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福寿观(拥有之道)

多福多寿是人生在世普遍的希求,如何求得大富大贵、长命百岁,这是世人共同的愿望。但是福寿往往很难兼得,有人富可敌国,却英年早逝,无福享受,有人老耄长寿,却一生穷苦潦倒。欲得福寿绵延,必须福德因缘具足,才能增广福寿,绵延无量。

如何培植福寿的因缘呢?依佛教的看法,福寿不是上天所赐,不是他人给予,而是自己的业力感得,所谓自作自受,自己的净行善业能为自己带来无尽的福寿,自己的劣行恶业也会断绝福寿的因缘,糟蹋自己的幸福。佛教所讲的五戒,不偷盗就能拥有福报,不杀生就能永保长寿,因此遵守佛教的五戒,就能得到福寿。

《八关斋经》也说,受持八关斋戒“福不可称计”。《法句经》则说:“能善行礼节,常敬长老者;四福自然增,色力寿而安。”《法苑珠林》也告诉我们,如果实践七种布施法门,可以获得无量的福寿:(1)设立佛像僧房;(2)种植树木果园;(3)常施医药救病;(4)打造船只渡人;(5)建设桥梁道路;(6)点灯凿井施茶;(7)建造浴厕便民。《大教王经》更说:“欲得福禄,欲得长寿,福庆增盛,果报圆满者,应当作善,莫损僧宝,不灭法宝,不除佛宝。所得王位亦不动摇,所作大臣亦不损坏,所得人身延年益寿。”三宝、父母、师长、弟子、病人、急难、根缺、百苦,都是我们生长福寿的福田。

此外,古德说:

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福禄变祸兆。

心好命不好,转祸为福报;

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

心可挽乎命,最好存仁道;

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

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

一切的福寿果报都离开不心地的修持;心地纯善,平时又能与人结缘,培植福寿的因缘,自然富贵随身,长命百岁。存心险恶,虽然能够左右逢源,享受一时的快乐,但是转瞬间就变成灾难祸殃。譬如抢劫偷窃别人的财富,虽然得到短暂的欲乐,但是却埋下日后服刑受苦的恶因,好比以舌头舐食剑上的蜂蜜,虽然尝到甜美的蜂蜜,却把舌头也割伤了。因此虽然眼前因缘不具足,只要宅心仁厚,心存慈悲,有一天灾祸也会转变成幸福。

求福添寿的因果之道固然经中多所明示,然而社会上一般人总认为要长寿多福,应该向神明、菩萨、佛祖祈求,把信仰建立在贪求、餍取的层次上。其实《法句经》说:“祭神以求福,从后观其报;四分未望一,不如礼贤者。”福寿并不是有求必得的,如果自己不去培植福寿的因缘,福寿是不会凭空降下的。所谓“生天自有生天福,未必求仙便成仙”,自己不努力去自求多福,而把一切的责任完全推诸神明佛祖的身上,如此不合乎因果道理,正如把一块沉甸甸的石头放在水中,却违反常理地希望石头不要沉入水底;相反的,《龙舒增广净土文》说:“现世多为吉善则增福寿……现世多为罪恶则减福寿。”如果我们所作所为合乎因果法则,应该享有福寿的果报,龙天神明也无法一手遮蔽,抹杀我们所应享有的果报,正如漂浮在水面上的热油,纵然有人祈求说:“油呀!油呀!请你沉下去吧!”油是不会和他相应沉淀水底的。因此福寿的获得,是别人所无法操纵的,即使神明也不能掌握我们的生死祸福,一切都取决于我们自己是否努力去播种福寿的种子。

福寿具足虽是世人普遍的愿望,尤其“五福临门”——福禄寿财喜这五福齐降门庭,更是一般人心目中所企盼的幸福。然而果真拥有这五福,人生就美满无憾了吗?人生的幸福快乐就仅仅止于这五福的获得吗?其实世间一切都是有为法,福寿本身有时也有它们的缺陷,不是无漏究竟的。举例说,一般人常欣羡别人说:“你真有福气!”有“福”就会有“气”,福是伴随着气一起而来的。譬如儿女成群,儿女所带来的闲气也不在少数,幼小时担心他身心的成长;长大了忧心他能否成龙成凤;即使成家立业了,还要挂心他家庭是否美满、事业是否顺利?如果遇到不肖子弟,操心的事就更多了!儿女多,福气多;钱财多,福和气也如影随形接踵而至。钱财多,有时固然可以享受声色之娱,但是钱财有时也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烦恼,何况周转不灵时,被银行催讨还贷时那种焦虑的滋味,如同烈火焚身一样难忍。

福和气,如身影一般关系非常密切,寿和老也如孟光之不离梁鸿,无法分开。如平时我们也常听到有人说“祝你长命百岁”,甚至说“愿你活到120岁”。

活到120岁的人瑞也许是人人羡慕的对象,但是一个人如果真的活到120岁,也许他100岁的儿子已经寿终了,80岁的孙子也逝世了,甚至60岁的曾孙也撒手尘寰,一个白发皤然的老人活得这么长久,就为了要为儿孙送葬?这样的120岁,生命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呢?

所以,佛教认为世间上的福寿并不究竟,不是我们所要追寻的目标;不过佛教也并非排斥对福寿的追求。只是佛教主张“求福当求智慧福,增寿当增慈悲寿”。只有福报,没有智慧,就如独轮难行,单翅难飞,必须融合了智慧的福报才能功行圆满,有了智慧,才能把自己的福报回馈给一切众生。同样的,只有长寿而不知行善,这种长寿对众生而言,没有存在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追求的是智慧福、慈悲寿。

说起寿命,人的生命,这一期过了,还有下一期,甚至有无限期的生命;正如花果萎谢了,只要留下种子,就会有第二期的生命、第三期的生命,乃至无量无限期的生命。也就是说,人的躯体是有为法,是有生有灭的;但是生命、心灵是无为法,可以无量寿。所以,求寿当求“无量寿”。

“无量寿”是阿弥陀佛的名号,阿弥陀佛不但“无量寿”,又称“无量光”。无量寿是超越了时间;无量光是超越了空间。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的精神、智慧、贡献,都流入无限的时空中,我们不就是“无量寿”了吗?因此,人除了珍惜肉体上的寿命之外,更应该留下——

1.事业的寿命:开创事业,造福邦梓,泽被社会人群,譬如创建公司、工厂,一经营就是几十年,甚至百年老店,不但本身投入毕生的岁月,子子孙孙继承不辍,就是一种事业上的寿命。

2.文化的寿命:人类生命的可贵,就在于文化的传承,祖先的嘉言懿行、历史的经验轨迹,都是我们文化的宝贵财富,如中国文化史上的文物、典籍,乃至佛教三藏十二部的经典结集,都是后世佛弟子要珍惜的文化寿命。

3.言教的寿命:古人所谓立德、立功、立言,古今圣贤的珠玑教谕,让后代的人不断地沿用,他们的教言是人类智慧的遗产、文化的宝库。透过古人的著书立说,传之其人,文化得以薪火相传的绵延下去,言教上的寿命是超越时空,是和心灵交会的生命。

4.信仰的寿命:中国人非常注重传宗接代的观念,事实上,不仅肉体寿命要传递,事业的寿命要继承,信仰的寿命更要代代相传,灯灯相续,世世代代皆为正信的佛弟子,续佛慧命,就是信仰的寿命。

5.道德的寿命:古人说“典范在宿昔”,中国历代的圣贤舍身成仁、杀身取义,道德的馨香遗留千古,后世缅怀,这就是“立德”的完成。

6.智慧的寿命:智慧的寿命是解脱的,是清净的,它包含欢喜、无私、慈悲、智慧的无量功德,也是无尽知识的宝藏,是修行人应该努力体证与完成的生命。

7.功德的寿命:信众在寺院中建殿堂、造宝桥、装佛像、印经书、植草木、供道粮等功德,留下后人缅怀的事迹、子孙引以为傲的福德。僧众遗留在寺院中的功德,是修持道行的潜移默化,除了升华一己的生命,更是长养后学修道者的信念,这种纯粹无所得,又无所不得的功德是永恒的寿命。

8.共生的寿命:佛教中根深蒂固的惜福、惜缘等观念,用之于今日,就是爱护地球、注重环保、珍惜资源。让共生的环境、因缘能够持续,使互存的时空、条件得以绵延,俾令子孙后代在地球上能获得安乐、幸福、自在的共生寿命。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生命的意义,不在尸位素餐,而在于明理达道,于世有益。因此《法句经》说:“若人寿百岁,不知大道义;不如生一日,学推佛法要。”世间上的寿命纵然如彭祖活到800多岁那样长寿,最后仍然免不了生老病死的现象;世间上的福乐纵然贵如帝王一般稀有,终究归于生灭幻空。因此,我们追求福报要追求生生世世的永久福报,而不要追求一世一时的短暂福报,如《金刚经》所言,一生一世的幸福是有限、有量、有尽、有为、有漏;永久的幸福是无限、无量、无尽、无为、无漏,是盗贼不能偷、水火不能侵,是永恒不缺失的幸福。

有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张群说“人生七十才开始”。人的一生当中,即使你活了120岁,你拥有家财万贯,但你究竟真正“拥有”多少?又“享有”多少呢?在时间上,即使你“拥有”人生百岁,但是你可曾“享有”几时的清闲?在空间上,你“拥有”华屋美厦千万间,但是你可曾“享有”多少个清酣无梦的睡眠吗?在人间里,你“拥有”家人,家人是你的吗?你“拥有”许多事业,那些事业都能靠得住吗?所以,世间上你所“拥有”的,不一定都能为你所“享有”;不是你所“拥有”的,也并不代表你就不能“享有”它!

因此,人的生活,重要的是要过得自在、欢喜。日常生活要有规律秩序,早睡早起,有一定的作息;心情要保持安和愉快,不轻易闹情绪,不随便发脾气;要把自己忙碌起来,忙碌于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忙碌于事业的创造,忙碌于服务社会人群,忙碌于自我生命的提升,把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让烦恼没有一丝空隙可乘,如此自可享受放旷逍遥的欢乐人生!

总之,人到世间来,除了要把握时间、争取时间、利用时间多做有益于社会人群的事,以延长时间上的寿命以外,更应该努力创造美好的语言寿命、芬芳的道德寿命、显赫的事业寿命、不朽的文化寿命、坚定的信仰寿命、清净的智慧寿命、恒久的功德寿命、互存的共生寿命,如此才是真正拥有了福德与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