,也不必顾虑。父母的口语对孩子有一定的影响,但不会太大,孩子多听音频后,会自动纠正的。就像我们说普通话,多少都会有点口音,但不妨碍孩子可以说得流利并且标准。语言最重要的还是使用和交流,就算母语是英语国家的人,各地的口音也是不一样的。试问,你会因为自己的普通话不标准,就不跟孩子讲话吗?
当然,家长也需要继续学习。学到适合日常用的一种句型或一些短语后,就立刻找机会讲给孩子听,现学现卖,才是巩固记忆的王道。
另外,取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也很重要。他们即使不能加入到说英语的队伍中来,至少也别笑话你。我相信,当孩子纠正你发音的那一刻,你会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准备5:备好“不苛求完美”的预期
很多家长会说:“我就这么跟孩子讲英语,万一说得不对、不地道怎么办?”我的建议是:别管对不对,说就是了。谁都会有犯错的时候。中国人说英语,有好多常见问题,比如容易用错时态,单复数不分,he和she混用,这些问题和汉语的特点有关,即使在英美国家长期生活的华人也很难改过来。还有就是所谓的Chinglish(中国式英语),把中文字对字直接翻成英文,比如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人山人海)、good good study(好好学习)。可是完全没必要因为说不出一口漂亮英语就不开口,要知道,即使是英语为母语的人说出来的英语也不见得完美。美国人说英语也很随便,好多人在“There is”后面加复数名词,比如“There's too many people here.”,也没人嘲笑他们(除了英国人)。
Emma的英语算不错了,可是她也会犯各种错误,每每让我莞尔。比如开灯,她老是说“open the light”(其实应该是“turn on the light”)。可是,我明白她的意思,如果外国人听到,也不会误认为她要去拆灯泡。
还有,每当别人问她“How are you?”时,她都会给出教科书式的标准答案:“I am fine,thank you,and you?”这样的回答当然没错,不过其他无数种回答也都是对的,great、terrific、super、couldn,t be better、fine、good、OK、so-so、not so good、not good at all、terrible、worst day ever,你能想到的任何情绪词汇放在这里都OK,也许不地道,但对方能明白就行。我想说的是,语言本身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学习语言的第一目的是交流,而不是不犯错。更何况,犯错本来就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啊。作为家长,只有当我们用行动告诉孩子,说错是正常的,他们才会毫无顾忌地使用英语。
准备6:从学会给娃取个英文名开始
如果说,让孩子认识情绪的第一步,是给情绪命名,那么,让孩子走近英语的第一步,就是给孩子起个英文名字。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是便于创设英语环境。名字随时随地都要念,没有比这更容易创设的英语环境了。随时随地说英语觉得别扭吗,那就从喊娃的英文名字开始啊!
其次,给孩子起名也是英语启蒙的开始。名字是孩子的个人代号,爸爸妈妈可以把孩子的英文名字介绍给他们,教会他们念。也可以告诉孩子自己的英文名字,让孩子也用英文来称呼你。这是很好的感受英文的开始。上各类英语培训班时,老师不是也都会给每个同学起一个英文名,让大家更容易进入接下来的课程吗?另外,有了英文名,也更容易让孩子对英语文化产生感觉。《大卫不可以》里那个David好淘气,哈哈,我们班也有个淘气鬼David;《雾都孤儿》里的Oliver太可怜了,幸亏我们只是名字相同……本来遥远的异国文化,在一个个名字的串联下,显得不那么陌生了。
之前,不少妈妈让我帮孩子起个英文名。我颇为技痒,觉得给人起名意味着很大的荣誉加信任。帮助了一两位妈妈后,求起名的队伍很快就浩浩****排起来了,于是近期我的业余时间常在网上查字。
测字先生不好当,不过我理解家长们的心情。他们可不是自己懒得给孩子起名,而是相信我的判断。这让我想起在国际电台工作时,有一次在直播节目里聊起英文名字,结果当天的短信互动量比平时翻了三四倍,都是要求我和外籍搭档给起名字的。
想想看,起名确实是强需求。我觉得不是每个学英语的中国人都要起英文名。把名字直接用拼音拼出,照样可以代表自己。在做自我介绍的时候,告诉老外你名字的含义,还能让人家对咱中国文化赞叹不已。不过,如果你有像我这样一个老外永远发不准音的中文名字,那可能还真需要一个英文名。每次听到人家微笑着把“赵晓华”发成阴阳怪气的“早~要~娃”,我的内心是崩溃的……
眼泪擦完了,下面请允许我谈谈起英文名字的一些dos and don,ts(注意事项)。纯属个人理解。
这四种英文名字,千万不要给孩子起
先说说最好不要起什么样的名字。
a.避免把中文名字直译成英文
除非你有过硬的英文功底和对英美文化的了解,否则不推荐直接翻译中文名。中国人起名,要求是含义好、朗朗上口。外国人起名,则是要尽量从约定俗成的已有的名字中选一个。如果任性地把自己的名字翻译成英文,得到的回应很可能是:“That's not even a name!”我曾经见过男生给自己起名叫Tree的,还有女生英文名叫Smiley的。且不说这根本不是个名字,万一你的字母“i”没发音完整,读成了Smelly(臭臭的),岂不糟糕?还有,如果因为名字中有“甜”字而给自己起名叫Sugar,可能会让老外想起某种特殊职业从业者。当然,如果能找到既符合英美起名习惯,又与自己名字意思相同的英文名,自然最好。比如,名字里有“乐”的可以叫Joy或Joyce,有“阳”的可以叫Sunny。
b.避免起含义太明显的名字
中文名字都是有含义的,这不用多说了。很多英文名,或者是没有明确的含义,或者是含义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被多数人遗忘了,只有查词源才查得到。在我看来,这些名字是“安全”的名字。而有明显意义的名字,不熟悉文化背景的我们不知道这些意义会不会被人当成笑柄。
像Michael Jackson这样有钱任性的大明星,才能给自己儿子起名叫Prince;可如果你给自己的宝贝女儿起名叫Princess,难保不会被笑话(Prince和Princess这俩名字还真的存在)。还有著名的Angelababy,这个名字当艺名也就算了(其实就算是艺名还是别扭),如果你的同桌(万一同桌还没有女神的颜值)叫这个名字,你一定会笑掉大牙。不过这条我拍脑袋想出来的规则,其实也不是普遍适用。有的名字有明显意义,且含义挺好,比如Daisy、Rose、Lily,就可以尽管用。
c.避免使用少数族裔常用的名字
名字除了是个人符号,还承载着家族背景,甚至国家的文化传承。中国人起英文名,本来就是割裂名字和中国文化的联系,那我们就尽量跟随相对主流的西方文化,而不要把自己和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绑在一起吧。我可不是搞文化歧视,只是本来就是中国人,非要给自己起个打眼的荷兰或者墨西哥名字干什么?像Ali(阿拉伯)、Hans(荷兰)、Miya(日本)、Miguel(西班牙)、Jose(西班牙或葡萄牙)这样的名字,都具有比较强的民族属性。话说回来,这一条也不是普遍适用。比如爱尔兰人的一些常用名,就在西方世界被普遍使用。如Sean,因为老牌男星Sean Connery而变成常见名。还有Liam,许是因为Liam Hemsworth的走红,而大受青睐,居然成为2015年最受欢迎的100个英文名之一。
d.避免跟口碑不怎么好的明星重名
刚说了明星能带动一个名字的流行,怎么又不让用了呢?劣质明星往往会成为群嘲对象啊,还是不要冒险为好。Paris(Hilten)啊,Lindsay(Lohan)啊,Kim(Kardashian)啊,都算了。
还有些问题也需要注意,比如说别把英文中的常用名和常用姓搞混,把英文名和中文姓连起来念念看是否顺口(如Sunny Sun、Truman Chu就会比较奇怪),等等。
说完了不要做什么,那英文名字该怎么起呢?
这四种起英文名的建议,最靠谱最实用
a.尽量选用常用名
我们给孩子起中文名字的时候,总是希望不要跟别人重名了,但在查找不熟悉的英文名时,还是找常用名比较安全,比如《圣经》里出现的名字Peter、Mary(《旧约》中的希伯来名字除外),王室常用的名字Charlotte、Sophia,总之是在英美国家经常使用的名字。
b.可以选和中文名有一两个音节发音相近的英文名
比如王菲的英文名是Faye,钟丽缇叫Christy,周杰伦是Jay,等等。不能找到与中文名发音都一致的,也可以争取局部发音一致,或者发音相近。刚才说到姓和名最好连在一起读读看,如果名和姓可以押头韵或尾韵,读起来会比较顺口,也更容易记住,如Stephanie Sun,或者Fanny Chan。
c.利用起名网站
这点最重要。谁也不是万事通,测字先生还有本《易经》呢。在帮助家长给孩子起名的过程中,我发现两个不错的起名网站:
babble.com/baby-names
thinkbabynames.com
这两个网站里都可以按字母查找名字,还可以给出名字的来源和具体含义(并不是所有英文名都有含义的)。而babble.com更强大,还有按不同地区和主题查找的功能。
d.咨询外国友人
如果身边有认识的老外,当然不能放过咨询他们的机会,至于答谢嘛,给他们起个中文名字不就好了?不过起名字是见仁见智,外国友人的意见也只是参考。比如,我的外籍搭档Trevor曾经嫌弃Ellen这个名字,说是只有老奶奶才会用的名字。可是,人家《艾伦秀》的当家Ellen Degeneres硬是撑起了这个可能已经过气的名字。所以说,名字只是符号啦,只要我们的孩子成长为独立自信的人,就能驾驭任何名字。
哦,对了,我是怎么给女儿起了Emma这个名字呢?是因为我特别喜欢简·奥斯汀的Emma(《爱玛》)这本书,以及书中聪明骄傲的女主角。以上各条建议,大家可以参考。然后,最重要的起名原则恐怕还是:喜欢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