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的另一面

包公是一位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是清官的代名词。

包公生于公元999年,他一生在许多地方和部门做过官,小到县令,大到枢密使。近千年来,包公实际上成了清官的代名词,俗称包青天,以包公为题材的戏剧、电影、电视剧数量极多,五花八门,影响巨大,比如,铡美案,打龙袍等。包公的戏如火如荼,可谓热闹非凡,死后的包公受到人们的极大推崇。人们觉得这样还不够,于是又推出电视连续剧《少年包青天》,少年包公的形象更是大放异彩,少年包公成了中国的福尔摩斯。

说心里话,我是很敬佩包公这个人物的,他的刚正不阿、执法如山有口皆碑,他受到人们喜爱是顺理成章之事,不过,铺天盖地的包公戏正将包公一步步推向神坛,包青天有被神化之势,这就不能不让人担忧了。

“我们要清官,不要贪官”这是没有错的。这也确实反映了老百姓的共同心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强调和重视人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已经形成了一种“清官文化”,从皇上到老百姓都要求官员当清官,上下如此自觉地意见相一致这是绝无仅有的。清官治国成为一种共识,大家都一致认为,官员都成了清官,那么国家就会兴旺发达,百姓也会安居乐业,如果百姓受苦受难、民不聊生那是奸臣给造成的。就连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都认为他们之所以被逼上梁山,他们之所以受尽苦难,那都是奸臣造成的。因而把“革命”目标定为反贪官不反皇帝。而历代统治者都变着方法说,天下老百姓受苦受难那都是奸臣造成的,只要有了清官问题就解决了,很少有人说老百姓灾难的根源是腐朽的社会制度。其实,清官治国是人治思想的一种具体表现,现代政治学的研究成果所得出的结论是:要保证一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只能靠法制,不能靠人治。从这一点讲,清官治国是靠不住的,清官也是靠不住的,包公也不例外。

在封建社会贪官祸害百姓是不言而喻的,而清官虽然给老百姓带来了一些好处,但清官对老百姓产生的负面作用、对老百姓的麻痹是不可低估的。封建君主总是千方百计地树立起清官典型,以示“皇帝圣明”“治国有方”,来掩盖封建社会贪污腐化的真实情况,使老百姓甘心受封建统治。而清官之所以成为清官,是因为当时贪官盛行,清官本来是当官的平常之道,保廉是应该履行的责任,而在众多贪官的反衬之下,清官反而光彩夺目,成了英雄豪杰,倍受敬重,甚至被美化成神仙。把一个清官捧到如此的高度,到底是一个民族的骄傲还是一个民族的悲哀,这还真不好说。

也许你会说,你说包公靠不住,总有点事实根据吧。其实,包公执法中存在的问题或者说不公的例子很多。

包公用铡刀处死了陈世美,史称铡美案,被传为千古美谈。其实这里就有不公之处。铡美案大概内容是,有一个叫陈世美的人,出身贫苦,但是他学习勤奋,后来考中了状元。他在考中状元以前已娶了一个妻子,叫秦香莲,而且有了两个孩子,可是他又和一位公主结了婚,摇身一变成了附马爷。秦香莲带着两个孩子辛辛苦苦地赶到京城,找到陈世美,陈世美说不认识他们,还派一个武官去杀他们,没有成功,于是秦香莲就到开封府衙门告状,包公顶着种种压力铡了陈世美。

我觉得,陈世美喜新厌旧,并想加害于秦香莲,罪不容赦,陈世美确实令人气愤,但罪不致死。包公处死了陈世美,从感情角度看是为人们出了一口气,但从法律角度看他是有枉法之嫌的,陈世美犯的是“弃妻罪”,以此判陈世美死刑是缺乏根据的。

此外,史载包公在庐州做官的时候,包公的一个舅舅横行霸道,无恶不作,百姓告发他的状纸叠起来就有厚厚的一大摞。包公亲自审问他的舅舅,在公堂上打了40大板结案。从法律上讲,这有重罪轻判之嫌。而包公却因此获得了执法如山的美名。我猜想,那些打板子的差役,很可能是看在包公的面子,把板子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做点表面文章便完事大吉。而老百姓却对包公感恩戴德。

而包公玩的打龙袍的把戏就更不能让人恭维了。说是皇帝犯了错,皇帝的母亲指定老包来执法惩戒,其实就是让他揍皇帝一顿。这个包公实在是一个“变通专家”,他叫人把皇上的衣服(美称为龙袍)脱下来,令人把皇帝的衣服打了一顿交差。看来,包公的所谓执法如山,到皇帝这就得例外,尽管包公有皇帝母亲的支持,但他还是不能忠于法律,他最终选择的是忠于皇上,他玩弄了一个小小的花招,欺骗了天下人。我怀疑,如今,我们现实生活中执法的“打龙袍”现象,就是包公开的先河,这“打龙袍”的专利权归包公才是。

包公铡陈世美、杖责舅舅、打龙袍,这些有明显执法不公的案例,却成了千古美谈,为我们所津津乐道,真是匪夷所思。说清官靠不住,包公靠不住,这样也许会伤了很多人的“包公情结”、“青天情结”,我想但愿我对包公这样的大不敬引发人们更多的思考,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因为我们的“包公情结”越强,说明我们人治的观念越坚固,不从根本上打破人治观念,何谈依法治国。事实上,就是在包公被树为典型的宋代,还是贪官如云,腐败横行。在任何朝代,都可能出现少量的类似包公的清官,但由于制度腐败,清官不会成为主流,与贪官势力相比,清官微不足道,老百姓喜欢的清官反而越来越少,在封建制度下,要想出现更多的清官那简直是缘木求鱼。

现在,不论是观看反腐败的电视剧还是读反腐败的小说,反腐成功的确是清官,大多清官都有十分壮烈的表现。我毫不怀疑清官的存在,也不怀疑清官的人格。我是说,清官的引人注目,清官成为人杰,恰恰说明我们的非清官太多了,我们的制度存在太多的缺陷。我们树立清官典型是容易的,但是要从根本上遏制腐败就不那么简单了。如果我们把精力放在制度、机制、法制建设上,经过不断努力,完全可能达到这样一个效果,由于制度优越清正,清官多多,而贪官甚少,官员中清一色的是清官,清官只是平常的官,铁面无私,执行公正,那是正常现象,我们还有必要有“包公情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