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修持

生活中的修行,

只要让自己做人无愧于天理、无负于人道,

如此修行,才是真修行!

佛教与一般哲学的差异,在于佛教不只是讲知识、理论,更注重虔敬的信仰和完美的道德,以及如实地修持。

今日佛教最令人悲痛的事,不是没人信仰,没人研究,而是真正修持、证悟的人太少。很多人将佛法的道理说得天花乱坠,却没有真正将佛法理论付诸实行。例如:佛教讲“慈悲”,我们却没有慈悲;讲“布施”,我们仍然自私,贪而不舍;如此,佛法说得再多、再好,于事又何补呢?佛教人士平常所谓的诵经、拜佛、持午,只是口头上、形式上的。真正的修持,应从生活行为中,表现戒定慧;在语默动静里,息灭贪瞋痴。

《金刚经》云:“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又说:“所谓一切法,皆是佛法。”这两句话的涵义十分耐人寻味,若以这两句经文,来演绎佛教对于修持的要旨,即为:“是佛法的,有时不是佛法;相反地,不是佛法的,有时却是佛法。”譬如:念佛是佛法,拜佛是佛法,诵经、打坐、布施、持戒全是佛法;但是,如果在念佛、拜佛、诵经、打坐时,心里直生妄想,起贪瞋痴;或以沽名钓誉之心而行布施,则此时,是佛法的也不是佛法了。

古代丛林参学的教育,可说是打骂教育,眼睛不可乱看,嘴巴不可乱说,否则随时挨打挨骂。如在禅堂参禅,无理三十棒,有理也三十棒。打也好,骂也好,看起来与佛法无关,甚至有人认为太过分、不近人情;事实上,为加速一个人的完成,为求证佛法大意,有时却不得不如此。因此,这时的打或骂,也变成佛法,所谓“棒喝下的禅悟”,正是此意。

佛陀住世时,其首座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有一天来到庵摩罗园,许多年轻比丘看见长老师兄回来,都欢喜相迎,一伙人喧哗讲个不停。佛陀看到了,大声喝道:“舍利弗、目犍连,出去!你们叽叽喳喳吵个没完,好像渔夫撒网,被网上来的鱼蹦蹦跳跳的,一刻也没停止,你们这样像话吗?”

弥兰陀王曾为此事而问那先比丘:“佛陀没有修持吗?怎么也有那么大的瞋恨呢?”那先比丘回答说:“好比一个人走路时,被树根、树枝绊了一下,或者走路不小心,摔了一跤,这不能责怪大地,因为大地并没有动摇,只怪自己不小心。佛陀如大地一般,无好恶喜怒,法制如此;是舍利弗、目犍连本身的问题,佛陀并没有动摇他的喜怒。又如我们看见父母打骂子女,或者部队长官训斥属下,有时也很严厉,但那是慈悲,并非瞋怒。”

以下将“生活与修持”分成四点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