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小趣

“扬州八怪”是指清代乾隆年间扬州地区的一个画派。这个画派的主要人物有“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鳝、李方膺、罗聘、郑燮”等八人。他们的画突破了旧框框,敢于革新,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新画派。他们反对模仿抄袭古人、矫揉造作,而主张流露真情,自成蹊径。当时画坛正统派认为他们“怪”、“偏”、所以称他们为“扬州八怪”。

八怪之中的代表人物是郑燮。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早年生活贫困,乾隆元年考中进士,出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荒年请求开仓赈济灾民获罪,罢官回扬州,卖字画为生。

郑板桥擅长诗、书、画,被人称为“三绝”。郑板桥的“三绝”形成了真气、真意、真趣的“三真”艺术特色。他善画兰竹,渗入了书法的经验;他的书法,吸收了画兰竹的方法,即所谓“作字如写兰”,“写兰如作字”。所画之兰叶,多不乱,少不疏,秀劲绝伦;所画之竹,苍劲萧爽,疏落有致。清人蒋心余写诗赞美道:“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

郑板桥学习书法时,临摹各家书体,十分刻苦勤奋,晚上躺到**睡觉时也不清闲,还常常用手画被练字。有一次,他画着画着,不知怎么就画到他妻子身上去了,妻子被画醒了,骂道:人有人一体,你体还你体。你这是干什么的?板桥听了妻骂,心窗洞开,猛然醒悟,认识到不能停留在临摹别人的体上,要有自己的创造。于是,他把一种艺术经验和另一种艺术经验结合起来,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终于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新书体,人称“板桥体”。“板桥体”融合隶楷行草为一体,他自称为“六分半书”,书体浑然一体,气势独特,随意挥洒,苍劲秀丽,自成一家。傅抱石在《郑板桥集前言》中解释说:“他的字,是把真、草、隶、篆四种书体而以真、隶为主的综合起来的一种新书体,而且又用作画的方法去写。”八怪之一——金农评价他的书法说:兴化郑进士板桥,风流雅谑,极有书名,狂草古籀,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当时求字的很多,连朝鲜的李氏王朝的宰相李艮也慕名前来求他写字。郑板桥为人也是傲岸不驯,十分风趣。他直率豪放,反对假道说,蔑视权贵。富贵之家登门求画,他常常报以白眼。他还自定书画润笔条例:“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神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在这雅谑可掬的文字后面,包含着对世俗无情的揭露和讥刺。

郑板桥工诗词,一生最崇拜明代徐文长(青藤)的诗画,曾刻一印:“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他写诗不拘体格,兴到即成,无论言情叙事,都是拳拳动情,感人至深。他曾批评当时流行的诗辞歌赋说:“扯东拉西,拖张曳李,皆拾古人之唾余,不能贯穿,以无真气故也。”他主张,写诗文要有真性情,不要人云亦云。

郑板桥不仅主张写诗文要有真性情,做人也是,板桥幼年丧母,靠费姓乳母教养成人。小时候遇上饥荒年,费氏每天背负郑燮上街,用自己的钱买一个饼给他吃。后来费的儿子当了官,屡次接费氏回去,费氏都拒绝了,始终照料郑燮。郑燮和乳母感情很深,后来他在怀念费氏乳母的诗中说:“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平生所负恩,岂独一乳母。”

郑板桥有名言“难得糊涂”流传后世,但在当时的板桥做人准则中却是心明如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