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国外研究概况述评

国外对税式支出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始自英、美、前联邦德国等国家对税收优惠与财政支出同质性的发现,以及对税收优惠引起的税收收入漏洞、税收负担不公的关注。最先注意到税收优惠具有财政支出性质的是英国皇家利润和所得课税委员会,1955该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许多税收减免“实际相当于用公共的货币提供津贴”。(注:转引自袁振宇等:《税收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36页。)

现在一般认为,规范和通用的税式支出概念,是由美国前财政部长助理、哈佛大学教授Stanley S.Surrey最早提出来的。他在1967年11月15日的一次演讲中这样说到:“……通过刻意安排的与净所得通行概念的背离,并且通过各类专门的免税、扣除和抵免,使我们的税制可以借助支出来促进私营经济步入正轨——有效地形成一个用税收语言描述地支出体系。”同时,他建议对应该对税式支出进行全面计量和估算。1968年,美国财政部接受了Stanley S.Surrey提出的税式支出思想,在其指导下编制了第一份以税式支出方法分析税法内容的报告,较全面的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税式支出现象,并在年度财政报告中予以发表。(注:转引自Emil M.Sunley:《美国税式支出预算的实践与经验》,载《税式支出理论创新与制度探索》,楼继伟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29页。)

1969年11月,Stanley S.Surrey在《美国税务学会论文集》中发表了《税收激励——鉴别的概念和标准及其与直接支出的比较》。1973年,Stanley S.Surrey出版了《税制改革的进路——税式支出概念》(Pathways to Tax Reform:The Concept of Tax Expenditur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3,Cambridge, Massachusetts, United States.),这部书是税制支出理论与制度系统研究的开山之作,该书结合美国税收优惠实践,第一次对税式支出作了较为全面的理论上的探讨和阐述,并正式使用了“税式支出”一词,使税式支出概念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的财政税收理论范畴正式出现;同时,该书还对实行税式支出制度的原因、税式支出的判别标准等制度层面的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Stanley S.Surrey认为,任何一种税收制度都包含了两部分内容,一部分为实施正常税收结构所必需的条款,包括各个税种的征税对象、税率、纳税期限及征收管理等一些基本要素的规定,这些条款构成税收的财政收入功能;另一部分为减免税优惠等一些偏离正常税收结构的特别条款,这些特别条款构成了税收的支出功能。税式支出作为政府的隐性支出,也应该进行计算,加以披露。1974年美国国会新的预算法案接受了Stanley S.Surrey提出的建议,由此产生了美国政府每年一度的税式支出预算。

此后,Stanley S.Surrey与另一学者Paul R.Mcdaniel,以及来自加拿大、法国、荷兰、瑞典、英国的专家学者经过四年的共同研究,对部分国家税式支出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所得税、增值税及财产税的税式支出确定的一般原则。1984年、1985年Stanley S.Surrey和Paul R.Mcdaniel合作出版了《税式支出的国际问题:比较研究》、《税式支出》两部代表性著作,对税式支出的概念、分配效应、美国税式支出预算的经验与问题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各国的税式支出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较系统的比较研究。Stanley S.Surrey也由此被誉为税式支出思想的集大成者和理论奠基人、税式支出制度的主要设计者和税式支出国际研究的主要发起者。(注:参见张晋武:《中国税式支出制度构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在1974年美国新的预算法案引入税式支出条款之后,税式支出研究成为国际相关领域的热点问题。美国专家和学者对税式支出理论的研究也引起了有关国际组织的关注。1976年国际财政学会耶路撒冷大会首次对税式支出概念进行国际范围的讨论。1977年在维也纳召开的国际财政协会大会,也将税式支出作为年会议题,对税式支出进行讨论,认为各国应制定完善的、正式的税式支出预算,提供详细的税式支出的信息。之后,税式支出概念获得了广泛的国际认同,并于1980年前后成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财税学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许多经济学家和财政学者都对该研究并给予了肯定的评价。

加拿大经济学家、曾任内阁部长的DE.Kierant明确地将税式支出概念称为“近二三十年来财政和税收上的重要发明”。(注:DE.Kierant:The Tax Reform Process, Canadian Taxation 2,No.1,1979.转引自郭庆旺:《税收支出简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0-11页。)世界著名财税学者M.Feldstein在其于1980年发表的论文《对税式支出的理论贡献:以慈善捐赠为例》(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Tax Expenditures:The Case of Charitable Giving, The Economics of Taxation, H.Aaronand M.Boskin Editiors,1980,pp99-122)中,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得出税式支出成本小于直接支出成本的结论,认为政府应该以税式支出作为重要的政策手段,以便有效而顺利实现目标。哈维·S.罗森在其《财政学》(第四版)中引用萨菲尔的研究成果,他从税收政策透明度的角度揭示了实行税式支出制度的意义,“让‘税收开支’从躲藏处走出来,让这些优惠戴上价格的帽子,没有比这种做法让政府更老老实实的与纳税人相处了”(注:参见哈维·S.罗森:《财政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0页。)。Michael Veseth在其1984年出版的Public Fiance(Reston, Virginia, Reston Publishing,1984)一书中,站在税制结构分析的基础上,从纳税人收益的角度,描述了税式支出的概念。S.C.Pond和R.Walker在其1980年出版的Taxation&Social Policy(London,1980)一书中阐述了税收与社会政策的关系,其中税式支出是其重要的研究内容,特别是对建立税式支出预算与税式支出预算控制的必要性予以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1980年前后,紧随学术研讨之后,西方国家很快进入建立税式支出制度的决策性研究。在1978年至1983年,英国、法国、奥地利、西班牙、葡萄牙、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比利时等一批OECD国家政府相继提出了自己的税式支出界定模式,建立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税式支出制度。

1984年,在OECD税收政策和管理中心(Center for Tax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的工作支撑下,OECD财政事务委员会发布了第一个关于税式支出的研究报告,即《税式支出:问题与各国实践评论》(Tax Expenditures:A Review of Issues and Country Practices, OECD,1984,Paris),该报告认为税式支出与直接支出一样要服从预算管理控制程序,分三大部分重点考察了税式支出制度的一些基本问题,一是讨论了建立了税式支出制度的不同意见和税式支出与直接支出的优缺点,二是研究了税式支出概念及有关不同观点,三是介绍了11个OECD成员国税式支出实践的过程与经验。该报告是第一部涵盖多国情况的总结性研究文献,为税式支出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路径,也为其他国家建立税式支出制度提供了多种不同的借鉴模式。

在已有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自20世纪80年代初,税式支出研究在国际上进入了一个更加注重实践、更加针对具体问题、更具科学性和世界性的新时期。美国财政部确立了以现行税法基本结构为基准税制的税式支出界定模式,并采用了专门用于递延纳税的现值法;荷兰财政部研究实行了分类控制的预算体系;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在税式支出成本预测模型设计和应用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基于理论与实践的新突破、新进展,1996年OECD财政事务委员会发布了第二个税式支出研究报告《税式支出:近期的经验》(Tax Expenditures:Recent Experiences, OECD,1996,Paris),该报告对以前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改进,比较了成员国在税式支出的定义和统计测算方面的做法,从税式支出账户的范围、公布和用途等方面,总结了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芬兰、法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荷兰、葡萄牙、西班牙、英国和美国等14个成员国税式支出实践的最新经验(注:1984年的报告没有包括比利时、芬兰和意大利。),具体讲解了养老金、推定所得、加速折旧等具体项目的鉴别方法与原则。

2004年,世界银行出版了Hana Polackova Brixi, Christian M.A.Valenduc和Zhicheng Li Swift主编的《税式支出——通过税制实现的政府支出:来自发达和转型经济体的经验》(Tax Expenditures——Shedding Light on Government Spending through the Tax System:Lessons from Developed and Transition Economies, The World Bank,2004,Washington, D.C.),该书是国际上较新的税式支出理论概念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报告和论文集,所选11篇文章的作者大都是国际组织专家、各国财税部门税式支出工作的负责人。该书在评价发达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荷兰、美国等国家税式支出经验的同时,还加入了中国、波兰两个发展中转型国家的实践经验。该书的出版标志着税式支出的研究和实践呈现出更加广泛的国际化趋势。

OECD税收政策和管理中心(CTP)组织的高级预算官员工作组(Working Party of Senior Budget Officials)、税收政策分析与税收统计第二工作组(Working Party No2 on Tax Policy Analysis and Tax Statistics)持续对税式支出等问题进行跟踪研究。税收政策分析和税收统计第二工作组参与了与中国财政部合作举办了两次税式支出国际研讨会(2002、2007)。2002年OECD发布的Best Practice for Budget Transparency包含了一些如何处理税式支出的基本指导意见。2003年OECD税收政策和管理中心出版了涉及税式支出的Special Feature for the 2003 Edition of Revenue Statistics:Note by the Secretariat(OECD Publishing,2003,Paris)。2010年,作为高级预算官员工作组与税收政策分析和税收统计第二工作组的有效工作成果,OECD出版了《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的税式支出》(Tax Expenditures in OECD Countries, OECD Publishing,2010,Paris),该书是国际上最新的税式支出研究成果,该书聚焦于研究税式支出应用,重点介绍了主要趋势和成功经验,同时也涉及税收政策制定、税收和预算效率、财政责任和制度设计等公共财政问题。全书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税式支出概览,介绍了最新的概念界定、政策背景和实践情况、税式支出在预算进程中的作用,并侧重从方法、机构和数据等方面介绍了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韩国、荷兰、西班牙、瑞典、英国和美国等10个OECD国家的税式支出情况,该部分有指导性的从税式支出界定和鉴别方法、报告、政策制定、政策评估、工资薪酬税式支出(“make work pay”tax expenditures),税式支出数量、税式支出总额等方面作了总结;第二部分依据各国官方发布的最新数据,采取分项目、图表的方式对上述OECD国家的税式支出占GDP比重、税式支出数目和金额等情况做了比较研究。该书还刊登了有关国家的税式支出支出总额、分项目以及总额占GDP比重等较为详尽的统计测算数据。

近年来,国际上关于税式支出的研究文献主要还有,曾供职于世界银行的Zhicheng Li Swift发表的《税式支出对国家预算管理的影响》(《国际税务信息》,2006年3月13日,第41卷,第10期)、《加强税式支出的管理力度》(《国际税务信息》,2007年8月20日,第47卷,第8期);Daniel Shaviro发表在《税法评论》的“Rethinking Tax Expenditures and Fiscal Language”(Tax Law Review,2004,Vol.57 No.2);Joint Committee on Taxation的A Reconsideration of Tax Expenditure Analysis(JCX-37-08)(United States Congress,2008,Washington D.C.);Allen Schick发表在《OECD预算月刊》的“Off-budget Expenditures:A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Framework”(OECD Journal on budgeting,2007,Vol.7,No.3,OECD, Paris);Leonard E.Burman, Christopher Geissler和Eric J.Toder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的论文“How Big are Total Individual Income Tax Expenditures and Who Benefits from Them?”(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8,Vol.98,No.2,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Nashville, Tennessee, United States.);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Qazi Masood Ahmed的《税式支出与直接财政支出的相对效力检验:一种新古典主义方法》(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1,Vol.65,477-489)等。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OECD国家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税式支出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丰富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对税式支出的连带效应、互相关联的不同税式支出数据加总、税式支出与直接财政支出的对应统筹等技术难题还没有形成突破;二是税式支出效益评估方面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三是对税式支出的法律问题、法律分析和法学视角的研究还很少,对税式支出制度运行的内在规律、税式支出预算管理的制度机理等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目前,有关国际组织、各国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在继续对税式支出基础问题进行完善的同时,也在探索税式支出对预算政策、税收政策和税务管理的影响。国际上关于税式支出的研究,还在进一步深入之中。

(二)国内研究概况述评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经济学和财政税收学者对税收优惠和税式支出制度问题已经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对税式支出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既源于国外研究资料的传入,也缘起于国内财政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冲击。随着20世纪80年代国营企业两步“利改税”的实施,企业的资金来源逐渐包含了财政拨款、银行贷款和申请减免税三大部分。人们逐步发现对企业的减免税发挥了国家政府拨款资金同样的功能。

1984年马大英首次阐述了税式支出概念(《简论税收的本质及其分配的原则》,1984),该文专门论述了税式支出的特点及其对税制的影响,首次指出“和税收负担发生相反作用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国家通过税收减免、给予纳税人某些利益,这种减免称为税式支出”(注:转引自刘心一:《税式支出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28-29页。)。1986年首次有论文系统介绍国外税式支出理论和实践,王铁军、郭庆旺合著发表的《税收支出(注:税式支出传入中国后,曾有两种主要翻译方法,一是“税收支出”,二是“税式支出”,后来随着研究深入,人们发现“税收支出”容易与“税收成本”等混淆,后来“税式支出”的译法逐渐被普遍接受。)及其控制》(《外国经济管理》,1986年第4期),简要介绍了西方国家的税式支出概念、表现形式和税式支出制度的内容与功能,并提出“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税收支出控制体系”。张晋武、齐守印合著的论文《税收优惠预算控制初探》(《财政研究》,1988年第一期),针对当时税收优惠失控的情况,再进一步从借鉴角度分析国外税式支出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首次阐述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税式支出预算控制体系的基本设想。

1994年分税制改革和工商税制改革之前,国内经济学界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轮税式支出研究热潮。期间,1989年中国税务学会在全国基础理论工作会议上将税式支出确定为重点科研课题,主要财税和经济报刊相继发表了较多的相关研究论文,一些专著也陆续问世,如郭庆旺著《税式支出简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主编的《税收支出理论与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1992年版)。《税式支出简论》从财政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提出了税式支出预算控制的理论思路、方法与税式支出规模的数量界限,根据当时的预算支出分类和减免税政策,模拟了第一个中国税式支出项目表,并提出了税式支出政策运用的原则和管理措施,提出经济效益系数调整法、资金缺口确定法、方案选择确定法等税式支出额的确定方法。《税收支出理论与实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上关于有关税式支出的主要理论与实践运用的部分资料翻译整理,较详细的阐述了税式支出的主要理论问题、各主要税种的税式支出鉴别准则和6个国家的税式支出表及其项目说明等。邓子基、高培勇、萧承龄、丁淼、张贵彬、易凯等发表论文,分别从不同侧面对税式支出概念和税式支出制度等内容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一些应用设想(注:邓子基的论文《税式支出理论与实践》(《税务研究》1991年第1期)、高培勇的论文《有关税式支出的几个问题》(《税务研究》1991年第1期)、萧承龄的论文《浅谈“税收支出”分析》(《税务研究》1991年第2期)、丁淼的论文《从美国税式支出的情况看税式支出理论在我国的运用》(《税务研究》1991年第2期)、苏中一的论文《关于税式支出形式、计算及分类的探讨》(《税务研究》1992年第2期)、彭何俊的论文《论税式支出及其预算编制方法》(《湖北财政研究》1992年第1期)、张贵彬、易凯的论文《借鉴税式支出理论,完善我国税收减免制度》(《税务研究》1992年第2期)等。)。苏中一的论文对一些形式的税式支出的计量方法进行了初步设计。彭何俊的论文仿照直接支出预算探讨了中国税式支出预算管理的程序和方式。总体看来,这一时期的属于税式支出问题研究的起始阶段,虽然形成了一些不同观点,但都还是主要停留在将税式支出作为特殊政府支出和经济调节工具的浅层次上,涉及深层次问题和税式支出制度和体系建设的研究还很薄弱,法学界对税式支出的研究几乎还没有涉足。

1994年分税制改革和工商税制改革后至世纪之交一段时间,随着税制改革对税收优惠的清理和规范,税式支出问题的研究文献数量相对减少,但是研究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深入程度有所提高,建立税式支出制度成为了研究的重点。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研究文献中最重要的是刘心一所著的《税式支出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该书最重要的成果是针对1994年中国财税改革实践,探索建立中国税式支出制度,该书就税式支出的确定、估算、微观管理和宏观管理,提出了一些前瞻性的见解,并针对中国主要税种的税式支出,相应提出了若干具体的鉴别准则和定量公式,设计了建立中国税式支出管理法的基本框架。刘蓉所著的《税式支出的经济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也是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献,该书从税负运动过程与纳税人经济收益角度对税式支出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见解,并对税式支出制度进行了分析。邓子基等所著的《税收支出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版),该书较为充分的探讨了税式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和税式支出规模的适度界限,讨论了税式支出管理与宏观调控的关系,以及我国税收优惠政策运用的时弊及其改革完善问题。但是,总的来看,上述文献对税式支出制度设计的研究涉及较少,从法律角度对税式支出及其制度的研究则更为稀少。

世纪之交,建立中国税式支出制度的议题开始进入国家财税改革规划和决策的视野。税式支出问题研究也自2000年前后再次进入活跃时期。在学术研究的同时,政府决策研究的力度明显加大,国家财政部组织了一系列以建立中国税式支出制度为主题的国外考察。2002年12月3日至5日国家财政部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在山东潍坊召开了中外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共同参加的中国首次税式支出国际研讨会,并将会议论文和研究成果结集出版了专著《税式支出理论创新与制度探索》(楼继伟主编、解学智副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同期,国内出版和发表了一些专著和论文。《税式支出理论创新与制度探索》一书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文献,采用论文汇编方式,介绍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比利时、荷兰、德国、英国和墨西哥等OECD国家税式支出理论与制度实践,提出了中国建立税式支出制度的框架和思路。(注:该书收录了时任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的《税式支出国际研讨会开幕词》,时任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和原财政部税政司司长解学智的《关于税式支出制度建设的几点意见》,史耀斌的《努力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税式支出管理制度》,Emil M.Sunley《美国税式支出预算的实践与经验》,Marc Seguin《加拿大税式支出及评估报告》,Leo.Van den Ende的《荷兰税式支出制度》,Colin Brown的《澳大利亚的税式支出》,Christian Valenduc的《税式支出:从年度报告到税收政策分析》,Zhicheng Li Swift(李志成)的《税式支出报告的国际比较》,Chen Duanjie的《微观模拟模型和税式支出估算——对中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研究》,解学智、史耀斌、张天犁、冯冰、张津的《关于建立科学、规范的税式支出制度的思考》,刘佐的《关于税式支出问题的再探讨》,马国强的《中国现行税收优惠制度及其改革》,杨斌的《中国税收优惠政策的特殊性及其控制策略——兼论我国现行税制结构下税式支出预算的控制重点》,孙钢、许文的《关于我国实现税式支出预算管理的初步研究》,赵杰、王浩川、张天犁、朱宪堂、于红卫、蔺雪冰的《关于德国、英国税收优惠暨税式支出制度的考察报告》,李新辰、容星火、李安东的《美国、墨西哥税式支出管理及借鉴》,冯冰、蔺雪冰的《国外税式支出管理制度研究》,郭垂平的《荷兰的税式支出管理制度介绍》,谭崇钧《德国的税式支出管理制度介绍》,郭垂平、夏琛舸的《OECD国家税式支出制度(1996年)简介》等论文。笔者2002年进入财政部税政司所得税处工作,参与了有关美国税式支出资料的翻译和校对工作。)该书首次整理了税式支出中英文词汇表。该书汇集的论文,既展示了国外税式支出制度发展的最新动向和经验,也呈现了国内财税界和一些国外专家对建立中国税式支出制度的最新思考、政策和工作建议。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献还有万莹的《税式支出的效应分析与绩效评价》(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以及若干论文(注:如温来成的《公共财政理论与深化中国税式支出制度改革》(《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宋光辉的《浅谈税式支出及其管理》(《财税与会计》2002年第1期),李新辰等的《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税式支出分析制度》(《中国财政》2003年第3期),张晋武等的《税式支出分析方法初探》(《财政研究》2004年第2期)和《构建我国税式支出制度若干基本问题的设想》(《税务研究》2004年第7期),刘立的《论建立我国税式支出预算管理制度》(《西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苑新丽的《税式支出管理的国际经验及我国的选择》(《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第9期),李志远的《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税式支出制度》(《税务研究》2006年第3期),张灵芝的《我国如何实施税式支出预算管理》(《商业时代·学术评论》2006年第6期),张威的《关于我国建立税式支出预算的思考》(《地方财政研究》2006年第12期)等。)等。《税式支出的效应分析与绩效评价》是国内第一部专门研究税式支出绩效评估的著作,该书采用了较为简单的计量经济模型,对出口退税、涉外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下岗再就业税收优惠等进行了个案实证绩效分析。这一时期,一部分硕士、博士研究生也以税式支出制度为研究对象撰写了学位论文,提出了一些有益的研究思路和观点(注:如中国人民大学李玉芳的硕士论文《建立我国税式支出制度研究》(2002年)、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程浩的硕士论文《建立税式支出制度,强化我国企业所得税优惠管理》(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温彩霞的硕士论文《对建立我国完善的税式支出制度的研究》(2004年)、西北大学王尤的硕士论文《税式支出评估分析体系研究》(2004年)、湖南大学李建军的硕士论文《我国税式支出管理研究》(2004年)、厦门大学黄显福的硕士论文《税式支出管理研究》(2005年)、东北林业大学李艳的博士论文《我国税式支出制度研究》(2005年)等。)。

在这一阶段,对税式支出法律问题的研究和法学界对税式支出的研究开始出现,董玉明、赵杰的论文《税式支出法律问题研究》(《经济问题》2003年第6期),是较早关于税式支出的法律研究文章,概要论述了税式支出与税收法律主义、税式支出存在问题、税式支出原则以及完善税式支出制度的立法建议;汲广林的论文《税式支出的法律分析》(《法学杂志》2004年第3期),分析了税式支出的法律性质,考察了税式支出的法律功能,初步提出了完善税式支出制度的建议;较有代表性的论文还有罗春梅的《税式支出中的政治问题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05年第4期)等。

2007年之后,中国税式支出研究进入了实际工作与理论研究并重的新时期。2007年9月国家财政部与OECD、世界银行等在广西北海召开了第二次税式支出国际研讨会,将当时国内外的最新33篇研究论文成果汇编成册,即《2007年财政部OECD税式支出国际咨询会会议材料(广西北海)》,这些论文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比利时、加拿大、英国、乌干达、中国、中国广西等的税式支出概要、报告、计量方法等的介绍文章;二是普遍性的税式支出技术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三是税式支出的宏观经济、有效税率与直接支出比较等理论研究;四是税式支出预算管理的影响、视角、方法等。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著作是张晋武的《中国税式支出制度构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该文献是目前经济学界关于税式支出研究的逻辑系统完整、内容较为全面的著作,系统性的回答了税式支出制度及其构建的有关问题,是目前经济学界税式支出研究的集大成者。现任中国财政部部长、曾任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的谢旭人在其专著《中国税收管理》(中国税务出版社2007年版)一书中,对中国减免税管理从税式支出角度作了简明而准确的介绍,评价了税式支出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建立中国税式支出预算管理制度的基本思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论文发表数量虽然并不多,但是在税式支出制度的实际构建方面有所深入,如张威、崔惠玉的《关于我国税式支出预算编制的基本思考》(《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第10期),高树兰的《对税式支出预算管理问题的探讨》(《天津经济》2007年第12期),中国第一篇分省研究的税式支出论文,即苏道俨、黄海华、吴晓青的《广西税式支出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53期),李俊英的《基于纳税人视角论我国税式支出的经济效应》(《经济论坛》2008年第8期),李长健等的论文《中国税式支出中纳税人权利保护的法律研究》(《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杨海燕的《关于我国税式支出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管理观察》2009年第1期)等。

目前,在税式支出问题上,经济学界的研究大多是在税式支出制度设计和管理上,具有全面指导性、纲领性的理论分析与具体而系统的制度设计都还不足。法学界已经对作为税收优惠的税收特别措施进行了研究,引入了税收优惠措施和税收重课措施,前者以减轻纳税人的税负为主要内容,并往往与一定的经济政策的引导有关,因而也称税收激励措施;后者是以加重税负为内容的税收特别措施,如税款的加成、加倍征收等。但是对于税收优惠措施多是从制度介绍角度研究,对税式支出制度的效率和公平、税式支出的法律实质、税式支出制度的法律价值、税式支出制度构建的立法取向,以及税式支出制度安排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等还没有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