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要玩游戏

孩子为什么要玩游戏?下面是一些原因,虽然是显而易见的原因,但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大多数人会说孩子玩游戏是因为他们喜欢,这不可否认。孩子喜欢各种身体和情感游戏的体验。我们可以通过提供材料和想法来提升孩子这两种体验的广度,但是我们宁可过少地提供这类东西,也不要过多提供,因为孩子能轻而易举地找到一些可以玩的东西,并自己发明出游戏,他们也喜欢这么做。

人们常说,孩子在游戏中“释放憎恨和攻击性”,好像攻击性是某种可以被排出的坏物质。这种说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真的,因为压抑的憎恨和体验到的愤怒对孩子来说就像是体内的坏物质。但我们还可以换一种说法:孩子会发现自己能够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表达怨恨和攻击性,而环境不会回报同样的敌意和暴力,这个发现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孩子会觉得,如果攻击性的感受是通过可接受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话,一个好的环境要能够包容这种感受。我们必须承认,攻击性存在于孩子的天性中,伪装在孩子的游戏之中,如果那个明明有的东西被隐藏或者被否定,孩子会觉得不诚实。

攻击性可能是愉悦的,但它不可避免地对他人带来真实或想象中的伤害,所以孩子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这个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接受以游戏的方式表达攻击性这个准则,而不是一生气就表达攻击性,是从源头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另一种方式是把攻击性用在有终极破坏性目标的活动中。但这些只能慢慢实现。而我们的责任就是确保自己不会忽略,孩子通过游戏表达攻击性(而不是在愤怒的瞬间直接表达攻击性)的行为有其社会贡献。我们可能不喜欢被憎恨或被伤害,但我们绝不能忽略孩子对愤怒、冲动的自我约束背后的意义。

人们很容易看到孩子为了欢乐而游戏,却很难看到孩子通过游戏来控制焦虑或会导致焦虑的想法和冲动。

焦虑常常是影响孩子游戏的一个因素,而且往往是一个重要因素。过度焦虑会导致强迫性游戏,或重复游戏,或过分追求游戏的快感;如果焦虑太强烈,玩游戏就会倒退成只追求感官的满足。

我并不是要在此证明儿童游戏的背后是焦虑。但是,实际的结果很重要。因为如果孩子只是为了愉悦而游戏,我们就可以让他们停止游戏;而如果游戏是为了应对焦虑,我们加以阻止就会给孩子带来实际的焦虑,还可能让孩子养成新的防御焦虑的方式(做白日梦)。

孩子通过游戏获得体验。游戏是孩子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成年人的外部经历和内部体验都可以很丰富,但对孩子来说,他们主要是从游戏和幻想中获得丰富的体验。通过丰富自身体验,孩子也逐渐提高了看到外部真实世界的丰富性的能力。游戏一直是创造力的证明,而创造力意味着活力。

成年人对此的助益在于,意识到游戏的巨大作用,教孩子一些传统的游戏,但同时不要阻碍或破坏孩子自己的创造性。

孩子一开始是独自游戏,或者与妈妈一起游戏,他们并不急切需要其他孩子来做自己的玩伴。在游戏中,其他的孩子通过扮演游戏中构想好的角色而融入其中。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通过游戏,孩子才开始接受其他人是独立的存在。正如一些成年人会很轻易地在工作中交友或树敌,而其他成年人在家里坐了几年,只是在空想为什么没有人想和自己做朋友。孩子也是一样,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交友和树敌,而他们在玩游戏之外不会轻易交到朋友。游戏给情感关系的开始提供了场合,从而使社会交往能力得以发展。

游戏、艺术活动和宗教实践,虽然方式不同,却都导向了人格的统一和基本整合。比如,游戏可以很容易地将一个人的个人内在现实同外在共享现实联系起来。

另一种看待这个极其复杂的问题的方式是,孩子是通过游戏把头脑观念和身体机能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一点出发去检视利用感官获得快感的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幻想,并将这些与真正的游戏对比(在游戏中,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观念占主导地位,而相关的身体活动则暂停,或者被控制只用于游戏内容),将会有所受益。

一个孩子的强迫性白日梦行为明显不伴随着局部或整体的身体兴奋——人们在遇到这种情形时,才能非常清楚地意识到一种健康的倾向,即游戏将生命的两个维度——身体机能和观念活动——联系起来。在孩子努力保持完整性的过程中,游戏是感官体验的替代物。众所周知,当焦虑相对强烈时,感官感受会不受控制,而孩子也就不可能玩游戏了。

同样,如果看到一个孩子的内在现实与外在现实脱节,换句话说,这个孩子的人格在这个维度是严重分裂的,那我们就能清楚地认识到正常的游戏(如对梦境的记忆和描述)能引导人格趋向整合。人格严重分裂的孩子是不能以一种能够被普遍意识到的方式游戏。现在(1968年)我要增补四点意见:

(1)游戏本质上是创造性的。

(2) 游戏总是令人兴奋的,因为它涉及主观的东西和可能被觉知为客观的东西之间的不稳定的边界。

(3) 游戏发生在婴儿和母亲形象之间的潜在空间中。当与妈妈融为一体的宝宝感受到要和妈妈分离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到其中会发生的变化,潜在空间就与这个变化有关。

(4) 游戏在这个潜在空间发生的前提是,宝宝在没有真正与妈妈分离时有了分离的体验。这种情况之所以可能发生,是因为宝宝虽不再与妈妈融为一体,但是妈妈能适应宝宝的需求。换句话说,游戏的启动与信任母亲形象的宝宝的生活经验相关。

游戏可以是一种“对自己诚实”的表现,正如成年人着装一样。这一点可以在很小的时候就发生反转,因为游戏像演讲一样,可以用来隐藏我们的想法,不过是深层的想法。压抑的潜意识一定要被隐藏起来,但潜意识的其他部分是我们每个人都想要了解的,而游戏同梦境一样,可以起到自我揭示的作用。

在对小孩子进行精神分析时,可以利用他们想要通过游戏来沟通的愿望,来取代成人的谈话治疗。一个3岁的孩子通常非常相信我们的理解能力,因此精神分析学家会难以满足他们的期待。伴随着孩子在这方面的幻想破灭,巨大的痛苦会随之而来。孩子因我们无法理解他们通过游戏传达的信息而感到痛苦,没有什么比这更能刺激分析家们去深入探寻了。

所有的孩子(甚至一些成人)都在不同程度上保有重新相信自己可以被理解的能力,在他们的游戏中,我们总可以找到通往潜意识的入口,也能看到儿时的诚实;可奇怪的是,这种诚实在婴儿时期全面绽放,却随着成长,一点点收拢为一个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