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中的道理

虽然有人说“金钱是肮脏的”,但在这个社会金钱却是最现实的东西。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金钱却是万万不能的。只要你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运用赚钱的妙法,获得成功就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事实。说起来其实所谓赚钱的妙法都是一些大家非常熟悉的方法,已经成为大家默认的经营宝典。

《犹太箴言》说,因为一旦失去金钱,就等于失去了半个人生,所以商人就会拼命地去赚钱。

现在介绍几种赚钱的道理,供各位借鉴。

思维空间 需要拓展

(1)多想几步,才是生财之道。

《塔木德》指出:“远见告诉我们可能会得到什么东西。远见召唤我们去行动。心中有了一幅图样,我们就从一个成功迈向另一个成功,把身边的物质条件作为跳板,跳向更高、更好、更令人羡慕的境界。这样,我们就拥有了无可估量的永恒价值。”

一个人有没有长远的眼光,有没有在成功面前多考虑几步,这往往是成功与否的分界线。犹太商经指出,远见虽然是一种看不见的素质,但它却影响着商人们的成败。对于优秀的商人来说,用我们那些积极的态度去影响别人,这应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犹太人爱若和布若差不多同时受雇于一家超级市场,开始时大家都一样,从最底层干起。可不久爱若受到总经理青睐,一再被提升,从领班直到部门经理。布若却像被人遗忘了一般,还在最低层混。终于有一天布若忍无可忍,向总经理提出辞呈,并痛斥总经理狗眼看人低,辛勤工作的人不被提拔,倒提升那些吹牛拍马的人。

总经理耐心地听着,他了解这个小伙子,工作肯吃苦,但似乎缺少了点什么,缺什么呢?三言两语说不清楚,说清楚了他也不服,看来……他忽然有了个主意。“布若先生,”总经理说,“您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布若很快从集市回来说,刚才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车土豆卖。“一车大约有多少袋,多少斤?”总经理问。布若又跑去,回来说有10袋。“价格多少?”布若再次跑到集上。总经理望着跑得气喘吁吁的他说:“请休息一会儿吧,看爱若是怎么做的。”说完叫来爱若对他说:“爱若先生,你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

爱若很快从集市回来了,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有10袋,价格适中,质量很好,爱若还带回几个让经理看。爱若还说,这个农民过一会儿还将弄几筐西红柿上市,据他看价格还算公道,可以进一批货。这种价格的西红柿总经理可能会要,所以他不仅带回了几个西红柿做样品,而且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农民现在正在外面等着回话呢。总经理看一眼脸红了的布若,说:“请他进来。”

爱若由于比布若多想了几步,于是在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请问,你能想到几步呢?在现实生活中,多想几步,即远见卓识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价值。

在犹他州,有一家电子公司发明一种永远不会烧断的专利保险丝,定价为1.25美元,然后聘请广告公司负责促销。那位负责这事的主管很快开始计划,他打算利用电视、无线电广播以及报纸的广告,把它推广到全国每一个角落。“好家伙!”他说:“第一年就可以卖出10亿!”有些朋友警告他,保险丝并不是抢手货,无法采取“情感诉求”的方式促销,何况大家买保险丝时都希望买便宜一点的。并劝告他说:“何不利用专业性的杂志广告把它卖给有钱人呢?”可是他不肯听,结果这个广告照原计划进行,然而只维持6个星期便叫停了,因为销售情况凄惨之至。

产生这种结局的原因是,那位广告主管用“他自己那种年薪7.5万美元的人”的眼光来处理保险丝的推广事宜,忽略了年薪9000——15000美元的一般大众看法。如果他从这些人的立场来想,就可以想出向低收入阶层推销的办法,并且省下庞大的广告预算。

由此可见,多想几步,多考虑一些因素,就可以把具有影响力的眼光瞄得更准一些,这是成功之道。

(2)破旧立新,才能创造奇迹。

《塔木德》指出:智慧的人能在水中找到空隙。一个人的习惯中有没有空隙?怎样寻找习惯的空隙?这是一个看似寻常却颇有趣味的话题。犹太人不局限于常理,不受制于“习惯”,在他们眼里,再传统的“习惯”也有空隙。

一个犹太人来到银行贷款部贷款。

“请问先生需要什么帮助?”贷款部主任问。

“我想借点钱。”

“没问题,你要借多少?”

“1美元。”

“1美元?”经理有点意外。

“是的,只需1美元,可以吗?”

“当然,只要有担保,多借也没问题。”

“好吧,这些可以吗?”犹太人拿过皮包,取出一堆股票、债券,“共50万美元,够了吧?”

“当然,当然,您只借1美元吗?”

“是。”

“年息为6%,1年后归还,我们就可以将这些股票、债券还给你。”犹太人接过1美元。

1年后,犹太人还了债,取回股票债券。当经理问其为何只借1美元时,犹太人笑了:“保险箱租金太高,变通一下,我只花了6美分。”

都说犹太人精明,确实如此。

在上面的例子中,贷款不是那个犹太人的目的,存放票证才是真意。果然,犹太人在严密的贷款制度中找到了可利用的空当。这首先应归功于他敢于破“为贷而押”的“习惯”,反行“为押而贷”的创新意识。

这是对“习惯性制度”的创新。犹太人巧妙地利用银行家的习惯性思维定势,为自己找到了方便。看来,只要坚信一点,破旧立新,才能创造奇迹。在“习惯”上,人们为贷款而抵押,且希望少押多贷;银行为保证自己的利益,则“习惯”也要求多押少贷,因而,押不嫌其多,贷不嫌其少。这一切都成了“习惯”,银行家与贷款人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且经历了百十年实践的检验,故而逐渐成为定势。

(3)借用他人经验发横财。

《塔木德》指出:此路不通时另走他路。在生意场上,精明的生意人其才能的高低并不在于他有多高的学历,而在于他有没有独到的眼光与创新的意识。犹太商人之所以普遍获得成功,是因为他们善于借用别人的成功经验,因为犹太商经中有这样一个说法,你要了解婴儿,并不需要自己去做母亲。

在犹他州,曾有一家报纸以“一个针孔价值100万美元”为大标题,突出报道了一件小事:

犹他州制糖公司海运方糖到南部,因途中受潮,损失不小。请专家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左研究右研究,花费了好多天也没有结果。这时,公司一个工人经过认真考察,发现轮船有通风设备,只是方糖包裹得太紧,不透风。他试探性地在一些包装盒上打了几个针孔,让两头通气。这些方糖就不再潮湿了。工人将他的主意告诉给老板,因此获得100万美元的奖励。

一位日本犹太人读了这一报道后,也对针孔来了兴趣。他在打火机的火蕊盖上打了个小孔,使本来灌一次油只能用10天的打火机的使用寿命延长到50天。很快,他申请了专利,并投产了改进后的打火机。

后来,这位日本犹太人又在女用纽扣上打个小洞,注入香水,因为**易进不易出,从而香气只能微微散发、丝丝飘飞,长期芳香诱人。这种新纽扣一经投产即深得女性喜欢,因此订单很快就如雪片般飞来。

犹他州工人以针孔解决方糖潮湿问题,就事论事,应用的是本体视角;该创意十分简单,依据的仅是初级物理知识,但实用性强,获巨奖是当然的。日本犹太人用的却是异体视角,因此更显出他思维的高明之处。

首先,他善于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尽管方糖与打火机、纽扣风马牛不相及,但通风透气是它们的共同点。虽然许多人读了犹他州报道都眼馋大把美元,却对针孔原理无动于衷。而这位日本犹太人却不见美元,意在原理,通过将针孔原理与自己所关注的打火机、小纽扣联系起来,使自己进入创意的天地。

从这一点上说,借用他人经验迁移异类事物的原理是这位日本犹太人成功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是他很好地抓住了相通之点。针孔创意的原理是通风透气,打火机需要透气,以求气体完全燃烧,节约燃气;纽扣也需要透气,才能即可进液又能散香,显其高雅。小创意同样蕴藏着大事业,这就是养成的创意习惯给我们的启示。

经营规则 需要变通

(1)做一流的商业大师和律法专家

意大利人有一句俗语:“别和犹太人谈法律。”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是因为犹太人特别精通本国的法律,常常驳得对方无话可说。

在犹太人看来,保全自我的利益无非有两个办法:一个办法是努力经商,创造财富;另一个办法是学习和精通法律,以此作为保全自我利益的保障。而当犹太人的商业利益被侵犯时,他们采取的办法是合二为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波兰即将为纳粹德国吞并时,波兰的邻近小国立陶宛也处于危难之中。许多犹太人纷纷从立陶宛转移到了日本。原因是他们从立陶宛的一份电文中获得了启发,在立陶宛的一份电文中有这样一句:SHISHO MISKADSHIM BTALISEHAD。这份电报是卡利什发给立陶宛的一个同事的,谈论的是犹太教宗教礼仪上的问题,那句话的意思是“6个人可以披一块头巾进行祈祷”。审查官看后没有什么异议,便让卡利什将电文发达出去了。然而,精明的犹太人却从中悟出了《塔木德》中的一句格言:“6个人可以用一份证件上路。”

当时卡利什从欧洲去日本,途中他关注着立陶宛的犹太人安危,他得知日本边境签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便发出了这份电文,建议当地的犹太人,以名义上的6个人为一家去申请签证,以便更多的立陶宛犹太人能够迅速离开。当一个个“六口之家”的犹太人踏上了日本岛时,人们还在惊讶犹太人在家庭组织上的高度同一性。犹太人成功地钻了日本法律的空子,日本人没有想到这是由他们的入境管理条例所决定的“六口之家”。

多少个世纪以来,犹太人一直信守律法,又以其灵活多变的智能从法律的漏洞中寻找着自己的利益,并创造出了一个个的经济奇迹。犹太商人罗恩斯坦,在经营他的跨国公司时,面对列支敦士登的法律规定——本国籍的人只交小额所得税,而外籍人却要交纳高额所得税。作为犹太商人,他第一件想到的事情不是去偷税漏税,而是想到时一个绝妙的为自己“减税”的办法,那就是加入该国的国籍,这样可以省下很大一笔税款。

为此,西方的商人们,无不称赞犹太人的智能与赚钱的天赋,他们到达哪里,哪里的法律天生就为他们所用,并成为世界第一流的商业大师和律法专家!

(2)不要把钱全放进自己口袋

千百年来,犹太人之所以赢得了良好的信誉,并成为世界第一商人,和犹太人“吃亏即是福”的观念是很有关系的。

任何一个商人都希望多赚钱,犹太人也不例外。但对于这个多赚少陪的商业规则,犹太人是尤其懂得变通。

世界上,无论哪方面的商业交易,仅有一方占利、另一方完全无利可图的例子是没有的,有钱赚要做到让利互惠。这个世界上,财富是无穷尽的,切记不要太贪心。

有一位靠卖纽扣成为富翁的商人,他开的店,既不气派,也不宽敞,但却非常有特色。他的店,除了卖纽扣以外,其他东西都不卖。他的纽扣,不仅花色品种齐全,而且价钱比其他店便宜,他的服务也是一流的。有的女顾客,一件漂亮的大衣上丢了一枚纽扣,纽扣店会想尽办法为她配上。久而久之,小小的纽扣店在偌大的一座城市里人人皆知、家喻户晓。

这家小店成功的诀窍在于:店主深知“世上的钱是赚不完的”道理。他每出售一枚纽扣,只赚几分几厘。至于别人,比方说大量进货的成衣铺赚顾客多少钱,他根本不去攀比,他更在意的是能“赚”到多少顾客。

但是不少小商人却不懂得这样的道理。在交易场所,这样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买方和卖方为了一点小利讨价还价,争执不休,结果不欢而散,双方都无利可赚。精明的小商人会爽快地与对方成交,宁肯让对方多占些利,这是因为他们更关注的是长远大计。

一个人独资经营的情况下,不仅势单力薄,而且人力、才智匮乏,资金上也很难维持长久的、快速的增长。

如果能够找到可以长期合作的合伙人,就会增强公司的实力,虽然部分利益会分给合作伙伴,但较之无法持续经营情况,实在是好上加好。“吃亏是福”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战略,不能舍眼前小利而争取长远大利的商人,注定是无法向前发展的。

“吃亏是福”,因为人都有趋利的本性,自己吃亏,让别人得利,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别人的积极性,帮助你的事业兴旺发达。

试想,如果每一个老板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整日盘算着如何获得更多的财富,如何使自己比别人获得的钱更多,这样有谁还愿意为其卖命呢?钱是永远都赚不完的,双方互利才能使交易成交,不可能被某个人独享,这是商场上的游戏规则,是无法违背的。一心只为利,得到的只能是小利,是短暂的利;心胸开阔的处世,方得付出大义,得到大利,恒久的利。

获得财富 需要创新

(1)不同顾客要不同的包装

犹太商人有句经商格言:不同的顾客应该拥有不同的商品。因此,犹太商人指出:为了适应顾客的这种需求上的差异,不同的产品应采取不同的包装。

1847年犹太商人菲利浦·莫里斯在伦敦开了一家烟草商店。几年后,又办起一家卷烟小作坊。1902年,若菲利浦·莫里斯公司渐有起色,在美国纽约建立了分公司。

1919年,美国的几名企业家,买下了这个不景气的小公司。1924年,“万宝路”香烟的诞生,使菲利浦·莫里斯公司起死回生。

全世界香烟年总产量约5.5万亿支,而菲利浦·莫里斯公司的产量就占其中的11%。

在世界170多个国家销售的160多个品牌的香烟中,惟有菲利浦·莫里斯的“万宝路”最宝贵。

1929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却给菲利浦·莫里斯公司带来了勃勃生机。当经济危机来临时,全国失业人数大幅度增加,烟民队伍迅速膨胀。当那些大烟草公司纷纷涨价之际,菲利浦·莫里斯公司却背道而驰,它不失时机地在广播电台大做广告,全力推出“菲利浦·莫里斯”牌廉价香烟。结果,到“二战”结束时,“菲利浦·莫里斯”牌香烟已成了美国第四大畅销烟,生产这个品牌的菲利浦·莫里斯公司更是家喻户晓。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很多人开始关注吸烟对健康的影响。菲利浦·莫里斯公司立即开始策划过滤嘴香烟。为了超过雷诺兹公司的“云丝顿”牌过滤嘴香烟,他们决定在宣传上大做文章。

品质确定了,还没有商标。为了省时省力,菲利浦·莫里斯公司决定用一个老牌子作新商标,结果查来查去,只有“万宝路”最合适。

菲利浦·莫里斯公司委托利奥·伯内特、美国著名的广告商为万宝路香烟作广告策划。策划出菲利浦·莫里斯公司的新产品——万宝路牛仔,男子气概的象征。过滤嘴、浓香型、硬盒包装。

“万宝路牛仔”的形象诞生了,它让很多人找到了“感觉”。骑着骏马任意驰骋的牛仔,唤起了都市人对自由的向往。

凭借“万宝路牛仔”的形象,菲利浦·莫里斯公司不久就成为美国第一大烟草公司,并把目光投向海外。

“万宝路牛仔”初到墨西哥大受欢迎,一时间成为公众的偶像。墨西哥男子群起模仿牛仔的打扮,甚至连“万宝路牛仔”胳膊上的纹身也成为追逐的时髦。据说墨西哥士兵为了纹身,乱用针头,导致军营里肝炎流行,使军方大为恼火。菲利浦·莫里斯公司不愿惹火上身,立刻在墨西哥换上了不文身的“万宝路牛仔”,才算平息了此事。

20世纪70年代,万宝路准备以香港作桥头堡,向亚洲进军。不料出师不利,在香港市场的占有率仅0.3%。经过深入调查,菲利浦·莫里斯公司发现,“万宝路牛仔”的形象在香港人眼里并非英雄侠客,而是骑马放牛的苦力。当他们了解到,中国人素来爱马,于是以马为主题大肆宣传,终于使“万宝路牛仔”的销售量大幅攀升,荣登香港烟草业榜首。

在短短的30年中,“万宝路牛仔”就走遍了全球,并成为美国文化乃至整个西方现代文化的象征。

20世纪80年代全球性的禁烟运动渐成气候。到1987年为止,美国已有40个州通过了限制吸烟的法令,全国各大城市的公共场所都设立了禁烟区。菲利浦·莫里斯公司作为烟草大王,自然成了禁烟运动的攻击对象。

菲利浦·莫里斯公司并未坐以待毙,相反,该公司与云丝顿烟草食品公司联手组织起了“烟民权利”运动。20世纪80年代“烟民权利”组织,将美国各地大约200项禁烟法令提案扼杀在摇篮里。

与此同时,菲利浦·莫里斯公司加强了国内的广告攻势。尽管美国政府对香烟的税收一涨再涨,但烟草公司赚的钱并未因此而减少。因为公司早就发现,易上瘾的产品,是不受市场规律的约束的。对烟瘾大的人来说,只要他们买得起,多花点钱算不了什么。除了在老牌烟民身上下功夫,菲利浦·莫里斯公司还大胆吸引刚学会抽烟的年轻人、低收入妇女和少数民族。

为了保持“万宝路”的魅力,菲利蒲·莫里斯公司在产品上不断花样翻新,各种香型、长支、短支香烟纷纷出台。如同样的万宝路普通型香烟,对不同的顾客有不同颜色的外包装:

红白象征着口味,用以吸引男士;

金色代表着时髦,用来吸引女士;

绿色则是黑人喜欢的颜色……

即使是同一种颜色的包装,还有软盒、硬盒之分:城里人偏爱硬盒;蓝领和农村的烟民则喜用软盒。变一变包装花不了多少钱,但它带来的收益却不可低估。

虽然菲利浦·莫里斯公司荣登世界烟草业霸主的地位,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为了改变公司的形象,也为了拓展更安全、可靠的财源,菲利浦·莫里斯公司又向国际食品行业进军。到20世纪90年代,已跃居世界第二大食品公司之位。

(2)智慧和金钱应该是和谐统一,鱼水不分的。

以智慧谋钱,是犹太人的惯有想法,这也是智慧与金钱的和谐统一,正因为重视智慧,犹太商人就变成最有智慧的商人,而犹太生意经则变成了最智慧的生意经。从这个角度来说,犹太商人们说得对:“智慧和金钱是鱼水不分的。”

犹太人是一个崇高智慧的民族,犹太商人经商也擅长于以智取胜。不过智慧这个词概念模糊,到底智慧是什么,解释可能各有千秋,那么在犹太商人的眼中,智慧是什么呢?

犹太商人之所以驰骋于世界经济舞台而不败,这和他们的精明智慧不无关联。有一则笑话是对犹太人精明心态的真实反映:美国和苏联两国成功完成了载人火箭飞行之后,法国、德国、以色列也纷纷拟订了旅行月球的计划。等一切登月设备都准备就绪,下一步该是挑选宇航员了。招考人员先问应征的德国人,在什么待遇下才肯参加太空飞行。德国人回答:“我需要3000美元,1000美元给妻子,1000美元作购房基金,1000美元自用。”下面轮到时法国人回答:“给我4000美元我才干。1000美元给我妻子,1000美元归还购房贷款,1000美元给我的情人,还有1000美元留着自己用。”犹太人应征者说:“给我5000美元我才干,1000美元给你,1000美元归我,其余的3000美元雇德国人开太空船。”

尽管招考人员不一定会这么做。但这件事足可以反映犹太人的精明,他们不必自己去冒风险。两位评委在交谈:“智慧与金钱,哪一样更重要?”“当然是智慧更重要。”“既然如此,有智慧的人为何要为富人做事呢?而富人却不为有智慧的人做事。大家都看到,学者、哲学家老是讨好富人,而富人却对有智慧的人露出狂态呢?”

“这很简单。有智慧的人知道金钱的价值,可富人却不懂得智慧的重要呀。”

拉比即为犹太教教士,也是犹太人生活等一切方面的“教师”,经常被作为智者的同义词。所以,这则笑话实际上也就“智者说智”。

拉比的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知道金钱的价值,才会去为富人做事;而不知道智慧的价值,才会在智者面前露出狂态。

有智慧的人既然知道金钱的价值,为何不能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获得金钱呢?知道金钱的价值,但却只会靠为富人效力而获得一点带“嗟来之食”味道的酬劳,这样的智慧又有什么用,这不是真正的智慧,因为他同他知道其价值并甘愿为其做奴仆的金钱并无关系,犹太人认为,有智慧的人不能等同于有财富的人,由于受其条件的影响,智者与富有的人是有差别的,智者与富有的人的不同仅相差一步之遥,那就是富有的人体现在钱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而有些智者追求的是智慧才智,虽然知道金钱的价值,但并不把金钱放在眼里,他觉得仅追求金钱是可耻的,从而这些人会失去与金钱的缘分,导致贫穷。有人又说:在金钱的狂态面前俯首帖耳的智慧,是不可能比金钱重要的。而富人没有学者之类的智慧,但他却能驾驭金钱,却有赚钱的智慧,却有用金钱去雇佣学者智慧的智慧。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有了这种智慧,没钱可以变成有钱,没有“智慧”可以变成有“智慧”,这样的智慧不是比金钱,同时也比“智慧”更重要吗?

这样,金钱却成为智慧的尺度。金钱与智慧相比显得更为重要。其实,两者之间也没有什么矛盾:活的钱是不断生利的钱,比死的智慧即不能生钱的智慧重要;但活的智慧比死的钱更为重要。那么,活的智慧与活的钱相比哪一样更为重要呢?无论从这则笑话还是从犹太商人实际经营活动角度来解释,我们都能有一个犹太人的谋钱术答案:

智慧只有融入金钱之中,才是活智慧,钱只有融入智慧之后,才是活钱;活的智慧和活的钱千丝万缕,因为它们本来就是鱼水不分,它们同样都是结合体。

(3)适当地放弃立场

犹太商经指出:如果生意不好,请放弃你的立场;如果顾客不满意,请放弃你的立场。犹太商人指出,阻碍商人继续扩大市场的原因虽然有多种,但作为生意人那种以我为主的经商立场往往是最消极的。

作为商人必须要赚钱,这是经商者的立场,作为购物者一定要物有所值,这是消费者的立场,而当两者对立时,如果必须放弃一个,那么应该放弃立场的是商人。

在犹太商人看来,人们要执着于原则,凡是违背原则的事就不能干;谈生意时,同样也有人对立场比较执着,凡是有悖立场的事就不能接受——这个“立场”,与生活中的原则相类似。但谈生意与生活截然不同:对那些在生活中坚持原则的人,我们应当投以尊敬的目光;然而在谈生意中,如果双方都对自己的立场偏执已见,双方的立场又截然不同——那么,谈生意可能就不会有什么结果,只能各行其道。

谈生意者在立场上发生争执时,自己也可能会陷入该立场中。你越澄清你的立场,别人越会反对你的立场,你就越会紧抱你的立场不放手;你越是设法让别人相信你,你就越难做到。你的“自我”与你的立场慢慢就会混为一体。你有了“保住面子”这项新利益,就比较难以达成一项协调双方原始利益的协议。

立场性争执会阻碍谈生意的进行。假如在谈生意中有这样一个关键问题,买方每年在卖方工厂里进行多少次抽样检查?卖方最后同意每年进行3次检验;买方则坚持不能少于10次。就这样双方谈生意破裂,而对于一次“检验”是一个人在一天内进行,还是100个人在一个月内不受限制地进行这样的问题,双方却从未谈及。双方完全没有设计出一种检验程序,以便能在顾及双方不想被对方过度干涉的意愿下,把双方的需要加以调和。

在立场上投入的注意力越多,越不注意双方利益,也就越不可能达成协议,即使达成协议,也很可能只是机械式地破除双方在最后立场上的分歧,而不是精心拟出符合双方合法利益的解决方案。这样达成的协议不可能使双方都满意。谈生意双方要想在谈生意中获得各自的所需,讨价还价产生的争执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但是切忌不要在立场上讨价还价,争执不休,否则只会使谈生意进入死胡同,谁也得不到利益!而谈生意双方如果在立场上争执不休,各不相让,只会导致低效率。因为,这样的谈生意不论结果如何,一定会耗用大量的时间。

在立场上讨价还价,往往会使谈生意陷入泥潭。因为在这种争执中,你会企图通过采取极端立场,执之不放,把它当作你真正的观点来欺骗对方。然后为了维持谈生意的进行,你会稍作让步,以期望达到对你有利的协议。这时对方也会采用这种策略。这其中每一种因素都会阻碍你去达成协议的可能性。

一般的谈生意方法还需要个人做出许多决定,因为每位谈判者都需要决定出什么价钱,拒绝什么要求,以及做何种程度的让步。做决定是一种艰难而又费时的事情。由于某些决定不仅是向对方让步,而且可能迫使自己做进一步的让步,谈生意者都不想太快地做出让步。因此,扯后腿、以退出谈判做要挟、步步为营,以及其他各种伎俩诡计,也就屡见不鲜了。这些都会增加达成协议的时间和困难,甚至会使谈生意破裂。立场性争执,还会使谈生意双方的关系雪上加霜——双方本已是为各自利益斤斤计较的谈生意对手,争执起来就变成了不共戴天的敌人!

立场性争执很可能演变为意志力的较量。每位谈生意者都固执地弄清自己愿意的和不愿意的,这使得“彼此共同拟定一种可接受的解决方案”成为了一场拉锯战。每一方都想以不折不扣的意志力来改变对方立场。“我不会让步。如果你愿意跟我合作,就请接受我的要求。”当一方发现自己被对方坚强的意志折服,而自己的合法利益却被置之不理,愤懑的情绪就会因然而生。因此,立场性争执会使双方关系紧张,有时甚至导致双方的断交。多年合作的公司会因此而分道扬镳;朋友会因此而视为路人。这种伤痕给人带来的痛苦,可能会使人终生难忘。

因此,要记住:不要在立场上争执,否则谁也不会取胜,更甭提获得利益了!正确的做法是:忘记立场(或者别把立场看得太严重,好像神圣不可侵犯),各取所需。犹太人一贯就是这么做的。

(4)采取不屈不挠的服务宗旨,找准空隙求发展

犹太商经指出:赚钱的本质就是提供服务。作为犹太商人,他们所理解的竞争就是以与众不同的服务去赢得顾客的信任。那么,怎样去提供与众不同的服务呢?犹太商人指出:最好的办法就是以别人难以提供的,或者说从未想到提供的方式去服务顾客。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精明的商人不能永久地陷于被动,而必须善于拾遗补缺,找准市场发展的空隙,才能够实现不断的扩展。这在著名的商人山姆·沃顿的人生经历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1918年,山姆·沃顿出生在美国南方俄克拉荷马州一个名叫金菲舍的地方。沃顿很小发现,不光要花钱买东西,还要卖东西挣钱,让金钱滚动起来。沃顿七八岁时就开始卖家里订的杂志,自己还喂兔子和鸽子去卖。

1940年,沃顿大学毕业。他来到彭尼公司在得梅因开设的商店当售货员,并且从一开始就爱上了零售这一行。有一天老板詹姆斯·卡什·彭尼本人到店里来巡视,他亲自教沃顿如何捆扎包装商品,如何用很少的细绳和包装纸依然包得美观好看。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沃顿原本想同朋友一起购买圣路易斯城的一家百货商店来经营,但他的妻子海伦不住在大城市,因为她不愿意住在拥有1万以上人口的城市里。所此,凡是人口超过1万人的城镇对沃顿一家来说便成了禁区。没想到这一件事为以后发生的事铺平了道路,著名的沃尔玛公司就因这最初的小城镇发展策略,而在大约20年后得到迅猛发展。

本顿维尔是一个看上去糟透了的乡村小镇,但它却给沃顿留下了好印象,这就是他们要寻找的地方。本顿维尔已经有了3个杂货店,而就当时的情况看,有一个杂货店就足够了。

凡是有关零售业的资料,沃顿抓到什么就读什么。有一次他看到一篇文章,介绍明尼苏达州有两家本·富兰克林杂货店搞起了无人开架售货,这在当时还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和举措。沃顿乘了一通宵的长途公共汽车,从南方赶到北方的明尼苏达州了解详情,学习经验,然后回来自己搞了一个无人售货商店,成为全美国当时仅有的3个无人售货店之一,沃顿称自己的小店是“五分一角”商店。这是1950年的事了。

1952年,沃顿在阿肯色州的费耶特维尔开了第二家沃顿“五分一角”店。当时那里已开有著名的伍尔沃思商店和斯科特商店。沃顿开张时,那里的人警告他:你坚持不了多久,充其量3个月就得滚蛋。可是沃顿坚持下来了。他白天整天在店里干活,晚上关门后就驾着带自制旧拖车的小汽车四处去进货,尽力寻找最便宜的进货渠道。沃顿站稳了脚跟。

到了1960年,沃顿的商店已经铺得很远,共有15家,每年的生意达140万美元。这时候,有个名叫赫布·吉布森的原理发师开办了一些廉价联号商店,其宗旨是:“低价进货,库存充裕,廉价销售。”他的东西比谁卖得都便宜,因此比谁卖得都多。他到处开店做生意,开始同沃顿的商店竞争。

沃顿很清楚,廉价的观点代表着未来。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继续经营杂货店,遭受廉价浪潮的严厉冲击,要么自己也开办廉价商店。沃顿开始到全国各地研究这种新趋势。1962年,沃顿在阿肯色州的罗杰斯开办了第一家廉价商店,取名“沃尔玛”。经过一番艰苦努力,沃顿第一批开办的沃尔玛商店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他还在本顿维尔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供销中心,成批地大量订货,然后发向沃尔玛的各个店。1970年,沃顿开始实施他的关键战略步骤。他的战略就是在小镇上开设相当规模的廉价商店,而别人对那些小镇是不屑一顾的。沃顿的方针是,哪怕人口不到五千的小镇也要去办店,因为到处都有这样的小镇。沃顿的具体做法是:“拾遗补缺,不断渗透,逐步扩展,占领市场。”他采取吞食的办法,以某一个发展中心为基点,向外辐射,随后一个县一个县、一个州一个州地布满网点,直到最终占领那个地方的市场。采取这样的战略,沃尔玛不久就扩展到了很多个州。

沃顿从不打算把沃尔玛商店办到大城市去,他只是围着大城市建一圈商店——离得远远的——等待城市发展起来。比如在密苏里州的斯普林菲尔德地区,100英里范围内就有4家沃尔玛商店,自己跟自己成了竞争对手。

20世纪70年代初,沃尔玛已拥有32家商店,销售额为3100万美元。20世纪80年代初,沃尔玛拥有的商店达270家,销售额为12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沃尔玛名下的商店多达2000家,销售额为400多亿美元,一跃成为美国最大的零售企业,登上了霸主的地位。

沃顿完全明白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哪些,要想继续前进,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忽视。美国实行五天工作制,但沃顿深信,只要选择了零售业这一行,周末上班就是应该必行的职责。一年四季除了圣诞节那天上午关门,让职工去教堂参加普天同庆的庆祝活动外,天天开门营业。对沃尔玛的员工来说,以真诚热情的态度、细致周到的服务把人们吸引进自己的商店,并且使他们不断地重新光顾,这是首要的任务。沃尔玛实行的是:“不屈不挠的友好服务。”顾客一进店,沃顿的要求是,绝不能让顾客产生那种触目皆是陌生人的感觉。

一个成功的商务谈判,应当使双方都觉得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没有白费。因此,签订一份合同或协议,标志着谈判结果并取得某种成果。在全世界的商界中,犹太商人重信守约是有口皆碑的。犹太人的经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有关契约的签订和履行的历史。犹太人之所以成功的重要原因,也就在于他们在商业交往中坚守信用,一旦签订了契约就一定要执行,即使有再大的难度和风险也要自己承担。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犹太人在谈判过程中就非常讲究谈判艺术,千方百计地讨价还价。因为契约签不签订是你的权力,但一旦签订,就必须严格履行,就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他们看来“只有以诚待人,重诺言,才会做成大生意”这个生意经时时刻刻地记在心里,永不变心。

犹太人凯瑟最初办的是家庭作坊式的小面包公司,他的面包公司开业的时候,召开了一个会议,他十分严肃地说:“我办公司坚持一个原则,永远不改变。”别人问他那是一个什么原则。凯瑟说:“我的原则很简单,只有四个字:‘以诚取信’。”为了坚持“以诚取信”,让消费者放心,凯瑟在面包的包装上都特别注明烘制日期。他认为,吃的东西,新鲜程度是十分重要的,决不能含含糊糊。他规定:本公司生产的面包,超过三天就不卖。他坚信这样做下去,一定会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面包销路就会一天天好起来。

“超过三天就不卖”,规定虽好,执行起来却非常麻烦。首先,因为公司刚开业,许多人不了解它,凯瑟面包销路不可能一下子好起来,三天卖不完,存货增多,只好回收废弃,公司从经济上就会有负担。其次是各个面包经销店怕麻烦,他们宁愿把过期的面包留在店里卖,也不肯天天检查,来回调换。他们说凯瑟未免太认真了,一个面包放三天也坏不了,为什么非要三天换一次不可呢?但是,凯瑟毫不动摇地坚持这一原则,认为必须对顾客负责。

为了很好地解决新出现的矛盾,凯瑟实行了一套新办法:由公司派人把新面包用车直接送给经销商,按地区编一个循环表,每天送一次,同时把经销店内超期的面包收回;如果有的店很快就把新面包卖完了,可以随时用电话通知,公司马上送货上门。这样做,虽然公司加大了工作量,但切切实实保证了上市面包的新鲜度,使“超过三天就不卖”的承诺得以兑现,因而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热烈欢迎,凯瑟公司的生意自然是越来越兴旺了。

凯瑟的成功就在于他一直坚持“以诚取信”的经营策略。也证实了“信誉是不可替代的财富”这句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