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视卫生危害大

个人清洁卫生是孩子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是孩子良好人际关系的保障。童年期是孩子清洁卫生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抓住这个时期进行培养,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卫生习惯容易养成,而且牢固,形成一种自动化的反应模式,影响孩子终身。

小达,男,7岁,小学一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小达其他方面都很好,就是衣食住行一塌糊涂,不注重个人卫生。身上常常穿得乱七八糟,衣服皱皱巴巴;床下简直就是个“杂货铺”,空瓶子、臭袜子、脏球鞋等横七竖八地堆在一起;吃饭时满台子都是吐的骨头和鱼刺,饭粒抛得满地都是;每回妈妈闻到小达身上的气味,总要忍不住说:“该去洗澡了!”“好吧,睡觉前我会去洗。”小达顺从地回答。可是,从浴室出来,小达的头发湿了,脏衣服也换成睡衣了,那股味道却仍然留在身。“你闻起来和你洗澡前没两样。你确定你洗过了吗?”妈妈大声质疑他。“当然洗了呀。”小达低着头,赶紧借故离开。

孩子不讲卫生的原因可能与家长平时自身的习惯、教育方式和孩子比较爱玩、自制能力较差等因素有关。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预防疾病、保障健康有重要意义。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讲究清洁卫生的习惯呢?

1.保持外表整洁

孩子外表整洁,不仅能够防止细菌入侵身体,也能给人良好的印象。家长要教会孩子基本的卫生自理能力,让孩子定时洗脸、洗头、洗手、刷牙、洗澡、换衣、剪指甲,保持身体及服装的整洁。比如,孩子洗头时,家长要分解洗头的动作,指导孩子先洗头发,后洗耳朵,再洗脸部,最后洗脖颈,一步一步指导孩子掌握洗头步骤。

2.讲究饮食卫生

良好的卫生饮食习惯,能够有效防止孩子病从口入。家长要教育孩子饭前便后要洗手,吃饭定时定量,细嚼慢咽,不挑食,不偏食,不吃零食,不暴饮暴食,不喝生冷的水和过期的饮料,不吃不新鲜的水产品和腐烂的瓜果,不用不清洁的餐具,不用手抓食菜肴,生吃瓜果要洗净等。

3.保证环境清洁

家长一方面要教育孩子注意家中的卫生细节,家里的地板、窗帘、**用品、餐具、卫浴具等都要保持清洁。另一方面要教育孩子不乱扔果皮杂物,不随地吐痰和大小便,保持公共环境卫生。

4.养成规律生活。

家长在帮助孩子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活制度时,应该明确规定起居、饮食、游戏、学习和劳动的时间。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比如,穿、脱衣裤能按照一定的次序,穿着要整洁大方,脱下的衣服要及时洗净,晾干的衣服要叠好并放在固定的地方;按时洗头、洗澡,勤换衣服,经常修剪指甲,每天早晚要刷牙;早晨起床后将床铺整理好,做完作业把书桌上的文具、书包收拾好,玩过的玩具要放到原来存放的地方等。

5.提高美育水平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孩子从小就有爱美的追求,但他们认识能力的发展还不成熟,在美的追求中还缺乏鉴赏能力,缺少必需的知识,常常表现为表面的模仿。首先,家长应以身作则,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和服饰打扮,将自己健康、正确的审美观念灌输给孩子。其次,注意家庭环境的美化,房间的布置要整齐、清洁、朴素,家庭的生活气氛应亲密和睦。再次,要注意孩子的服饰、仪表、言谈符合美的要求,严禁穿奇装异服和又脏又破的服装,衣服弄脏了要及时换洗,破了要缝补好。

6.注意心理卫生

孩子内心紧张时,往往会出现啃指甲、咬铅笔等行为。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宽松温馨的环境,消除孩子的内心矛盾冲突,通过合理归因、情绪宣泄与自我安慰等方法,缓解其心理紧张,使孩子的不良心境和压抑情绪得到及时有效的疏泄。对于有不良卫生习惯的孩子,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手段,而应尊重和接纳孩子,耐心帮助孩子。

个人清洁卫生看起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反映出了孩子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趣。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可以增强体质,防止疾病的侵入,而且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集体,健康、愉快地成长。孩子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抱着滴水穿石的态度,从一点一滴抓起,运用多种办法、多种形式对孩子进行卫生习惯的培养,孩子的良好卫生习惯就最终会养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