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家庭 爸爸的作用

出于工作的缘故,我见过很多妈妈,她们都与我讨论过一个共同的问题:爸爸的作用是什么?我想大家都知道,正常情况下,爸爸是否了解孩子,取决于妈妈对此做了些什么。诸多原因决定了爸爸很难参与到婴儿的养育过程中。首先,宝宝醒着的时候爸爸可能根本就不在家里。即使爸爸在家的时候,妈妈也常常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让丈夫做点事情,什么时候该让他不要碍事。难怪很多妈妈觉得在爸爸回家前把宝宝哄睡是更好、更简单的做法。不过,很多人可能都会因为自己的亲身经验而认同这样的观点:分享育儿的点点滴滴,对夫妻关系很有帮助。这些细枝末节的事情可能在外人看来很傻,但是对父母和孩子来说都至关重要。婴儿逐渐长大,他开始蹒跚学步,他开始牙牙学语,关于他成长的细节越来越丰富,而父母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

我知道有些爸爸在最初面对宝宝的时候会不知所措,诚然,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永远也不会对宝宝感兴趣。但不管怎样,妈妈都可以让丈夫参与到一些小事中来,也可以安排在爸爸在场的时间给宝宝洗澡,从而让爸爸在一旁观看,如果爸爸愿意,甚至可以参与其中。如我前文所说,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妈妈对此是怎么做的。

我并不是说,爸爸尽早参与育儿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是好事。人与人是如此的不同。一些男人会觉得自己当“妈妈”会比妻子当得更好。他们会很烦人,尤其是他们可以轻巧地走过来,当半个小时的耐心“妈妈”,然后又轻巧地走开时,从而忽略了妈妈要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做一个好妈妈。也有一些爸爸真的能够比妻子更好地承担妈妈的工作,但他们仍然不是妈妈。因此,我们就一定要找到方法脱离这种困境,而不是简单地让妈妈逐渐退出这个工作。但通常来说,妈妈知道自己擅长这份工作,如果丈夫想要的话,她们可以让丈夫参与其中。

从婴儿出生起,他最先认识的人是妈妈。婴儿迟早能够认出妈妈身上的某些特质,而人们总是会把其中的一些特质,比如柔软或甜美,与妈妈联系起来。但妈妈也有各种严苛的特质,比如她可以非常严厉、严肃、严格;确实,一旦宝宝接受自己不能想喝奶就喝奶之后,他就会非常看重妈妈准时喂奶的行为。但妈妈身上这些严苛的特质并不是她的本质性特征,孩子会在心里渐渐把这些特质归为一组,而这些特质会引发孩子的某些情感,最终孩子会把这些情感投向爸爸。比起妈妈身上的一组死板僵硬的、由规则禁令构成的特质,一个活生生的、强有力的、宝宝可以尊敬和爱戴的爸爸,则要好得多。因此,当爸爸以父亲的身份进入孩子的生活,他会接管婴儿那些本来对妈妈的某些特质产生的情感,而这则让妈妈松了一口气。

我想试试把父亲的价值进行分类。首先,我认为家庭需要有一个爸爸,因为爸爸要在家里帮助妈妈,让妈妈身心愉悦。孩子对父母之间的关系真的非常敏感,如果母婴关系之外的家庭生活一切顺利,孩子第一个就能感受到,他会通过一些方式把这个感受表现出来:整体更轻松、更满足以及更容易照顾。我想这就是婴儿或儿童对自己世界中“社会保障”的定义吧。

孩子会围绕父母的两性结合这一铁的事实构建自己的幻想世界,他可以依靠这个事实,也可以对抗这个事实;不仅如此,这个事实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解决三人关系问题的天然基础。

其次,家庭需要一个爸爸,原因在于爸爸要给妈妈精神支持,在妈妈培养孩子的规矩和秩序时,支持妈妈,做那个代表规矩与秩序的人。他并不需要为此一直在那里,但他要常常出现,让孩子觉得他是真实存在的。确实,每一个女人说话做事都要树立一定的权威;但如果她必须要自己承担全部的角色,既要爱孩子,又要严厉强硬地管束孩子,那她的负担真的太重了。而且,有两个家长对孩子来说也要容易得多:一个家长可以一直温和地爱着孩子,而另一个则是严厉而被孩子讨厌的那个,这样的结构本身就较为稳定。有时当你看到一个孩子在踢打妈妈时,你会觉得如果爸爸在一旁支持妈妈的话,孩子可能想踢的就是爸爸了。当然,孩子也很可能根本就不会踢人了。孩子会时不时地恨一个人,如果此时爸爸不在身旁教他怎么发泄,他就会恨妈妈,而这会让孩子很困惑,因为妈妈同时又是他最爱的人。

我认为,爸爸被孩子需要的第三个原因是他身上的积极品质、那些把他与其他男人区分开的东西以及他鲜活的个性。孩子在生命早期对事物形成的印象会很鲜明,如果可能的话,这段时间就是让孩子认识爸爸的时候。当然,我并不是说爸爸要把自己和自己的人格强加给孩子。有些孩子在几个月大的时候会四处寻找爸爸的身影,听脚步声来判断是不是爸爸来了,在爸爸进屋时伸手让爸爸抱;但有些孩子几个月大时则不愿跟爸爸接触,或者慢慢地才允许爸爸成为自己生命中一个重要的人。有些孩子可能想要知道爸爸是怎样的人,但还有些孩子只把爸爸这个人物当成做梦的素材,根本不想像其他人那样去了解爸爸这个人。但如果爸爸在孩子身边,想要了解孩子,那这个孩子就是幸运的。最好的情况是,爸爸会极大地丰富孩子的世界。如果妈妈和爸爸都很愿意接受孩子的存在给自己带来的责任,那就给一个美好的家庭奠定了基础。

爸爸可以有那么多的方式来丰富孩子的生活,我很难一一去描述。孩子理想世界的形成,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他们所看到的或者他们以为自己所看到的世界。当爸爸逐步向孩子展露出他早出晚归所做的工作的本质时,一个新的世界在孩子面前展开了。

孩子们会一起玩一个叫“妈妈和爸爸”的游戏,游戏中爸爸早上出门去上班,而妈妈则在家做家务和照顾孩子。家务是孩子们很容易了解的东西,因为他们身边每天都有人在做家务;但爸爸的工作,更不用说他业余时间的爱好了,则扩展了孩子对世界的认识。如果爸爸是一个成熟的工匠,那孩子该多开心啊——爸爸在家时会向孩子们展示自己的手艺,向孩子们分享制作精致又有用的东西的过程。如果爸爸有时加入他们的游戏,那爸爸一定可以带来一些可以融入游戏中有价值的新元素。而且,爸爸还能按照自己对世界的了解,给孩子找到适合的玩具和装置,既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游戏,又不影响孩子想象力的自然发展。不幸的是,一些爸爸会在给孩子买了蒸汽机后,自己去玩,或者因为太喜欢这个蒸汽机而不愿意让孩子玩,生怕孩子弄坏它。这样的爸爸做得有点过分了。

爸爸为孩子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在孩子的早年生活中保持活力。这一简单举动的价值很容易被遗忘。尽管孩子会天然地理想化自己的爸爸,但与爸爸一起生活,去了解爸爸这个人,甚至只是知道爸爸出门了,这些经历对孩子来说也很重要。我认识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他们的爸爸参了军,他们觉得自己那段时间的经历很美好。他们跟妈妈一起住在一个有着漂亮花园的房子里,有一切生活必需品,甚至绰绰有余。有时他们会突然吵闹,仿佛在进行有组织的反社会活动,几乎把家都要拆了。现在回顾这段经历时,他们明白当时这种周期性的爆发是他们在无意识地努力,想让爸爸出现。他们的妈妈在丈夫的来信的支持下,帮助他们度过了那段时间。但你可以想象,她是多么期望丈夫在家里,在自己身边,这样她就可以偶尔坐在椅子上,看着丈夫让孩子上床睡觉。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我认识一个小女孩,她的爸爸在她出生前就去世了。这个故事的悲剧之处在于她只有一个理想化的爸爸,而她就只能基于这个理想化的爸爸而形成对男人的看法。她没有过真正的爸爸渐渐让自己失望的经历。她在生活中很容易就把男人想得很理想,这在一开始会带出这些男人最好的一面。但最终不可避免地,她所认识的每一个男人都会表现出不完美的一面。每次她都会陷入绝望,并且一直抱怨。你可以想象,这种模式毁掉了她的生活。如果她的爸爸在她童年时还活着,她能够把这个爸爸理想化,但又发现他有缺点,然后在爸爸让自己失望时发现虽然自己恨爸爸,但爸爸依然活着,那她的人生一定要幸福得多。

众所周知,有时父亲与女儿之间会有某种尤其重要的连接。事实上,每一个小女孩都可能会梦想自己取代妈妈的位置,或者至少不管怎样都会有与爸爸的浪漫幻想。当这种感受发生时,妈妈一定要体谅。有些妈妈觉得比起父亲与儿子之间的友谊,父亲与女儿之间的友谊要让她难以忍受得多。然而,如果妈妈因为嫉妒而去干涉父亲与女儿之间的紧密连接,而不是允许其自然发展,那就太遗憾了;因为小女孩最终会意识到这种浪漫依恋的阻碍,她会长大并看向其他人,给自己的想象寻找切合实际的结果。如果爸爸妈妈与彼此的关系是幸福的,那爸爸与孩子之间的这种强烈依恋就不会被视为是与父母依恋的竞争。对此,兄弟这个角色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他们就像跳板,能帮助女孩把情感从父亲和叔叔身上转移到其他男性身上。

人们也都知道,男孩与父亲之间有时会因为母亲而处于竞争状态。如果父母之间的关系幸福的话,那就无须对此感到焦虑。如果父母都深爱彼此,并对此确信无疑,那这当然不会影响两人的关系。小男孩的感情往往是最强烈的,因此需要引起重视。

有些孩子在整个童年期间都不曾和父亲单独相处过一天,甚至半天。于我而言这是很可怕的。我认为妈妈有责任不时地让父亲和女儿或者父亲和儿子一起出去,进行一次小小的旅行。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其中一些经历可能会被孩子珍视一辈子。有时妈妈因为更想自己和爸爸单独出门,所以不太情愿安排女儿和爸爸一起出门;当然,妈妈也会和爸爸单独出门,否则她不仅会在心中积累起怨恨,而且很容易跟自己的丈夫疏远。但如果她能不时安排爸爸和孩子们或者和一个孩子一起出门,那她就极大地增添了自己作为妈妈和妻子的价值。

因此,如果你的丈夫在家,你可能很容易认识到,费尽心思帮助他和孩子了解彼此是值得的。你无法让他们的关系更加丰富,这要看爸爸和孩子,但你可以选择去促成、妨碍或破坏他们之间的关系。