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快读,作为一种从文字作品中迅速吸取有用信息的读书方法,是现代读书人的必备技能。1981年,张志公先生在《语文学科的现代化问题》一文中指出:“过去传说某某神童、某某才子能够‘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现在具备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能力已经不再是神童才子的事,而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阅读能力。”

为什么快读不是少数神童才子的事,而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阅读能力”呢?我们可以从客观社会需求和读者主体潜能两个方面来求得解答:

首先,快速阅读是信息时代对每个社会成员的普遍而迫切的要求。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知识呈几何级数激增,这些不断裂变的文化知识不但承载在纸本书上,而且承载在比纸本书容量更大的电子书上。今天的“书山”像珠穆朗玛峰那样高,今天的“文海”像太平洋那样深。置身于信息汪洋大海的每个公民,面临着阅读的三大挑战:一是无限的读物对人生有限的阅读时间的挑战;二是呈几何级数激增的知识信息对人们原有低效阅读能力的挑战;三是如海潮般涌来的大量新知识对人们固有的处于僵化状态的阅读策略和方法的挑战。谁都无法回避快节奏的信息洪流向志当文明人的阅读挑战。那种逐字逐词、像蜗牛般爬行的点式阅读,那种朗诵涵咏、咬文嚼字的单纯精读,已经不能适应快速高效阅读的需要。解决这一矛盾的妙方之一就是学会快速阅读,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的文字信息。

快速阅读是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基本学习方法之一。

阅读是学习各门科学的基础能力,学校教育不管是普通的或专业的,都得以阅读教育为基础和中心。凡是全面的阅读教育,均应进行精读、略读、快读的三级阅读技能训练。作为班级体制下的阅读教学,自然应以精读训练为主体;作为课内的自读课本和课外、校外的自由阅读及其应用,又绝对少不了略读和快读。因此,快读训练必须纳入阅读教学的正轨,与精读、略读训练相配合,贯彻“精读为主,略读、快读为辅”的教学原则,使快读训练在学校阅读教育中不但有一席之地,而且在小学、中学、大学的学历教育中能一以贯之。

现行的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除了小学低年级以识字为主外,一旦进入独立阅读,无论小学(中年级和高年级)、中学(初中生和高中生)、大学(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都有用最少时间获取最多知识的必要,因而都有快读训练的任务。据我国抽样调查发现:为学好功课,一个初中生,三学年需要看420万字的教科书和300万字到4200万字的课外书籍;一个高中生,三学年需要看780万字的教科书和600万字到9000万字的课外读物;一个大学生,四学年需要看2000万字的教科书和5000万字到12000万字的课外读物;一个硕士生、博士生需要看的教科书和课外读物就更多了。据全美阅读课程评价学会主席林恩·布德罗斯博士介绍:一名留美的中国博士生必须每天看数十万、上百万字的资料,才能跟上斯坦福大学的学习节奏;为完成博士论文,引用和参考过的文献资料差不多可以装满波士顿的一个社区图书馆。试想,一个现代的合格学生,假如只会精读,不会略读和快读,上述不同层次的阅读任务是断难完成的。又据实验结果,在文化水平相同的情况下,年龄越小的人,快读训练的效果越佳。所以,快读训练必须从娃娃抓起,一直抓到各级各类学校毕业。

快速阅读是社会各行各业人员的基本工作方式之一。

学校毕业后进入社会就职,不管干哪一行,工、农、兵、商,科、教、文、卫,党、政、社团,乃至个体专业户,谁都需要继续进修,谁都离不开独立阅读,自然也离不开快速阅读。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和工作岗位,不能单凭体力劳动,更需要脑力劳动,且脑力劳动的成分之多,智能化程度之高,不只是“白领”族需要阅读求知,“蓝领”族也要阅读求知。而社会职业阅读的特点往往是带强制性,旨在获取生产和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信息,不像兴趣阅读那样自由,文道兼收。职业阅读的特点往往只在专业书籍上实行精读,而在非专业书籍上多运用略读和快读法。与学校的学习性阅读以精读为主体不同,社会的应用性阅读却以略读、快读为主。信息社会的每个公民,要迅速扩展个人的生活见识,求得独立生存和自我发展的权益,务必练就快速阅读的本领,高效率地收取书面或屏幕、银幕上的文字信息,这是走入“信息高速公路”的“通行证”,是人才素质竞争的有力武器。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信息化的电脑文化时代。电子文本的出现,超越时空限制,既能存储超载量的全息的、立体的信息,又能瞬间传播交互式信息,既为所有网络终端的成员所共享,又为所有网上读者所共创。电脑将成为文本信息生成、存在和传递的重要媒介和途径,阅读行为日益依赖电脑信息技术,它使传统的阅读方式发生深刻的变革。电脑阅读、网上阅读已成为信息时代的新生活方式、新工作方式,成为每个公民在生存、发展竞争中最重要的消息来源,成为“网上大学”的学习课程。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指出:“计算机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台湾学者艾天喜在《惊人速读术》中说:“速读术,实在是生存于现代社会的一项不可缺少的生活技能。”互联网给读者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新媒体。每个现代人都应成为爱求知、会求知、会高效率地获取新知的合格公民。在信息时代,凡是不能适应现代化的社会生活方式,不会使用电脑进行写作和阅读的人,将被视为当今时代新的“功能性文盲”。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曾预言:“下一个世纪的大趋势就是成人训练,若能搭上这班趋势列车,就能走出美好的未来,若是只站在月台上,看着这列车开走,过一会儿就会被资讯淹没而不知道身在何方了。”

其次,快速阅读是信息社会每个智力正常的公民能够养成的技能。

阅读贯穿每个人的一生。人的阅读潜能很大,一般人只发挥眼力、脑力的5—10%,还有90%以上的潜能尚未开发。前苏联著名学者兼作家伊凡·叶夫里莫夫曾说:“一旦科学的发展能够更深入了解脑的结构和功能,人类将会为储存在脑内的巨大能力所震撼。人类平常只发挥了极小部分的大脑功能,如果人类能够发挥一半的大脑功能,将轻易地学会40种语言,背诵整本百科全书,拿12个博士学位。”任何一个大脑健康的人与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的差别只是用脑程度和方式的不同。所谓天才不过是善于用脑而已,其实人人都有快读的潜能。凡是没有阅读生理疾患的人,只要智商不低于70%,即使存在某些阅读心理障碍,通过科学训练,都可以掌握快速阅读的技能。日本一位患过脑性小儿麻痹症的青年,经过训练,一分钟能读8000字。

“全世界千百万人都说过,学会了不太费劲和流利地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是他们一生中回报最大和最有意义的事件之一。”一个现代读书人,每天至少该看三份报纸、两期杂志和一本书;每周至少看30份报刊和5本书;每月至少浏览百余份报刊和20本书,以及许多来信、广告、文摘等。应该像海豚畅游于水那样畅游于文字作品的海洋。

“一目十行”并非神童才子的专利,众生都有聪慧的大脑和明亮的眼光,具备快读的生理条件。大脑皮层中的颞叶是人类记忆之库。人脑的记忆量是5亿本书籍信息的总量。读者在阅读中的眼停时间约占95%,眼动时间只占5%~6%,人一天能完成10万次眼停,每次眼停能认知6~7个字,人眼的视场角一般可达35度,是个立体角,能一眼纵横分辨7~8行、12~13行,而大脑是按照意义单位(心理学家称为“完形”)进行加工的,通过文篇扫描,可使阅读速度与跳跃的思维速度趋向一致;加上强烈的争先欲,习惯的思维定势,高度的注意力,经过训练,挖掘潜力,对每个人来说,“一目十行”都不是梦。

国内十余年的快读实验已经证明:年龄从10岁到60岁,学历从小学三年级到大学博士生,经过连续一个月不间断的训练,或者半年努力,阅读速度与阅读效率可以普遍提高,甚至提高几倍、十几倍。平均速度可从每分钟200字、300字提高到1000字、1500字,绝大多数可以再提高到每分钟2000字、3000字,少数可达到每分钟4000字、5000字,达到甚至超过每分钟读10000字的,也屡见不鲜。其中,效果最好的是初中生,小学生、高中生次之,大学生、成年人又稍差些。王学贤在北京办的全日制快读面授班,每天6课时,学期6天(业余班每天3课时,学期12天),能保证大多数(70%以上)学员达到每分钟阅读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