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福寿观

吃得粗,吃得少;吃得苦,吃得亏。

起得早,睡得好;七分饱,常跑跑。

多笑笑,莫烦恼;天天忙,永不老。

多福多寿是人生在世普遍的希求,我们每日辛苦奔波,汲汲营营,只不过是为了求得更多的享福。放眼世间的事业,绝大多数和增强身体、延年益寿有关系,贵如秦始皇还遣令大臣为他求取长生不死之药,可见求得大富大贵、长命百岁是世人共同的愿望。但是福寿往往难以兼得,有人富可敌国,却英年早逝,无福享受;有人老耄长寿,却一生穷苦潦倒;必须福德因缘具足,才能福寿增广,绵延无量。

世间上的福寿,有鸿福、有清福。有的人每日营求种种的财富,享受人间功名富贵的鸿福,但也有人,他们不享受鸿福,只是希望过着清净、简单、朴素的生活。一般人对于如何求得福寿的观念不一定正确,许多人认为要长寿多福,应该向神明、菩萨、佛祖祈求,将信仰建立在贪求、餍取的层次上。其实福寿并不是有求必得的,若自己不去培植福寿的因缘,福寿是不会凭空降下的。所谓“生天自有生天福,未必求仙便成仙”,自己不努力去自求多福,而把一切的责任完全推到神明佛祖的身上是不合乎因果道理的。

譬如把一块沉甸甸的石头放置在水中,石头自然会沉下去,我们却违反常理说:“石头呀,请你浮起来吧。”因为你的祈求不合理、不如法则,纵然你真心诚意,石头是无法依你所求浮出水面的。相反的,如果我们所作所行合乎因果法则,享有福寿的美果,上天神明也无法一手遮蔽,抹杀你应享有的果报。福寿的获得,别人是无法操纵的,即使神明也不能掌握我们的生死祸福,一切都取决于我们自己是否努力去播种福寿的种子。以下分为四点说明佛教对福寿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