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讲这个题目之前,首先要弄清楚的是,什么叫传统文化。

对传统文化,我们所下的定义已经有很多,弄得很复杂,让人费解。其实很简单,就是把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一代一代地往下传。这样谈起来有点空,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有一次我回老家过春节,回家的路上,车陷在了新修公路的泥潭里弄不出来,我去找旁边村子里的人,给他们钱,请他们帮忙把车子弄出来。他们说:“那不行,因为刚吃完年饭,贴了对联就不能干活了。”我问:“你们这里都这样吗?”他们说:“都这样。”这就是一个传统。再说一个事例。我的父亲去世了,我想给他立碑,被告知不能立,要三周年后才能立碑。为什么呢?他们说:“不知道为什么,老辈就是这样立的规矩。”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就是我们民间所遵循的一种代代相传的乡风民俗。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传统。在古时的蒙古,如果父亲有两个或更多老婆,父亲的大老婆生了儿子,儿子成年后父亲死了,那些小老婆就要嫁给他这个儿子。我们汉族认为这是**,是不可理解的,他们却司空见惯。当然,现在蒙古族接受了汉文化,再没有这种婚俗传统了。所以,世界矛盾其实是不同文化的矛盾。德国人在二战结束后,为民族犯下的错误道歉,日本人却拒不道歉,这就是日本的传统。你想让日本改变这个态度,就要改造他们的文化。只要这个传统文化在,就不要期待他改变自己的这样一个态度,就不要指望他道歉反省。日本在中国明代那个时候,对中国的入侵,就是这样的,包括在朝鲜的战争,日本从来就没有认过错,对任何一次侵略战争都没有认过错,就是这么霸道的一个国家。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个人,秉承的性格、思维、生活等所有的方式,就形成了不同国家、民族、个人的文化,长久延续下来,这就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不容易被改造的,能改得掉的,不用我们强制,历史就会把那些文化淘汰掉、过滤掉了。改革就是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留下来,把不合适的改掉。

第二个问题,讲讲文化传统的脉络是怎样产生的,中间有哪些大的改变影响了文化的走向?

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这四百年,是中国文化由萌发到定型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产生了先秦诸子百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老子、庄子等,他们都是大学问家,其中以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这十家为代表,共产生了十种学问,这十种学问就是出自中国古代的文化,只要通读过这些书,就能知道中国文化的范畴。而在这个文化之前,已产生了八卦。南宋的朱熹曾对它做过阐释。孔子奠定了儒家,也曾对八卦做过解释。汉代的王充算是道家,他从道家角度也对八卦做了解读。八卦图也称太极图,这个太极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图腾的第一图案。第二个图案是伊斯兰教的星月图案。

关于太极图,有一种误传,说太极图最早的发明者是陈抟,其实不是。去年,我到荆门屈家岭文化遗址参观,看到了一个出土的陶轮,非常激动,因为在这个陶轮里面,有一个完整的太极阴阳图。这个陶轮距离现在已有了四千七百多年,通过这个陶轮可证明,太极图早在商代就出现了。这个太极图,就是中国文化最早的象形符号,也被联合国组织认定为人类文化的第一符号,再没有什么比这个符号更富有哲学意义了。它由阴阳两极组合在一起,我们打太极拳,实际是抱着一个球在转,这叫作内太极与外太极相结合,因为太极是不可分的,一分开的话,一半是阴一半是阳,阴阳就是两仪了。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生八卦,八卦生万物。传说发明八卦的人是伏羲,周文王把八卦用文字的方式演变成六十四卦,然后孔子把六十四卦爻辞全部写出来了,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早的《易经》。《易经》之后,又产生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和天干地支。天干十位,地支十二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是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是十二地支,也就是十二生肖,天干和地支依次相配,并互爻五次,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就是一个甲子。

上面由太极图而衍生出的术数,既是抽象的又是具象的,既是形而上的又是形而下的。“母本”的学问导致先秦诸子百家的产生,他们皆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

中国历史的演变非常有意思。在春秋战国时期,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几百个,每一个小国的最高统治者叫国君。皇帝是秦统一中国之后才有的,第一个大一统的皇帝是秦始皇。过去能称为“皇”的就是三皇五帝,“皇帝”这个概念既包括了三皇也包括了五帝,统治了天下也统治了国家才叫皇帝。这种演变在我们楚国,是叫王,王的正式称谓是国君。罗马时代叫城邦制,欧洲由城邦制发展到今天的联邦制,我们是郡县制,这也是对中国统一的最大贡献。现在有一些学者说,中国没有演变成城邦制,这是中国走向专制的一个弊病。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它混淆了两种文化时代,就像说“这个人如果当年变成男人,他肯定会成为一个英雄,可惜他变成了女人”,这种假设是不科学的。

如果地球上只有一种文化存在,这种文化最终也会重新演变成若干种文化,这是人类文化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

楚国是崇尚八卦的,齐国崇尚阴阳,鲁国、吴国也崇尚阴阳。他们之间的文人互不服气,所以当时李白到湖北来,在安陆隐居时写了一首诗,其中有言:“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用现代话说就是:我本来就是楚国的狂人,你孔子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孔子辞了鲁国的官位,到处讲学。当时伍子胥是一个楚国的英雄,楚文王把他一家人杀了之后,他跑到吴国帮助其强盛起来,然后要灭楚。孔子很崇拜伍子胥,是他的粉丝,他说,只有伍子胥来到我国,才可以帮助我国强大,可以救我们的社稷。可见伍子胥在当时的地位。

孔子的文化主张比较保守,一辈子要“克己复礼”,要恢复几百年前周朝的人文礼仪。孔子说过一句话:“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意思是说,我很长时间没有梦见周公了。他是怕周公抛弃了他,这是孔子的文化观。当时鲁国国君听他的,所以能把周朝的文化保留得原汤原汁。吴国的公子季札到了鲁国,鲁国弹奏了一二十首音乐给他欣赏。回国七年后,季札还如醉如痴,说:我在别的国家听不到周朝这样的音乐,鲁国是真正的周文化继承者。韩国的公子也到了鲁国,他在鲁国见到了最圆满的祭奠和乐舞,这两项也都是周朝的礼仪,鲁国都将它们保存了下来。孔子坚持恢复周礼,把鲁国看成是周朝最后的一块“根据地”。但完全继承了周文化传统的鲁国,并没有避免覆灭的命运。

今天探讨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我赞同这样一个观点:没有创新就没有国家的未来。为什么这样讲呢?这是有根据的。孔子所心仪的周文化,凝重典雅。把宝鸡博物馆和我们湖北省博物馆所藏的青铜器做一个比较,便可明了。楚文化的特点是奔放、飞跃、热烈、流动;而周朝的青铜器古朴、厚重。应该说,相对于代表主流文化的周文化,楚文化几乎是处处洋溢着创新精神。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周朝对楚国的不认同。诸侯们聚会的时候,楚国是没有地位的。楚王第一次到岐山参加周天子召开的诸侯会议,在正规的宴席桌子上,没有他的位置,只好站在旁边。楚王因此很是生气。周文化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楚文化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完全是两种思路。

楚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当了“叛逆”,对强势的周文化进行了伟大的改革与创新。有人会说,创新有什么用呢?你再创新,最后不是也被秦国灭掉了吗?这就是我们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历史上有两个朝代,值得我们仔细研究。一个是秦朝,享祚十五年;另一个是隋朝,享祚三十七年。这两个朝代都是二世而亡。秦修了长城,隋修了运河;秦发明了郡县制,隋发明了科举制。这两个都是在文化创新上做出很大贡献的朝代,结果都很短命。这说明一个问题,文化创新还要看当时的国情、国力和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如果把老百姓的生存需要忽略掉,而突击搞创新,去改变一些东西,最终矛盾激化到一定地步,是会伤及自己的。

在中国历史上,我们把所有皇帝分析一下:从秦始皇开始,包括只当了一天皇帝的,总共二百五十位左右。三皇五帝再加上夏、商、周的王,也不到五百位。我们的研究一般都关注那几个开国皇帝,几个中兴皇帝,对皇帝的整体研究相对要少一些。中国的《易经》讲一阴一阳之谓道,从每个朝代以及每个皇帝的兴衰更替,是能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承转合与流变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有点像我们从骑自行车到踩三轮车这一个驱动方式的变化,在“儒为龙头,道佛为两翼”这样一种文化作用之下,中国文化作为社会力量一直相当稳定。只不过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文化遭遇到西方文化的侵略与碰撞,这种超稳定结构才遇到了强有力的挑战,探讨传统文化在改革中的作用,需要弄清楚以下几点:第一,弄清什么是传统文化;第二,传统文化的传承脉络;第三,怎样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开创我们的文化未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们应该期待有先秦诸子百家那样一种文化土壤的出现。只有那样,真正的文化大师、圣贤般的思想家,才有可能出世。

2014年4月29日

在湖北省“人大干部讲堂”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