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无悔之心

这个“悔”,指的不是忏悔,而是懊悔的意思。一般人做事,往往事前不计划、不留心、不考虑、不审慎,事后懊悔。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与众生不同,菩萨慎于始,不随便造因;众生作恶,造因不怕,一旦果报现前,再懊悔就嫌迟了。

出家修学过程中有十事须后悔:

1.逢师不学去后悔。

2.遇贤不交别后悔。

3.事亲不孝丧后悔。

4.对主不忠退后悔。

5.见义不为过后悔。

6.见危不救陷后悔。

7.有财不施失后悔。

8.爱国不贞亡后悔。

9.因果不信报后悔。

10.佛道不修死后悔。

出家人要有无悔之心,举心动念都不懊悔,念念是正,念念是佛。对人,要做到对人的道义;做事,要尽到做事的责任。下面略举几项来说明:

(一)语言要有无悔之心

语言人人都会说,但真正懂得语言妙用的人并不多。《论语·子路篇》说:“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端看是不是能妥善运用语言。有人以语言做功德,说出来的话,都是善言良语,都是爱语、柔软语,都是使人欢喜的话,都能合乎道义真理,所谓“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但也有人以语言造罪业,说的都是巧言令色、坏人信心的话。十戒中有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如果犯了其中任何一项,不但犯戒,得不到大众的信任,也破坏好人好事,且有堕地狱的危险。佛陀曾告诫佛子罗睺罗:“妄语的人,就像器具覆盖,永远无法装进清净的善法。”所以要谨慎言语,才不会生出懊悔之心。

有些人讲话,话已出口了才说:“啊!我不该说,我不该告诉你。”既然不该说,为什么又要说呢?其实“事无不可对人言,话无不可对人说”,只要是正当的话,所谓“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妄语者,不异语者”,说了也不要紧,只怕说了损人害己的话,事后才后悔。我常说:“我这一生为承诺而忙碌”,即是对自己说出来的话负责。

(二)发心要有无悔之心

发心的内容很多,例如发心出家、发心工作、发心修行、发心读书、发心弘法等等。发心要发广大心、最胜心、无对待心、大愿心,才能长远持久;如果发心只是情绪的、他力的、对待的,便无法久长。发心出家,必须有学习如何做好一个出家人的最胜心,不要在修道上一遇烦恼痛苦,就难过懊悔当初的发心。发心工作,却嫌这个苦,嫌那个重,怨别人没有给予奖赏,给予鼓励赞美,连最初的发心也懊悔了。或者发心弘法,又嫌事情多、嫌难、嫌苦、嫌信徒没有供养、没有恭敬,这都不是真发心。

既然发心,就不要怕事多,肯牺牲吃亏,有困难我承担,吃苦我不怕,没有人赞赏,没有人知道,这都没关系,因果自然会知道,佛祖会知道。唯有不求回报,不着于相,不为人知,不作比较,不作算计的发心,才不会懊悔。所以,必须培养修行、信仰的力量,发心才有用,凡事没有不发心而可以成就的。

(三)交友要有无悔之心

朋友,是人生道义之友。《论语》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是说朋友间经由学问、教养而互相影响。孔子又说交友的道理,是“忠告而善道之”,这是说朋友有了过错,要忠心劝告,并好好引导他。

《佛说孛经》里说朋友有四种:有友如华、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如华的朋友,你富贵,他把你戴在头上,你贫穷,他把你丢弃在地上;如秤的朋友,你有办法,他低头,你没办法,他就昂头;这两种是势利之友。真正的朋友,如山,供鸟兽聚集;如地,普载万物。

出家人要以道为友,以法为伴。你有佛法,我就跟你交往;你有道,我就跟你学习。因为你有道,我甘愿为你服务,情愿为你效劳;因为你有佛法,我愿意与你同甘苦、共患难。如春秋时代的管仲与鲍叔牙,就是能相辅相成的善友;鸠摩罗什与慧远虽未谋面,却能以兴隆佛法为桥梁,书信往返共护教。出家人要在“有佛法、有道”的前提下交友,那么即使遇到再大的名闻利养也不会受**,也不会因交友而懊悔,更不会因利害关系或困难而退却。

(四)布施要有无悔之心

佛法中谈布施,有心、田、事的不同,功德亦有差别。如何使功德圆满?最重要的就是一颗不懊悔的心。给人财布施,是欢欢喜喜的,不自苦、不自恼的量入而出;给人法布施、无畏施,也是心甘情愿,再苦再难都不怕、不后悔。但一般人的布施常会懊悔,因为对方没有回报,没有表扬,没有赞叹,没有重视,或是受人讥讽,遭到了困难、怨言,于是懊悔之心就产生了。事实上,“财进山门,福归施主”,这其间的因缘果报是丝毫不差。因此,选择一块好的福田,也是很重要的。布施时要不自苦、不自恼、不懊悔,学习做到无悔之心,才是真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