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一、大学生快读的特点

大学生一般是指年龄在18~25岁之间的在高等学校就读的学生。如果说高中生处在青年初期,那么大学生则正值人生的青年中期。就学习年龄来说则处于学龄晚期。应该说,大学阶段仍然是学习快速阅读的最佳时期。

1.大学生生理发育的成熟为学习快读提供了良好的生理基础

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处于青春发育的又一个高峰期。身体迅速增长,性腺机能基本成熟,骨骼机能发育完成,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趋于稳定。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智力发展达到最高峰。著名心理学家贝利曾用三种智力量表,对同一组被试者追踪研究达36年之久,从而绘制出一张智力成长的年龄曲线:从13岁开始人的智力呈直线上升趋势,到18岁时已接近高峰,而至25岁时则达到智力发展的最高峰。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自然也是学习快读的最佳时期。

2.大学生日趋成熟的心理素养更能适应高效快读的需要

快读是一种快节奏、高效率的阅读方法,它需要多种良好的心理素质。先从阅读动机看,大学学习阶段是“个体学习按社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学习的阶段”。大学生一面在校攻读某一专业,一面盯着社会需要,力求将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心理状态会成为学习快读的一种重要推动力。再从阅读思维看,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佩里认为,大学生思维的发展已从“两重性阶段”(非对即错,非此即彼)、“多重性阶段”(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看待事物也应有多种意见和方法),进入到“相对性阶段”和“约定性阶段”(世上没有绝对的事情,一切应视具体情况作出不同的选择)。这些思维能力都是快速阅读所必需的。三从阅读意志看,大学生经过生活的磨练,心态日趋稳定,意志较为坚强,对自我情绪具有调控能力。这些意向品质也是快读训练所不可或缺的。

3.大学生较为丰富的文化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积累是学好快读的又一重要条件

现代阅读学告诉我们,读者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越丰富,对读物内容的把握就越全面、越深刻。所谓“阅读理解”实际上就是运用读者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去同化、融合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新知识、新信息的过程,是在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建立起一种逻辑联系,并由此而建构出新的知识体系。大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的丰厚程度一般胜过仅具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其生活阅历的丰富也是中学生们所不及的,他们阅读时和读物中新信息的联系点更多,思路更开阔,思维更敏捷,自然更有利于快读。

4.大学生所处特别丰富的读物信息环境也使他们在学习快读中拥有优势,并具备新的特点

大学生进入高等学府,就意味着进入了“书的海洋”、“知识信息的宝库”。大学不仅有丰富的藏书,而且有各种先进的知识信息检索设备。这一优越的读书环境又带来了信息多源、多歧、多变的特点。“多源”指读物信息来源多,渠道广,数量大;“多歧”指读物信息的内容、形式、性质复杂,有正有误,真伪难辨,高下难识;“多变”指知识的新陈代谢速度愈来愈快。最近有人指出:“在软件技术和行业内差不多每月一次革命。”这种“革命”当然主要指信息的革命。大学生处在“多源、多歧、多变”的“信息风暴”之中,确有压力和危机感,他们不得不寻求快捷、高效获取有用信息的阅读技能和方法。据此,大学生们特别需要掌握快读法就不难理解了。

二、大学生快读的必要性

如果说快读是信息社会公民的必备技能,那么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学习快读就显得更为必要和急需。1998年,《现代阅读课开设研究》课题组(该课题为山东省教委“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曾对山东大学等9所高校的500名大学生进行了阅读现状问卷调查。其中有74%的学生要求学习快速阅读法。1999年至2000年,我们在德州学院的文、理各科试开了“现代阅读学课”。经问卷调查统计,竟有98%的同学认为“快速阅读法”学习“收获最大”。他们迫切要求继续开设或“增加快读法课时”。当代大学生为什么特别青睐快速阅读法,如此迫切要求习练快读法呢?

这首先是因为阅读大环境日趋丰富,随着信息时代的快步走来,一个空前丰富的阅读信息如潮水般向着我们奔袭而来。对于这一点,在知识的海洋中弄潮的大学生们仅凭“感觉”就能深切地感受到:到阅览室去,新面孔的杂志、报纸会令你目不暇接;到图书馆去,新上架的图书琳琅满目;到书店溜一圈,更是新书扑面,只得望“书”兴叹。课余时间,你随手抓起一张小报,一本杂志,一本有趣的书,便不知不觉地看了数小时。开卷有益倒是真的,但原来计划要读的更为重要的读物却在这“不知不觉”中放弃了。有限的阅读时间与无限的阅读资料之间产生了愈来愈突出的矛盾。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处于读物信息汪洋大海中的大学生们不知所措,有危机感了。这正如人们所认识的那样:“一场新技术革命的风暴冲击着人们的传统思想,技术革命所引起的‘信息爆炸’使那些忽视学习的人们措手不及。在这个‘信息风暴’中,如何驾驭自己的生命小舟?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学习,学习的主要手段便是阅读。然而这种阅读却不是人们采用了几千年的那种传统方法。”那么究竟应采用什么样的阅读方法呢?至少其中之一是要采用以快速高效为特征的快速阅读法。这便是大学生们的共识,也是他们特别青睐快读法的原因之一。

大学生慢速低效的阅读现状也迫使他们急于学习快速高效的快读法。我们对山东9所高校“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中还有两组数字值得深思。一项是对大学生“每天所用阅读时间”调查,结果竟平均达10小时。这说明大学们把睡眠、吃饭之外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用于阅读了,其渴求知识的欲望和勤于读书的精神实在令人钦佩。但是,绝大部分同学却反映仍然难以完成老师所布置的教科书、必读书和参考书的阅读要求,并且阅读面过偏、过窄,缺乏追踪科技与学术新信息的能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阅读速度普遍偏低,阅读方法呆板不灵活应是最重要原因之一。下面是对410份有效问卷所作阅读速度的统计表。

统计显示,阅读速度低于每分钟300字的占69%,每分钟读500字以上的仅占15%。而这却是新大纲对初中生的读速要求。这种低速度的阅读怎能适应大学的学习要求,又怎能适应“信息爆炸”时代的需要呢?况且许多大学生不管什么读物,都采取大体相同的阅读方式和方法,不分精读、略读和快读,不善于快速浏览、跳读,更不要说“一目十行”了。这种阅读的低速度和僵化呆板的阅读方式方法便严重阻碍了学生阅读面的扩大和追踪新的知识信息的能力。据有关资料得知,美国商学院要求学生每天必须阅读1000页资料。这1000页意味着六七十万字的阅读量,不提高阅读速度怎么行呢?我国不少研究生就读于该校,往往跟不上教学进度,学习很吃力,其重要原因之一也是阅读速度太慢所致。从这个角度看,阅读的慢速低效已成为制约大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瓶颈”。也正因为如此,当代大学生成了“呼唤阅读指导的群体”,成了快速阅读法最积极的学习者。

当然,大学生们所以看好快速阅读法,最根本的还是因为快读法的确有实效、高效,并且简便易学。他们参加一期“快读培训班”,至多一周、二周,就可显成效;他们买一本快读指导书,经过一月、两月习练,也颇有成效。一旦真正掌握了快速阅读法,不仅即时可用,而且“终生受益”,何乐而不为呢!笔者在最近一年中,曾对德州学院的6个系、8个专业、14个教学班的500余名文、理科学生讲授了快速阅读法。做法是先对他们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进行“摸底检测”,然后讲练快读法,仅用一周时间,最后进行严格的“效果检测”。请看下表。

快速阅读训练效果统计表

仅仅经过一周的初步学习和简单训练,大学生们在阅读速度和效率上均有较明显提高,他们亲眼看到和亲自体会到快读法的效能和魅力,自然乐于去学。

事实上,学习快速阅读已成为世界教育的一种新的潮流和趋势。比如美国的快速阅读始于“二战”以后,发展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已形成“快读热”。一些著名的大学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依阿华大学,犹他大学等都有一批专家、教授从事快速阅读研究并开设快读课。有的还设立了快速阅读专业,设立了博士学位。据资料显示,美国有80%的大学开设快读训练课程。英国以著名学府剑桥大学为首组成大学研究中心,开展对快读的研究,并编写了《快速阅读》教材,首先在一些高等学校推广。在法国,早在1966年,就由教育部主持,编写了《快速阅读课》教材,被指定为标准教科书。法国师范学院等也对快读法作了专门研究,编制了一套快速阅读法,并把它印成袖珍本,广为推广。巴黎大学等的一批高级专家则主要从事创造性快读法的研究。这项研究列入了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在前苏联的许多高等学校也陆续开设快读课程。1970年,新库兹涅茨克教育学院建立了快快阅读实验室,根据当时高等教育的教学论和方法论大纲编写了快速阅读课教材,许多高等学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在圣彼得堡等地还建立了多所快速阅读学校,对包括大学生、科学家在内的各类人员进行专门的快读培训。在韩国、日本以及我国的台湾省都较早的推行快速阅读,成绩显著。他们还认为这是“高级人才的必修科目”。总之,学习快速阅读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种新趋势,一种不可逆转的新潮流。相信,中国的大学生也定当顺应这一新的潮流和趋势,切实掌握快速阅读法。

三、大学生快读训练的目标

阅读速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如文化程度、读物内容、读物类别、阅读目的等,都会对阅读速度产生影响。所以确定一种阅读训练的目标是很不容易的。至今,我国及大多数国家也都未能定出一个阅读速度的标准。只有美国曾按初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大学生、高级专家的区别确定了一个全国统一的阅读速度标准。它定的大学生的阅读速度标准是每分钟读250~300单词。很显然,这个目标太低了,远不符合快速阅读的要求。在美国还有一种说法,即把阅读分为正规式阅读和筛选式阅读两大类。前者的正常读速为200~300单词/分钟,而加速阅读则为300~500单词/分钟,理解率为70%。筛选式阅读则要求每分钟读800~1600单词,而理解率降低到50%。这种做法尚有可取之处。

根据我们多年的实验及测试,以初中学生为代表的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阅读与之相应的中等难度的读物(大体与初中语文所选现代文相当),在理解率为70%的情况下,其平均阅读速度为每分钟300字左右。有了这样一个基本读速就便于确定不同年龄段或不同读者群的阅读速度了。2000年新颁布《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规定,高年级小学生默读要达到300字/分钟,初中生阅读要达到500字/分钟,高中生为600字/分钟。在此基础上,文化程度越高,读速应越快,反之则应依次降低要求。为此,我们为大学生确定的阅读速度目标是:

在理解率保持70%左右的情况下,大学生(包括本、专科)每分钟1500字~2000字;研究生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要达到每分钟2500~3000字。

在理解率为50%~60%的情况下,大学生的阅读速度要达到每分钟3000字,研究生的阅读速度要达到每分钟5000字。

我们所以提出两种不同的速度与理解率的要求,是鉴于阅读目的有别。前者主要用于理解性阅读,理解要求不低于70%(理解率在80%以上者属略读,90%左右属精读,已不属快读范围),而后者主要用于检索读物有用信息,理解率的要求可相对低一些,读速就要求相对高一些。

经我们多年实验证明,上述阅读目标是符合实际的,是经过训练,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可以达到的。即“跳一跳”,可以够得着的。假如我们每位大学生通过习练快读法都能将这一阅读目标变成现实,都具备了这样的阅读能力,那就意味着我们的阅读速度和效率可以成数倍、成十几倍的提高了。那么,我们用同样多的阅读时间,就可阅读更多的读物,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识了,那么,我们也就可以从知识信息的大海中取得更多的自由。

当然,上述所订目标,也并非有效阅读的最高速度,更非阅读的极限。经过训练实现上述目标后,还可继续加强训练,阅读速度还有望得到提高。古人尚能做到“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今人,尤其是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实现这一美好目标定然不是梦。至于一分钟读上万字、数万字的目标,目前只有个别特例,决非大多数人能达到的。我们更愿先提出一个既切实又令人鼓舞的目标,然后一步一步地奔向目标。

四、大学生快读训练的范围与重点

大学生快读训练的范围与重点要从实用出发。这就是说,根据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应用范围来确定快读训练的范围。否则,所练非所用,徒劳而无益。

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快读训练的范围应主要包括如下几类:教科书的快读、学术期刊的快读、学术著作的快读、信息资料的快速检索、报纸的快读、文学作品的快读等。

上述六类读物不仅是每位大学生几乎每天都要面对地读物,而且对大学生完成学业,扩大知识视野,提高整体素质,从事科学研究和创造大有益处。作为大学生首先要在阅读教科书上提高速度和效率,因为这是他们的基础之学。而且要适应新的形势迅速发展和变化的需要,因此快速阅读处于学术前沿的各类期刊和新版的学术著作,也是非常必要的了。为了将所学专业学得更扎实深厚,也为了开展科学研究,当然也就需要快速检索信息资料的能力。养成每天阅读报纸的习惯自然也十分重要,但又难以拿出太多时间去读报,于是快速读报能力的养成便也是莘莘学子们所渴求的了。不管是中文专业的,还是其他专业的学生,也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如何快速阅读文学作品,相信也是所有大学生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我们把上述六类读物作为培养快读能力的重点,当然这并不是说,这六类读物都只能用快速阅读。事实上,快读能力只能是大学生所应具备的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阅读教科书、学术著作,特别是经典名著应择要精读,但其中有些部分也不排斥快读。正确做法应是视阅读目的和读物内容的不同,灵活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和方法。

总之,大学生需要阅读的文本数量大,内容深,专业性强。而在中学阶段没有受过快读训练者,很难适应这种需求。大学生学习快读,因知识储备比中小学生丰厚,理解力强,自觉性高,应该更能“立竿见影”。

教科书,即教材或曰课本。原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学校教材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入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要讲阅读,首先必须学会阅读最基本、最重要的教科书;要提高阅读效率,最重要的也应该是首先提高对教科书的阅读效率。

一般来说,教科书应属于精读的范围。而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教科书能不能快读?要不要快读?

首先,就快速阅读的本质来说,如前所述,它并非一味求快,还要理解快、记忆快,是一种既快速又力求高效的阅读方法。对这样一种新的阅读方法,在教科书的阅读中了应该采用。再者,过去高等学校一般是一个专业只使用一种教材,而这种局面早已被打破。往往是在以一种教材为主的情况下,须有多种教材,这样阅读量便大大增加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就要力求提高阅读速度。著名语文学家和教育家吕型伟先生曾指出:“阅读能力的培养,如果总是让学生慢慢地看,仔细领会,一篇课文磨来磨去,几个小时就搞这几百上千字的一课书,翻过去复过来地看,恐怕也不符合时代的需要。”他虽然主要是针对中学语文教学讲的,但对高等教育也有很大启示,我们的大学生也不能只是盯住一本教科书翻来复去地读。特别是在知识更新极为快速的今天,也应该及时阅读更新的教科书,或各种不同体系的教科书,以得到更新、更全面的知识。过去阅读教科书的方式与方法单一、死板,而今天应该采取更灵活多变的阅读方法,以提高阅读效率。总之,对教科书精读是基础,也应辅之以快读,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那么,在教科书的阅读中,如何运用快读法呢?

一、应用序言导入法,是打开教科书的一把钥匙

阅读教科书,首先要阅读该书的序言或绪论。因为教科书的编写者,通常在书的序言中介绍编写意图和宗旨,说明编写依据和过程,提示教科书的结构形式及使用要求与方法等。而自序或他人写的序言,则大多概括归纳该书的特点与长处,提出客观的评价意见等。不管哪种序言都能帮助读者领会教科书的主旨,把握其知识结构,了解其重点、难点及其学习方法等。教科书的绪论,或叫导论、引论,则常常阐述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历史地位、基本内容、学习必要性等。总之,这些内容都能起到导读、助学和指示门径的作用。首先阅读这些内容将能正确快速地引导我们去阅读教科书,可以说是阅读教科书的一把入门钥匙,所以称此种做法为序言导入法。

在这方面有许多实例可以说明序言导入法的作用。比如由原南开大学校长、著名物理学家毋国光等编写的《光学》教材的“编者前言”中首先介绍了该书的主要内容,指出:“新编的这本《光学》,包括了经典光学和近代光学的主要原理和重要应用。全书共十八章,分三大部分:第二章到第六章是第一部分,主要讲几何光学;第七章到十四章是第二部分,主要讲波动光学;第十五章到十八章是第三部分,主要讲量子光学……”这段话以极简明的语言概括了全书的内容和结构组成,令人一目了然。接着还概括了该书的五个特点,讲明了使用该书的建议等。比如在介绍第一个特点时指出:“我们努力从物理实验和现象出发来逐步引入物理概念和原理,并将难点分散开,而不过分追求纯理论体系的完美……希望这样会有利于读者循着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路子前进。”实际上这也是对读者学习方法的一种点拨和引导。像这样的“前言”或“序言”,如能首先读一下,肯定会有助于更快更好地阅读、学习全书,甚至会有茅塞顿开之功。所以,阅读教科书,先读序言或前言等,可谓一把入门钥匙,“序言导入法”不可不用。

二、抓纲带目,快速高效地阅读教科书

教科书是专门之学,是学好该专业的根本。更常见的高效阅读教科书之法当推抓纲带目之法。

抓纲带目法,又名举纲抓目法,层次结构法等。它的本义是说只要抓住捕鱼大网的网纲,就会把众多网眼带起来,使其张开。以此比喻事情虽千头万绪,但只要抓住纲要,其他许多具体事情也就可带起来,达到全盘掌握的目的。将这个意思移植到阅读教科书上来,就是要先阅读全书的目录,了解全书分哪几编,各有哪几章、哪几节。把握纲要,重点阅读,然后再以此将其他所有问题带动起来,这样就可收到以简驭繁,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中国古代文学,历经数千年。其间不同的文学体裁纷呈迭现,各种文学流派争奇斗妍。具有不同思想、不同风格的文学家及其作品更如满天星斗,既光彩眩目又令人扑朔迷离。初学者往往觉得眼花缭乱,难以掌握。目前见到的文学史教材,大多以史为纲,顺流而下,只要抓住要点,就可纲举目张。如果把整个中国文学史比作一根长长的“瓜蔓”,而各种文学现象,各个不同时代的文学家便是长在“瓜蔓”不同部位上的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瓜”。我们要学好这门课程,首先要先读目录,宏观把握,提纲挈领。中国古代文学从先秦文学开始,依次为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文学——宋辽金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代文学——近代文学。这八个阶段的文学相互衔接,形成古代文学的总纲。稍知中国古代发展史的人把握这个总纲,理清这个脉络并不难。而其中每一阶段,即每一编文学由若干章组成,每章由若干节组成,每节又有若干要点。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层次清晰而又严整的知识结构系列。如能从总体上把握这样一个清晰的知识结构,而又能依其编、章、节及其要点的程序依次阅读,并能上下贯通,整体与部分有机结合地去阅读,当定会有快速而高效的结果,并且会越学越明白,越学越容易。

不仅古代文学,其他学科的教科书的阅读,如能采用这种抓纲带目之法,也当会有好效果。

三、运用快速浏览法,整体了解和感知教科书

当你拿到一本教科书时,一般都是较为陌生的。而在学校里最常用的作法是由教师从第一章,第一节开始讲授,而学生则是从第一页开始阅读,依次进行,直到一学期或更长“讲完”和“读完”这本教材后,才能对其有个整体的认识。事实证明,这种做法虽有所谓“循序渐进”的长处,但它却是一种慢速低效的方法。我们在阅读目录之后,快速浏览,以预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苏联阅读专家C·N·波瓦尔宁就曾指出那种从第一页开始,逐次按章、按节地阅读法“太不适用”。他又以看画面为喻,指出“当我们看一张不熟悉的画面时,我们首先抓住它的总轮廓和总的内容,然后再看细节。这是人们最喜欢用的另一种方法,在阅读时也是如此。在认真阅读和研究一本书以前,预先熟悉这本书,往往能节省大量时间和劳动,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科书的阅读,如能采用这种浏览法,也一定会收到良好效果。

四、运用学科有别法,根据各学科的特点阅读教科书

教科书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大不同类别,读法自然有区别。即使在社科类或自然科学类内部还有许多不同的学科门类,不同的专业,也就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教科书,因而也应该有多种多样的阅读方法,不能企图用一把钥匙去打开所有的锁。顾晓鸣先生指出:“现代学科的分化,使学习方法也要作相应的分化。同样,读书方法就不再是一种笼而统之的万能方法了。”他还指出:“关于方法的战略思考的最根本一点就是:结合你的专业学习和创造活动来寻找良好的阅读方法。”在这里,我们无法给所有教科书的阅读开出具体的“药方”,但我们殷切期望,也相信莘莘学子们能根据你所阅读的教科书的特点找出更适合的阅读方法,并且能读得又快又有成效。

[快读训练1]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做检测题。

阅读开始时间:_____分____秒。

第二章 几何光学的基本原理

§2-1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

1.几何光学的含义及其范畴,撇开光的波动本性,而仅以光的直线传播性质为基础,研究光在透明介质中传播问题的光学,称为几何光学,几何光学的理论基础,就是由实际观察和直接实验得到的几个基本定律:光的直线传播定律;光的独立传播定律及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

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性对于光的实际行为只具有近似的意义,所以拿它作为基础的几何光学,就只能应用于有限的范围和给出近似的结果。在所研究的对象中,若其几何的尺寸远远大于所用光波的波长(如对有一定大小的透镜或面镜,研究由它们成像的物距和像距等),则由几何光学可以获得与实际基本相符的结果;反之,当其几何尺寸可以跟波长相比(如透镜或面镜的孔径非常小,或者虽然透镜和面镜有一定的大小,但研究的问题是“像点”的细微结构)时,则由几何光学所获得的结果将与实际有显著的差别,甚至相反,在后一种情况下,必须撇开光的直线传播的概念,而采用以光的波动性质为基础的波动光学来研究。用波动光学研究任何情况下的光的传播问题,都能得到严格的解。几何光学只不过是波动光学在一定条件下的近似。尽管如此,而由于几何光学在应用上的简便,以及在实际上并不总需要严格的解,所以它仍为研究光传播问题的有力工具。

2.光线 几何光学的基本原理 在几何光学中可用一条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几何线来代表光,并称这条线为光线,我们借助于光线的这个概念,可将几何光基本原理的要点表述如下:

(i)光的直线传播定律:在均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即在均匀介质中,光线为一直线。

(ii)光的独立传播定律:自不同方向或由不同物体发出的光线的相交,对每一光线的独立传播不发生影响。

(iii)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当光线由一介质进入另一介质时,光线在两个介质的分界面上被分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对于这两条光线的进行方向,可分别由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来表述。

反射定律 入射光线AB(图2-1),分界面B点的法线NB和反射光线BC,三者在同一平面内,并且反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r(反射角)等于入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i(入射角)。

折射定律 入射光线AB,分界面B点的法线NB和折射光线BD,三者在同一平面内,并且入射角i的正弦与折射角i′(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的正弦之比,是一个取决于两介质光学性质及光的波长的常数,它与角i和i′的大小无关,这个定律可写成:

其中常数n和n′分别为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的绝对折射率(以下简称折射率),它们的定义为:

其中c为光在真空中的速度,v1和v2分别为光在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中的速度。

实际上,在计算时总可把反射定律当作折射定律在n=-n′情况下的特例。按式(2-1),在n=-n′时,i=-i′。负号表示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各在法线的一侧。

阅读结束时间:____分____秒。

[快读检测]

1.填空: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等人编写的《________》教科书的第_________章________节。(10分,全对才得分)

2.该节内容主要讲什么内容?________________(10分)

3.光学的基本定律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分)

4.试用你自己的话,准确而通俗地说明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15分)

5.试对几何光学的基本原理的每一条,提出一个实验来证明它。(每条5分,共15分)

6.写出表述折射定律的公式,并举例说明该公式的作用。(15分)

7.把一块形状不规则的玻璃浸没在某一**中,若该玻璃和**有相等的折射率,问会出现什么现象?这现象可有什么用途?(20分)

[参考答案](略)

学术期刊,是指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的专门发表学术性文章的出版物。它每期版式基本相同,具有长期稳定的刊名,有连续的序号或年号、期号(卷期号)。它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以特定的编排方式,荟萃学人当代学术研究成果,反映学术动态,同时又以特定的检索方法,为读者查阅和使用提供极大的便利。

一、学术期刊的特点

概略说来,学术期刊有以下特点:

1.新颖性

与图书相比,学术期刊出版周期短,一般为季刊、双月刊、月刊,也有半月刊,能及时地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和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因而具有新颖性特点。

2.丰富性

这是指信息的丰富性。就一种期刊讲,它是多名作者撰写的多篇文章的集合体,情报信息多,内容丰富多样,并且它是连续出版,不断地、及时地反映多种学术信息,更显见其信息的丰富性。如果我们能够阅读多种学术期刊,或阅读大型综合性期刊,那么所得学术信息就更加丰富了。

3.科学性

这是作为学术期刊的本质性特征。它所发表的文章大都是该学科的专家学者潜心研究所得的科研成果,或者是对某一领域的新开拓,或者是某种新发现,总之多是学术研究的优秀之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4.专业性

学术期刊除少数综合性期刊外,大都是专业性很强的,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学术期刊。诸如《数学学报》、《物理学报》、《高能物理》、《化学文摘》、《园艺学报》、《文学评论》、《戏曲研究》、《基础医学》、《体育与科学》、《音乐研究》等等。可以说,一门科学,就有一种或者多种学术期刊。这种很强的专业性正好适应不同专业大学生的阅读需要。他们从某种专业期刊中可以系统而及时地了解该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5.资料性

学术期刊虽然具有及时性、新颖性特点,但它又不像报纸追求新闻性,时间一长,新闻变旧闻,就失去使用价值了。学术期刊无论时间长短,始终具有很强的资料性和参考性。因为其中的论文都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揭示,是人们在科学探索中留下的可贵足迹。经常阅读学术期刊,除能及时跟踪科技前沿最新成果,开拓视野,启发思考外,还有积累资料的功能。

期刊产生于17世纪中叶。最初是作为学者之间的通信手段而出现的。1665年1月5日,法国戴·萨罗在巴黎创办了世界上第一种期刊——《学者杂志》。第一份中文期刊是由英国人马礼逊、米怜在马六甲创办的,刊名叫《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而在我国最早创办的期刊是1833年在广州出版的,名字叫《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而中国共产党主办的第一份期刊是《工人周刊》,1921年7月31日在北京出版。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我国的学术期刊如雨后春笋,不断出现。我们虽无确切统计,但其数量一定相当可观。

阅读学术性期刊,是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王万宗教授等对大学生“各类文献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得知:“学生学习主要是利用图书和期刊,常读书的占85%,常读期刊的占79%。”从此可知,大学生对期刊的阅读,仅次于图书,占他们学习生活的第二位。这就足以说明期刊阅读在大学生生活中的极端重要性。

期刊的阅读有如此重要的作用,而当前信息传媒愈来愈多,期刊读物也越来越多,如何又快又好地阅读期刊,便是摆在每位大学生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鉴于此,我们将在下面具体介绍期刊的快速阅读法。

二、学术期刊快读方法

1.学会文献快速检索

学术期刊甚多,其中所负载之学术论文就更多。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阅读所有学术期刊及其所登载全部学术论文。为了较快地找到你所要阅读的期刊文献,首先就要学会快速检索。这是打开期刊这座宝库的入门钥匙。

文献检索,是根据学习和研究的需要,利用检索工具,按照一定的方法和途径,查找期刊文献资料的全过程。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可操作性,必经反复习练,待熟练后才能快速检索。做法是首先根据需要确定你要检索的文献范围或具体篇目,然后再选用恰当的检索工具,如报刊资料索引或各专业的论文索引等,同时熟练掌握检索方法。这样就可较快地检索出你所要阅读的文献资料。比如你要检索有关先秦诸子散文的研究论文,中山大学中文系资料室编有一本《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翻检该书“目次”,在其“作家作品研究”这个大栏目下先秦部分的第6小类便是“诸子散文”了。这里面就汇集了有关管子、晏子、列子、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大量的研究论文,目录索引可检索出你要研读的不同学术论文的出处。包括所在期刊的名称和年号、期号等。只要你对这一套检索方法掌握熟练,就可很快地查检到你要读的期刊了。

2.浏览目录,选定篇目

你检索到了所要读的期刊及其期数(卷数)后,还是不能忙于进行具体的阅读,尤其不能采取“从头开始读,读到哪算哪”的简单做法。正确的做法应是从“浏览”目录开始。

每期刊物前一般都有目录。这目录犹如一座城市的平面图。当你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去旅游时,决不能四处乱逛,那首先就要看这座城市的“旅游图”。从图中就可尽知里面有哪些地方可以旅游,自己感兴趣的是哪些?其路线如何?只有把这些搞清楚了,你旅游时才能走捷径,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观赏到尽可能多的景点和内容。读期刊也一样,每期的目录便是这杂志的平面图(过期期刊每年最后一期大多有全年的总目录,可从合订本的最后一期查找)。先行浏览目录,就可选定你要阅读的篇目,然后直接翻到该篇目的页码去阅读。这是减少盲目阅读之法,也是快速高效阅读之法。

比如大家都很喜爱的《文史知识》,每期都有详细目录。其中分治学之道、文学史百题、历史百题、诗文欣赏、文化史知识、人物春秋、语言知识、文史古迹等较为固定的栏目,其中所包含的篇目、作者,所在页码,都逐一注明,包括若干短小的“补白”,在目录中也决不遗漏。你浏览了目录,就了解了该期所要讲的所有内容,按图索骥就可以了,非常便捷。因此,浏览期刊目录是阅读期刊的首要程序。

3.提要抓纲,快读文篇

阅读具体篇目首先宜采用提要抓纲法。提要抓纲是指阅读中着重于读物关键词和内容纲要的一种快速阅读法。这种阅读法特别适合于期刊中学术论文的快读。顾晓鸣指出:“在大专期间的专业训练也许塑造了我们一生的社会道路和人格。因此,关于方法的战略思考的最根本一点就是:结合你的专业学习和创造活动来寻找良好的阅读方法。”那么,提要抓纲法便是这种“良好的阅读方法”之一。

运用提要抓纲法,首先要注意阅读关键词与摘要。

目前的学术期刊都要求在标题下注明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既是对该学术论文要点最简明的提示,又是对该论文整体思路的一种标识,含有内在的逻辑关系。这样通过阅读并抓住关键词,就既能抓住该文要点,又能理清其内部思路和逻辑关系,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按照俄罗斯阅读专家奥·库兹涅佐夫等人的研究,阅读理论性文章,大体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便是“找出关键词”,第二,通过关键词和有助于简要说明关键词内容的修饰词和补充词形成的词组,来进一步把握反映文章内容精华的概念,第三,通过对这若干或一系列概念的把握来理解全篇和作者意图。首先要把握文中的关键词。例如吴敢撰写的《20世纪〈金瓶梅〉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一文,其关键词有四个,即20世纪、《金瓶梅》研究、回顾、思考。这四个词中的第一个词界定了时代,第二个词指明了对象,后两个词讲清了该文研究的两项内容,同时也指明了全文的逻辑思路,抓住这几个关键词便于理解和把握全篇。

其次是要读“摘要”。除指明关键词外,一般学术论文还有“摘要”,或曰“提要”。很显然,这种摘要或提要,当是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更具体地浓缩和归纳。读懂了它,也就把握了全文精要。

比如杜豫《试论中国古代散文史的分期》一文,有如下一段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散文的演变过程,是一个由实用走向审美,在实用中逐渐加强审美化的过程。据此,本文对古代散文史的分期试从宏观上作整体的观照,分为四个时期:为实用而求审美时期(先秦两汉散文),自觉追求形式美时期(魏晋南北朝散文),实用和审美并重,追求内容美和形式美相统一时期(唐宋散文),寻求总结创作规范和向现代散文转化时期(明清散文)。

整篇论文有7000余字,“内容提要”仅有160余字,就准确而全面地概括和浓缩了论文的精要。其第一句是对中国古代散文演变史的总括,而以下几句则明确阐明了作者划分中国散文“四个时期”的新的标准。可以说,读了这一“提要”,就已把握了作者的基本观点和论文的精要内容。读这样的文字有“以一当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如不是再进行专门研究,对文章便可略而不读,或者只须略加浏览便可以了。所以读论文的“提要”是快速高效之法。

上述三点便是快速阅读学术期刊的一般步骤和主要方法。学会检索文献,便找到了门径和阅读材料,这是力求快读期刊的前提和条件;浏览目录,可以快而正确的选择所应阅读的篇目;而提要抓纲法则是快读期刊最主要的方法。当然,并非仅此三种,还可以从所阅读的内容和目的出发,灵活采用其他阅读方法,以求得阅读学术期刊的高效率。

[快读训练2]

1.人民日报图书馆曾编印了一本《十九种影印革命期刊索引》,于1959年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这十九种革命期刊指《新青年》、《每周评论》、《共产党》、《先驱》、《向导》、《前锋》、《中国工人》、《政治周报》、《布尔塞维克》、《农民运动》、《共产青年》、《实话》、《群众》等中国早期革命期刊。请利用该“索引”,选一研究课题如《陈独秀早期革命思想》、《毛泽东早期革命思想与活动》、《中国早期工人运动》、《中国早期农民运动》等,查寻有关资料。要求查检有关论文目录一要尽可能全面,二要尽可能找到该杂志,并从中筛选出有用信息资料。

2.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有《报刊资料索引》。该索引按学科专题分为7个分册,即马恩列斯毛泽东著作、哲学社会科学分册;政治、军事分册;、经济分册;文化、教育分册;语言、文艺分册;历史、地理分册;科技、卫生、出版分册。每条目都包括文献顺序号、篇名、著者,原载报刊出处,如该文已收入《复印报刊资料》,再加期数和页码。这份索引按年度连续出版。这就是说,一年中全国主要报纸、期刊目录索引汇于一册,极易查检。请你利用这一工具书,结合自己的专业和需要至少选定一个中心或论题,快速查检有关资料。

3.请运用提要抓纲法选读至少五种学术期刊,每种期刊至少读两期。每期只选读三分之一的篇目。对阅读过的篇目要简要记下其中心和要点,并计算阅读每期刊物所用的时间。

4.阅读时要有意识地运用提要抓纲法,尽速掌握该文的纲要和中心。阅读要计时,读完即做后面的检测题,并计算阅读速度和效率。

一、学术著作的特点

学术,指专深而系统的学问。而学术著作则是承载和传播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及新兴科学领域研究新成果的载体和科学记录,是论说文体的一种高级形态。它的主要特点是研究领域的专门性,研究内容的科学性和创新性,表达形式的系统性和规范性,语言风格的平实性、严密性等。

学术著作与教科书也有显著区别。学术著作的最大特点是创新性和探索性。它要求在见解上有新突破,在理论上有新建树,在研究领域上有新的探索和开拓等。而教科书的最大功能是综合和讲述。也就是要综合该学科现有的研究成果,并能系统而全面地阐发和讲解。它是以传播人类已有知识为目的,具有延时性,而学术著作则要求迅速、及时地反映科学研究中的新创造、新探索,具有即时性特点。

在体式上,学术著作也更具规范性。它严格按照绪论、本论、结论的逻辑顺序进行结构,不追求曲折变化,排斥鼓动性、渲染性。这也是学术著作的特点之一。

至于学术著作与学术论文,虽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学术论文只是单篇文章,篇幅自然较短,结构相对简单,而学术著作则是内容宏富,结构相对复杂的成册的专门著作,二者也有一定区别。

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学术鉴评能力,要提高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就要学会很好地阅读学术著作,包括一些经典著作。特别是今后在校大学生一般都要参加不同形式的科研活动。这正如前苏联教育部长叶留金所说:“科学研究只吸引一小部分极有天赋的大学生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的任务是使每一个大学生在学习期间都获得独立工作(近似于研究)的技能,并掌握这种工作的方法。”要参加科研或学术活动,首先就要学会阅读科研论著。随着当前科研快速发展,学术著作迭相涌现,更需要掌握快速而高效地阅读学术著作的能力与技巧。

二、学术著作快读法

要想更快更好地阅读学术著作,宜采取如下方法:

1.运用探读法,在短时间内确定重点阅读书目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各个学科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高度分化的结果是产生了大量分支学科,而高度综合的结果又产生更多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以致学科林立。据统计,仅现代自然科学就已有2400多个学科,而新的学科还几乎每天都会涌现,社会科学的分支学科、新兴学科也在不断出现。在今天“百家争鸣”的时代,一个学科往往会有多种观点、多种流派的学术著并行于世。这样就有一个如何选择读物,特别是选定重点读物的问题。在我们尚不熟悉的那些学术领域里,如何确定阅读的方向和目标,确实是至关重要的。这犹如在茫茫森林中选定前进方向和目标一样重要。我们建议采用探读法。

还应提及的是,一般的学术著作应该读,那些经典名著更应选其一种或两种进行阅读。在这方面我们往往存有偏见,认为名著高深难读,缺乏阅读此类书的能力。事实上,只要我们循其特点规律,运用科学方法去阅读,就不仅能读,而且还能快速而高效地去阅读。这正如英国著名学者约翰·拉格曼在其《怎样增进阅读效益》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一般地说,人们常常低估自己阅读名著的能力。批评家克鲁琪认为,有些人认为只有浅薄、低级趣味或虚妄的读物才能吸引读者,这是一个目光短浅的错误。……一旦养成看书的习惯,我们自会惊奇地发现,阅读名著是多么迷人的享受。”我们也可以说,你只要相信并调动你的阅读潜能,并达到视阅读名著为“迷人的享受”的境界,那么你也定会阅读得又快又好。

2.运用循章归旨法,快速阅读学术著作

循章归旨法是汉文快读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适于解读、研读包括学术著作在内的理论性读物。它主要遵循读物章法规律和体式特点,快速把握读物要点,提取有用信息和归纳出读物的主旨或中心,所以名之“循章归旨法”。

从这些章法规律和特点出发,做到由局部到整体,逐级阅读,并能抓住读物的思路和一系列关键词、中心句,以及“片言居要”之语,“画龙点睛”之笔等,便能快速而有效地阅读有关理论性读物,不管是数万字的小册子,还是数十万字的大部头著作,都会取得好的阅读效果。因为小册子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大部头”虽是庞然大物,但“基本构件”也并没增加多少(参见本书第六章第二节)。

(1)学术著作的逻辑程序一般是沿着提出问题、分析论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和发展。在体式上则主要表现为绪论、论证和结论三大基本板块。

(2)在结构布局上均安排合理,条目清晰。或分卷(编、篇),章、节,或以一(二)1.(2)等标示,或用大、中、小标题等。总之,言之有序,层次分明,便于读者把握。

(3)在表达上一般都能做到观点鲜明,论证透彻,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材料翔实,深入浅出,言简意明。这些都为快速阅读创造了好的条件。

(4)在行文中往往运用标明上下意思承接、转折、过渡等关系的关联词语等。再加上灵活运用不同字体、空白等编排艺术,这样就等于给我们提示了重点,指明了“路标”。读者应心领神会,既能快速阅读又能准确把握该作品的要点、主旨及其有用信息。因此,快速而高效地阅读学术著作应是完全可能的。

运用循章归旨法要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阅读时要尽可能做到快速扫读。在扫读中要着重寻找语段、段落中的关键词、中心句,以准确把握其精确含义。有的无明显关键词、中心句,则应概括并提炼出中心义,做到化繁为简。

第二,在阅读进程中,要注意段落之间,节次之间,乃至章次之间的思路与意脉。循此,不仅可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且可很快抓住章节内含的意旨或要点。这样,依次阅读,就可逐一把握各章节或各卷(篇、编)次的意旨和要点了。

第三,在上述阅读的基础上,并要注意捕捉“片言居要”之言,“画龙点睛”之语,以及那种可称得起归旨摄要的语句和所谓主题段等。这样就能既快速又准确地把握整部著作的中心和要旨了。这归旨摄要之语和主题段也往往有迹可寻,有标志可找。章、节的概要之语多在尾段,全书的概要、结论或主题段也大多在全书的最后。有的则单设一节或一段,名曰“结语”、“结论”等;有的则用“总而言之”,“综上所述”,“概言之”等明显的标志语来提示读者。每位精明的读者都应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与作者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样,循章归旨之法就确能具备其快速高效之功了。

3.循章归旨法的辅助之法

在阅读学术著作时,还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这时就应有灵活之法,权变之术,不宜抱往一种阅读方法而面对多种、多变的情况。这也是快速阅读的精明之处。现列出如下可能遇到的情况,并指出其应对之法,可总括为循章归旨法的辅佐之法。

(2)颠倒阅读法。一般的阅读都采用从前到后依次阅读的方法。但鉴于学术著作的逻辑程序是“绪论——论证——结论”的情况,可以先看书后的结论。如认为这种结论很有价值,那就再回过头来看作者得出结论的过程及其论证方法。要运用好这种方法当然应先找准篇末的结论部分和有关重要语句。若回读前文,则着重理解前文的材料和论证过程与结论的关系,两相对照,同样可以把握全书要点与主旨。当然,看过结论部分后,自己已经熟悉或认为无多大价值,也可不再回读前文。

(3)跳跃阅读法。快速阅读专家经研究得知:“由于大脑具有选择和压缩信息的功能,因而读者在必要的条件下不需要通读全文,只需要通过找重点,作判断和回忆思考的办法,就能达到去粗取精、广泛获得知识的目的。”事实上,除了极少数经典著作和必须通过精读而完成某种学业的学术著作外,多数学术著作并不需要逐词逐句精读,而只需掌握其要点、要旨及有用信息便可以了。那么,我们就可根据上述原理实行“跳跃阅读法”。即为某一目的或某项特殊需要有重点、有选择地去阅读自己想要读的内容,而把自己不需要或已熟悉的内容跳过去不读,只抓住重点、要点和搜取有用信息,做到有取有舍,灵活地跳跃向前。这样就不仅可以快读、多读,而且可准确把握要点、要旨以快捷获取有用信息。

(4)两点一线法。即重点阅读开头部分的内容提要、序言或部分绪论和末尾的结论部分,是为“两点”。而对中间的小部分内容则采取集中视线,快速扫读的办法。这样二者结合起来,便谓之“两点一线法”。

运用这一方法也是符合一般学术著作体式和结构特点的。因为一部书前的“内容提要”,往往用最概括的语言介绍了该书的基本内容要点,而“序言”更会对该书的内容要点和特点加以更具体地介绍和评价。这样你就对该书有了基本了解。再看结论部分,那么对该书所得出的研究结论要点和全书主旨就会更加清楚。为了掌握其论证过程和其他有用信息,就可用极快的速度扫读全书。从上可知,两点一线阅读法是一种非常有成效的快速阅读法。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扛鼎之作,是“无产阶级的‘圣经’”(恩格斯语)。《资本论》整个理论体系大体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础、四条规律、十大理论。整个《资本论》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全书所阐述的基本原理都是以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着意揭示了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规律,生产价格规律等四条规律。在《资本论》一二三卷中,马克思先后阐述了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生产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循环周转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借贷资本和信用理论、地租理论、分配理论等十大理论。整个《资本论》通过完整严密的逻辑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运动规律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趋势。(着重号为编者所加)

还有,即使某种学术著作价值很高,某种经典名著是字字珠玑,但因阅读目的不同,阅读对象的有别和阅读时间的限制,也不见得都做到从头读到尾,也完全可以采用跳读法,重点去阅读那些自己最必要、最感兴趣的部分,其他则可跳过去不读。比如,准备阅读《资本论》原著的读者,起码已经具备政治经济学的常识。即使是专业工作者,也不一定去阅读原著。就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文选》这本书里,对《资本论》也是摘编了部分章节。这是编者根据读者对象的不同帮助我们“跳读了”。我们在阅读原著时当然更可灵活机动地去阅读。

[快读训练]

阅读《异化的扬弃》一书的第九章第二部分,然后做检测题:

阅读开始时间:________分________秒

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一)(略)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属性的层次分析

在清理、批判、吸收和扬弃上述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自己对于人的本质属性的四个层次的分析……

第一,人的自然属性。

一个人要活着,就必须先有吃、穿、住等方面的生活必需品来满足自己的肉体需要;而这些生活用品,必须到自身以外的自然界去寻找。人的肉体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马克思所论述的关于人是直接的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的观点,基本上是以费尔巴哈所阐发的原则为依据的:把人看成自然界的特殊的、有意识的存在物;本质由外在对象的性质规定:任何存在物、任何本质必定具有对象的性质;在感性存在物之外的其他物是感性存在物的生存所必需的,如空气供呼吸,水供饮用,光供照明,动植物产品供食用等等。“饥饿是我的身体对某一对象的公认的需要,这个对象存在于我的身体之外、是我的身体为了充实自己、表现自己的本质所不可缺少的”,“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人的这种自然属性,同其它动植物一样,是共同具有的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在人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了新的变化,无论是它的内容,还是它的形式,都在长期“人化”过程中增添了人类文化的新质。以**来说,“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和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本来跟动物的传种接代的性行为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后来逐步演化成了人类的婚姻和爱情。所以,马克思说:“从这种关系的性质就可以看出,人在何种程度上成为并把自己理解为类存在物、人”,“从这种关系就可以判断人的整个教养程度。”

第二,人的类属性。

马克思吸收和利用了费尔巴哈的“类”概念,从人和动物的区别的角度肯定了人的类属性。明确提出:“人是类存在物”。人从来都是以群体活动的形式而存在。人不仅把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对象,而且还把人自身、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作为自己的对象。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个人通过他人意识到自己,意识到自己和他人同属于人类,意识到“类”的共同性。类意识、关系的共通性和自由自觉的生产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的类属性的基本内容。人的类属性是人类共同具有的人性,是舍去了人的个别特征的共性,是人学研究的人类学基础……

第三,人的社会属性。

在1844年8月11日致费尔巴哈的信中,马克思大加称赞他的《未来哲学原理》等著作“给社会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接着说:“建立在人们的现实差别基础上的人与人的统一,从抽象的天上下降到现实的地上的人类概念,——如果不是社会的概念,那是什么呢!”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所谓的人的“类”概念,其现实表现形式就是人的社会属性。与其它动物物种仅仅依赖局部的自然界而生存不同,人类必须在越来越深广的程度上依赖整个自然界这个“无机的身体”才能更好地生存。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依赖人类群体的力量,即社会的力量。在人类社会的生产力面前,自然界才显示出对于人类的价值意义;单个人只有在掌握了社会生产力的前提下,以“人类”的眼光审视自然,才能发现自然界对于人的价值意义。“自然界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马克思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指出:“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的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进一步说:“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主体的自为存在,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作为“特殊的个体”,他是一个现实的具体存在。“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

现实的有生命的个性,在自己的生活实践历程中,首先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掌握社会文化内容、活动和交往的形式的状况,承担社会职能的状况以及自己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等,决定着他能否成长为个性(自为存在)以及成长为怎样的个性。个性的发展既受客观社会条件所制约,又受自己如何发挥独立自主的能动性所决定。个体存在的形式,才是人的各种属性具体存在的形式。“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对于各个个人来说,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个体的存在形式,必然具有“为我性”、“惟一性”、不可重复性。

总之,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属性作了多层次的分析,而最后的落脚点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每一个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体存在,都是一个特殊的不可重复的发展过程。研究和分析丰富多样的个体存在,就必须抓住人的本质结构的基本规定,研究其在各种社会条件下的发展变化才有可能。

阅读结束时间:______分____秒。

[快读检测](1~4题各10分,5~8题各15分)

1.该部分主要阐述的问题是________,马克思就这个问题提出________个层次的分析。

2.马克思提出的这几个层次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有哪两方面的属性?

4.举例说明人的自然属性在“人化”过程中的新变化。

5.马克思在本文中是怎样阐述人性的本质的?

6.为什么说人除了自然属性外还有社会属性?

7.为什么说“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

8.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属性的分析有何现实意义?试举例分析

(注:前7题答案请参看该文有关内容,第8题可自由发挥,答案不必要求统一。)

文学作品是指以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它主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文学等。

一、浏览序跋法

小说集或者长篇小说出版时,一般都前有序言(或曰前言,写在书前的话等),后则有跋(或曰后记等)。在阅读小说或小说集前,首先浏览一下这些文字,将大有裨益。一是可以了解背景,便于入门。比如爱尔兰著名女作家艾·丽·伏尼契的小说《牛虻》,自1953年在我国翻译出版以来,已先后印行一百余万册,在历年大学生中都拥有众多读者。但这本小说却并不好懂,不过只要读小说之前先浏览一下该书“写在书前的话”,很多问题就可了然。序中较详细地介绍了当时意大利的社会环境,分析了牛虻、蒙太尼里等重要人物。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牛虻》所反映的时代,是上一个世纪意大利人民处于深重苦难的时期。在奥地利侵略者的奴役之下,意大利被分割成七零八碎的许多小国。意大利的爱国志士,为了祖国的统一,为了民族的独立,风起云涌地起来斗争,革命风暴席卷这个亚得里亚海的半岛之国。牛虻就是这场斗争中的一个英雄人物……”在此基础上再去阅读小说,所反映的内容也就更容易理解了。

小说的跋,或者后记也往往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事先读一下,也有利于更好地阅读小说。《牛虻》后记补充介绍了作者艾·丽·伏尼契的一些情况。一个爱尔兰女作家怎么写出了反映意大利斗争的故事,又为什么能塑造出“19世纪英国文学中罕有的革命者的光辉典型”呢?在该书的后记里作了较全面的说明。从上可知,前言与后记等是领你走进小说的“向导”,是打开该书的一把“钥匙”。有效地利用这一“向导”和“钥匙”,当是读好小说的一个重要条件。

阅读小说既要“入神”,更要“入情”。只有入神入情才有可能读得又快又好。

我们知道,文艺创作需要一种心境,“最佳的创作心境,就是作家、艺术家整个沉浸到这种有机完整的心理活动空间里出现的。这时,作为个体存在的作家、艺术家已经走进并化入他的描写对象之中,他恍若走进了另一个世界,外部的一切对他来说似乎已经不存在了,这是一种倾之身心的全神贯注,有点像演员的进入角色。”“作家在创作时往往走进并化入他的描写对象之中”,“倾之身心的全神贯注”,“进入角色”,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时,读者也会被故事中人物的命运所吸引,与书中的主人公产生共鸣和心灵的碰撞,就会由“入神”而“入迷”,完全进入书的世界。

入神还要入情。这也是由文艺作品的本质所决定的。法国艺术家罗丹曾直截了当地说:“艺术就是感情”。文艺理论家钱谷融则把情感称作“艺术创作的动力学原则”。创作是这样,阅读也往往是这样。古今中外大量的阅读活动告诉我们在阅读中确实存在着这种“动力学原则”。在我国早就流传着苏舜钦“《汉书》下酒”的故事。相传宋代诗人苏舜钦酷爱读书,又嗜好喝酒。他读书的特点是一面读书,一面喝酒。读一晚上书要喝掉一斗酒。有一次他住在岳父家,老岳父对女婿这个癖好决心看个究竟。这晚苏舜钦读的是《汉书·张良传》。老岳父在窗外偷偷看到女婿不仅读得津津有味,而且时而喜,时而忧,时而悲泣,时而窃窃私语。当他读到:“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一句时,便猛地站起,拍案叫道:“惜乎,击之不中!”同时他满斟一大杯酒,一饮而尽,接着又读起来。当他读到张良对刘邦说:“此天以臣授陛下”时,又拍案道:“君臣相遇,其难如此!”于是又满斟一杯酒,倒进肚里。如此边读边喝,兴致愈来愈浓。在窗下察看的老岳丈看到女婿竟这样入情入迷的读书,也脱口赞道:“有如此下酒物,一斗诚不为多也。”很显然,苏舜钦的阅读是与强烈的感情活动相伴随的。正是这种强烈的情感驱动着阅读活动的前进和深入。

假如我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既能做到“入神”,又能“入情”,那定然会读得又快又好。因为入神,可以使你精力集中,别无旁鹜;入情可以使读者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这样也就进入了阅读的最佳境界,不仅会读得出奇的快,而且理解和感受得也深,其效果自然会好。

做到入神入情可用良好心态培养法。即想像这本书我很喜欢,我一定能读得又快又好。然后借助预读时所浏览到的前言与后记的材料,猜想这本书可能的内容,主要人物形象和所表达的感情,力求尽早进入该书的境界或“角色”之中。然后再开始阅读。

一目十行读书,是我国流传已久的快速阅读法。现代科学研究和测定,这种“一目十行”的阅读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尤其是中、长篇小说是一目十行阅读法纵横驰骋的大好场所。在入神入情法应用的基础上,读者的心灵完全沉浸在小说所描写的情景之中,将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起伏,随着主人公的命运而变化;或喜,或悲,或忧,或愤,同时也因要急于了解故事如何发展,主人公的命运如何变化等,在强烈感情这一“动力源”的推动下,跳过一些环境描写或人物对话,专注于故事情节,从而加快速度阅读,做到“一目十行”,贾宝玉能“过目成诵”,林黛玉可“一目十行”,实际上都是指读文艺作品,而不是《中庸》、《大学》之类经书。细心的读者会发现,《红楼梦》第23回里还有两个地方须注意:一是茗烟想使主子贾宝玉开心,“便走到书坊内,把那古今小说,并那飞燕、合德、则天、玉环的‘外传’,与那传奇的脚本,买了许多,孝敬宝玉。宝玉一看,如得珍宝。”很显然,贾宝玉的快读工夫主要是在读通俗文艺作品中练就的。其二是“黛玉把花具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时,将十六出俱已看完。”林黛玉看的是唐代元稹所作传奇《会真记》,亦是小说之类。可见故事性强的小说之类叙事作品,是完全可以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古人能做到这一点,今人当然也不逊色。据说,郭沫若17岁时一个晚上便读完了上百万字的《红楼梦》。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虽时有饿肚子的危机,许多人却都有一天读完一部长篇小说的经历。《保卫延安》、《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创业史》、《野火春风斗古城》强烈地吸引着当年的热血青年。由于书少人多,每人限读一天。谁得到书,就会像饿狼扑食一样地拼命吞读、快读。

怎样运用好一目十行阅读法呢?

第一,要运用好入神入情法,如果确是好书,就切实进入角色,沉浸于书中去读。

第二,要纠正逐词、逐句、逐行阅读的方式,或注意情节,或跟踪人物,其余一略而过。

第三,计时或定时阅读法,增强时间、效率观念。

第四,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技巧,变速阅读,快速前进。如遇阅读障碍,也可暂时跳过。

四、知入知出法

塞万提斯精心塑造了一个艺术形象——堂·吉诃德。他不顾骑士制度早已过时的现实,硬要学古代骑士的样子,到世界各地去冒险游历,曾与大风车搏斗,干了许多蠢事,吃尽苦头,最后从瘦马上跌下来,一命呜呼。发人深思的是堂·吉诃德之所以成为悲剧人物,竟与他的读书大有关系。原来,他十分迷恋骑士小说,“每夜从黄昏读到黎明,每天从黎明读到黄昏”,整个身心都沉醉到骑士小说的境界中去了,一心要把书里那些游侠骑士做过的事情一一实行,正是这个念头驱使他干出了那么多荒诞可笑的傻事。他的管家婆说:“那种小说断送了拉·曼却最精明的头脑。”无独有偶,我国也不乏因沉湎于读书而丧命的人。据载,常州一士人读《石头记》,每到入情处,必掩卷冥想,或发长叹,或挥泪悲啼,寝食并废,匝月间连看七遍,遂致神思恍惚,心血耗尽而死。

可见“入书”重要,“出书”就更重要。应把握好如下几点:

(一)明确阅读目的。在读书前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当便于从书中跳出来。大学生阅读小说文艺等读物一般都有两个目的:一是中文专业的学生多为完成学业或进行某项研究,一般不会沉溺书中而不能自拔。二是仅以消闲为目的则容易入书而不易出书。这时应有清醒的头脑,明白虚构与现实的差别,这样便能跳得出。

(二)要站得高,看得远。有些人“死守章句”,拜倒于前人脚下而不能自拔。马克思所讲站到书上去读,就能从更高、更广的角度去审视你所读的书,那自然就不会沉溺其中。

(三)要懂得人无完人,书无完书之理。“尽信书不如无书”。在充分肯定该书的长处和动人、感人之处的同时,也看到它的不足、缺点或局限之处。

(四)也许是更关键之点,那就是读书要尽可能联系实际,力求学以致用,并且用得灵活,亦即如陈善所说“用得透脱”。

上面我们介绍了阅读文学作品的四种方法。它们是相互联系,各有侧重、各有所用的。浏览序跋法可以说是预读之法,入神入情法则是入书法,一目十行才是真正的读书法。但若无前二法,一目十行法也难实行,更难取得好效果。最后的知入知出法,则着重于讲出书法。这四者有机结合而又能灵活运用,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特别是阅读小说时,会读得又快又好。诗歌、散文、戏剧文学的阅读与小说的阅读有相通之处。诗歌的阅读宜于吟诵,散文的阅读多注重于品味等。长篇报告文学、长篇叙事诗、多幕剧本、影视剧本则可以快读。

[快读训练]

1.到书店或图书馆,先找出10本小说或小说集,运用浏览序跋法,快速而简要地浏览一下它们的前言、后记或内容简介,在一小时内看完,并据此作出评估,从中筛选出1~2种作为购买或借阅的对象。

2.请在阅读文学作品之前,按照本文所介绍的入神入情法的具体要求和做法去做,先做到入神入情,再进行阅读,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3.身边或床头准备一本优秀散文选或优秀短篇小说选、中外优秀诗歌选,以便利用茶余饭后或乘车等候的零星时间进行自由轻松地“消闲阅读”,既可调节生活,逸养性情,又充分利用了闲暇时间,好处多多。

5.建议以班或以课外读书小组为单位,组织一次“文学作品快读研讨会”,以交流体会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