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上了假货

我爱上了假货这是听来的一句戏言。既为戏言,不可当真。不过,戏言中往往具有耐人寻味的东西。

一不留神,假货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魔鬼,不论你再聪明,再细心,再老练,很难做到与假货无缘。于是假货成了人们切齿痛恨的对象,甚至超过恨小偷,恨流氓、恨土匪,城市、农村、社会、家庭反假之声不绝于耳。奇怪的是:如今假货越来越多了,数量大、品种全、范围广、市场宽,令你防不胜防,假货与你同行。你已经离不开假货了。

因为假货太多,坑人太甚,令人防不胜防,所以人们从心里呼唤有人来扫除假货,谁能打假,谁就是英雄。有那么一天,一个以买假货索赔的年轻小伙子王海在全国出名了,被人们誉为打假英雄。王海打假为老百姓出了一口恶气,人们自然为王海喝彩,使本来不想当英雄的王海很快成了英雄,他时常在媒体上露面,带着大墨镜,畅谈打假体会,后来王海还出了书,较为详尽地写了自己的打假经历。现在,王海在人们的视线中已渐渐淡去,有关王海的报道越来越少了,这是事实。不过王海现象确实值得深思。

依我看,王海这样的英雄是靠不住的,这里有一个简单的逻辑:王海打假目的是为了赚钱,这一点王海也承认。假货是王海的生财源泉。从这一意义上讲,有人说王海爱上假货并非无稽之谈。客观上,假货为王海带来了收益。当然,王海作为一个普通公民,他不代表工商局、消协,他没有必要代表公众承担主持社会正义的义务,打假能够赚钱就坚持下去,不赚钱就要罢手,这是个人的自由。不过我担心王海为了赚钱会被售假单位收买,而化干戈为玉帛,化敌为友,或与售假者同流合污。其实我们不应对王海有太高的要求。假如再出了李海、张海、赵海,都是一样的。

想一想,王海是一名普通公民,不是国家干部,不是执法人员,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王海大公无私,为社会效力,倘若如此那就与王海的身份不相符了。王海打假客观上为社会做了好事,如果我们由此而鼓励呼唤社会上出现更多的王海,那么这种思想是十分有害的,打假,需要的是法制,而不是人治,王海行动不是中国的打假方向。实际上,来自方方面面不正常心态致使打假工作步入了十分艰难的境地。

其实,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地方政府爱上了假货,这样的报道实在不少。现在一些地方政府有一个“爱假护假心态”,甲地领导想:乙地对制假售假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本地真的打了假,岂不吃了大亏,于是采取灵活保护措施。有些县、乡、村的领导和有关人员也这样想,于是打假成了假打。表面上打假轰轰烈烈,至于真打假还是假打假大家都心知肚明。而一些制售假货的企业成为政府税收的一个来源,更使一些地方政府感到保护造假企业“意义重大”。而常有一些制假的小窝点被捣毁,那只不过做个样子而已。制售假货利润极大,有时被抓了,挨了罚,只是在赚钱的蛋糕上切下小小的一块,无关紧要,既然这个买卖既赚钱又安全,何乐而不为呢?错过时机,那才是傻瓜呢,放心大胆地去干吧,因此制假售假成为发家致富的一条捷径。我不知道有多少人靠制售假货发了大财。据我个人的经验,靠这一条路发财的人实在不少。其中,有一些人成了有名的企业家、明星。应该说,他们最爱假货了,没有假货,他们哪会有今天的荣华呢。

在一些消费者看来,自己一个人打假能起什么作用?上当了,算倒霉。还有一些消费者认为假货给人带来好处:牌子亮、价格低,这叫物美价廉,要不然,那些名牌产品,囊中羞涩的人啥时能买得起,有假货好了,用低价买来名牌商品,虽说是假的,你对别人说是真的不就行了吗?谁还那么求真。还有一些消费者,虽不能说他们喜欢假货,但他们对假货却有了惊人的容忍能力。有些人被假货坑了,心里说,上当的不只我一个,大家都一样,于是,以假当真了,不再计较。这当然不能怪消费者,因为消费者早已成为市场上的弱者。由此可见,一些消费者也爱上了假货,一些消费者又容忍了假货。这应了那句俗话: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个世界变化快。

方方面面都从心里爱上了假货,假货焉有不兴旺发达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