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上一章我们阐述了汉文快读训练的六项基本要领,是从阅读本体的角度立论的,也是适用于不同阅读群体的一般要领。若从阅读主体的角度来考虑,不同年龄段的读者,对快读训练的接受能力和所能达到的目标是有很大差异的,所适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基础。快读训练像其他技能训练一样,应该“从娃娃抓起”,一个人学会快速阅读的时间越早,受益的年限越长,对成长越有利。但汉文阅读不像拼音文字,只要认识26个英文字母,就可以拼读英文单词;汉文阅读必须以认识汉字为基础,没有一定的识字量,形不成阅读能力,更不用说快读。一般来说,识字越多、越熟练,阅读障碍越少,阅读速度也越快。据粗略统计,汉字的使用范围如下表:

可以看出,汉字数量虽多,但大部分不常用。认识1000个最基本的汉字,是阅读的必要前提。如能认识2500个常用汉字,进行快速阅读训练就不会有什么障碍。

2000年新颁《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小学低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800个左右;中年级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默读有一定速度;高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默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根据我们的实验,小学生的快读训练,视认识汉字的多少而定,可以在三年级以后的任何一个年级起步。

小学生学习快读的优势在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认识1000多个汉字后,自主阅读的愿望相当强烈;机械记忆力好,善于模仿;对快读训练兴趣浓,对快读所获得的成功充满自豪感。其不利因素有:识字数量有限且不够巩固,阅读时常会遇到生字;有的学生已养成了一字或两字一顿的朗读习惯以及指读的习惯或复视、回读的习惯;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阅历少,对复杂的事物、较深的读物理解有困难。

小学是快速阅读训练的初级阶段,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状况,我们的介绍力求详尽,以便于操作。随着年龄的增长,快读经验的丰富,我们的介绍将逐渐简洁,以避免重复。现将小学生快读训练的原则、目标、要求分述如下。

一、训练的原则

1.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阅读材料由短到长。让学生从速视图片开始,到快读词语、句子、句群,渐至成篇文章。速视图片从看内容简单的一幅图到看意思相关的几幅图。快读句子从一个视点看4个字的短句到12个字的长句;从逐句复述到快读4~6个句子后连贯地复述。快读文章从读300字左右的短文到几千字的长文。

阅读的内容由浅到深。被选为快读训练的材料应浅显易懂,符合学生的实际程度,因为内容的深浅与阅读速度的关系很大。如果拿六年级程度的材料给三年级学生阅读,他们对内容不理解,当然无法快读了。快读训练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快读技巧,所以不必选那些内容太深奥的文章。并且,根据能力迁移的规律,阅读浅显、短小文章时获得的技巧,也能运用于阅读深奥、长篇的文章。

快读训练4~6周以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快读短文的训练。这时,以读童话为主。以后读故事体裁的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新闻报道,再读历史故事及科普故事等。

阅读的速度逐渐提高。快速阅读训练可以从3~6年级中任一年级起步。随着学生实际水平的提高,我们把小学生快速阅读训练教材分成4级(四册),读完一级,读速应在700~800字/分;读完二级,读速可在1200字/分左右;读完三级,读速在1600字/分左右;读完四级,读速可在2000字/分以上。阅读以理解为核心,离开理解,阅读活动就变得毫无意义。快读一篇材料后,理解记忆率应在70%左右。如理解率在90%以上,这说明阅读者还有潜力,可适当加快读速。选作快读的材料,和精读材料不同,在快读训练中读速和理解应保持适当的比例。

阅读方式的训练有的不一定分步进行,如限时阅读法、变速阅读法,而有的必须分步进行。在小学阶段,应让学生掌握整体式阅读、查找式阅读、浏览式阅读这三种阅读方法。整体式阅读法是快速阅读法的基础,所以,宜让学生在三、四年级(第一、第二册)着重学习整体式阅读法,五年级(第三册)学习查找式阅读法,六年级(第四册)学习浏览式阅读法。

2.持之以恒,贵在经常

掌握快读的关键在于有熟练的技巧和良好的习惯。只有坚持经常练习,熟练的技巧和良好的习惯才有可能形成。这和学书法、钢琴、绘画一样。一般每周安排训练3~4次。开头几个星期每次训练时间10~15分钟,进入文章训练后,需安排20分钟左右时间。一周累计训练时间一小时左右。训练可安排在语文课内或自修课内进行,因为这时学生精力集中。

二、训练目标和基本要求

1.训练目标

小学快读训练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快速阅读的基本技能,在快读训练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注意力集中程度,扩大视读广度,增强理解、记忆及大脑快速反应等能力。具体地说,经过1~2年累计40~50小时的训练,使学生的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2000字以上,理解和记忆率在70%以上,阅读效率提高5倍以上。

2.基本要求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下列6项基本要求:

①不回视

小学生在阅读时,常常会对那些已经读过的部分再回过去重复看,视线忽左忽右,忽上忽下,还不时地停顿。这种重复回视,不仅会降低阅读速度,而且破坏了内容的完整性,影响对课文的理解。

为什么会出现回视现象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为学生年龄小,阅读时注意力不集中,看到某一情节联想到别的什么事物,思想走了神,虽然表面上看仍在往下看,但视而不见。等到他往下读,发现不理解时只好回过头来重读;有的是因为外面有什么响动而中断了阅读,待定下神来往下看时,不知原来读到哪里,只好来回寻找;有的看到一段精彩的描写或好词佳句要停下来,反复阅读,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把内容读懂;有的对一些生僻的词、句子、甚至段落看不懂,为求理解,回过来再读一遍。

为了减少回视,加快阅读速度,应该告诉学生,在阅读时首先要确定一个目的,这样在阅读时就会专心致志,摒弃一切杂念。

另外,可以作限时阅读的训练。根据文章的字数、难易程度以及自己的阅读目的和阅读能力,确定阅读这篇文章的时间,强迫自己在限定的时间里读完材料。阅读时间已定,你就会集中注意力,快速地读,绝不敢瞻前顾后,也不会心猿意马了。

限时阅读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阅读时间要定得恰当。如果定得过短,会导致为了赶时间而不求理解;定得太长,又会产生惰性,不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一般说可以逐步增加,如前一次的阅读速度是2000字/分,那么这一次可2200字/分左右。假如一篇文章是5000字,那计时间可定为2分10秒~2分20秒。二是要注意防止疲劳。限时阅读会使人有种紧迫感,注意力就得高度集中,这样容易使人感到疲劳。所以开始学习时,以快读1~2分钟为宜,以后逐渐延长到3~5分钟。如要继续快读,必须休息几分钟,不然会出现注意力涣散、视力减退等现象。

限时阅读和事先明确阅读目的,对克服回视现象是很有效的。

对于因为一些生僻的词、句子或某些段落看不懂而回视的,也应告诉学生绝不可回视。宁可以极快的速度把文章某部分再看一遍,也不要因回视而影响阅读的速度。其实,有些词、句,在前面没有看懂,读到后面往往就自然而然地看懂了。这也是常有的事。

②革除唇诵、喉诵和心诵

儿童初学阅读,都从朗读开始,于是学生养成了阅读时文字由眼至喉,由喉发音,再经耳至脑的习惯。有的甚至到了高年级还克服不了这一习惯,好像不读出声就无法理解与记忆。

③扩大视读广度

读者一个视点所看见的字数称为视读广度。扩大视读广度是快读的最基本要求。

传统的阅读方法是逐字细看。比如“我爱祖国”四个字就要眼停四次,需四个单位时间,如果一个视点看清这四个字,那么,只需一个单位时间。这样,由于减少了眼停的次数而提高了阅读速度。而且,阅读“我爱祖国”这样的短句比孤立地逐字阅读更容易理解。

从学生初学识字起,就要授以正确的阅读方法,要以词为单位进行教学阅读,切忌用手逐字指读。进而逐步训练一个视点看清一个词组、句子及短行。读短行排列的文字,目光沿中心垂直移动。通过练习,边缘视觉的灵敏度提高,边缘视觉上的字由模糊变得清晰。

④集中注意

集中注意是学习快读的重要条件。注意力集中才能读得快,懂得多,记得牢。但小学生年幼,阅读时注意力容易涣散。怎样才能使之集中注意,取得预定的快读效果呢?最大障碍在于缺乏动机。所以,首先要让学生在阅读前有明确的阅读目标,为既定的目标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干扰时,还需要意志的努力,排除干扰。另外,要创造良好的条件,尽可能选择噪音小、照明度符合标准的环境。应该注意用平静、愉快的情绪来阅读。还可规定阅读时间,在时间制约中阅读,使之产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但注意力达最高峰的时间不可持续太久,约3~5分钟,然后逐渐下降。经训练可逐步延长时间。心理学家认为,一般人的注意力最多能集中20~25分钟,小学生的时间则更短。

⑤回忆要点

快速阅读要求读得快并且记得牢。如果对读过的内容不能记忆,那只能说在浪费时间。但我们对于读过的材料不一定都能记住,所以每读完一篇材料必须作尝试回忆,看自己是否已记住文章的要点。如发现哪一部分不能回忆或记忆模糊,可再把全文快读一遍或寻读那些尚未记住的部分。由于再次阅读时有问题导向,所以更加注意,对这部分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保持鲜明而长久的记忆。

回忆并记忆要点是快读的重要一环,它对于加深理解、防止遗忘、增强记忆有很大作用。每次快读都应该将一部分时间用于尝试回忆。

⑥变速阅读

一个演说者为了让听众理解他的观点,激起听众感情,使之引起共鸣,收到良好的效果,他不会用一个节奏一说到底。阅读也是一样,为了达到理解的目的,不能只用一种速度去阅读。如果是为了掌握大意,那只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对那些次要内容和细节描写可以不顾。在阅读描述主要内容的部分时,速度要稍慢,读其余部分时目光可一掠而过。如我们读一篇游记,是想大略地了解一下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那可以快速地读。如果我们读一篇报道,是为了汲取某一方面信息,那只需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一目标,其他部分可扫视一下。这样,阅读时速度就随之变化。另外,各种材料的文体不同,文章的深浅程度各异,阅读速度也应该不同。一般地说,诗歌的读速应比散文慢,童话的读速则比科普文章快。总之,要根据阅读目的及材料难度,灵活地变换阅读速度,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三、训练计划

训练计划是达到训练目标所选择的训练内容及时间安排的总称。小学快读的训练内容主要有:基本功训练、速视图片训练、快读词语训练、快读句子训练、快读句群训练、猜读训练及读文章训练。

小学快读训练计划

说明:

1.注视文字五种方法:第一册训练“意群注视法”;第二册训练“垂直注视法”;第四册训练“斜线注视法”、“波浪注视法”、“面式注视法”。也可以只训练容易学且实用性强的“意群注视法”、“垂直注视法”,逐步提高要求,如增加一个视点注视的字数,缩短视点停留的时间。

2.快速阅读训练可从三四五六任何年级开始。

3.小学生快速阅读教材(即《小学生快速阅读训练材料》)共4册,无论从哪一个年级开始训练都必须首先使用第一册教材,学完第一册,再学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

4.“基本功训练”只需在课内讲授训练的方法(1~2次),让学生在课外自行练习。

5.快速阅读训练应在语文课或自修课内抽时间进行,还应该结合课文教学训练。

6.表内的教学内容不是逐项落实,而是互相穿插,交叉进行的。

一、眼球运动训练法

在快速阅读中,眼球快速准确的移动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在速读文字以前,我们先来学习“视点移动法”。这是一种眼球运动,就是在一定的距离内,按规定的方向,快速地移动视点。经训练,可使眼球移动轻松自如,精神不为眼球的移动而分散。

牵动眼球活动的是眼底上、下两块眼肌。视点移动法,就是锻炼这些眼肌的功能。锻炼的方法有:视点左右移动法、视点上下移动法、视点对角线及上下、左右移动法、视点波浪形移动法、视点圆形移动法(见图示1-5):

图1.视点左右移动法

提示:

1.眼睛与训练图之间的距离为30~40厘米。

2.快速左右移动视点。眼动,头不动。

3.训练时间为30秒,其间尽量快速多次反复,最好逐渐加快反复速度。

图2 视点上下移动法

提示:

1.快速上下移动视点。重复这个动作。

2.练习时间为30秒,尽量快速反复移动视点。

图3.视点对角线及上下、左右移动法

提示:

1.眼睛与训练图之间的距离为30~40厘米。

2.按箭头所示的方向快速移动视点。

3.眼球转动要灵活,头不要随之摆动。

4.练习时间为30秒,尽量快速反复移动视点。

图4.视点波浪移动法

提示:

1.视点从左上方开始,随波浪曲线移动。

2.重复这个动作。练习时间为30秒。

图5.视点图形训练法

提示:

1.眼睛与图相距30~40厘米。

2.从黑点出发,视点按顺时针方向,用5秒种绕圆一周。

3.再用5秒钟,按逆时针方向移动视点。

4.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浮现出训练图,按上述方法,闭着眼睛移动视点。

5.重复这个动作。练习时间为1分钟。

二、注视圆圈图训练法

训练方法:

发给学生一张图,图贴在硬纸板上,图上画着一个圆,圆的直径为12厘米,从里到外画6圈,圈内画上各种图形(见图6):

图6

注视前,全身放松。呼吸均匀、平静。集中注意力。接着,双手持图,距眼睛35厘米左右,先把视线集中在内圈第一圈,不许眨眼,再扩大到第二圈、第三圈……视野逐渐扩大,最后达到最外边的大圈。从第三圈开始,视点停留的时间延长到5秒钟。然后回到最里圈,重新开始。这样,反复注视几遍。让学生每天晚上睡觉前再练上2~3分钟,进步会更快。

三、注视“舒尔特表”训练

心理学上运用舒尔特表,一般是为了研究心理感知的速度,其中包括视觉定向搜索运动的速度。在快速阅读训练中注视此表,主要是为了扩大视野,增强大脑快速反应能力。

教师做一套(10张)舒尔特表,每张都画有25个方格,全表呈40×40厘米的正方形。在小方格内,无顺序地填上1~25的数字,各张表的数字排列次序不同(见表一、表二),这套表作集体练习用。另外,发给学人每人一套10×10厘米的表,作课内外练习用。

表一

表二

然后指导学生按照舒尔特表进行练习。表和眼睛之间的距离30厘米左右。如距离稍远些,边缘的数字会看得更清楚些。训练的前一个阶段,让视觉焦点落在中间一格,用一个视点看清一行5个数字。要求目光沿中心线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垂直扫视,依次找到25个数字,点数时不能出声。告诉学生,目光垂直移动比“Z”形扫视视点移动的线路短,能缩短寻找的时间。

为了检查学生是否能迅速找到这些数字,在课内练习时间时里,可采取这样的方式:教师报“9”(如表三),学生看到在第5行,即报“5”。有时集体回答,有时抽个别学生站起来回答,也可请两个程度相似的学生一起找,谁先找到谁先报数。教师可依次报数字,也可打乱次序报。除了进行集体训练外,也可在课内安排两三分钟时间同桌两人一起练或各自练。对这种带有竞赛性的练习,学生学习兴趣很浓。训练中常常会有这种情况:学生目光作垂直移动在依次找1~25个数字的过程中,一个数字找不到了,于是视线又习惯地左右扫视。这时要提醒学生,即使你一时没有找到那个数字,目光仍要作垂直移动,直到找到了那个数字。同桌学生互相检查,观察视点移动的方向是否正确。

表三

这种练习要天天练。在课内,教师主要是教给练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光靠课内练是不够的,应要求学生每天早上或晚上抽两三分钟时间练一套舒尔特表,并记录日期和速度。常常有学生这样说:“我本来找得很顺利,便突然一个数字找不到了,目光上下垂直扫视几遍才找到。”这一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心理活动速度的基本结构或功能失去了平衡。

练习一段时间以后,可要求学生将视线集中在表的中心,用一个视点看清中间9个数字(9格),以后再要求一个视点看清全部数字(25格)。

因为进行舒尔特表注视练习,需注意力高度集中,所以练习的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容易疲劳,一般一次练习控制在2~3分钟内,放在训练开始时进行。训练的前一阶段,连续看4张表,以后逐渐增加到6张、10张。用同一套表进行练习的时间长了,学生熟悉了各个数字的位置,就容易找了,所以要每两周调换一套表。

开始进行此项训练,学生看一张表一般用40秒左右,经练习,每个人都会有提高。视野宽、注意力集中的学生进步更显著。

进入第三册训练后,可提高注视舒尔特表训练要求,用一个视点看两行10个数字。参看表四、表五。

表四

表五

提示:

1.注视“表四”,将视觉焦点落在两行数字中间;第一个视点看清一、二两行10个数字;第三个视点看清三、四两行10个数字;第四个视点看清四、五两行10个数字。

2.这张舒尔特表每天练习2分钟左右。

3.注视“表五”,用一个视点看清2行数字,把它像一幅画一样映在大脑,然后把这10个数字默忆一遍。再次注视,看记忆是否正确。以后,可进一步提高要求,用一个视点看三行15个数字。

表六

表七

提示:

1.注视“表六”,每一个视点看清一二三行15个数字,视觉焦点落在三行数字的中间(·);第二个视点看清三四五行15个数字。

2.这张舒尔特表每天练习2~3分钟。

3.用注视“表六”的方法注视“表七”。视点沿中心线垂直移动依次找到1~49个数字(时间:40~50秒)。

表七是在舒尔特表内画49个小方格,无顺序地填上1~49个数字,要求用一个视点看清一行7个数字。可进行自我训练:目光沿中心线垂直移动,依次找到1~49个数字。也可与伙伴一起训练:一个学生报一个数字,另一个即报出此数字在第几行。

基本功的训练,应贯穿于快速阅读训练的始终。每天可任选一项内容进行练习。

一、图片的应用与选择

为了扩大视野,增强瞬间感受事物的能力,增强一个视点看清一群字、一面字的信心,可先从图片训练入手。

图片的选择应注意以下几点:主题要明显,是儿童能理解、感兴趣的;大小要适中,能使全体儿童都看清楚;色彩要鲜明,画面要清晰。可选用图形(几何图形、物体图形)或图片(单幅图、情节连贯或意思相关的多幅图)。

图片一

提示:(见图片一)

1.视觉焦点落在图的中心,用一个视点看清全部图形。

2.用1秒钟左右时间速视图形后,回答图形的名称、数量、颜色、形状。

图片二

提示:(见图片二)

1.用一个视点看整幅图,视觉焦点落在图的中心。

2.注视2~3秒钟后,回答:这幅图上有几种动物?什么动物?每种动物有几只?

图片三

提示:(见图片三)

1.用一个视点看整幅图,视觉焦点落在图的中心。

2.注视5秒钟后回答:图上有哪些物件?

图片四

提示:(见图片四)

逐幅连续闪示8幅图后回答:有哪些交通工具(可按“海、陆、空”来归类)。每幅图展示时间为0.5秒。

图片五

提示:(见图片五)

1.视觉焦点落在图的中心,用一个视点看清整个画面。

2.用2~3秒钟左右时间快视图片后,回答:谁在哪里干什么?

图片六

提示:(见图片六)

1.视觉焦点落在图的中心,用一个视点看清整个画面。

2.用2~3秒钟左右时间快视图形后,回答:谁在哪里干什么?

二、图片快视的训练方法

1.提出要求。告诉学生,这次训练的内容是看多幅图片。大家要集中注意力,将视觉焦点落在图片中心,用一个视点看清整幅图片。速视后请小朋友用一句话或几句话讲出图片内容。

2.速视图片。教师发出“注意——看!”的口令后,立即闪示图片(如果是用抽拉速读面闪示,可在遮盖纸的中心画个小红点,提示视觉焦点的位置)。图片展示的时间要根据学生实际程度而定,一般控制在1秒钟左右,应让4/5的学生看清图片内容。

3.共同讨论。让学生用一句话或几句话讲出图意,不可添加自己的想像。除讲述图片的基本内容外,还可讲出人或物的数量、颜色、形状和背景。对同一幅图,回答的人数不要超过三个,如对某一方面内容有争议,可再次速示图片。因为这次速视的目的单一,展示的时间可比第一次短些。

4.教师小结。小结要以表扬为主,帮助学生掌握速视图片的方法,要让学生看清主要意思。同时也要指出缺点,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以便改正。

以后,要求学生在学校、大街或家里,练习用一个视点速视图片、广告或汽车车尾的车牌号码,这样进步会更快。

词语快读训练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一个视点看清并理解和记忆一组词语,同时学会“尝试回忆”的方法。

低年级学生习惯从左到右逐字朗读的方法来阅读。在进行朗读词语训练时,虽然教师再三强调要用一个视点来快读一个词语,但学生还是难以改变这个习惯。因为一个词语只有2~4个字,即使逐字阅读,也只需极短的时间,所以不通过仪器检测,教师也很难察觉学生用的究竟是逐字阅读法还是意群注视法。为了达到预定的目的,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训练:先不出现文字,只让学生看简单的图形。如:

要求视觉焦点落在卡片的中心(画个小圆点作记号),用一个视点看清是什么图形,有几个,这样可避免为理解词义而逐字阅读的现象,也可改变阅读时视觉焦点必定落在第一个字上的习惯。

接着,用文字进行训练。每组材料由2~3个词语组成,每个词语的字数为3~4个,词语之间要有意义联系,这样便于理解和记忆。如:“西红柿、马铃薯、卷心菜”是以蔬菜名称归类的三音节的名词;“舍己救人、视死如归、昂首挺胸、奋不顾身”都是由四个音节组成的词语,都是描写精神行为的。

词语一般采用卡片或快读箱、投影闪示。用卡片闪示简单易行,闪示的时间也容易控制。把词语分别写在卡片上(或三夹板做的小黑板上),卡片的大小要适中,字体要端正,让每个学生都能看清楚。如:

训练步骤:

1.提出要求。告诉学生这次训练的内容是速读词语,每个词语有3个字,三个词语为一组。要集中注意力,把视觉焦点落在词语的中心,用一个视点看清并记住卡上的词语,不能逐字读。

2.快读词语。在遮盖纸的中心加红点,提出视点位置。如逐张出示“西红柿”“马铃薯”“卷心菜”一组卡片,每张卡片闪示的时间控制在1/3秒左右,让4/5的学生能看清。头一次训练时,闪示一张让学生口述一张,然后再连起来讲一遍。可问:“老师为什么把这三个词语放在一起?”启发学生讲出“这三个词都是写蔬菜的”。以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后几次训练时,可在几张卡片连续闪示后,再让学生口述。为了便于记忆,每个词语的前面应标上序号:1.2.3.……

每张卡片闪示后,应留一两秒钟时间让学生作尝试回忆。如快读西红柿以后,马上默忆“西红柿”;快读马铃薯后,马上默忆“马铃薯”。“西红柿”、“马铃薯”、“西红柿”、“马铃薯”……如此默忆。实验告诉我们,快读一组词语或句子,如果中间不作尝试回忆,往往会记了后句忘了前句。快读4个词语组成的一组词,容易记住第一、第四两个词。用上述方法来默忆,花的时间少,记忆效果佳。

以后几次训练,可视学生的实际程度,缩短闪示的时间。有时,快读后可要求笔录其中的一组词语。笔录很重要,一是可以使反馈及时、正确;二是可以促使学生更专心地视读,积极地思维。

卡片闪示每一遍后,有的学生看清并记住了,有的学生记住了一部分,还有部分学生词语未看清或当时看清了但记忆模糊,所以一般要作第二次闪示。闪示前,教师先了解一下:“记住了每一个词语的请举手,记住了第二个词语的请举手……”如果其中一个词语多数学生未记住,可再次闪示这张词语;如果有的学生未记住第一个词语;有的学生未记住第二个词语……那就把这组词语作第二次闪示。第二次闪示的时间应比第一次短。第二次闪示时,学生注意力仍会高度集中,他们急于想知道自己记忆是否正确,特别是在尝试回忆中发现个别词没有记住,更想看清并记住它。闪示后,让学生自行修改,写错的或遗漏的马上订正、补充,并在这些词的下面画条横线,表示是第二次快读后写上的。

3.共同讨论。第二遍快读并修改后,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内容,大家评议他讲的是否正确、完整。还可以让学生讲讲自己哪一个词语没有写出,是什么原因。让写得正确的学生讲讲,自己是怎么看的,怎么记住的。

4.教师小结。对学生要多加鼓励,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5.统计成绩。如果是笔录,可让学生先自行批改,课后再由教师批阅,记录成绩。

在训练过程中最常见的情况有两种,一是学生在瞬间没有看清词语。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分析,是多数学生不看清,还是少数学生未看清。如果是多数学生未看清,说明卡片闪示的时间太短了,应适当延长;如果是个别学生未看清,那就要帮他找原因,是注意力不集中,还是因为在逐字看,不能一个视点看清楚这些字?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属视读广度太小,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另一种情况是,学生看清了词语,但只记住了后面两个,忘了前面的,因而不能把一组词语的内容连贯地叙述。这就要强调指出,在卡片闪示的间歇时间里,立即把前一个词语默忆一遍,以加深印象;要求学生边看边想,这些词语讲的是哪些方面内容,进行归类,想想这些词语之间是什么关系;同时加强记忆力的培养。

在一次训练中,词语的字数和卡片的张数可逐步增加。如

第一组词语

第二组词语

或:

第一组词语

第二组词语

一、快读句子训练

句子快读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视读广度,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增强理解、记忆能力,为快读文章打基础。

句子快读可作单项训练,每次10分钟左右。也可作综合训练中的一项内容。

一次训练一般出现由3~4个句子组成的2~3组句子,每组句子意思相关。以简单的陈述为主,也可选用儿歌、谜语等。如:

句子以横式排列为主,也可以面式排列。如:

在一组句子中,每句话的字数可基本相同,也可稍有增减。如:

训练步骤:

1.提出要求。告诉学生这次训练的内容是快读句子,每组句子共X句,每句有X字。要集中注意,用一个视点看清一个句子,理解它的意思并把它记住,还要边看边想句子之间有什么联系。

2.快读句子。训练的头几次,闪示一句话,并让学生口述,再闪示一句话……最后连起来叙述。学生熟练以后可提高要求,在连续逐句闪示后,卡片闪示的时间视句子的字数与学生的实际程度来定,应该让4/5的学生能回答。每一个句子闪示后,间歇一两秒钟,再闪示第二个句子,使学生有尝试回忆的时间。

3.共同讨论。先请一个学生复述这组句子,再由大家评议,看是否正确、完整。再让学生讲讲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句子的,进行逻辑思维、归类的训练。要注意,对句子正误的评议不要超过两人,在快读训练中,应尽量让学生多快读,不要把宝贵的时间化在不必要的争议上。

4.教师小结。每一次训练的情况,教师都要讲评,这是快读训练中很重要的一环。要着重讲授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因为看清了的句子不一定都能记忆,要努力使理解、记忆的能力与速视的能力同步提高。

句子训练可安排4~6次,这个阶段每个句子以4~6个字为宜。在句子猜读训练中可再穿插卡片、快读箱、投影片、实物射仪等闪示。

二、快读句群训练

词是独立运用的最小造句单位;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是交际中基本的表达单位,所以,词语、句子的快读训练,仅是快读的基础训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快读的基本要领。为进一步打好快读文章的基础,还必须进行快读句群训练。句群是比句子大的语法单位,它是前后连贯的一组句子,有一个明晰的中心意思。阅读句群,不但要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而且要把上下句的意思连贯起来,了解它的中心意思。所以快读句群比快读句子难度大,如不及时教给正确的快读方法,学生在读整篇文章时,很可能仍会回到逐字阅读的老路上去。

那么,句群的训练什么时候开始呢?如果是三年级上学期开始快读训练的,4~6周之后进行训练较合适。学生经过图片速视,词语、句子快读训练,视读广度扩大了,一般能用一个视点看5~6个字,为句群训练提供了条件。

在快读句群这个阶段,要继续对学生进行扩大视读广度的训练,可采用“加框式”、“加圈式”、“加点式”循序渐进的练习。方法和步骤如下:

加框式。学生阅读书报时,喜欢把视线投向开头一个字,“加框式”训练有助于学生改变这一习惯,办法是:可在阅读文字前,先注视空框框,以养成一个视点看一框的习惯。如:

在框中间加点,提示视觉焦点落在中间,一个视点看一框。训练时,先在教师的指导下集体练。教师用教棒指,学生随之一框框地看,也可以由教师轻击小铃,按节奏注视。可连续注视三遍,速度一遍比一遍快。待适应后,再看加了框的句群,如:

在一个静静的 小湖里, 一群小鱼小虾 在水草里玩 “捉迷藏”。 他们玩得 可高兴了。 忽然“呼”的 一声响, 他们吓了一跳, 抬头一看, 原来有一截 红蚯蚓落在 他们头顶的 水面上。 小鱼想, 这不是最好的 美味吗? 大伙儿 争先恐后地 游过去, 都想吃蚯蚓。

画框要注意两点:一是要考虑框框的长度。如果学生的视读广度是5~6个字,那就应该把4~6个字画为一框,一框字要写在同一行。二是尽可能把意思密切相关的字框在一起。如果第一句这样画:在一个静 静的小湖里,那就不合适了。

快读这一句群,宜进行三遍:第一遍由教师用教棒指着,一框框地读,只要求能看清字。第二遍仍由教师指着读,速度同上,要求在看清文字的同时,能掌握大意。第三遍要求在看清文字的同时,能理解与记忆。头几次训练,读的速度宜慢,看完后可作尝试回忆,这样容易理解和记忆。现在,一框框文字是连续读的,中间没有间隙,难度比读句大得多。所以须等训练4~6次后,技法渐渐熟练了,读的速度才可加快。

加圈式。把一组词圈起来,重复注视第一组词的末尾和第二组词开头的重叠部分。如:

我们在阅读中,不可能目光一次投视正好看到一组词,很可能是多看了几个字或少看了几个字。为了不影响对文意的理解,可重复看一组词两端的字,通过重复注视,看清边缘的字。这一训练形式,是从实际出发来安排的。

加下划线式。用加下划线的方法来提示视觉焦点的位置,用一个视点读一群字。如:

突然,一个高大的身影撑着一把雨伞,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原来是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她看我们姐弟被困在这屋檐下回不了家,就把她的伞递给了我,从我们身边走了。

有了下划线的提示,在看第一行时,视觉焦点落在“一个”上,边缘视觉看到“突然”、“高大”这两个词,于是一个视点就可看到“突然”、“一个高大”这几个词;视线第二次投视看到“大的身影撑着”或“高大的身影撑”这几个字,这样可使落在视觉边缘上的原来不甚清晰的“大”或“高大”这些字有了重合,从而变得清晰起来,依照下划线的提示,可以顺利地读完这个句群。做这样的训练,可使学生的边缘视觉逐渐灵敏起来。

一个加下划线的句群,快读训练应该进行三遍,第一、第二遍宜慢,旨在掌握方法。

为了让学生切实掌握一个视点看一群字的方法,可让同桌学生互相检查。如让一三五七组学生快读一个句群,二四六八组学生检查同桌的眼球运行是否正确,视点是跳动的,还是平移的。

学生切实掌握了上述方法以后,可以去掉“拐棍”,不做任何记号,要求用一个视点看一群字,读后讲述大意,如:

发明家爱迪生年幼的时候就想入非非。有一次,他看见母鸡孵出了小鸡,非常羡慕。第二天,爱迪生跑了出去,半夜都没有回来。家里人非常着急,四处寻找。最后,好不容易在鸡棚里发现了他。只见爱迪生一声不吭地蹲在鸡棚里,那认真严肃的神态,仿佛证明他在从事一项重大的事业。父亲问他:“你蹲在鸡棚里干什么?”爱迪生打着手势轻声回答:“嘘!别做声,我正在孵小鸡。”

练习方法:

1.先数一数一行有几个字,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确定,用几个视点看一行文字。如果每行22个字,一个视点能看5~6个字,那可用4个视点看一行文字。

2.以虚设的点读这一句群。可连续注视三遍。

3.读后讲述大意或回答问题:这则故事讲述了爱迪生小时候的什么事?从这件事可看出爱迪生是个怎样的人?

为了让学生尽快地养成一个视点看一群字的习惯,可给每个学生发一张报纸,教师指定几篇文章让学生快读,读前先叫学生数数文章每行字数,说说用几个视点看一行;读后说说主要内容或回答1~2个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外用这种注视方法看书读报,每天快读5000字左右。

每一种练习形式出现,字数要由少到多,阅读的速度由慢到快。

一段话要连续读三遍,每遍读速与理解要求都不同。

因为我们一个视点能够看到的文字比大脑吸收的数量要多,如果看到一群或一篇文字,不能迅速记忆和理解,那是无效阅读。所以我们在快速阅读的瞬间,一定要把握词语的互相联系,将这些词语作为有意义的整体来理解。在阅读的时候眼睛和大脑必须一起用。

什么是猜读?猜读是根据上下文预测文章内容和文字的一种阅读方法。猜读训练也是一种逻辑推理和语感训练。掌握猜读技巧能提高理解力和判断力。具备了这种能力,在快读文章时,视线不必掠过每一个字,可跳着读,跳过几个词或几个句子,可跳过1/5的文字,这样阅读速度就提高了。在我们用意群注视法、垂直注视法、斜线注视法、波浪注视法、面式注视法阅读文章时,都要用到猜读的技巧。它是快速阅读的重要方法之一,必须切实掌握。

猜读的训练方法和步骤:

1.在一个句子中遮掉一个词或几个词,根据上下文语境,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加以推理,推断出被遮掉的词语。如:

①大雁很守秩序。

②有一回,小华做算术作业遇到一道难题,怎么也做不出。

③由于猫头鹰捕鼠本领强,大家都称它是益鸟,称它是“捕鼠能手”。

第①句推断出“纪律”或“秩序”都是对的,因为大雁飞行的时候总是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没有一个抢先,也没有一个掉队。第②句后面写的是“做不出”,那一定是“难题”。这些,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是能理解的。

设计猜读训练的句子时要注意,上下文语境要有比较明确的逻辑指向,这样学生才有可能作出正确的推断,否则,学生会无所适从,如:一位老师在训练中出示了这样一个句子:“青蛙妈妈在池塘里。”由于语境的逻辑指向不明,学生猜出五花八门的答案:“游来游去”、“产卵”、“找她的孩子”、“唱歌”……从把一个句子补充完整的角度看,这些答案都是对的,但这离开了猜读训练的初衷。

要使上下文语境的逻辑指向明确,句子中表示主要意思的部分不能遮掉。如第③句,“由于猫头鹰捕鼠本领强”得保留,这样才能推理出它是“益鸟”,是“捕鼠能手”。

猜读时,不仅要看清和记牢文字,同时,还要猜出被遮掉的是什么字,所以难度比快读句子大。头几次训练,句子不快速闪示,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猜出,旨在掌握方法。还应结合笔练,可写几个句子发给学生做,让大家根据上下文填出被遮掉的字,然后再集体讨论,说说自己填了什么词,为什么,看谁填得正确。然后再用快读句子的速度进行训练。

①天上雨哗哗,

地上开水花,

乐坏小画家,

快把花儿画,

②鱼缸有群小金鱼,

游来游去真有趣,

鱼儿为啥游上来?

原来天要下大雨。

可采用逐句闪示的方法快读儿歌。闪示前告诉学生,这首儿歌每行几个字,末尾(或开头)遮了几个字,使他们有思想准备。头几次训练时,第一次闪示后要求讲出这首儿歌的主要意思。如第②首主要讲:要下大雨了,鱼儿游到水面上来了。第二次闪示后,要求学生连贯地讲述。那些被遮掉的词,只要意思基本猜对就行。像第一句猜“金鱼”“鱼儿”都可以,不过猜“金鱼”更合适,因为一般地说,鱼缸里养的大多是供观赏的美丽的小金鱼。

猜读儿歌末尾被遮掉的字是为学习垂直注视法打基础的,训练时难度宜逐渐增大,先读5字一行排列的,再读7字一行排列的;先遮末尾的1个字,再遮2个字。

3.在一首儿歌中头尾各遮掉1个字,如:

小小年纪胡须翅,

看见小鱼咪咪叫,

爱洗脸,爱理毛,

老鼠见它吓得逃。

先把视觉焦点落在一句话的中心,如第一行落在“纪”字上。连续读四句话后猜出,这是在写什么。第二次快读时,猜每一句两头被遮的是什么字。如果用抽位投影片闪示,第二遍也可要求一个视点看一行,同时猜出头尾被遮掉的字,目光沿一条虚设的中心线垂直移动,用四个视点看完四行字。

4.在一首儿歌中遮掉一句话,如:

妈妈给我做新衣,

我穿新衣笑眯眯。

妈妈做衣不容易,

我穿衣服要爱惜。

像这首儿歌,可这样启发学生猜出第四句:第一次速视后让学生回忆:第一、第二、第三句各写谁?那第四句该写谁?第二次速视后让学生讲出:第三句写“妈妈做衣不容易”,那第四句写我应该怎么样呢?学生就能推导出“我穿衣服要爱惜。”训练中要教给学生推理的方法,让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不能满足于班里几个尖子生能猜出就走过场。

5.在一段话或一篇短文中遮去一些词或句子,让学生读后讲出主要内容。如:

狼和水罐

从前,有一个老爷爷要到地里去收割庄稼。他把一只盛着牛奶的水罐藏在一捆庄稼后面。

一只狼发现了这个水罐。它把头伸进去喝光了牛奶。糟糕,它无法把头从水罐里拔出来了。狼一边摇头一边说:“水罐,别开玩笑,快把我放开吧。”水罐说:“我不能放开你,你偷吃了老爷爷的牛奶!”狼叫道:“你不放开我,我就淹死你。”水罐没出声。

狼跌跌撞撞好不容易来到河边。它一头扎进水里。水罐沉下去了,可是狼也被拖下了水。

6.在一篇文章中遮掉开头或末尾几个字,如:

学生快读这段故事后,教师先让讲述大意,然后要求学生猜出被遮掉的字,最后让学生连贯地讲一遍。

完成上述训练以后,再让学生独立阅读第二则训练材料,读时让学生用本子把每行开头三个字遮掉,读后要求讲出大意,可以同桌互相讲述。

后几次训练时,遮掉的字数可以更多些,如25字一行排列的,头尾各遮掉3个字。这种训练,理想的材料是有情节的小故事。

7.在一篇文章中遮掉1/5左右文字,要求读后能讲述大意,或回答有关问题,如:

老虎参加联欢会

动物们都怕老虎,所以老虎很孤独。老虎说:“我不会伤害别人,只想交几个朋友。”

一天,森林里举行盛大的动物联欢活动,所有的动物都去了,只有老虎没有被邀请。老虎很伤心,他抬头看见一只鹦鹉,问:“你为什么不参加联欢会呢?”鹦鹉说:“我的一只翅膀受伤了,所以没法去参加联欢会。”,“我不能去,因为谁都怕我,其实我不会伤害别人。”老虎说。“如果你能驮着我去,大伙儿一看你确实不伤害别人,也就不怕你了。”一会儿,老虎驮着鹦鹉来参加联欢会了,大伙儿都说:“多好的老虎,他把鹦鹉驮来了。”

从那天起,老虎再也不觉得孤独了,森林里的动物都成了它的好朋友。

这篇短文272个字,要求用一分钟左右时间读完,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森林里举行联欢活动,为什么老虎没有被邀请?

2)为什么后来森林里的动物都成了老虎的好朋友?

猜读被遮掉1/5以上文字的文章,只要求读后能讲述大意,不必猜出被遮掉的文字。

[猜读训练]

训练内容:读儿歌、猜出末尾被遮掉的字。

训练时间:10分钟左右。

训练步骤:

(1)提出要求,告诉学生:这次训练的内容是读儿歌,猜出末尾(或头、尾)被遮掉的1个字。

(2)猜读。

老师:我们先猜读第一首儿歌。这首儿歌每行7个字,共4行。每行末尾的一个字被遮掉了。我们要根据上下文,猜出被遮掉的是什么字。

宝宝白,白宝宝,

吃树叶,活到老,

自己造间小房子,

躲在里面睡大觉。

第一次逐句闪示后,问:这首儿歌写了什么?(蚕宝宝)

第二次闪示后,先要求猜出被遮掉的字,再把4句话连起来讲述。第二句有点难,学生可能会猜:“大”、“老”、“头”等,显然是“老”字最合适。可这样启发:第一句末尾是“宝”字,ao韵,那第二句最后一个字最好也是ao韵,那末选用哪个字最合适呢?第三句猜“子”、“屋”“间”都可以。

(先想这首儿歌主要写了什么,再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测出被遮掉的字。)

现在,我们用这个方法再猜读一首儿歌,也是每行7个字,共4行。

训练方法同上。

作业:猜读两首儿歌。

发训练材料,要求在空格内填上适当的字。

白肚皮,穿黑袍,

会游泳,走路跳,

冰天雪地它不怕,

喜欢住在南极岛,

水中有只大白鹅,

又洗澡来又唱歌,

e e e,什么歌?

歌唱生活多快乐。

学生填写以后再集体讨论,讲讲填了什么字,为什么,看谁填得正确。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猜读一首儿歌开头或末尾的字的本领,课外可以自己去练,拿本子遮掉一排字(本子竖放),先讲出这首儿歌主要意思,再猜出被遮掉的是什么字。

上一阶段的基本功训练与基础训练都是为快读文章打基础的。快读文章既是快读训练的重要内容,也是快读训练的目的,应在句群快读训练、猜读训练之后,每周安排三次,每次20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专门训练。下面谈谈快读时注视文字的五种方法。

一、意群注视法

即用一个视点注视一个词组、一个短句或半行、一行字,对文字进行整体理解和记忆。词组、句子、句群的快读训练,用的就是这种方法。用意群注视法阅读,减少了注视次数,因而提高了读速。经训练,六年级小学生每分钟能读3000字以上,理解和记忆率在70%以上,阅读效率能提高5~10倍。意群注视法是快速阅读时注视文字的最基本方法,必须扎扎实实掌握。一般地说,经过6~8个小时训练(累计时间),学生能用一个视点看4~6个字。继续训练,能用两个视点看22~27字的长行文字。

二、垂直注视法

阅读时,视线沿着每一页中间的一条假设的垂直线从上到下移动,用一个视点注视一行文字(如图):

阅读时,视觉焦点投射在中央部分,看到的文字清晰;余光落在两边,看到的文字模糊。通过训练,可扩大清晰区的范围,使落在余光区的文字逐渐变得清晰。

垂直注视法适用于阅读短行排列的文章。报纸多采用短行排列,是练习的好材料。打印的材料要短行排列,从开始6个字一行到以后的12个字一行,字数逐渐增多。一行首尾的字如看不清,可猜读。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自我训练:先用一张纸挡住字,再将纸迅速往下移,在瞬间看清一行文字。根据自己实际程度决定遮盖纸移动的速度。

一篇文章一般可读一遍。训练的头几次,不必计时。等适应后,进行限时阅读。每遍阅读要求不同,读后检查看读懂了没有。

训练示例

训练内容:用垂直注视法读短文,训练时间:15分钟左右。

(1)视点垂直移动练习

用一个视点看清一行8个小圆圈,每个视点停留的时间为半秒钟左右。视线沿中心线垂直移动。教师轻击小铃,让学生按节奏移动视点,反复注视一分钟。

(2)快读短文

第一遍快读:按小铃的节奏注视,用一秒钟看一行,要求看清字形。

第二遍快读:仍按小铃的节奏注视,用21秒时间读完。要求在看清字形的同时理解内容,读后回答:故事写了谁向谁买鸡蛋的事?鸡大婶一称鸡蛋共几斤?狐狸一称却变成了几斤?

第三遍快读:用14秒钟读完。读后回答:秤的读数怎么变小的,狐狸玩了什么花招呢?

(3)用垂直注视法快读一则童话,读后回答问题,复述故事。

第一遍快读:先用一张纸挡住字,再将纸按小铃节奏往下移,一个视点看一行。读完回答:乌鸦、大母鸡、小黑猪为什么选狐狸当首领?第二遍快读:先用纸挡住字,再将纸由上往下移,在瞬间看清一行文字。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程度决定遮盖纸移动的速度。读后讲述这则故事。

三、斜线注视法

斜线注视法就是使视线的投视呈斜线行进行的一种注视方法,如下图。

开始可以两行为一组进行练习。笔尖从第一行顶端向右下方划过两行,很快地提起,重复这个动作。视线的焦点随笔尖移动,余光看笔尖附近的一块文字。

训练初,可把训练材料抄在白纸上,用红笔画上斜线,由教师用教棒指读。指读速度宜慢,意在掌握方法,要求切实看清上下两行文字。以后指的速度渐快,不但要求看清文字,而且要理解意思,读后能讲出大意。训练课中,要增加阅读量,可指导学生选报纸中的文章来练习,读前各自用铅笔画上斜线。熟练以后,不再画斜线,不用指读,仅以一条虚设的斜线进行快读。用这种方法阅读,读速达2000字/分以上。熟练掌握这种方法后,可以三行为一组、四行为一组进行练习(见下图),读速可达3000字/分以上。

斜线注视法适用于阅读长行(每行22~27字)的文字。用此法进行训练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即已进行过面式投视训练,能用一个视点看到2~3个短行(8~12个字)。

四、波浪注视法

当读物横排的字数超过视读广度,无法使用垂直注视法时,视觉焦点做波浪形上下跳动,以弥补余光无法看到的区域(见图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波浪注视法适用于阅读中行(每行12~18字)的文字。

五、面式注视法

面式阅读是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快读法。掌握了这个方法,能达到快速阅读的最理想境界。如果要让学生掌握这一技巧,可以在快读句子阶段就着手进行训练,把句子作面式排列(5+5或3×3),在句群的快读中,继续进行面式注视训练。如果说,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面式注视能力。可以学习用两个视点来视读两行、三行……文字,进而达到用一个视点看半页甚至一页,达到“一目十行”的目标。如图:

用这个方法阅读,要求学生进一步从横向、纵向扩展视野,同时学会连接左右两部分的文意,达到理解和记忆的目的。要掌握这个技法,是有难度的,一定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方法和步骤如下:

(1)用两个视点来看两个长框框,每行画上14个小圆圈,并在两行之间画上两个小圆点,提示视点的位置。如:

要求左视点看左边20个小圆圈,右视点看右边16个小圆圈,重复注视中间8个小圆圈。教师轻击小铃,学生按节奏用一秒钟看一框的速度来练习,连续注视一分钟。

再注视每行18个圆圈排列的两行为一框的长框框,并逐步加快速度。

(2)用两个视点看两个中行,每行14个字,如:

要求左视点看左边20个字,右视点看右边16个字,重复注视中间部分文字。每一个视点要能瞬间止住,使视野内的这块文字及标点符号全部清晰地进入视野,映入大脑。

这个阶段要求用两个视点视读两行文字。由于每个视点只能注视两个半行,而文章的意思是一行一行连贯的,这里就有一个怎样使左右部分的意思衔接起来的问题,用面式注视法进行阅读,首先要使进入左视野的信息暂时保存在记忆里,这时候,理解的任务当然还没有完成,而是处于待机状态,预期着如何同暂缺的信息相连接;当右视野所得到的信息填补了处于保留状态的记忆中所暂缺的地方,这样就完成了理解和记忆的任务。重复注视中间一部分文字,是为了使左右视野所获得的信息能顺利相接。

待学生掌握这个方法后,再将一行文字增加到16、18、20个,每个视点投视的时间缩短到2/3秒、1/2秒或更短。

训练一个阶段后,可练习用两个视点来读三个长行,每行16字。也是先注视长框框,每行画上16个小圆圈。以一定的节奏读一分钟,再以两个视点读三行文字。如:

下一阶段,再练习用两个视点读4~5个长行。左视点可以向右移动一些,使进入左视野的文字再多一些,以后争取用一个视点来看清一部分,右视点在实在看不清或读不懂的时候再投视。

在用两个视点来视读几行文字的训练中要注意:

(1)一定要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让学生掌握这一技巧,一行的字数由少到多,读速由慢到快,待学生适应后,再转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不能急躁,不能半途而废。

(2)每一种形式出现时,先用一定的节奏看长框框,再视读文字。

如果学生能用两个视点视读22字排列的几个长行,可进入更高层次的训练:即一个视点看一面文字。舒尔特表、圆圈图的注视练习及上个阶段的训练,都为一个视点看一个面打了基础。

训练方法:

注视一面文字,每行12个字,一面5行。

如:

训练初,用2~3秒钟看一面文字,使文字能清晰地进入视野,印在脑里。以后,再逐步增加字数,提高读速。

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意群注视法、垂直注视法,后三种注视方法可让学生了解,不一定要求掌握。

快速阅读既要读得快,又要理解正确,这就要讲究方法。这里介绍三种最常用的方法:整体式阅读、查找式阅读、浏览式阅读。

一、整体式阅读

1.什么是整体式阅读法

整体式阅读,就是按照简便易行的程序,对文章从整体上快速理解的一种阅读方法。

据研究,人的大脑有一个特性,它在接收信息时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它在处理信息时能够遵守严格的程序。阅读也是一样。如果阅读目的明确,大脑在对信息做重新编码时采用简便易行的方法,那么,阅读的速度就快,否则就慢。根据大脑的这个特性,我们可以在全书(全文)阅读时制订一个简便易行的程序,使大脑按这个程序来处理视觉所获得的信息。这种程序反复运用,成为一种定势,就可以自动地加以利用。这就是整体式阅读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的奥妙所在。

整体式阅读的程序有两种:一种是通用程序,或称常式程序;另一种是根据不同文体确定的程序或称变式程序。

2.整体式阅读的程序

(1)通用程序。通用程序是适合各种文章的一般快读程序,例如记叙文快读程序由下列项目构成:

①文章标题(或书名)

②作者

③时间、地点、人物

④主要事件

⑤对自己的教育(或学到什么知识)

为了使学生掌握通用程序,可以从掌握不同文体的程序入手进行训练。

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有用一件事反映人物一方面特点的,有用几个事写一个人的。用几件事写一个人,可以从多个角度、多方面来反映人物品质,使人物形象比较丰满。一般来说,通过几件事来写一个人,有两种方法:一是用几件事反映人物的同一品质;二是用几件事反映人物多方面的品质。阅读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应从人物的外貌、言行、心理描写的句子中去体会人物的品质、特点。言行描写是刻划人物的主要手段,阅读时不仅要理解人物怎么做,怎么说,还要想想为什么这样做,这样说。另外,还要将语言和行动描写联系起来分析。为了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品质特点,还得注意人物所处的环境,以及主要人物和其他人物的关系。

据此,写人为主的记叙文阅读程序可概括为:

①文章标题(或书名)

②作者

③主要人物,其年龄、身份(职业)

④主要人物所处的环境(或时代背景)

⑤用几件事(什么事)来反映人物的特点(品质、精神)

⑥主要人物特点

⑦其他人物,他们和主要人物的关系

[快读训练1]

聪明的国王

慕南

许多年以前,爱尔兰国王得到消息:有一个可兰国打算用一百艘战船来攻打他,掠夺他的国土和财富。国王很聪明也很仁爱,他虽然不怕可兰国的侵略,但是他知道,一旦发生战争,即使战胜了也要死伤许多人。于是他想了一个好主意来制止这场战争。

他吩咐一个大臣:“去找一些老年男子,准备三艘旧商船;挖一些树,但要注意别把树弄伤,把树种在大箱子里;再找一些生锈的旧刀旧剑,准备好之后向我报告。我要让这些老人执行一项特殊任务,他们去之前我再告诉他们如何做。”

就这样,听了国王的妙计,老人们到达了可兰国海域。不料,他们刚到,就被抓起来送到国王的宫殿。“太好了!”可兰国王心想,“现在我正打算去进攻爱尔兰,这么巧有一些商人从那里来,可以向他们打听一下航程。”

“噢,尊敬的陛下,路可远着呢!”听了国王的询问,老人们回答:“我们离开爱尔兰的时候还是小伙子,乘的三艘新船,可是现在我们已经一大把年纪了,船也非常旧了;当初我们的刀剑还是崭新的,可现在也已经锈得没用了;我们当初把种子种在箱子里,现在它们已经长成大树了……”

(516字)

[快读检测]

(1)先用较快的速度将文章读一遍;再根据“程序”逐项在文章中找出答案,划上横线。

(2)集体讨论,看答案是否正确、完整。

第一次训练:

(1)熟记“程序”。读→默忆→再读→熟记。

(2)边读文章(速度不必太快,旨在掌握“程序”),边划出与程序有关的内容。

(3)对照程序检查,看答案是否正确,有无遗漏。

(4)变速读全文。

第二次训练:

(1)背诵“程序”。

(2)根据“程序”,作变速读。

(3)围绕“程序”,进行讨论。

(4)再次快读文章,速度比第一次快。

第三次训练:

(1)根据文章字数及班级学生实际程度,限时阅读。强调:作变速读。

(2)根据“程序”,作尝试回忆。

(3)回答问题,笔头或口头。如果是口头讨论,对某个问题答案不统一时,可“跳读”;如果是笔头回答,笔答后再次快读,读速应比第一遍快;如第一遍限时1分钟,第2遍可限时40秒。

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

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是通过叙述某个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来反映生活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和结果)四个要素。为了突出主题的需要,往往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方法结合起来,叙述和描写是它最基本的写作方法。叙述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

据此,记事为主的记叙文阅读程序可概括为:

①文章标题(或书名)

②作者

③主要事件

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

⑤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⑥事件的时代背景或社会环境

⑦写作目的

[快读训练2]

书生打虎

廖军武

从前,有一个书生叫黄安。一天,他从一位朋友家回来,路过一座山冈时,遇到一只老虎,吓得他转身就跑。老虎向他追来了,眼看就要追上,黄安急中生智,马上爬上一棵树。老虎哪肯罢休,跟着也爬了上去。黄安手脚不停地向树顶上攀,老虎仍紧紧盯住他。黄安吓得七魄掉了三魄,浑身像筛糠似的发抖,这一抖不要紧,把只布鞋也抖落了,正好打在老虎的眼睛上。老虎吓了一跳,痛得连眼睛也睁不开,还以为是遇到什么怪物,马上掉头要溜。黄安趁机朝老虎屁股上猛蹬一脚,只听“轰隆”一声,老虎从树上摔了下来,一头碰在石头上,只颤动了几下就断了气。黄安这才松了一口气,吊得高高的心,总算放了下来。

有的说:“真是了不起的打虎英雄呀!”

有的说:“真是力大千斤,一身是胆!”

赞叹的话语像雨点一样辟哩叭啦灌进黄安的耳朵里。黄安听了怪不好意思,想到刚才自己的狼狈相,顿时羞得耳根通红。他对大家说:“父老兄弟们,你们别夸奖了,我只不过是,只不过是……”他重复几次,也没把下面的话讲出来。他怕说出真情,大家要笑话他!读书人嘛,怪爱面子。可是,大家不断地催他:“快讲嘛,别不好意思了!”

黄安被逼得没法,只好讲出了真话。他说:“确实,我是很怕老虎的。老虎来了,我就跑,眼看就要被老虎追上了,我就往树上爬。”

“真是有勇有谋啊!”身边立刻又发出一阵赞叹声,把黄安的话打断了。黄安停了一下说:“我往树上爬,老虎也跟着往上爬,眼看就要咬住我的脚了,我一急,把鞋也挣脱了,正好砸在老虎的眼睛上,老虎睁不开眼睛,我趁机把老虎一脚蹬到树下,它就跌死了。”

黄安这么一说,大家半信半疑沉默了片刻。忽然,有人对大家说:“你们听听,打虎英雄讲得多么谦虚啊,明明是他用计谋把老虎引上树的,他却说是逃上树的,明明是他急中生智用鞋砸伤了老虎的眼睛,他却说是吓破了胆,真是谦虚又伟大!”

这么一说,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认定黄安是了不起的打虎英雄,便一拥而上,把他抬了起来,不断往上抛。大家欢呼着,雀跃着,弄得书生哭笑不得。

从此,黄安再没有安静的日子过。一会儿有人请他介绍打虎的经过,一会儿请他去赴宴,一会儿又有人来请教他打虎的经验,弄得他连休息的工夫也没有,还哪里顾得上读书。

于是,黄安写了一张纸条,贴在门上。上面写着:“我觉得老虎可怕,可是乱吹乱捧更可怕。”随后收拾行李,悄悄逃走了。

[快读检测]

(1)文章的题目?作者是谁?

(2)文章主人公是谁?他的职业?

本文写了他的一件什么事(用一两句话概括)?

(3)他(主人公)是怎样把老虎打死的?(简要地谈)

(4)山里人见他打死了一只大老虎,是怎样称赞他的?

(5)为什么从此他再也没有安静的日子过?后来,主人公只好怎样做了?

(6)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

每个事物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这就是它们本身的特点。作者往往抓住此物不同于彼物的特点进行描述。状物的记叙文,一般从几个方面来写出此物的外形、大小、颜色、滋味、习性、作用。也有的状物的文章,作者会就事物的特点引起联想,把没有思想感情的事物与某种品格联系起来,写出人们从中受到的启发,懂得的道理。如《落花生》一文,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时,从谈花生的好处中受到启示: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阅读这类状物文章时,除了要掌握该物特点外,要着重体味其中的道理。

①文章标题

②作者

③外形(大小)

④颜色(滋味)

⑤习性

⑥作用

⑦给人的启示。

[快读训练3]

奇异的昙花

我家的阳台上种有许多花,有光洁晶莹的喇叭花,有洁白无瑕的茉莉花,有素雅清新的水仙花,有默默无闻的月季花……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爷爷刚买回来的一盆大花。

爷爷告诉我,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昙花。我真希望能亲眼目睹它“一现”的奇异,于是我常常去看昙花。

有一天,我看见昙花从厚实的叶缘凹处长出一小丁点儿的花蕾。随着时间的推移,花蕾逐渐现出她的“庐山真面目”,长出一根二寸多长的花蒂,撑着那小巧玲珑的花蕾,可真有点儿亭亭玉立的风姿啊!又过了几天,柔嫩的花瓣才初露娇颜,但仍然像没见过世面的少女,羞答答的,迟迟不肯出来。

终于,一天晚上,花瓣完全露出来了,淡黄淡黄的,别有一种幽雅的美。八点左右,花蕾慢慢绽开,像电视里的慢镜头。八点半了,她终于不再胆怯了,欢快地怒放了。花瓣完全褪去了原来的黄,颜色变得雪白了。

我仔细观察,花瓣呈菱形,端部狭窄,上部渐渐增宽;花瓣与花瓣整整齐齐地围成一圈,向四周摊开,开口有六厘米直径那么大,像个喇叭,中间有八九条纤细的蕊,毛茸茸的,弯成半月形,宛如清水中的大虾向外伸出的触须。花瓣是雪白的,花蕊柱是淡黄的,花基是深黄的,各种颜色是那样的鲜明,又那样的和谐。随着花瓣的绽开,一股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沁人心脾,令人陶醉。

似乎没过多久,昙花开始凋谢,它那“一现”的风采也随之结束了。

有人认为,美丽的昙花虽然生命短暂,但它却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享受。正如人的生命,有的人活的时间虽然很长,但对社会毫无贡献;有的人生命虽然短暂,却放射出奇光异彩。你说哪种生命更有价值呢?(686字)

[快读检测]

(1)昙花是从哪里长出来的?它在什么时候开放?

(2)昙花的花蒂有多长?花瓣什么颜色?花蕊什么颜色?昙花开放时形状像什么?

(3)“昙花一现”给人的启示?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可以使人及时了解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新闻报道一般篇幅较短,内容真实准确,语言简明。短小新闻报道的结构一般有三部分:标题、导语和主体,有的还有背景和结语。导语一般是用一两句话概括新闻的内容,点明“何事、何时、何地、何人、何故”,主体则要求有条理地叙述事实。

据此,新闻报道的阅读程序可概括为:

①新闻标题

②作者

④事件发生的地点

⑤事件

⑥人物

⑦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⑧结语

[快读训练4]

舟山交通建设史上第一跨

——朱家尖海峡大桥顺利合龙

【本报讯】(记者林上军)舟山交通建设迈向新世纪的第一跨——舟山朱家尖海峡大桥于昨天9时50分顺利铺设完最后一根T型梁,至此该桥宣告合龙。

市领导于辉达、王辉忠、徐显伏、彭国镇、姚德隆、张家盟到场祝贺,并为大桥主桥桥面筑混凝土。随后,他们还察看了引桥及接线公路建设情况。

朱家尖海峡大桥于去年8月8日全面开工,到昨天止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5%。大桥主体工程已经结束,桥面、栏杆以及接线公路将于年底前后完成。此外,由于实施了多次重大设计优化方案,加上严格科学的管理,使工程总投资在2.63亿元的概算框架内有较大幅度的节省,同时,工程质量稳定可靠,施工情况良好。

朱家尖海峡大桥是华东地区第一座大型跨海桥,建设里程5388米。其中桥长2763米,桥面净宽12米,主跨净高23米,可通航1000吨级船舶。大桥主要基础采用预应力大管柱,此项基础施工工艺在国内大跨度桥梁建设史上尚无先例。大桥接线公路总长10.266公里。

朱家尖海峡大桥的建成,使舟山本岛与相邻的朱家尖岛、朱家尖机场之间构筑起一条公路通道,极大地改善了舟山对外交通形象,同时对进一步开发普陀山、朱家尖,加快东港开发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大桥的建成还为舟山今后跨海大桥的建设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550字)

摘自1998年12月1日《舟山日报》

[快读检测]

(1)这则新闻标题是什么?作者是谁?

(2)这则新闻报道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3)朱家尖海峡大桥桥长多少?桥面净宽多少?主跨净高多少?

(4)朱家尖海峡大桥建成有什么意义?

二、查找式阅读

1.什么是查找式阅读

查找式阅读法就是依据一定的目标去查找特定信息的一种阅读方法。

查找式阅读实用性很强,在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它。如我们要查“裨”字的意思,不会是翻遍整本字典,而是先翻到章节表,找到“B”后看到“bi……52”,然后翻到52页,查到“裨”是“益处”的意思。到图书馆里找一份资料,或在电话号码簿里查一个电话号码,用的也是这个方法,查找式阅读因为要查找特定的信息,动机明确,目标集中,所以阅读的速度比整体式阅读快得多。

2.查找式阅读的程序

(1)提出问题。这里有几种情况:一是有的文章后面已有问题,如课文,可在阅读前先看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文。二是有些文章后面没有问题,这就需要自己设计。一般可从标题入手来提问,如阅读《给自己写信的人》,先提出这样几个问题:给自己写信的人是谁?他为什么给自己写信?写些什么?三是根据工作或学习的实际需要,带着问题到文章中去查找答案。

冬天到来之前

小燕子要到南方过冬去了,他正忙着向小伙伴告别。

他来到小松鼠家,小松鼠正在树洞口晒一串串鲜蘑菇。

“小松鼠,你采这么多蘑菇吃得完吗?”

“怎么吃不完?这是我一个冬天的粮食啊!我每年都要准备上万个蘑菇,还要存一些松果。冬天下大雪时,就不愁吃的了。”

小燕子又去向小刺猬告别,小刺猬正在挖洞。小燕子问:“小刺猬,你挖洞做什么?”

小刺猬说:“挖好洞,到冬天把身子蜷起来,在里面睡觉。我一觉要睡上好几个月呢!

小燕子笑着问:“那你不吃不喝能行吗?”

小刺猬说:“冬天到来之前,我要吃得饱饱的。睡着了就不吃不喝了。”小燕子听了,称赞小刺猬有办法,招招手说:“明年见!我要到南方过冬去了!”

(3)回答问题。回答问题有两种情况:

一是如果是一个人读的,读后可作尝试回忆,把问题回答一遍,使思维条理化。有些问题第一遍读后还不能回答,可再查读。

二是如果是集体读的,可以通过讨论来回答问题。

在查找式阅读训练过程中,还应该注意这些问题:问题何时出示合适?问题的数量以几个为宜?

查找式阅读不同于整体式阅读。整体式阅读是要求读后按“程序”回答有关问题,而查找式阅读是带着问题去阅读,所以问题一定要记牢。应在阅读前出示问题,留给一定时间,让学生记住题目。不然会因心理指向不明确,无法查找正确的答案。可先把问题看一遍,作尝试回忆,然后再把问题看一遍,检查记忆是否正确。总之,要熟记问题后再阅读。

至于问题的数量,如果我们从一张报纸、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中查找特定的信息,一般只能带着1~3个问题,不会是带着10~20个问题去翻阅材料,寻找答案。因为带的问题过多,阅读时容易遗忘,造成心理定向不明确,从而无法迅速而准确地获取信息,所以,问题在6个以内为宜。训练中,问题的数量应逐步增加,从2个、3个……增加到6个,因为记忆力也有个训练提高的过程。

[快读训练5]

2.快读文章。

假如你只有三天光明

——“五官三废”的作家海伦

每个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两只灵敏的耳朵,一副甜润的嗓子。这多美妙啊!有人会说:“有什么稀奇呀,不是每人都有嘛。”可是有个叫海伦·凯勒的女孩,就对这些非常羡慕。

1880年秋天,在美国有个叫海伦·凯勒的女孩儿出生了。她睁开小眼睛,瞧着五颜六色的东西,真带劲;她竖着小耳朵,听着优美的乐曲,真新鲜;她喉咙发出:哦,哦……”的声音,真清脆。谁也没想到,19个月以后,小海伦得了“猩红热”,一下子,她什么也看不见了,什么也听不见了,嘴巴也发不出声了。这以后,海伦就生活在黑漆漆、冷清清的世界里。可怜的海伦直到五六岁时,还以为别的人也跟她一样哩!后来,她明白自己是瞎子、聋子、哑巴了。她伤心地哭了,躺在地上打滚。妈妈给她玩具,她把玩具砸碎,扔得远远的。海伦7岁时,爸爸请来了安妮小姐当海伦的老师。安妮老师18岁,望着这个又瞎又聋又哑的特殊学生,怎么教她呀?安妮老师真有办法,她带海伦玩耍,像妈妈一样疼她、爱她。当海伦玩洋娃娃时,安妮就在她的小手心写上“洋娃娃”这个单词,海伦好奇地跟着写。就这样,她学会了拼写“蛋糕”、“咖啡”、“杯子”、“鞋子”等不少的单词,可小海伦并不明白这是在学习,她也闹不清这些文字和实物的联系,时间长了,她就腻了。有时烦躁起来,就连安妮老师也懒得搭理了。老师温和极了,一点也不恼怒,照样亲她,教她。

有一次,安妮带着海伦在压水机旁开心地喝水,海伦的手触到冰凉的水时,安妮老师连忙在她的另一只手心上写上“水”字,“水,水……”海伦写了一遍又一遍,她脸上露出了安详的、甜蜜的笑。小海伦顿时开了窍:原来这凉冰冰、湿漉漉的**就是“水”啊!她忽然想起了什么了,用手点点安妮,安妮马上写下“老师”,海伦默写了几遍,又指了指自己,安妮老师写了“海伦·凯勒”。小海伦高兴极了,她第一次知道了自己的名字,她飞快地跑回了家,摸着摇篮里的小妹妹,学写“婴儿”,亲着织毛衣的妈妈,写着“母亲”,扯着爸爸的胡子,学写“胡子老头”。海伦八岁时,上了盲童学校。这时,她想开口讲话,安妮老师请来萨拉小姐,给她上“发音课”,以后辅导她一次又一次练习发音,整整过了700天,海伦说出了第一句人类语言:“今天天气很热。”她终于得到了“发言权”。人们真想不到,这个又聋又哑又瞎的小海伦,后来竟能在大庭广众中讲演、朗诵自己的作品。

海伦20岁时,考上了美国第一流的大学——拉德克里夫学院。经过四年的艰苦学习,在安妮老师协助下,在教授们的指点下,海伦以出众的成绩通过了论文答辩,领到了烫着金字的红皮面的大学毕业证书。抚摸着这证书,海伦噙着泪珠,喃喃自语:“安妮老师,我的好安妮……”

海伦从一个“五官三废”的残疾人,成长为大学问家。她用英、德、法、拉丁、希腊5国文字写了十几本书。她写的《我的生活故事》、《石墙之歌》、《我的老师安妮·苏莉文梅西》、《海伦·凯勒,我的社会主义时代》,被翻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成为各国读者珍爱的读物。

海伦活到88岁,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赞扬和爱戴。1959年,联合国发起了《海伦·凯勒》的世界运动,纪念这位举世罕见的、坚强勇敢的作家。

海伦说过这样的话:“假如你只有3天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想到3天以后,太阳再也不会在你眼前升起,你又将如何度过那宝贵的3天?你又会让你的眼睛停留在何处?”这话告诉我们要十分爱护已有的东西,让它们为人类发挥更大的作用。海伦的眼睛看不见东西,耳朵听不到声音,喉咙讲不出话来,还做了那么多的事情,实在叫人感奋不已啊。

[快读检测]

3.讨论(或笔答)。

(1)文章的主人公叫什么名字?她是哪国人?

(2)她落下了哪些残疾,是怎样落下的?

(3)她几岁开始在普通女子学校同没有生理缺陷的学生一起上课?几岁时,考上美国一所第一流的大学?

(4)举例说说海伦是怎样艰苦学习,完成学业的。

(5)最后,海伦用几个国家的文字,写了几本书?

(6)海伦说:“假若你只有3天光明……”这话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什么?

三、浏览式阅读

1.什么是浏览式阅读?

浏览的意思就是大略地看看。浏览式阅读法是只求了解大体内容而不顾细枝末节,不阅读全文就能掌握材料内容的一种阅读方法。当我们希望把材料粗粗地看一遍,不需要深入理解内容时,常常采用这种方法。平时,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往往先把书概览一遍,以了解大致内容、作者的观点,再确定这本书是否有价值,有没有必要阅读整本书。浏览式阅读是精读的初步。初步概览有助于迅速把握阅读要点,节省阅读时间。有时我们为了获取某方面的信息,需要阅读大量的有关方面的资料,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细细阅读这一大堆资料,总是把这些材料浏览一遍,把注意力集中在要找的信息上。我们天天都在看报,但不会把整张报纸每条新闻都一字不漏地看完,往往是先浏览一遍标题,再选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来读。教师批改学生作文时,用的也是这个方法:先把文章浏览一遍有个总体了解,再细细批阅。

浏览式阅读可用自己可能达到的最快速度进行。如果当时你的整体式阅读速度是1500字/分,那么浏览式阅读速度可定在2000~2500字/分。另外,整体式要求理解和记忆在70%~75%,而浏览式阅读的理解率在60%~65%即可。如果高于65%,可再提高读速;如果理解率在40%~50%,那就太低了,说明你没有掌握要领而一味追求速度,超越了自己阅读能力的限度,这就要调节读速,使之和理解保持一定的比例。

浏览式阅读是快速阅读的重要方法之一,应该让学生掌握。可选一些简易读物作为训练材料,如学生订阅的报纸、少儿读物等。在浏览式阅读训练初期,读速往往不比整体式阅读快多少,因为学生仍把视线扫过每个字,不习惯跳着读,或者对其中的故事情节发生兴趣,放慢速度去读。限时阅读是个好方法。在读前限定阅读时间,让学生在时间的制约下快速地读。一篇文章可重复读3~4遍。如第一遍要求每分钟读1500字,第二遍每分钟读2000字,第三遍每分钟读2500字。

浏览式阅读旨在摄取材料主要意思,所以,采用这种方法需具备一定的能力,如概括主要内容和区分主要内容与次要内容的能力;明辨中心句的能力。还须具有一定的写作知识,了解作者用的是哪些写作手法,更好地理解材料内容。

2.浏览式阅读的程序

(1)看目录或看标题,选自己感兴趣的或值得读的文章。

(2)浏览正文,有选择性地阅读文章中的某些部分。如读开头段落的全部内容,或看中间、结尾处,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一段话的开头、末尾的关键句子和重点词语,掌握每段的大意。许多不太重要的地方可跳过不读。

(3)整理收获,读后概括中心思想、文章要点,以形成总的印象。如果发现有值得读的东西,应及时记下进一步阅读。

[快读训练1]

材料:《动物的远游》(五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

(1)提出要求:通过阅读中心句概括全文要点。

(2)浏览文章中心句。

“许多动物能到很远的地方去,还能认路回家”。(是全文总起句,也是文章中心。)

“蜜蜂采蜜,能飞出好几里。”

“有许多鱼能够远游,路程比蜜蜂远得多,远游还有一定的季节性。”

(以上三句话是每一段的中心句,而且都在开头一两句。)

(3)回忆要点:本文写了哪些动物能够远游?它们远游的特点是什么?

[快读训练2]

材料:一本课外读物

训练步骤

(1)指导学生通过看书名、序言(或内容提要),确定这本书的性质:是故事、游记还是小说等,了解大意。如果书前有作者、作品介绍,先要看看,了解作者是谁,其生平、主张、主要作品及本书的主要内容、时代背景。

(2)看目录。根据目录去了解作者的一些主要观点,看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的,有些书在目录上无法看出要点,只好去浏览书本了。

(3)阅读。根据目录确定要点,通过浏览主要章节,归纳主要内容。有些书可以从浏览绪论和结论着手,然后再选择主要的章节浏览。

(4)指导学生从上下文中领会材料主要内容和作者基本观点。在查看目录时发现重要内容可用笔圈画。看完材料后,笔述要点,也可在笔记上记下原书页数,供以后查阅。

[快读训练3]

材料:一篇文章

爷爷和电车

在电车出事故的那一天之前,妈妈一直没有真正了解爷爷。在妈妈眼里,爷爷是个“叫人没法办”的老头子。

我一直站在爷爷的一边。爷爷总爱围条旧的木匠围裙,胡子上常常粘着刨花,眼镜片上落着锯末。我呢,也总是把自己弄得很脏,看上去和爷爷一样。这可把妈妈气坏了。

爷爷常对我说,要想创新,就必须以惊奇和兴奋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一切。遇到困难不能畏缩,要多去了解情况,再激励自己去解决困难,从中锻炼自己,学到新东西。

有一年夏天,在海边发生的事可不太妙,那时我才4岁。爷爷领我到我们新的房基地去。那里有个叫安德鲁的老头子,正准备炸掉一块岩石。安德鲁在石头上凿了个小洞,又发现洞太小,炸药条放不进去。他坐在那儿,用小刀把油腻的炸药条削细,又把削掉的碎皮放在嘴里嚼。他说,这玩艺儿比烟丝便宜得多,味道却一样好。

“来,戴维,”爷爷知道他在干什么,我可不知道,“来尝尝。”

“炸——药。”我嘟哝着把那玩艺儿塞进了嘴里。这时妈妈来了。

“爸爸,您在让孩子吃什么呢?”她问爷爷,接着扒开我的嘴惊叫起来,“锯末!天哪,吃什么不好,非让他吃锯末?”妈妈怒气冲冲地把我嘴里的东西用手掏出来。

爷爷笑了:“不是锯末,玛希亚,是炸药。”

“炸药!”妈妈惊恐地叫了起来,看了爷爷一眼,忙拉起我走开了。

从此,妈妈有好几天不理爷爷,我也被禁止单独和爷爷在一起。

后来我才明白:他那次让我这么做是有用意的,他想让我懂得,如果学会了和危险的东西打交道,它就并不危险,他是在培养我的判断力和勇气呢!

冬末的一个星期天,遍地泥浆,我们在热闹的大街旁等家长。渐渐地,孩子们一个个接走了,只有我和沙丽还在等着。我们拉着老师的手,都等烦了。这时妈妈急急忙忙地来了。“今天我来接戴维,”她说,“我告诉他爷爷别来了。”

汤纳莉小姐迟疑地说:“可那不是老先生吗?”

老师一时只注意了大街上的爷爷,突然,小沙丽挣脱了她的手冲向马路,朝对面让她着迷的电车奔去,要看个究竟。这时候,一辆电车急驶过来,使劲打着铃。沙丽绊倒了,消失在车轮下!

司机急刹车,车子摇摇晃晃地停下了。乘客和过路人发出一阵惊叫声。妈妈吓坏了,抱起我就想跑开。我挣脱了她,冲过大街,扑到爷爷怀里,上气不接下气地告诉他发生的事。

爷爷紧握着我的手腕,他从来没有这样过,他大步走向现场。妈妈在旁边跟着,要他放开我。这时,有大群人在电车前,不知所措地转来转去。大家都伸着脖子在大声地打听。

接着,响起了爷爷的声音,声调不高,却如刀锋一般,四周立刻静了下来。“让孩子去吧,我想让他看看。”他挤进人群,“大家都往后站站,别乱动!汤纳莉小姐,来帮我一把。”

人们明显地服从了爷爷的权威,向后让开了。

“那个女孩在哪儿!”

“那儿——在车底下。”汤纳莉小姐沙哑地低声说道。

爷爷趴在铁轨间的泥地上,很快地钻到了车底下。我站在一旁想看看他究竟到哪儿去了。

很快,爷爷的腿露出来,跟着身子也出来了。他的眼镜不见了,大衣上沾满了油污和泥浆,眼里闪着那种不畏艰险的目光,这种目光我最熟悉。

“孩子还活着,”他镇静地说,“不过她被前轮卡住了,我们得抬起车才能使她出来。”

他那平日谦和的语气现在充满了威严。我兴奋地看着他在人群中穿梭,告诉他们往哪站,让他们快些,然后他又叉开双腿,抓住车头部分:“现在一起来,抬!”

他们齐声喊着用力抬,没抬动。再试,还是不行。

“好了!不要白费力了,”爷爷命令道,得把它撬起来,大家跟我来。”

男人们穿过大街,来到停车场前结实的木围栏那里,他们拆下几块沉重的厚木板,搬了过来。然后,爷爷告诉他们哪个地方该用力,电车前轮下塞了五六块坚实的木板。

大约有30人在抬那些木板,一齐喊着:抬!抬,再抬高一点,用力,抬!沉重的车子被一点点抬了起来,停住了,又抬高了。

爷爷又跪了下去。“坚持往!”他一边命令似地叫着,一边爬回到车轮下去。时间过去了半分钟,却像过了一小时。他怎么还不出来?抬车的人脸色发紫,有的脸都发白了。他们站在泥里挺着,厚木板弯曲着,我真怕它断了。

爷爷的声音从电车下低低地传来了:“把我拉出来,轻点,轻点,别太快。”

这时,一个医生赶来了。他和汤纳莉抓住爷爷的腿,把他拉了出来。我在后面紧张地轻声叫着:“爷爷,爷爷,爷爷!”我感到一阵惊慌。如果抬板的人坚持不住了,整个电车的重量都压在他身上怎么办?

爷爷终于出来了,怀里抱着孩子。孩子头发散乱地靠在他身上,两条小胳膊无力地垂着。一只白袜子上有血迹。

男人们把电车放回到轨道上时已是精疲力尽,大家都松了口气。许多人把大衣铺在大街上,好让爷爷把受伤的孩子放下。我扑向爷爷,抱住他那又湿又脏的腿。

后来,我记得一个服饰讲究的人脱下大衣,披在爷爷身上说:“老先生,穿上吧,我从没见过像您这样了不起,这样勇敢的人,我能和您握握手吗?”

我记得妈妈突然出现了,她拥抱爷爷,吻他泥污的脸,“爸爸,您真棒!”

她叫着,他们就这样在人群中幸福地拥抱着。

过了多少个星期,多少年,我仍忘不了那一天。妈妈肯定也是这样。至少她已经明显地认识到,一个男孩子必须接受生活的考验,这样,他才能应付各种意外发生的情况。

训练步骤

(1)提出要求:通过快读全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浏览文章:了解大体内容。

(3)讨论、检查:

①作者4岁的时候,为一件什么事情妈妈生了爷爷的气?爷爷为什么要这样做?

②通过哪件事妈妈真正了解了爷爷?(简述这件事)

③你觉得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浏览式阅读的测试在第一遍读后进行。可要求概括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或回答有关问题。也可口头讨论。

浏览式阅读是一种有用的技能,通过浏览各种读物,必将大大拓宽学生知识面。它又是一种有用的练习,有助于提高整体式、查找式阅读的速度。

(4)文章快读的训练步骤:

①提出要求。告诉学生这次训练的内容是快读一篇文章(出示题目),阅读时要求一个视点看半行(视学生实际程度而定,如是用查找式或浏览式阅读短行排列的文章,也可要求目光沿中心线垂直移动),要变速读。告诉学生文章的实际字数和规定的阅读时间(板书)。阅读的时间要根据文章的字数、内容深浅和学生程度来定,明确阅读目的,或是为了了解文章大意,或是为了寻找几个问题的答案,或是为了从整体上掌握文章的内容。根据阅读目的,确定阅读方式,或采取浏览式阅读法,或采取查找式阅读法,或采取整体式阅读法。还要告诉学生阅读后检查的形式,做直答式填空题,或共同讨论问题等。

这样训练几次后,可独立审题,提出问题,不再进行集体讨论。

③快读测试

A 发阅读材料及理解测试题。要把材料和试卷背面朝上发下(先把测试题放进书桌里)。

B 快读文章。教师喊“预备——”学生拿起阅读材料,眼睛看老师,听“快读”令下,即翻转材料开始阅读,教师同时按下秒表。其间,如发现个别学生有动唇、摇头等情况,概不指出,以免影响全班学生阅读,等小结时再指正。学生读完一遍,即把资料放下,作尝试回忆,记忆要点。教师看到第一个学生读完后即轻轻地报时间“X秒”。以后每隔两秒报一次,让读完的学生记住自己的阅读时间,等规定的时间到,要求学生一律停止阅读。

C 笔答要点。学生把阅读材料放进书桌,拿出测试卷,填上自己的姓名、阅读时间,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测试题。

D 汇报、检查。可以让学生笔答要点后逐题检查,看答案是否正确,并谈谈产生错误的原因。也可以让学生同桌复述,互相补充;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不统一时,可一起跳读,寻找正确的答案。由学生自己当主持人,集体讨论,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汇报形式。可请一到两个阅读速度快、记忆、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当主持人,由其他学生提出问题,让主持人回答;也可以先由主持人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回答,再由同学们提出问题主持人回答。当答案不正确或不完整时,要互相补充、修正。假如主持人当时不能回答同学们的提问,可请其他同学代为回答或由发问的学生自行回答。这种形式多在整体式阅读后,检查理解情况时采用。学生提出的问题多数是围绕整体式阅读程序来设计的。在讨论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如肯定哪些问题提得好,哪些问题回答得不好。有些问题学生设计得不当,教师要加以引导。有些重要的问题学生未提到的,教师也可以讨论者的身份提出,也可以补充、修正学生的意见。有些问题争执不下,可再次翻阅材料跳读,以统一意见。

F 统计成绩。快读后的笔述检查,由教师报答案,学生自己批改(答案不能改),再由教师复阅,统计每个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率、有效读速。统计班平均读速、理解率、有效读速(班平均读速是下一次训练“限时”的依据),将成绩记载入册。学生成绩可分“优”、“良”、“中”、“差”四等,以“有效读速”作为评分标准。一般前10名成绩为“优”、多数是“良”,10名左右为“中”,个别是“差”。

G 讲评。讲评是快速阅读训练中不可忽视的一环。讲评前把测试卷发下,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成绩。讲评时,教师要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如读速与理解率的比例是否恰当,有些问题该从哪几个方面来回答等。要把班平均阅读速度、理解率、有效读速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对照。激励测试成绩优秀的学生,继续努力,保持好成绩;鼓励本次测试不理想的学生赶上去。

④训练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这类训练需进行4~6次。下面谈谈训练的方法。

第一、第二次训练时,教师教给学生如何根据文章的题目、体裁、内容设计问题的方法,告诉学生,设计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A 围绕题目来设计问题。如《抓龟》这则故事看题目后可提出:谁抓龟?他在什么时候到哪里去抓龟?他为什么要抓龟?怎样抓龟?抓到了没有?

B 根据“程序”来设计问题。这则故事的题目点明了故事的主要事件,同时也告诉我们这是一则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所以可根据记事记叙文的阅读程序来设计问题。除了抓龟的原因、经过、结果、时间、地点等问题外,还可提出:这则故事的主要人物都有谁?他们的身份(职业)和互相之间关系?作者的写作目的?还可以评价人物,如:你觉得××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

C 围绕中心和主要情节设计问题(快读文章后提出)。如a.小勇几次去抓龟?每次抓龟的目的?地点?时间?结果?b.为了引起小勇学习数学的兴趣,陶娅怎样做?陶娅什么时候去哪里买书?什么时候回来?一共走了多少路?途中遇到了什么困难?陶娅全身淋透了,为什么书没有淋湿?(这些内容能突出陶娅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的品质,与中心关系密切。)

第三次训练:阅读一则故事后,让学生各自设计问题,先把它写下来,再集体讨论,评评谁的问题提得好,为什么?

经过几次训练,学生都能掌握这一方法。

生:文章的题目是什么?作者是谁?

生: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生: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是谁?

生:故事发生的时候,当时的环境如何?

生:卢进勇在裤兜里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怎么做的?

生:正当卢进勇把青稞面往嘴里送的时候,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这是谁发出的声音?卢进勇在什么地方发现了这个无名的战士?

师:卢进勇发现这个无名战士的时候,是怎样的一幅情景?

生:卢进勇看到这个战士时,心里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生:这个无名战士又是怎样做,怎样说的呢?

生:当卢进勇把青稞面给无名战士时,无名战士为什么不吃?

生:卢进勇在这个无名战士的腋窝里发现了什么?

师:这个战士为什么把这些火柴放在腋窝里?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品质?

师:寒风冷雨几乎把无名战士冻僵了,可他却不用这七根火柴,这是为什么?这又反映了他怎样的品质呢?

生:这个无名战士在生命的最后一息,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师:他所指的正北方是指什么地方?这说明什么?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想?

生:无名战士牺牲后,卢进勇表现得怎样?

师:文章开头写卢进勇在饥饿与寒冷中艰难蹒跚地行进着,可现在却走得特别快,是什么力量在鼓励着他呢?

生:什么时候卢进勇赶上了后卫部队?

生:卢进勇见到指导员后是怎么做的?

(教师接着问:你认为这样写说明什么?)

师:文章中多次写到“火”:

(1)“要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

(2)焦干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簇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3)在无边的黑夜,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战士们围着熊熊的野火谈笑着……

作者这样多次描写火,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概括:

火象征生命,有了火,战士可以继续战斗下去;

火象征革命胜利,鼓舞战士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

火象征战士的心,象征战士永远忠于党,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火象征精神,象征战士用顽强的毅力、坚强的意志战胜敌人、严寒、饥饿种种艰难困苦的崇高精神。

小结:同学们,我们曾经读过许多描写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长征途中那可敬可泣的动人故事曾经深深地打动过我们的心。《七根火柴》中的这个无名战士,他年轻的生命虽然早已在茫茫的草地上结束了,但他巍然高大的形象却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树起了一座丰碑。他崇高的品质将永远教育着我们。

理解水平是快读训练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训练中必须重视。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理解率很低,在20~30%,这说明他根本没有读懂,如果做选择题,不看文章凭猜测也能答对2~3道题目。有些学生理解率在50%左右,这个成绩也不理想。出现这样情况往往是因为:教师没有经常对学生进行测试,学生不知道自己的读速是否与理解保持了平衡;由于没有及时反馈,教师不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那当然谈不上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去提高理解率了。采用下列办法进行训练,会有助于这个问题的解决。

①每周或隔周进行一次测试,教师要及时批改、记录成绩、讲评,提醒学生注意保持读速与理解的平衡。

②测试后,集体讨论问题的答案,大家共同分析,让学生知道自己哪些题目答错了,产生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③让学生先自行批改,如有答错的题目,再从原文中去寻找正确的答案(答案不能改写)。

④有些学生读速快,理解率低,要让学生适当放慢阅读速度,尽快提高理解水平。

⑤对理解率长期低下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他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⑥一篇文章重复读。第一遍读后做测试题,在自行批改时再读文章,第三遍是加速读,如果第一遍读速是2000字/分钟,第三遍读速可定3000字/分钟,在提高读速的同时提高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