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饮食得健康

良好的饮食习惯是指要遵循平衡膳食的四条基本原则,即把食物多样化、均衡性、适量性和个体化原则全面贯彻落实到日常的饮食行为中去,并使这种饮食行为演变为习惯。

小童,男,7岁,小学一年级学生。新学期开学以后,小童奶奶害怕小童上学辛苦,营养跟不上,影响学习成绩,就经常在家里念叨,要小童吃多吃好。每天早上五点,小童奶奶就准时起床给小童准备早餐,除了稀饭和面条以外,还有肉圆和鸡蛋,并在小童的书包里塞进蛋糕和牛奶。每天吃早餐时,小童奶奶不断地往小童碗里夹肉圆,还不时给小童剥个鸡蛋,有时小童看到上学时间来不及,准备背起书包上学,小童奶奶就端起饭碗喂给小童吃,直到小童吃完以后才肯放小童走。每天晚上,小童奶奶都会哄着、骗着、甚至逼着小童吃一碗饭和一碗骨头汤煮面,吃不下也要吃。小童由于过量饮食,身体明显变胖,体重已经90多斤了,体育课不能正常上,爬楼梯也气喘吁吁。

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增强孩子的体质,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自控力。孩子不良饮食习惯不仅与家长的养育方式有关,家长对孩子过分娇惯,孩子就会挑食、偏食;而且与孩子就餐时的情绪有关,就餐心情的好坏很大程度影响到孩子正常的饮食规律;还与孩子的身体因素有关,孩子换牙期间会食欲不佳,生病也会影响饮食。研究表明,儿童期饮食不当,就会增加成年后患心脏病和肥胖的风险,影响孩子免疫系统发育和神经系统发育,长大后就会出现多种生理和心理异常状况。那么,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呢?

1.饮食要规律

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合理的膳食规律,每餐定时、定点、定量,养成习惯,建立良好的条件反射。做到:早餐质量高,能量适当,碳水化合物充足,给大脑提供充足的能量,使孩子上午学习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昂的状态;午餐要丰盛,要提供充足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为孩子午后学习活动提供能量及营养储备;晚餐宜清淡,晚餐要注意饮食的色、香、味、形搭配,同时配以开胃菜,以引起孩子食欲。

2.食品要卫生

俗话说“病从口入”,许多疾病尤其是胃肠道疾病大部分是因不注意饮食卫生引起的。因此,应从小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比如,饭前便后要洗手,饭后要刷牙漱口,不喝生水,不吃不干净和不新鲜的食品,不到无证零食摊点或流动摊贩处购买零食。

3.品种要多样

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喜欢吃味道鲜美可口的饭菜。因此,给孩子做菜要讲究烹调技术,尽量做到色、香、味、形俱全,要注意翻新花样,比如,除了蒸蛋外,还可以做成炒蛋、炖蛋、煎荷包蛋、摊成鸡蛋饼或做成鸡蛋羹、蛋糕等等。这样,变着式样让孩子更喜欢吃,可以逐渐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4.用餐要专心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在大脑统一支配下协调完成的。吃饭时专心致志,会使孩子充分感受食品的色、香、味,增强消化液的分泌和胃肠的蠕动,食物会被充分消化吸收。如果孩子吃饭的时候还挂念着作业、习题和考试,大脑注意力就会分散,势必影响食欲与消化,使消化器官功能减弱,引起胃肠疾患,造成营养不良。

5.情绪要愉悦

孩子挑食偏食时,家长既不能过分迁就,否则会加重消极心理,助长偏食挑食行为;也不能采取训斥、恐吓、惩罚等强制性手段,使支配消化活动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消化腺体的正常分泌受到抑制,引起孩子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影响孩子的食欲。

食物不仅能提供热量、维持体温和满足孩子学习需要,而且能供给身体生长、发育及组织合成与分解所需的材料,并为制造体液、激素、免疫抗体等创造条件。合理膳食习惯的养成是孩子身心健康的前提,家长在培养孩子合理膳食习惯时还必须着眼于孩子的内心活动,重视孩子的情感体验,从理念到行为上始终把促进孩子健康放在首位,在孩子饮食的种类和选择上有所要求,注意孩子饮食的时间和方式,并且长期坚持下去,才会对孩子的健康起到长远的作用,真正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