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有思想(一)

一般人认为“有不是无”“无不是有”,有与无是不一样的。然以般若智慧观照世间万法,就能知道“无不是真无,有不是真有”的至理,无与有之间,既非对待,亦非分别,而是纯然如一,理事无碍的。“有”,是入世法,是生活的活用;“无”,是出世法,是生命的本体。我们可以拥有,只是应该拥有什么?

第一,要有宇宙之心

佛教云:“今此三界,唯是心有。”南宋陆九渊体悟“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明代理学家王阳明继之发扬“宇宙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宇宙”。既然宇宙能涵容世间的一切,我的心中为什么只爱一个家庭?只爱一个国家呢?我们的心应该什么东西都能包容,要扩大得像宇宙一样大。

第二,要有度众之慈

如果希望别人来亲近我们,向我们求教,首先自己要散发出慈悲的气息,运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门,才能度人教人。如同观世音菩萨“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就是凭借着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才能扩大无边的教化事业。

第三,要有弘法之勇

一个人在世间立身处事,不可逞“匹夫之勇”,应该把勇敢用在维护正义、讲学、弘道、传教上面。孔子壮年时即道誉隆盛,追随他的学生众多,但是孔子的一生,很少受到诸侯国君的重用,并且长期过着不安定、四处游走的生活,孔子曾感叹自己“累累若丧家之犬”。即使如此,孔子仍坚定其“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道德;这就是弘法之勇。

第四,要有修道之恒

学习世间的技能,至少也要三年五载才能出师,更遑论修道?菩萨修行要“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久集无量福德智慧,不生疲倦,不生厌离,才能圆满五十一阶位而成就佛道。如果修道没有恒心,就像露水道心,又如5分钟的热度,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

第五,要有正觉之慧

现在科技进步,学术发达,各种思想、见解、宗教,真是五花八门,我们必须有正觉的智慧去判断、了解和深思,才能理出一条智慧之路;此正觉的智慧,则来自于自我观照的般若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