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根据汉文快读的科技原理,总结改革开放20年来汉文快读教学的经验,在新世纪向学校和社会推广汉文快读这项高科技,给小学、中学、大学、成人做典型示范的时候,务必牢牢掌握汉文快读训练的基本要领。

按照目标教学理论,快读目标攸关全局,既诱发着快读的动机和兴趣,又控制着快读的内容和方法,还规定着快读检测的题型和标准。因此,快读教学目标越明确、具体、切实,阅读速度越快,效率越高。

明确快读目标,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和思考力,就像骑上一匹骏马,你的任务就是驾驭它沿着阅读任务的方向驰骋。阅读目标决定了理解的重点和记忆的特点,减少了脱离目标的阅读浪费,必然加快阅读的进程,提高阅读的效率。

快读目标必须量化,这是快读训练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对快读规律的认识过程,往往在开始阶段只是做经验型的估计,进一步是定性的研究和描述,最后才转入定量分析,对阅读速度做出量的规定。对于汉文快读的量化指标如何做出科学的规定,达到既有层次和弹性,又适应不同的读者?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驾驭训练全局的问题。

在当代中国,推行快读教学的总目标是:让每个有阅读能力的人,在他的学识水平与快读材料难易程度相适应的条件下,阅读速度由每分钟200~300字提高5~10倍,即普遍达到每分钟读2000~3000字,理解和记忆率达60%~70%之间。

国外的快读训练指标是参差不齐的。托尼·巴赞提出的英文快读训练目标是“最终达到每分钟1000字”,“世界顶尖级的十个读者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1500字到3850字之间”。日本的长江多美子一分钟看20万字,俄罗斯的尤金妮亚一分钟看41万字,韩国的速读冠军一分钟能看完47万字。但这些近乎神话的个例不宜作为全体达标的规范。

有人认为:“人类阅读速度具有一个生理极限,折算成中文大约可以达到每分钟3000字左右。”这个看法批评了“快速阅读无极限”的虚妄观点,有相当的道理,但是把每分钟读3000字定为快读极限,又会人为地限制快读的发展,因为有的实验数据已经证明:“双目识页”的面式阅读法能达到每分钟读50000字以上,那可能是接近阅读生理极限的最快阅读法。汉文具有快速阅读的天然优势,有人预言,就快读潜能说,世界快速阅读锦标赛的冠军该是汉文读者。汉文快读训练的目标可以高于英文快读的目标。高多少呢?需要经过反复实验才能得出切实的科学结论。

针对轻视快读的流行偏见和惯于音读的传统习气,考虑不同年龄读者快读的长处和短处,为了树立快速阅读的自信心,普及快读教育,我们认为,确定快读目标要着眼全体,训练指标切实一些为好。快读目标有初级的线式阅读(一目一行)和高级的面式阅读(一目两行→一目十行→双目识页)之分。目前,我们应以线式阅读训练为主,保证全体“达标”,不必死硬地规定所有学生一下子都达到“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高级水平。因为,一目十行,按32开本每行28个字算,一目就是280个字,那是一分钟读几万字的高速度;读一遍后能清楚地回想出每一个字,才算具备过目成诵的能力。所以,要少讲国外的并非神话的快读“神话”。依据中国快读国情,我们不提每分钟读懂10000字甚至几万字的高指标,而应清醒地看到中国的快读训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处在初级阶段。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必须把汉文快读的初级阶段训练目标分出层次(包括普及的和提高的)来:最低每分钟500字,再按每分钟1000字、2000字、3000字逐步提高。

我国中学快读实验的先驱者程汉杰、潘意敏、晏茂心等,以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为起点,又敢于超越大纲,大有突破,其训练目标是:初中为每分钟500~2000字,高中为每分钟600~3000字。我国小学快读实验的先驱者乐连珠,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快读,获得成功,其训练目标是:小学中、高年级达到每分钟读500~2000字以上。我国大学快读实验的先驱者王继坤设定:在理解率保持70%左右的情况下,大学生每分钟读1500~2000字,研究生每分钟读2500~3000字;在理解率为60%的情况下,大学生每分钟读3000字,研究生每分钟读5000字。快速阅读推广中心主任王学贤根据其多年实验的经验,快读训练目标定为每分钟读3000字,记忆率为60%,理解率为70%。从现有条件和水平看,这个量化指标可以视为基本符合中国国情的带规范性的汉文快读训练目标。

开展快读训练,在确定快读目标之后,一个十分重要的策略是正确处理快读与精读、略读的关系。这是对“阅读技法科学配伍”原则的具体实施。

叶圣陶早就指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含快读——引者注)才是应用。”遵照这个观点,略读和快读训练必须在精读训练的基础上进行。语文教育家张寿康说:“真正的‘快’应该是以种种慢的训练为基础的,要先学会走,才可能跑。……速读要以精读为基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以讲读和精心的导读为基础来进行速读训练。……精读和速读的方法是可以并行不悖的。”他赞成张定远、程汉杰提出的“速读与精读相结合”的观点,肯定其具体结合的做法——“速读测试→激疑质疑→精读导引→疑难讨论”。

在精读的基础上进行快读训练,不但在中学、小学,乃至在大学、成人快读训练中,都得坚持这个循序渐进的原则。

例如对“固定程序阅读法”(即整体阅读法)的掌握,必须通过精读,熟习每个程序(通常包括了解文章的题目、出处、作者、要素、情节、主旨、写法等七个步骤)之后,才能凭思维定势的惯性来加快阅读的速度。

再如对“循章归旨法”(即鉴别阅读法)的把握,更需要先通过精读的历练。“感言辨体→入情得意”的精读过程,依照章法的五级单位,一般要经过“语段抽义→段落取精→章节理意→文篇归旨→书本摄魂”的逐级归纳,阅读本位由小到大,阅读理解由易到难。语段抽义,必须学会识别段首、段尾或段中的中心句,善于归纳其明示的或潜在的中心语义;段落取精,必须学会“去皮肉,见骨髓”的重点提取、主线提取和压缩提取方法;章节理意,必须学会理清文章思路,确认段与段、节与节的组合关系,然后循文序或依关系去理意;文篇归旨,必须学会从通解中把握要言、揭示蕴涵、知人论世,归纳作品的中心思想;书本摄魂,必须学会“破其卷而取其神”,用概要的方法把握作品主题的深层内蕴。每个阅读能手都是首先经历了严格的精读训练,然后在快读中才能凭“抽中心句、抓中心段、循序理意、取精摄魂”等熟练的基本功去把握作品的主旨。

现行的快速阅读训练,多半是紧扣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与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等出版的通用语文课本同步配套。教读课文以训练精读能力为主,自读课文以训练略读和快读能力为主。当指导学生对语文教科书中的“自读课文”和“自读课本”进行快读训练时,必须自觉地以精读能力为根底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快读能力。精读课文时,可用快读作为预习和复习的手段(快读是确定材料的阅读价值的最便捷的方法);快读课文时,可用精读作为抓重点和释疑难的手段。就是说,精读过程中有快读环节,快读过程中有精读环节。二者总是互促互补、相得益彰的。

为什么快读训练又要以略读为辅佐呢?

略读,无论从阅读深度、广度或速度的角度看,都是精读和快读之间的中介环节。学会了精读转而学习快读,或者学会了快速阅读进而强化阅读深度的精读训练,都得经过“略读”这个过渡桥梁。从“点式阅读”上升到“面式阅读”,或者从“面式阅读”下移到“点式阅读”,一般不能跨越“线式阅读”这个台阶。线式阅读,作为快读的初级阶段,往往与略读相衔接,甚至难以截然分开。以视读为特征的快读并不排斥略读中常用的默读,因为默读处于“半意识”状态,是增强快读记忆的辅助工具,快读过程中交叉着默读环节,有时要有意识地增加默读的“音量”(在内心把它们“喊出来”),大脑完全可能以每分钟1000字的速度进行默读。这时的略读速度实际上进入了快读速度的范围,成了快读的一部分。这就像接力赛跑时,上一个运动员给下一个运动员交棒的跑距有必要越过接棒区,如此才能上下衔接,保持高速。由略读向快读的过渡,也少不了边缘地带的越界渗透。

快读不但在读速加快上和音读消解上与略读有相通相融的一面,而且在内容摄取详略度上与略读也有相同相合的一面。快读在获取文字作品信息时必然从略,因而允许不求甚解,粗知大意,或不究言语体式,专注思想内容,或不全盘摄取内容,只抓取有用的内容信息。所以,略读所运用的浏览默读法、不求甚解法、提纲挈领法、搜寻猎读法、扩散参读法,在快读过程中同样适用。这些浏览、检索、提纲、猎取、参阅等具体略读方法在快读中的兼用,并不导致快读与略读界限的模糊和消失,而是有力地说明快读和略读都放宽对阅读深度的要求,共同追求着阅读的速度和广度,快读与略读的关系比快读与精读的关系更加密切,快读离不开略读技法的辅佐。

快速阅读要求总体上保持每分钟大体读懂500字以上,或1000字、2000字、3000字、5000字,甚至10000字还多。快读不是一味地追求最高速度,而是张弛有度地进行变速阅读,时而特快,时而很快,时而较快如略读,时而放慢如精读。由阅读速度引起阅读理解和阅读记忆率的差别,将使快读与略读、精读彼此联结,各擅其长,展现出高效阅读的奇观异彩。

快读,作为三大阅读能力的一个子系统,是由快速阅读、快速理解、快速记忆三个要素构成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记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三者的发展在快速吸收和处理文字作品信息的过程中,一面表现出矛盾和不平衡,一面可以追求统一,和谐共进。

首先必须承认,快读与快解、快记是存在矛盾的。在精读训练中,文道兼收,纤屑不遗,熟读深思,理解、记忆率上去了,可惜速度下来了,这本身就证明阅读理解、记忆与阅读速度常成反比。在快读实验中,也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初学者原来习惯于精读,靠涵咏赏析和反复诵读去保证90%以上的理解、记忆率;一旦革除音读,扩大视幅,限制时间,猛然提高阅读速度,会使阅读理解、记忆率降低到80%、70%、甚至60%以下。于是产生了怀疑、焦躁:提高阅读速度,害怕降低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也因此,快读训练中需要用“维持60%~70%的理解、记忆率”作杠杆,来调整快读速度与快读理解、快读记忆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快读理解、记忆率老是在60%以下,说明速度过快了,应该适当放慢,以保证快读质量;如果快读理解、记忆率老是在80%、90%以上,说明阅读速度还有潜力可挖,可以再加快阅读速度。开展快读实验,回避或漠视快读速度与快读理解、记忆的矛盾,不善于利用平衡杠杆进行快读心理调控,而一味讲“三快”同步提高的神话,那是不现实的,有碍进步的。

其次,必须坚信,快读与快解、快记又是能够统一,可以成正比的。没有足够的理解和记忆,阅读速度无论如何快都毫无实际意义;真正的快读是保证一定理解、记忆率的快读。所谓理解,指通过感知言语的有组织的意义,获得作品的客观事实和作者的主观情思。不经过理解记忆,成不了个人的知识。反过来,没有相当的阅读速度,快读理解、记忆也无从谈起。国内外快读实验的研究表明:慢而仔细的阅读将鼓励大脑读得越来越慢、理解得越来越少并感到越来越苦恼。读得越快,理解和记忆可能越好。由于思想极为快速,读得快时其他杂念难以入侵,高度注意能增加理解力;由“看”直接到“思”,易于了解全篇要旨,并能加强记忆力。据此,“三快”协调发展是完全必要和可能的。心理学家做过实验:同一文章,用6分钟读完,复述梗概得9.5分;用10分钟读完,复述梗概得5.2分(10分为满分)。所以,我们总是以大幅度提高阅读速度作为突破口来促进阅读理解和记忆的。

为什么速度的增加会导致理解能力的增加呢?因为,从一目一行到一目十行,阅读的视知觉范围扩大,节奏加快,对作品整体把握的能力加强,这和大脑处理信息的节奏更接近,更匹配,信息按意思分块后会立即被大脑感受到。这种不断增加的理解能力也会有助于记忆,因为记忆的基础就是大脑根据意思组织信息的能力。为便于记忆,需要将阅读记忆的内容表述为概念。在情绪饱满状态下,不随意储存比随意储存的记忆效果好得多。理解储存的效率是机械储存效率的20倍。快读训练只追求速度,或者只追求高理解率,是不对的。一般说,快读以保持70%的理解率为宜。我们把快读的理解和记忆率松动到65%甚至到60%,这样做,是利于普及快读呢,还是有损于快读的声誉呢?这可以通过长期实验来检验。阅读效率是阅读速度和理解率的乘积,只有读速和理解率相应提高,才会得到快读的高效率。据日本快读能手寺内由美的实验,同样一本书,用1分10秒读完与用2分钟读完,前者理解度更高。因为快读是一种优势积累,短时高度专注,按阅读目标吸取精华,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深刻,所以理解和记忆的效果肯定要高于慢速的、零散的阅读。

当然,“记忆”和“理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不一定同步发展。精读训练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往往理解在先,记忆在后;快读训练却要求按“视觉→记忆(瞬时强记)→理解”的顺序来处理信息,实际是记忆在先,理解在后,这时,快记成为快读、快解的切入点。所以,快读过程中的记忆和理解又互相交织,难以分割,是可以协同发展的。记忆可分解为“记性”和“忆性”,其难点不在记,而在忆。快读的训练过程经历四个步骤:由“睁眼图摄”到“闭眼回想”,再到“复写印象”,最后“检测核对”,其中,最需要的是一副好的“忆性”(即不许默念的飞速回想)。记性好、忆性差的人常常不会检索和提取储存的信息。以往的知识和经验是记忆“雪球的核心”。记忆的质量指标和数量指标是由人的心理活动的活跃程度决定的。在快速阅读的条件下,记忆就像千万支燃烧的蜡烛,能够“照亮”处理和储存信息的整个过程。由此可知,快速阅读是最利于加强记忆的阅读。

参加快读训练,初期会有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一旦闯过了视觉机能和大脑机能的基本训练关,克服了“加速阅读害怕降低理解、记忆水平”的思想障碍,便会尝到“一视就记忆,一视就理解”的甜头,自我惊叹快读创造的高速度、高理解和强记忆的神奇效果。

综合能力是由分项技能积累而成的。综合的快读能力是概括化、系统化了的快读知识和技能,是阅读主体类化了的快读经验,是长期养成的稳定的快读心理特征。综合能力可以分项训练的不是能力,而是技能。这就像体育运动员那样,为了掌握综合动作,先得把它分解开来,单独练习。许多高深莫测的快读技巧,都是靠扎扎实实的单项快读基本功训练换来的。法国快读实验还证明:进行单项快读基本功训练,不要同时教授两种方法。

例如,四川绵阳师专晏茂心主编的“四级台阶速读训练法”,其模式构建是这样的:①速读的心理素质训练,旨在培养良好的阅读心态,包括“两个意识”(求快意识和竞争意识),“三个设法”(设法快读,设法理解一切,设法记忆一切);②速读的生理机能训练,旨在培养专注的阅读习惯,开掘右脑的图式认识功能和巨大的记忆功能,训练视觉机能,扩大视读野;③速读的基本功训练,包括默读习惯、理解技巧、减少回视、准确扫视、跳读、预读、猜读、直读、整体认读;④速读的综合能力训练,即“一目十行、双目识页”的能力。显然,他们遵循着“先分项,后综合”的训练序列,前三个台阶属于分项训练,后第四个台阶属于综合训练。

又如,北京程汉杰在初中二年级训练说明文快读时,将说明文快读综合能力分解为八个单项:快速比较阅读、快速辨析说明文结构与思路、快速提要和概括、快速理解文中词语、快速理清说明顺序、快速理解说明文语言特点、快速理解文中句子、快速理解说明方法,然后依次进行基础训练。

再如,英国托尼·巴赞创立的快读思维导图也是先分项,后综合。其思维导图有机学习技巧,就综合了各种方法的主要方面,以及关于大脑这一艺术王国的信息、思维导图和导引技术。简要地说分预备(浏览、时间和数量、使用以前的思维导图知识、目的和目标)和应用(概览、预习、察看、复习)两部分。

快读训练不论分项训练或综合训练,几乎每次都少不了快读检测。快读检测必有测试题型和测试记录。快读测试题型又必须兼顾客观性试题(标准化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个性化试题)。见仁见智的阅读原理最忌刻板一律的机械命题,快读也不例外。

快速阅读检测与精读检测相比,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①受快读教学目标制约,其试题、程序、结果都要服从快读目标;②关键在增加单位时间内的阅读容量,要严格限制阅读时间,不准复读;③检测内容重点放在记忆力和一般性理解力上,不能回答难度较大的综合性问题;④检测客观性较强,主观性较弱,必然性较强,偶然性较弱;⑤理解类题型完全以记忆率为基础,快读材料通俗浅易,难易程度为中等;⑥对读物的把握重点放在思想内容方面,以普通报刊文章为主。

快读检测当然要追求信度和效度。快读检测的内容,首先是检测记忆的敏捷性、准确性和巩固性,其次是通过整体阅读或筛选阅读的方式检测理解力(广义的),这种理解包括分析、综合、应用、评价、创造能力的检测,诸如对词、句、段、篇的综合理解,对背景、意图、价值的深入理解,对写作技法的专业理解。快读理解力的简单检测,带有提示性,且客观性试题(即原材料有标准答案者)比重大(不低于50%)。例如,美国哈佛大学的快读课程主要考核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以及他们确定文章主题的能力、研究情节发展的能力、得出结论和进行总结的能力、判断文章题材和体裁的能力等。其检测通常有十个理解性的问题,每个问题有四个不同的答案供考生选择正误,这就是后来流行的标准化“十题式”客观测试题。

然而,高层次的快读训练要求加强阅读的人文教育,不能局限于单纯的快读技术操练,不能局限于速度、理解、记忆的“三快”水平,而要发挥阅读主体在快速鉴赏中见仁见智的创造精神。快读检测可以根据它与精读检测的差异,允许多一些客观性试题,侧重一般理解、记忆力的考核,但决不能削弱主观性试题(即原材料无标准答案者),而要尽可能使主观性试题占50%以上,特别是大学和成人快读测试。擅长“整体认知、意会神摄”的快速阅读,蕴藏着自由挥发、展现读者个性的巨大潜力,无论文章快读检测或文学快读检测,都应该而且可以这样命题,都应该而且可以这样评分。

快读训练要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优越的外部快读环境有许多条件:诸如,书桌或阅读平台保证敞亮,不管采用日光或灯光,都要使光的亮度合适地照明在阅读材料上;阅读资料随手可取,让大脑舒适地“安置下来”,这将改善注意力和理解力;桌子高度在73~81厘米,比椅子高20厘米,椅的靠背要直,使身体舒适,不太放松,也不太紧张;眼睛离阅读材料的距离(在字体适中的情况下)保持40厘米,焦点稍远一点,可增加视阈;坐的姿式应该是双腿与地板平行,背部直立,使肌肉组织稍微拉长;书房明朗、宽敞和令人愉快;有时在循环性的录音带里,放一点轻音乐或自然声响(水流鸟鸣),会对集中注意力有所帮助。另一方面,要避免内部干扰,习惯丹田呼吸,学会致虚守静,蓄积争先夺优的良好心态;要把握阅读生理节律,确定自己阅读“生物钟”的类型(“百灵鸟”型?“猫头鹰”型?抑或“全天候型”?),选择最佳的阅读时机,保证在脑细胞格外亢奋的状态下进行快读;还要注意健康状况能保证体能与快读任务相称。总之,要按照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智力潜能的条件来设置快读的内外环境。如改善计算机环境,必考虑光线和对比度:不合适的眩目的光会使阅读速度下降50%;高对比度能使阅读更容易,更迅速,更有效。

快读训练比快写训练难度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快读训练需要较多的教具:国外有语言储存器、速示器、速读机、投影机、移动光影机等;国内条件限制比较简便,也少不了图片、卡片、快读箱、计秒纸、计秒表、电子表、幻灯片、抽拉片、复合片、实物反射机、计算机等。

快读训练意图开展一场阅读革命,推广一项高新科技,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障碍:主要是怀疑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办不到的思想障碍和慢读的习惯障碍。克服这些思想障碍和习惯障碍的根本办法和有效途径是:弄清快读原理,投身快读实践,丰富快读体验,让事实消解疑团,让成功增强信心。国内几家有影响的快读实验都抓住了这个训练要领。

黑龙江齐齐哈尔王学贤举办的“全脑快速阅读培训班”,提出了一个极富鼓动性的口号:“一目十行不是梦,过目成诵你也能。”八年来,借助新闻媒介,大量运用上届学员的快读体验(训练前平均每分钟读300字,受训后达到每分钟读3000字以上,理解记忆率在60%以上),现身说法地向下届学员传经,产生了万人争学快读的连锁反应,其函授和面授班从东北办到华北,再以北京为中心向全国各省延伸,呈现燎原之势。

四川晏茂心构建的“四级台阶速读训练法”,推行“快速阅读+大语文观=如虎添翼”的公式,采取“与中学语文教学同轨、与自读课文教学同步”的方略,使阅读效率提高5倍,大面积达到每分钟读1500字左右。他们凭借师生快读的亲身体验(阅读视野迅速扩大,快读习惯迅速养成,学习潜能高度发挥,各科成绩迅速提高),大力宣传快读训练在整个素质教育中的辐射效应,激发了大家投入快读训练的积极性。

大连潘厚霖、郑滢轩的“爱信诚速读速记法”,格外重视选登学生投入快读训练的各阶段感受,让你体验“一目多行”的“看”书状态,展示进步历程,把它当作训练的“好参谋”,证明“人人都有速读速记的潜能”。小学生上40课,学会科学用脑、科学用眼,就能从一分钟读几百字提高到一分钟读几千字,理解、记忆在60%以上。他们靠实践树信念,认为“快读训练中的成功感受能强化新观念,养成新习惯”。

阅读本体是阅读主体和阅读客体的现实统一。开展快读训练务必时刻关注读者和读物双方对应的条件,具体把握阅读主客体的特点。如果读者和读物的条件不相适应,训练时不能因人因材施教,那就肯定达不到高速度、高理解和强记忆的快读效果。

一、注重阅读客体差异,因材施教

读者对读物有强烈的依附性。就快读的对象——读物来说,一要弄清读物的语种差异;二要弄清读物的语体差异;三要弄清读物的文体差异;四要弄清读物内容的难度差异,五要弄清读物的载体差异。这些客体差异直接制约着阅读的速度和效率。

关于快读的语种差异,我们在“汉文快读与外文快读的区别”一节里,在“汉文快读的文字学基础”一章里,已经做了初步探讨,此处不再赘述。这个问题非同小可,关涉全局,它是实现快速阅读中国化、汉文化的突破口和症结点。

关于快读的语体差异(指书面语言体裁的不同),有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的比较:说明语体、议论语体的阅读速率一般高于记叙语体、描写语体、抒情语体的阅读速率。因为,以抽象思维为主的说明、议论文字,语言科学规范,意旨显豁条理,信息密度相对大,理解难度相对低,阅读速度相对快;而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记叙、描写、抒情文字,语言变幻莫测,意旨含蓄蕴藉,信息密度较小,理解难度较高,阅读速度较慢。汉文快读还有一个拼音文字阅读所没有的特殊问题,那就是白话文(亦称语体文)快读和文言文快读的差异问题。尽管中国古代读书人有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成功实践,但是对于现代缺乏古文功底的读书人来说,文言文快读几乎不敢问津。文言文快读显然比白话文快读难度大得多,自然速度也慢得多。上述这些读物语言体裁在感知理解上的明显差异,是制定快读目标、选择快读方法、检测快读效果时不能不特加考虑的。

关于快读的文体差异,也有两个层次,包括两大类文体之间和多种小文体之间的区分:文字作品大别为文章和文学。文章作品快读和文学作品快读是需要分野的,二者在阅读目标、阅读过程、阅读思路、阅读方法、阅读鉴赏、阅读创造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各有强弱。文章快读以“求实贵用”为目标,重在汲取作品内容信息,阅读思路较为平直,一遍即过,讲究“披文得意”后的“及物”,主用“诠释性解读”和“迁移性用读”;文学快读以“悟意审美”为目标,务必文道兼收,阅读思路较为曲折,需要反复涵咏,着意陶冶情操,主用“审美性赏读”和“开拓性评读”。因此,快读的适用范围主要是实用文章(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普通文章和新闻、史传、公文、学术论著和行业应用文等专业文章),具体文种不同,快读方法有别,本书有意突出这个指导思想。文学作品的揣摩、鉴赏,一般用精读或略读,快读文学作品时往往旨在了解梗概,观其大意,或作为文学审美的预览和回视,或作为科学认知的扫描和猎取。我们不排斥散文、小说、剧本的快读,甚至认为长篇叙事诗也可快读,但是,鉴于中国诗词的精美,不反复涵咏不足以体味,所以,我们不想效仿国外提倡诗歌的快读,因为,“一视就理解,一视就记忆”的快读是难以获得涵咏体味的审美乐趣的。

关于快读内容的难度差异,是快读教材选编时不可轻视的问题。作品内容生疏、艰涩,阅读速度必然降低;作品内容与读者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差距较小,阅读速度自然加快。相对说,快读在自然科技读物领域难一些,在人文社科读物和文艺读物领域容易一些。选编快读教材必须与学生的文化基础相适应,难易适中。

关于快读的读物载体差异,主要是把握纸本书快读和电子书快读的特点。报纸、杂志是继书籍之后于20世纪初期发展起来的新闻媒体,20世纪后期又出现了用“移动图像”来传播信息的电视、电脑。于是,纸本书和电子书并驾齐驱,书报阅读和屏幕阅读占据了社会阅读量的绝大多数,甚至100%。报纸的新闻功能退居于电视之下。读物载体的发展变化给快读训练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必须因材施教。当今,一定要学会把快读技术用在计算机屏幕上。本书下编特设“电子文本快读指导举隅”一章,专讲电脑和影视屏幕快速阅读,意在适应读物载体的新变化,开拓快读的新境界。

二、注重阅读主体差异,因人施教

读者之所以称为“阅读主体”,就因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处于一个积极主动的地位。注重读者在生理、心理、知识、生活、思想、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比注重读物的各种差异更为重要。快读训练必须牢牢把握不同年龄读者的各自特点,因势利导,取长补短,实行机动灵活的教学。

快读实验证明:快读可以贯穿整个人生,从幼年、少年、青年、壮年到老年,均可进行快读训练,只是各年龄段的读者各有长短,快读规格要求有所不同而已。在文化水平相同的情况下,年龄越小的人,快读训练效果越佳;效果最好的是初中生,而小学生、高中生则稍差一些,大学生快读潜力最大,中老年阅读速度和记忆力比青少年差一些,理解力却强一些。它启示我们,快读训练要从娃娃抓起,贯穿到各级各类学校阅读教育和社会读书活动中去,应让每一个中国读书人都掌握一套高效率的阅读方法。

本书下编《汉文快读指导举隅》特设“小学生快读指导、中学生快读指导、大学生快读指导、成年人快读指导”四章,每章的“导语”都要讲该年龄段读者的特点(包括优点和弱点),就是强调因人施教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