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朝腐败二题

“皇庄”

什么叫“皇庄”?据史书记载:皇庄就是由皇室直接管辖的庄田。西汉有“苑”,唐、五代有“宫庄”,宋代有“御庄”、“奉宸庄”等等。到了成祖永乐初年,明代出现了第一个“皇庄”——宛平县黄垡皇庄,后来,仁宗时有仁寿宫庄,以后又有清宁宫庄,未央宫庄。由宫中直接派遣宦官管理、收取租税的皇庄,则出现在宪宗即位初年。

明宪宗朱见深是个昏君。他在位时,明朝皇室的费用急剧增加。单就光禄寺而言,原有名额六千多人,增加到近八千人。皇室一年消耗的鸡、鹅、羊、猪,正统时每年缴费三、四万两银子,成化(宪宗年号)初一下增加了四倍。皇宫宦官数目也大量增加。宪宗时还规定,宦官可以根据地位高低不等,占有或多或少的“私臣”,最高的掌印太监可占六十名,以下各以地位的高低占有一定名额。因此宪宗的宦宫,机构臃肿,数量庞大,超过万人。皇室挥霍浪费,挥金如土,造成了皇室财政的危机,每年供给宫中的用费不够开支,以至最后宪宗将历代内库积储的十窖金子也花光了。然后,由皇室直接占有土地,残酷剥削百姓的皇庄却极快地膨胀起来。

宪宗一即位,就没收太监曹吉祥在顺义县安乐里的土地,建立起宫中庄田,取名“皇庄”。当时有官员齐庄建议说:“天子以四海为家,何必置立庄田,与贫民较利?”结果没被皇上接受。到孝庄即位时,皇庄已发展到五处,共有地一万二千八百余顷。武宗即位一个月,就在宦官刘瑾的怂勇下,新建大兴县十里铺皇庄等七处,以后逐年陆续增加到三十六处,占地三万七千多顷。加上仁寿、清宁、未央三宫的六十二处庄田,计占地一万六千多顷。整个皇庄占有的土地共达五万三千多顷。

皇庄的土地,大部分都是侵夺霸占民田及士兵屯田而来,广大农民土地被夺,流离失所。皇庄为害人民,远不止侵占土地。各处皇庄都设有管事太监,旗校、跟随等各色,多达三、四十人。这些无恶不作的恶棍,拉大旗做虎皮,来往于皇庄和庄田之间,期负百姓,强夺豪取,好酒好菜招待不算,还诈取财物,要马匹车辆夫役等。皇庄的管事勾结地方土豪劣绅,地痞无赖压榨百姓,强行征派银两、抢占牲畜,污辱妇女,无所不为。被欺压的百姓被官校捆绑、私刑拷打,甚至无辜杀害。

皇室贵族豪门疯狂兼并土地,却不纳税,而把税粮转嫁到一般农户身上。使得一般农民负担成倍地增加。更何况,皇庄的土地都是良田沃土,农民的土地多为薄田硗土,广大失去土地的农民忍受不了,大规模出外逃亡,皇庄的发展加剧了明王朝的衰败。这真是饱了私囊、毁了王朝。

宦官

宦官专权,是封建专制主义恶性发展的必然结果。明朝宦官专权的情况十分严重。

明成祖朱棣时,由于在夺取皇位的战争中,朱棣买通建文帝身边的宦官,向他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情报。朱棣的身边有一些宦官随军作战,立下功劳。因此,朱棣开始重用宦官。成祖永乐年间开始,宦官有了出使、专征、监军、镇守地方及掌管特务机关等权力。到了宣宗宣德年间,宦官的权力就更大了。十二监中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可以根据内阁所拟字样,按皇帝的意旨,用朱笔批行,称为“批红”。这样,宦官就能趁机利用皇帝的名义,按自己的意图“批红”行事。明中叶以后的皇帝,大都是昏庸无能之人,如宪宗、武宗、熹宗等,都长期不问正事,不同大臣见面,宦官则趁机揽权执政,胡作非为,势力膨胀。宦官专权的局面愈演愈烈了。当时宦官专权的著名代表就是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人。

明英宗九岁做了皇帝,司礼太监王振诱使英宗追求享乐,不问政事,把中央政府用人的行政权、军权、司法权等大小权力全集中到自己手中,唆使英宗用残酷的刑罚对待大臣,并且在各省各镇普遍设立镇守太监,控制地方政府。王振大权在握、专横跋扈,以周公自比,事事不经过英宗,出语自称圣旨。英宗本人称他为“先生”,公侯勋戚称他“翁父”大臣见他下跪叩头,争向他行贿免祸。

宪宗成化时期的西厂提督太监汪直则更是到处密布西厂特务,对百姓朝臣任意栽赃陷害,势震天下,以至当时的人“只知有汪太监,不知有天子。”

武宗正德时,有八个作恶多端的太监,人称“八虎”,以刘瑾为首,直接操纵内阁,大臣都要到刘瑾家去处理政事。大臣写奏章都写两份,红本送刘瑾、然后白本送武宗。专权专横,凶残狠毒。京城内外都说有两个皇帝,一个坐皇帝,一个立皇帝;一个朱皇帝,一个刘皇帝。宦官专权达到了高峰。

到了熹宗天启时,司礼太监魏忠贤竟在皇宫内组织成一支一万多人的宦官武装,他凭借武力培植私党,打击异己。偶有谁说个“不”字,就会惨遭杀害、甚至剥皮、割舌头,黑暗统治极端恐怖。“内外大权,一归忠贤。”朝臣路遇魏忠贤,跪地叩头,高呼“九千岁”。何来朝政,何谈朝纲。宦官的气焰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当年朱元璋建立的封建政体“将大权集中于皇帝一身”,以及宫门内竖立的石碑上所刻的“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已是一句空话。明王朝的统治腐败到如此不可收拾的地步,因此,明王朝的灭亡也是顺理成章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