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财富观(理财之道)

人生在世,必须有正当的事业,透过勤奋经营,使得衣食丰足,生活安定,然后才能从事种种的善事,此即所谓“衣食足,然后礼乐兴”也。

然而过去原始佛教的行者大多不重视财富而重清修,他们追求朴素淡泊的生活,倡导清贫思想,认为简朴才是修行,淡泊才是有道。其实从大乘佛教的经典来看,例如《阿弥陀经》的极乐世界,黄金铺地,宫殿楼阁皆为七宝所成,极尽庄严堂皇;菩萨莫不宝冠顶戴,璎珞披身,富贵无比。因此,修学佛法不一定要以穷苦为清高。只要“平直正求”,佛教鼓励在家信众可以荣华富贵,可以营生聚财,如《大宝积经》说:“在家菩萨,如法集聚钱财封邑,非不如法。”而且有了财富以后要“给事父母妻子,给施亲友、眷属、知识,然后施法”。意思是说,在家营生,要积聚有道,要合乎八正道的正业与正命,如《杂阿含经》说:“营生之业者,田种行商贾,牧牛羊兴息,邸舍以求利。”只要能将本求利,勤劳赚取,无论是农牧收成,或是经商贸易、企业经营、投资生息所得等,都是佛教所认可的经济营生。

反之,非法所得的财富,例如窃取他物、违法贪污、抵赖债务、吞没寄存、欺罔共财、因便侵占、借势苟得、非法经营、诈骗投机、放高利贷等,则为佛教所不许。

此外,举凡违背国法,譬如贩卖毒品、拐卖人口的罪行,或者违反佛法的不当工作,例如屠宰、酒家、赌场等,都在禁止之列,也就是和佛教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妄语、不吸毒等根本大戒触逆的职业,都是佛教所不允许。

在《中阿含经》里也提到取财有六种非道,不可为之,即:(一)种种戏求财物者为非道,如赌博、竞胜、比武等皆是。(二)非时行求财物者为非道,非时行是指昼夜颠倒,不顾家庭眷属,如玩弄娼妓,不务正业,即世间的浪**子。(三)饮酒放逸求财物者为非道,酒能乱性,饮酒的人必多放逸,不事生产。(四)亲近恶知识求财物者为非道,指亲近恶友不但不能得财,反而有倾家**产,甚至丧命的灾祸。(五)常喜妓乐求财物者为非道,指性好歌舞娼妓,任意浪费。(六)懒惰求财物者为非道,指性好游**,不喜作业,凡寒热饥饱都有借口,不肯做事。

以上六种皆是消耗财物不能生产,不但现世劳神伤财,身败名裂,而且来生堕苦趣,失人身,所以说是非道,亦即非人伦善道也。

有了金钱财富,还要懂得怎样处理自己的财富,这才是重要的课题。在《杂阿含经》里面有一首偈语说:“一分自食用,二分营生业,余一分藏密,以拟于贫乏。”意思是说:假如你每一个月有10万元的收入,你应该拿出4万元来经营事业;2万元作为家庭生活所需;2万元储蓄以应不时之需;剩余的2万元用以布施,回馈社会,救济贫困之人。

此外,在《大宝积经》中,佛陀以波斯匿王为例,告诉我们财富处理的方法。因为波斯匿王已经不需要为生活而计算,因此他处理的方法是分作三份,一份用来供养宗教,一份用来救济贫穷,一份用来奉献给国家作为资源。

在《般泥洹经》中,对财富的处理方法则说,除了生活所需之外,分为四份,一份供养父母妻子,一份补助仆佣属下,一份施给亲属朋友,一份奉事国家沙门。

说到财富,财富有狭义的财富,有广义的财富;有有形的财富,有无形的财富;有现世的财富,有来世的财富;有个人的财富,有大众的财富;有物质的财富,有精神的财富;有一时的财富,也有永久的财富。

佛教不但重视一时的财富,更重视永久的财富;不但重视现世的财富,更重视来生的财富。佛教不但重视狭义的金钱财富,尤其重视广义之财,例如健康、智慧、人缘、能力、信用、口才、声望、名誉、成就、阅历、人格、道德等。这些无形的财富比其有形的财富更好。佛教不但重视私有的财富,尤重共有的财富,例如道路、公园、河川等公共设施,以及花草树木、日月星辰、天地万物的生态维护等;并且主张以享有代替拥有、以智慧代替金钱、以满足代替贪欲、以思想代替物质,发挥普世的观念,建设共有的胸怀。

也就是说,佛教认为真正的财富,不一定是银行里的存款,也不一定是指土地、房屋、黄金、白银,这些都是五家所共有,个人无法独得;人生唯有佛法、信仰、慈悲、发心、满足、欢喜、惭愧、人缘、平安、健康、智慧等,才是真正的财富。

佛教对于现世的财富,认为要想广聚财富,必须平时养成储蓄的习惯,有了收入,能逐渐累积,犹如蜜蜂勤勉地在花丛中穿梭采集花蜜,点滴储藏,酝酿成蜜而富足。因此,《中阿含经》告诉我们:“积财从小起,如蜂集众花;财宝日滋息,至终无损耗。”

此外,佛教对于财富的看法,首先以“因缘果报”说明财富的获得,应从培福修德、广结善缘而来,并且“要能运用财富,而不为财富所用”;尤其本着六和僧团的精神,重视“利和同均”,十分合乎现代人共有、共荣、共享的观念。

佛教对钱财的看法是“非善非恶”,佛教并不完全否定钱财,黄金是毒蛇,黄金也是弘法修道的资粮。根据经典记载,佛教的信众中不乏大富长者,如须达长者“布施精舍”(《分别功德论》)、毗舍怯“四事供养”(《四分律》)等,都受到佛陀的赞美。因此,佛教不能过分倡导贫苦思想,因为朴素淡泊用来自我要求是道德,用来要求别人则为苛刻。

金钱不但是学道的资粮,也是一切佛化事业的基础。佛学院、禅堂、念佛堂、学校、医院、电台、杂志社等,都需要金钱才能推动。所以,金钱并不完全是毒蛇,佛经所谓“净财”、“善财”、“圣财”,只要能善用金钱来弘法利生,其功德比装穷学道更大,更有意义,更有智慧。

因此,学道并不一定要贫穷才是有道心;大乘佛教主张个人可以清茶淡饭,所谓“三衣一钵”、“衣单二斤半”、“头陀十八物”,但是寺院团体不能不要财富。自古寺院建筑,朱檐碧瓦,雕梁画栋,富丽庄严;亭台楼阁、廊院相接,重重叠叠,幽远深邃,因此有所谓“佛门净土”,佛门其实就是一个清净庄严的世界,一个安乐富有的世界。

是以人间佛教应该重新估定财富的价值,只要是合于正业、正命的净财,应是多多益善;只要能对国家民生、社会大众、经济利益、幸福快乐生活有所增益的事业,诸如农场、工厂、公司、银行等,佛教徒都应该去做。因为有钱并不可耻,贫穷才会招来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